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動態報導

[第15期] 動態報導

捐款芳名錄
日期 姓名 金額
93/12/31 聯發科技
94/1/21 明碁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94/1/25 陳瑞鑫(電機81)(電機博85) NT$20,000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同仁動態
電信所林祐生助理教授於九十三年八月一日到職。光電所林晃巖副教授及黃鼎偉助理教授於九十四年二月一日到職。

同仁獲獎
光電所施惠子專員榮獲本校九十四年度「服務優良」職員,特此恭賀。

94年3月5日本系北埔一日遊活動集錦

一九六四級畢業四十週年同學會返校紀要

[第15期] 同學會記實 — 一九六四級畢業四十週年同學會返校紀要

洪敏弘

一、 緣起:我們這一屆1964級畢業生在二十五、三十五週年都在美國開過同學會,五年前相約四十週年時返台相聚。又因這是畢業後第一次在台舉行,且部分同學畢業後就不曾回台過,因此瞭解今日的母系、母校,認識現代的台灣,將過去四十年與當下串接,就成為這次返校同學會的主題。

二、 決定了主調,一年前開始規劃,就選擇十一月十五日台大校慶開始活動,一來藉校慶之便可見到師長,再則十一月的台灣屬乾季,對接續的中南部認識台灣之旅行程較不受天氣影響。計畫訂好後,幾位同學分工,負責台灣和美國的聯絡工作(同學大約是南加州、北加州、美國其他地區和台灣各佔四分之一),我則負責安排節目、交通和住宿。

三、 十一月十五日校慶,也正式開始了我們四天的同學會。在校慶大會和酒會裡,陳校長介紹了我們這一屆畢業生返校,並且與孫前校長和我們一起合影留念。孫前校長以前教過我們「工業經濟」一科,是我後來改行唯一能學以致用的一門課。大家對本屆的楊祖佑同學及高行健先生兩位名譽博士的演講印象深刻;對台大校歌更覺得新鮮,因為它是在我們畢業後才創作的產物。
中午接受系裡吳主任招待,與白光弘、郭德盛、陳俊雄幾位教授聚餐,還有位特別來賓陳坤木教授,他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正好返台,被我請來和大家見面敘舊。吳主任除了簡報系裡最近的發展以及多年一直雄居聯考第二類組的第一志願時,令同學們與有榮焉。緊接著我們邀了醫工組的王唯工教授講「氣的樂章」,以共振諧波原理講解中醫的氣脈醫理,可以解釋西方醫學的循環系統中許多無法解決的困惑。王教授的說明讓同學們瞭解很多健康保健的原理,席間陳坤木教授提出很多挑戰,王教授則一一化解,對話非常精采。只可惜王教授告訴我們他已退休,不再做這方面的研究。
在電機二館前合照後,開始遊覽學校圖書總館、舟山新校區及傅鐘等,並看了些系研究室,大家都非常驚嘆院系的發展。雖然母系的成長可觀,但我們認為台大電機系應更具前瞻性,以學術界龍頭地位繼續探索新知,因而捐了一席「學術講座」,贊助系內優秀教授在「電磁波工程領域的發展」,這是母系第一個設立的講座,亦是我們這一屆最有意義的回饋。

四、 第二天的重點在參訪桃竹地區幾位同學在專業方面的成就。首先參觀了中央大學的「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是由陳哲俊同學在二十年前創建。他曾有一陣子與林勝彥同學合作過(林在美國Exxon石油擔任遙測探勘油源工作),我們聽了簡報並目睹華衛二號越過韓、日上空即時傳回的衛星影像。
第二站則是訪問竹科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計畫室」,該室目前全力放在中華衛星三號的製造,由陳正一同學負責整個計畫。三號的特色是有六個子衛星,我們看到子衛星依序在線上做組裝、測試,這六個子衛星將疊在一起,一次打上太空後,再一個一個spin off到不同的同步軌道上,今年(2005) 的發射不容任一個環節出差錯,那就算失敗。我們要為正一祈禱一切順利!
第三站則是沒人事先預料到的「中華神學院」,院長俞繼斌是同屆同學,卻失聯四十年。原來大四時,他下決心要獻身神職,放棄了大四期末考,準備重考台大心理系當新生,當時計畫若考上,大二要轉哲學系,畢業後再轉神學院;但如果考不上將是死當,去當大頭兵。總算上帝眷顧,讓他以最後一名吊車尾考上了,一路念完並當上牧師到神學院院長。我們終於找回四十年的同學,當他談及轉換過程的艱辛時,同學們和他都淚流滿面,好感動。

五、 第三天和第四天行程較輕鬆,先體會九二一世紀大地震造成的災害與復建,再赴日月潭、鶯歌古街及三峽祖師廟等。我們先參訪霧峰原光復國中改造的地震教育區、九份二山和南投重建的學校。在南投災區已看不到地震留下的痕跡,九份二山也長出新木;看到美輪美奐的新學校,那是民間捐建與志工投入的成果,顯示出台灣人愛鄉土的熱忱和生命力,令人感動。埔里「金都飯店」的紹興宴,「中台禪寺」的宏偉建築以及久別的日月潭湖光山色,都讓大家讚嘆不已,台灣真是最適合居住的桃花源。

六、 後記:四十週年同學會劃下休止符,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這要感謝參與籌畫的熱心同學,更要向母系吳主任及王暉教授盛意的安排和招待道謝。唯一的遺憾是回來的同學不多,特別是四十年從沒回台的幾位還是沒回來;也許四十年(?)後再辦一次,會有更好的結果。

