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期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陳少傑教授著作「Hardware Software Co-Design of a Multimedia SOC Platform」一書獲選為「Intel Corporation’s Recommended Reading List」特此恭賀。(Authors: Sao-Jie Chen,Guang-Huei Lin,Pao-Ann Hsiung,and Yu-Hen Hu )
  • 陳宏銘教授指導大學部蘇柏諺同學及宋孔彬教授指導大學部程子翔同學榮獲「國科會98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特此恭賀。
  • 連豊力教授及黃俊郎教授榮獲「98學年度通識課程教學優良教師」, 特此恭賀。
  • 林恭如教授榮膺「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UK, FInstP」,特此恭賀。
  • 李琳山教授應 Microsoft 邀請參加「Microsoft Research Faculty Summit 2010」,特此恭賀。
  • 98學年度本院教學優良教師遴選委員會遴選獲獎教師如下:
  • 教學傑出獎:葉丙成助理教授。
  • 教學優良獎:丁建均助理教授、于天立助理教授、吳瑞北教授、李建模副教授、周俊廷助理教授、張耀文教授、許博文教授、許源浴教授、陳士元助理教授、陳良基教授、簡韶逸副教授、闕志達教授(依姓名筆劃排序)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許博文教授指導電信所博士生廖兆祥同學榮獲「2010 AEM2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of Electromagnetism Student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wards)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博士生吉正然同學榮獲「Student Paper Contest for the Mobile Future Conference(sponsored by Intel) ~Top Papers」特此恭賀。
  •   陳良基教授、簡韶逸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及張耀文教授指導電子所、電機所學生 榮獲「The 21st VLSI Design/CAD Symposium ~Best Paper Award」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Category Digital IC and SOC Design
Paper Title A 671GOPS/W Multimedia Semantic Analysis SoC with 51.2Gdimension/s Machine-Learning Engine
Authors 陳則瑋、陳怡伶、鄭登元、鄧智生、叢培貴、莊子德、(以上為電子所學生) 陳良基、簡韶逸

 

Category EDA
Paper Title ECO Timing and Mask-Cost Optimization with Redundant Wires
Authors 方劭云(電子所)、簡佐帆(電機所)、張耀文

 

  • 簡韶逸教授指導電子所碩士生陳怡伶同學榮獲「2010 Google Taiwan Anita Borg Scholarship」 (計算機學科女性優秀獎學金) 特此恭賀。
  •  魏宏宇教授指導大學部四年級周家汝、彭康豪、蘇柏諺同學榮獲「AIO觸控生活應用程式設計競賽-佳作」特此恭賀。
  •  吳安宇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鄭凱元、趙之昊、王浩宇同學榮獲「20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LSI Design, Automation & Test(VLSI-DAT)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  陳光禎教授指導電信所連紹宇同學榮獲「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EEE ICC 2010) Best Paper Award」
  •  本系大三曾廷恩同學榮獲「臺大98學年度服務學習課程-服務學習績優人員」績優學生–學系服務學習三–導師李建模教授,特此恭賀。
  •  本系大四李榮森同學、電信所博三蘇黎同學榮獲「第十三屆臺大文學獎-散文組佳作」,特此恭賀。
  •  李學智教授領隊之電資隊榮獲「99年臺大盃教職員工桌球賽青年組亞軍」 電資隊參賽名單如下: 李學智教授、黃富謙博士生(電子所)、洪士哲博士生(光電所)、江榮進博士生(電子所)、陳毓訓博士生(資工所)、廖文財博士生(電信所)、特此恭賀。
  •  吳忠幟教授指導光電所及電子所學生榮獲「2010年國際資訊顯示學會國際研討會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ID 2010)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獲獎學生團隊名單如下: 電子所博士生張宏偉、光電所博士生田堃正、光電所碩士生許名宏(97學年畢)、光電所博士生黃奕翔特此恭賀。
  •  電子所暨本系大學部學生參加「2010第十屆旺宏金矽獎」成果豐碩,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2010第十屆旺宏金矽獎競賽電子所得獎名單:

 

應用組

 

獎項 科系 得獎者 指導教授
金獎 電子所

電機系

賴瑞欣(電子所)
陳潔立(電子所)
高介其(電機系大學部)
吳柏辰(電機系大學部)
簡韶逸教授
優勝獎 電子所 鄭朝鐘
李宗德
賴彥傑
蔡松芳
陳良基教授

 

設計組

 

獎項 科系 得獎者 指導教授
銅獎 電子所 陳憲穀、林冠廷 呂學士教授
優勝獎 電子所 莊子德
叢培貴
林品志
馬宗銓
陳良基教授
優勝獎 電子所 黃毓傑
何儀修(北科大)
莊家民(北科大)
林威佐(醫工所)
呂學士教授
北科大
邱宏緯教授
優勝獎 電子所 李原江 陳怡然教授

 

  • 本學群學生參加「2010全國大學校院前瞻晶片系統設計相關競賽」,成果豐碩,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製作競賽得獎名單

組別 名次 系所 隊員 指導教授
定題組 特優 電機系 賴建宇、何彥昇、朱振愷 黃鐘揚
佳作 電機系 楊俊儒、吳柏翰 黃鐘揚
佳作 電子所 歐紘誌 張耀文
佳作 電子所 林拱民、吳濟安、趙悅彤 黃鐘揚
佳作 電機系 劉俊宏 張耀文
馬拉松組 特優 電機系 楊俊儒、吳柏翰 黃鐘揚
特優 電子所 吳濟安 黃鐘揚

嵌入式系統(ES)設計競賽得獎名單

組別 名次 系所 隊員 指導教授
軟硬體整合組 佳作 電子所 傅昱絜、郭品宏 簡韶逸

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得獎名單

組別 名次 系所 隊員 指導教授
研究所
標準元件
數位電路設計
優等 電子所 林品志、陳冠宇 陳良基
佳作 電子所 楊昕蓉、叢培貴 陳良基
佳作 電子所 張恩瑞、趙敏安 吳安宇
佳作 電子所 李育儒、黃耿彥 陳良基
類比電路設計 佳作 電子所 張家榮、鄭惟駿 陳秋麟
佳作 電子所 黃士柔、李翼安 李致毅
佳作 電子所 林耿裕、林辰修 汪重光
大學部
標準元件
數位電路設計
優等 電機系 蘇冠宇、蕭名群 吳安宇

 

98年度研究所畢業生代表致辭

洪傑睿

校長、李院長、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各位家長,還有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同學們,大家午安!

首先,我想先請全體台大電資學院畢業生站起來,請您張開雙手擁抱您身邊的戰友,他們陪伴您共度這幾年充實的研究生活,這段充滿歡笑、充滿浪漫、充滿豪情壯志、充滿data與paper的研究生活。

師長的叮嚀和同學的笑語聲彷彿依舊在耳畔繚繞,但一晃眼,研究生時代幾個寒暑已悄悄來到了尾聲。人永遠跟不上時間的步伐,剎那間,光陰已然溜去,這卻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最燦爛的一段歲月。回想當年,我們還依依不捨的目送學長姐們離開,而轉眼間我們已經成為畢業典禮上的最佳男女主角。

驀然回首,心中泛起了一波波漣漪:或是師長在課堂上的春風化雨,或是與老闆討論問題為真理爭論不已,或是參加國際研討會時的莫名感動,或是咪挺前一刻沒有進度緊張到皮皮挫的時候。我們背負著偉大研究使命,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為實驗進度熬夜打拼,實驗室Always open,24小時全年無休。在在如走馬燈一般,一幕幕、一段段,辛勞與汗水將化為回憶最美好的畫面。

