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康教授榮退茶會報導

本系鄭士康教授於本年8月榮退。鄭教授1979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大學部,並於1983年獲得台大電機博士學位,專攻數值電磁研究; 為國內直攻並取得博士的第一人,同時也是第一批台大開始自行授予學位的電機博士。鄭教授自1981起在系上任教,在台大服務將近41年。鄭教授教學研究貢獻頗多,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臺大教學傑出獎。退休後獲頒臺大名譽教授。

鄭教授的教學研究範圍廣泛:早期從電波研究出發,研究電磁理論與數值計算應用、無線電波傳播模型系統與寬頻天線及電路元件;後來拓廣至電腦音樂研究,研究以電腦進行音樂感知、演奏、搜尋、個人化等;接著延伸至人工智慧與多媒體研究,研究大腦感知系統,發展智慧型多媒體訊號處理、機器學習等;近年還觸及「計算認知神經機器人學」領域。

電機系於7月29日舉辦榮退餐會,共有60餘位教師熱情參與。活動中,鄭教授分享教學研究四十餘年來的心得。鄭教授說他喜歡多方嘗試,所以雖然研究四十餘年,由於時間精力有限,沒有甚麼持續深入的成果,但是了解到雖是不同領域,卻可以用相似的方法研究,觸類旁通,非常有趣。鄭教授也分享了Stephen Covey 的著作:《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文譯本:《與成功有約》)對他做人做事的重大影響。尤其是書中提到的「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又稱艾森豪矩陣。鄭教授原先每天起床就先做有興趣的事,重要的事常常最後才拼命趕,壓力很大。受艾森豪矩陣方法啟發,改成先做雖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結果壓力減小,事情也絕大多數可以如期完成,品質提升,還能有餘力做想做的研究教學工作。鄭教授也提醒同仁:努力工作之餘,要注意規律足夠的運動和睡眠,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維持身心健康。鄭教授同時也感謝師長提攜、同仁協助、學生努力、家人陪伴,走過這些歲月。

與會教師及鄭教授指導過的學生,也在會中陸續發言分享與鄭教授共事或接受指導的回憶,讓大家重溫過去一起奮鬥的時光。最後大家合影,祝鄭士康教授榮退後身體健康、生活愉快,結束了這一次的溫馨歡送茶會。

陳良基講座教授榮退茶會報導

陳良基教授(前科技部長)於本(111)年6月2日起榮退,電機系於5月27日中午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辦榮退歡送會。

活動首由電機系吳忠幟主任致詞,吳主任表示,陳教授於1988年至電機任教,在各個職務任內,或在空間經費上,一直不吝於提攜後進,並擅長活絡一個單位的氣氛,陳教授的言語及行為,常常給後進許多啟發。吳主任並感謝陳教授將計畫結餘款慨捐給電機系整修升級電腦教室。

陳良基發表感言時提到,從1988年迄今,感謝每個系主任、院長、校長,建立臺大這樣好的環境。也感謝當年龐台銘教授的推薦、吳靜雄主任提聘,也啟發他日後,如果遇到好的人才,也希望能邀請到這樣好的環境,使用好的資源。陳教授也回憶請剛到電機系任教時,不知怎麼帶學生,也曾向陳俊雄教授及郭德盛教授請教。在擔任電子所創所所長時,感謝很多教授的提攜跟幫助。陳教授說到滿滿的感謝講不完,最感謝有機會跟大家共事。

關於退休,陳教授說到他一直沒有延長服務的想法,退休之後,會開始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就像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完美,不完美是完美人生的一部分。儲備能量後,退休可能是社會服務的開始。

與會的貴賓也陸續發言,在教師同仁或學生的心目中,陳教授是很會激勵人並給予訓練機會的人。其在臺大副校長及科技部長任內推動技轉、價創計畫、教師創業法規鬆綁。鼓勵教師創業,讓教師研究成果證實可以work,不只在學術界也能在產業界發光。陳教授一直勉勵教師或學生,要有創新的點子,要做領先的技術,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在科技部長任內,對於推動國家科技政策的果斷力,不計毀譽,引進國外加速器,很多想法走的很前面。陳教授也時常提到能在臺大擔任教職,有這麼好的資源,社會責任也很重要,因此他常鼓勵年輕教師或學生,要創新、要把格局做大,不是只追求自己的卓越,而是為台灣做事。陳教授的典範,常給周圍的人很大的啟發。

更多陳教授的榮退系列,可以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4395143994

或Facebook搜尋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創立電子所 樹立標竿 凝聚共識-創所所長 陳良基教授

採訪/許瑞福

↑電子所成立大會

台大電子所創所緣起

台大電子所在2001年8月1日正式成立,成立前一年半先設立籌備處,由當時陳維昭校長請陳良基老師擔任籌備處召集人。陳良基教授回想這個過程時提到,2000年接到這個籌備任務時,國內重要大學多已設有電子相關的研究所,僅剩下台大尚未設立。當時台灣的高科技電子業已開始蓬勃發展,半導體產業也成為台灣重要的主流產業,對高階科技人才及領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殷切。

作為籌備召集人乃至於後來的創所所長,這一路走來創業維艱並不容易,陳良基教授表示:「當時的想法是覺得台大必須成為培養電子領導人才及高階技術人才的重鎮,電子業繼續往前衝刺的時候要有好的前瞻技術。我擔任籌備處召集人,希望能把大多數教授的願景放進來並推動實現,所以既要展現執行力也要凝聚共識。籌備時我訂定兩個目標,一個是要設法『樹立標竿』,第二個則是要『凝聚共識』。」

