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創在台灣的困境與機會以及創業重要的事 (王易凡博士)

撰文:王易凡博士(繁晶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

大家好,我是繁晶科技(Ranictek)的執行長王易凡,很高興受到臺大電機系的邀請,來分享一下創業的心路歷程。以下我將先介紹繁晶科技,並以目前正在創業的第一手經驗,來分享現況台灣創業環境下,早期新創遇到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也提供一些建議給創投與政府參考,也許有助於一起共同打造更好的新創環境。接下來我也以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些創業經驗,給想創業或是正在創業的朋友,創業之路艱難,大家一起共勉與成長。最後也分享評估早期新創的一些指標給創投參考,也鼓勵台灣的創投能多投資早期新創,事實上早期新創其實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也應是投資組合中重要的一環。新創是國家經濟發展中幾乎最重要的經濟動力,因此也衷心期盼未來台灣的創業環境能夠更好,使得台灣的新創實力能大幅躍升於世界翹楚,孕育出更多世界級的傑出企業。

一. 繁晶科技簡介

繁晶科技(Ranictek)是一間無晶圓廠(Fabless) IC設計新創公司,於2022年11月成立,公司設在台灣台北。研發的產品包含5G/6G基地台晶片以及衛星通訊晶片,尤其針對大/中型開放式(O-RAN)基地台、通訊衛星、衛星地面站之基頻晶片。我們致力於提供客戶兼具節能與成本效益之晶片解決方案,並藉此期望能加速5G/6G基地台與衛星通訊之佈署與普及。

與4G發展速度相比,目前5G行動通訊的發展有點緩慢,其原因之一是由於傳統的基地台受到少數廠商如Nokia、Ericsson所壟斷,造成成本太高,使得電信商較難大量密集地佈署5G基地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各國的電信商包含像是美國的AT&T等,開始推動一種新型態的基地台,叫做開放式基地台(O-RAN,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這種開放式基地台會將基地台拆分成3個開放式的模組,讓更多系統廠商(或稱供應商)可以進入這個市場。因為這些系統廠商不需要做整個完整基地台,而只需要做其中的開放式模組即可,這樣就可以透過多供應商的架構,並經由市場競爭機制,來降低整體基地台的成本,回到一個合理的價格。基地台跟手機一樣,開放式基地台的系統廠商也需要適合的晶片方案來開發相關模組,但對於大型跟中型基地台的系統廠商而言,目前仍缺乏適合的基頻晶片方案,這也是目前這些系統廠商所遇到的痛點。此外,節能減碳也是5G/6G跟衛星通訊很重要的議題,5G/6G基地台與手機、衛星及衛星地面站都需要更省電才能符合ESG的目標。

因此,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我們繁晶科技致力於研發低成本與節能之基地台與衛星通訊晶片創新方案,希望能提供國內外相關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系統廠商更好的晶片解決方案,降低其研發成本並加速產品上市時間;同時也希望能協助電信商降低5G基地台的佈署成本,讓更多手機用戶使用5G服務。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基於Massive MIMO (中文也可稱為大型陣列天線)的基頻晶片,透過Massive MIMO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基地台與手機的傳送功率,達到節能省電的功效。相較於傳統4G大型基地台,透過我們的5G Massive MIMO基頻方案,有機會可節省約30~60%之基地台耗電;手機也可提升待機時間,最高甚至可達約2倍的待機時間。若是抓50%的基地台省電效益,大略估算一年光是在台灣就有機會節省約10億度(千瓦小時)的耗電,其中台灣三大電信商一年在台灣的基地台耗電量約為26億度電。

我也簡介一下我的背景,我是臺大電信所的博士,博士論文題目就是研究Massive MIMO技術,也在IEEE國際期刊與會議論文發表過相關技術論文與研究成果。除了相關理論的創新外,我也曾在中科院服務,研發軍用大型陣列天線雷達之相關技術,因此具有大型陣列天線相關實務經驗。此外,我也曾在IC設計公司(聯發科技集團)、電信商(中華電信)、與系統廠商等三個領域擔任過工程師與主管職務,因此,也具有相關產品研發與技術管理之實務經驗。基地台晶片跟這三個領域有很大的相關性,首先晶片技術當然會跟IC設計有關、電信商則是購買基地台與佈署基地台的營運商、而系統廠商則是開放式基地台與衛星通訊模組的製造商,也就是我們的客戶。這三個產業的經驗,讓我們對整個產業鏈與市場有深入的了解,並且能知道市場的機會在哪、客戶真正的需求、以及掌握產業的實務knowhow。

