About admin

fkxbbf8b

臺大電機118級畢業生代表致詞

楊景鈞

 (5-2)楊景鈞照片

陳院長,陳副主任,各位貴賓,各位教授,各位家長,還有B03一百八十六位學店的,額不是,我是說學電機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全台灣大專院校,所有電類相關科系當中,延畢生最多的大學部畢業生代表,楊景鈞。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我們台大電機每年的延畢學生人數,從五年前的41位,一路成長到了去年的69位,而且這個人數已將近是第二名科系的2倍之多。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個趨勢,表示今天大概有將近1/3的人,我想你們應該是走錯地方了。不過沒關係,先別急著離開。我雖然沒辦法送你們專題演講的學分,強迫你們坐在底下聽我說今天早上才寫好的致詞稿,但我希望各位能夠好好的留下來,趁這個機會看看你們身旁,那些四年前很陌生,現在搞不好還是不太認識的臉孔。

台大電機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多。看看昨天謝師宴我們其實只來了六成的同學,就已經要把圓山的大階梯塞滿就知道,光是要在點名的時候能夠叫出每個人的名字,就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但我知道,我們這些同學的背景可能來自很遠的地方,就像有人來自印尼、有人來自馬來西亞,也有人遠從墨西哥而來;或是可能來自非常相似的背景,像昂軒、培傑、景由跟我一樣,過著幾乎被複製四次的人生。小學的時候在同一個操場跳健康操,國中高中當隔壁班同學,然後現在一起從台大電機畢業。

要說這四年內,從那麼多不同背景而來的我們究竟學會了什麼,我想我沒辦法代替各位回答。但是,我倒是可以分享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小時刻,生活中那些,可能學不會,或是已經遺忘的事情。

第一個,絕對是不知道該怎麼喝酒。

看看每次什麼野台啦、舞會啦、慶功宴啦,喝到醉的醉、倒的倒,吐得東倒西歪,還需要別人來接回家的有多少,就知道過了四年了,在座很多人還是不會好好的喝酒。念電機系的壓力已經夠大了,參加個聚會好歹也不要讓自己吐的那麼難堪嘛?或是至少,吐的時候麻煩吐準一點,不然每次像䔶如這種好心的同學都幫你們清得很辛苦的。我想你們一定都知道我是在說誰。

第二個,可能是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考試了。

就不要說大一計程了,另外再回想那年電磁學一的期末考就好。在滿分125分的考試當中,有人輕輕鬆鬆考了123分,但我們全系的平均呢?只有30分。講實在話,這說出去還真是沒有人會知道各位到底都在考些什麼東西。

第三個,也許是覺得四刷電機營還玩得不夠爽,或是在發現原來我們A+比例全校最高,但自己怎麼都是拉低平均的那個人的時候,可能會開始懷疑這四年來自己到底都在過些甚麼樣的生活,又是為了什麼而過日子呢?

如果要我說,大概就是「一邊爆肝、一邊看日出、一邊趕死線又一邊打電動」的那種承受巨大壓力,但別人卻無法理解的日子吧!確實,很多人應該是不太能夠理解我們的,就好像我剛剛說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延畢的時候,可能在座會有不少長輩們不禁想要問:「你們現在這些大學生是不是在舒適圈裡面待太久了?為什麼不好好準時畢業呢?」

我想,這當中關鍵並不在於「為什麼不」,而是在於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為什麼要出國跟交換?為什麼要雙主修或輔系?為什麼要在大四後多休息一年?為什麼要延畢?這些問題還可以一直問下去,但我發現到,其實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早已在心中多多少少有了些答案,只是一直無法確認這麼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也一直無法給問問題的人一個好的理由交代。

大三那年我剛當完兵回來,就馬上參與了系上的兩個計畫。一個是MakeNTU,一個是NTUEE+。對我來說,在籌辦這兩個計劃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要打著台大電機的名義到處去騙吃騙喝。沒有啦,開玩笑的。不過其實這麼做最主要的目的,是因為當初幾個狂妄的小屁孩,自信滿滿的想要一起跟電機系的大家看看書本以外的世界,看看究竟以後的我們能夠變成什麼樣子。尤其在籌辦MakeNTU期間,我們常常需要跑到不同的公司裡去做簡報,而且你們知道,每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的人這麼多,就表示未來如果各位要進入職場,從董事長到總經理,從高階主管一路一直到小小工程師,都很有可能遇到一樣來自我們台大電機系的人。但是,不論是哪個年紀,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甚至轉行在別的領域做著他們最喜歡的事情,這些學長姐們在與我們聊天的同時,總是會很羨慕又嫉妒的對我們說:「我們真的是很想念你們大學生現在這段時光,當學生真的是最幸福的了。到時候等你們要畢業了,應該就能體會到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恩沒錯,然後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真的準備要畢業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尤其,是有經歷過我們這段日子的人們,會很想念那些曾經逝去的某段時光。而且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們現在,「我們這些大學生」們,就正處在他們最懷念的時光裡。如果從設想中的未來,回頭看看現在的一切,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現在就可以做出改變。與我們待在什麼樣的圈子裡無關,而是當我們能夠很清楚的認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還有自己即將面對的挑戰時,才能夠發現那些突破自己、激勵自己跟充實自己的動力,才能夠感受到說「啊!原來這就是我一直以來,選擇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在台大電機的這四年內,除了每次電電實驗的時候,一直被很雷的器材跟元件搞到快瘋掉以外,在專業領域上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深、想得更廣,是因為教授們無私無悔的傳授予我們這些經驗。而身為一個畢業生代表,我要感謝所有台大電機的教授們,謝謝你們,才讓我們對於未來的世界,能夠有了前所未見的想像。

身為一個22歲的孩子,我也要感謝在座所有的家長們。

謝謝你們,才讓我們有幸在這四年來,能夠遇上這麼好的同學、這麼好的朋友,也讓我們能夠在這段日子裡相互打鬧、扶持、成長。

如果等一下你們的孩子吝嗇於給您一個擁抱,或者跟您說聲謝謝,也請您一定要相信,在我們的心裡,確實是充滿感激的。

當然這也包括我的爸媽。我其實根本想不到需要什麼樣的理由,才能來說謝謝你們。只因為我很愛你們,我想這樣就夠了。我最感謝的並不是你們如何造就了我,而是如何有勇氣地犧牲,跟在支持裡放手,才能夠讓我們一起造就了現在的一切。

最後,身為一個學生,我個人還要感謝在遠方的一位老師。

他是個和善親切,又充滿智慧的一個人。但是差不多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因為再也無法承受心理的打擊,選擇了提早離開。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從教室裡認識到的第一個英文單字,不是A for apple,也不是B for ball,而是Respect,尊重。這個字沒辦法實體表現,但在我與他相處的每一天,他不斷地用各種方式教導我,該如何去實踐這麼抽象的一個單字。能夠讓我到今天仍不斷的學習跟反省該如何去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我想就是他留給我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了。

所以今天在這裡,我也想把這件事情送給大家。因為在我們四年前決定進來的那個當下,並沒有保證會來到今天這個場景。也許各位會覺得這沒什麼,但事實上在這四年裡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不論你過得開心,或是不開心,你們都很尊重自己的決定,也成功地突破了自己。所以在即將離開台大電機這個舒適圈之際,我希望未來的我們還能夠繼續去尋找那些更大、更廣、更舒適、更重要的是:要更適合自己的新圈子,並且在其中,重新發掘我們真誠對待自己與夢想的能力。

各位B03的同學們,你們終於可以放心的去準備期末考跟Final Project了,但是拜託,千萬別忘了吃飯,也別忘了睡覺。台大電機118級畢業生,恭喜你們,也祝福你們,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楊景鈞,本系大學部2018年畢業。

新進教師介紹

陳政維  助理教授

(4-1)陳政維照片

陳政維博士分別於2009與2011年自交通大學電控系學士班、台灣大學電機所控制組碩士班畢業,並於2018年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機械與航太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陳博士曾協助執行美國國衛院(NIH)研究計畫,進行影像導引眼部手術機器人與手術自動化技術之創新開發,成功實現自動化白內障手術之全球首例。陳博士自UCLA畢業後旋即加入台大電機系擔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括微創手術機器人、高精度機電控制、模型預測控制、以及電腦視覺演算法開發與應用。