各位,研究所走一回感覺如何?點滴在心頭。從剛進台大研究所到即將畢業,我們從困惑到卓然有成。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必須感謝所有引導我們的師長,在知識的汪洋中為我們點出方向;我們必須感謝父母親在背後全心的支持我們,如此,我們才能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我們必須感謝一起在求學旅程中一同奮鬥的同窗益友,過程中,有歡笑,有淚水,有八卦,有牽掛,有你我知道的小故事;另外,我們也不能忘記,所有支援我們的所辦工作人員,以及研究助理,他們給我們許多研究上的幫助,方便我們更專注於學業本務上,感恩的心感謝有您。各位請將雙手借給我,讓我們用最熱烈、最熱烈的掌聲,向這些協助過我們的人說聲謝謝。

漫步在台大校園,影子把我們拉得長長的,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長大。經過指導教授的磨練與台大精實生活,現在大家的臉上都流露著非凡自信的光彩。在座各位無論是學生和教授,都是台灣科技業的希望,總是走在時代最前端。我們就像一群熱愛冒險的旅人,跟隨著先進的腳步,跟隨著這道光,往未知的濃霧邁開步伐。此行雖路途遙遠艱難,但對於我們來說,任何挑戰已經不足為懼。當然,學海無涯,我們的世界不是只有Silicon跟GaAs、史密斯和RAZAVI這些專業知識而已。我們身為台大電資學院的一員,就必須將解決事情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隨時關心周遭,愛國、愛人、也愛地球。如此一來,我們一定能在學術界及業界有所成就。

嚴格說來,我們現在只是個準畢業生。相信有許多同學仍舊與論文、與口試壓力天人交戰;沒錯,致詞完我也是得立馬回到實驗室繼續奮鬥。什麼是真實?沒有比口試委員簽名那一刻更加真實;什麼是快樂?找到心中所想要的才是真快樂。唯有這種快樂才是原汁原味,真真切切的。想做甚麼就盡情去做吧!把握最後所剩無幾的台大時光。讓我們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擇你所愛愛你所擇,用最愉悅的心情演奏人生下一篇樂章,台大電資學院這塊閃亮亮的金字招牌由我們繼續擦亮。祝福各位畢業生,包括我自己,盡其在我,非我莫屬,目標諾貝爾,心想你事成(李嗣涔)!謝謝大家!

洪傑睿,臺大光電所2010年畢業。

98年度大學部畢業生代表致辭

林凡

敬愛的校長、院長、主任、各位老師、家長、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是台大電機系110級應屆畢業生林凡。

我想要以一句別人的話開始我的致謝詞,說這句話的人是我的同學劉筱薇。在一次我們的導師曾雪峰教授辦的活動上,每個人被規定要以二十年後的自己報告自己的生活,劉筱薇說的那句話給我的啟發很大,我想以後只要有在公開場合說話的時候,我都會以這句話開始。

他是這樣說的︰ 「如果大家覺得我的聲音在發抖,那一定不是因為我很緊張,而是我平常講話就是這樣子。」

又到了鳳凰花開的時節,同時也是我們離開的季節。今天站在這裡,我最要感謝我的父母。而我想所有台下的同學,能夠在今天順利畢業,最要感謝的應該也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對我們付出,栽培、養育我們,讓我們今天可以光榮的坐在這裡,台大電機系的畢業典禮上。我想請各位同學,不管父母是否坐在身旁,都跟我一起以掌聲感謝我們的父母。

念電機系很辛苦的。大一有不知道為什麼討厭電機系的普化老師,大二大三挑戰傳說中的三電二數,還有以前唸不懂後來卻很有用的信號與系統,跟以前唸不懂後來也沒什麼用到的微分方程。對我來說啦,好不容易熬到大四海闊天空,卻發現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向,很多同學已經愈來愈少看到了。

電機系在外面的處境也很艱難,不知為何,別人對我們的印象常是又宅又有錢。

我記得電機之夜的時候,我們的美宣組每天在美宣小屋裡面做道具,我第一次看到那些道具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這些東西是可以用手做出來的。電機之夜結束後,大家都很興奮得想看觀眾的評價,看到別人說電機系就是有錢的時候,心裡有多恩…不開心。

我們就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了四年。這四年裡面,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我們都在考完試以後抬頭仰望別人的分數,就像仰望一座座巍巍的高山;我們也一起為了和助教爭辯考卷上的答案,排隊排了三個小時;修數電實驗的時候大家一起熬夜看日出,一起排隊睡鄭翰霖帶來的帳篷。我們在大一的體育課一起到烏來健行,認識了好多人,聽到好多大家以前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跑了校園馬拉松,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講這個。我們在電機之夜練舞演戲做道具,在卡拉OK比賽上快速地唸一些沒營養的英文字。

我們有好多活動,有迎新宿營、電機之夜、電機音樂會、電機系卡拉OK、電機野台、電機營,還有烤肉大會、湯餃大會、搓湯圓大會,我們這屆甚至創立了自己的管弦樂團。

四年裡面,有人拿了書卷,有人修兩次歷史,有人交了男朋友或女朋友,有人失去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不管電機系讓我們經歷了什麼,我想我們都從中學到了很多。

四年前興奮又徬徨的進入電機系後,就開始一個無窮迴圈︰

While(true) {

你不夠聰明;

你不夠努力;

你不夠圓融;}

一直跑一直跑。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挫折,但是我想我們也都從這四年的挫折中學到自己的長處,學會更認識自己,建立自己的信心。

感謝所有老師對我們的照顧,用心地栽培我們,讓我們能夠驕傲地以台大電機的身分走出去。尤其我要感謝我的導師李允立老師和曾雪峰老師,你們對我的關心和建議,讓我更確定自己的方向,也讓我在徬徨的時候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我想對所有我認識的朋友們說聲謝謝!你們是我在電機系最大的收穫。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十幾個人坐在博理館外面的樓梯上,邊喝啤酒邊吃多力多滋邊聊天。老實說,我覺得啤酒好難喝,所以我只喝了一半,後來忘記哪個人醉醺醺的跑過來就把我剩下的半罐喝掉了。之後又接到電話說陳儀哲打球手斷掉,大家就一哄而散跑到醫院去看他。

我們騎腳踏車環島的時候,因為我在床上呈大字形睡著了,跟我同床的張銘博竟然就睡在地上,隔天早上我發現的時候心都碎了。 你們在我最低潮的時候陪我吃飯、聊天,陪我打網球、打撞球、打螯蝦,提議帶我到夜店狂歡,雖然後來被我嚴正拒絕了。你們在我高興的時候分享我的喜悅,在我比賽得獎的時候分享我的獎金,而我總是能從你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我也想對所有我的朋友們說聲對不起!有時候我會說一些很討厭的話,做一些很蠢的事。有時候你們對我很好,我卻沒有辦法讓你們知道我有多感激。有時候我不經意間就傷害了一些人,有時候我的獎金到現在都還沒有消息,對不起!

時間過得真快,我還記得四年前的小迎新,我們走完校園以後就在這裡集合,聽甲濘學長宣傳要參加迎新宿營。那時候覺得電機系的人真帥,現在回頭看看自己的四年,我已經沒有辦法描述我的感覺了!

又到了鳳凰花開的時節,同時也是我們啟程的季節。如果說這四年是一趟旅程,我想我們都會在旅程的終點找到下一個方向。這四年的終點也只是未來的起點,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往自己的方向順利發展,也可以找到真正滿足心靈的東西。

剛好我這學期修了一門課叫東坡詞,想把這句話送給所有要畢業的同學︰「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不會很肉麻。

感謝所有的老師!我愛我的同學們!我愛電機系!謝謝!