第一點樹立標竿該如何做,陳良基教授回憶著表示:「既然台大在國內重要大學中,是最晚成立電子研究所的,就要做到後發先至,要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電子研究所,因此一定要把台大電子研究所拉到世界級的標竿。」至於第二點就是凝聚共識,因為當時新單位剛成立,成員都有強烈的朝氣,但面對的挑戰則是如何凝聚及整合資源;要讓資深教授認可我的想法共同執行,同時對於年輕教授而言,要讓他們覺得電子所是一個可以聚集英才、打造前瞻技術,是一個未來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這就是當時的挑戰和任務。」

披荊斬棘 開創新局

2000年前後當時正好是國內矽導計畫剛啟動,這個計畫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從國內外招聘優秀的學者任教,當時電子所剛好躬逢其盛,因此陳良基教授就向陳維昭校長獻策,建議台大應主動出擊積極爭取招募優秀學者。關於當時的招募情形,陳良基教授表示:「我知道各校都會積極地去找人,以前台大習慣被動等人上門應徵,很少會主動去國外找老師,所以在籌備時我就極力向陳維昭校長建議,我們應該要組成海外攬才團,由台大校長領軍,這樣才能吸引傑出校友及優秀人才,當時得到校長很正面的回應。」

這可能是台大有史以來第一次由校長親自帶著主管,為了師資招募到美國橫跨東西岸。其中同行人員包含電資學院的主管、主任及所長等人,也包含當時的教務長李嗣涔教授。透過台大校友會的協助,在美國宣傳台大要成立電子研究所了。目前有多位服務於電子所的師長,正是透過這樣的機緣回來台灣。對當時的陳良基教授來說,這是樹立台大電子所招牌的第一站。但一個新機構的成立,創立之初還是有許多事務要處理,因此陳良基教授開玩笑地如此描述:「電子所快要正式成立時,我向陳維昭校長說,籌備了一年多很辛苦,雖然籌備階段的職稱不是所長,但實際上也像是擔任了一年多的所長,應該另外找一個人來當首任所長才對,但是陳維昭校長聽了之後卻不為所動,要我接下第一任所長。」

凝聚資源 全力前進

關於如何凝聚資源往前進,陳良基教授提到當時的想法:「如果只靠所裡老師來規劃恐怕仍有盲點,電子及半導體領域在整個產業界進展非常快速,所以我就跟校長建議,希望以校長名義邀請成立一個諮詢委員會,我們的目標是傑出的校友和業界俊彥。我們順利邀請了十二位委員,幾個國內外知名重要的企業先進和各大學著名的教授都積極答應參與,例如旺宏的胡定華董事長、台積電蔣尚義資深副總、鈺創盧超群董事長、施敏教授、張俊彥教授等等,透過他們在產學界的多年經驗來幫助台大電子所,這些諮詢委員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議,協助電子所樹立標竿及未來發展方向。」

諮詢委員會的設立得到業界多方迴響,許多企業也樂見大學積極伸出觸角合作,但談到要業界實際投入資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並沒有太多先例可循。當時的想法就是電子所與業界的關係要能有來有往、互惠合作雙贏才會長久,但如何進行卻是一大難題。陳良基教授憶及過往時說道:「當時胡定華董事長建議我們要成立一個專責的產學合作中心,並邀請業界廠商加入成為付費會員。這個想法我們覺得很有道理,但一開始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找廠商遊說也沒有經驗,而且這個中心也不能只有一家廠商,至少應該找十幾家。以前在學校只需要專心教學及做研究,現在光想到要找一家廠商當會員就不知該從何開始了,也不確定應該如何定義產學之間的合作價值。幸好後來慢慢地想出了一套運作方法,共創業界、學校教授及學生三方俱贏的模式,這也就是台大系統晶片(SOC)中心的創立過程。這個中心從創所到現在每年都能維持十幾家廠商參與其中,創造了一個正向循環的合作模式。」

有了資源之後的下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運用資源樹立標竿,當時第一個標竿就是希望台大電子所名揚國際,希望能做到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一旦講到電子的傑出研究,就會想到台大電子所。要達成此目標,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我們能有很多傑出的研究成果,在重量級的學術舞台發表,就像最頂尖的運動選手,一定會在奧運場上得獎一樣。因此電子所的學術委員會特別訂定一個非常突破性的獎勵辦法,規定只要博士班同學的研究成果能在國際頂尖會議發表,如: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ICCAD等重要國際會議,就可以直接抵免畢業點數計算;同時,電子所也籌湊經費全力支援同學,同學們出席這些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所需的旅費都能獲得所裡補助。這些會議對同學們來說就像是去奧運比賽一樣,能在世界級的殿堂和高手切磋,報告研究成果,是很難得的。而台大電子所後來甚至曾經在這些會議中,成為全世界被接受論文最多的研究機構。