陳博士具有多項與台灣產學界合作經驗: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進行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之模型建立和模擬、以最佳化演算法進行製造業工廠任務排程、利用反覆式學習控制演算法改善六軸機械手臂控制誤差等等,並與精密製造產業合作,實現智慧型前饋控制於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軟體,大幅降低建模所需時間成本,也無須人力訓練,該控制演算法大幅提升產品元件精密度,對於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有顯著之貢獻。

 

劉俊麟  助理教授

(4-2)劉俊麟照片

劉俊麟博士先後於2010年及2012年取得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學士學位與台大電信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201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電機工程學系博士學位。於2018年八月回到台灣大學任教。

劉博士主要研究專長為訊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包含陣列訊號處理(Array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訊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以及統計訊號處理(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等。其研究重點為稀疏陣列(Sparse Array)的幾何形狀設計,基於稀疏陣列之訊號處理和理論分析。其研究成果獲得訊號處理領域四次國際會議(IEEE ICASSP 2016, IEEE SAM 2016, ACSSC 2016, IEEE ICASSP 2018)之最佳學生論文獎。未來期待相關研究成果,能對下一代通信系統或其他更廣泛的領域有所貢獻。

 

張子璿  助理教授

張子璿助理教授於2004年及200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及電機所CS組,並於2008年前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就讀一年之後,轉往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並於2015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麥迪遜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帶領進行多項美國能源部,國防部,美國空軍,以及農業部的合作研究計劃。張教授發表了多篇頂尖期刊的研究成果,受邀多個國際研討會,其中有共同研究成果獲選為當年度Nature子期刊前1%被引用的文章。

張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了二維材料、薄膜奈米電子、可撓性以及可穿戴的高速高功率薄膜電子以及光學電子原件、前端性異晶相電子原件的開發、永續性綠能電子的研究。其中題目包含成功展示AlGaAs/Si 二階異晶相高效太陽能電池,高效能可生物分解電子產品、高功率可撓性HEMTs、可穿戴式放大器、單光子X-ray 光感原件、薄膜腔共振光感元件、此外張教授成功開發出用二維材料引導奈米分子的自組排列,大幅提升了奈米分子結構的自主生成的各項效能,成果已獲得多項國際專利,以及專利申請中。

 

生醫電資所未來三年展望

張瑞峰

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簡稱生醫電資所)從2007年8月成立後,在李百祺、賴飛羆及莊曜宇三位所長的帶領下,短短12年之間已經在生醫領域奠定優異堅實之基礎,將可對於國家經濟發展之未來主流作出具體貢獻。而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突飛猛進,各領域及產業均積極導入AI技術,以求突破技術瓶頸及發展更多的前所未有嶄新應用。

為了迎接AI的新世代的到來,本所將朝三個方向來加強,一是課程方面,因電資學院已有十分完整的AI課程,將鼓勵學生主動修習以具備AI技術能力與知識,同時我們將利用專題演講邀請專家學者,來加強學生更深入了解醫療AI的最新發展及應用,以早日規劃未來學習及研究方向。二是大型產學計畫,今年本所已有賴飛羆教授的”臺大醫神–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曾宇鳳教授的”價創計畫:新型治療思覺失調症藥物RS-D7之臨床前安全試驗”、魏安祺教授的”粒線體毒性篩檢整合平台之研發”及本人的”應用深度學習於自動乳房超音波電腦輔助偵測與診斷”,透過執行大型產學計畫以使得參與學生獲得學習及實作最新的醫療AI技術。三是認識專利申請及醫療法規,醫療AI技術最終是要應用至醫療產業,而商品化必須通過醫療法規核准及申請專利以保護智慧財產權,因此在開發技術及產品必須先了解醫療法規和專利申請以及早做好準備,例如本人曾技轉二件產品給廠商,而廠商也陸續取得三項美國FDA核准及二項台灣TFDA核准,當時研發開始進行時即有事先了解各項醫療法規及準備相關文件。

相信在學院及本所完整的課程規劃、教授們在各個領域為國內外頂尖專家及完善的所辦行政支援下,必能在本所師生及行政人員共同的努力耕耘下繼續茁壯成長,成為國內外生醫電子與資訊領域具領導性的創新研發重鎮。

 

張瑞峰,1984年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1992年清華大學資科所博士,現任臺大生醫電資所所長,資訊工程學系、生醫電資所及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教授。

臺大電信所之展望

蘇炫榮

 (2-1)蘇炫榮

自2003年初離開Bell Labs加入臺大電機系的大家庭,轉眼已經十五年過去了。這些年來,非常感謝主管、前輩的照顧及同仁間彼此砥礪。在主管及同仁們的努力下,為臺大電機學群奠定自由開放及良性競爭的學術風氣,我感到無比榮幸能成為臺大電機學群的一份子。在今年七月底開始與電信所前任吳宗霖所長交接的過程中,競選時單純為同仁,尤其是新進教授及學生繼續提供自由、資源充裕的學術研究環境的衝動,頓時具體化為責任與壓力,希望能夠不負同仁們的鼓勵與支持,在歷任電信所所長建立的良好基礎下,為電信所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臺大電信所匯集頂尖的研究與教學能量,勇於創新與挑戰新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在下世代無線通訊,物聯網,多媒體、生醫信號處理,以及毫米波/微波電路,天線,系統封裝及電磁相容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斐然,在全球的學術聲望及影響力已達世界一流的水準。為因應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所帶來的資通訊產業與民生服務革命,電信所於2016年在原有的『電波』及『通訊與信號處理』兩個研究分組以外,由從事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相關研究的教授群成立『資料科學與智慧網路』研究分組,並積極網羅優秀研究人才,開授相關課程。在教授們及歷任所長的努力下,本所屢獲殊榮,專兼任教授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為IEEE Fellow,比起國際頂尖大學不惶多讓。

今日的通訊產業已經從單純提高資料傳輸速率演進到要滿足各種民生服務需求,提升生活品質。國際間對下世代無線通訊網路的期許是能實現以往通訊網路無法達成的車聯網、遠距醫療、遠距無人機/機器人操控、智慧製造等應用服務。要實現這些應用服務,除了需要在毫米波/微波電路、天線設計有所突破,進一步提升資料傳輸速率外,也需要創新的通訊網路與信號處理技術來降低通訊時延與提高通訊可靠度。而這些應用服務如何能有智慧地學習,先一步替使用者設想,則有賴精確的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總而言之,下世代的資通訊產業亟需跨領域結合。臺大電信所的三個研究分組在過去已經為上述資通訊產業的主要元素培育許多優秀人才,奠定穩固的研究基礎,與國內外的學界、業界也有許多交流合作,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將是更密切的跨領域研究整合,引領台灣資通訊產業邁入智慧服務的新紀元。

臺大電信所擁有優秀的研究生與一流的教授群,研究實力早已獲得國際肯定,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研究事務,提升國際聲望,包括擔任國際期刊編輯,爭取、主辦國際重要研討會,以及參與跨國合作研究等。近期將在台北舉辦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 2019 (IEEE影像處理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研討會)、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20 (IEEE通訊領域的旗艦國際研討會),積極邀請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共襄盛舉,與國際接軌,並參與包括歐盟Horizon 2020等的跨國研究計畫。近年來更與許多國外頂尖大學共同推動交換學生及雙聯學位,期許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與格局的尖端科技人才,成為台灣資通訊產業國際化的推手。臺大電信所將持續以提供國際一流的教育研究環境,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為目標,歡迎有志於資通訊創新的菁英人才加入,與我們共創未來。

蘇炫榮,1999年美國Maryland大學電機博士,現為本校電信所所長,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

正直誠信、團結共榮,打造更卓越的電資新視界

張耀文

 (1-1)張耀文

首先要感謝大家和校長對我的信任,將院長的重責大任交付給我,讓我有這個機會服務大家!