林凡,臺大電機系2010年畢業。

臺大電機系1960年畢業班返校同學會及環島旅遊記實

王金土

一、前言及籌備工作

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已經五十週年了,找不到一個辭句可以像「金婚」一樣的來叫它,每人一生只有這麼一次,也不知道別屆是怎麼慶祝的,只知道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好好的慶祝一番才對。大約在一年前由旅居美國的同學蕭興發與任德新回國時有在提議要在台同學負責籌辦這五十週年的同學會活動,而在台同學也由劉兆漢召集大家商討像公元2000年四十週年同學會一樣由本人來主辦這次的活動。十年前本人那時是中華電信研究所所長,而這時是退休協會理事長,但還是不敢答應主辦的事,深怕壓力太大會有十年前心臟負荷不了的狀況發生,故只答應從事「跑腿」性的工作,而真正的「主事者」還是要由劉兆漢本人負責。所以他負責「執行長」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頭銜,而本人僅答應做「營運長」COO(Chief Operation Officer)的工作,後來我找到也是中華電信退休的同仁王竹南同學能夠答應做「財務長」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的工作,總算「三足鼎立」,給了本人很大的依靠。後來又有郭德盛及陳俊雄兩位教授同學出來分別就近協助立德尊賢會館的預訂房間的工作及電機系返校日行程的安排工作,所以總共有五個在台同學共同來撐起這五十年來一次的返校日活動及環島旅遊。而一項活動的成功與否要有足夠的人數,否則三三兩兩不成調,顯不出慶祝這項活動的熱沈,所以行程的規劃及人數的招攬,報名及費用之預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還好那時本人還在擔任中華電信退休同仁協進會理事長之便,找了一位負責辦理退休同仁國內旅遊的同仁吳長榮先生,幫忙規劃一下五天四夜的環島旅遊行程,這行程在旅遊點及費用上要能夠吸引人,而在美國有非常熱心的蕭興發同學能夠訂定里程碑作報名及繳費等及數人頭的工作,確認可以成行。本次返校日活動海外回國者把連眷屬有34位(1位香港33位美國),而國內連眷屬有10位,計44位;而環島旅遊海外回國者有31位,而國內有4位,計35位。而由國內同學作東之返校日接風晚宴總計有48位,而在環島旅遊完畢那一天臨別晚宴參加人數總計是46位,連92歲的盛慶琜前系主任都由夫人陪同前來參加,真是空前的熱鬧,人數大概也打破了歷屆紀綠了。

二、返校日活動

返校日是6月7日(星期一)上午9:30AM,在博理館二樓,這一棟新式建築是我們電機系的系友林百里先生捐贈的,大概想隱姓埋名吧,取他名字的諧音作這棟建築物的名字,他是跟張進福政委同屆的僑生,在國內電子業界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在這裡開同學會別具意義。有些同學在初見面時,那種使勁的握手與寒暄,覺得恍如昨日才分手的怎麼這麼快就已經50年了。在第一天的聚會中,有些同學穿著咖啡色的T恤,胸前印有「台大電機1960年畢業」英文字樣,那是李建勛同學老遠從美國Oklahoma州所訂製帶來的,每位同學夫婦都各送一件,同學們雖沒規定硬性要穿著,但許多同學在各式場合也都套上,顯得畢業50年的自豪與快樂感。

在203會議室內開始由胡振國主任主持並歡迎各位系友回到系上來,繼而介紹校長李嗣涔博士給系友們講話,大致是教育及研究經費的爭取、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校園校舍的擴建等方面的努力。有些校舍大樓更是熱心的校友回來捐獻的,除了林百里之外,有李焜耀代表明基及友達捐贈了明達館。繼而由本屆代表劉兆漢同學報告本次同學會之籌備概況、準備募集獎學金、建立網站及環島旅遊等構想。後由胡主任報告系裡研究概況及研究品質的提升、論文的被引用度及重要的研究計畫等。在胡主任報告後,由本人帶唱台大校歌,由網站上放出由台大校友合唱團獻唱的校歌,讓大家跟唱。雖然50年前尚無台大校歌,但同學們還是一面看著隨身攜帶的稿子,唱得蠻有勁的。唱完了校歌之後,大夥到樓下入口階梯處拍攝團體照,特別請李院長琳山從上課中下樓來一起拍照。這團體照是由海外同學們特別請職業照像師林文鑫先生拍攝的,為了在最後一天臨別宴會中連同金邊像框贈送給每一位同學的。團體拍照完之後,由新成立之電機資訊學院院長李琳山博士報告學院成立之經過,很有趣的是當時如何把資訊系由工學院手中拉過來的經過。記得50年前我們電機系是在工學院內,有土機電化四系而已,而現在不但脫離了工學院,而且發展成電機、資訊系所、光電、電信、電子及生醫電子與資訊研究所,適時因應科技的發展而擴充改變。中午由胡主任作東李校長及李院長作陪請各位返系系友在僑光堂午餐。

下午參觀電子束實驗室(E Bean Lab)及7T 動物MRI實驗室,參觀了最前瞻性之電子及電子資訊生醫方面之設備。在參觀完畢之後,同學仍然回到203會議室,由蕭興發及本人共同主持交流研討會,其重點是成立「獎學金委員會」及「網站委員會」,共同推選郭德盛、龐朝吉、蕭興發、陳秀夫、盧偉江、倫景雄、陸 申為前者之委員,而共推陳俊雄、王金土、龐朝吉、王孔啟、張希德、陳秋薰為後者之委員,積極推動該兩項任務,以回饋母系及加強連繫並展現本屆畢業同學對社會人類之貢獻。

晚上由本地同學作東在台大校友聯誼社宴開五桌,表示對海外回國之同學接風及歡迎之意。很難得的是郭雙發及黃定雄夫婦都趕來參加了,雖然他們在白天因事缺席,也來扮演了本地同學作東的角色。在二樓餐會的牆壁掛上顯明的「台大電機系1960年畢業系友餐會」字樣的紅布條,讓蘇杭其他客人驚訝及羨慕不已。

三、環島旅行

6月8日 開始是五天四夜之環島旅遊,第一站是造訪劉兆漢同學擔任副院長的中央研究院,劉副院長給我們詳細簡報了中央研究院與中央大學的關係,及如何由大陸南京撤遷來台,以及現在的研究規模,並陪伴同學們參加歷史文物博物館。那裡的古物非常的珍貴,可以比美故宮博物院,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器皿、兵器、甲骨文及放榜告示等。中午由劉副院長作東在院內餐廳請同學們午餐。

餐後啟程經過雪山隧道到蘭陽平原參觀金車蘭園、金車威士忌酒廠及羅東運動公園,夜宿中華電信蘇澳會館。這裡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雪山隧道,由美國回來的同學大部份都是第一次經過這個於2007年才通車的隧道,是亞洲第二長的隧道,有12.9公里之長。另外,有一位我的同事陳清漂先生擔任導遊,凡是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樣樣精通,給了我們同學作最佳的導旅服務及貼心的隨車服務,包括卡拉OK點唱及獻唱服務。而中華電信蘇澳會館不但有冷泉可以泡湯,而其在樓頂豐盛的中式早餐,讓同學們可以在清涼新鮮的空氣中慢慢的享用。

第二天6/9是比較有挑戰性的行程,那是彎彎曲曲的蘇花公路、直落東海之清水斷崖及滿佈大理石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及原住民的布洛灣區,這是一個國際有名的遊歷景點,而且是到東部遊覽必經之處,對東部的海岸及太魯閣的特殊地形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車行至光復糖廠,也免不了要品嚐一下台糖的加值產品–各種口味冰淇淋之味道,品完之後在經過東部的北迴歸線地標時,也停車下來照個像留念之後,就直赴夜宿旅館–池上日暉渡假村。

這一路上,同學們興緻勃勃的唱起卡拉OK了,阿漂除了要當DJ外,也要客串幾首拿手好歌,打發掉了這段又直又平的行車時間,不知不覺中已到了這池上米的故鄉了。這是一家五星級的渡假村,在過年時甚至一房難求。上次杜俊元同學要回老家過年,還透過關係訂了一間每晚 NT$26,400 的,我們這次所訂的是雙人房每晚 NT$3,000. 中庭有SPA及泳池,旁有荷花池,還可以租腳踏車到處逛逛,觀賞野外風光。可惜有這麼好的設備不能多住一天,好好享受這田園風光。

