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物聯網浪潮,教學可以做什麼?

吳瑞北

 

台灣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力倡導AI,許多相關課程一時門庭若市,大家都一窩蜂,但AI的關鍵在於要有數據,而且是鉅量且寶貴的數據,而台灣在這方面,要嘛是量不夠多,不像Google、FB等資料量驚人,要嘛是量夠多但使用上限制重重,例如健保資料,街口視訊串流資料,因為個資及人權考量,法律上有很嚴格的使用規定。

要突破數據荒,使用物聯網(IoT)是台灣可以致力的關鍵,而這也是電機系可以發展的利基,所以很多人就把AI與IoT合起來,在談AIoT,但這要結合硬體與軟體,不只要理論,更要實作,而且要有垂直整合的領域知識。所以,要教物聯網也就難了。

在台灣產業界,IoT比AI更早受到重視,2014年3月27日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以「創新時代–核心產業以智慧與知識開創新世代」為主軸,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發表對下一階段產業發展的看法,認為行動裝置無疑就是此刻的「Big Thing」,這一兩年還會是主要的營收貢獻來源,但下一個「Big Thing」很可能就是物聯網。

張董事長這個見解很快引起許多共鳴,可是幾年來,我們還沒有看到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雖然有不少原因,但物聯網產業仍然是台灣應極力發展的方向,利用物聯網擷取大量的數據,配合AI 技術發揮數據的價值,應用到各垂直領域,是台灣產業轉型的重要關鍵。因應下一代的發展趨勢,積極投入人才的培育,為產業發展打好基礎,教育界責無旁貸。

2016年因政權改組,從資策會歸建台大,覺得IoT是台灣未來電機領域的金礦,應該有人開相關課程,但找不到。教授們各有專攻,要聯合起來共同開發新課程難度很高,而且也沒有什麼獎勵。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把這扇門關起來,所以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但因為還可利用業界及法人人脈,所以自己下海,邀集老長官張進福教授,一起開課,沒想到轉眼就開了三年,倒可在此談談開課的收獲與心得。

一、強調導論實作

2012年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給物聯網下個定義:A global infrastructure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nabling advanced services by interconnecting (physical and virtual) things based on existing and evolving interoperable ICT. 其主要元素有感測與致動器、互聯通信、虛實整合,以及先進服務四部份,涵括非常垂直的領域,大學中人才愈走愈專精,偏向平行領域,實不易找到合適的師資,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邀請業師來集合授課。而且要重視實作(hands on),從實作中去體會物聯網的廣泛知識。

為了開發此課程,一開始請資策會張栩嘉博士參與規劃,第一年開課時來了約80個人選修,動用了普通教室的大講堂,盛況空前,如圖1所示。可是也把自己累死了,期末專題共38組簡報及實作展示,整整花了兩個半天共十幾個小時,弄到影響到其他班級,還被學生到教務信箱投訴,後來親自回函致歉才算了結此風波。

圖1:2016年9月在台大開設物聯網導論課程在普通教室上課實況

二、重視應用專題

此後就限制修課人數為30人,同時也在下學期開授「物聯網應用系統專題」,指定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討。課程以LoRa、LBS智慧物流、AGV無人搬運車、家庭聯網、Azure IoT平台、NB-IoT等系統為重點,配合每單元主題,前3週為授課及指導學生設計應用實作,第4週為評分每組所設計的實驗。

我們也積極鼓勵修課同學參加競賽,例如第一年有一組同學以期末專題參加2017年經濟部搶鮮大賽就獲得佳作。題目的發想是用相當便宜解決方案,達到牲畜數量的自動管理,如圖2所示,他們利用超音波/RFID在牧場柵欄進行羊隻數量監控,並藉由NB -IoT回傳至 Server端統計各柵欄數量,再經由 MQTT publish至雲端系統,顯示到註冊者的手機 (ex: 牧場主人的手機)上,因此主人不需要到現場,在家也能隨時監看羊隻是否沒到齊。

圖2 修課同學陳昱堯/鄭立晟的「羊羊得益」專題,(a)構想 (b)實作

三、激發創新思惟

不同於一般著重理論與技術的教授方式,物聯網課程是以應用創新與實際體驗為導向的應用實務課程,學生可以學習從科技趨勢剖析與實際案例的體驗中,規劃適合自身或企業所需之物聯網創新應用。學生在實作上迭有佳作,像有一組同學愛烏及屋,開發了智能寵物排泄物處理系統,如圖3所示。解決方案含三大部份,(1)排泄物清理:製作輸送帶裝置在籠子底部,飼主只需要定時將輸送帶搜集好的糞便丟棄即可,不需要手動清理整個籠子。(2)環境控管:利用繼電器根據溫濕度感測器取得的數值調控保暖燈、電扇或空調。(3)飼主即時控管:設計使用手機APP讓飼主可以觀看環境狀況,並對IoT裝置控制和設定,可以自動調控模式或是手動啟動。