我們學院成立二十餘年來,在歷任院長和主管們卓越的領導與師生同仁辛勤的努力下,早已扎下厚實的基礎,並且成就輝煌的年代。我非常幸運能夠見證此重要的發展、歷任院長和主管們無私的奉獻和全院同仁齊心的努力,現忝為第六任院長,抱著臨淵履薄的心情,思索如何繼往開來,以創造我們學院更燦爛的未來。茲以我們學院英文縮寫 EECS 進化版 iEECS 所涵蓋的五項核心價值與目標 integrity、Enthusiasm、Excellence、Collaboration和Solidarity作為院務發展的願景,以熱忱服務我們學院的觀點,並以我服務國內社群和頂尖國際學術組織、會議與期刊的經驗,和十餘年來參與學校研發、國際和教務等行政的歷練 (技轉組組長、電子所所長、國際化副院長和副教務長等),簡述實行的策略。

一、核心價值與願景 (iEECS)

  • integrity: 秉持正直誠信的核心價值推動院務
  • Enthusiasm: 營造熱情的研究、教學、服務、學習與人本關懷環境
  • Excellence: 追求學術的卓越與創新
  • Collaboration: 促進跨學群和跨領域(cross-disciplinary)的合作,提升國際化與影響力
  • Solidarity: 團結所有電資人,打造更卓越的電資新視界

二、策略

  1. 院務推動原則: 以人為本,秉持正直誠信和專業熱忱,建構資訊平台; 以公平、公正和公開為原則處理院務,團結全院,共創未來。
  2. 跨學群合作: 尊重現有組織架構,成立策略工作小組,促進電機和資訊兩大學群間,在教學、研究、攬才、招生、國際化、產學合作、學生和同仁照護等各項目,更緊密的互助合作。
  3. 推動教學數位化: 善用學校數位學習中心的資源,推廣線上數位教學,降低教師教學負擔,便利學生隨時自主學習,以提升教學和學習成效,並貢獻社會。此非常有利於教學、招生、國際化和產學合作等工作的提升,例如: (1) 中/英文授課的錄影便利學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英文聽講和國際接軌的能力;(2) 碩博士在職生/國際生得以在彈性的時間和場域作課業進修,便利招生的進行和學位的完成;(3) 數位實體混成授課可以增加教學彈性和降低教學負擔;(4) 在職人士/退休族進修課程可以改善社會自主學習的環境,並提升線上授課教師和學校院系的招生、收入與影響力,和 (5) 協助全國高中端因應108課綱選修課程數位化,向下紮根,便利招生等。策略做法分述於後列的各項工作中。
  4. 教學: (1) 整合兩個學群的共同專業和英文授課課程,互掛課程以提升學生跨學群修課的環境,互通有無以增加課程的多樣性 (尤其是現在學院所缺的英文授課模組系列課程),互相支援以降低教師實質教學的時數和傑出/優良教師提供觀課以提升課程的品質。(2) 與學校數位學習中心合作推動教學數位化,利用學校新建數位教學平台NTU COOL,鼓勵學生隨時自主學習,以提升教學成效,並藉此降低教師的實質教學負擔。(3) 與教學發展中心合作,加強學生的學習輔導和教學助理的養成訓練等。(4) 增加以英文授課的激勵,降低實質教學時數,與教務處合作改良學生對英文授課課程的評鑑方式,獨立出英文授課的教學獎名額; 教學數位錄影便利學生重複觀看學習,以提升教學的成效和學生英文聽講與國際接軌的能力,並照顧在院國際生的需求,以利學院的國際招生和國際化。(5) 藉由教務處資源,合作推動臺大 IT 課程 (CS+、資料結構、演算法、人工智慧、資料科學、資訊安全等),使學院成為臺大和全國(甚至全球)線上IT課程的樞紐,並藉由學校的線上修課認證,提升參與教師和學校院系的招生、收入和影響力。(6) 增加跨學群的統整課程 (例如,現有跨臺大和中研院六個單位的資料科學碩博士學位學程、未來的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學程等)。(7) 降低三年內新進教師和超過六十二歲資深教師的實質教學時數。
  5. 研究: (1) 尊重多元評量指標,繼續推動追求研究卓越的制度。(2) 鼓勵建立各領域研究群,推動跨領域和跨院系的協同合作,以向政府/業界提出更具深遠影響力的整合性計畫。除現有各大型整合計畫和研究中心外,亦可考慮增加智慧醫療、智慧運算、5G/6G通訊、量子運算、醫材設備等我們學院和學校具優勢的領域。宣傳研究成果和影響度,以良性爭取更多資源,團結與回饋各參與人員。(3) 設立學生研究創新獎,聚焦深具影響力頂尖期刊/會議論文的發表和激勵創新創業的計畫。(4) 降低主持大規模研究計劃教師的實質教學負擔。
  6. 攬才: (1) 主動積極攬才,並敦請各教師於國內外會議協助覓才。(2) 提供長期穩定的新進教師支援系統: 降低教學負擔、增加創始基金、爭取國家級獎助、提供出國經費、媒介產學合作、協助行政作業等。
  7. 國內招生: (1) 大學部: 因應少子化和頂尖高中生出走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已有1478位高中生出國就學,未來情勢將更為嚴峻),整合電資兩學群製作宣傳影片,加強與高中端互動,辦理暑期高中教師/學生電資營,協助高中端因應108新課綱選修課程的規劃和指導高中科學班的研究等。(2) 碩士生: 加強大學部專題和鼓勵參加學校學士班學生論文獎,吸引優秀學生攻讀。(3) 博士生: 因應近年學生攻讀意願普遍低落的危機,提升攻讀博士的價值與誘因,透過各管道改善社會氛圍,提供適當獎學金,從業界尋找生源(建立業界回流攻讀博士和博士預聘的產學合作機制等); 利用線上數位教學,使在職者利用方便的時間研習課業,並以業界研發方向作為博士論文主題,由業界提供經費獲取智財,產學共創雙贏。
  8. 國際招生: (1) 國際招生的兩大支柱為國際聲望和獎學金,我們學院已有絕佳的國際聲望,可與國際處、教務處和海外校友會合作招生,預先提供獎學金,提升招生效率。(2) 正在學院修業的國際生是最佳的見證者,應提升對其照護,加強線上中英文資料,增加英文授課課程,推動課程數位化,配合學校和臺灣大學系統友校增加英文授課選修課程,敦請學校設立穆斯林祈禱室和清真料理攤位,辦理電資學院國際日,促進本地生和國際生的文化和學習交流。(3) 國內產業連結,增加國際升在台就業機會。
  9. 國際化: (1) 提升國際聲望/影響力: 藉由實力的展現與行銷、學術活動的參與和承擔、論文發表和國際競賽的深化等,提升聲望與影響力。例如,邀請國際重要媒體報導學院的研究亮點,以有效提升國際能見度。積極參與國際重要會議和學術組織事務,提升國際影響力。(2) 推動實質國際合作: 加強具實質成效的雙聯學位和學位合作合約、交換生協議、國際學術活動和組織、國際產學合作等; 例如,與UIUC CS和ECE兩系全球首創的 4-Plus 學位合作合約和與印尼電資最頂尖學校 ITB 和印度 IIT 的實質合作和雙聯學位等。
  10. 產學合作: (1) 繼續加強企業和校友的募款: 邀請傑出講座,主動拜訪業界,定期聯絡 (寄送賀年卡等)。(2) 推動在重要企業的臺大電資日和在院主辦的該企業日,媒合產學計畫。
  11. 學生素質提升: (1) 繼續獎勵學生關懷社會,藉由各項活動和演講,影響學生學習與處世態度,提升其EQ與挫折容忍力,培養正直誠信與人文關懷的特質。(2) 配合學校的創意和簡報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意思考和表達能力。(3) 利用院內舉辦的會議,協助學生舉辦學生論壇,以培養其組織管理和國際接軌的能力。
  12. 院內同仁照護: (1) 配合學校和各系所現有的健檢補助,加碼補助同仁進行健康檢查。(2) 加強邀請健康和養生講座。(3) 主動協助同仁爭取國內外各學會學術獎和學校各行政獎勵等 (舉辦 IEEE Fellow 等國際學會學術獎項和國際學會事務講座),以激勵和肯定同仁。

我深深的覺得,在大家辛勤的耕耘下,現在是我們學院最好的時代: 同仁們相處融洽,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推動著國家和產業各項最重要的研究發展計劃。我們有和國內外多家頂尖企業合作的各個產學聯盟,也有受政府高額資助的各個頂尖研究中心; 我們有全國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也有最任勞任怨而且最有效率的行政同仁。例如,今年教育部核定的玉山青年學者,在全國總共有25位,我們臺大共有11位,其中工程和電資領域四位中,我們院就有三位,而且都獲得接近最高額的補助。最優秀的教師、學生和同仁,是我們學院永續發展、追求卓越的最佳保證。

