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dmin

fkxbbf8b

實習經驗分享:印尼華新麗華

撰文:張甡源(電機系大三)

我是電機系三年級的張甡源,今年暑假非常榮幸能被選入臺大引水人計劃,前往印尼華新麗華實習,這段經歷讓我收穫滿滿,也拓展了我的專業與視野!

作為一名印尼僑生,能夠加入華新麗華並深入了解印尼的能源和礦業產業,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在台北總部完成初步訓練後,我便前往印尼開始一系列的實習工作。實習期間,我的主
要職責包括監控並分析印尼政府政策的發展,特別是與能源和礦業密切相關的議題,並每週為公司高層準備一份涵蓋印尼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報告,這成了我日常工作的核心之一。

6月下旬,我參加了「印尼國際氫能峰會 2024」。峰會主題聚焦於能源轉型,尤其是氫氣與氨氣在未來能源架構中的應用潛力。此次峰會邀請了來自政府、金融、學術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見解,涵蓋投資、基礎建設及技術等多面向的討論。作為華新麗華的實習生,我透過此次峰會深入了解到印尼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挑戰,特別是投資需求和政策支持的關鍵性。

隨後,在7月,我來到北馬魯古省的Weda Bay工業園區參觀低冰鎳和高冰鎳工廠。這趟行程不僅是我首次踏出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更是一次難得的重工業現場體驗。從雅加達出發搭乘凌晨2點的航班,經美娜多轉包機抵達Weda Bay,沿途旅程緊湊又充滿驚奇。當我親眼看到工業園區那充滿高溫、灰塵的工作環境,深刻體會到在重工業工作的艱辛。第二天目睹破碎機清除爐口凍鐵的場景,巨大的噪音和四濺的火花更讓我明白這項工作潛藏的風險,對工廠員工的辛勞倍感敬佩。園區內的VIP餐廳提供各式美味麵食,尤其是刀削麵、寬麵和細麵,絕對令人驚艷,這也讓我理解了高額伙食費的價值所在。晚餐後,我們漫步在操場和海邊,欣賞Weda Bay迷人的黃昏景色,看著同仁們踢足球、打籃球、在海邊放鬆,這一刻成為辛苦工作之餘的最佳慰藉。

7月下旬,我參加了由Djakarta Mining Club舉辦的高規格會議,主題為「Ready for Impact」,聚集了印尼礦業的專家和領袖。作為一名實習生,能夠站在這樣的場合讓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會議探討了綠能轉型、科技減少環境影響等議題,並深入討論了礦業和糧食安全之間的密切關聯。一位專家提到磷和鉀作為化肥的關鍵成分,因需求上升和地緣政治影響,這些資源供應愈發重要,這讓我首次意識到礦業對於糧食供應的深遠影響。能夠參與如此高端的活動,讓我對礦業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發了我未來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憧憬──希望十年後能以專業身份參與討論。

除了嚴肅的任務之外,我也參與策劃公司為印尼國慶日舉辦的活動。這場活動雖然以輕鬆的遊戲為主,但卻充分展現了同事們的凝聚力,也讓我在工作之餘深刻體會到華新麗華的企業文化。這類團康活動不僅增進了同事間的情誼,還為我這段豐富多彩的實習生活留下溫暖的回憶。這次活動也是我實習期間參與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團康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大家難得的放鬆,並能享受平日少見的美食,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活動的圓滿成功為我的實習生活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透過這次實習經歷,我有幸深入觀察並參與了能源及礦業產業的各個面向,讓我受益良多。不僅在專業能力上有所提升,個人視野也更加寬廣。我期待未來能將這些經驗應用到學習與工作中,繼續探索能源與工業的潛力,同時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以更成熟的專業角色再次回到這片我成長的土地,為印尼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舞夜・五夜 Friday Night Fever ~ 024 九系聯合耶誕舞會

撰文:曾奕豪

一、活動背景與宗旨
耶誕節不僅是一個充滿溫馨氣息的節日,更是一個適合狂歡、釋放期末壓力的夜晚。
今年我們九系耶舞主辦團隊籌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系聯合舞會——「舞夜・五夜 Friday Night Fever」,為學生們帶來一場沉浸式的復古 Disco 之夜。

本次活動由 電機、醫技、資工、外文、會計、生傳、生機、華語、音樂 九大學系共同合作舉辦,目標是:
1. 促進不同科系間的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
2. 打造一個釋放壓力、放鬆身心的夜晚,讓學業繁忙的學生能夠享受音樂、舞蹈或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復刻 80-90 年代的港式復古風格,透過懷舊音樂、復古服飾,營造沉浸式的時光旅行體驗。

舞會於 2024 年 11 月 29 日(五)晚間 17:30 – 20:30 在 WAVE CLUB Taipei 盛大登場,吸引了超過 500 名學生參與,成為本年度最盛大的學生社交活動之一。

二、活動籌備與幕後故事
籌辦這場九系聯合耶誕舞會並非易事,從最初的策劃到實際執行,我們花費了近三個月的時間來籌備。

(1) 主題與場地選定
最初,我們考慮了多種舞會風格,從現代電子舞曲到歐式宮廷風,但最後在投票後,確定以 80-90 年代港式復古風為主題,希望透過音樂與服裝,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

場地方面,考量到舞池空間、燈光效果與整體氛圍感、預算等…最終選擇了WAVE CLUB Taipei,這是一間擁有專業舞池、燈光設備與高品質音響的夜店,能夠完美還原復古 Disco 的氛圍。

