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所的回顧與展望

林清富

 

台大光電所成立於1992年,在張宏鈞、曹恆偉、楊志忠、黃升龍等歷任所長的努力之下,已奠定相當的規模,並建立起優良的制度與傳統,我也要趁這個機會,向前面幾位所長至上最深的感謝。到現在為止,光電所已有多位同仁獲選為國際知名的IEEE Fellow、OSA Fellow、SPIE Fellow、IEE Fellow和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UK,在國內更是獲獎無數,執光電界之牛耳;在產業貢獻上,亦與國內產業建立了長期之合作關係。

從電資學院的發展歷史來看,光電所算是電資學院的創院元老之一,是電機學群中除了電機系所這位老大哥之外最老的所。回首光電所成立至今,一轉眼已經過了許多年,而環境也改變了許多。1997年電機學院成立,那時的電機學院就只有電機系所和光電所,一個老大哥和一個小老弟。隔年資訊系加入,電機學院再擴大為電機資訊學院,之後又成立電子所、電信所、以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等。

目前光電所共有33位專任教師、136位博士生及210位碩士生,比許多系還大,而且更特別的是雖然光電所在電機學群中比所有其他獨立所還老,但教授的平均年齡卻是最年輕,這是很有趣的特色,我想也是光電所最令人著迷之處。所以在光電所,可以看到歷史和時間尺度重新被定義,因為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不是絕對的,你看到的時間和我看到的時間並不一樣。所有在相對運動的人,大家看到的時間都不一樣。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時間的定義和光一直脫離不了關係,不管是藉由每天觀察太陽的位置來定義一天的時間,或是用銫原子放出的光之週期來定義時間,或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對時間重新定義,「光」都是時間最重要的依據,沒有光,就沒有時間,也就沒有歷史,更不會有這個宇宙和世界。

因此,透過「光」來看時間和歷史,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而這也是我們電資學院的前輩們眼光獨到之處,早早就將光電領域擴大為光電所,讓光電所成為電機學群最早成立的獨立所,因為光的特性是歷久彌新,如《禮記•大學》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家都知道,《禮記•大學》是四書五經的第一本,也是現在我們把西方的University稱之為「大學」的根據。所以要認識大學的精神,就要知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光」就是歷久彌新的關鍵,也是所有創新的根源。西方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聖經創世紀的第一章中也談到,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其中最先創造的就是「光」,可見「光」真是一切創新的開始。

光電所的發展無疑地也與光電產業息息相關,歷經10餘年的高速成長,國內光電產業的蓬勃發展已創下多項世界數一、數二的高科技產品。光電科技的高滲透性,讓光電領域的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如能源光電、固態照明、平面顯示器、3D顯示技術、光通訊、軟性光電與電子、生醫光電、奈微米光電、先進雷射、微光機電、光電與電子周邊整合、光電影像與人工智慧、精密光學等等都有機會成為兆元產值的潛力。而人的大腦所處理的訊號中,大半是與光有關的視覺影像和訊號,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來看,而人性特質其實就是大腦的反映,所以未來的科技商品將會和光電愈來愈相關,而這將更進一步促成光電產業的高度成長。因此,近5年來,國內平均每年新成立3到4個光電系/所,使得產業所亟須的高級人才不虞匱乏,目前國內已有超過25個光電系/所,如何讓台灣的光電研究和產業影響全世界,已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目前,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分析,國內光電產業年產值已近兩兆,且光電產業每年仍以超過20%的複合成長率向上躍進,有鑑於此,國內各研究型大學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即所謂的5年5百億計畫)中,莫不投入極大資源於光電領域,因為有了產業與學術之相輔相成,對提昇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將收事半功倍之效。台大光電所擁有極為傑出之師生,然欲更上一層樓,仍受限於經費及空間之不足,尤其相對於國內其他光電系所在校方之全力支援下,緊追不捨。因此有待校方之重視,以使臺大在光電領域能把握住產業快速發展之契機,順勢成為世界級的光電研發重鎮。

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寫,「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但也遍佈挑戰。展望未來光電所的發展,我們將一方面爭取更多的資源,如研究經費和研究空間,以擴充我們的研究能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整合台大光電所以及全台大與光電研究相關的同仁,共同建立知識和服務的交流平台,讓我們的研究成果和知識更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界和我們的社會。因此我想鼓勵光電所的同仁和同學,讓我們好好運用「光」的重要性和創新性,發揮光電科技的影響力,並和電資學院所有同仁和同學共同努力,讓光和電成為造福我們社會、國家以及全人類的最重要動力和生生不息的科技。

林清富,臺大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臺大光電所/電子所/電機系教授,IEEE Fellow,SPIE Fellow,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