然而,這也是最富挑戰的時代,我們學院馬上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各項問題。例如,我們學校的高教深耕經費嚴重被砍,我們得充分善用有限的資源,槓桿發揮研究和教學最大的功效,同時推動更具效益的產學合作,來彌補可能的經費缺口; 博士班就讀意願持續低迷,我們得因應成因,發展各項配套方案,提升學生就讀的動機和價值,以增進學術研究和產學發展的能量; 攬才留才部分,相較鄰近的國家和地區,我們相對較為低薪,外加政府退休年金的改革未考慮教授的養成時間較長,使得教授實質薪資大幅降低,我們得提供更友善優質的學術發展環境來提升攬才和留才的誘因; 因應頂尖高中生出走,我們兩個學群得更有效地提高和宣傳學生就讀本院的價值,並加強具實質功效的國際合作,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推動兩個學群更密切的合作,更具效益的產學鏈結和校友業界募款,利用數位媒介提升學習效率,降低教學負擔,並掃除業界回流和國際生學習的障礙等等。很高興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已有本系1975級校友和業界捐款成立基金協助院務,相信這是最好的開始。未來我們還有諸多挑戰,亟需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解決當前嚴峻的問題。

在前述學院英文縮寫 EECS 所涵蓋的各項追求目標外,我們要用更重要的正直誠信 (integrity) 來貫穿連結,成為更高層次的 iEECS進階學院。我相信正直誠信是獲得信任的根本特質,而團結共榮是追求卓越的最佳方法,這兩者是我們學院能夠永續成功的原因,也是我們推動院務的核心價值。尤其在臺大多事之秋,我們更要有企圖心和使命感,成為各學院的典範,引領臺灣,影響國際。

我個人能力有限,野人獻曝,恐疏漏難免,尚祈各位同仁系友惠賜指教,以使我們學院未來的發展更臻完善。我特別要利用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位我非常敬重而且會適時提點我的前輩,給我參選時最珍貴的指導,他說:「勿忘初衷。在他校或他院院長是一個領導者,但是本院人才濟濟,本院院長或許更需要的是一個great communicator,一個願意付出自己時間成就院裡面同仁的king maker。」我會謹記在心,扮演好溝通者和 king maker 的角色,院長室的門隨時為大家而開,請大家一起來參與和監督院務的發展。讓我們團結手牽手,一起向前走; together, we can go far! 謝謝大家!!
張耀文

張耀文,1996年美國 Texas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現為本校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系、電子所及資工系特聘教授。

第63期編輯室報告

本系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106年度產學合作績優獎,本期刊出相關報導。

1968級、1977級及1987級系友於畢業50年、40年與30年後,返母校重聚,本期刊出系友們的重聚紀錄與心得。

電機系大學部學生除了課程內的專業學習外,也有機會從實習中學習,甚至可以挑戰國際舞台。張時中教授及其團隊,致力推動EE-InterN海外暑期實習,本期由張教授撰文將推動過程及成果,與讀者分享。

吳瑞北教授及其合作教授,參加CES 2018(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2018)展出團隊研發之太陽能動力無人機,本期由吳教授撰文介紹其研發及展出過程,與讀者分享。

曾任淡江大學校長,中華民國監察委員的本系1961級系友趙榮耀先生,於106年10月間蒞臨本系演講,本期刊出演講紀實。

「一個『電機』人的另類生涯」演講紀實

編輯室

 

趙榮耀photo

時 間:106年10月25日(三)下午3:30-4:30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電機二館105演講廳

主持人:鄭士康教授

主講人:趙榮耀委員

 

本次專題演講,請到了趙榮耀監察委員。趙委員雖然已退休3年,但仍然老當益壯,談話風趣有條不紊,讓全場的學生彷彿沈浸在舊時代氛圍中,與趙委員一起遊歷一個電機人的豐富人生轉折。

趙委員歷經李登輝總統2次提名,陳水扁總統1次提名,馬英九總統1次提名,一共當了3屆的監察委員,前後加起來總共18年,是監察院少有的異數。他提到監察委員相當難遴選,需要當正教授超過10年,而且非常需要具備法律知識。所以從大學到博士班,身為正港電機人的他,一開始常常被誤認是法律人。趙委員懇切地說,今天希望和大家分享除了電機之外,電機人在不同的領域一樣能表現得非常傑出。

杜克大學博士畢業,生涯第一次大轉變—返國進入臺灣教育界

趙委員大學與碩士班均就讀臺大電機系,1968年碩士畢業時,臺灣經濟尚未起飛,是國民所得大概只有200元美金的困頓時代。在一個人只能夠申請6份英文成績單下,趙委員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取得4個學校願意提供獎學金給他。後來確定落腳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是受到杜克大學太空船遙測系統實驗室的吸引。他以自己想當工程師的初衷,對於如此先進與高度工程的課程感到興致蓬勃,也認為自己可以做一些很前端的事情來改變未來,因此博士班就選擇去杜克大學就讀。

1971年9月,他通過博士論文口試,臺灣也在同一時間被迫退出聯合國,正處於最動盪不安的年代,當時的臺大電機系,在大學聯考中臺灣本地生加上轉系生,總共大約50人,其中就有45人依著「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步履,絕大多數的人最後都留在美國繼續發展,幾乎沒有人回來臺灣。趙委員侃侃而談說,自己回來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自己的個性,似乎不太容易處於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同時也因為懷念故鄉,因此萌發了回到臺灣服務的念頭。但也因為當年臺灣退出聯合國的關係,對留學生來說是一項很大的震撼,當時自己也掙扎了很久,終於在1972年1月決定回到臺灣。

趙委員說,在1972年剛回台時,仍和臺大電機系有密切的關係,在研究所兼了數位訊號處理,與隨機系統的課程。記得當時林百里還是研究生,可惜他沒有修自己的課,否則人生可能又不一樣了(笑)。趙委員在電機系開了五年的課,後來轉變成純粹指導學生。這份兼任教師的聘書也一直領到他當淡江大學校長為止,即便沒有學生,沒有薪水,但也一直沒有辭掉,像是一個紀念一般的存在,在此也表現出臺大電機人彼此之間強烈的羈絆與認同。

當時,淡江大學廣邀很多理工的人才回國任教,這些海外回國的人在淡江大學上下打成一片,讓淡江大學瀰漫著自由開放的風氣,趙委員也深受這樣的環境吸引。而且淡江大學是第一個有計算機學系的學校,因為自己在博士的學習中,曾經接受過相當先進的計算機工程訓練,因此就接受了淡江大學的邀請進入淡江任職,並在28歲就當上電算系系主任,更在1989年當上了校長。趙委員打趣的說,其實一部分的誘因也是因為私立學校的薪水高,當時臺大教授月薪可能只領3000多元,但淡江就有10000元。於是就這麼一頭栽入了教育,一栽就是20年。

趙委員說,在這個第一次的人生轉變中不停地回顧,感覺到自己是受到余光中詩人的影響。當年在海外學人的雜誌上曾經看到一首余光中的詩,詩中大致寫著「與其當一個無根之浮萍,還不如找到一塊磐石,做磐石上的生苔。」也許這句對大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當時對自己來說,就像是頓悟一般。與其在美國漂流,不如回到臺灣紮根。當時在他回來臺灣的那週,剛好美國尼克森總統要訪問中國大陸,在美國的同鄉友人就戲說「你挑這個時間回去,你不怕死呀?」,趙委員堅定的說,當時自己並沒有受影響,反倒是認為,身為一個科技人,不管時空下是任何政黨執政,任何國家情勢改變,科技是永遠中立存在的。

此時趙委員有感而發地提醒台下的同學,每個人都有一個心中的志願,你當然可以追求心中的志願,最後達到那個志願,不過也有很多叉路,走上一條叉路,就會影響整個人生,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當時的自己看到留在美國的同學,持續在工程與科技上繼續發展,其實心裡也曾經有過羨慕,但是人生是不能比較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劇本,他鼓勵同學們心裡可以懷抱著夢想,但是也要有寬廣的胸襟,去接受每條叉路帶來的驚喜與挑戰。