(2) 舞蹈與音樂策劃
為了增添舞會的互動性,主辦方邀請了各種有興趣表演的學生參與演出,並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經典歌曲,如 想妳、紅、愛在記憶中找妳…等,這些歌曲不僅喚起了參與者對復古風格的共鳴,也成功帶動了現場氣氛。

三、活動流程與現場盛況
當晚 17:30,舞會正式開始,學生們陸續進場,現場瀰漫著濃厚的耶誕氛圍與復古氣息。

18:00 – 開場表演
由 DJ 帶來 80-90 年代混音,結合燈光效果,瞬間點燃現場熱情。

18:30 – 舞蹈表演
來自不同學系的舞蹈團隊輪番上陣,精采的 K-Pop、吉他彈唱與超炸場的breaking表演,讓觀眾驚艷不已。

19:00 – 耶誕互動遊戲
現場進行耶誕限定的配對抽獎活動,本次活動多虧了主辦團隊的公關部、聯繫上了高達26家贊助商,獎品非常豐富,幾乎人人有獎。

19:30 – 自由舞池時間
學生們踏入舞池,隨著音樂盡情搖擺,釋放期末壓力外也展現自信與熱情。

20:30 – 謝幕
舞會進入尾聲,所有人一同舉杯慶祝,為這場精彩的夜晚畫下完美句點。

四、參與者心得與回饋
活動結束後,許多參與者在社群媒體上熱烈分享當晚的美好回憶,標註「#FridayNightFever」,讓活動熱度持續延燒。

五、活動影響與未來展望
這場「舞夜・五夜 Friday Night Fever」成功吸引了超過 500 名學生,成為 2024 年度最盛大的學生舞會之一。
它不僅提供了一個讓學生釋放壓力、結識朋友的平台,也促進了各學系間的合作與交流。

這場舞會,不只是一次活動,更是一段青春與回憶的美好時光,為 2024 年畫下一道閃耀的句點。

期待明年,我們能夠再次相聚,在舞池中跳出更美麗的回憶!

感恩與祝福:郭斯彥教授、林茂昭教授、楊志忠教授、雷欽隆教授、蔡志宏教授榮退

本系113學年度共計5位教授退休:郭斯彥教授自113年8月起榮退,林茂昭教授、楊志忠教授、雷欽隆教授及蔡志宏教授於114年2月榮退。他們在學術、教育及行政等領域的卓越貢獻,對系所的發展與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郭斯彥教授


郭斯彥教授於1979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隨後赴美深造,分別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與電腦工程碩士學位及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後,郭教授致力於電腦視覺、深度學習、高可信計算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研究,並主持分散式系統與網路實驗室,開設「離散數學」、「計算機容錯」、及「計算機結構」等課程。他曾擔任臺大電機系主任及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在任內積極推動學術與行政發展,為系所注入嶄新活力。郭教授獲得多項國內外榮譽,包括東元獎、潘文淵研究傑出獎及IEEE Fellow,其學術成就廣受尊敬。

林茂昭教授


林茂昭教授於1977年及1979年分別取得臺大電機系學士及碩士學位,1986年再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集中於通訊與信號處理,特別是在消息理論與錯誤更正碼領域,對學術界貢獻良多。林教授熱愛教學,近年來開授「錯誤更正碼」、「線性代數」及「數位通信」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此外,他曾擔任電信所所長及《臺大電機之友》總編輯,積極推動系友聯繫與產學合作,促進校友與產業界的交流互動。林教授曾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殊榮,其研究成果影響深遠。

楊志忠教授


楊志忠教授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專長於氮化鎵(GaN)與氧化鋅(ZnO)半導體材料及元件的研究,尤其在有機金屬氣相沉積(MOCVD)與分子束磊晶(MBE)技術方面有卓越成就,並致力於開發新型LED技術與光電元件。他的教學涵蓋寬能隙半導體技術、奈米光子學等領域,開設「寬能隙半導體技術」、「表面電漿子原理與應用」、「光電科技發展」及「奈米光子學」等課程,培養了大量光電產業的優秀人才。楊教授曾任光電所所長,其學術成就與高影響力的論文,使他在光電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榮獲粘銘講座等獎項。

雷欽隆教授


雷欽隆教授於77年加入臺大電機系,專精於計算機科學與資訊安全領域,開設「密碼學」、「離散數學」及「網路與電腦安全」等課程。他開設的「密碼學」課程對學生影響深遠,並在網路安全及相關課題上發表超過250篇高影響力論文。他曾擔任臺大資安中心主任,致力於推動高階資安人才的培育。雷教授在學術研究和系務服務上皆盡心盡力,其豐碩的研究成果與熱忱的教學精神為後輩樹立了典範。

蔡志宏教授

蔡志宏教授於1983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並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網路效能模型、流量管理及服務品質監控,對多網整合服務及節能技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他在教學上開設「網路規劃與管理」、「排隊理論」、及「機率與統計」等課程,培育了眾多網路工程人才。此外,蔡教授曾在行政院科技會報擔任執行秘書,對臺灣科技政策的推動作出重大貢獻。他榮獲國科會一等科技專業獎章,以表彰其在學術與政策領域的卓越貢獻。

全系師生深深感激這五位教授長期以來的辛勤耕耘與奉獻,並衷心祝福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生活充滿喜悅,舒心自在。

臺大電機系學士班跨域專長規劃介紹(4)

撰文:黃語棠 (電機之友電子報學生編輯、電機四)