自大學起我就發現自己對無線通訊領域有很高的興趣與熱誠,之後碩士、博士還有工作經驗也都持續在無線通訊領域不斷精進,尤其我特別專注在基頻(Baseband)數位電路設計,目前台灣在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產業鏈中也比較缺乏基頻數位電路晶片的供應商。由於在上述三個產業的特殊經驗,讓我看到目前O-RAN以及衛星通訊市場在基頻晶片上的需求,再加上我的興趣與專長(博士論文)也剛好在這題目上,形成了興趣、專長與貢獻的交集。在這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驅使下,因此就決定勇敢創業貢獻所長,成立繁晶科技,也剛好可以補齊台灣在基地台與衛星通訊產業鏈中除了天線與射頻類比電路之外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基頻數位電路。我們也期盼能協助國內的開放式基地台與衛星通訊廠商一起攜手進軍全球國際市場。

繁晶科技成立到現在還不到2年,已取得約資本額35%的營收(營收資本額比約為35%),以早期新創來說表現應該還算不錯,我們目前也正在做種子輪/Pre-A輪的募資。產品的部分我們目前已完成核心電路開發,也已開始提供Massive MIMO 射頻單元(RU)以及衛星通訊之基頻方案產品與服務,並已與一些客戶有POC專案合作,而且我們繁晶科技也是中華電信的合作夥伴。此外,我們也獲得很多國內外獎項。國際獎項的部分,今年2024年我們在法國最大的新創展VIVA Tech獲得IC設計獎項、去年2023年也獲得國際電子電機專業雜誌EE Times評選為”Most leading-edge startups”、今年也入選美國知名新創加速器Plug and Play。國內也獲得不少獎項,像是今年我們獲得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評選為2024潛力新創公司、入選新創100大、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 Demo Day第二名,也連續兩年入選InnoVEX 前10強等等。更多相關資訊,也歡迎參訪我們官網: https://www.ranictek.com.tw/

在法國巴黎VIVA Tech新創展榮獲IC設計獎項。

榮獲專業電子電機雜誌EE Times頒發 “Most Leading-Edge Startups”。

二. 高科技創業在台灣遇到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

(1) 新創的不同階段

新創有很多不同階段。新創一開始是草創期,這個時期只有產品概念還沒有產品,可透過天使輪募資,來開發最小可行化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其中天使投資人很常見的是家人(Famaily)、朋友(Friend)、或是信任你的傻瓜(Fool),也是俗稱的三個F;草創期之後接下來進入下一階段,早期新創,這個階段已經有最小可行化產品MVP,可以開始募資種子輪或Pre-A輪資金,用來研發更完整的產品;當有了產品與客戶之後,新創可以進入A輪募資,用A輪募資的資源來增加產品線的完整度並擴大市場與營收;然後隨著新創的發展,可能還會有B輪募資、C輪募資等等。我們繁晶科技目前是屬於早期新創,也正在做種子輪或Pre-A輪募資。

(2) 早期新創在台灣募資的困境

由於我們繁晶科技也有在做募資,站在第一線募資會發現,台灣的創業(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機構,簡稱創投,對於投資新創階段的標的常是混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做新創階段的區分,而是會混在一起評估,且台灣創投幾乎都只投資A輪或A輪之後的新創,尤其特別喜歡投資即將上市(Pre­-IPO)的公司,因此台灣蠻缺乏投資早期新創的創投。台灣投資環境的第二個問題是,創投都喜歡跟投,而不太願意當領投,往往都是等到某間新創已經確定有領投的投資人之後才跟著投資,因此台灣的早期新創要能順利找到創投投資並且願意當領投的機率幾乎是0。

另外一個早期新創的困境是,台灣很多的投資人與創投都還是比較傳統,喜歡看股價,而且如果是面額低於10元或是無面額的公司,就不願意投資,只願意投資面額10元的公司。但事實上新創看股價跟面額是沒意義的,例如美國矽谷可說是新創最活耀的地方,而美國新創公司大部分都是採用無面額制,因此是否是10元面額,完全不應該是評估新創的指標。且事實上,因為市值(或資本額)=股數x股價(或面額),因此在相同的市值(或資本額),只要增加股數,自然就可以自由調整與降低股價(或面額),所以用是否10元面額或是股價來評估新創,是沒意義的,這後續也會再談。