接到總統府的電話,生涯第二次大轉變–進入行政體系擔任監察委員

趙委員說一開始自己的夢想,是在學界好好地教書。後來進入到行政體系,當了校長,如果一直是這樣的人生旅程,其實也算是個完美的句點,但人生際遇真的太巧妙,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在自己48歲校長任期結束之後的某一天,接到總統府的電話,他們希望他隔幾天可以去總統府會面,想延攬他當監察委員。他認為電機人雖然沒有法律背景,但我們有很好的邏輯分析能力,對於事物合理性的掌握相信也能處理得很好,因此抱持著嘗試的心情,就這麼接受了總統府的邀請,開啟了中年之後的另一段精彩人生。

監察院對大眾來說,其實是一個陌生而冷僻的機關。主要業務基本上就是獨立於常軌之外監督政府有無依法行政。簡單的說,其一,是探掘秘事、解開秘聞、維護人權。像是孫立人將軍事件、陳文成事件、黑蝙蝠中隊案等等。其二,是糾彈不法、整頓官箴。這個部分包括海軍拉法葉艦軍購弊案、八里蛋形污水處理等等。其三,是促進行政效能。諸如4G行動通訊、880729大停電、納莉颱風大水災、莫納克世紀大災害等等。由此可見監察院的職責之大,跨越時代與世紀。但監察院也處理許多升斗小民被行政機關欺凌或不作為致個人權益受損的小事,因媒體沒興趣報導而不為人知,其實監察院的日常業務,一半以上是落在人權保護項上,也是世界上140餘國設有監察機構的共同志業。

在前述這些趙委員經手的案子中,最複雜,甚至能將此改編為一部歷史紀錄片的,便是在1955年代國共對峙時期,轟動一時的孫立人將軍兵變疑案。中華民國政府指控孫立人及其部屬預謀發動兵變,於是孫上將經政府行政調查後「准予自新,並由國防部隨時察考,以觀後效」,實際上就是軟禁於臺中。孫將軍於1990年在自家寓所病逝。這件案子監察院在1955年曹啟文、陶百川等委員曾與政府行政調查同步查辦,但結果與政府調查有異而被機密地冰凍數十年,直至2000年才由趙委員在監察院地下室牆角裡找出並提2001年1月院會通過公佈,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之一。另一個趙委員參與的複雜案子,便是陳水扁總統就職後宣告動搖國本也要辦到底的拉法葉艦採購案,經多年的翻找檔案,找出法國賣方支付傭金證據,要求海軍總部向法方訴訟,終於在2010年要回280億元台幣歸還國庫。

趙委員在監察院的工作,竟然也包含了「中央機關巡察」、「地方巡察」及「國考監試」,使他幾乎走遍臺灣及偏遠離島,甚至還到對岸聽取台商問題,提供政府建言。如此包山包海的業務範圍,除了需要清晰的思辨能力,也要有過人的體力與判斷力,他以電機的智慧與背景,均一一參與「巡行天下」,也為他個人的後半生寫下豐富的篇章。

演講最後趙委員給了台下學生們一個人生的結論,人生觀是可以因為成長與機運而修正或翻轉的。以電機人的聰慧與智能,天下幾乎無難事,人生常遇到叉路,只要用智慧選擇後,就勇往直前挑戰自我。「人要從做大事到做有興趣、有意義的事而快樂的活著。條條道路均通羅馬。」這是人生經歷豐富的趙委員給同學的最佳箴言。

推動需求拉動型研究,到CES展出無人機

吳瑞北

 

“太陽能動力四軸無人機”,很難得在國外無人機商業網站上看到漢字,是繁體而非簡體的,在台大圖書舘後方草坪飛。很高興看到我在台大主持的無人機計畫,執行11個月來,於2018年1月產品飛到Las Vegas的CES展出。

一、首椿需求拉動型研發計畫

大學過去以「技術推動(Technology Push)型研究」居多,經費主要來自政府,加上廣收博士生,人海戰術奏效,研究論文發表很多,世界排名屢屢上升,甚至在IEEE期刊上超過UC Berkeley,校系排名與UCLA,Princeton U伯仲之間,但由於出生率下降,大學過多,博士生劇減,加上政府經費日漸拮据,上述榮景已無以為繼。尤有甚者,論文多與實際產業脫節,無法反應到產業創新,論者以”台大近十年國家三百億高教投資,請舉出五項對台灣產業有重大影響之研發成果”相詰,則恐怕只能瞠目以對,斯為大學經營公眾關係之重大危機。

大學不只創造知識,也要促成新產業,因此這是適當時機,開始推動「需求拉動(Demand Pull)型研究」。與技術推動型不同,需求拉動型的研發順序要顛倒過來,先掌握產品痛點或服務缺口,規劃研究計畫時就要把商業模式考慮進來,其次要把誰會是接收者弄清楚,從接收者的觀點找出最重要的價值與差異化特色,以之為研究計畫主體,訂出OKR (Objective Key Results)為研究團隊的努力目標。

這個長滯空無人機計畫,最初就是想解決無人機電池太重又飛不久的痛點。目前無人機多數使用鋰電池,價格貴,只能飛二三十分鐘,沒電了還很重,因此要把它換掉改用太陽能,飛行時間就可一舉提昇到3小時以上。2016年八月適逢教育部盛大推出產學研鏈結試辦方案,因此寫了價創計畫構想,經台大內部審查通過後向教育部推薦,但最後被打槍,連不通過的審查意見也沒有,這樣就耗掉了四個月。

用政府資金來推動創業常會事倍功半,尤其最後在智財鑑價及股權談判中困難重重,因此好的構想最好-開始就自行向業界籌募。只要有熱情、夢想及使命,以大學教授多年春風化雨誨人不倦的誠信形象,其實不難得到天使資金。我年底找了一位事業有成的摯友,說明了我們的計畫,但政府不支持,他問了幾個關鍵問題,我都簡明扼要地回答了,約三十分鐘就首肯,兩周內支票就入帳與校方完成簽約,計畫就開始執行。

這個計畫大概是台大首次以需求拉動創業導向型方式來推動的簽約模式,我找了三位老師共同主持:林清富教授是光電專長,致力於利用太陽能動力大輻提高無人機長滯空能力;毛紹綱教授是電磁專長,致力於研製無線射頻電路及天線,與光學影像技術互補,改善無人機覓蹤及追隨能力;連豊力教授是控制專長,致力於開發影像處理技術,強化無人機之閃躲避撞等自動飛行能力。

由於經費來源全部是業界,學校主計處及研發處也都大力配合,在智財、技術員薪資、以及核銷報帳的諸多困難,學校都一一協助解決。實驗室成為全球最陽春的飛機廠,研發團隊成員士氣高昂,將士用命,而提供資金的業主也完全放手,什麼計畫報告都不需要,放任團隊全力發揮。經費報支只要學校沒有規定,業主也沒有任何限制,絕無任何無謂的查訪或干涉,所以成果非常驚人。

二、台大首次參加CES展出

在創新活動中,以色列可說是全球翹楚,比起來,台灣其實在人才及技術方面都不差,但最缺少的是3M,也就是Mentor, Market及Money,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國際化不足,解決之道一定要積極參加國際商展。因此計畫執行首年,就積極爭取參加全球最大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到Eureka Park創新展區中展出。

今年科技部也推動CES參展,政府出鉅資讓工研院去辦理,但我們是更早就提出申請,而且一直到最後也都是獨立行動,自行斥資前往,與全球其他大學團隊同台展出,以純國際化方式參加商展活動。

CES參展需要審查,全球申請團隊非常多,競爭很激烈。我們是第一次申請,之前也沒有任何經驗,如何順利前往展出,是一個大挑戰。幸好我之前主政資策會,知道MIC每年都會派員前往,經其引介找到美國AIT直接推薦給CES主辦單位,後來再由CES轉回外貿協會承辦人員。這其中AIT與貿協都扮演了關鍵角色,包括一開始CES審核不推薦,我們據理力爭,最後獲大會同意,安排在很顯眼的展示位置,成功開創台大先例到CES參展。

我們有兩個參展攤位,派出兩個團隊,一個是SolarDrone,一個是iTech,前者是結合太陽能要使無人機飛行時間增加一個數量級;後者用無線電波解決只用光學影像的缺點,iTrack使無人機無從匿蹤,iFollow使之隨心所欲有效跟隨。這兩個團隊分別由林清富教授及毛紹綱教授領軍,各帶領兩位計畫人員到CES國際參展。我們希望經由CES參展,引起國外市場注意,進而獲得國內外資金挹注,為進一步創業形成良好條件。