洪敏弘,電機系1964年畢業,現任建華金控董事長。

參加APS及美西遊記

[第15期] 學生近況報導 — 參加APS及美西遊記

朱如瓏

這次去參加2004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ymposium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與自己研究有關領域的發展,並且體驗一下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
大約在去年(2003)年底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江簡富教授)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國外參加會議。當時覺得應該會蠻有趣,也沒問細節就隨口答應了。過了幾天老師告訴我,今年(2004)六月有個電波領域相關的國際會議在加州舉行,要我準備一下報告的內容,大概在一月中要把論文送出去。由於平常老師就要求我們建立整理資料的習慣,大概一個多禮拜就把現有的資料整理得差不多了。為了這次要到國外報告,老師替我和政惟學長報名參加今年(2004)三月在台灣舉辦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ICNSC),讓我們先在國內的會議暖身。
因為這兩個會議都是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必須使用英文報告。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要用英文說明、回答問題實在是蠻困難的,總不能一直Pardon、Excuse me吧!針對三月份到ICNSC的報告,老師要求weekly group meeting改用英文報告,而且要求所有同學用英文發問。剛開始真得蠻辛苦的,不過經過兩、三個月的訓練就好很多了;也比較不會擔心到時候會杵在台上,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旅程規劃
這次的出國行程除了開會之外,想順便多待幾天在附近玩玩;另外也為了買較便宜的機票,所以我們必須提早四、五天出發,整個行程大概將近十二、三天,其實也不算短。過程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我們自己張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機票、住宿和在美國當地的交通問題。一起去的,除了我之外,還有兩位博士班和三位碩士班學長,總共六個人。一開始老師根據他的經驗面授機宜,讓我們分工進行規劃和相關準備工作,我分配的任務要到美國才進行。

要出國囉
因為我們提早幾天出發,所以先安排到舊金山玩幾天,再到會場所在地,會議結束後再到美西附近遊玩。在舊金山那段時間,由於住在地鐵站附近,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我們就利用當地的地下鐵、電車與公車。我們在第一天下午下飛機,到旅館整理一下,就已接近傍晚。當天的晚餐我們在附近的漢堡店、便利商店解決。
因為只在舊金山待兩天,所以政惟學長把行程安排的十分紮實。隔天早上,我們八點多就出發,前往第一站:「漁人碼頭」。我們先到附近的地鐵站,照著手上的旅遊指引,買了三日通行證(three-day pass)。剛好地鐵站的售票員會講中文,省了不少買票的時間。到了電車總站,當然一定要去搭一下當地最有名的「叮噹車」,體驗一下。第一次坐感覺還蠻新鮮的,一路上車子搖搖晃晃,兩個司機還一邊開車、一邊跟乘客談天說笑,感覺蠻新鮮的。車上的乘客有當地人,有來自芬蘭和德國的旅客,在這時候才真得感覺自己身在國外。聽著靠站的叮噹聲,路程似乎也短了許多,很快便到了目的地。一大早到漁人碼頭,眼見的真是荒涼到不行。那天是禮拜五,整個碼頭空蕩蕩的,只有海鷗和海風,一點也不像聞名全世界的旅遊景點。我們就拍拍照、到處晃晃、逛逛附近的商店,到接近中午的時候,人漸漸變多了,感覺也跟著好了許多。
在漁人碼頭吃過午餐後,接著就到金門大橋、金門公園等其他著名的景點。雖然說舊金山是個大城市,不過因為我們人生地不熟,所以也沒去體驗什麼夜生活;晚上就只好待在旅館,打打撲克牌、看看電視、聊聊天。
因為第一天幾乎已去過所有重要的景點,所以第二天我們打算坐遍叮噹車所有的路線,享受坐叮噹車的樂趣,也順道去了當地最著名的聯合廣場。廣場的周圍是舊金山最有名的商店街區,人潮自然是絡繹不絕。廣場上有許多街頭藝人在表演,一旁的路人也不吝嗇地給予讚賞;在場的觀眾除了掌聲外,也給予金錢對他們表示謝意。我找了塊草地坐在一旁休息,在表演告一段落時,看到有個小朋友手握著一張鈔票,左搖右晃地把錢放到表演者身旁的小鐵罐裡,他的父母親也在一旁幫他鼓掌;或許在這種環境中,創意的火花和友善的氣氛更有機會不斷地延續下去。
到了傍晚時分,我們一起到中國城尋找餐館用晚餐。在被美式食物轟炸了兩天之後,實在是不太習慣,看到薯條就倒胃。我們找了間小餐館,看看價錢差不多就進去吃了。老實說,味道和菜色實在是不怎麼樣,不過光是那股醬油味道,就已經讓我覺得比起漢堡、披薩要好吃千百倍。
車子沒租到
我們原本打算從舊金山開車去會場,第三天早上吃過早餐之後,我們一行人便前往租車的地方。領車的地方在市中心附近,離我們的旅館大概只有三、四個街口;看看時間還早,我們就一路晃過去,順便去市政廳拍拍照。本想已經上網預約好車子,很快就可以變成有車一族了。到了租車的地方,才發現事情並不如預期。在租車時,必須先刷卡把所有的錢一次付清,如果信用卡的餘額不足,就沒有辦法租車,而我們就是卡在這個問題上。因為之前文洲學長以刷卡的方式購買機票,所以信用卡的餘額剩下不多;而我們又打算租很多天,金額太大,所以一直刷不過。另外,持卡人必須具有租車的資格,但是我們其他人不是沒有駕照,就是未滿25歲,不能代刷。只好一方面打電話回台灣,請家屬代為增加刷卡額度;另一方面,詢問在周圍的幾家租車公司,看看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租到車。因為當時正好是台灣的半夜,一時也找不到銀行可以匯款沖帳;就算要辦理轉帳,也要兩個工作天,所以當天似乎不可能租到車。最後,我們打電話請租車公司幫我們調車,好讓我們能在兩天後的會場所在地拿到車。
既然沒車可以開,下一個問題便是我們一行六人該怎麼到會場。因為會場是個渡假勝地,基本上有蠻多方式可以抵達:可以坐飛機,不過太貴了,而且訂機票手續蠻麻煩的;也有灰狗巴士,搭乘沿途應該會蠻好玩的,不過我們要趕時間,也不知道在哪搭車。最後,我們請當地的旅行社找人開車載我們過去。