圖3 修課同學蕭恬/葉津源期末專題「手持裝置自動鏟屎官」

另有一組的構想非常實際,是小型工廠智慧化入門級之成品配方紀錄與識別系統,可因應台灣許多初級智能製造的物聯網應用,如圖4所示。在此一系統中,同學用Bar code reader讀取二維條碼,同時將成品配方用電子磅秤測重,並一起經由樹莓派記錄在雲端中,即可對成品配方進行記錄與識別,不必再耗費人工填寫及事後更正。系統雖然簡易,但對台大其實有很大用途,像目前校內的安全衛生法規即有要求化學藥品必須記錄,但實驗室人手缺乏,每個老師都必須找到助理來進行此事,而且需要事後查核,對於每位教師都是頭痛問題,此一系統其實即可提供滿實際而有用的解答。

四、完成教學用書

物聯網導論經過三年的發展,課程愈來愈完整,而實習的教材也愈來愈精緻,學生若能循序漸進,自可紥實掌握物聯網的技術與能力,因此最後我們將實作部份集結成書,正洽詢學校出版中。教材共九章,參照網宇實體系統 (Cyber Physical System, 簡稱CPS) 架構,涵括四部份:1) Connected Things Level,實作包括Arduino、Raspberry Pi、感測與控制;2) Conversion Level,實作包括BLE、LoRa、MQTT與Node-RED;3) Cyber Level,實作包括AWS雲端平台、以及軟體容器技術Docker與Kubernetes;4) Cognition Level,配合期末專題進行相關系統應用開發實作。

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張進福教授的起心動念開課,以及資策會張栩嘉博士的起始規劃,其後有諸多業界人士效力,包含資策會廖書漢博士及愛文西門總經理李健榮博士加入形成雛形,之後由賴怡吉博士集其大成。而開課之助教陳昱志與林思綺之協助也居功厥偉,終能將其中相關實作部份集結成書,盼為台灣邁向下個物聯網世代的人才培育貢獻一番心力。

而為了物聯網有個專屬教學空間,承蒙系主任劉志文允諾提供空間,教務處挹注專款建置物聯網教學教室及採購實驗器材,也居功厥偉。

圖4 修課同學王弘志/郭記綱開發之「成品配方紀錄與識別系統」

五、結論與展望

軟硬整合是台灣未來的機會,但無可諱言,智能製造還是台灣最可能的產業,台灣過去是硬體行銷,但因為缺軟體與平台服務,所以獲利不高。未來是物聯網時代,如能基於台灣原有的硬體優勢,早一步掌握物聯網的技術與能力,配合刻正建立的充沛AI人力,將可在全球產業鏈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讓台灣發光發熱。

吳瑞北,臺大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為本校電機系教授。

江衍偉教授榮退暨歡送會活動報導

 

電機系辦公室

 

(1-1)江衍偉照片1

江衍偉教授簡歷

學歷:

B.S.,  66.06 臺大電機系 (第二名畢業)

M.S., 68.06 臺大電機系 (第一名畢業)

Ph.D., 73.06 臺大電機系

 

經歷:

68.08 – 69.07 臺大電機系 助教

69.08 – 73.03 臺大電機系 講師

71.06 – 73.02 赴美進修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73.06 取得博士學位

73.04 – 80.07 臺大電機系 副教授

80.08 – 109.01.31 臺大電機系 教授

 

獲獎及學術紀錄:

中國工程師學會:68年工程論文獎

科技部甲種獎(10次)、優等獎(4次)

 

榮退茶會活動報導

電機系於109年1月10日中午12時,於電機二館142會議室舉辦江衍偉教授榮退茶會。茶會首先由電機系主任吳忠幟教授致詞,吳主任表示,江教授於本系就讀期間,是屢獲書卷獎的學霸。教授的「電磁學」課程,除教授教科書內的知識外,也常教授電磁學以外電磁知識。而江教授給人的印象就是低調、謙和。接著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致詞時表示,江教授課程的學生教學意見表均為5顆星推薦,還常邊上課邊糾正教科書錯誤,可見其功力與嚴謹態度。

系、學院主管簡短致詞後,江衍偉教授表示從民國68年開始授課,轉眼間已經40年了,感謝陳俊雄教授、黃鐘洺教授、劉兆漢教授及共事過的教職員,也感謝曾指導過的學生及研究生們,在教學及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常給自己帶來不同的啟發與探討。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

其後與會教師也分享與江教授共事的點滴並表示對其榮退後生活的祝福。鄭士康教授表示,江教授是他欽佩的前輩之一,他發表了台大電機所第一篇被IEEE接受的碩士論文,除電機專業外,對書法也有涉獵。李學智教授表示,與江教授在碩士班就讀時即相識,其後共事,前後共四十幾年,江教授教學研究上的嚴謹是電波組公認的。吳瑞北教授、李琳山教授、胡振國教授、貝蘇章教授、王暉教授、鍾孝文教授、陳少傑教授、吳宗霖教授、林晃巖教授、黃建璋教授等亦陸續發表與江教授師生或同事的緣分。在分享過程中,也分享了江教授的名句「誤人子弟,會下19層地獄」,可見江教授對教學的使命感及自我嚴格要求。

榮退歡送會於下午2時圓滿結束。

第67期編輯室報告

李嗣涔教授自2019年10月1日起榮退,李教授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班研究生-本系林浩雄教授,撰文寫出他心中「我的老師」與系友們分享。本期亦報導李教授榮退茶會活動。