領域專長由本系提出,其概念為組以模組的形式重新組合課程,而每個專長都有明確的課程主軸,希望讓學生有方向地探索或跨域學習,儲備更紮實、多元的「學力」。在110-1學期,領域專長的概念推廣至各系,截至2024年 8 月31日,臺大已有287項領域專長,本系則有其中的14項。

以下回答幾個常見關於領域專長的問題 :

Q1: 領域專長和原本的選課方式有何差異?
A1: 修習領域專長依學校原本的選課流程與規定即可,但領域專長所訂立的課程模組可讓學生可以更有方向、有系統地選課和修課。

Q2.領域專長對學習路徑有何幫助?
A2: 首先,對於成績無法達到雙主修或輔系門檻的人而言,仍可以嘗試外系的課程模組,且相較於輔系憨雙主修動輒三、四十學分以上,修習較為彈性。接著,對於想嘗試新領域的學生,有一個課綱架構可以依循。

Q3 領域專長是否有證書? 需要事先申請嗎?
A3: 在畢業時,領域專長證書會自動發放,不須額外申請,該證書獨立於畢業證書之外。

Q4: 誰可以修讀領域專長?
A4: 針對大學生為主,但所有台大在學生皆可修讀。若大學來不及完成領域專長,110 學年之後 (含) 從本校畢業,之後再入學就讀研究所的話,可以繼續修讀。

 

回答完領域專長的一些常見問題後,本期將接續前兩期,繼續介紹本系的其中三項領域專長:

1. 生醫工程

領域專長編號:901012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生物科學通論、生醫工程概論、醫學工程導論和創新醫療器材設計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三學分。

課程從生物科學通論出發,讓同學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等生物科學基礎知識,接著,透過生醫工程概論和醫學工程導論兩門課讓學生在生物科學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生醫工程相關知識與整體發展,最後則是實務應用課程,協助醫材開發上的技術創新與實現臨床價值。期許提升與醫學界臨床技術整合的未來發展機會,並使學生成為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專業的領導者和創新者。

2. 電力系統與電力電子

領域專長編號:901013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電路學、控制系統、電力工程導論、電力電子概論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二學分。

本領域專長從電路學與控制系統兩門基礎課程出發,打好電力系統與電力電子的基礎,接著透過兩門理論課程分別講授電力工程與電力電子的原理與應用。本課程模組期待能加強學生核心專業能力,在學界能協助學生確立個人的研究方向;在業界也能持續培育人才投入產業,並激發學生開發創新技術與應用,協助台灣相關產業之轉型與提昇。

3. 智慧電網與綠能

領域專長編號:901014

領域說明:本領域專長由電力工程導論、離岸風力發電導論、電力電子概論和電腦網路導論等四門課程組成,共計十二學分。

本領域專長從電力工程導論與離岸風力發電導論兩門基礎課程出發,分別認識電力工程與離岸風電支援裡與應用,接著透過兩門方法課程使學生了解電力電子與計算機網路之原理與應用。本課程模組期待能建構學生的電力基礎,並培育學生建構再生能源、智慧電網、資通訊等跨域專業,順利銜接綠領人才產業創新力。

 

資料來源:https://specom.aca.ntu.edu.tw

關於學分學程內容與規範 : https://ifsel3.aca.ntu.edu.tw/cou_stu/index.php

關於領域專長課程內容:https://nol.ntu.edu.tw/nol/guest/index.php

關於各領域進階課程修習:https://web.ee.ntu.edu.tw/course3.php

演講紀實:A.I.生物學的牛頓時刻終於來了嗎?- 林清詠執行長(電機系1991級)

撰文:李依庭(電機所博士班)

演講主題:A.I.生物學的牛頓時刻終於來了嗎?
演講者:林清詠GRAPHEN,INC.(圖策科技)執行長

引言:

這次演講的焦點是人工智慧(AI)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與突破。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在IBM任職多年、在Columbia大學教授人工智慧課程的資深科學家,為我們分享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尤其是如何引領生物醫學進入全新的「牛頓時代」。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它的應用範疇已經從早期的工業和商業領域擴展到生物科學,逐步成為研究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核心工具。演講者將帶領我們探索AI如何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催化劑,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理解生命過程的方式。隨著這些技術的成熟,生物醫學的未來將不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實驗方法,而是一個由數據驅動、精確預測主導的科學領域。

演講者背景:

林清詠執行長擁有豐富的人工智慧領域經歷,既是IBM的前首席科學家,也在Columbia大學教授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長達二十年之久。在IBM任職期間,他負責了多個全球知名的AI專案,包括享譽全球的IBM Watson和Deep Blue,這些項目不僅展示了AI的強大能力,也推動了機器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模式向前邁進一大步。他的研究深度和經驗為他在AI領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並帶領他踏入生物醫學這一前沿領域。隨著AI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逐漸成為焦點,他選擇創立一家AI公司專注於生物醫學的應用,並在全球建立多個辦事處,期待為人類健康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他的背景和經歷為我們展示了AI科學家如何將技術專長轉化為社會價值,並激勵新一代的研究者投身於這一領域。

人類智能的進展:回顧歷史

AI的發展歷程如同一場技術的馬拉松,從早期的基礎研究到如今的深度學習,每一個時代都有標誌性的進步。演講者回顧了從1950年代到現代的AI發展,並指出每個時代的關鍵突破,如20世紀90年代的Deep Blue擊敗世界棋王和2011年IBM Watson的問世,使AI的應用觸角逐步擴展至語言理解和圖像識別等複雜領域。特別是2016年AlphaGo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機器在特定任務上的超凡學習能力。這些歷史性事件的背後,展現了人類對智慧的持續探索,也印證了AI技術在不斷進化、突破中日漸成熟。他相信,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將見證AI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智力的水準,進而使它成為我們生活、醫學、社會等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助力。