第三天6/10要行車到下一個過夜的地方–台灣尾的滿州鄉綠野渡假村,車子要延著南迴公路由東部往西南走,這是比較安全的一條路,沿途也是繼續唱卡拉OK,這裡的東海岸是太平洋了,偶而可看到南部幾次水災後所流下來的痕跡,山崩及漂流木等。在進住渡假村前有兩個景點,似乎蠻不錯,一個是鵝鑾鼻公園,另一處是風飛沙,前者有鵝鑾鼻燈塔,是遊客來此的地標之一,公園內綠草如茵,很像是一洞高爾夫球洞,幾位愛打高爾夫的同學不免在那裡比手畫腳,想象那第一球到底要在那著地。而後者有明顯的風吹造灘地形,以及台灣尾東岸美麗的沿岸風光山色。

第四天6/11的行程要由小墾丁到高雄,夜宿台南尖山埤水庫的江南渡假村。這一天的行程有稍作調整,原本要參訪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的,但一直嚮往杜俊元同學自己捐地捐錢監造的慈濟靜思堂,所以就取銷了科工館的參訪活動,由台灣尾一大早就直奔高雄自由路的靜思堂,約定要在11:00AM以前到達。這個約有三個半小時的行程,同學們建議由每位介紹自己工作及家庭概況,這比唱卡拉OK更有意義,同學們借此機會吐露真言,挖出秘史,有一位同學說我們是「青梅竹馬」,更有一位說我們是「指腹為婚」把他蓋過也沒有人能出其右者,有些同學也不禁感嘆唏噓,眼淚奪眶而出。這一段沒有錄音,否則可以在網站上永留青史。更可貴的是有幾位同學對幾位已過世的同學在世時有些接觸,也提起他們在從事的工作,有幾位可能是否受到污染而犧牲了寶貴的生命也未可知。

靜思堂佔地一萬四千多坪是由我們同學杜俊元捐獻的,他跟夫人「楊師姐」都是這裡的志工,而這莊嚴肅穆的殿堂除了在宣揚證嚴上人救人救世的理念之外,也是在推廣社教及環保的理念,讓普世都能愛護地球,珍惜生命。全世界不論遠在非洲、南美洲、中美洲、中國大陸,近在屏東的小林村,印象中第一個到達災害現場慰問救濟是都是各地的慈濟志工,這股全球化的救人救世的力量,可以說沒有出其右者。同學們對他們在推廣的環保理念非常認同,難怪偌大的殿堂,沒有一室是有冷氣的,讓參觀的客人及主人都是滿頭大汗的。同學們對慈濟的「捐款運用於救災最高比率」也有所認同,也引起同學們回去後有更大的興起來捐款給慈濟。參觀完畢之後,由杜俊元夫婦帶領同學們到漢萊享用了一頓豐盛精緻的素食。

下午的行程就比較輕鬆了,是去參觀高雄世運體育館,欣賞那鋼管結構體、太陽能發電晶片板以及真草皮的標準足球場及富有很好彈性的跑道等。在團體照後繼續趕路,也在車上繼續那「真情告白」的節目,直接到達尖山埤江南渡假村了。

這是由台糖所經營的五星級渡假村,除了有一住宿高樓外,有六間依水建造的小別墅,以花命名,靠水的陽台也可以開放垂釣及觀賞湖景。我們也乘座「龍船」遊湖,湖中竹林就長在湖畔,點綴了湖光山色。湖中有一個小島放了三隻小猴子,在樹枝上蕩來蕩去的自得其樂,龍船的導遊說它們也在悞樂遊客,也有便當可吃。這個渡假村有步道、有野營區,也有花圃,讓你可以享受悠閒清靜的假日。

第五天6/12只有一個景點要去,那是日月潭,那是在網路上有幾位同學表示堅持要去的,理由是有50年沒去過了,雖然有些同學不太贊成,也熬不過他們了,就從善如流了。日月潭現在是國際觀光客及大陸客嚮往的景點。典型的節目有:遊湖、登上對岸的玄奘寺、自高臨下拍攝有「日月潭」三個字的照片、及品嚐阿嬤的茶葉蛋,就是欣賞那湖光山色。這一天所幸人少還可以排隊等到拍照留念,以證明到此一遊。

為了趕時間在傍晚6:00PM之前到達晚宴會場,中餐就改為在車上吃排骨便當,並在路上買了巴蕉及荔枝,讓海外回來的同學嚐嚐台灣有名的水果吧。一路上唱著卡拉OK回到台北天成飯店,這是臨別晚宴之場所,由海外同學作東請所有同學,吃了一頓豐盛而又有人情味的晚餐。餐畢由海外同學贈送每位同學一份禮物,那是他們聘請職業照像師林文鑫在第一天所照的團體照外加金邊鏡框,並附一張CD片,那是第一天所照相片的幻燈片秀,我們也對海外同學這麼感性的回禮表示由衷的感謝。

此次的同學會及五天四夜的旅遊,最大的幫忙者是老天爺,賞賜給我們這麼好的天氣,除了在小墾丁、高雄慈濟、及日月潭飄了一點小雨之外,都是陰涼的天氣,不熱也不冷,很奇怪的是我們進了室內或車內就下起雨來,我們出來時雨就停了,我們的行動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最怕的事如大風大雨地震等都沒有發生,讓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三、兩項甚有意義的行程

這次的環島旅遊,除了遊山玩水之外,最有意義的是安排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博物館及慈濟靜思堂,這兩個地方都是由我們的同學在領導奉獻的,一個是典藏罕見的歷史文物,另一是主導全世界救人救災志工團體,這兩個館堂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啟示,尤其是兩位同學所從事的公益工作讓人敬仰及驕傲的。

四、兩項甚有意義的工作

這次的同學會不只是多年不見握手寒暄、遊山玩水及吃喝玩樂而已,在第一天的集會中決議成立「獎學金委員會」及「網站委員會」,前者是要向同學募款成立獎學金來獎助母系的學弟學妹們,以回饋母系;而後者是想利用近代的網路科技來加強同學們的連繫,並宣揚一下每位同學畢業之後為了社會及人類做了些什麼貢獻,讓後輩的學弟學妹們可以做為好的榜樣。

募集獎學金的事已經得到迴響,有倫景雄同學已經開了一張港幣25萬元相當於新台幣壹佰萬元的支票交給郭德盛同學處理了,也有一位匿名的同學也捐了新台幣50萬元,而這次未能來參加之盧偉江同學也承諾每月捐新台幣9萬元,其他還有比較小額的捐額陸續在進行中。而在網站方面,感謝胡主任能夠一口答應本人的要求,把此一網站設在電機系電腦中心,這個網站之功用除了加強同學們之間的連繫之外,就是要告訴社會大眾及後輩我們這一屆同學畢業了以後做了那些事,這些事對社會、國家及人類都有正面的貢獻。因為我們都會老化,都會走入歷史,而這網站將永續長存。此一網站雖未完全建入內容,但有部份內容已經陸續上線,如舊照片,已往的幾次同學會照片,及本次2010年在台北舉行的同學會及環島旅遊照片及影片鏈結都已經完成了,若讀者有興趣可進入瀏覽。網址為:http://cc.ee.ntu.edu.tw/~ntuee60/

另一網站為同學龐朝吉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拉法葉市住所所建立之網站,將透過「相關公益網站」中得到鏈結,相互支援,截長補短。

五、幾項破記錄的事

就台大畢業50週年的同學會而言,恐怕我們這次是人數最多(48人),而歲數加起來恐怕也是最多(50×70=3500人歲)的一次,可接續到夏未商初朝代了;而環島旅遊也能夠兼顧到參訪兩個公益機構,也算是我們對社會公益的關懷;而設置獎學金及網站可能也是很特別;至少在性質及做法上有些不同;而同學會中唱台大歌校、穿著畢業50週年紀念T恤、製作鏡框鑲入第一天的團體照及車上的「真情告白」也都是幾項創舉吧!