電子所於2019年8月13~14日舉辦第三屆IC Summer Camp,本期刊出活動報導。

電機系為因應個人申請入學招考制度異動,特將準新鮮人說明會調整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前瞻領域介紹」,並業於2019年4月14日在綜合教學館臺大講堂舉辦,本期刊出活動報導。

電機系/電信所吳宗霖教授從2018年5月開始,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期刊(以下簡稱T-EMC期刊)的主編(Editor-in-Chief),這是發行該期刊的IEEE EMC Society ( IEE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ociety, EMCS)成立60多年以來,第一位由亞洲學者擔任T-EMC期刊主編。本期刊出吳教授訪問稿。

本期報導羅仁權教授指導學生參加2019年全國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總冠軍。

電機系大學部吳倉永、張家銘、張振嘉三位同學參加2018 Arm設計競賽,榮獲競賽亞軍,本期同學們報導競賽作品理念,與系友分享。

電機系於2019年9月18日邀請高通公司技術副總裁-本系1990級系友李維興先生至系演講,本期報導演講紀實。

電機系於2019年10月16日邀請中嘉網路鄭新禾技術長、創新技術部林邑軒專案經理至系演講,本期報導演講紀實。

電信所於2019年11月25日邀請台灣微軟(Microsoft)首席營運長何虹博士來校演講,本期報導演講紀實。

1984年系友,於2019年舉辦畢業35年重聚,本期由該屆系友撰文紀錄,與系友們分享。

電機系B69級三五重聚

薛雰雰、陳秋麟

同學是沒有血緣的親人,是精神上的血親,令我們一生牽掛。

1984年畢業學號69開頭的台大電機系生,從畢業二十年起,每五年就由選出的召集人舉辦一次重聚活動。今年是我們畢業35年,召集人陳文賢同學早有規劃。而同屆當初三十重聚籌備會人員,在今年度依舊發起「重返校園、同窗歡聚、社團再嗨」的三五重聚B69召集令。於是今年9月29日電機系三五重聚的活動,上午分別有陳秋麟規劃的「電機系座談會」與由重聚籌備會主導的「校園導覽」。中午大家一起至曉鹿鳴樓餐廳與同屆各系校友約300人歡聚話舊敍新,然後下午電機系部分同學再參加苗栗南投二日遊的NTUEE84三五重聚輕旅行。

電機系座談會

早上九點半在電機二館齊聚軒舉辦了場小型座談,十五位同學及眷屬參加了座談,有的從台中及新竹北上,更有從馬來西亞及美國飛回來。吳忠幟系主任並親自簡報了台大電機系現況,從系所的成員、規模、研究方向、授課內容到發展方向等,大家都熱烈地交換想法。

重聚餐會

昔日笑淚與共的好友、電機系的老搭擋,畢業後仍相互關心、一路扶持的好同學,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有的白了頭,有的挺著肚,有的仍有六塊肌,有的在享受當單身貴族,有的小孩剛上小學,有的已含飴弄孫。在參加重聚餐會近300人中,電機系就超過50人!餐廳的場地裝不下大家的熱情,電機系的大合照只好到管院二號館大門拍攝。

三五重聚輕旅行

從重聚餐會餐廳門口上了遊覽車,開始班上同學的三五重聚輕旅行。南下至雪霸公園遊客中心(汶水)換小車後,來到了最近知名的祕境─苗栗泰安烏嘎彥竹林隧道。這個號稱台版京都嵐山的竹林小徑,的確讓人驚艷!

晚間住在台中逢甲夜市附近的商旅,同學們呼朋引伴,各有精彩活動,然後安歇為次日的日月潭美景做準備。

不管來了多少次,南投名勝日月潭總是讓人有不一樣的感覺。此次的輕旅遊的重點是日月潭纜車與涵碧樓下午茶,因此雖然上午細雨霏霏,甚至近中午時下雨大到需要撐傘 (中午遊船時就雨過天晴),仍然不影響大家的遊興,反而越聊越起勁。

 

 

 

美麗的湖光山色,搭配上豐盛美饌,以及越陳越香的好友,讓大家心神舒暢,壓力全消。回首過往,瞻看前路,感謝美好人生中同學的陪伴!直到夜晚回程台北的車上,大家才想起北部的家中,正在受到米塔颱風的威脅呢。

輕旅行,為此次三五重聚畫下句點。大家再奔前程,而我們知道,五年後,即將迎來四十重聚窩心時光。

 

創新賦能,影響非凡

電信所辦公室

台大電信所有幸於11月25日邀請到台灣微軟 (Microsoft) 首席營運長何虹博士,前來與台大師生分享微軟自身成功文化轉型過程,與會者坐滿台大博理館101演講廳,踴躍參與整場活動。

(13_1)演講_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_01 (1)

何虹博士自2003年加入微軟團隊,主要負責大中華區與美國區域的市場,曾派駐香港、中國、新加坡、美國的她擁有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驗,也深諳不同國家文化下,不同市場的特色與差異,並且知道如何對應公司組織不同的轉型方法。其對於市場有著高度敏銳力,能精確地洞察客戶需求與市場結構,幫助許多客戶成功企業轉型,替微軟在此方面奠定相當好的成績。