Montrey Surprise
三個小時以後,另一個驚訝又在等待我們!司機照著地址把我們丟在旅館就走了。我們住在離會場車程大約20分鐘之外的一間旅館,當我們打算check in的時候,卻發現預約名單上沒有我們的名字。可是我們手上的地址卻是這裡沒錯,只好跟老闆交涉。在交涉的過程中,我們終於釐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訂的是這家旅館沒錯,但是在事前規劃時,因為行程有變,所以我們把房間退了,再重新預約。可是後來訂的是相同名字的另一家旅館。由於我們沒有車,行李也不少,只好請這間旅館的老闆幫我們看看附近是否有空房。最後,我們住到對街稍微差一點的旅館,雖然簡陋了一些,不過還是蠻不錯的。
住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該怎麼到會場去。看了看旅館門口的公車站牌,我就和子軒學長決定去探險啦。還好這個城市不是很大,所有公車都經過市中心的總站,而且開會的地點剛好在市中心附近,只要不睡過頭應該不會錯過。我們很順利地找到了會場,不過會議還沒開始,所以會場也沒什麼人。
終於要開會了
隔天我們一大早就出門了,在冷風中等待姍姍來遲的公車,雖然已經是六月天,但是當地的平均氣溫卻只有攝氏十六、七度。到了會場,感覺果然和昨天大不相同,到處都是人。教授們到處與其他教授打招呼、寒喧,而學生們則多半都窩在一起自顧自地聊天。
APS是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最重要的會議,舉辦的地點多半在美國境內的風景名勝地區,如Boston, Massachusetts (2001)、San Antonio, Texas (2002)、Columbus, Ohio (2003)等。每年的會議除了傳統的主題,如天線設計、場論分析,也會根據當年的主題新增一些與該主題有關的sessions,例如今年的主題是「The Next Wave」,內容就偏重在IT、wireless的應用、defense electronics和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整個會期大約是七天,扣除掉宴會與短期課程,研討會的部分集中在其中四天,同時進行的sessions大約有17 個,四天下來總共有162 個sessions,發表的論文將近一千篇。
來參加會議的人,學界還是以教授為主,像我們學生出來見識的比較少見。業界方面,除了一些知名的軟體公司擺設攤位以外,也有一些美國當地的公司來參加。在coffee break的時候,我遇到一位在華盛頓做天線設計的華人,他說來參加這個會議的目的,主要是想看看天線發展的趨勢和設計的走向。註冊完,我們便就地解散,各人去聽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因為我的報告排在會議的第二天,所以感覺還蠻輕鬆的,因此照著手冊在各個討論室遊走聽講,在這間聽一聽EBG,到下一間聽一聽天線陣列分析、左手物質。一開始聽還不太習慣,有點跟不上報告者的速度,所以聽不太懂。聽了兩、三場之後感覺就好多了,只要跟上他們說明的速度,再看看報告者的投影片,要聽懂內容其實還不算太難。
大部份與會者和報告者的穿著以西裝、白襯衫為主,報告的內容也都蠻有深度的,和我原本的想法相差許多。我原本以為這個會議可能像是電波領域的大拜拜,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藉著這個年會,大家彼此問候、寒喧。除了報告的內容之外,演講者與聽眾的互動也讓我覺得蠻驚訝。大部分的session裡,報告結束後的答問時間,通常都不大夠聽眾問問題。聽眾問的問題都很直接,而且很切題;更甚者,有的聽眾直接提出更好的solution,當場挑戰或反駁報告者。因為我們都各自去聽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我一直到下午session結束後才和學長們碰頭。吃過晚飯後,因為天色還很亮,我們就在會場附近的海灘散散步,再回旅館打撲克牌。
輪到我上場了
第二天終於輪到我報告了。因為我的報告排在下午,所以上午我還是到處地閒晃、到處聽,順便享受coffee break。中午的時候,我先將報告的檔案存到大會的電腦裡,順便瞧瞧其他人的報告內容。當天下午我全程待在同一個會議室裡,聽聽別人報告的內容,也調整自己的心境。我的報告被排入的那個session總共有十三篇論文,我被排在第十個報告。這個session的論文主要是探討有關海岸邊通訊的通道分析,跟我做的主題並不是很相近。因為一方面內容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心裡開始緊張,因此也沒什麼興致傾聽。
終於輪到我上台了。一開始緊張到講話都有點顫抖,因為我站的位子,投影機的光線讓我看不太清楚聽眾的反應,感覺就好像自己一個人在說話一樣。講了大概三、四分鐘之後,情況好轉多了,講話速度也不會過快,看到投影片也比較想得起來要說的內容。講順了之後,感覺也就沒那麼可怕了。雖然我們平常在學校group meeting時,也都是用英語報告,不過在現場報告感覺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最主要的差別是聽眾的程度;這種國際性的會議,與會者多半都已具有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而且聽眾多半都是對session主題已有基本的認識,或是對主題有高度的興趣。因此報告者的準備會較為充分、紮實,而聽眾的問題也比較切題,兩者的問答會更有深度、更有收穫。
在當天的session結束後,發現會場附近的一條街道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攤位。向當地人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個地方每個星期二都會有這種市集。整條大約兩公里長的街道滿滿的都是人,大部份是附近的農家趕來賣新鮮的蔬果,也有一些賣飾品、手工藝品的攤位。人多的地方當然也少不了賣吃的,整體的感覺蠻像台灣的夜市,只是這裡以農產品為主。報告完,心情輕鬆愉快,就和學長們在那條街上一邊逛一邊玩。接下來的兩天,除了去聽聽我有興趣的報告,其他時間就在會場附近照照相,留作紀念。
第三天的會議結束後,我和兩位學長到當地的機場拿車。和租車公司確認了所有細節之後,我們終於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了,當然要開遠一點去好好玩一下。當天傍晚,我們就到附近著名的風景點去兜風,路上還遇到一群來自交大、中山和大葉大學的年輕教授。去之前聽說當地是個渡假勝地,只不過因為前兩天天氣不夠晴朗,看起來實在不太像,充其量只是個很悠閒的小鎮罷了。不過到了第三天,整個天空都放晴了,整個看起來都不一樣了。就像鎂光燈打在舞台上一般,不僅整個景觀變亮了,連色彩都感覺鮮豔了很多,似乎到處都是不錯的取景地點。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真的相信這地方是個渡假勝地。

