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時 間:108年10月16日(三)晚上 7:00~8:00
地 點:臺灣大學電機二館146室
主持人:張時中教授
主講人:鄭新禾技術長、林邑軒專案經理
上圖: 中嘉網路鄭新禾技術長
上圖: 中嘉網路林邑軒專案經理
前言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同學們都十分關注的「實習&工作」問題。此次邀請到來自中嘉網路的兩位演講嘉賓,分別是技術長鄭新禾與創新技術部專案經理林邑軒。兩位同時也都是本系系友,R87畢業的鄭新禾,將以企業主管的角度為同學們解惑:老闆到底在想什麼?老闆希望的和我所追求的究竟哪裡不同?B93畢業的林邑軒則是以自身的經驗向同學們娓娓道來面對未知的未來時,應如何調適及轉換心境。
探索
演講一開始,鄭新禾便將實習分為三個階段:探索、適應及決策。他認為學生在準備進入實習前,應該先想清楚自己想從實習中獲得什麼,這不外乎是工作經驗、人脈關係、領導能力和薪水等等,這個階段稱之為探索。
接著,他以雇傭者的角度切入,那麼雇主究竟希望從實習生身上獲得什麼呢?不同層級的主管,對實習生的需求和想法也不盡相同。勞工階級的主管(如餐飲業等等)需要實習生較常是因薪資方面的考量;中高層級的主管招募實習生的原因通常並不是因為薪資較正式員工低廉,而是基於長期的人才召募方面著想,在頂尖大學的相關科系中招募實習生,對中高階層的主管來說等於是提供了一個長期且品質優良的員工來源;而最高層級的主管則多半將實習作為在社會上培養人才的機會。鄭新禾強調,大家在尋找實習機會的時候要先確認自己要在哪個層級實習,因為每個雇主希望從實習生身上獲得的東西大相逕庭,因此在為面試準備時的面向也會跟著轉變。
他也提到,有些特質是不管在哪個層級的實習都必須具備的,例如:紀律、主動性。而實習隨著層級的提升,所需要的特質或條件也會跟著逐一上升。比如高層級的實習,主管可能會先注意到學業成績、做過的報告及研究內容和可發展的潛能等等。
適應
「就算你成功拿到了實習的機會,這個實習也不一定適合你。」鄭新禾開門見山的說。有四成的學生在開始實習之後竟撐不過一個暑假。但是是因為甚麼緣故而撐不下去呢?他用了一個可愛的故事舉例來為大家解惑。有一隻貓在海灘旁玩耍,但貓本身是不喜歡水的,牠發現了海邊不是適合牠玩耍的地方,所以這隻貓決定要離開海灘。但牠確定這是海灘嗎?說不定這是一個池塘,或只是一個小水灘。當這隻貓要轉身的時候,牠到底應該注意哪些事情?這個問題他留給大家,希望大家能自己思考並找出答案。
「痛苦vs.成就感」是鄭新禾提到的第二個重點。一開始因為陌生或是能力尚未完全被工作特殊化,因此痛苦大都高於成就感,若一開始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壓力反而是有問題的,代表你可能不夠投入在實習中或是這份工作對你來說過於簡單。但經過了一陣子後,當你漸漸熟悉了這份工作,如果這對你來說是正確的實習,它也確實能滿足前述你希望從實習中獲得的,那麽逐漸地,成就感會超越痛苦;相對地,如果這份實習並不適合你,有可能的原因是能力和工作所需差距太大,或者是個人價值觀和公司的方向過於分歧,都有機會導致痛苦持續上升,而成就感卻遲遲無法追上。
鄭新禾更將「停止實習」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次涵蓋了最基本的紀律、責任及承諾。若是因為認為自己無法再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無法完成承諾、或是類似的理由而想放棄的話,他勸大家務必再仔細思考,因為這些都是無論哪個層級的實習都會面臨到、而且必須學習的。第二個層次包含了團隊合作、與他人溝通協調、和對於實習中能夠學習到專業技能的期望。他認為這些也屬於若有足夠努力便能解決的問題。而第三個層次則是關係到個人價值觀和對公司運作方向的認同,如:道德認知、宗教信仰等等,他則認為這方面較勉強不來。對於實習,鄭新禾仍認為若能盡力完成就不要輕易放棄。放棄絕對是清單上的最後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決策
當成就感超越痛苦,這份實習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後,鄭新禾呼籲學生們:「請一定要做到有一個完整的成果,或自己覺得已經沒問題的時候,才把它放掉。」為什麼呢?他表示每個工作或實習一開始都有一段撞牆期,這段撞牆期間,通常付出的努力並無法和提升的能力成正比。不過一旦經過了這段撞牆期,會有一段能力增長十分快速的時期,而這段時期也是實習生涯中的黃金時期,試圖在這段期間內盡可能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是實習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演講的最後,鄭新禾再次強調,在一個成功的實習中,你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務必對自己誠實。