何虹博士今天以自身經驗分享企業數位的轉型歷程,除了分析可能的困境外,也說明企業該如何在營運策略中著手,因應市場趨勢的變動。同時也分析AI人工智慧的發展,給予實質有效的建議。期許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團隊,都能實現更多想法、達成更有意義的成就。

 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趨勢

於現今大數據浪潮之下,許多企業都開始對數位轉型有所研究,根據全球數據調查,有九成的企業領導者都認為數位轉型對於公司發展有益,能夠激發創新和提高效率。然而,也有八成的企業注意到轉型改革的急迫性,必須盡快跟上數據浪潮,避免公司於時代的洪流裡淹沒、淘汰。

在全世界企業數位轉型的趨勢中,台灣企業也不落人後,何虹博士發現到,台灣企業相信AI有助於產品或服務研發上的創新,三年內至少能成長2.4倍,此外他們也相信,三年內AI能增加員工的生產力2.5倍,而企業的競爭力也能成長2.2倍。此數據高於亞太地區的平均值,顯示台灣企業對於數位AI轉型有相對多的信心和遠見。然而在這些企業之中,真正開始嘗試、接觸數位轉型的公司卻只有42%左右,大多數認為AI有著極高潛力,卻很少去實施。

她從數據中點出,要做到數位轉型的準備可以分成六大面相,分別是資料、決策、投資、文化、設備還有技術能力。目前台灣企業不論每項都落後於亞太地區的平均統計值,其中決策、設備和技術能力差距尤其大,如果企業想要彌補這些差距,得從尋找適當合作夥伴、補足設備缺陷、彌補技術不成熟之處下手,此外,企業組織文化內涵也有著不完善的地方,像是團隊領導者與職員間的合作不夠充足,或是平時領導者並沒有鼓勵員工自發地創新等等,這些文化內涵因地區而異,無法簡單概括之。

微軟數位轉型歷程

何虹博士以微軟自身數位轉型的例子,來說明組織文化內涵的轉型歷程,五年前,微軟聘請薩帝亞 納德拉 (Satya Nadella) 擔任執行長,他發現到手機時代的潮流即將來臨,也預視到微軟自身必須跳脫電腦端軟體的供應,往智慧型手機設備、AI方向轉型,才能即時跟上時代變遷。

轉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新執行長納德拉的到來可以稱為一個新的契機,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重新定義了微軟的核心思想,微軟不再是以前提供軟體服務的公司,他們新的使命是幫助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組織,都能實現更多、成就非凡。

為了達到新的使命,微軟的思維模式必須成長,並不過度要求完美無缺,而是肯定失敗,勇於迎接挑戰,拋開主見、大量持續地學習,包容與接納所有新的、多樣的思維。另外,提升團隊意識,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收起以往部門間的競爭意識,提倡部門間大量合作來滿足客戶需求。雖然企業轉型與更新是永無止盡的,但還是能夠從微軟目前的發展看出他們的策略已經有所成果。

AI的未來發展

AI發展關注的是如何從數據分析形成洞察結果,又如何把洞察結果轉換為行動,而目前在洞察分析、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作結果預測已有大量應用,但是觸及到轉換為行動的AI相對沒那麼廣泛,所以何虹博士認為AI的未來發展就是注重在轉換行動以及之後的延伸。例如星巴克企業目前的AI可以做到自動沖泡咖啡、由點餐狀況預測等待時間、回報機況是否該維修,而此時聘用的員工便能節省作業時間,作些像是與顧客聊天、探索他們興趣、推薦等更有意義的事情。

以前的AI主要是從深耕客戶、優化營運、激勵員工、產品轉型這四個面相取一源頭,延伸發展,然而未來AI的趨勢是將此四個面向同時考慮,彼此環環相扣,一有一個層面發生變化,便會多方回饋,作全方位的動態更新。AI目前的應用越來越廣,儼然達到數位化社會,但並不一定每個應用都要很專業、深奧,而是朝向普及化,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簡單的AI應用。

結論

企業數位轉型是一個困難、但必須得作著手解決的問題,何虹博士以微軟自身的例子給予參考與建議,也點出了未來發展需注意的面相,這些內容對於今天參與的師生,尤其是對正在做人工智慧相關研究的教授與學生,都有莫大的助益,在全世界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之下能持續保持與時俱進的能力。

(13_2)演講_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_01 (2)

(13_3)演講_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_01 (3)

“Internship: The enterprise’s perspectives”演講紀實

編輯室

 

時 間:108年10月16日(三)晚上 7:00~8:00

地 點:臺灣大學電機二館146室

主持人:張時中教授

主講人:鄭新禾技術長、林邑軒專案經理

鄭新禾照片

 

上圖: 中嘉網路鄭新禾技術長林邑軒照片

 

上圖: 中嘉網路林邑軒專案經理

前言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同學們都十分關注的「實習&工作」問題。此次邀請到來自中嘉網路的兩位演講嘉賓,分別是技術長鄭新禾與創新技術部專案經理林邑軒。兩位同時也都是本系系友,R87畢業的鄭新禾,將以企業主管的角度為同學們解惑:老闆到底在想什麼?老闆希望的和我所追求的究竟哪裡不同?B93畢業的林邑軒則是以自身的經驗向同學們娓娓道來面對未知的未來時,應如何調適及轉換心境。