六、結語

最後這次50週年同學會能夠順利舉辦完成,第一要感謝的是老天爺賞賜了我們一個這麼好的天氣,第二要感謝學校及系裡的配合,第三要感謝那麼多同學的幫忙,第四要感謝在旅遊途中同學們的配合,不要怪那「王領導」的強勢作法;最後,我的退休協會同仁吳長榮先生,為我們規劃了這麼廉宜的旅程,讓大家住得好,又吃得好;而另一位同仁陳清漂先生,專業的旅遊智識兼DJ及服務員,也給了我們很多笑料。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是廖司機,能夠安全的環島開一圈,讓我們能夠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王金土,臺大電機系1960年畢業。

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 (中)

許炳堅

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 (Baruch de Spinoza) 說過:「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每一件事情。」 (We feel and know that we are eternal。) 所以,當年台大傅斯年校長以史賓諾沙認為「宇宙的精神」在於追求真理的概念,而闡述「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與師生們共勉。由此可知,『大學』是社會的『幹細胞』,代表「新生的能力」。因此,終生學習在21世紀有其特別的重要性。

1. 大學

大學 (University) 就是充滿希望的「宇宙城市」(Universe + City)!很明顯地,一所偉大的大學對於宇宙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需要發揮樞紐的關鍵地位。諸位是否想像過二十年後的社會?三十年後的社會?五十年後的社會?或者一百年後的社會?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也。美國的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有超過三百多年的歷史,比美國立國還久遠。英國的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則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一位年輕人讀到學士學位,大約是22歲左右;再唸兩年碩士學位,就會是24歲;如果一直工作到65歲才退休,那麼還要保持良好的競爭力四十多年。

如果這位年輕人繼續唸完博士學位才工作,則再加上五年左右,已經是29歲了。打算一直工作到65歲才退休,也要再競爭三十六年左右。近年來,美國名校的電機、資訊學系,已經從以前的「由下往上的堆積方式」(bottom up approach) 轉換成「由上往下的引導方式」(top down approach)。當初採用bottom up approach,在大一時強調基礎課程,如程式設計、近代物理等。現在則採用top down approach,在大一時就先教系統課程,如機器人學 (robotics),這樣子才不會「見樹不見林」、而迷失在書海之中。

以前小學的數學課本,與日常生活非常地結合,有「植樹問題」、「火車過山洞問題」、「雞兔同籠問題」等等。其中,「植樹問題」強調的是,除了按間隔計算之外,在開頭、和結尾的地方都要各種一棵樹。至於「火車過山洞問題」,就是火車的車長和山洞的長度都要列入一起計算。在「雞兔同籠問題」裡,每一隻雞有兩隻腳、而每一隻兔子有四隻腳,再由頭的總數目以及腳的總數目來算出有幾隻雞、和幾隻兔子。

可是到了高中,數學課只是抽象地強調 bottom up approach,例如有關『虛數』 (imaginary number) 的演算,卻幾乎沒有提到虛數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虛數在日常生活裡會常常被用到。而以為虛數,只是課堂上用來考學生的「玩意兒」!注意到,『虛數』是全體高中生,甚至是文組的學生們都要學的。因為缺乏top down approach的作法、與認知,所以老師們和學生們對於『虛數』這個課題,都處理得非常地辛苦,殊為可惜。

在高中課程所教的『數系』裡,有了「正實數」,為什麼需要「負實數」?在「實數」之外,為什麼要教每一位高中生「虛數、複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反之,為什麼不可以留到大學時,再讓有興趣的學生們去自由選修?(請看附錄四。)

台灣的學生對於已經存在的東西、或事物,可以做得「比較好」,這是因為習慣於『研究』(re-study)。但是對於還沒有被清楚描述的東西,就感覺很害怕、不想去碰。

美洲世界日報2010年2月16日刊載,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日本的小林誠教授表示:「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使人堅持下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傑爾教授表示:「培養創造力,首先要跳脫框架思考,且要像小飛俠 彼得潘 (Peter Pan) 一樣『永遠長不大』,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用嶄新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他認為「創造力與天賦、技巧、或智力無關。創造力是思考、探索、發現與想像。」

就拿博士學位來說,東方和西方有何不同?譬如,東方喜歡說「電機博士」(Doct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或者更精準一點,就稱做「電機領域的工程博士」 (Doctor of Engineering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而西方卻稱做「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Ph.D. in EE)。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哲學博士』呢?此處,『哲學』就是跨領域、跨學界、可以「生筋活骨」的『幹細胞』(stem cells)!實際上,「廣義的哲學」是『萬學之源、萬學之母』;是位於『知識樹』的源頭,接著再分叉出「文學、藝術、與理學」(Letters、Arts、and Science),然後才再分叉出各個專業領域 (Professional Schools),例如工學院、管理學院、醫學院等等。(註二)

在美國的名校,碩士、博士學位並非由各個專業學院 (Professional Schools)、如工學院 (School/College of Engineering) 來主導頒授,而是在全校之內設立一個共同的『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並且設有專職的研究院院長來統籌。每一個博士論文指導委員會的組成,要提報到研究院去批准。這樣子,跨領域的研究自然而然的形成,因為本來就沒有特定領域的分野,大家都是在同一個屋簷下。所以說,拿到的博士學位就是『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註三)

近些年來,台灣的主要大學致力於打破大學部的學系藩籬,加設「學院學程」,例如交通大學的『電機資訊學士班』;或者打破跨越學院之間的隔閡,例如清華大學設立全校性的『清華學院』。但是在碩士班、博士班方面,則還沒有類似的努力。看樣子,如果要多培養學生們的創造力,則研究院裡相關的安排,還要多加把勁才行。

大學裡所面對的要項,就是要教好『學生』們如何去處理、應對未知的『生鮮』事務。請記住,他們不是『學熟』,也就是不可以只是灌輸固定的標準答案給他們。『學生』,就是來學習一生所需的知識與能力。每一個人的一『生』都不一樣,所以使用『生』這個字來表達。我們要教導年輕人,勇於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好比越野車在沒有道路的山坡地行駛,能夠縱橫天下。而非像是在軌道上行駛的火車,遲早會被電腦來取代駕駛人的部分。

千萬不要教他們去『讀死書』、也不要『死讀書』,如何才能教大家做得到呢?達到『好』、『很好』 (good,very good) 的境界並不夠;必須是跳出框框之外、或者破紀錄的『非常好』、或者『好得不得了』才行。例如,outstanding、excellent、extraordinary、marvelous,而不是只達到understand-ing罷了。還有,figure out、find out,都是強調超出現有的範圍之外去找尋新的答案。也就是要有可以刺激、或者促成進步的(良性)否定,來激勵更上一層樓,不斷地精益求精,甚至超越標準、打破紀錄了!

我們不要一昧地在灌輸材料的『教』上打轉,要注意到『學』的效果。在21世紀裡,只是注重『學』還不夠,因為很多東西在Internet上網就可以查得到。所以要強調『用』的特別重要性。因此,『教』、『學』、『用』,就好比『門』、『鎖』、『鑰匙』的關係。譬如說,要通過一片牆所阻隔的區域,首先要找到『門』,也就是『教』的效果。接著要找到門上的『鎖』,也就是『學』所造成的效果。這樣子還不夠,必須要找到適當的『鑰匙』,也就是充份發揮『用』的效果。在平日,我們告訴學習者要『用功』,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21世紀的「碩士」、「博士」教育所養成的人才,必須達到「有系統化地處理 未知事物,並且找到最佳、或者接近最佳的解決方法」,這樣子在21世紀裡,才能強化全球的競爭力。

2. 如何拯救人腦? 需要一些有用的『software幹細胞』

師大附中的詹秀雯主任輔導老師最在意的是:「學生學習的知識,要避免被CD-ROM、或者Internet蓋火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認真地灌溉人腦,使其達到「活化與增強人腦」,這就需要依靠精心萃取的『軟體幹細胞』。

『軟體』 (software) 幹細胞的說法,是對應於『硬體』 (hardware)、或者『溼體』 (wet-ware)亦即『有機體』而言。強調的是:不需要經由腦科手術、或者外加電子記憶體,只要把現有的腦袋點通、就像套上軟體程式一般,非常便捷。