新創公司與未來目標

演講者的AI公司「Graphen, Inc.」目前致力於開發下一代的智能平台,以便能夠在醫療、教育、金融、娛樂等領域提供具多樣性的解決方案。「Graphen, Inc.」這個名字取自人類大腦結構像是一張Graph的靈感,象徵著公司的願景是模擬人腦的學習與適應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自我學習、情感識別、知識管理等多重功能。公司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為生物醫學領域提供量身訂製的AI解決方案,例如:建立藥物開發模擬平台、基因數據分析系統等。這些系統不僅僅是實驗室的工具,還具備在臨床研究中加速解決問題的潛力。演講者希望,透過這樣的創新,公司能在未來的十年裡讓AI真正成為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核心技術,並以實際成果來證明AI在生物醫學領域中具備的廣闊前景。

「牛頓時代」的生物醫學革命

以牛頓發現重力為例,演講者將AI的應用比作生物學的「牛頓時代」。他指出,過去的生物醫學研究大多依賴於實驗的反覆試驗,這樣的研究方法雖然可靠,但效率低下且耗時。而AI的出現讓這一傳統模式徹底改觀。如今,透過AI技術,科學家能夠在模擬環境中精確預測生物分子的行為和蛋白質的結構,這使得生物醫學從「不可預測」的試錯,邁向了「可預測」的精確科學。AI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推動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整體革新。這種革命性的改變使得科學家可以進行更精準的數據驅動分析,從而加速疾病的診斷、治療和藥物研發,最終使得人類更接近破解生命的奧秘。

生物製藥與AI的結合

在生物製藥領域,AI技術逐漸成為核心工具,尤其在藥物開發和實驗設計上展現了驚人的潛力。傳統的藥物開發流程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將新藥從實驗室推向市場,而每一階段都可能耗費大量資金且面臨高失敗率。藉由AI模型的精確模擬,科學家能在數天內生成蛋白質與藥物分子間的互動模型,從而快速篩選出具有潛力的候選藥物。這樣的技術能顯著縮短藥物研發的週期,減少高昂的實驗成本,並提升研發效率。演講者進一步指出,隨著AI的進步,未來的藥物開發過程將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工作,更是一個人機協作的過程,AI將主動為科學家提供研究方向和結果分析,為生物醫學的進步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未來展望

這場演講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圖景,讓我們了解了AI如何在生物醫學領域扮演革命性的角色。演講者強調了「讓AI造福人類」的核心宗旨,並期望AI能夠不僅是科學實驗的工具,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助手。他相信,AI的應用將繼續在生物醫學領域突破極限,使人類能更好地理解健康、疾病,甚至是生命的本質。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將見證AI在醫學、基因組學、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深遠影響,並預期它會成為改善全球人類生活的重要支柱。這次演講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AI未來的廣闊前景以及它為全人類帶來的無限可能。

 

 

 

演講紀實:The Israeli Way towards a Startup Nation – 駱明凌博士(電機系1985級)

撰文:黃盈樺(電機所博士班學生)

主題:The Israeli Way towards a Startup Nation
講者:駱明凌 博士
日期:2024 年 11 月 06 日 (三) 上午 10:20~12:10
地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講者簡介:

駱明凌博士擁有美國密西根大學計算機工程博士和碩士學位,以及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學位,現任台大電機系兼任教授和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顧問,曾任多家知名科技公司總經理和高層管理職務,如智邦集團、智易科技和IBM等。此外,他積極參與公共服務,擔任多個政府和學術機構的顧問與委員會成員,專注於智慧科技、物聯網和智慧能源產業發展。

演講大綱:

Data will drive the next wave of industry revolu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key to the success of enterprises in this new era.  The arrival of AI and LLM applications mak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ven more pressing for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However, as opposed to the view of the uninitiated ey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neither about workflow automation nor about using digital or even AI tools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In this talk, we will discuss how enterprises can and should align their strategies, business models, and infrastructures to the demands of the new digital era, and how a student can prepare him or herself to face the industry landscape of tomorrow.

 

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與誤解

演講開場指出數位轉型並非單純地將業務數位化或僅靠人工智慧提升效率。相反地,數位轉型的真正目的是重塑企業的價值與服務模式。它關乎企業如何重新定義並滿足客戶需求,這是一個從內到外的變革過程。數位工具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僅是轉型的輔助,而非核心。

數位轉型的推動力:第四次工業革命

數據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為數位轉型奠定了背景基礎。這場革命的核心在於如何運用數據實現快速適應與服務優化,對各產業的轉型起到推動作用。演講以歷史演進為線索,展示了蒸汽機到人工智慧等技術如何影響產業生態,突顯企業若無法順應這波變革,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數位轉型的三大條件:Access, Integration and Content value

一個企業欲充分利用數據,需達成數據的可存取性(Access)、整合性(Integration)與價值性(Content value)。數據必須能夠被系統存取、格式化且應用於各業務系統中,以便企業能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創造新的顧客體驗。

變革步驟與組織行為調整

數位轉型的過程涉及三個步驟:建立整合化數位平台、設計新價值及新機制、改變組織結構與行為。首先,建立一個整合的數位平台,用以統一管理顧客數據,並透過數據分析加強顧客參與。其次,設計出能提升顧客價值的新服務。最後,企業必須針對組織行為進行改變,以保障轉型的落實。特別是在文化、習慣及評價機制上進行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數位轉型的意涵

