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許瑞福
↑電子所成立大會
台大電子所創所緣起
台大電子所在2001年8月1日正式成立,成立前一年半先設立籌備處,由當時陳維昭校長請陳良基老師擔任籌備處召集人。陳良基教授回想這個過程時提到,2000年接到這個籌備任務時,國內重要大學多已設有電子相關的研究所,僅剩下台大尚未設立。當時台灣的高科技電子業已開始蓬勃發展,半導體產業也成為台灣重要的主流產業,對高階科技人才及領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殷切。
作為籌備召集人乃至於後來的創所所長,這一路走來創業維艱並不容易,陳良基教授表示:「當時的想法是覺得台大必須成為培養電子領導人才及高階技術人才的重鎮,電子業繼續往前衝刺的時候要有好的前瞻技術。我擔任籌備處召集人,希望能把大多數教授的願景放進來並推動實現,所以既要展現執行力也要凝聚共識。籌備時我訂定兩個目標,一個是要設法『樹立標竿』,第二個則是要『凝聚共識』。」
第一點樹立標竿該如何做,陳良基教授回憶著表示:「既然台大在國內重要大學中,是最晚成立電子研究所的,就要做到後發先至,要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電子研究所,因此一定要把台大電子研究所拉到世界級的標竿。」至於第二點就是凝聚共識,因為當時新單位剛成立,成員都有強烈的朝氣,但面對的挑戰則是如何凝聚及整合資源;要讓資深教授認可我的想法共同執行,同時對於年輕教授而言,要讓他們覺得電子所是一個可以聚集英才、打造前瞻技術,是一個未來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這就是當時的挑戰和任務。」
披荊斬棘 開創新局
2000年前後當時正好是國內矽導計畫剛啟動,這個計畫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從國內外招聘優秀的學者任教,當時電子所剛好躬逢其盛,因此陳良基教授就向陳維昭校長獻策,建議台大應主動出擊積極爭取招募優秀學者。關於當時的招募情形,陳良基教授表示:「我知道各校都會積極地去找人,以前台大習慣被動等人上門應徵,很少會主動去國外找老師,所以在籌備時我就極力向陳維昭校長建議,我們應該要組成海外攬才團,由台大校長領軍,這樣才能吸引傑出校友及優秀人才,當時得到校長很正面的回應。」
這可能是台大有史以來第一次由校長親自帶著主管,為了師資招募到美國橫跨東西岸。其中同行人員包含電資學院的主管、主任及所長等人,也包含當時的教務長李嗣涔教授。透過台大校友會的協助,在美國宣傳台大要成立電子研究所了。目前有多位服務於電子所的師長,正是透過這樣的機緣回來台灣。對當時的陳良基教授來說,這是樹立台大電子所招牌的第一站。但一個新機構的成立,創立之初還是有許多事務要處理,因此陳良基教授開玩笑地如此描述:「電子所快要正式成立時,我向陳維昭校長說,籌備了一年多很辛苦,雖然籌備階段的職稱不是所長,但實際上也像是擔任了一年多的所長,應該另外找一個人來當首任所長才對,但是陳維昭校長聽了之後卻不為所動,要我接下第一任所長。」
凝聚資源 全力前進
關於如何凝聚資源往前進,陳良基教授提到當時的想法:「如果只靠所裡老師來規劃恐怕仍有盲點,電子及半導體領域在整個產業界進展非常快速,所以我就跟校長建議,希望以校長名義邀請成立一個諮詢委員會,我們的目標是傑出的校友和業界俊彥。我們順利邀請了十二位委員,幾個國內外知名重要的企業先進和各大學著名的教授都積極答應參與,例如旺宏的胡定華董事長、台積電蔣尚義資深副總、鈺創盧超群董事長、施敏教授、張俊彥教授等等,透過他們在產學界的多年經驗來幫助台大電子所,這些諮詢委員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議,協助電子所樹立標竿及未來發展方向。」