由於這個計畫不受政府青睞,先後被教育部及科技部拒絕,經費完全靠自籌,不能從科技部台灣館展出中獲得補助。因此必須量入為出,在非常克難情況下安排展品之運送與佈置,參展老師與計畫人員必須自行規劃,分批寄送或自行攜帶展出設備,花了很多心力,也有很多收獲,可充分體會創業的艱辛。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國際商展,如何在數百個攤位中獲得買家青睞,出發前即必須先在各傳媒曝光。我們這次是找了一家新創公司SparkAmplify,負責人是從小留美的華人,他用大數據方式蒐集各式參展資訊,依產品導向傳送給有興趣之買家,並在專業國際媒體上刊出,因此可以獲得參展的最大效益。

三、SolarDrone參展回報

CES 2018於1月9日到12日在Las Vegas舉行,總參加人數超過2萬人。展出第一天清富兄就捎來第一份戰報,會場通訊很差,我猜他是晚上回到旅館抽空寫的。他提及我們的展位:Sands, Hall G – 52105,離入口處不遠,參觀的人很多,對我們有興趣的也算不少。

令人驚喜的是好幾個媒體(可能與SparkAmplify無關)都有報導,例如Drones Player算是國內在無人機方面相當靈敏的媒體,以《CES 2018預覽:無人機 5 大看頭.港台新秀出擊》為題,報導「由國立臺灣大學聯合太陽能光伏、無人飛行載具專家組成的團隊『SolarDrone』,將在 CES 的 Eureka Startup Marketplace 展出重新設計的太陽能四軸無人機。團隊專注研發更輕巧的機身,以及提高太陽能板的供電能力,令無人機的續航力進一步延長至數小時,開拓更廣的無人機應用可能性。」

依該媒體的另篇報導《2018年CES倒計時丨無人機能否再成亮點?》,今年CES2018官方網站上檢索「Drone(無人機)」關鍵詞,共搜索到163個參展商,與上一年133家相比,可看出無人機產業相關的廠家們對CES的熱情只增不減。他們點名報導了幾家無人機公司,大多是業界已經知名的,如大疆,我們團隊很幸運地也是少數被特別點名之一。

有些意外,我們成軍不到一年,可以受媒體如此重視,報導上與已經知名的大公司團隊並列,感到很榮幸。其實這絕不是僥倖,是累積多年實力的發揮。要特別感謝資助的友人,他完全放手讓我們去做,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要透露他是誰,所以我也不能講太多。而我們也證明了,給台大好的機會,但這絕不是政府,而是要靠民間的力量,我們可以「領航新時代,台大再創高峰」。(註:這是我去年11/30在台大校長遴選公開政見發表會時選的標題。)

四、iTech參展回報

毛紹綱教授帶領的iTech團隊,運用通訊傳輸技術和人工智慧,開發出無人機的偵測系統和無人車自動追隨系統。其中無人機偵測系統透過被動式的接受訊號,可偵測無人機的行蹤,幫助國防單位或警政單位預警,提供完整的防護措施。由於它是被動式的訊號接收,不像一般基地台或雷達會主動發出電波訊號,造成居民對電磁暴露的疑慮,因此很適合裝在一般大樓上。

iTech團隊的展位在Sands, Hall G – 52103,由於正好在走道旁,所以我們所帶的自動跟隨車可以在展位附近行走,吸引很多人參觀,紛紛表示興趣,團隊可以說應接不暇,一直到第三天了才抽空捎回前線戰報,訊息非常精簡,但結果非常令人雀躍。

吳老師:您好,現正還在會場忙,簡要向您報告

  1. 有國內外報導
  2. 有創投要BP評估投資
  3. 有訂單要買我們產品
  4. 有廠商要技轉技術
  5. 有在美國,歐洲,中東通路商要代理

收穫滿滿

紹綱敬上

TechNews科技新報也對這次台灣參加2018年CES作了專題報導,特別只選兩個團隊,一個是Flexware,另一個就是iTech。Flexware是這次科技部選送到新創區參展的32個團隊之一,但iTech是純粹由民間資金支持,與科技部完全無關。記者訪問了毛教授說明iTech的技術特色,並特別報導此技術未來在安全及國防上會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團隊前往CES展出可說收獲豐盛,在全球的創新盛會中看到各國的最新發展,會刺激團隊持續向上的動力,而且在當地第一線就可接觸國際投資者。像在展出現場就有談出兩家願意考慮投入百萬級美金的投資者,同時也有法國廠商非常有興趣。

五、後續展望

這次到CES 2018展示,是台大師生首次展出,之前並沒有經驗,難免有點跌跌撞撞。幾位去參展的計畫人員忙壞了,回來後全部都掛病號,但收獲非常豐盛,後續國內外都有很大的迴響。

像SolarDrone團隊,大年初二聯合晚報就以頭條來報導,林教授自己都不知道,經其他朋友通知,可說意外得眼珠都快掉出來了。但也因為如此,全世界都知道太陽能無人機是可行的,預計大廠會加速投資進入此一領域,因此我們勢必加速募資的脚步,否則此一全球領先的脚步可能又會功虧一簣,這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

iTech團隊也不遑多讓,毛教授回國後旋即接獲法國廠商的後續合作意願及訂單,這是一家包裹輸送自動車,針對未來城市物流需求,在電子商務、產業4.0及智能城市都將有很大應用。他們的訂單一年粗估即有數十萬歐元,但以我們現在的人力實無法負荷,也需加速募資的步伐,否則也只好眼睜睜地坐視商機流失。

原來計畫是以兩年為期,技術好好開發後再進行募資。但由於參展CES 2018獲得意外的成功,已使得整個計畫必須提前,現在即開始進行A-Run的募資。目前團隊已寫完BP,正積極啟動國內外募資,包括美國VC Xinova及中華電信等已有初步接洽,但仍在非常初期階段,離具體成果還很遙遠。

我們深知創業是一個漫長但充實的旅程,技術只是一部份,後續的商品化流程,包含生產、品保、庫存等,都是很大的挑戰,這些也都是我們很不熟悉的地方。因此誠摯希望有經驗的業界人士或創投協助,走出一條以需求導向計畫為基礎的學界創業典範,成為下階段學界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吳瑞北,臺大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為本校電機系教授。

圖一:無人機專業網站sUAS News Daily專欄報導。“SolarDrone (NTU), Allowing Drones to Explore Unexplored Frontiers Launches at CES 2018”, Dec. 29, 2017.

圖二:Drone Player選出CES2018無人機五大亮點,包含DJI (中)、Solar Drone (台)、UVify (美)、Yamaha Fazer R (日)、及Leti (法)。

圖三:台大 iTech 團隊在CES2018展出所開發的無人機偵測系統。

圖四:聯合晚報於大年初二(2月17日)以頭版報導SolarDrone在美發光。

e習探學海(EE-InterN)-海外暑期實習

張時中、梁麗燕、黃鐘揚、李建模、鄭閎、毛弘仁

實習蔚然成風,渴求國際舞台

電機系大學部同學的暑期及學期中實習,從2014年起廖婉君前主任、劉志文主任以邁頂計畫相關資源,推動開授「大學部實習專題」課程(圖一~圖三),促成大學部及有意願的研究生積極參與實習以來(註1),透過電機系大學生實習資訊網公告實習機會的企業與組織,從2014年的7家成長至2018年(截至4月中旬)的31企業(http://cc.ee.ntu.edu.tw/ ~eeintern/ ) (圖四),加上台大學生職涯中心與其他各種管道如新創媒合會所提供的機會,五年來電機系大學部學生的實習機會量顯著成長。在實習面向上,包括

1)系上各研究實驗室所提供專題研究,

2)參與資通訊產業相關實習,

3)金融、服務(顧問、教育)等等跨領域的實習機會,

也都逐年迅速擴展。在此校外大環境推波、系方助瀾之下,大學部同學積極規劃從實習中學習,也蔚然成風,不僅尋求國內實習,更渴求國際大聯盟的挑戰,接軌國際舞台

大學部同學們的實習意願與需求成長,清楚呈現在電機系系學會為協助「大學部實習專題」課程設計、有效媒合實習需求所的實施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從2015年起持續對大學部各年級同學實施,2017年12月問卷調查與分析詳如附錄一。問卷共回收83份,其中尚未有實習經驗者占95%,因學業課程安排的關係,同學比較偏好暑期實習兩個月,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實習機會介紹與媒合,而實習的主要目的為增加業界經驗及探討未來職涯方向。有興趣到「大型企業」實習的比例最高,其次為「新創企業」與「本地外商」。最受歡迎的實習工作類型為軟體工程相關,另外AI、 數據分析、IC設計也是同學嚮往的。80%的同學渴望有海外實習機會,興趣又對美、日、歐、新加坡等國為最高(附錄一)。