(3) 設立境外公司

上述台灣早期新創所遇到的困境,會造成很多新創不得不尋找國外的投資人,但國外的投資人或創投通常都會要求在境外設立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或是國外公司,例如:新加坡的投資人可能會要求台灣的新創在新加坡成立控股公司、而美國的投資人會要求在美國成立控股公司等,甚至還會直接設立境外公司。但這些境外公司還是台灣公司嗎?這樣會造成一些很多本來是台灣的新創,後來卻成為外國公司,甚至有些優秀的新創在IPO的時候選擇在國外做IPO而不是台灣。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等於是台灣在幫其他國家培育新創公司,但卻沒有辦法將優秀的新創根留台灣。因此,台灣的新創困境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打造好的新創環境以及法規,讓更多早期新創可以對接到台灣創投的資源,不需特別去成立境外公司,甚至讓國外投資人與創投願意直接投資到台灣的本地公司。

(4) 可能的解決方式

資金對於新創,尤其是早期新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首先,也許可以對創投做個分類,例如設立專投天使輪的投資機構、專投種子輪/Pre-A輪的投資機構、專投A輪的投資機構、專投B輪的投資機構等等。透過這樣的區分,可以讓每個階段的新創,都更容易對接到適合的創投機構。其實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根據定義,其投資標的就是應該以早期新創為主的投資機構,因為早期新創的特性就是高風險,所以願意投資早期新創的創投機構就是名符其實的風險投資。早期新創雖然是高風險,但若是成功,也能帶來極高報酬,符合投資的原則,也就是高風險高報酬。因此,資金方可以做投資組合(Portfolio),將資產某些部分分配給有穩定投報率的上市公司股票,並將資金某些比例分配投資給具有高風險與高報酬的早期新創。尤其對於資金較多的資金方,期待的應不是穩定的報酬,反而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因此投資早期新創其實是對於高資產投資人以及新創皆雙贏的方式。也期許未來台灣的創投環境能夠改變,創投機構能成為投資早期新創為主,投資中後期新創為輔,形成投資人/創投與新創雙贏,並一起打造更好的新創環境。

台灣多數創投僅願意投資中後期新創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有期限與投報率的壓力,基金年限的回收期可能3-7年就要回收,所以投資Pre-IPO的股票會被認為是最穩健的投資方式。因此,若是創投在設立之初就以早期新創作為投資標的,能夠充分了解所投資的標的就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早期新創,設立較長的回收年限,並且因為能認知到某些早期新創的投資可能會失敗,可透過分散風險投資多間早期新創,只要未來能成功命中幾間,可能就會帶來極高的投資報酬。因此,也特別鼓勵台灣的創投能多設立投資天使輪、種子輪/Pre-A輪的投資基金,讓台灣的創投機構能夠更完整,也讓台灣的投資環境更佳健全。

(5) 政府的角色

政府也可以對台灣的新創環境扮演重要的角色。上述提到的投資回收年限與投報率壓力,容易使得台灣的創投不敢投高科技(Deep Tech)的新創,而比較願意投一些像是軟體應用等輕資本且能快速回收的投資項目。這樣會造成需要較多投資資本的高科技新創很難獲得投資的資源,並阻礙高科技產業與技術創新的發展。因此,政府可以針對一些國家政策中,重點培育的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航太、綠能科技等,成立早期新創專門投資基金,並且甚至可以由政府來擔任領投的角色,如此也可以解決台灣創投多數都不願意當領投的問題,其中尤其半導體是台灣的強項,因此半導體領域應是國家政策持續強化的重點產業。

當然為了避免政府資源遭到濫用,可以設立一些投資新創的客觀標準,例如:新創需要獲得國內外新創比賽的獎項、創辦人需要有相關產業業界經驗等標準來做投資標的篩選。雖然早期新創失敗的機率蠻高的,即使可能所投資的早期新創後來沒有成功,但政府所投入給早期新創的資源,也還是會對於重點產業有所幫助,例如對於重點產業人才的培育與相關技術的發展,不論新創後續是否有成功,這部份都是必然會對產業界有很大的助益。此外,政府也可以設立一些優惠條件給投資早期新創的投資人與創投,並鼓勵這些投資人與創投投資無面額或是低於10元面額的新創,例如可以提供他們更多的節稅優惠等等。這樣可以鼓勵台灣的創投產業多設立專職於早期新創的投資機構,也會有助於打造更好的台灣新創環境。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賴清德總統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行政院長卓榮泰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並與院長合影。