數位轉型的核心在於「價值(Value)」,數位轉型的意涵可劃分為三個核心步驟。首先,價值的改變(Change of Value ):以數位科技為基礎,重新定義並提升對客戶提供的價值。這意味著企業不僅是數位化運營,而是實際上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體驗。再來,機制的改變(Change of Mechanism):改變提供這些價值的機制,使流程更符合數位化時代的需求。這包括業務流程的重新設計,以達到更高的效率與靈活性。最後,建立結構(Build the Structure):構建支持這些價值和機制的結構。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打造一個能夠有效支持變革的基礎架構,包括技術和組織文化。

組織行為與Success Traps

演講進一步探討了組織行為的改變。許多企業因過去的成功經驗而陷入「成功陷阱(Success Traps)」,往往僅在原有模式上做出優化,而無法進行跨越式轉變。演講強調,唯有打破既有行為習慣與思維框架,企業才能真正達成數位轉型,並在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力。

個人應如何面對數位轉型的衝擊?

針對學生,講者建議應該積極了解數位轉型的本質,不僅在於技術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應對變化,理解並應用數據來支持決策與創新。

我在高登生醫光電研討會中的學術啟航:一位研究生與大師親炙、接軌國際與探索未來之旅

撰文:劉人瑋

作為一名博士後研究員,能夠參加一場全球頂尖的學術研討會,無疑是學術生涯中難得的機會。而高登生醫光電研討會(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GRC)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的燈塔,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研究生和博士後參與其中。特別是在2024年,這個會議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首次由亞洲研究機構的學者擔任聯合主席。 在高登生醫光電研討會60週年時,曾雪峰教授代表台大光電所擔任主席,這不僅是臺灣學術界的一大榮耀,更為我們這些年輕學者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學者也能在光電領域的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高登會議:學術與靈感的碰撞

高登研究會議以其獨特的氛圍和深度的學術探討聞名,特別是在「醫學與生物學中的光學與光子學」(Optics and Photo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這一領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頂尖學者和研究者參與。今年的會議於2024年7月6日至12日在美國緬因州的貝茨學院(Bates college)舉行,主題為「從基礎物理到應用生理學」,討論的內容涵蓋了生醫光學的前沿科學議題,如: 量子生醫光電(Quantum Biophotonics)、用可見光探測生物力學(Probing Tissue Biomechanics with Light) 等等。

年輕研究生的專屬舞台

對於我們這些年輕學者而言,高登會議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便是「年輕研究生高登研討會」(Gordon Research Seminar, GRS)。這是一個專為研究生和博士後設計的平台,讓我們有機會親自策劃討論議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與來自全球的同行深入交流。這樣的平台提供了難得的學術自主性,讓我們在正式會議開始前,先通過同儕互動建立信心,充分討論想法並獲得寶貴的建議。

在GRS中,我們能夠由地交流學術理念,探索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此外,這也是一個結識潛在合作夥伴和指導教授的絕佳機會,尤其是在生物醫學光學這樣的跨學科領域,這種互動對於開拓視野和推動多學科合作具有深遠意義。每一次的研究展示和學術交流都代表著一次重要的學術成長,無論是從回應同行提問中得到啟發,還是通過他人的意見反思自己的研究,都對個人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對我而言,這樣的經歷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學術里程碑,更是一個啟迪未來研究方向的關鍵轉折點,為我在學術道路上的持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嚴謹與趣味並存:高登會議的幽默氛圍

作為一名年輕的研究者,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高登會議並非單純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了互動和思想碰撞的場域。雖然每場報告都充滿了高水準的科學分析,但在茶歇、海報展示和自助餐時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又總是能夠如同純真的研究生一樣,毫無同儕壓力 毫無上下尊卑之分地進行討論,這種輕鬆卻又充滿嚴肅話題的奇妙氛圍,讓我能夠從中收穫更多新知, 甚至獲得更多人生的啟發。

除了高水準的學術討論,「醫學與生物學中的光學與光子學」這個高登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傳統,那就是「Gordos獎」。這是個幽默的頒獎儀式,表彰會議期間的趣事和「意外」。這些非正式的獎項,為嚴肅的科學討論帶來了一絲詼諧,也讓我們得以看到那些崇拜的大師們幽默、風趣的一面。記得在2008年的會議中,場面曾因一隻突然飛出的蝙蝠而變得相當混亂,有一位研究生臨危不亂:他脫下夾克,同時飛身跳過數排座椅,迅速將蝙蝠包裹住,然後跑到室外將它放生。這個俠客般的矯捷行動拯救了當晚會場的秩序。猜猜他最後獲得了什麼獎? 是Dark Knight Award (「蝙蝠俠獎」)。這樣的幽默插曲不僅讓會議更加溫暖有趣,也讓我們感受到科學家之間那種親切且無拘無束的交流方式。

疫情後的學術重啟:跨國合作的前景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學術交流一度陷入停滯,而此次高登會議的成功舉辦,象徵著學術界的全面復甦,並強調了跨國合作在推動學術進展中之關鍵。實體的面對面討論,在跨國合作和尖端研究推進中仍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尤其是在生醫光學這一快速發展的領域,這樣深度交流的研討會不僅提供了平臺,也促進了國際間研究的整合與創新。