諮詢委員會的設立得到業界多方迴響,許多企業也樂見大學積極伸出觸角合作,但談到要業界實際投入資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並沒有太多先例可循。當時的想法就是電子所與業界的關係要能有來有往、互惠合作雙贏才會長久,但如何進行卻是一大難題。陳良基教授憶及過往時說道:「當時胡定華董事長建議我們要成立一個專責的產學合作中心,並邀請業界廠商加入成為付費會員。這個想法我們覺得很有道理,但一開始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找廠商遊說也沒有經驗,而且這個中心也不能只有一家廠商,至少應該找十幾家。以前在學校只需要專心教學及做研究,現在光想到要找一家廠商當會員就不知該從何開始了,也不確定應該如何定義產學之間的合作價值。幸好後來慢慢地想出了一套運作方法,共創業界、學校教授及學生三方俱贏的模式,這也就是台大系統晶片(SOC)中心的創立過程。這個中心從創所到現在每年都能維持十幾家廠商參與其中,創造了一個正向循環的合作模式。」
有了資源之後的下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運用資源樹立標竿,當時第一個標竿就是希望台大電子所名揚國際,希望能做到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一旦講到電子的傑出研究,就會想到台大電子所。要達成此目標,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我們能有很多傑出的研究成果,在重量級的學術舞台發表,就像最頂尖的運動選手,一定會在奧運場上得獎一樣。因此電子所的學術委員會特別訂定一個非常突破性的獎勵辦法,規定只要博士班同學的研究成果能在國際頂尖會議發表,如: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ICCAD等重要國際會議,就可以直接抵免畢業點數計算;同時,電子所也籌湊經費全力支援同學,同學們出席這些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所需的旅費都能獲得所裡補助。這些會議對同學們來說就像是去奧運比賽一樣,能在世界級的殿堂和高手切磋,報告研究成果,是很難得的。而台大電子所後來甚至曾經在這些會議中,成為全世界被接受論文最多的研究機構。
除了經費挹注帶來的有形資源外,陳良基教授也談及無形資源的凝聚,也就是如何帶動師生士氣,陳良基教授饒富趣味地表示:「電子所成立的那一刻,就像一個人的新生,一輩子就這麼一次。我覺得這是終生一次的難得機會,應有個特別的啟動。我就跟老師們一起商量可以為電子所成立的第一年入學新生舉辦一個『灌頂』大會。當時,特別邀請了劉炯朗校長在成立大會演講,給予同學們鼓勵。大家覺得有大師『灌頂』這就等於是把幾十年的功力傳承給我們。沒想到成立當天各界積極響應,那天送來的花盆花籃從電二105一直擺到了系館門口,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造勢大會,展現出熱情繼續往前進。」延續這樣的熱情,電子所成立後也陸續辦了好幾次師生聯誼活動,陳良基教授當時仿效賈伯斯的作法,每逢大型活動就製作電子所的活動T-shirt,後來看見校園裡許多穿著台大電子所的衣服來來去去的同學,大家覺得有強烈的認同感,也塑造了一種創新的、充滿活力的文化。
產官學攜手並進
台大電子所以及台大系統晶片中心的成立,其實仰賴產官學多方的支持,因此陳良基教授表示:「我想要特別感謝當時的系主任王維新教授,王教授對整個所的成立和資源分配非常幫忙,很多事情他都是大力協助;另外就是許博文院長,院長對我們的成立一直放在心上,什麼事情跟他報告他都全力支持;當時的李嗣涔教務長、陳維昭校長也幫了很多忙,例如成立產學聯盟這些事情。還有在參與國際學術舞台方面,盧超群董事長更是力邀我們進去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的委員會擔任議程委員,我成為台灣學術界第一個擔任委員的教授,後來台大電子所也因為傑出的研究表現,有多位教授都陸續受邀擔任此重要職位。現在回想起來,沒有他們的協助我們自己很難做到,要感謝的人真的非常多。」