三. 創業重要的事

以下也分享創業至今個人覺得一些創業重要的事,並且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包含創業家以及創投的視角,希望能與想創業的朋友或正在第一線奮鬥的創業家一起努力與成長,同時也分享一些投資早期新創的建議提供給創投參考。

(1) 對創業家重要的事

首先,創業一開始要決定找幾個共同創辦人?這個問題我覺得是要能在順利營運的前提下,例如能開發出MVP的情況下,核心團隊成員人數越少人越好。例如,如果核心創辦人有創業的點子,但沒有技術背景,那至少要找一位技術背景的共同創辦人加入。若是創辦人本身已具備相關技術能力及市場了解度,其實單一創辦人(Solo founder)也是很好的架構,根據統計,單一創辦人比起團隊創辦人的創業成功機率高出約2倍(參考資料: https://jameschurch.medium.com/solo-founder-vs-founding-team-why-going-solo-is-better-5c22212a8cd6 )。為什麼人少比較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新創通常要能夠針對外在情況快速應變,如果共同創辦人太多,容易有不同意見,要統整大家意見也比較費時,溝通成本較高,因此容易拖慢決策速度,甚至降低決策品質。第二點是資源有限,尤其是早期新創,當人越多時也代表需要花費更多的資源,因此較精簡人力比較容易在早期新創時期生存。還有一點是,核心團隊人數多,變數也多,一開始好朋友一起創業,但後來可能意見不合反目決裂,甚至想拆夥。而且如果想拆夥的是核心技術長,那更是可能危及到公司的存亡。因此,綜合上述,在能夠營運的前提下,早期新創核心創辦人團隊成員人數越少越好,可降低創業風險。

接下來討論一下適合創業的時間點。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越年輕創業越好,甚至大學就輟學創業,或是大學剛畢業就創業。但這可能只是迷思,對於想創業的朋友,我個人會建議畢業後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後,再規劃創業會更好,因為這樣有以下幾個好處。首先,如果有工作經驗,至少會知道一間公司大致上由那些部門所組成、以及每個部門負責的事務有哪些,對一間公司的全貌會比較有了解,之後創業的時候較能清楚知道需要建立那些部門,對人力的掌握也會比較精確。第二個好處是,在某個產業的工作經驗其實有助於找到相關市場的真正痛點,發展出有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創業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工作經驗,天馬行空所想出來的產品,可能在創業燒了很多錢之後會發現,這個市場需求其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沒有客戶願意買單。第三個好處是,工作之後比較容易存到第一筆創業基金。創業是很花錢的,有基本的創業基金才能開始創業的第一步。最後,如果是高科技創業,業界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業界經驗或是只有學術理論,而缺乏實際產品研發的經驗,容易使得系統、產品設計不良或造成產品性能不佳等問題。唯有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具才能研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我個人最欣賞的創業家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他是在職涯已經當到美國德州儀器高層主管後,才創立台積電。因此他在創立台積電時已經有非常完整的工作歷練,對於半導體產業也已經有深入的了解,這些經驗必然有助於讓他思考出台積電的獨特市場定位,並且能夠將台積電打造成世界級的公司。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創辦人對創業的市場與產品要有熱情。創業一般來說非常辛苦,也非常忙。根據統計,大約70%以上的創業家有心理問題(參考資料: Are Entrepreneurs “Touched with Fire”? ),因為創業會不斷遇到很多問題與壓力,例如家人朋友的反對、收入不穩定、每個月支付員工薪水的壓力、客戶的批評等等,因此創業家除了要有很好的抗壓性,若是沒有熱情,可能很難撐過這段難熬的創業之路,熱情是支持創業家很重要的原動力。此外,創業的題目最好是個人的專長、興趣以及所能產生的貢獻,這三個的交集。除了上述的興趣與熱情,如果創業家有相關專長比較能發揮競爭優勢、能產生貢獻則較能夠找出市場需求,也因此可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