此外,高登研討會的不羈架構對年輕學者的影響尤為深遠。通過參與專題討論、海報展示及非正式聚會,研究生和博士後得以拓展視野,獲取即時反饋,並與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學者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係。這樣的經驗不僅有助於我們的專業成長,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高登會議的成功舉辦,再次彰顯了跨國合作在後疫情時代學術復甦中的重要性。

走向更廣闊的學術舞台

高登會議不僅是一場學術盛宴,也是一個讓所有參與者充分受益的國際平台。特別是對於剛進入學術界的新人而言,年輕學者在這裡能夠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參與專題討論,並與其他學者深入交流,這些經驗對於拓展學術視野、獲得寶貴的反饋以及建立長期合作網絡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然而,雖然曾雪峰教授今年擔任高登會議主席,是台大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大突破。但與日本、韓國相比,台灣學者在此次會議中的參與比例仍相對較低,提醒我們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能見度有待提升。會議票選由韓國學者Euiheon Chung接任下一屆聯合主席,意味著亞洲在生物醫學光學領域的聲量逐漸增強,也代表了亞洲學者在全球學術界影響力的提升,也為台灣提供更多光電研究未來的契機。

在此次會議中,我的老師曾教授儘管健康狀況不佳,仍然克服重重挑戰出席會議,並圓滿履行主席職責。他在面對視力受限和行動困難的情況下所展現出的堅毅精神,不僅讓他的學生感到驕傲,也啟發了所有參與者。知名專家如哈佛醫學院及Wellman光醫學實驗室的Tayyaba Hasan教授,她在會議中提到:「如果像Snow(曾雪峰教授)這樣,即使身體不便、健康狀況不佳,仍然能從臺灣一路前來參加這場會議,那麼我想,有一天我也一定可以去臺灣交流交流,這完全不是問題!」她的話不僅表達了對曾教授的由衷敬佩,也深刻詮釋了學術交流無關年齡或健康狀況的限制。只要懷抱堅定的信念與決心,就能克服重重挑戰,有機會登上國際學術的最高殿堂。

對台灣學術界而言,高登會議是提升國際能見度的重要契機。台灣的學者,尤其是優秀的台大師生們,應更加積極參與此類國際會議,展現我們在生醫光學領域的成果與潛力。隨著更多台灣學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我們將繼續在全球學術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為推動未來生醫光電研究進展做出更長遠的貢獻。


(今年高登會議的與會者來自各個領域,包括醫學專家、光學研究學者以及理論學家。(右)筆者。(左)聯合主席曾雪峰 (Snow H. Tseng)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及領導學程前主任。)


(除了充實的學術活動,GRC 也安排了許多有趣的休閒活動。圖為筆者與初識的國外學者一同騎單車出遊。)

 

= = =

(2018.08.21)
台大焦點新聞: https://www.ntu.edu.tw/spotlight/2018/1505_20180821.html

= = =

(2024.10.29)
曾教授母校西北大學電機系官網報導
 “Snow Tseng (Ph.D. 05') Co-chaired the 2024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Optics and Photo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https://www.mccormick.northwestern.edu/electrical-computer/news-events/news/articles/2024/snow-tseng-chaired-the-2024-gordon-research-conference.html

 

近期師生獲獎(113.11-114.02)

孫啟光教授榮獲「第三十一屆東元獎 (電機/資訊/通訊領域)」,特此恭賀。
 

劉浩澧教授榮獲「第三十一屆東元獎 (生醫/農業科技領域)」,特此恭賀。
 

吳宗霖教授、林恭如教授、陳宏銘教授榮獲「國科會 113 年度傑出特約研究 員」,特此恭賀。
 

傅立成教授榮獲「2024 IEEE Taipei Section 終身成就獎」,特此恭賀。
 

劉深淵教授、林宗賢教授榮獲「2024 IEEE A-SSCC 20th Anniversary Top-11 Contributor Award」,特此恭賀。
 

魏宏宇教授榮膺 「2025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張耀文教授榮任「IEEE CEDA IEEE Fellow Search Committee 主席」,特此恭賀。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國科會 112 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特此恭賀。

獲獎學生

系所

指導教授

計畫名稱

黃則叡

電機系 大三

吳宗霖

MIPI C-Phy 香菇式共模濾波器設計

謝承修

電機系 大三

張耀文

考量可變線寬下最大化走線寬度及繞線分層之演算法

呂以德

電機系 大四

郭斯彥

遠距醫療的邊緣元宇宙服務之服務

 

吳安宇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林明廣、王景平、羅元鈞同學)榮獲「 2024 IEEE APCCAS & PrimeAsia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楊家驤教授研究團隊榮獲 「2024 Synopsys ASIP Designer Contest 第二名、佳作」,特此恭賀。

獎項

獲獎學生

第二名

電子所:張均豪、楊耀凱、蔡岳峰

佳作

電子所:葉星宏、廖苡鈞 重點科技學院:孫振庭

 

​黃鐘揚教授、張耀文教授、江介宏教授及研究團隊榮獲「IEEE / ACM ICCAD 2024 CAD Contest 獎項」,特此恭賀。

獎項

題目

團隊成員

指導教授

第一名

Problem A

電子所:陳以哲、陳亭瑋、劉建亨、楊珩

黃鐘揚

第一名

Problem B

電子所 : 李承彥、陳少翔

重點科技學院:蘇絹淇、陳政維

張耀文

佳作

Problem C

電子所:蔡心櫻、吳紹睿、衷慕堯、盤禹宏

重點科技學院:陳天富、陳均豪

江介宏

 