美西之旅續篇
會議結束後的隔天,由文洲學長負責開車,我負責看地圖、問路、找路,重新開始我們的美西之旅。本來我們打算一口氣殺到拉斯維加斯去,不過這樣就得連續開十多個小時,而我們只有文洲學長可以開車(因為保險和安全的問題);所以我們還是決定先開到洛杉磯休息一個晚上,隔天再到拉斯維加斯。這一趟路程主要是沿著西海岸,由北往南走。一開始還有一些葡萄園,開了一陣子之後,就只看到光禿禿的山和一些小灌木叢,超級荒涼的。我們就在途中一個不知名的小鎮解決我們的午餐。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感覺時間過得蠻快的。在開了將近一半的路程之後,我們換到一條沿海的公路,整個風景頓時開闊許多,大家的精神也為之一振。除了開車的學長和我以外,其他人也休息得差不多了,開始嚷著要去海灘玩。順著大家的要求,我們就順道去聖塔芭芭拉逛逛。我們原本只想下個交流道,休息一下吃點東西,結果卻迷路一個多小時;再加上路上塞車,到洛杉磯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左右了。
我們趕緊找當天晚上要住的地方。看到路邊有很多旅館的招牌,就下交流道了;僅憑著方向感在街道上繞來繞去,一邊開還要一邊記路名,免得又迷路了。二十分鐘後,終於讓我們找到那塊熟悉的招牌。旅館的老闆是對印度夫妻,有著濃厚的腔調,聽起來像含著一顆滷蛋。還好他們還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折騰了老半天,終於看到可愛的床舖。雖然旅館外的車聲隆隆(因為就在高速公路旁邊),不過我們實在是太累,洗完澡就昏倒在床上。
隔天我們一大早就出發,先去附近的咖啡店吃早餐,接著就向賭城出發啦。因為笑話在前一天都講得差不多了,而且長途旅行的新鮮感也褪了,再加上風景實在夠荒涼,車上除了開車的文洲學長以外,幾乎全都睡著了。途中我們還把車停到路旁,一群人跑到沙漠中拍照;不過實在是太熱了,一拍完就馬上衝回車上吹冷氣。大約下午三、四點到了拉斯維加斯,廣播上說當地的氣溫大約是攝氏39 ~ 40度,一下車就有種被烤焦的感覺,我們商量之後,決定還是等太陽下山再出去玩好了。
七點左右我們便開著車,朝拉斯維加斯大街出發。我們把車停在賭場的停車場,先到賭場裏去吃晚餐,再去逛商店街。我們在賭場裏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賭場裏凡是可以等人的地方,像是餐廳的門口、廁所的門口,都會擺上幾台吃角子老虎,讓你等再久也不會無聊,只是會口袋空空。因為在拉斯維加斯的第一天實在太累了,當天晚上也沒體力玩。本來計畫中還要去胡佛水壩,不過當我詢問過旅遊局之後就做罷了,因為光是塞車就會花掉我們將近半天的時間,而且還要早起。所以我們打算第二天睡飽之後,再去逛拉斯維加斯大街。
拉斯維加斯大街的兩側是一連串數十家賭場,整條大街大概有將近十公里長,就是整個拉斯維加斯最繁榮、最熱鬧的區域。每間賭場都有自己的風格,有阿拉伯風、古羅馬風,有些場所甚至連天花板都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變化。其實到這裡不一定要賭錢,逛逛賭場的商店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些商店街都在室內,而且屋頂又挑高,感覺十分寬敞。雖然外面是將近40度的高溫,在裡面逛街還是很舒服。想想賭城真是個有趣的地方,原本只是一個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怎麼能夠吸引這麼多人開了五、六個小時的車到這個地方來花錢;而且每個來過的人,都還想再來。不可否認的,賭場給人一夜致富的美夢當然是個很大的誘因,不過附設的商店街、娛樂設施也有很大的幫助;這些附屬的設施讓人們在這裡能待得更久,也讓這邊的銅臭味不會那麼嗆人。據說每次來這裡看到的景物都不太一樣,在大街上大概每隔兩、三年,就會有一棟舊旅館被炸掉,接著就是一棟更新、更大的賭場落成。美夢、娛樂和新奇大概就是這裡的魅力吧。只在拉斯維加斯待了兩天,我們就回到洛杉磯,住了一個晚上就回台灣了。