最後也分享一點,創業的時候最好不要投入自己全部的資產跟借錢創業。因為如果把家當全部投入,容易迫使創業家遇到狀況不好時,做出對公司不好的事情。例如募資的時候,可能因為缺錢而不得不接受對於新創不好的投資條件等。此外,創業很難100%一定成功,但創業對於人生的經歷來說一定是加分,因為創業會迫使創業家大量的學習與高速成長,就算創業失敗,這段時間所學習到的,也會是下一段職涯的養分,甚至可能開啟下一個創業題目,成為連續創業家。因此,需要做好風險管理,就算最後創業不幸失敗,讓創業成為人生的養分,而不是終點。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赴美國參與美國知名加速器”Plug and Play”的 Demo Pitch,並與Plug and Play創辦人Saeed Amidi合影。

(2) 創投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

由於早期新創大多都還沒有營收,因此較難像是中後期的新創或是上市公司可透過財務的預估來做投資評估。不過早期新創仍可以評估以下幾個重要指標:創辦人、市場潛力、技術門檻、以及一些其它相關指標。

創辦人是評估早期新創幾乎最重要的指標,因為早期新創還不一定有成熟的產品能做到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Fit),但好的創辦人可以具有創辦人市場契合(Founder-Market-Fit)。例如: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之前,就已經有深入的半導體相關業界經驗,因此他有能力判斷市場需求,提供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創辦人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可能會開發出沒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甚至可能連客戶是誰都不清楚。

在創辦人評估中,第二個很重要的是,創辦人對這個產業的熱誠、過去的背景紀錄、以及業界經歷。熱誠是很重要的,因為創業通常不會一開始就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低谷期,甚至可能會遇到長時間的低谷期,因此創辦人有足夠的熱誠,比較有助於度過低谷期。創辦人過去的背景紀錄也很重要,創辦人過去的學習與職涯發展是否不斷地一直在成長?過去不論在學生時期或是工作時期是否有較多的成功經驗?是否在人生中有堅持一段較長的時間,完成一些特別的Milestone?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這位創業家成功的機率應該會比較高。

在創辦人評估中,還有一點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創辦人的思考能力。創辦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與決策需要被解決,例如遇到共同創辦人想拆夥怎麼辦、如何面對競爭者的競爭、錢快燒完了怎麼辦、如何選擇適合投資人等等問題。創辦人有好的思考能力,才能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且最大化創業成功的機率。

第二個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是市場潛力。因為投資人投資早期新創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報酬,當然也會伴隨著高風險。如果新創不能拿出數據或其它證明來佐證市場潛力,又或是市場本身就太小的話,投資人承擔了投資早期新創的高風險卻沒有帶來高報酬,這樣的早期新創就不會是投資人應該投資的標的。此外,很多新創會提供未來3~5年後的財務預測報表,給投資人評估。但對於早期新創來說,這樣的財務預測報表通常誤差是非常大的,因為早期新創通常還沒開始獲利。因此,比起看不準確的財務預測報表,提供未來3~5年”最高”可能獲利之相關數據,更容易評估早期新創的未來潛力。

第三個評估早期新創的指標是技術的門檻。新創的題目如果有足夠的技術難度與門檻,可以避免被抄襲,並具有市場競爭力。例如Google在草創時期,核心技術是網路搜尋技術,因為這技術門檻高,不易受到其它公司抄襲或取代。時至今日,Google的網路搜尋技術,仍然是技術領先。在太空產業方面,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也具有非常高的技術門檻,使得SpaceX可用最低的成本來重複發射火箭,因此有助於其相關企業Starlink可佈署最多的低軌衛星,來提供最好的寬頻衛星通訊服務。不同於窄頻衛星通訊服務,其傳送資料量較低(如衛星語音通話、簡訊等服務),寬頻衛星通訊需要傳送的資料量很高(如觀看YouTube、Netflix影片、視訊通話、甚至線上遊戲等服務),且對延遲的要求也高,只有透過大量的低軌衛星佈署,才能提供讓使用者滿意的寬頻服務。因此,Space 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可讓Starlink成為寬頻衛星通訊的主要服務廠商,其它的衛星通訊服務廠商則很難提供比Starlink更好的寬頻服務。