江介宏教授研究團隊(電機系陳柏宏、電子所盤禹宏、重點科技學院陳天富同學)榮獲「2024 AMD Design Contest 人工智慧終端節點運算創意競賽優勝」,特此恭賀。
 

江介宏教授與陳偉松教授(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資工系馮朗軒、電子所鄭澈、范育瑋同學)榮獲「2024 FMCA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Methods in Computer-Aided Design)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郭斯彥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陳韋廷同學)榮獲「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 113 年度碩博士論文獎~博士論文佳作獎」,特此恭賀。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113 年度青年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系所

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第一名

電子所

朱怡蓁

楊家驤

應用於大規模自動導航最佳化之量子啟發式數位退火處理器晶片

電機所

吳映築

陳政維

使用微型相機和掃頻光學同調斷層描術的即時高解析度三維影像系統

電信所

林欣平

吳瑞北

應用於Wi-Fi6E之微小化帶通濾波器設計

第二名

電子所

林哲恩

劉深淵

使用兩倍過取樣或鮑率相位偵測器之四百億位元每秒的三階脈衝振福調變接收機

電信所

陳昱任

吳宗霖

等效半電路定理與適用於C-PHY傳輸且具有S3對稱性之共模濾波器

第三名

電信所

江丞澤

鄭皓中

量子計學中適界的可達性

光電所

邱允平

吳育任

研究二維硫硒化鉬之特性及其用於金氧半互補式電晶體之設計

電機所

黃宇傑

郭斯彥

通用的影像和片品質評估系統

電信所

魏廷宇

陳宏銘

針對醫學訓練之注視與胃三維重建

佳作

電子所

李唐

楊家驤

適用於正交時頻空間調變通訊系統之高速多用戶巨量天線偵測器

 

重點科技研究學院

周弘濬

劉致為

不同應力源對矽鍺奈米片製程之應變強化及分布演變

電信所

陳士允

陳士元

應用於量子計算之低溫微波電路及量測系統

 

張時中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許心慈同學)榮獲「2024IEEECASEBestShortPaperAward」,特此恭賀。
 

張時中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林冠鈞、許心慈同學)榮獲「2024ISSMBestPaperAward」,特此恭賀。
 

楊家驤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羅宇呈、張惇宥同學)榮獲「2024InternationalInvitationalICdesignCompetition第二名」,特此恭賀。
 

楊家驤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謝伊妍同學)榮獲「台灣生醫電子工程協會最佳博士論文優等奬」,特此恭賀。
 

電子所研究團隊榮獲「IEEETaipeiSection113年碩、博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學生姓名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博士論文獎

蔡文喬

吳安宇

基於深度展開之壓縮通道估測用於智慧反射面板輔助之無線通訊

陳韋廷

郭斯彥

劣化場景下的視覺研究

劉亦浚

劉致為

高效能之高層數堆疊鍺矽奈米線及奈米片電晶體

杜建德

劉致為

堆疊鍺矽/鍺錫奈米片電晶體拓展至鰭片電晶體與單晶片互補式堆疊電晶體

謝承運

李建模

真實量子電腦的測試與錯誤緩解

陳彥龍

楊家驤

應用於次世代基因定序資料分析之階層布倫過濾器與動態規劃陣列之設計與實現

張承洋

吳安宇

適用於記憶體內運算之神經網路演算法與架構共同設計

碩士論文獎

范育瑋

江介宏

隨機布林可滿足性中的策略合成與閾值量化

葉亭汝

吳安宇

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IRS輔助通訊系統

朱怡蓁

楊家驤

應用於大規模自動導航最佳化之量子啟發式數位退火處理器晶片

方家熙

林宗賢

一個使用差動對多項式補償技巧之類比式溫度補償晶體振盪器

吳秉陞

楊家驤

應用於Transformer神經網路之高能效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

 

劉浩澧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陳致揚同學)榮獲「SEMBA 2025 Execellent Oral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近期系友演講(2024.09~2024.11):黃楚翔、葉佳宜、張嘉容、賴以威、吳漢章、楊俊哲、王毓駒、洪士涵、李峻霣、王帛霞、蔡健群、陳奕宏、謝秉均、簡翌、彭盛昌、闕壯穎、何預、楊奕軒

彙整:電機系辦公室

黃楚翔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7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電信所/教授
演講日期:2024.09.02 演講題目:Towards building an intelligent 6G mobile network, and a career path with informed decisions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filedownload.php?filename=20240902+%E9%BB%83%E6%A5%9A%E7%BF%94%E6%95%99%E6%8E%88+-%E6%BC%94%E8%AC%9B%E6%B5%B7%E5%A0%B1.jpg&filepath=./NewsUploadDir/2024_08_27_16_01_46_0.jpg

葉佳宜
畢業級別:電機系2014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電信所/教授
演講日期:2024.09.09
演講題目:Toward intrinsically secure and physical layer aware mmWave and THz networks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filedownload.php?filename=20240909+%E8%91%89%E4%BD%B3%E5%AE%9C%E6%95%99%E6%8E%88+-%E6%BC%94%E8%AC%9B%E6%B5%B7%E5%A0%B1.jpg&filepath=./NewsUploadDir/2024_09_05_14_26_37_0.jpg