朱如瓏,現為台大電信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

「學術漫談」系列八:從我的留學生活談起

[第15期] 世代對話 — 「學術漫談」系列八:從我的留學生活談起

吳忠幟/楊琛喻/鄭閔仁

演講題目:從我的留學生活談起
演講者:陳銘憲 教授
引言人:管傑雄 教授
演講時間:93年4月1日 5:30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陳銘憲教授現任台大電信所所長,是位非常傑出的電機系系友。今晚在他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教授當年自電機系畢業後,出國求學,在美國成家立業的過程,以及他回國奉獻所學的動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陳教授於1982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服役兩年後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深造。他對這所學校的印象是風景優美、校園裡的人待人和善。當年從台灣出國的留學生家境都不甚寬裕,如果沒有申請到獎學金的話連吃住都有問題。出發前他的老師勉勵他要學著吃苦、用智慧生活,而且要自我提升,這對他在美求學的生涯有很大的支持作用。經過這段辛苦的求學過程,陳教授體會到研究生應該要能解決問題,而非只是反映問題;另外他也從投稿論文的過程中了解到指導教授對學生的殷殷期待及鼓勵。陳教授順利地獲得博士學位,到位於Yorktown的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工作。陳教授在IBM的環境下奠定了之後回台灣研究的實力基礎。六年之後,有人詢問他回台灣教書的意願。儘管當時回台灣的薪水與生活條件都比在美國差,但是陳教授認為這些條件都是客觀的,意見都是旁人加上去的,自己的主見最重要。而且他也認為應該要給自己和給台灣一個機會,才會讓自己有進步,於就是在1996年舉家搬回台北,參與台大電機系的發展,至今不輟。

隨著大環境的變動,陳教授認為自己的際遇有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最後,陳教授勉勵大家: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always look ahead, be all you can be.

問答集:
Q1:請問就您的觀察,IBM提供了怎樣的環境給研發人員?
A1:我覺得IBM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對個人的尊重,對每位研發人員都給予相當的自由,有一個open door system。另外這家公司很清楚他們的核心技術,員工只要肯投入時間,都能好好學習。
Q2:請問學術界要如何和業界競爭?
A2:我覺得學界和業界最大的差異是學界可以容忍失敗,相較之下業界比較難。所以學界可以做一些pioneer的東西,重點是要規劃、專注,可以讓新進來的學生接已畢業學生的計畫,繼續做下去。
Q3:請問您覺得國外的研究生和國內的研究生相比如何?
A3:國外的學生認真多了,可能是因為有經濟的壓力,須要背水一戰吧!東岸的學生更是如此。講到這我就要提一下:以前台灣的留美學生很多,但近幾年來被對岸迎頭趕上。現在在美國的留學生,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人數將近一比八,長久下來對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活動花絮:
1. 陳所長在敘述留學生涯甘苦談中,間或播放著他當時國外的照片,也不小心透露了他與師母的認識緣由,啟動台下各位同學的好奇與八卦神經。原來當時所長教師母打網球,教著教著,最後雙方日久生情而結為夫妻。筆者自忖:在台大這幾年中,怎麼都遇不到這種情況阿~~
2. 聽完演講後,發現IBM真是一家好公司,早上九點進公司泡茶到中午,下午三點就去打高爾夫球,聽得台下同學個個都非常嚮往。不過,想歸想,要進IBM可不是那麼簡單,只有用功、用功、再用功才能進入這家公司。所以,各位同學,好好讀書做研究,進IBM就不再只是夢想囉~~

作者資料同前篇。

「學術漫談」系列七:創世紀

[第15期] 世代對話 — 「學術漫談」系列七:創世紀

吳忠幟/楊琛喻/鄭閔仁

演講題目:創世紀
演講者:孫啟光 教授
引言人:吳安宇 教授
演講時間:93年3月18日 5:30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聖經「創世紀」篇裡面寫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孫啟光老師長年在美國,深受西方文化薰陶,對他而言,科學是一種信仰,光電領域也是上帝開創出來的。孫教授自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分別拜師不同門下。雖然求學之路和他人相比來的曲折,但是這兩校給予他的更多;尤其是哈佛大學訓練一個學生尋找自我,成為一個人、一個學者的訓練過程,讓孫教授從一個不喜歡數學、程式,不想教書的學生,慢慢了解自己,進而成為一個優秀的教授。另外,在他的美國求學過程中,他也學習到管理的技巧、獨立思考、建立自信和價值判斷,以及培養興趣。他勉勵大家在做研究時,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題目並在上面努力,對於旁人的閒言閒語不要太在意。

最後,他先以一本在學生時期讀過的書, Fumbling the Future 為例,書中講到Xerox公司發明了影印機、印表機,帶給公司厚利;說明一家公司要成功必須要靠不同的思維和科技,如此才能Fumbling the future (攔截未來)。孫教授提到他對台大的想法,他認為一個學校的知名度是看人和學校的影響力;台大的國際地位要靠台大師生自己建立,唯有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問答集:
Q1:請教老師對於研究生的建議?
A1:我比較在意我可以帶給我的學生那些東西,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學生。以我自己待在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其實台大的學生和哈佛等校的學生一樣優秀,只是缺乏一點眼光和自信。對於這點,我認為讓學生多接受一些磨練、多承受一些壓力就可以發揮潛能、培養出自信。台大本身就有很多好例子,使用較少的經費和設備做出做好的研究。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就能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
陳良基所長:提到這點,我也有一些看法。我希望台大的學生要對自己多一點信心,要有勇氣挑戰指導教授。
Q2:老師提到求學時很不喜歡數學,請問後來如何轉變成喜歡?
A2:其實現在回想,人生一路上走來真得十分有趣。我是在美國唸書時,經過不同歷鍊,才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人、真正喜愛什麼。
活動花絮:
今天的學術漫談,依舊吸引許多有興趣的同學前來聆聽,一眼望去,可以說是座無虛席、一位難求。再加上孫教授妙語如珠,台下學生參與熱烈,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吳忠幟,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楊琛喻,台大電子所2004年畢業。
鄭閔仁,台大電子所2004年畢業。

我與台大

我與台大

速家麟

別的教授或系友介紹,或許請人代寫,但我的故事是我自己寫的,難免有點吹牛,請看下去罷。

我在大陸「國立中央工職」畢業,後來進入「國軍聯勤電信修造廠」工作,於民國三十八年隨機關遷來台灣。後覺自己學識不足,遂決心要考大學,在民國三十九年分別考上了台大及成大,並被台大電機系錄取,遂高高興興來到了台大。