 

貴人相助,學海築夢

EE-InterN 2016

有鑑於對海外實習的意義與同學們高度興趣,在劉志文主任大力支持下拓展海外實習機會然而海外產業實習另需考慮當地的實習時機、工作簽證、保險、居住安排、學生的意願與學生的資格等,遠比國內實習複雜。本系團隊在2016年初提出EE-InterN 2016企畫案申請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最終雖未能獲得補助,但有幸經汪重光、黃鐘揚、李建模等老師引介,得到Cadence、

MediaTek、Synopsys等公司的貴人們大力支持與高度專業的行政作業支援, 並透過系、院及系學生會的協助,薦送媒合5位研究生及4位大學部同學赴Cadence、MediaTek、Synopsys等公司,在美國矽谷、聖地牙哥、奧斯丁、波士頓等地完成豐碩的暑期實習。

______________

[註1] 張時中、洪亦德、黃鐘揚、周俊廷、田維誠,「同學,你實習了嗎?」台大電機之友第52期

EE-InterN 2017

植基於EE-InterN 2016實習實施的基礎,與貴人們的贊助,2017年規劃與推動電機系大學部學生實習深化之EE-InterN 2017企畫案,具體目標有三:

  1. 持續完善大學生實習促成、輔導與回饋改進機制之運作;
  2. 深化實習參與學生的實習計畫,推廣業師與教授共同指導產學合作實習;
  3. 拓展海外實習的機會與資源,提前至秋季學期來深度協助裝備、媒合、輔導已有國內實習經驗或有志學生赴海外實習。

EE-InterN 2017企畫案乃是結合各方資源及EE-InterN 2016實施的基礎,拓展海外實習的量與質,參與企畫與執行的教師有張時中、黃鐘揚、李建模,兼任研究助理孫凡耕、楊程皓、毛弘仁與鄭閎,具體規畫請參考附錄二。

EE-InterN 2017海外實習計畫很榮幸獲得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評選為該年度的亮點計畫之一,並於6/19/2017獲校方通知補助新台幣571,429元。雖然金額有限,但確實是相當肯定,鼓舞團隊與士氣。EE-InterN 2017執行募集海外企業實習機會,新結合台大矽谷中心(NTU@SV)校友陳麗娟(Ms. Julie Chen)轉介北加州新創企業的相關機會,共推薦35位學生進行媒合,最終有4 位大學生、4位碩士生、1位博士生於07~08/2017赴美國完成實習(1 位大學生、2位碩士生赴美國 Cadence 公司,1 位大學生、1位碩士生、1位博士生赴聯發科美國分公司、2位碩士生赴美國Synopsys公司、2位大學生赴美國Dragon Clou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c.) (圖五)黃鐘揚教授於08/2017赴美國Cadence、MTK、Synopsys、NTU@SV等訪視實習情形一週,並洽談來年深化合作。

築夢、滿載、回味

以下摘錄參加暑期海外實習同學的一些經驗分享與反饋意見,除可分享同學們成長與收穫的喜悅,也一窺實習執行狀況,汲取方案實際執行優點,發現待改進問題,以持續強化制度設計,為學生爭取更多的海外實習寶貴機會,接軌國際,一方面提升見識、膽識與學識,一方面及早積極發揮貢獻長才

 

同學甲

面試應凸顯問題與價值: 「…我第一次面試我表現得非常不理想。事前準備上,我花了很多時間把以前做過的專題,實習內容複習一遍。但是我把時間花在複習艱深的演算法,卻沒有練習怎麼清楚的描述我所學的一切是應用在什麼領域,解決什麼問題,再加上面試時被一些基本的問題問倒。走出公司時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沒什麼機會了。…後來非常幸運接獲X的面試邀請,這一次我吸取上次的經驗,清楚的描述了自己過去專題,實習的經驗。也順利的拿到X的offer。…」

英語溝通: 「…來到X後的第一個活動是聚集全美國X實習生的活動,活動一開始的networking就讓我覺得十分無力,身邊的其他人幾乎都是英文為母語的人,跟他們聊天時,我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充分表達我想說的。當其他人聚在一起聊天時,我也很難插入話題。…」

拓展境界:「…有許多的演講,講者包括X的CEO、fellow……,這些演講主要提到的都是X的未來以及面對其他競爭者該如何應對。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有別於以往多是聽到技術方面的演講。…」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有幸也去參觀了附近的其他公司如Google, Facebook, Linkedin, Yahoo,與在這些公司工作,實習的人聊天,…,我覺得外國的學生很不同的一點是他們對於實習的態度是比我們重視許多,往往在上學期就已經找好了暑期的實習,面試的準備上也花了許多時間刷題練習演算法。…」

比較與反思:「…在出國實習之前,就有聽聞美國的教育與台灣的許多不同之處。有些美國的Master只需要修課,學校也提供許多較為實務的課程,相較於台灣研究所往往都需要有研究成果。我想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優劣,在Master階段,我想大家對自己的未來都有一定的藍圖了,如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規劃,是我們自己需要去完成的課題。…」

 

同學乙

相異文化與環境中建立工作夥伴關係: “…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s to have a chance to make acquaintance with those people, including my boss and my colleague….it’s once in a lifetime chance to throw myself into such un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have a total different lifestyle.”

自我學、能價值肯定: “…My background is Y, while in my opinion Y is not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in Taiwan, and this makes me somehow doubt the value of my background. However, it turns out that Y is quite widely used in US, …”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 got will help me evaluate my working ability and help me set up working plan for my future work…"

嘗試創新機會: “Since in general company won’t give intern student critical projects, therefore it is a very good opportunity for intern student to try some new ideas that their engineers won’t even try (maybe due to tight time schedule).”

同學丙

前瞻嘗試: 「…Z公司在去美國前就會先跟實習生進行題目的討論與訓練,…不會把客戶問題丟給實習生做(不適合也不應該),而是讓實習生做一些前瞻的研究。…」

實習方式:「…沒有硬性的打卡時間,基本上一天上班8小時,一周上班五天。我大約都是上午9點左右到公司,下午6點左右離開,會去公司附設的Gym健身一下,再去附近的球場和其他公司的工程師打籃球。我的工作部分是獨立研究,大部分時間都要自己想辦法找出一個合理的方法,再與主管討論是否可行,這樣的討論大約是一周1-2次。…」

具體成果:「…我的題目是討論U與V的Correlation問題,而實際上的實作方法是到了美國後與主管討論後才決定。最後我們使用Deep Learning建立一個準確的模型去學習U與V的Correlation關係,經過妥善的訓練後,我們的模型可以在U的階段有效的預測V的結果。整體上,工作部分我大概花了1周去熟悉環境與工具、2周去搜尋與研究方法、7周實作、最後一周整理報告與清理程式碼。這個專案目前已經完成交接,由其他R&D工程師接手後續研究。…」

同學丁(圖五~圖七)

於新創公司豐碩專業成長:「…這是我第一次實習,…,想也想不到在大學時期我能夠有這種經驗。在這兩個月的暑期實習中,我學到了很多,從安裝作業系統,建立編譯器,安裝所需要用到的深度學習平台,到最後做YY的程式開發。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也去過雅馬遜上過訓練課程,也參加過地方上的深度學習讀書會。這些經驗都幫助我許多,不僅是理論方面,實作能力方面也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實習最後,我們有一個成果發表會,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提升見識: 「…實習之餘,…有去史丹佛大學參觀,Apple總部參觀,有去舊金山市中心,聯合廣場,爬山,購物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體驗。…」

 

簽證、住與行

簽證繁瑣昂貴:「…需要拿J1簽證…,事前準備相當繁瑣,W委託了S處理這些事情,包括J1簽證需要的文件和SEVIS、保險等等,…最後收到DS2019之後就可以去AIT申請簽證了。…包含處理費和保險…再加上美簽的費用和機票,在正式到美國工作前就要花費將近八萬元台幣。…」