張嘉容
畢業級別:電機系2012級
任職單位:GE/業務經理
演講日期:2024.09.11
演講題目:Overview Introduction & Energy Transition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賴以威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4級
任職單位:台師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演講日期:2024.09.13
演講題目:從無線通信到科普教育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吳漢章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6級
任職單位:台智雲/總經理
演講日期:2024.09.20
演講題目:Unleash the Power of NTUEE!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楊俊哲
畢業級別:電機系碩班1997級
任職單位:義守大學/教授
演講日期:2024.09.25
演講題目:發電機組模型參數量測與驗證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王毓駒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0級
任職單位:創未來/董事長
演講日期:2024.10.04
演講題目:如何更有效的創未來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洪士涵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6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教授
演講日期:2024.10.07
演講題目:Verification in Quantum Computing
邀請單位:電子所
相關連結:https://giee.ntu.edu.tw/speech_list.php

李峻霣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8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副系主任
演講日期:2024.10.11
演講題目:尋找電機路-四個電機人的故事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王帛霞
畢業級別:電機系1982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演講日期:2024.10.18
演講題目:研發組織定位與價值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蔡健群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4級
任職單位:台積電/部經理
演講日期:2024.10.28
演講題目:High-speed Interconnects for 2.5D/3D Advanced Packaging.
邀請單位:電子所
相關連結:https://giee.ntu.edu.tw/speech_list.php

陳奕宏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2級
任職單位:聯發科技-類比設計暨電路技術研發本部/資深經理
演講日期:2024.11.04
演講題目:High-Speed SerDes Trends for AI and Hyperscale Data Center
邀請單位:電子所
相關連結:https://giee.ntu.edu.tw/speech_list.php

謝秉均
畢業級別:電機系2011級
任職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
演講日期:2024.11.04
演講題目:From Policy Gradient to Nesterov Acceleration: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Global Optimality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filedownload.php?filename=20241104_%E8%AC%9D%E7%A7%89%E5%9D%87%E6%95%99%E6%8E%88.jpg&filepath=./NewsUploadDir/2024_10_30_09_46_34_0.jpg

簡翌
畢業級別:電機系2016級
任職單位:Postdoctoral Fellow a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
演講日期:2024.11.11
演講題目:Machine Unlearning: the general theory and LLM practice for privacy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filedownload.php?filename=20241111+%E7%B0%A1%E7%BF%8C%E5%8D%9A%E5%A3%AB+-%E6%BC%94%E8%AC%9B%E6%B5%B7%E5%A0%B1.jpg&filepath=./NewsUploadDir/2024_10_30_17_13_45_0.jpg

彭盛昌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4級
任職單位:超象科技/副總
演講日期:2024.11.15
演講題目:我的職涯兩三事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闕壯穎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9級
任職單位:鈺創科技/處長
演講日期:2024.11.22
演講題目:孫子兵法看科技職涯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何預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9級
任職單位:Antenna Engineer / Amazon Project Kuiper
演講日期:2024.11.27
演講題目:從新創到太空:一段關於Phased Array的奇幻旅程 From Startup to Space,A Magical Journey about Phased Array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filedownload.php?filename=20241127_%E4%BD%95%E9%A0%90Antenna+Engineer.jpg&filepath=./NewsUploadDir/2024_11_15_13_47_10_0.jpg

楊奕軒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6級
任職單位:臺大電機系/教授
演講日期:2024.11.29
演講題目:學術研究與人生
邀請單位:電機系
相關連結:

台揚科技榮獲IEEE學會頒發里程碑獎

撰文:台揚科技

台揚科技(MTI)之攜帶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於2023年六月榮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里程碑獎」,頒獎典禮於2023年12月6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行。本典禮由IEEE總會劉國瑞前主席親自表揚台揚科技攜帶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的卓越成就,這是台灣首次獲得IEEE里程碑殊榮。

台揚科技於1987-1995年間,成功開發世界上第一個攜帶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為全球提供了語音、電報和數據連接,對救援行動、新聞報導等領域提供關鍵的應用。在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後,MTI認知到全球對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通訊需求,因而在新竹總部進行研究,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可攜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TCS)系列產品。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可攜式衛星通訊設備,成功實現了小型、輕便攜帶的目標,並具有在極端環境下工作的能力,幫助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和歷史。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MTI的TCS-9120系統幫助CNN團隊在伊拉克進行實時報導,使得CNN成為唯一能夠進行現場報送的媒體。這不僅改變戰爭播報的方式,還推動了全球電視新聞的發展,被譽為「CNN效應」。此外,該設備在世界各地的遠征活動、災區救援和極端環境中得到廣泛應用,為人類提供了任何地方的通訊可能性。

台灣歷史上,MTI的可攜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也扮演著重要角色。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問康奈爾大學期間,該設備被用於實時傳輸總統的演講,提供台灣公民即時信息,對當時政治緊張的時刻別具重要意義。在1999年集集大地震中,該設備被用於恢復通訊網絡,為災區建立緊急通信站提供支持。

台揚科技的可攜式衛星通訊終端設備在戰爭、災害和遠征活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項技術創新對當時產生了深遠影響,並為現代通訊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通訊領域的重要里程碑。IEEE里程碑成就,強化了台揚科技在技術卓越與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上之堅定承諾。台揚科技的開拓工作推動了衛星行業的發展,並奠定了台揚科技的最終目標:建立一個沒有盲點的無縫通訊網絡。

 

關於台揚科技
董事長謝其嘉為臺大電機系1966級系友。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TI)是電信和衛星通訊行業的領先射頻供應商,專門從事無線通訊產品的開發、製造和全球銷售。憑藉超過40年的經驗和射頻/微波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台揚科技在遠程無線電頭、微波收發器和ODU、寬頻無線訪問產品以及射頻識別(RFID)讀卡器和模組等領域贏得了顯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