除了以上三點,評估早期新創還有一些其他的指標可以參考。在財務方面,有些創投會評估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或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早期新創若是還沒有損益兩平,基本上本益比接近無窮大,因此無法用本益比來評估早期新創。而股價營收比也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看股價對於早期新創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前面提到,在新創最發達的美國矽谷,他們的新創甚至多數的上市公司都是無面額的,因此在相同的市值(或資本額),只要增加股數,自然就可以降低股價(或面額),因為市值(或資本額)=股數x股價(或面額),所以評估早期新創的股價其實是沒意義的。雖然台灣的法規已經開放小於10元的股票面額以及無面額,但還是很多投資人跟創投只要知道這間新創是採用小於10元面額或無面額,就不願意投資。因此,這裡也要鼓勵台灣的投資人跟創投,不要太在意早期新創的股價,也不要在意新創是否是小於10元面額或無面額,因為事實上早期新創看股價是沒意義的,未來的成長性才是重要的。

那早期新創適合用什麼財務指標來評估?我個人提議一個可以評估早期新創的財務指標:營收資本額比(Revenue-to-Capital Ratio),意即營收除上資本額的比例。因為早期新創幾乎多數都還沒損益兩平,但可能已經有一些營收,再將資本額考慮進來,就可以粗略預估其潛在的成長性。有些新創可能募到了非常多錢,資本雄厚,但是如果營收太少,其營收資本額比就會很低,這樣的新創可能不是一間健康的公司,因為這些投入的資本資源無法有效轉為營收。當然有些高科技(Deep Tech)的早期新創,需要研發更長的時間才能有營收,也許可以除外,例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火星移民計畫,在還沒完成可以成功在火星上居住的技術開發之前,是不會有營收的。不過比起本益比及股價營收比,營收資本額比是一個更適合評估早期新創的財務指標。

對於高科技(Deep Tech)的早期新創,創辦人的技術背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沒有技術背景的創辦人也許可以創立不錯的企業,但若要能創立傑出的企業,技術背景就非常重要,因為對技術的了解與技術創新對於公司整體營運的方向,是會有重要影響的,甚至會起到主導性的關鍵作用。一些傑出企業的典範,像是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和謝爾蓋·布林、NVIDA創辦人黃仁勳、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是技術背景。

在技術的部分,又有分為理論知識與業界實務經驗,創辦人最好是能兩者兼具,尤其當創業題目是硬體相關產業,業界實務經驗就非常重要。以我個人所熟悉的無線通訊領域當例子,首先,理論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因為無線通訊有很多深入的理論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才能回到第一原理,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無線通訊IC設計大廠,像是美國的高通以及台灣的聯發科,在一些核心演算法開發的工作項目上都會聘請博士來做研發。然而只有理論知識也是不夠的,因為需要透過實務經驗,理論知識才能轉化成具有實際應用之價值。此外,有些學術性的論文,太過專注於理論的探討或是太理想化,會跟實際可行的產品具有落差,因此可能會造成缺乏商業化的實用價值。有實務經驗,也會比較知道實務上產品開發的流程是什麼,實際會遇到的困難又是什麼,故若是只有理論學術知識,可能會淪為紙上談兵,一樣無法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理論知識與業界實務經驗兩者兼具,才更有機會打造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執行長王易凡博士向前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介紹繁晶科技的產品,並與陳良基教授合影,陳良基教授也是執行長之前在台大的創業啟蒙老師。

繁晶科技榮獲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 Demo Day第二名。

結語:

以上分享給正在創業的創業家、創投、新創加速器以及政府單位,希望我們能夠一起讓台灣有更好的新創環境。回到我個人創業的初心,在創立繁晶科技之前,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我應該要創立一間能賺最多錢的公司,還是一間我能做出最多貢獻同時也能賺錢的公司? 前者是以最大化能賺到的錢為目標來成立公司,後者則是先以能對社會產生貢獻為前提,再最大化能賺到的利潤。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選擇了後者,因為創業不保證能成功,如果是單純以賺錢為目的,那創業失敗就失敗了;但若是除了賺錢之外,還能做出貢獻,那不論創業成功與否,貢獻都會存在,與大家共勉之。

繁晶科技與中華電信聯合參展。

 

近期系友演講 (2024.06~2024.09):陳彥光、黃楚翔

 彙整:電機系辦公室

陳彥光
畢業級別:電機系1992級
任職單位:Santa Clara University
演講日期:2024.07.15
演講題目:AI輔助的圖像處理器和編解碼器
邀請單位:電子所
相關連結:https://giee.ntu.edu.tw/speech_list.php