接著提到關於矽導計畫的部分,陳良基教授說:「當時矽導計畫的推手張俊彥校長給了我們很多的協助,他在很多場合公開講過矽導計畫得利最多的是台大電機學群及電子所,電機學群的師資從原先六十幾位增加到一百多位,電機學群能有現在的規模,跟當時的矽導計畫及相關的師資擴增專案計畫有很大的關係,真的很感謝當時教育部的支持。」
立足台灣 放眼世界
在第一任所長任期即將屆滿前,陳教授表示要讓更多電子所同仁有機會為所服務,因此不再續任。卸任以後,陳教授隨即被延攬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此後歷經許多職務,乃至於擔任教育部次長及科技部部長,一路為台大及台灣教育及科技領域服務。陳教授表示,這些日後的行政及服務經歷也都和創立台大電子所以及擔任第一任所長當時的歷練學習經驗密不可分。老師表示:「因為了解國際上最新的科技發展項目。也知道如何設立標竿,朝向國際頂尖邁進、往前衝,需要資源協助時也盡力去爭取,讓電子所教授們的視野和企圖心不一樣。包括後來有機會進到內閣裡面參與教育改革、主導政府前瞻科技規劃等等,就會更清楚什麼是未來的主流,透過資源的分配和訂定方向目標,讓大家去衝刺努力。」
關於對台灣人才的期許,陳良基教授也分享到:「台灣人才的視野,有時候會比較侷限在小島內,但我們只要把企圖心拉到世界的格局,我們的能力是可以在世界發光發熱的。以台大電子所的經驗來說,只要能勇敢訂下目標,我們確實就能做到。在內閣時我也是這樣設定目標來前進,我期許只要是政府投入的領域,應該要在幾年之後能夠培育出世界領先的頂尖團隊。而當初帶領台大電子所一個小的研究所累積的過程經驗,給了我這一路走來相當大的養分。」
農耕式教育培養人才
除了創所的諸多經驗外,陳良基教授也分享他的教育理念。陳教授是農家子弟出身,他認為教育機構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地方,可以用建立好的農耕環境來思考,陳良基教授如此說道:「你要種出很好的稻子就必須先有肥沃的土壤,水路也要疏通不能阻塞;同時,如果田裡有雜草也是種不出好稻子的,因為雜草吸收養分的速度比稻子更快,所以要清除雜草。換言之,把研究及教學環境營造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常常跟老師們說我們要扮演園丁的角色,學生是老天爺送到我們身邊的種子,我們要營造好的環境,給他們養分,激發他們成長。」陳教授認為,如果有優質環境,好種子就會選擇落到這個地方。教學研究環境夠好,優秀的學生自然會來,也會照我們設定的目標往世界的標竿前進。一旦好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建立起來了,作研究也就會水到渠成,這也是台大電子研究所所長,以及各實驗室老師們念茲在茲的共同信念。
期許與展望
最後談及對電機電子領域的學生與對台大電子所的期許時,陳良基教授開玩笑說:「我覺得念電機的同學很辛苦,因為電機領域的知識真的很廣,而且世界領域最新的變化幾乎都跟電機電子有關係,連醫療也都是!例如質子掃描等等都是電子儀器。在許多跨領域研究上,除了電機電子的知識外,你也必須了解物理、化學、生物科技、數學等各個領域,所以電機系真的是辛苦的科系。但也因為如此,更凸顯了我們的重要性。」
電子所成立已屆二十年,用半導體製程的世代來看也已經過了十個世代,科技的腳步依然快速前進,許多電子所成立時想像不到的技術,現在都已經成為日常。陳良基教授期許我們從電子領域出發,持續努力創新,未來可以更廣泛且深入地改變世界。台大電子所應以引領全世界的IC設計、半導體與EDA領域為己志,持續努力成為全世界電子科技人才薈萃凝聚的地方。
↑電子所創所所長陳良基教授
↑電子所第一屆畢業生紀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