剛進學校不久,便遇到傅斯年校長在台灣省議會被議員氣得中風而死的事情,我們低年級的同學追隨高年級學長撐著抗議的白布橫條,到省議會去抗議;事後並未得到什麼結果,我們只得含淚回校上課。後來傅校長便葬在傅園內,保佑全校平安。接著是錢思亮先生擔任校長,他是前監察院長錢復的父親。

我的學科成績在大一、大二時平平,只記得有一次全校舉行三民主義測驗,我的成績不錯,還得過獎金。到了大二結束,我們歡送畢業同學。在會中我發表談話,說工學院別的系都有工程學會,為什麼我們電機系沒有呢?遂從大三上學期開始在各同學的協助下,發起成立了「台大電機工程學會」,我們請各班派代表組成理事會,一年級則少派兩員。他們為此向我抗議,我勸他們說:你們剛進來,對學校情形還不了解。在勸說下總算成立了理事會,選舉理事長時,我們禮讓四年級的學長先當,但同時規定四年級下學期便要交棒。這期間因新選出的理事長任期很短,又沒有經費,也沒有安排適當的任務,所以沒有任何活動。

大三下學期我被選為理事長,各理事皆分配任務。我覺得我們要像個學會,便應該召開正式的成立大會。當時大會的簽名紙在我手上保持了四十餘年,在擴充電機系為電機學院那一年,我把那張簽名紙用相框裝訂起來,在會中送給當時的系主任貝蘇章教授。至今這塊牌子還掛在電機學會的牆上,那張簽名紙目前已經有五十多歲了,許多簽名的學長都已成了退休教授。

電機學會成立後,我們沒有經費,遂動腦筋在電影發片的公司上;租了一部很有名但不是新出的影片,由影片公司為我們放映。地點在城內法學院大禮堂,由同學向各界推銷電影票;因電影內容好,票賣得比電影院便宜,總共演了兩場,場場滿座,這樣我們賺了些錢,充當活動經費。

我們的第一場活動為參觀發電廠。我們班上有位同學的父親是電力公司的副總經理,遂向電力公司借了兩部大巴士,載同學到烏來去參觀水力發電廠,到基隆去參觀火力發電廠,在那時還沒有核能發電廠。

我們辦音樂欣賞會,使用一部電動唱機,放上老式的黑膠唱片,再接入小型的擴大器加以放大;在教室內微弱的燈光下播放有名的交響曲及斯以桂唱的聖誕曲,大家陶醉不已。我們也邀請美國新聞處派員來放映電影,多半是新聞片或二次大戰時的紀錄片,以增進同學的見聞,因為那時還沒有電視。

我們也為大一、大二的同學購買計算尺;因當時還沒有計算機,作習題必須要使用計算尺。我們向同學收費,集體向商家購買,較為便宜,貨到後便分發給訂購的同學。我們與機械系還合辦舞會,舞伴由同學自己尋找,由主辦單位借場地並準備舞曲音樂,大家玩得還算盡興。

我的一年理事長任期很快便到期了,因為即將要畢業,遂交棒給下一屆的同學。因為我也是當時四年級的班代表,便聯合其他畢業班組成畢聯會,我則擔任總務組長。畢聯會的主要任務是編輯一本畢業紀念冊;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擔任編輯,有的擔任會計,有的負責與印刷廠聯繫,有的將印好的紀念冊分發給畢業同學。

畢業後便到鳳山接受第三期預備軍官訓練。有一回台大在校同學組織了慰勞團到鳳山去勞軍,因為我是電機系畢業的,所以幫他們照顧麥克風及擴大器。
預官受訓完畢後,因為我是單身在台,得不到美國領事館的簽證。陸續看著同學們到美國去深造,我只得進當時招考電機工程人員的民航局。在隨後這段期間我與台大沒有聯繫,只是有時捐點錢給校友聯絡室出版台大校刊。後來在民航局也去過美國兩次,一次是學初級雷達 (Primary Radar),一次是次級雷達 (Secondary Radar),總共有一年半的時間。

民國九十三年,我已自民航局退休。自從台大畢業五十年來,以往都未參加過校慶慶祝會及晚宴。今年適逢畢業五十週年,遂鼓起勇氣,參加了全程慶祝會。校慶前晚的酒會,我用V8攝影機紀錄各種活動的情形,唯一的缺憾是在慶祝大會時,因禮堂內電子設備干擾了V8的攝影,照得不理想,但茶會、酒會及唱校歌等場景都照得還算可以。後來便把拍攝資料編輯起來作成光碟,送給陳校長,作為永久紀念。

因我在民航局工作了將近四十年,對地面助航設施有點了解,所以用口語敘述的方式寫了一本「飛航服務與設施」,自費印送給大家參考,期望大家研究更安全的地面設施以保障飛行安全。這本書在一般書店買不到,相關資料請參考http://home.pchome.com.tw /science/sujialin005/。
在民航局退休的前後,同時在「中國無線電協進會」擔任理事或監事,因而遇到江簡富教授,我遂拜託他把我的書分送給電機系對飛航服務有興趣的同學參考。同時江教授也邀請我寫一篇過去在電機系的故事,準備登在「台大電機之友」刊物上。
吹牛到此,你滿意嗎?