特別提醒:這篇文章所描述的許多項目,都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去體會。我也是在畢業很多年之後,才能深入領會其中的奧秘。如果讀者能夠欣賞某幾個部分、不管多少,都很恭喜你了。只要能夠協助你去思考,是否認同本文的描述方式?或者特定的內容?那就相對上並不是最重要的了。

承諾去做,就是『用腦』(Brain),屬於commitment的基本層級。

熱心去做,就是『用心』(Heart),屬於passion的中上層級。

運用智慧去做,就是『用意境、意念』(Mind),屬於 methodology的上上層級。

超脫去做,就是『用靈性』(Soul),屬於 philosophy的最高層級。

每個人只能過一生。所以人生最快樂的境界之一,就是可以在理想的「學術境界」與現實的「企業境界」相互地機動轉換。在「學術界」裡所思考的是超脫的「哲學層級」,在「企業界」裡所思考的是務實的「商業、生意層級」。兩者可以借由「方法學methodology、熱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等來互通與轉換,這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功夫。這一項從很成功的企業家們可以看得出來:台塑集團的王永慶董事長大力捐獻給學術界的長庚大學;還有,鴻海集團的郭台銘董事長捐了一百多億元給台灣大學醫學院就是。

附錄四:

『虛數』在生活的運用 『虛數』,又稱『相位數、或者時間數』。在眾所周知的「剪刀、石頭、布」三角關係裡,實數系的遞移律並不成立。因為這三項位在一個圓上,而圓與實數線相交於至多兩點,所以第三點一定在實數線之外而含有虛部,所以不能比較大小。因此,「甲大於乙、乙大於丙,則甲大於丙」的遞移律,不能用在「剪刀、石頭、布」的關係上。這是,人類在幾千年前最早引進『虛數』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上。

其實,『虛數』和時間有密切的關係。負一 (-1) 是在180度的位置,虛數軸是在90度的位置。轉了兩次90度,也就是180度。所以,單位虛數的平方就是負一 (-1);亦即,單位虛數是 -1的平方根。

電容的物理特性是1/jωC,相位落後90度,也就是四分之一個週期,代表時間差。反之,電感的物理特性是jωL,相位超前90度。

註二:

美國著名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們,其知識領域非常的廣泛,也包含了心理學、網際網路(Internet)、神經科學、理則學、決策 (decision) 等等。與台灣各大學的哲學系來比較,有明顯的不同。 『哲』這個字充滿了學問。處理事情的方法,必須有「轉折」而可以緩衝、卻不可以「直腸直肚」地。這種『婉轉的方法』要用嘴巴很有條理地解說出來,所以用『折』與『口』來合成『哲』字。這樣子,才「可大可久」。 同樣地,法律條文在訂定時,不可能寫得極為清楚到非常詳細的地步。要不然,在未來只要新的狀況稍微改變就會發生沒有適用法條的窘境。因為此項「適度範圍包容性」的需求,也給予了法條可以彈性解釋的空間,所以律師的行業一定會繼續蓬勃地存在。

註三:

有些領域不適合拿Ph.D.,就會頒授細分的博士學位。例如,「法學博士」 J.D. (Doctor of Justice),或者「醫學博士」M.D. (Doctor of Medicine)等等。對於M.D.來說,人的各個器官有一定的位置和功用,必須謹守一定的法則,不可以把器官亂換位置。不像電機領域的Ph.D.,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讓一顆微處理器晶片擁有不同數目的『核心』,例如『單核心』、『多核心』的微處理器皆可。 許炳堅博士,臺大電機系1978年畢業,現擔任台積電公司處長。

許炳堅博士,臺大電機系1978年畢業,現擔任台積電公司處長。

五十以學易

陳陽成

太極在中國隨處可見、隨時可遇,其普遍程度已經到人人皆知。但另一方面,對大多數民眾來說,太極卻是又難懂又神秘的東西。它與中國文化一樣悠久,博大淵深。它既與算命有關,又跟科學相連;從武俠小說到諸子百家,從文學到哲學無不關聯。其範圍無所不包,真讓人看得眼花撩亂,搞不清楚到底是甚麼? 而與太極相關的易經也是如此,既為群經之首,更為百家所尊奉。人人都聽過它的名稱,但卻又沒幾個人敢說知曉易經。

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只要跟易經沾上邊兒,就增加一層神秘性與深奧性。所以,不管宗教、股市分析、或是醫學,無論江湖販夫走卒、科技人士或是殿堂政客,常常引易經以自抬身價。這更讓普羅大眾視易經為畏途,一、恐有沽名釣譽之嫌,二、對易經總還是一知半解,加上孔夫子的一句「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更讓人以為,連孔老夫子都要五十歲才可學它,何況我們自己,而遲遲不敢面對易學。

遠古的中國傳說:盤古開天、黃帝蚩尤大戰、大禹治水等等,烙印在每個龍的傳人腦海裡,后羿射日、女媧補天、舜耕曆山,都是從小就縈繞在耳際的故事。如果現在有人提出顛覆傳統的解釋,我想很多人在當下一定無法認同。例如說:「太極只不過是古代中國人一年日中測影的觀察記錄。」「五十以學易,並非五十歲才開始學易,而是孔子體會圖數,觀變易象,五與十者,在數為河圖的中心,在易卦為中孚,五與十都是數,其意為把玩數來學易。」「古傳說中朝代主體都是環繞著曆法的競爭,而射日、補天只是農業社會曆法不準,造成歉收,民生困頓,進而引發新朝代的誕生,並重設曆法(新設閏)而已。」但是對一個一直喜歡百家爭鳴、理性爭辯的我,卻不自主的檢視近五十年來自己作學方法,回頭把塵封三十年的舊書一一回顧,感想油然而生。

古老學問必然真純不複雜,蓋因古時資訊取得困難,書寫記錄又不易。紙的發明,印刷術與活字版出現之前後,作學方法與方向勢必不同。當年這些發明的影響,就像現代個人電腦的發明與網際網路的出現一樣,大大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腳步。現在文字的記載與傳播只在彈指瞬間,統計、比較圖表與搜尋的範圍之大、之廣更是先人所無法想像。個人以為順著網路時代資訊的發達與便利,我們如果可以返樸歸真,檢視文明成長歷程,定可造就人類文化與思想再次演進的契機。

想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現在只要用Google Earth,便可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甚至於海裡、大太空中都可觀察。然後再search一下,要取諸身、要取諸物,想作任何事,來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都在彈指之間。包犧氏一生的工作,我們可能只要幾天就完成,當然這要相當智慧與努力才行。

再想想「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三絕。」現代人就是看它千遍也傷不了它絲毫。

去年好友朱壁修送我其大作『正本清源話太極』,詳讀之餘,對其作學新法,深覺又科學又進步,尤其能化繁為簡、去蕪存菁。他的方法以古經為主體,用說文解字為基礎,重新探討這些經文的涵意,排除兩漢之後的紛紛擾擾,直接訴諸古經文。例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依他的解釋:說文解字p.69:「是,直也。從日正。」就是日中測影;說文解字p.375:「儀,度也。」也就是說,儀是測物體有多長的意思;說文解字p.354:「兩,网,清朝段玉裁注:『再者,一舉而二也。凡物有二,其字作“网”,不作兩。今字兩行,而“网”廢矣。』」而再的解釋則更深入:「再者,重複之詞;二者,對偶之詞。」

所以兩儀指的是“兩組一模一樣的長度資料”,從數據上來說,它指的是從冬至到夏至,這上半年183天日中測影的影長,和從夏至到冬至,這下半年183天日中測影的影長資料,兩組一模一樣。從古太極圖來看,它是從最下方(冬至)起,順時針畫至圓心上方(夏至)的曲線段,和從圓心下方逆時針畫至圓正上方圓周的曲線段。而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也講述夏至後對反的概念。