矽谷居大不易: 「…矽谷為美國房價最高、也最難找房的位子,因為供不應求,房東有很大的權力去訂住宿規定(例如:不得晚歸、不宜炊煮等)與選擇房客。而我住宿的部分也花了不少時間,除了美國常見的租屋資訊網頁Craigslist,我也上許多華人的社群網站(灣區華人資訊網)、FB社團(台灣移民在北加)以及PTT舊金山版PO文解釋自己的身分並請求住宿,同時也有請校友會幫忙通知尋找可能住宿。…」

通勤: 「…原本我們打算租車通勤,但未滿25歲租車的保險費特別高,還好住家距離輕軌站很近,所以後來我們都搭輕軌上下班。公司據離最近的輕軌站走路約20分鐘,加上搭車的時間,通勤大約需要一小時。…」

 

裝備好上海外實習舞台了嗎? 挑戰與前瞻

  1. 資源需要制度性統整,開拓給大學部學生機會

由於目前本系同學海外實習以暑期於高科技企業進行有薪實習為主,待遇至少要能涵蓋實習期間生活與保險所需及簽證,因此即便不負擔機票,提供暑期海外實習機會的企業成本也相當高。雖然本系同學資質優,能力強,素有表現與口碑,在海外實習機會開發與媒合上,仍需投入專業人力,提升制度設計精緻度,並統整槓桿運用跨系/所、院、校及校友各方資源,特別是給大學部學生開拓機會上,十分不易。

  1. 同學準備亟待加強

相較於國外如歐、美學生平時就點滴累積各樣表現與成果,積極正向呈現自我,來爭取實習機會,我們的同學平均而言到春季學期才規劃嫌遲,專業態度與實作準備也嫌不足,更不擅包裝呈現自我的長處。因此同學們海外實習意願雖高,但亟需從大一起協助有意願的同學持續加強。

  1. EE-InterN 2018

本年度除鞏固既有的基礎外,新增兩項推動工作:

  • 深化與台大矽谷中心合作(圖八):
  • 邀請矽谷專家個別指導電機系同學準備CV與面談
  • 運用2017暑期台大矽谷中心媒合實習所建立基礎與經驗,擴大媒合矽谷新創企業與電機系、電機資訊學院同學進行實習。
    • 開拓「新南向」暑期機會(圖九):
  • 協助媒合同學們申請聯發科技新加坡與印度暑期實習機會,並申請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
  • 一對一協助同學們出發前準備好。

  圖一:快樂實習

 

圖二: 電機系友陳彥劭介紹國際顧問公司實習機會

圖三: Logitech介紹實習機會

圖四: 實習公告成長趨勢圖

圖五: 台大矽谷中心接機

圖六:上訓練課程

圖七: 成果發表會

圖八: 台大矽谷中心介紹新創公司實習機會

圖九:聯發科介紹新加坡、印度實習機會

 

 

 

 

 

附錄二

張時中、黃鐘揚、李建模,本系專任教授。

梁麗燕,本系國際事務行政人員。

鄭閎、毛弘仁,本系大學部學生。

畢業五十年重聚隨想

連永君

 

三月十七日,七百多人從世界各個角落回到台大,只因為他們之中的每個人都與台大有著一份情緣。回來了,他們有的是回來看看離開五十年後的曾經的家,有的卻是第一次步入這所陌生的大學,想來了解身邊人為什麼提到台大總無法掩蓋一絲驕傲。

對於一個學科,五十年究竟是長是短?文史學科的畢業生,如果他們仍然從事當年之所學,或許會覺得半個世紀,比諸於數千年的文史積澱,僅是滄海一粟、驚鴻一瞥。但是,對於這個五十年前稱為電機工程的領域,這走過來的路,可以稱得上是驚濤駭浪了。那時,沒有個人電腦、沒有互聯網、沒有雲計算、沒有量子計算機、沒有量子通訊、沒有人用納米來述說電晶體的長寬。誰也沒聽過McCulloch and Pitts,當今科技界最紅的所謂FAANG公司(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谷歌),全部都還未誕生。IBM還是個帝國,台積電遠在地平線以下。Fortran是剛開始流行的新字。大型計算機才剛剛搬進電機系的實驗室,深深鎖在玻璃門後,能看不能碰。電路設計沒你半導體多少事,模擬電路設計能讓你懷疑人生。我們還在學發電機、電動機、定子與轉子、直流與交流。你要是提出無人駕駛汽車、電子地圖、衛星定位、大小可以放在口袋裏的電話加電腦加相機,眾人只當你是寫科幻小說的,免不了嗤笑你不切實際且不務正業。

鬧哄哄的會場人來人往。五十年不見的舊相識驚訝於彼此的老態;看似穩重且遍歷滄桑的老人們,笑得像個孩子。國外學來的擁抱傳遞著一絲遺憾,當年幻想著的情人的擁抱,如今竟然能表演得這麼大方而不矜持。所有錯過的姻緣隨著一閃而過的驚惶眼神而歸諸平淡,所有的恩怨早已一筆勾銷。老人不再只津津樂道事業,不再在乎攀緣關係、建立人脈,更多的只是想紀念壯志未酬的蕭瑟和滿足於身邊現有的小確幸!

雖然這麼說,大家心裏也都明白,有幾位同學還真是為科學、為工業做了在青史上足以留名的貢獻。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的發明、工研院和電子所當年的篳路藍縷慘澹經營、台積電後來的名揚四海都算得上是我們同學的亮麗的成績。至於楚材晉用、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默默耕耘的學子們,也多無愧於四年的教育。有些同學幾十年如一日在教學研究崗位上出力,有的在退休前擔任公司管理或資深工程師,有的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更有轉了行的:當律師的、從事金融業的、轉攻物理的、改讀文學的。人生的絢麗就在它的多樣化,時代赦免了我們經歷戰亂的命運,還給了我們無數的機會。回首這走過來的路,我們真是幸運的一代。

正式的會議自然按照流程有序地展開。代理校長的發言支開了校長人選的波折,這背後所彰示的多少留給大家一層對未來的隱憂。

電機系是個女生如鳳毛麟角的系,當主席台上拍照時,留影卻是花枝招展相伴下的陰陽調和。童山濯濯與兩鬢斑白也不曾顯得怎麼突厄。

椰林大道卻變得有些陌生,那年的工學院大樓,我們上課的地方,不知給掩藏到哪裏了。我們做焊工鑄工的實驗室也不知蛻變成了什麼。領路的轉了幾個彎,只知道走進去的是把我們當前輩的當前電機工程學系系館。懷念中的老師如今只存在在影片裏。這些年來,電機系茁壯了,蓋了幾棟樓,工業界的大老捐了不少錢,高中畢業生拼命地希望走進這座大樓開始他們的路程。工業界也不斷地從這兒攝走畢業生。他們正像我們當年一樣,懵懂地離開了學校、走上了從人生裏學習的長路。這裏演繹的不就是文明前進的波浪嗎?只要一切是往前邁進的,我們就有理由樂觀!

 

念畢業五十年重聚

 

聽驪歌之輕唱,知聚散之費思量,

念諄諄之教誨,乃負笈以渡重洋。

 

且漂泊於異鄉,男兒志在四方,

朝孜孜乎文章,暮傷愁其深藏。

 

邁人生之長廊,忽低迴又高亢,

求功名與利祿,乃奔波於職場。

看功業之消長,忽兒孫已滿堂,

抱得失於中懷,憂世事之無常。

 

雖日斜而西向,猶拳拳欲發光,

羨暮靄之爛漫,期璀璨之夕陽。

 

日匆匆以徬徨,歲有來而無往,

值母校之慶典,歸故園以回望。

 

思杜鵑其綻放,慕傅鐘之叮噹,

想傅園之雅靜,憶椰林中徜徉。

 

五十載如一瞬間,半世紀似水流年,

辭別日意氣風發,歸來時白髮翩翩。

 

訪昔日之書樓,尋舊時之密友,

步依稀之芳徑,飲再聚之醇酒。

 

睹崢嶸之新秀,喜後浪之長流。

歌久違之遠音,思年少其無憂。

 

拄長杖而踟躕,沐春風以輕舒,

話當年之大夢,慶故人之裕如。

 

然美人已遲暮,嘆歲月其飄忽,

悟壯志之難酬,終無悔於回顧。

 

連永君,臺大電機系1968年畢業。

畢業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