除了經費挹注帶來的有形資源外,陳良基教授也談及無形資源的凝聚,也就是如何帶動師生士氣,陳良基教授饒富趣味地表示:「電子所成立的那一刻,就像一個人的新生,一輩子就這麼一次。我覺得這是終生一次的難得機會,應有個特別的啟動。我就跟老師們一起商量可以為電子所成立的第一年入學新生舉辦一個『灌頂』大會。當時,特別邀請了劉炯朗校長在成立大會演講,給予同學們鼓勵。大家覺得有大師『灌頂』這就等於是把幾十年的功力傳承給我們。沒想到成立當天各界積極響應,那天送來的花盆花籃從電二105一直擺到了系館門口,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造勢大會,展現出熱情繼續往前進。」延續這樣的熱情,電子所成立後也陸續辦了好幾次師生聯誼活動,陳良基教授當時仿效賈伯斯的作法,每逢大型活動就製作電子所的活動T-shirt,後來看見校園裡許多穿著台大電子所的衣服來來去去的同學,大家覺得有強烈的認同感,也塑造了一種創新的、充滿活力的文化。

產官學攜手並進

台大電子所以及台大系統晶片中心的成立,其實仰賴產官學多方的支持,因此陳良基教授表示:「我想要特別感謝當時的系主任王維新教授,王教授對整個所的成立和資源分配非常幫忙,很多事情他都是大力協助;另外就是許博文院長,院長對我們的成立一直放在心上,什麼事情跟他報告他都全力支持;當時的李嗣涔教務長、陳維昭校長也幫了很多忙,例如成立產學聯盟這些事情。還有在參與國際學術舞台方面,盧超群董事長更是力邀我們進去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的委員會擔任議程委員,我成為台灣學術界第一個擔任委員的教授,後來台大電子所也因為傑出的研究表現,有多位教授都陸續受邀擔任此重要職位。現在回想起來,沒有他們的協助我們自己很難做到,要感謝的人真的非常多。」

接著提到關於矽導計畫的部分,陳良基教授說:「當時矽導計畫的推手張俊彥校長給了我們很多的協助,他在很多場合公開講過矽導計畫得利最多的是台大電機學群及電子所,電機學群的師資從原先六十幾位增加到一百多位,電機學群能有現在的規模,跟當時的矽導計畫及相關的師資擴增專案計畫有很大的關係,真的很感謝當時教育部的支持。」

立足台灣 放眼世界

在第一任所長任期即將屆滿前,陳教授表示要讓更多電子所同仁有機會為所服務,因此不再續任。卸任以後,陳教授隨即被延攬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此後歷經許多職務,乃至於擔任教育部次長及科技部部長,一路為台大及台灣教育及科技領域服務。陳教授表示,這些日後的行政及服務經歷也都和創立台大電子所以及擔任第一任所長當時的歷練學習經驗密不可分。老師表示:「因為了解國際上最新的科技發展項目。也知道如何設立標竿,朝向國際頂尖邁進、往前衝,需要資源協助時也盡力去爭取,讓電子所教授們的視野和企圖心不一樣。包括後來有機會進到內閣裡面參與教育改革、主導政府前瞻科技規劃等等,就會更清楚什麼是未來的主流,透過資源的分配和訂定方向目標,讓大家去衝刺努力。」

關於對台灣人才的期許,陳良基教授也分享到:「台灣人才的視野,有時候會比較侷限在小島內,但我們只要把企圖心拉到世界的格局,我們的能力是可以在世界發光發熱的。以台大電子所的經驗來說,只要能勇敢訂下目標,我們確實就能做到。在內閣時我也是這樣設定目標來前進,我期許只要是政府投入的領域,應該要在幾年之後能夠培育出世界領先的頂尖團隊。而當初帶領台大電子所一個小的研究所累積的過程經驗,給了我這一路走來相當大的養分。」

農耕式教育培養人才

除了創所的諸多經驗外,陳良基教授也分享他的教育理念。陳教授是農家子弟出身,他認為教育機構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地方,可以用建立好的農耕環境來思考,陳良基教授如此說道:「你要種出很好的稻子就必須先有肥沃的土壤,水路也要疏通不能阻塞;同時,如果田裡有雜草也是種不出好稻子的,因為雜草吸收養分的速度比稻子更快,所以要清除雜草。換言之,把研究及教學環境營造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常常跟老師們說我們要扮演園丁的角色,學生是老天爺送到我們身邊的種子,我們要營造好的環境,給他們養分,激發他們成長。」陳教授認為,如果有優質環境,好種子就會選擇落到這個地方。教學研究環境夠好,優秀的學生自然會來,也會照我們設定的目標往世界的標竿前進。一旦好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建立起來了,作研究也就會水到渠成,這也是台大電子研究所所長,以及各實驗室老師們念茲在茲的共同信念。

期許與展望

最後談及對電機電子領域的學生與對台大電子所的期許時,陳良基教授開玩笑說:「我覺得念電機的同學很辛苦,因為電機領域的知識真的很廣,而且世界領域最新的變化幾乎都跟電機電子有關係,連醫療也都是!例如質子掃描等等都是電子儀器。在許多跨領域研究上,除了電機電子的知識外,你也必須了解物理、化學、生物科技、數學等各個領域,所以電機系真的是辛苦的科系。但也因為如此,更凸顯了我們的重要性。」

電子所成立已屆二十年,用半導體製程的世代來看也已經過了十個世代,科技的腳步依然快速前進,許多電子所成立時想像不到的技術,現在都已經成為日常。陳良基教授期許我們從電子領域出發,持續努力創新,未來可以更廣泛且深入地改變世界。台大電子所應以引領全世界的IC設計、半導體與EDA領域為己志,持續努力成為全世界電子科技人才薈萃凝聚的地方。

↑電子所創所所長陳良基教授

↑電子所第一屆畢業生紀念照

電子所20周年 生日快樂!