學工程的人最專業的盲點就是甚麼事都要分0與1,都要要求所謂精確。但世間萬物常在“之間”,也就是說在陰陽之間,或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易經談論的陰陽,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的定義是:「盛陰生陽為陽,盛陽生陰為陰。」所以陽字即“昜”,開也,從旦、月。旦,朝也;月,闕也,大陰之精,亦即大陰日起生陽。陰字從今,從云,今,是時也; 是,從日正,云覆日也,故陰指正午雲起。如果以太極來說,則是冬至起為陽,直至日最長之夏至;從夏至起為陰,直至陰之極冬至。

陰陽在特性上的分別是:「向上的、升發的為陽;向下的、收斂的為陰。」例如中醫講的氣、身體的氣、或空氣中的氣。「前為陽、後為陰。」因面南是正位,在北半球正午時,太陽在前為陽,日陰在後故為陰。「左為陽、右為陰。」面南是正位,太陽從左而昇為陽,從右而落故為陰。「來為陽、往為陰。」以夏至為參考點,來指每日太陽越近故為陽,往指每日太陽越來越遠為陰。

如果將八卦看為一家人,依易經哲理以少者為尊,來分陰陽:一劃爻為陽、二劃爻為陰,每卦有三爻,其中一爻為陽爻、二爻為陰爻者為陽卦,其中一爻為陰爻、二爻為陽爻者為陰卦,依爻的位置從下而上各代表長、中、少。所以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八卦就由自然的天、地、雷、水、山、風、火、澤,對應到人文的家庭,這就是「來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陰陽交感而生物,陰陽和合以為道紀。」上坤下乾的“泰”卦正說明這個道理。 直覺的想「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才是一般所見實象,此時乾為陽上昇而坤為陰下沉,則天地越遠而無法相交,故為“否”卦。天在下,地在上,依自然法則,陽昇陰降,則天地必交而為泰矣! 這是易經的哲理。

漢儒隆易的心情,經常依托於孔子。彖、象、文言、繫辭各傳,乃孔子後百餘年才陸續寫成,傳統上,將易之十翼定為孔子所作之說法,恐有爭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的一言堂,偏頗之論斷在所難免,避開為政治所利用的歧途,重現中華文化與創造另一個輝煌的時代或可期矣!。

陳陽成,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職凌陽科技。

電子所所務發展的願景與策略

張耀文

 

首先要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將電子所所長的重任交付給我這個新手,讓我有這個機會服務大家!!

電子所成立九年來,在歷任所長陳副院長、闕所長和呂所長的領導與全體師生同仁的努力下,已經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礎,並且成就輝煌的年代。套一句最近的流行用語,這真是電子所的黃金九年。這黃金九年的打造,除了大家所看到的實體表現,例如研究成果的屢創佳績、產學合作的質量提昇、國際交流的積極推廣、儀器設備的汰舊換新、所辦服務的精益求精外,我們要特別感謝歷任所長所立下恢宏的制度與家風,例如我們所津津樂道的「良基變法」,指標國際會議的設定與追求,大幅提昇電子所的頂尖論文發表和國際知名度;歷任所長並立下很多電子所可長可久的管理制度等等。同時我們要感謝他們無私的奉獻,我僅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個人的見證。兩年半前我受呂所長託付,擔任副所長並主管國際交流事務。去年電子所總共有七十八件學生出席國際會議經費補助申請案,唯一乙件未獲准的申請案是呂所長的學生。我從來沒有因為這件否決案,受到任何特別的關切,大家可以從我仍然“存活”在這裡,得到明證。類似這種「依法行政」的案件,也曾經發生在王維新老師、李校長、胡主任、陳副院長和闕所長身上。我個人認為,這正是電子所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說“偉大”可能太肉麻,但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電子所“可愛”或“值得受人尊敬”的地方。

放眼未來,我將抱著戰戰兢兢、臨淵履薄的心情,希望能繼續發揚電子所優良的傳統與家風,在既有的軌道上,持續保持進步。電子所英文的縮寫 GIEE 剛好涵蓋四項重要的特質:

  • G是Globalization: 提升國際化、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
  • I是Integrity: 培育正直誠信的電子人;
  • 第一個E 是Enthusiasm: 營造熱情的學習與研究環境,並注重人本關懷;
  • 第二個E 是Excellence: 追求學術的卓越與創新,並進而達到電子所評鑑時所立的經世濟民崇高目標。

希望以GIEE (Globalization、Integrity、Enthusiasm和Excellence) 作為未來所務發展的願景。

而在實行的策略上,希望從服務電子所主體 (學生、教師與職員等電子人) 的觀點出發,按部達成目標:

學生

1. 招生策略:除各組舉辦的傳統招生說明會外,考慮更積極的舉辦招生活動,並利用媒體行銷,擴大優秀學生來源。募集電子所研究生獎學金(如 EDA組的博碩士生入學獎學金模式),以吸引優秀學生繼續深造,並降低其求學期間的經濟壓力。與業界合作,招收優質的國際學生 (例如現與某重量級公司規劃中的頂尖國際學生實習計畫)。

2. 學生教育:加強各組複選必修及進階理論專業科目的訓練。策略性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電子所所舉辦的演講活動 (特別是國際學者的邀請演講)。藉由跨組與跨實驗室的運動競賽,增進同學間的互動與情感。加強邀請演講,影響學生學習與處世態度,提升其 EQ 與挫折容忍力,進而培養正直誠信與人文關懷的涵養。配合SOC Center創意競賽等活動與邀請演講,培養學生創意思考。利用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協助電子所學生舉辦國際學生workshop/forum,以培養其國際觀和事務處理能力。延續現在對頂尖傑出國際會議全額補助的精神,適度提升參加優良國際會議的補助。除國科會千里馬計畫外,擴大現有與IBM國際產學合作計畫的規模與對象,增加學生長期出國研究的機會,以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和電子所的國際能見度。

3. 所友聯繫:建立電子所畢業學生的互動平台(如mailing list、BBS、甚至facebook?),藉由演講與球類競賽等活動,保持與畢業生的聯繫,並提升其向心力。協助電子所學生會舉辦所友講座,邀請其回校分享經驗。

教師與職員

1. 延續傳統,舉辦屬於電子所大家庭 (含眷屬與父母) 的各式聯誼與藝文活動,並利用寒暑假進行較長的聯誼活動與研究說明,以促進情感和研究交流,進而提升跨組研究合作的機會。

2. 配合SOC Center,舉辦業界參訪與說明會,以媒合產學合作。

3. 對外爭取經費,充實研究與教學的軟硬體設備。

4. 利用國際產學合作計畫(如現有IBM國際產學合作計畫等)和學校推動國際化經費,主動出擊,參訪國際頂尖研究機構,以促進交流,激發創意,進而促進國際合作研究。

5. 協助教授邀請國際學者至所/校參訪交流,並策略性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此類邀請演講,以提升國際化。

6. 協助教授參與國內外學會/會議委員會,以提升教授和電子所整體能見度。

7. 利用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與委員會議,協助教授舉辦國際學者教學研究交流的workshop/forum,以提升教授和電子所的國際能見度。

8. 主動協助電子所同仁爭取各項獎項(如國科會、電機工程學會、IC設計學會等相關學會獎項)和媒體曝光度,以提升同仁和電子所整體能見度。

9. 特別加強補助年輕教授同仁研究設備、教學儀器和出席國際會議所需。

10. 鼓勵並補助電子所同仁進行定期健康檢查 (可補強配合學校現有教職員工的健檢補助或邀請優良健檢機構至所進行健檢與諮詢,以“集體力量”鼓勵同仁進行健檢)。

簡而言之,除了保持優良的傳統,積極服務電子所的學生與同仁外,希望能進一步促進跨組與跨所的交流與互助,共同追求學術卓越。明年電子所成立將屆滿十週年,我們將利用此機會辦理電子所十週年所務規劃發展會議,邀集產官學研先進,共同規劃未來的發展目標,並戮力實現。

弟新手上路,加上個人的學識、經歷與能力皆有限,唯恐疏漏難免、力有未殆,尚祈各位同仁不吝指教、多加扶持,以使我們電子所的未來發展能更臻完善。非常謝謝您!!