速家麟,電機系1954年畢業,曾任職交通部民航局。

新進教師簡介

新進教師簡介

林晃巖副教授

林晃巖副教授,1987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93年於電機所電波組獲得電機博士學位,隨後在1993~1995年服務於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從事超快雷射光學研究,1995-2005年服務於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從事繞射與微光學元件、投影顯示技術等研究開發工作。2005年2月回到母系服務,現為光電工程學研究所與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林教授的專長在光學元件設計及光學系統整合,擁有7件專利及多篇論文,多年來致力於光電科技開發與光電產業的推動。所帶領的團隊,在2001 年開發完成繞射式輔助對焦裝置,在台灣生產良率近乎100%,獲得SONY公司採用,裝設於高階數位相機與攝影機中。在2002年開發完成世界首部可相容於傳統色輪(color wheel)及下世代色輪(SCR color wheel)的DLPTM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投影機,性能優於同級產品,並獲得Taxes Instruments公司採用為提供客戶的參考設計。於2003年開發完成台灣首部單片式LCoS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高畫質投影電視,具有優越的性能表現,並獲得Microdisplay公司採用為提供客戶的參考設計。

近年來,由於寬頻通信技術的進步與高畫質數位內容的需求增加,數位顯示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中。如何開發新型光學元件與光學系統,以提昇影像品質並降低製作成本,是顯示技術發展的原動力。林教授將以配合國內光電與顯示產業未來需求為目標,積極研究顯示器之相關光電核心技術,希望秉持多年的學術與工業服務經驗,能為產業技術發展與人才培育貢獻心力。

林祐生助理教授

林祐生教授於1996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98年於台大電機所電波組獲碩士學位,並於1999年進入電信所電波組攻讀博士,於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領域為單面型微波被動電路設計與分析,特別在單面型轉接器的設計頗有成果,曾於1998年獲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青年論文獎第一名,並於2001年獲得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APMC 2001)最佳論文獎。

林教授自1998起,於明碁電通擔任射頻工程師,參與GSM手機的研發工作,2001年進入奇美通訊,負責多層陶瓷射頻模組的開發,完成GPRS手機用三頻無線收發模組的設計及量產,並提出多項專利申請。林教授於2004年8月返回母系任教,期望以自己所學及在產業界的經驗,能有所貢獻。林教授目前研究重點為小型化微波被動元件以及多層陶瓷射頻模組的設計,期能應用於System on Chip與System on Package的開發。

人師典範

人師典範

鍾孝文

民國七十六年初、一個新學期的開始,有幸與詹國禎教授相識。當時大學四年級的我,已在台大電機系優秀同學的強大競爭壓力下,撐過了三年半雖然充實、卻一直沒什麼自信心的日子。同時,面臨服兵役前的最後半年校園生活,對自己的未來卻仍然感覺不確定,心中著實充滿了徬徨與無奈。當時曾經耳聞電機系打算設立「醫學工程組」,但在草創之初,人力素質並不整齊,也無所謂規模可言。自己從小對醫學便有些憧憬,再加上走一條其他優秀同學不會走上的路,也不啻為一種解除壓力的方式,因此就選修了詹教授開授的「高等醫療儀器」課程。

詹教授是當時在電機系中唯一以醫學工程相關題材開授課程的教師。由於詹教授以往沒有教授過必修課程,在學生當中曝光率並不算高,單是陌生感通常便容易令學生卻步。學長給我的警告則是:「修詹教授的課,挫折感會很重,因為會讓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種種利空消息,更教人躑躅不前。

教室中第一次見到詹教授,他那註冊商標式的滿頭銀髮,更加令人懾服。當時的詹教授看起來在四十歲上下,滿頭銀髮更讓人聯想到工作狂。原本忐忑的心情因此更為沈重,心想:「完了!學長的警告看來不是騙人的,這門課接下來怎麼辦?」全班修課人數大約七、八人,其中除了一位研究生、一位台大物理系學生之外,幾乎全都是台灣工業技術學院跨校來聽課的學生;電機系同屆一百八十人中,只有我一個人選修這門課,這倒很符合我當時「拋開同儕、減輕壓力」的想法。

前一兩週的課程,從基本X光原理開始接觸醫學儀器,內容似乎還能接受,也沒有想像中可怕。或許是因為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擔心以後不再有機會學習,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不但沒有退選,竟然還獨自跑到研究室找詹教授,表達希望跟隨他進行專題研究的意願。詹教授則依據我在醫學工程上的興趣,指定了低能量軟性X光顯微術的題目,讓我能跟著碩士班陳良豐、研究助理洪東奇兩位學長一起學習。

詹教授當時的實驗室,是行政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在思亮館樓下的暫借空間,裡面沒有昂貴的進口設備及任何室內裝潢,只有幾張普通的辦公桌與實驗桌,以及一些不具光鮮外表的儀器。頭一次拜訪,洪東奇學長就指著看似原始而連線複雜的X光儀器,上上下下仔細地向我介紹每一個元件部位與功能方塊圖之間的關係。

說到功能方塊圖這個詹教授向來極度重視的觀念,讓我想起和詹教授的第一次正式專題討論會報。那是和其他讀書會形式類似的心得口頭報告,但其間詹教授順口一問:「能不能畫出質譜儀的功能方塊圖?」就讓我緊張地答不出話來。當時雖然知道質譜儀的部份原理,但學生面對教授的一對一面談多少總會令人手足無措,再加上第一次回答問題,懼怕的心理瞬間即占滿了思緒,結果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回答什麼。雖然詹教授始終沒有責罵過我,但是他嚴厲的眼神仍讓我在往後的整個學期都不敢再疏忽。此後凡是唸書,必定做到完全透徹理解才甘休;遇有不明瞭處,一定翻閱書本、查詢相關技術細節,甚至進行沙盤推演,設法發掘出可能引申出來的疑問,再自己提出答案,就怕詹教授哪天又考我另一個儀器的功能方塊圖。直到今日,每每在教學或研究上遇到難題,這種閱讀參考資料的方式,依然是我最後突破瓶頸的不二法門。從這次的經驗,我也瞭解了詹教授在實驗上一絲不苟的個性與對儀器設計上的專精程度。後來從高等醫療儀器課程中聽講的超音波系統、電腦斷層攝影、磁共振影像、核子醫學檢測儀器、腫瘤治療等等,都見識到詹教授事前所下的苦功。事後更不次從學長口中得知:當時實驗所使用的低能量軟性X光機,從真空幫浦、熱陰極、電壓控制,到不銹鋼屏蔽,都是由詹教授自行繪製設計圖所製作完成。除了衷心佩服詹教授實做能力之強,更激起我往後對儀器設計的強烈興趣。