林宗賢

2019年暑假我接任臺大電子所第七任所長,在接到大家的道賀時,有些同仁也提到成立於2001年的電子所快二十歲了,當時心裡就開始規劃慶祝這個重要的里程碑。但2021年五月起國內肺炎疫情升溫,基於健康與安全考量,我們決定取消動態的大型所慶活動,轉而將重點放在為電子所的成長留下紀錄,製作一本臺大電子所的故事書-臺大電子所二十周年所慶專刊,一起聽師長好友們說說過去,也談談未來。

在這本所慶專刊中,我們一共採訪了十四位師長。專刊的第一部分是「電子所邁向頂尖的推手」,我們採訪了歷任所長—陳良基教授、闕志達教授、張耀文教授、劉深淵教授、吳安宇教授,請他們談談任內的挑戰以及所務推動的過程。除此之外,我們也邀請了李嗣涔校長、吳志毅教授來告訴大家「台積電—台大聯合研發中心」對電子所的影響,並請汪重光教授談談蔡明介董事長與聯發科技對臺大電子所的支持,以及成立「聯發科技—台大無線實驗室」、造就了後來「from zero to hero」的精采故事。

專刊的第二部分是「跨出舒適圈,迎接挑戰」。我們邀請了勇敢跨出舒適圈、將研發成果落實於新創的電子所教師—林致廷教授、吳肇欣教授、陳中平教授、簡韶逸教授、楊家驤教授,聽聽他們參與新創的緣由,以及在教學與研究之外的體悟。另外,專訪人物還包含了2009-2017年在電子所服務的田維誠教授。田教授後來雖然離開電子所加入台達電子研究中心,但目前正協助推動「台達—台大聯合研發中心」的研發工作,如何調整心境以迎接在學術、產業界之間轉換跑道的挑戰,是田教授珍貴的經驗分享。

第三部分是電子所校友的回響,收錄了六位校友及同學的來稿。簡俊超教授在電子所完成碩士學位後出國深造,2021年二月回國加入電機系/電子所,其他四位—劉耀鴻博士、賴以威教授、Dr. Valeriy Balabanov (包偉力博士)、李銘倫博士—是電子所培育的博士,陳奕達同學則是電子所目前在學的博士生。這幾位校友不約而同地提到在電子所求學的快樂時光,以及電子所對他們的影響。

專刊的最後一部分收錄了三個報導,分別是刊登在台大校訊的〈電子所15周年紀念活動—電子群英會暨校友回娘家〉和〈IC Camp〉,以及〈EDA Camp〉活動報導,是這些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電子所,並提升能見度。在附錄的〈電子所人與事〉中,除了電子所歷年的教師動態之外,我們特別整理了過去二十年電子所學生會舉辦過的相關活動。我們希望某個師生們曾經參與過的火鍋湯圓大會,能勾起一段「那些年,我們一起⋯⋯」的回憶。猶記得早年電子所在電機二館中庭及明達館辦了好些次的火鍋湯圓大會,雖然場地略顯侷促,但氣氛卻熱絡非常。想起當時拿著一副碗筷遊走各桌覓食,實驗室間融洽互動的場景,令人懷念。

在採訪這十四位師長的過程中,我參與了大部分的訪談,有幸親自聽到師長們如何面對挑戰、開創新局。尤其是在第一任所長陳良基教授的專訪中,聽他娓娓道來創所的理念與願景,述說如何樹立標竿、凝聚共識,以及他希望大家懷抱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志向,讓人感受到他做事的熱情及對電子所師生的殷殷期許。在2021年底,疫情解封之後,我們也邀請陳良基教授在電子所的專題演講中,對電子所的博碩士新生講述這段電子所成立的精彩歷史,並傳承這份開創新局、追求卓越的理念。

臺大電子所成立這二十年來,培育了四百餘位博士、近三千名碩士,未來也將持續秉持著電子所的教育目標:「培育電子科技領導人才,使學生具備正直誠信、宏觀視野、積極創新與人本關懷之涵養,進而以專業知識達到經世濟民之目標」,作育英才。

所慶專刊採訪照片集錦

 

林宗賢,電機工程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新進教師介紹-孫紹華助理教授

孫紹華博士取得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學位後,即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22年5月取得南加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孫博士於就學期間主要研究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機器人學習(robot learning)、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程式合成(program synthesis)等領域,並曾在機器學習國際頂尖會議如NeurIPS/NIPS、ICML、ICLR與電腦視覺國際頂尖會議如CVPR、ECCV發表多篇極具影響力之論文。孫博士甫取得博士學位即於2022年8月回到母系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任教,合聘於電信工程學研究所資料科學與智慧網路組,並獲得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之補助。

孫教授的研究主軸為揉合強化學習與程式合成兩領域,發展一套可解釋(interpretable)並可泛化(generalizable)的機器人學習架構,並期望能藉由此架構賦予機器人習得複雜技能(諸如傢俱組裝與烹飪)之能力。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將減輕社會大眾花費於日常繁瑣勞務的心力,提升整體社會之安全性與便利性;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將提升工業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增進生產之效率。此兩方面之成果,將創造一個更利於創新研發的環境,並預期能大幅推動台灣自動化科技的發展。

新進教師介紹-劉智弘副教授

我大學其實是念資工系的,因緣際會在2005年資工系畢業後,跑到電子所念EDA組碩士班。接著一時想不開直攻了博士班,還好順利於2009年畢業。當兵一年後,決定砍掉重練,轉到計算幾何領域從頭開始。當時完全沒想到,一晃就當了12年的流浪博士。