 

黃楚翔
畢業級別:電機系2007級任職單位:臺大電信所/助理教授
演講日期:2024.09.02
演講題目:Towards building an intelligent 6G mobile network, and a career path with informed decisions
邀請單位:電信所
相關連結:https://comm.ntu.edu.tw/shownews.php?ID=6881

ExplorEr:探索創意的無限可能 – 2024 臺大電機創客松

撰文:蔡仁揚(2024 MakeNTU行銷宣傳組長)

夜幕低垂的的台北松山文創園區,附近的車流逐漸散去。這個安靜的城市、清閒的園區,卻有一個角落正燈火通明,有著不同於台北城市的喧囂在此展開。走進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人聲鼎沸,手持工具的碰撞聲與重加工機的運作聲穿插其中。如果我們能看見思緒,那我們應該能夠觀賞千絲萬縷的思緒所交織的風暴在會場的上空肆虐。此刻正有一群狂熱大學和大專生在程式碼、電路與工程圖之間埋首苦幹。會場最內部講台上的巨大螢幕上正投影著倒數計時:「總共24小時,還剩下12小時,我們即將進入不夜宇宙」。

進入發明的世界創客松精神

「在短短24小時不間斷的時間內,小組成員透過有限的材料與工程所學,激發創意,打造出一件作品」這些都是創客松的基本元素。由不同工程專長的人共同組隊,藉由現場所提供的各種晶片、零件材料、3D列印機與雷射切割機,在大會所設定下的時間內激發無限創意,完成一件件符合理念的設計成品。

比賽的過程就像是馬拉松,既消耗腦力,更是考驗體力。參賽者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將過去所學化為創造的力量,完成作品。參賽者可以在開放性的比賽會場中,嘗試跟其他組別交流、教學相長。無論最終有沒有獲得獎項,參與者都能滿載而歸。這就是創客松競賽的迷人之處。

台大電機創客松介紹

今年我們以「ExplorEr」作為主題,兩個大寫字母E代表著電機系。我們希望參賽者能夠效法探險家的精神,在比賽中勇於探索各種想法和嘗試各種可能的解方,製作出屬於自己的產品。我們歡迎全國各地的大專生前來報名,因此在會場上除了本校與本系學生之外,也可以看到其他大學學系、甚至是科大的學生前來挑戰並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大會評審則是我們向系上尋求優秀與熱心的教授團隊,包含李琳山教授、李建模主任、莊哲明教授、吳沛遠教授、林士駿教授、陳君朋教授、鄭龍蟠教授以及顏炳郎教授。而大會總共會頒發4個獎項:Best Application, Best Creativity, Best Maker, Best Solver。根據作品的創意、技術難度與實用性等面相作為評比依據。除了大會獎項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合作企業,恩智浦、安富利、意法、慧榮、友達企業額外開設了企業獎獎項,參賽者會在比賽前一個多月的工作坊向企業工程師學習該企業所提供晶片的開發方式,並在比賽作品實際應用,就有機會額外獲得企業所提供的獎項。

比賽期間,與主辦方合作的企業提供各種材料與機台,例如三帝瑪提供了3DP印表機供參賽者使用。並且我們也準備了兩天的餐點以及無限量供應的零食飲料吧檯,為參賽者補充能量。我們打造了舒適、方便與資源豐沛的空間給參與人員,而他們則帶著熱情與技術讓這一次的活動圓滿成功。

活動成果

這一次,我們共召集了192位參賽者共襄盛舉。包含大會獎項、企業獎項與人氣獎共20個獎項。在5/4,5,5兩天如火如荼的展開創客松競賽。每位參賽者善用了在大學課堂間的基礎知識,發揮了工程設計的精神,完成許多驚人的作品。我們相信實際應用學識的特殊經歷,讓參與的人獲益良多,進而推動台灣的工程教育多邁出一小步。能讓活動達成如此規模,我們由衷感謝台大電機系學會學生的籌辦、台大電機系的協助辦理以及每個企業的贊助。今年精彩的表現,讓我們期待來年的台大電機創客松能夠更上一層樓。

 

參考連結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akentu.ntuee
ig粉專:https://www.instagram.com/makentu2024/
MakeNTU官網 :https://make.ntuee.org/

 

電資學院未來願景:吳宗霖院長

 撰文:吳宗霖(臺大電資學院院長)

首先要感謝大家和校長對我的信任,將院長的重責大任交付給我,讓我有這個機會服務大家!