探索

演講一開始,鄭新禾便將實習分為三個階段:探索、適應及決策。他認為學生在準備進入實習前,應該先想清楚自己想從實習中獲得什麼,這不外乎是工作經驗、人脈關係、領導能力和薪水等等,這個階段稱之為探索。

接著,他以雇傭者的角度切入,那麼雇主究竟希望從實習生身上獲得什麼呢?不同層級的主管,對實習生的需求和想法也不盡相同。勞工階級的主管(如餐飲業等等)需要實習生較常是因薪資方面的考量;中高層級的主管招募實習生的原因通常並不是因為薪資較正式員工低廉,而是基於長期的人才召募方面著想,在頂尖大學的相關科系中招募實習生,對中高階層的主管來說等於是提供了一個長期且品質優良的員工來源;而最高層級的主管則多半將實習作為在社會上培養人才的機會。鄭新禾強調,大家在尋找實習機會的時候要先確認自己要在哪個層級實習,因為每個雇主希望從實習生身上獲得的東西大相逕庭,因此在為面試準備時的面向也會跟著轉變。

他也提到,有些特質是不管在哪個層級的實習都必須具備的,例如:紀律、主動性。而實習隨著層級的提升,所需要的特質或條件也會跟著逐一上升。比如高層級的實習,主管可能會先注意到學業成績、做過的報告及研究內容和可發展的潛能等等。

適應

「就算你成功拿到了實習的機會,這個實習也不一定適合你。」鄭新禾開門見山的說。有四成的學生在開始實習之後竟撐不過一個暑假。但是是因為甚麼緣故而撐不下去呢?他用了一個可愛的故事舉例來為大家解惑。有一隻貓在海灘旁玩耍,但貓本身是不喜歡水的,牠發現了海邊不是適合牠玩耍的地方,所以這隻貓決定要離開海灘。但牠確定這是海灘嗎?說不定這是一個池塘,或只是一個小水灘。當這隻貓要轉身的時候,牠到底應該注意哪些事情?這個問題他留給大家,希望大家能自己思考並找出答案。

「痛苦vs.成就感」是鄭新禾提到的第二個重點。一開始因為陌生或是能力尚未完全被工作特殊化,因此痛苦大都高於成就感,若一開始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壓力反而是有問題的,代表你可能不夠投入在實習中或是這份工作對你來說過於簡單。但經過了一陣子後,當你漸漸熟悉了這份工作,如果這對你來說是正確的實習,它也確實能滿足前述你希望從實習中獲得的,那麽逐漸地,成就感會超越痛苦;相對地,如果這份實習並不適合你,有可能的原因是能力和工作所需差距太大,或者是個人價值觀和公司的方向過於分歧,都有機會導致痛苦持續上升,而成就感卻遲遲無法追上。

鄭新禾更將「停止實習」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次涵蓋了最基本的紀律、責任及承諾。若是因為認為自己無法再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無法完成承諾、或是類似的理由而想放棄的話,他勸大家務必再仔細思考,因為這些都是無論哪個層級的實習都會面臨到、而且必須學習的。第二個層次包含了團隊合作、與他人溝通協調、和對於實習中能夠學習到專業技能的期望。他認為這些也屬於若有足夠努力便能解決的問題。而第三個層次則是關係到個人價值觀和對公司運作方向的認同,如:道德認知、宗教信仰等等,他則認為這方面較勉強不來。對於實習,鄭新禾仍認為若能盡力完成就不要輕易放棄。放棄絕對是清單上的最後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決策

當成就感超越痛苦,這份實習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後,鄭新禾呼籲學生們:「請一定要做到有一個完整的成果,或自己覺得已經沒問題的時候,才把它放掉。」為什麼呢?他表示每個工作或實習一開始都有一段撞牆期,這段撞牆期間,通常付出的努力並無法和提升的能力成正比。不過一旦經過了這段撞牆期,會有一段能力增長十分快速的時期,而這段時期也是實習生涯中的黃金時期,試圖在這段期間內盡可能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是實習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演講的最後,鄭新禾再次強調,在一個成功的實習中,你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務必對自己誠實。同時需要考慮到雇主想從你身上獲得什麼,想辦法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再來,當你正式進入實習後,盡量讓自己能快速了解這個工作的細節,以便得知這份實習工作究竟能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最後,當你度過了一開始的撞牆期,請盡量在這個公司待到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並在快速成長期中盡可能地學習你想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Outlier經驗對於常態分佈者的意義

接著焦點轉到本次演講的另一位講者林邑軒,他同樣也是本系畢業,但不同的是,他同時也是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工作領域橫跨歷史研究、教育、政治、司法、科技。身為跨領域的社會工程師,他將由不同的角度帶著大家看這個社會。