計算幾何是理論電腦科學的基礎領域,目的在於研究幾何問題的組合性質和研發相關演算法。我的前十年主題是「Voronoi Diagrams」:簡單來說,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要怎麼有效率找到最近的商店呢?我自得其樂地研究各式各樣的距離模型和研發出許多演算法。最近兩年,我開始做「演算法角度的機器學習」。整體來說,就是對於機器學習中的基礎數學問題,以演算法的角度去解決。

跟系上多數海歸教授不一樣的是,我流浪的地方是在歐洲。我先在德國待了五年,分別在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和波昂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後來到瑞士待了六年,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當資深研究人員。前兩所德國學校都屬於德國政府選出的十一所頂尖大學聯盟,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被認為是歐陸最好的理工大學,也曾經在電腦科學領域世界排名第一。其實我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待在美國,當他們說國外怎樣怎樣時,我常常覺得跟我說認知的國外不一樣。有機會的話,會想跟系上同學分享歐洲學術環境。

我另一個特別經驗是我有Habilitation學位。跟台灣和美國不一樣,德國在博士之上,還有一個Habilitation學位。傳統上,德國並無正、副、助理教授之分,而教授職皆是完成博士學位後,在大學裡從事「研究」和「教學」多年,完成Habilitation學位論文、通過Habilitation學位演講,進而取得Habilitation學位,方能提出申請。去歐洲之前,我沒有想像過有一天,我會用德文進行學位口試。

臺大光電所未來之展望

吳育任

很榮幸在所內各位師長的支持下,擔任光電所第11任所長,光電所今年正逢30週年,經歷了創所時期的蓬勃發展,矽島和顯示器計畫人才的擴充、歷任所長的努力下,有了今天的完整的師資陣容、良好的研究設備和基礎。在這30而麗、承先啟後的一年,光電所未來新的發展方向決定,如何在持續成長茁壯、是我們未來三年努力的方向。

這幾年,光電所伴隨著半導體產業蓬勃的發展而成長;但是深受光電產業景氣發展起伏而變動,目前隨著許多新興領域的發展、例如AR、VR等顯示器相關應用、生醫光電相關技術、高效節能高頻高功率元件、B5G、6G時代高頻寬的需求、量子電腦、量子通訊技術、氫燃料電池和太陽能光電新興材料的發展、都將會引領未來世界的改變。身為國家頂尖學府的研究教學單位,未來我們應該思索如何能夠或繼續再新興領域占領一片天地。如同前所長黃建璋教授上任的願景裡面提到,我們希望未來提到臺大光電所,會聯想到的是這裡曾經完成甚麼重要的發明。會把特定領域的成就和所內連結起來,而不是單純第一學府、第一學系下的一個研究所而已。因此,在未來的幾年裡,所內亟需就這些新興領域,調整適當的資源和課程,協助所內教師整合各個實驗室的專長,來提昇研究的能量,並且吸引優質的學生來就學,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未來有幾個努力的方向。

  1. 爭取優質的學生來源: 擁有優質的學生,是達成頂尖研究不可或缺的資源,尤其是優秀博士班學生,才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計畫成功的基礎,碩士班生雖然有不少優秀的學生,但短期的研究和頻繁的交接,讓很多研究淺碟化,因此,未來推行的重點,除了增加光電所的宣傳,尤其走入各校系優秀光電領域相關科系宣傳外、光電營的宣傳,也要多增加所內的資源,增加鼓勵碩士班徑讀博班員額,並且思考鼓勵校內大三四同學修習光電所課程,優化碩博課程減免幅度、力推大學部到博士班修業需要的年限,已積極吸引校內優秀人才投入博士班的就讀。
  2. 改善教學資源: 過去幾年在黃建璋所長的努力下,所內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希望透過新課程,新的教材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光電導論、新的光電實驗設計、光電科技介紹相關課程,在研究所的課程,我們也鼓勵開設符合目前新科技發展,例如量子光通訊,或是加強AR/VR。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AI為主流時代,光電所也應該和其他所合作、適當的引入AI應用類的軟體課程,和程式語言數值計算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在軟硬體整合的能力,增強投入跨領域研究的能力。
  3. 新進教師的招募: 目前許多光電新興的領域、例如、AR、量子電腦、量子通訊、6G領域,都需要很多新的學有專長教師投入,以目前所內的教師年齡層分布,亟需要年輕優秀的教師投入,如何找到優秀適合的人選,增取適當的員額、強化光電所的研究能量,會是我們未來的重要任務。

光電所橫跨了光學和電學兩個專業領外、整合技術後可以再擴展到能源、科技、顯示、生醫、娛樂、高效能人工智慧運算等領域,因此在未來發展上,直接跟上國家和世界技術主流發展,期許光電所未來在大家的努力,能夠進一步突破現狀,開創新的方向,持續在這領域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吳育任,2006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現為本校電機工程學系及光電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系友榮譽(動態)報導

鄭光廷,臺大電機系1983級系友,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

【系友動態:本系鄭光廷系友(1983級)榮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委任鄭光廷教授為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於2022年4月1日起生效。

鄭教授現為科大工學院院長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以及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之講座教授,是電子設計自動化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著名學者。鄭教授在其學術生涯中曾出任多個主要領導角色,另作為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院士,他亦經常積極為學會提供專業建議和服務。鄭教授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備受學術領域認可,並曾在主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獲得12個最佳論文獎以及一項傑出論文引用殊榮。

相關報導: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announcements/hkust-announces-appointment-prof-tim-cheng-vice-president-research-and

 

 

米玉傑,臺大電機系1982級系友,2021臺大傑出校友。台積電研究發展組織資深副總經理。

【系友動態:本系米玉傑系友(1982級)榮獲「 2022 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

Yuh-Jier Mii started on the ground floor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in 1994 as a fabrication integration manager. Today he’s one of the Hsinchu-based company’s leaders a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uring his nearly 30 years at TSMC, he has been involved with the creation of denser and denser integrated circuits.