服役期間,為了留學推薦信返回學校找詹教授。由於電機系畢業學生數量相當多,向來推薦信都由學生自己擬稿,再請教授簽名。不料詹教授看完推薦信內容後,笑著告訴我說:「你不需要幫我寫草稿,我來寫的效果保證比你自己的版本來得好。」想像中教授日常事務煩忙,應該無暇顧及每位學生的推薦信內容;詹教授雖已看過信稿,卻仍堅持自己動筆,令我十分驚訝與感激。

退伍並出國留學後,我也曾數次在暑假期間返回母系探視。當時電機系已正式成立「醫學工程組」,獨立招收碩士班學生。其間便因數次的拜訪認識了詹教授的研究生陳朝勇(現為愛克發醫學影像系統公司總經理)、鄭怡平(已獲得台大電機博士)、錢逸鴻等人,他們對我以學長相稱。當時彼此雖不熟識,但在一兩年一次的返國見面晤談中,我更訝異地發現:經過詹教授的訓練之後,研究生變得更為溫順謙和、自信穩重,畢業後都具有溫文有禮的特質,在研究上則都培養出不怕困難、動手實做的實驗精神。詹教授以身作則,在研究生身上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詹教授在我返國求職時,大力予以支持;從民國八十四年我進入母系服務開始,在研究計畫的方向與執行上給我實質的協助。詹教授擔心我剛開始收不到學生,甚至主動指定自己成績最傑出的幾位研究生,如吳東格(後服務於華碩電腦、凌陽科技等公司)、柯正雯(現為中山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等人支援我的研究計畫。等到我在電機系的實驗室規模漸趨成熟,與三軍總醫院的研究合作也進入穩定階段之後,詹教授完全不求回饋地讓我放手進行自己的醫學影像研究,而把當初建議我學習、但沒能執行完畢的醫電領域計畫接手並結案。在這方面,我一直對詹教授有一絲的愧疚。學習醫用電子作為自己的第二專長是我當初對詹教授的承諾,自信這幾年下來,我的確能夠以醫用電子的硬軟體實做經驗訓練出一批優秀又能動手實做的學生,如黃騰毅(現為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吳明龍(現就讀於台大電機系博士班)、林益如(現以博士班交換學生身份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等人。但我始終沒能將醫用電子領域在台大電機系中提升到研究所層級以進行更深入的基礎醫學研究,而詹教授對此也不以為意。

詹教授自從發現腫瘤之後,一直樂觀地面對自己的疾病;如今猜想,或許是故做輕鬆、不願意讓周遭晚輩擔心他的病情吧!即使在十一月時已經知道轉移到骨髓,詹教授仍然笑言:「所有在『高等醫療儀器』教過的技術,現在都用到我自己身上了。」聽到實在令人鼻酸。詹教授是我十八年來的恩師,對我的影響非常重要;詹教授在醫學工程領域栽培了無數花朵,自己卻等不及看到更多的綻放,就要永遠離開。身為晚輩之一,除了不捨,更有無盡的不甘!
詹教授是位律己甚嚴而善待學生的教育家,只問自我付出,從不計較收獲;凡屬於職務範圍內,事必躬親,不輕易假手他人。受其身教,後輩的我也堅持自己撰寫研究計畫、自己為學生擬推薦信,以不辜負詹教授努力提拔的一片苦心。做為詹教授的學生,我們都清楚以他為標竿是件頗為辛苦的事,如能夠在個人生涯以詹教授為榜樣、努力以赴,才能無愧於詹教授在天之靈。願詹教授安息。

鍾孝文,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積體光學研究的熱心推手

積體光學研究的熱心推手

王維新

詹國禎教授原本在台灣科技大學(原工業技術學院)任教,以實作設計能力高強著稱;他在電子電路方面的實作能力,更是國內少見的高手。在早年國內研究經費短缺、實驗設備不足的情況下,要想做好實驗,非常不容易,許多設備甚至要靠自己動手組裝或維修。詹教授能擁有這樣的美譽,實在是一位十分難得的人才。當時系上從事理論研究的教師較多,陳俊雄主任為求均衡發展,遂於1983年向技術學院挖角,開啟本系重視實作研究的風氣。

詹教授初到台大時的辦公室在電機一館四樓東南邊,和我是鄰居。因為他個性開朗又熱心,所以很快就跟大家處得很熟。當時電機系只有六個教學分組,光電組和醫工組都尚未成立;那時我們都在半導體組,現在想想覺得是種緣份。

雖然當時系上希望推動實作研究,但國科會微電子學門的經費少,競爭又激烈,很難拿到計畫,因此我考慮轉換跑道。可是換跑道談何容易,於是我向詹教授請教方向。他很快地建議我進入光電領域,以鈮酸鋰積體光波導為主題。這對我而言還只是寫在書上的東西,從來也沒見過,實在很難動手。沒想到詹教授很快就幫我擬了一份計畫書,由我擔任主持人,他則擔任協同主持人。我們的計畫雖然通過了,但是經費被砍了一半,而且還有審查人批評積體光學沒有前途。我們決定撐下去,這樣一路走來二十多年,當時半生不熟的鈮酸鋰光波導逐漸成為我的專長,想想真是有緣。這都要感謝當時詹教授的熱心支持與協助,沒有他的促成,我們的實驗室就不會有現在的規模。

詹教授與我們相處多年,他一生的事蹟難以一一追述。現在他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但是他留在世上的風範,值得我們永遠懷念;我們實驗室的同仁也將永遠記得他當年明確的指引。願詹教授安息,詹教授家人平安。

王維新,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