同時需要考慮到雇主想從你身上獲得什麼,想辦法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再來,當你正式進入實習後,盡量讓自己能快速了解這個工作的細節,以便得知這份實習工作究竟能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最後,當你度過了一開始的撞牆期,請盡量在這個公司待到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並在快速成長期中盡可能地學習你想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Outlier經驗對於常態分佈者的意義
接著焦點轉到本次演講的另一位講者林邑軒,他同樣也是本系畢業,但不同的是,他同時也是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工作領域橫跨歷史研究、教育、政治、司法、科技。身為跨領域的社會工程師,他將由不同的角度帶著大家看這個社會。
一開始他便秀出了一張二維的常態分佈圖說到「現在社會分布的情況,我將它稱之為『多變數的厚尾社會』。常態分佈的情形下,社會上的邊緣者應該很少,但現在的趨勢是常態分佈兩側的尾巴會越來越厚,代表著這些邊緣者正逐漸在增多。」而他又將「邊緣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具有影響力、開創性及破壞力的一群人;另一種則是一般稱為社會經濟上的弱勢族群。林邑軒認為能從社會上(常態分佈圖上)的區位來辨別你能獲取些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理由是,一個人的一生通常在常態分佈圖上多多少少會有位移(職涯的轉變),而位移表示了軌跡的長短,軌跡會決定經驗的廣度,經驗的廣度則決定了你的視野。他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若沒有經驗作為借鏡,很難去轉變命運和機會的牌。」
我對EEer與其他物種的比較觀察
在常態分佈圖上的位移也讓林邑軒有了對電機系以外的學生有了接觸和觀察的機會。他發現電機或資訊類科系的學生較常出現表達不足、自大的情形,原因則可能是因為在台灣能躋身進入第一學府電機、資訊科系的學生大都是來自各方的佼佼者,遇到比自己厲害的強者也是在所難免,而這也間接造就了電機系的學生會看輕自己現階段在做的事。他也呼籲學生不要過分讓這種經驗影響自己,因為這將會侷限你未來對外拓展的可能。
而相對的,另一種則是過度表達、自卑的群體,這種群體表面看似自大,卻通常透過行銷及吹捧來滿足其自卑心。林邑軒表示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他鼓勵學生有幾分實力說幾分話,不要過度壓抑自己,但也不要過度吹捧自己。另外價值的缺乏和過剩也是他觀察到的現象。電機系的學生偏向「科學主義」,只相信科學而對其他事物較為冷漠,但他認為科學及倫理一向是互相影響的,因此他也鼓勵大家應理性的依照事實作出判斷,非只一昧相信科學。
技術人如何彎道超車
林邑軒認為花時間去學習你認為會和你未來職涯相關的學科,最快速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習它的「架構」和「演算法」。去了解每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前提、假設及習慣的推論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它重要的架構存在,多學習不同領域的學科能加快你學習新事物的速度。跨領域學習不一定是為了加入那個領域,而是隨時準備好去看穿騙子的計謀並取代他。讓技術邏輯跨越領域,才是跨領域人應該做的天職。
現在就能開始的一些建議
最後他鼓勵大家,趁現在機會成本還很低的時候,不要害怕去冒險。但是也不要過度學習,以避免資訊過多而產生焦慮。人是經驗的動物,理論知識和實作知識是不同的知識領域,先了解自己的演算法和架構是什麼,自己的儲存空間夠不夠大?能容納多少的知識量?要先學會抓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和週期。他更認為每一件事都有「複利效果」,差別僅在利率的正負和絕對值後的大小。要選擇做那些對未來有長遠影響的事,把自己公司化,心中要有一個資產負債表,隨時檢視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對負債表產生的影響是正或是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