相關報導:https://spectrum.ieee.org/tsmc-exec-on-chip-shortage?xrs=RebelMouse_fb&ts=1645815601&fbclid=IwAR1Jm7n7nQ-aKntPbjGJFpGDg04y-uW8RWGPv5zACTmWY0wCYjFMCp1o6Os

 

 

喬榮治,臺大電機系1988級系友,南美以美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系教授。

【系友動態:本系喬榮治系友(1988級)當選「美國醫藥與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

目前任教於南美以美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系的台裔美籍教授喬榮治,以其在慢性病護理的新型無線與無電池植入式電子元件研發的傑出貢獻,當選美國醫藥與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

新聞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6809/6125663?fbclid=IwAR1Jm7n7nQ-aKntPbjGJFpGDg04y-uW8RWGPv5zACTmWY0wCYjFMCp1o6Os

 

 

張世富,臺大電機系1985級系友,2021臺大傑出校友。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院長。

【系友動態:本系張世富系友(1985級)榮任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院長】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ident Lee C. Bollinger has announced the appointment of Shih-Fu Chang as the next dean of Columbia Engineering.

 

NTUEE+人物專訪──雲象科技軟體工程陳正哲資深副總

採訪 : 卓昱辰、蘇柏翰、賀崇恩、余欣澄、陳君輔、黃語棠

撰寫 : 卓昱辰、蘇柏翰、賀崇恩、余欣澄

整理 : 黃語棠

人物介紹 :

陳正哲學長是台大電機系1997級系友,畢業後於本系就讀碩士,曾在聯發科技擔任十六年的director,目前在雲象科技擔任軟體工程資深副總。在求學與求職時期,陳正哲接觸了許多領域,如韌體、軟體、多媒體領域、生醫工程與人工智慧等。

人工智慧與病理學──雲象科技

雲象科技於2015年由葉肇元等人創立,是一家致力於以人工智慧改善醫療與人類健康照護水平的公司,也是當前台灣數位病理人工智慧系統的領頭羊,目前擁有數位病理影像平台和醫療影像AI開發平台等產品。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日益成熟,其與醫學與醫療的關係也逐漸密切。在醫學上,以檢驗醫學為例,陳正哲提到人工智慧可協助的範圍廣泛,除了可對癌細胞、血液細、淋巴結和大腸瘜肉等進行偵測和分類,甚至可推廣到對於身體各種組織研究的輔助。

而在智慧醫療上,陳正哲則認為可由三個醫療階段──預防、診斷和治療去分析。在預防階段,人工智慧可以分析DNA,針對高風險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去提供飲食、作息等生活方式的建議,或預防性的治療方案;在診斷階段,人工智慧以輔助醫生為主,如提供前述偵測大腸瘜肉的結果等;在治療階段,人工智慧的輔助又可分為開藥和製藥兩個小層面,在開藥方面,未來人工智慧可以扮演根據生理參數提供建議的劑量的角色,因為目前藥物的通常劑量是根據統計,但適合全體平均值的劑量卻不見得適合個人;製藥的話,則是根據DNA和生理參數,針對病人製作出專門符合這個人的藥物。

然而,距離醫療體系被人工智慧取代,仍有一段距離。陳正哲認為在開藥和製藥上,人工智慧短期內仍舊只能扮演輔助的角色,並無法取代人類。而在診斷上,陳正哲則指出醫生診斷往往得參考多種數據,並現場觀察病患,綜合各種資訊以利診斷,然而當前的人工智慧可提供診斷結果,卻無法提供判斷理由,這項缺點將來有望透過explainable的人工智慧增加病人的接受度;然而,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倫理層面,人工智慧並無法為它的診斷負責。

尋找自己的跑道──從小而大而新創

陳正哲在大學、碩士時期的實習,便接觸了小公司、大公司和新創公司,這些實習經歷,使其瞭解到了不同型態公司的運作方式與商業模式、開發產品的過程,以及業界人才具備的能力與水準。

畢業後服役期間,由於個人專業和工作時間的偏好,進入了工研院,從事Java Virtual Machine的優化。國防役結束後,原本實習的小公司想做出一個輕薄的、可無線通訊的小筆電;然而,陳正哲判斷該公司如此發展的創新和前景有限,且成效未若華碩,ACER等筆電大廠,因此便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去面試其他公司,在獲利能力和人才素質的考量下,陳正哲選擇了聯發科。

在聯發科時,陳正哲轉換到了多媒體技術的跑道,而這一轉便是十六年,期間,他橫向帶領千人團隊開發許個手機專案,並成功開發出了許多智慧型手機的技術,如audio, video, display, graphics, camera等。但其後,陳正哲依然選擇跳離舒適圈,進入雲象科技,進入一個他以前從未涉足的生醫工程領域。這個選擇除了因為想體驗參與新創的過程外,也包括看準AI是一個持續快速發展且令人期待的技術,以及其所期許醫療所能帶給人類的正面影響。而選擇了雲象則是源於葉肇元先生有別於一般生醫公司的創始人,同時具有醫師和電腦科學專業,對於醫療界需求和產品技術都有一定的掌握。