一開始他便秀出了一張二維的常態分佈圖說到「現在社會分布的情況,我將它稱之為『多變數的厚尾社會』。常態分佈的情形下,社會上的邊緣者應該很少,但現在的趨勢是常態分佈兩側的尾巴會越來越厚,代表著這些邊緣者正逐漸在增多。」而他又將「邊緣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具有影響力、開創性及破壞力的一群人;另一種則是一般稱為社會經濟上的弱勢族群。林邑軒認為能從社會上(常態分佈圖上)的區位來辨別你能獲取些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理由是,一個人的一生通常在常態分佈圖上多多少少會有位移(職涯的轉變),而位移表示了軌跡的長短,軌跡會決定經驗的廣度,經驗的廣度則決定了你的視野。他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若沒有經驗作為借鏡,很難去轉變命運和機會的牌。」

我對EEer與其他物種的比較觀察

在常態分佈圖上的位移也讓林邑軒有了對電機系以外的學生有了接觸和觀察的機會。他發現電機或資訊類科系的學生較常出現表達不足、自大的情形,原因則可能是因為在台灣能躋身進入第一學府電機、資訊科系的學生大都是來自各方的佼佼者,遇到比自己厲害的強者也是在所難免,而這也間接造就了電機系的學生會看輕自己現階段在做的事。他也呼籲學生不要過分讓這種經驗影響自己,因為這將會侷限你未來對外拓展的可能。

而相對的,另一種則是過度表達、自卑的群體,這種群體表面看似自大,卻通常透過行銷及吹捧來滿足其自卑心。林邑軒表示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他鼓勵學生有幾分實力說幾分話,不要過度壓抑自己,但也不要過度吹捧自己。另外價值的缺乏和過剩也是他觀察到的現象。電機系的學生偏向「科學主義」,只相信科學而對其他事物較為冷漠,但他認為科學及倫理一向是互相影響的,因此他也鼓勵大家應理性的依照事實作出判斷,非只一昧相信科學。

技術人如何彎道超車

林邑軒認為花時間去學習你認為會和你未來職涯相關的學科,最快速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習它的「架構」和「演算法」。去了解每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前提、假設及習慣的推論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它重要的架構存在,多學習不同領域的學科能加快你學習新事物的速度。跨領域學習不一定是為了加入那個領域,而是隨時準備好去看穿騙子的計謀並取代他。讓技術邏輯跨越領域,才是跨領域人應該做的天職。

現在就能開始的一些建議

最後他鼓勵大家,趁現在機會成本還很低的時候,不要害怕去冒險。但是也不要過度學習,以避免資訊過多而產生焦慮。人是經驗的動物,理論知識和實作知識是不同的知識領域,先了解自己的演算法和架構是什麼,自己的儲存空間夠不夠大?能容納多少的知識量?要先學會抓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和週期。他更認為每一件事都有「複利效果」,差別僅在利率的正負和絕對值後的大小。要選擇做那些對未來有長遠影響的事,把自己公司化,心中要有一個資產負債表,隨時檢視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對負債表產生的影響是正或是負。

由椰林大道,踏入Palm Drive,漫談5G及AI

 

 

時 間:108年9月18日(一)下午3:30-5:20

地 點:國立台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講人:李維興先生(高通技術公司副總裁)

主持人:電機系系主任 吳忠幟教授

李維興副總裁畢業於本系大學部,並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電機工程碩士學位。現任高通技術公司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 技術副總裁,近年致力於推廣及驅動5G發展進程 。

李維興副總於1994年加入高通,曾領導EVDO Rev.A 的商用化 —由電信業者KDDI首先在日本推出。近年所取得一系列成就中包括於2010在上海建立及領導QRD團隊,以加速終端產業生態鏈往3G/4G發展。他在CDMA/EVDO、WCDMA、DSP應用處理器、3GPP2以及3GPP領域的貢獻,擴展了應用技術範圍並將其與大眾市場的使用相結合。他也曾與中國電信業者的合作,為2014年3G到4G順利地快速移轉做出貢獻,並為LTE Advanced Pro以及5G NR 等更先進的數據機技術演進推廣奠定基礎。他所擅長的領域廣泛,涵蓋AI、CV2X、XR以及工業物聯網等領域。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畢業,出國留學深造

維興學長從大學的求學經歷開始說起,大一課程的微積分讓維興學長感受到挫折與數學的奧妙,但也由此領悟到早一點受到打擊,對於所有人來講都是好事,因為可以提早知道哪個地方認知或處理方式不對,有較多的時間可以調整,舉例來說:新創公司是高風險的,成功的必要條件是瞭解情況,如果早點確知失敗,就能提早發現問題的所在,而且遇到挫折不要覺得沮喪,反而是要想說如何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調整對於事情的看法與做法,也鼓勵各位同學多接觸不同領域的課程,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地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並提到很多事情不是像表面所看到的,像必修中的電子學、信號與系統之中的小信號分析模型,除了上課講解與解題目之外,還可以應用在很多不同的層面,真正要教我們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為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維興學長畢業後進入史丹佛大學,在史丹佛大學的四個學期中,開始找尋自己的研究方向,除了專業的領域,到了第四個學期的時候面臨找指導教授的問題,然而卻因為老師無法收學生的事實以及自己現金不足的因素而投奔職場-高通科技公司,在當時,他個人並不瞭解高通公司,但這卻是維興學長認為他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本來想說工作一段時間後就再回學校念書,但人算不如天算綠卡一辦就辦了三年,卻也是因為這段時間,讓維興學長全心在公司內打拼,到1997年時,發覺自己蠻適合業界的工作,並從過程中學得許多知識和經驗,三年前回學校的想法就漸漸的隨時間消逝。