張耀文,1988年臺大資工系畢業,現任電子所所長。

光電所的回顧與展望

林清富

 

台大光電所成立於1992年,在張宏鈞、曹恆偉、楊志忠、黃升龍等歷任所長的努力之下,已奠定相當的規模,並建立起優良的制度與傳統,我也要趁這個機會,向前面幾位所長至上最深的感謝。到現在為止,光電所已有多位同仁獲選為國際知名的IEEE Fellow、OSA Fellow、SPIE Fellow、IEE Fellow和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UK,在國內更是獲獎無數,執光電界之牛耳;在產業貢獻上,亦與國內產業建立了長期之合作關係。

從電資學院的發展歷史來看,光電所算是電資學院的創院元老之一,是電機學群中除了電機系所這位老大哥之外最老的所。回首光電所成立至今,一轉眼已經過了許多年,而環境也改變了許多。1997年電機學院成立,那時的電機學院就只有電機系所和光電所,一個老大哥和一個小老弟。隔年資訊系加入,電機學院再擴大為電機資訊學院,之後又成立電子所、電信所、以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等。

目前光電所共有33位專任教師、136位博士生及210位碩士生,比許多系還大,而且更特別的是雖然光電所在電機學群中比所有其他獨立所還老,但教授的平均年齡卻是最年輕,這是很有趣的特色,我想也是光電所最令人著迷之處。所以在光電所,可以看到歷史和時間尺度重新被定義,因為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不是絕對的,你看到的時間和我看到的時間並不一樣。所有在相對運動的人,大家看到的時間都不一樣。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時間的定義和光一直脫離不了關係,不管是藉由每天觀察太陽的位置來定義一天的時間,或是用銫原子放出的光之週期來定義時間,或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對時間重新定義,「光」都是時間最重要的依據,沒有光,就沒有時間,也就沒有歷史,更不會有這個宇宙和世界。

因此,透過「光」來看時間和歷史,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而這也是我們電資學院的前輩們眼光獨到之處,早早就將光電領域擴大為光電所,讓光電所成為電機學群最早成立的獨立所,因為光的特性是歷久彌新,如《禮記•大學》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家都知道,《禮記•大學》是四書五經的第一本,也是現在我們把西方的University稱之為「大學」的根據。所以要認識大學的精神,就要知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光」就是歷久彌新的關鍵,也是所有創新的根源。西方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聖經創世紀的第一章中也談到,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其中最先創造的就是「光」,可見「光」真是一切創新的開始。

光電所的發展無疑地也與光電產業息息相關,歷經10餘年的高速成長,國內光電產業的蓬勃發展已創下多項世界數一、數二的高科技產品。光電科技的高滲透性,讓光電領域的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如能源光電、固態照明、平面顯示器、3D顯示技術、光通訊、軟性光電與電子、生醫光電、奈微米光電、先進雷射、微光機電、光電與電子周邊整合、光電影像與人工智慧、精密光學等等都有機會成為兆元產值的潛力。而人的大腦所處理的訊號中,大半是與光有關的視覺影像和訊號,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來看,而人性特質其實就是大腦的反映,所以未來的科技商品將會和光電愈來愈相關,而這將更進一步促成光電產業的高度成長。因此,近5年來,國內平均每年新成立3到4個光電系/所,使得產業所亟須的高級人才不虞匱乏,目前國內已有超過25個光電系/所,如何讓台灣的光電研究和產業影響全世界,已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目前,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分析,國內光電產業年產值已近兩兆,且光電產業每年仍以超過20%的複合成長率向上躍進,有鑑於此,國內各研究型大學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即所謂的5年5百億計畫)中,莫不投入極大資源於光電領域,因為有了產業與學術之相輔相成,對提昇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將收事半功倍之效。台大光電所擁有極為傑出之師生,然欲更上一層樓,仍受限於經費及空間之不足,尤其相對於國內其他光電系所在校方之全力支援下,緊追不捨。因此有待校方之重視,以使臺大在光電領域能把握住產業快速發展之契機,順勢成為世界級的光電研發重鎮。

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寫,「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但也遍佈挑戰。展望未來光電所的發展,我們將一方面爭取更多的資源,如研究經費和研究空間,以擴充我們的研究能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整合台大光電所以及全台大與光電研究相關的同仁,共同建立知識和服務的交流平台,讓我們的研究成果和知識更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界和我們的社會。因此我想鼓勵光電所的同仁和同學,讓我們好好運用「光」的重要性和創新性,發揮光電科技的影響力,並和電資學院所有同仁和同學共同努力,讓光和電成為造福我們社會、國家以及全人類的最重要動力和生生不息的科技。

林清富,臺大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臺大光電所/電子所/電機系教授,IEEE Fellow,SPIE Fellow,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電機系未來三年展望

顏嗣鈞

 

自1970年以來,隨著國內高科技產業佔我國製造業產值的逐年增加,電機電子相關產業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之命脈。在此先天有利條件下,加上本系師生以及系友歷年來的共同努力,臺大電機系在國內學術界的領先地位多年來屹立不搖,學術影響力也早為國際所肯定。臺大電機系不但是國內高科技人才最主要的搖籃,也向來都是高中生選擇理工類組科系的第一志願。在「臺大電機」這塊金字招牌的加持下,我們享有他人所難以比擬的榮耀,相對地也肩負著更沉重的責任以及社會期望。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也面臨更多及更嚴峻的挑戰,如何善盡教育責任以及社會義務,在學術上追求卓越,進而邁向世界一流,這無疑將是大家未來共同的努力目標。

追求研究卓越並躋身世界一流,我們必須要秉持的理想是在研究上要成為「領導者」 (Leader) ,而不只是「追隨者」 (Follower),勇於接受挑戰並開拓前瞻性的研究領域。此外,國際化無疑是現階段本校邁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指標之一,也一直都是電機系多年來的努力重點。本校及電機資訊學院已和國際許多著名大學以及研究單位均簽訂有學術交流協定。在現有相當良好的基礎上,爭取並強化與國際著名大學以及研究單位在學生交換、教師互訪、以及雙邊共同研究上的實質合作。

除了在研究上追求卓越外,我們也必須同樣重視對於高等教育的責任以及培育領導人才的使命。在教學方面,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是,本系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除了基礎科學能力的訓練外,並兼顧到系統整合能力的培養。本系目前已經有相當良好的教學成效,為了進一步增進學生學習效率與啟發創新能力,大學部教學品質和軟、硬體設施的強化,一定要列為優先項目。除了知識的傳授外,系方也有義務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並適時地提供必要的協助。

本系在歷屆系主任、系內同仁、學生及系友的共同努力下,四十年來一直都高居理工類組學生的第一志願。然而在面臨多元化的入學方式以及其他學系的強力挑戰,在招生工作日趨嚴峻的情形下,如何更強化本系對於一流高中學生的吸引力,無疑將是系上未來持續性的工作重點。及早讓高中生認識電機相關領域的奧妙,適當地透過媒體的宣傳,報導本系師生重要的學術成果、系友成就、畢業生在職場上的高度競爭力、以及本系對於社會的貢獻,將可強化社會大眾,尤其是學生本人、家長、乃至高中老師對於本系的認同與肯定,更有利於吸引一流學生前來本系就讀。

如果將電機系比喻為一大家庭,唯有家庭中的每一成員都能相互體諒、同心協力,才能維持家庭的合諧以及繁榮。在多元意見的校園境中,鼓勵本系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彼此互相尊重,包容不同意見,傾聽不同聲音以及珍惜他人建議,共同營造合諧的優質工作與學習環境。

臺大電機系擁有全國最好的學生以及最堅強的教師陣容,如何繼續扮演國內學術界的火車頭,以及高科技產業的推手,讓臺大電機這塊金字招牌繼續發光發亮,電機系所有教職員生及系友均責無旁貸。

顏嗣鈞,臺大電機系1980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