自始而終,陳正哲尋找著適合自己的跑道,如同公司型態上,陳正哲最後選擇的新創公司雖然員工較少,但除了溝通成本低,決策速度快,也比較有機會自己動手完成一件事情,看見一個產品的全貌,擁有直接的成就感。然而,能使陳正哲不斷轉換跑道的關鍵是興趣的探索,和持續地自我精進,從大學時期的CPU、IC design,到進入業界後的web application和virtual machine,到後來的多媒體領域和生     醫領域,陳正哲所做的便是持續的接觸許多document data sheet、code和線上課程等,在確立自己的興趣的同時也可增進專業技術,而唯有增進專業能力,才能夠帶領團隊往對的方向前進。

NTUEE+成員採訪雲象科技陳正哲系友

 

 

 

創未來科技-王毓駒博士、蘇柏青博士、陳俊仰博士 人物專訪

鄭秀娟、林如貞

創未來科技的執行長王毓駒博士,與創業夥伴蘇柏青博士、陳俊仰博士(Scott)為臺大電機系各差一屆的學長學弟,畢業後先後至美國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攻讀博士學位。多年的情誼與長期研究的切磋合作,促成了共同創辦創未來科技的契機。本次由本系李建模教授擔任訪談人,將三位益友創業的動機、現在、與對事業的未來展望,與讀者分享。

Tron Future Tech (創未來科技) literally means “to create future technology” in mandarin Chinese. It states the long term focus of Tron Future Tech Inc. is to create never-existed technologies for the well-beings of all humankinds based on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not limited by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Tron Future Tech also derives its name from a popular sci-fi movie “Tron: legacy” due to the similarities that our founders are Caltech related.

網址: https://tronfuture.com/

請您介紹創業的動機及背景?

王毓駒博士

自Caltech畢業後,我跟柏青長期進行這方面領域的研究,而Scott更早在研究雷達演算。創未來其實是我長期做學術相關研究,再將phase array做到產品化。做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詢問度跟需求度都非常的高,某些部份來說已經可以產品化量產。

在念書時的publication有些創見,但在畢業前未能實現。畢業一段時間回頭看,產業界的產品已經實現部分功能。傳統phase array(陣列式超音波檢測)技術是用在軍用雷達跟衛星,我們覺得有很大的商業機會。現在回頭看創業那個時間點,覺得有些慶幸,business會成功,technology占很小部分,timing很重要。那個時間點正好市場有需求帶來訂單,讓創業有好成績。

蘇柏青博士

我的雷達是在Caltech跟Scott學的,其實一開始是做通訊。做信號處理大部分都是跑電腦模擬,因不太可能implement出device,都用channel model 從A點到B點,課本裡都有講,但是到底怎麼寫,永遠只能用一些統計的model。

就信號處理來說,我們在這個model的前提下,用演算法來做設計,但如果底下的model是錯的,或者這個演算法的應用是沒有市場的,這樣設計的演算法 就沒有甚麼意義。對我來說,有一陣子是在為設計演算法而設計演算法,不知道它的target是甚麼。很高興後來有機會跟毓駒做這個東西,這樣我會比較知道,至少到時候那個Channel 我有辦法自己去量。這樣我的研究比較紮實。

陳俊仰博士(Scott)

我在博士做雷達訊號,算是他們之中最早的。我是做數學模型,畢業論文很不錯有很多citation。畢業後沒做雷達,而去做軟體在Facebook工作。我認為未來國防預算的增加、無人機的威脅、訊號戰爭誰先找到誰、誰先發現誰,這比其他武器更重要,另外是創未來做的衛星通訊的商業模式是很有前景。

台灣好像對航太科技,以及軍事科技的部分都比較少接觸,是否簡單介紹公司的產品,以及未來可能的應用?

王毓駒博士

現在產品專注在雷達跟衛星通訊,使用的場域分為在Aerospace、地面上,使用相同的核心科技,等於有四種產品。在衛星有衛星通訊的酬載(酬載是飛機或運載火箭攜帶的物體)放在衛星上,以及衛星通訊的使用者終端機,主要是放在汽車上的。另外一個是放在衛星上的合成孔徑雷達,以及放在地面上無人機的偵測雷達,還有其他軍用的衍生雷達。

我們不是單純選擇關鍵模組,不會只有做天線,也不會只有做moden,phase array市場成長非常快,在aerospace跟defense 相對產品毛利比較高的。因此讓我們有機會,把商業模式建立起來,這讓我們公司跟台灣傳統企業不太一樣。

基本上 module 距離產品已經很接近,長期和柏青、Scott工作,知道 phase array不論電腦處理或architecture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加以改善做出差異化,不只讓產品更好做、使用者更好用、利潤也更好,種種因素加起來變成現在的營運模式。

陳俊仰博士(Scott)

台灣很久以來都沒有新的東西,台大電機有很大的斷層,1985年上、下幾屆很多創業的,我和那些老學長聊,像孟懷縈女士(註)是否是那一屆最有錢,她連前10都排不上,前面還有華碩創辦人施崇棠……等,我們這幾屆卻沒有這樣的人,我們要特別努力創業給學弟妹有舞台、去上班。 這題目很特別,很難module可以做成產品,產品有niche,巨頭公司不一定想來做,國防公司像雷神(美國大型國防業承包商)都能賣,因此是一個機會。我覺得就是賣國軍,台灣地位和以色列很像,以色列出了好幾家軍事公司,台灣電子科技這麼強,非常適合台灣出一家這樣公司,對自己國家好,自己生產之外搞不好還可以外銷,我們都很期待幫台灣做點事情,當然用途不止這些,可以多角化。

請您說明創業的困難、如何克服,與收穫?