維興學長回憶起過去的心路歷程,建議台下的學弟妹們,在大學的時候盡量看多一點事物,並培養口語表達的能力,因為語言與溝通上的能力,會是未來工作上最重要的一環。到了研究所則選擇你喜歡的事物,對凡事抱持著熱情與好奇,因為哪些事物在你人生當中會舉足輕重、或會影響你一輩子,在發生當下都不一定說得準,重點是說不要遇到挫折就覺得毫無希望,當一道門關上,另外一扇窗將會開啟。

5G、AI深度學習的新概念與高通技術公司

從人工智慧圍棋程式AlphaGo,在公開比賽中擊敗了當代圍棋界傳奇性棋手李世乭。這個事件被視為是人工智慧擊敗人類智慧的象徵,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然而這個概念並不是現今才有的,早在1943年就有人首次提出人工神經網絡這一概念,並使用數學模型對人工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進行了理論建模,卻礙於當時的硬體技術,沒有足夠強大的運算能力,能夠讓在短時間內完成龐大的資料運算量。

高通 30 年以來致力於通訊系統的發展, 從推動通訊到行動網路,延續至今則作為 5G 通訊的先驅, 並以 Snapdragon 此GHz 級的運算平台帶動智慧手機發展。另外,在 AI 方面,高通自 2007 年啟動第一個 AI 研究項目,並設立 Qualcomm Research ,透過投資與扶持新創,以及廣泛與服務商、軟體商合作,帶動AI技術發展,5G的IOT技術帶來萬物的連接,透過 5G 蒐集的巨量數據將成為 AI 的基礎,如何安全的蒐集這些數據,加以分析後並應用,關鍵點就在於 5G 與 AI 的結合,同時在創造新價值。

總結這次的演講,維興學長和台下的學弟妹分享在台大電機及史丹佛的學習經驗,如何從過江之鯽其中一員,度過一段不可預期的人生歷練, 從經歷過的課程中,回顧系統及信號處理,與各位學弟妹細談工程方法學及 AI 深度學習的新概念, 並強調語言和與人溝通的重要性。

2018 Arm設計競賽-我們超厲害-電機系大學部學生榮獲競賽亞軍報導

吳倉永

(8-1)

上圖: 吳倉永、張振嘉、張家銘

(8-2)

(8-3)

以上三張圖引用自「2018 Arm設計競賽」

電機系大學部吳倉永、張家銘、張振嘉三位同學注意到生活周遭一切逐漸智慧化,例如自動開關、調節亮度的電燈、自動連網請商家送菜的冰箱、自動播放的天氣資訊與新聞、無須動手就能安全地開上路的汽車等。很明顯,智慧生活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然而,弱勢族群的生活卻沒有什麼改變。因此來自不同的背景的三位同學,其中張振嘉同學還曾經在中學時期參加過手語社,了解過手語文化。他們結合自身人生經歷,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決定以人道為出發點,並由電機系楊家驤教授指導,利用 STM32F469 Arm 開發板整合現代機器辨識能力、訊號處理基本演算法,完成一中文手語辨識系統,並搭載在穿戴式裝置上,最後只需要一只指套,便可以即時將手語轉成語音,讓普通人馬上了解聾啞人士所表達的話語。

三位同學以該項作品參加2018 Arm設計競賽競賽,作品理念是希望藉由他們創造出來的裝置,為手語文化打開一扇門,讓普通人不再忽視手語人士,進而去了解並幫助他們。也因此同學們對手語文化做了一些研究,深入了解他們的狀況。同學們發現,根據統計,全球約有7000萬位聽障者,而華人有高達2000萬位。而在台灣,截至2018年,聽覺機能障礙者總數約佔12萬人。然而,對於手語人士,手語是唯一他們與外界溝通的途徑,但目前使用手語的人口卻只佔聽障者中的極少數,主要還是透過讀唇語的方式來溝通。其主要原因是,普通人會手語的比例實在太少,即使手語人士使用手語也無法與正常人溝通。此現象造成手語人士工作應徵上的不便,三位學生更進一步發現,約有60 % 的手語人士在當臨時工,每天在惡劣的環境工作,缺乏基礎的健康保障,如果受傷了,更可能因此失去工作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難。

有鑑於此,這三位電機系學生想要,將手語文化與社會結合,希望因為他們的努力,利用科技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儘管只有一點點也好,讓這個世界能變得更美好、更振奮人心!

吳倉永,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電機系暨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榮獲2019年全國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總冠軍報導

上圖:2019年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總冠軍:許隆銓、李尚倫、許晉豪、温郁承、葉煥駿   指導教授:羅仁權教授   頒獎日期:2019年8月24日

電機系暨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系研究生温郁承、李尚倫、許晉豪、許隆銓、葉煥駿、彭鐿文榮獲2019年全國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總冠軍!