王毓駒博士

創業有不同大小困難,就像念博士或Scott在FB工作面臨的困難,所以都是一樣,我個人不覺得創業的困難有什麼特別,本來就是過程中要去面對、處理的。我們團隊不把困難當作負面的事情,而是很真誠地看每件事、每個過程而提前準備。 過程中當然就有許多收穫,友誼在不斷地討論、克服困難中增進,技術、職涯、個人或公司的聲譽也有提升,這些不論在學術界或單純產業界,不是以創業型態工作是無法獲得。另外公司成長過程,希望長期在台灣產業有貢獻,這些是扣掉利潤之外,比較無形的收穫。

蘇柏青博士

創業和在學校做事方法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要讓整個系統能運作,除了自己專業的核心演算法之外,包括軟、硬體、介面、機械……等,這些以前對我來說不關我的事,現在要花很多時間去看,當然也借重團隊的合作,有這個機會和不同工程領域的人合作,溝通順暢時,很快就能把東西做出來。

有時不是你的專業,偏偏那部分的人就是找不到的時候,自己就要硬著頭皮去做,那時就很累,很幸運的,常在關鍵時刻很厲害的人就on board,就會順暢很多。Long term來說,還是很多挑戰。

如果沒有和毓駒合作創業,我只會自己小小領域的東西,不會珍惜自己研究的價值,不是一些美麗數學定理,而是可以證明整個系統可以運作起來。

陳俊仰博士(Scott)

我覺得最難是把產品做出來,連殼都有,而且殼還很漂亮,能運作,小小的、遠遠的就看的到。另一個困難是銷售,這些人都沒有行銷背景,基本就是王毓駒在賣產品,竟然也可以賣得掉,這也是很神的事。

請您給教授/系友/學生創業的建議

王毓駒博士

大部分的教授專業知識夠強,創業的話,整個金流loop要建起來,從核心技術到客戶願意花錢且持續購買產品,有相當程度落差,需多注意產品要落地、推到各種不同的通路上。

系友背景不同,如果做研發會有不確定是否有需求的風險,創業最終要讓bussiness成型,最困難還是如何整個落地建起來。整體來說,系友能力夠、對市場有一些想法,我覺得創業是蠻不錯的生涯選擇。

我在念大學時受到好多成功的系友林百里(廣達創辦人)……等影響,現在台大電機系學生則focus在大公司interview經驗,雖然有小的startup,和我們大學時代看到企業家成功的規模有很大的差距,我覺得如果更多人把規模越來越大的business做起來也是蠻不錯的,對系的發展也有幫助。

蘇柏青博士

我是跟王毓駒合作才踏上創業,光靠我自己的專業還不行。對教授的建議是要能自己看市場或是很厲害的partner幫忙看市場,這部分我早期是不夠敏銳,直到目前還在努力訓練追趕,會看市場後才能回過頭來,知道自己專業在市場價值,做學術會追求成果和論文品質是正確的,接下來希望有貢獻,有時在論文一兩句”designable或 promising”,論文能發表和產品能不能賣是差很多,能賣不只論文審查者看,而是要end user能買單,這部分我自己還在學習。

陳俊仰博士(Scott)

若創業要往產品端走的話,教授其實是站在光譜的另一端,教授技術離使用者的需求是很遠的,所以有時創業變成供應商賣solution,賣晶片、IT,最近我也去學校上課,看到教授們找到題目後,研究非常專甚至窄,除非有契機,有廣泛的認知、比較有可能成功。

經驗不足的學生創業也是有難度,除非做需求端,可是台灣的市場小,和美國市場不同,如果做往上成為供應商,年輕人的資源也是不足,因此兩方面都很難,我建議去一家新創的公司例如我們創未來公司,可磨練機會較多,如果你是去台積電就很難出來創業,因為分工非常細。

系友要看哪一行而不同,我自己有一家公司在台灣,跟創未來非常不一樣的生意。台灣學生還是要有創業慾望,雖然目前半導體很不錯,希望我們同時做大,而且未來有更多新創公司。

學校的課也有幫助,例如讓學生設計可以跑的車的課程,培養出做產品的人才。(註2)

王毓駒博士

鼓勵電機系學弟妹來創未來投履歷,我們team是有認真經營這家公司,不是copy 同樣模式或搶別人business或玩零和遊戲,對產業是有幫助。

 

註:1.孟懷縈博士-臺大電機系系友,創業後2年內發展出WiFi的前身無線通訊科技,公司上市不久被30億美元併購,2010年獲頒中研院院士,是當屆最年輕的院士。2015中研院士孟懷縈台大畢典演講

2.李建模老師補充:曾和柏青在大一開一門課,讓學生做一台自己的車子,學生一開始認真寫code,後來發現車子動不了,很感謝柏青幫忙花很多時間整合系統,也是讓學生認清這個事實,不是自己的部分很厲害就可以了。

受訪者接受線上採訪,左起,王毓駒博士、蘇柏青博士、陳俊仰博士(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