「2019年全國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於8月23日星期五於南北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行,因應政府之智慧機械發展政策,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辦理2019年全國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

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特別注重機器人之設計與開發,以「工業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為主題,希望對產業需求與所面臨的問題,發揮創意能量實務應用。本次競賽導入工業機器人智機化應用,藉由機器人實際動態展演呈現,結合智慧感測及整合週邊軟硬體,讓工業機器人更智慧化、更靈活好用。

全國各地優秀選手競爭激烈,於8月23日齊聚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一較高下,最終由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羅仁權教授帶領的團隊,以從無到有自行研發設計的「智慧遊龍」,以六軸機器人結合全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AMR)並整合視覺、語音互動及深度學習,應用於智慧搬運系統奪下本次機器人智機化應用競賽冠軍。

「智慧遊龍」結合機器手臂的抓取功能與自動導航車的移動功能,成為取代傳統輸送帶的解決方案, 除了手臂能透過影像協助達到精準的智慧夾取,車體本身也搭配多種感測器來進行智慧導航與避障,形成人機共工的智慧製造模式,因此榮獲評審團隊的青睞與肯定。

亞洲第一人 吳宗霖教授擔任IEEE T-EMC主編

吳宗霖教授 口述 / 謝君蔚 採訪整理

上圖: 吳宗霖教授於美國IEEE總部 (Piscataway, New Jersey, US)

電機系/電信所吳宗霖教授從2018年5月開始,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期刊(以下簡稱T-EMC期刊)的主編(Editor-in-Chief),這是發行該期刊的IEEE EMC Society ( IEE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ociety, EMCS)成立60多年以來,第一位由亞洲學者擔任T-EMC期刊主編。

IEEE國際期刊主編是負責論文投稿、審查、刊登等事宜的最高決策者,在EMC Society的內部共識是成為IEEE Fellow會員才有機會被提名擔任此項工作,因此期刊主編在學術地位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主編通常根據投稿論文的主題是否具有潛力性及符合期刊投稿領域等進行審查,若符合初步標準,則進一步指派副主編,由副主編協助推薦審稿者,以達到同儕審查的學術慣例。主編更需要擘劃期刊未來的研究走向,邀請或規劃特定主題的投稿,或是出版特刊,俾能擴大期刊的學術及產業影響力。

吳教授表示,有幸獲此殊榮肯定,心中倍感光榮,但也覺得肩負此重責大任,更需要戮力以赴,首先將從提升T-EMC期刊的水準著手,他特別訂定「QATS」四大指標,也就是Quality品質、State-of-the-Art前瞻性、Timeliness準時出刊,以及Scope符合領域範疇,希望T-EMC期刊能維持一貫優異的品質。

首先,品質(Quality)的要求包括論文內容品質及審查流程品質兩部分,這是學術期刊要具備強大影響力的關鍵,而品質的管控有賴於強大的副主編團隊,如果整體編輯團隊的合作關係能更緊密,不僅能掌握投稿論文符合高度學術水準,也能提高審稿效率。吳教授說,他已任命約30位副主編,來自歐、美、亞各大洲的知名學者或專家,超過半數為IEEE Fellow。

其次,前瞻性(State-of-the-Art)與符合領域範疇(Scope)也是學術論文品質的重要因素,因為研究成果需能與時並進,發掘最新穎的技術;研究主題需要符合學術社群關注的範圍,不能偏離。

最後,快速的審稿且能準時出刊(Timelineness)是一流國際期刊的基本指標,要讓每一篇文章都在能在3個月內完成審稿,每一期都能符合出版日程,需要各個環節配合才能達成,包括稿源充足、副主編的積極、審稿流程順利、編輯排版作業流暢等,環環相扣,而主編需要在整體流程掌握全局,才不至於延誤影響了世界各地學者想即時分享其研究成果的希望。

吳教授說,若能穩定達成這四大指標,將能協助期刊稿源穩定成長,提升審稿效率,更進一步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增加出刊論文的下載次數,如此一來,也能讓他協助台灣在國際場合和社群上發聲,進而提升國家能見度。

吳教授表示,希望藉由他在國際學術社群影響力,協助台灣爭取2024 IEEE EMC世界年會在台灣舉行,並結合亞太電磁相容會議(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簡稱APEMC)一同擴大舉辦。

EMC世界年會是EMC社群非常重要的會議,每隔六年都會從美國移師到亞洲舉辦,各國都積極爭取舉辦,台灣若能有機會得到EMC世界年會的主辦權,對於提升台灣國際地位也有非常大的助益。

2015年5月,台大主辦2015 APEMC研討會,由吳宗霖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負責籌辦這場學術盛會,共有來自22個國家地區、447人參加,是歷年來最多人參與的一次,並收到256篇論文投稿、198篇論文發表。

吳教授說,由於當時舉辦相當圓滿成功,讓IEEE EMC組織的高層印象深刻,也直接讓台灣的EMC產學能量受到國際學術界及產業界的高度矚目。

此外,吳教授也將在擔任主編的任期內,鼓勵台灣學者專家成為IEEE EMC Society的會員,藉由扶植來自台灣的學者,提高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度,例如提名台灣學者擔任副主編的工作、提名優秀台灣學者參加IEEE Fellow的遴選等,俾能累積台灣學術社群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掌握發聲權。

台灣在國際外交上常面臨困境,但若能以學術專業,在國際的非營利組織扮演關鍵角色,促進國際社群的發展及進步,應該也會贏得國際的認同及尊敬,讓台灣被世界所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