左起新任吳宗霖院長、監交人陳銘憲教授、張耀文院長。

吳宗霖院長(左)、張耀文院長(右) 。

電機資訊學院自 1997 年成立以來,聚集了許多傑出的教授,在歷任院長及 教授們齊心努力下,電機及資訊兩大學群在人才培育、研究創新、產學合作方面的成就,不僅在台灣學界拔得頭籌,更在國際間的學術聲望及影響力享有盛名。近三年我們電機及資工領域在 QS 的世界排名為 50-60 名上下,在亞洲約為 10-15名附近,名列前茅。能有今日的成果,優秀的學生、頂尖的教授群及傑出校友優異的表現為三個關鍵因素。然而,近年來亞洲及歐美頂尖大學無不在高等教育投入大量資源,加上半導體、AI 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對電機資訊高科技領域更是求才若渴;在少子化效應及國家挹注資源逐年遞減之下,也面臨諸般挑戰。如大學部招生受到香港、大陸、新加坡強勢的競爭而造成人才流失,博士班招生更面臨無法足額錄取的挑戰,導致論文的發表也從多年前的高峰飽和而不再成長,更甚者是未來幾年電機及資訊兩大學群將有許多資深教授退休,新聘教授的招募也受到全世界的大學及企業的人才磁吸競爭而面臨困難。雖有過去幾十年來扎下穩固基礎,但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除了維持現有優勢外,更要積極擘畫未來,朝世界頂尖邁進。未來的願景及執行策略為:

一、願景

  1. 基礎與應用研究並重,跨域合作緊密的世界頂尖電資學院
  2. 世界一流人才匯聚,扎根與創新風氣鼎盛的國際化學術環境
  3. 推動產學鏈結,強化國際合作,深耕校友網絡
  4. 孕育能引領科技進步,增進人類福祉的領導人才

二、策略

要達到上述願景,頂尖的師資、優秀的學生、一流的環境此三個要素,為成就卓越的電資學院的關鍵。

  1. 伯樂相馬: 延攬全球頂尖師資
    具市場競爭力的薪資福利及優秀的學生資源,是吸引頂尖師資到電資學院任教的關鍵,然而近幾年 AI 及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對高階人才給予相當高的薪資,對我們吸納優秀師資形成挑戰,各系所已經有相當完善的延攬師資的制度,但面對全球的競爭,我們需要更積極,設立優秀師資搜尋委員會,透過校友、產業或國際合作的管道,聯繫招募潛在的優秀師資。薪資部分,可以從教育部的(大/小)玉山學者計畫,台大 Garmin 講座/學者做為攬才的基礎,透過學院的募款將資源整合,能在招募第一時間由學院來保證優於或等同玉山學者的薪資,讓系所可以放手招募頂尖師資人才。另外,對於各領域的國際級大師,學院可和各系所聯合邀請,給予高度禮遇,讓他們願意在台大停留一季或半年,透過密切長期的互動,以大師風範感染全院師生,引導未來教學研究方向,激勵學院同仁及學生的士氣。
     
  2. 領航躍升: 建立教授激勵制度,讓研究教學及服務傑出表現皆受到鼓舞
    目前校內已經有特聘加給、彈性加給及新聘特殊優秀人才獎勵金給予有研究成果或極具研究潛力的同仁,但因政府經費有限,只有約 30%院內同仁有機會獲得,通常也是較資深的同仁較有機會,但其實同仁們的表現都相當傑出也相當多元,所以院內能夠自訂可行的中期多元指標及電資學院留才激勵制度,針對研究、教學及服務傑出的同仁,以學院的募款財源設立青年學者獎座,產業冠名講座或院學術貢獻獎等等榮譽獎項,來強化留才的力道。如無法獲得特聘或彈性加給機會,但有持續傑出期刊論文發表或傑出產學合作成效者,皆應該給予實質鼓勵,獲得教學傑出獎、教學優良獎及在國際競賽中獲得大獎或擔任重要職位者應該也要給予實質支持。
     
  3. 明日之星: 建立年輕學者俱樂部,加強教授職涯經驗分享
    學術職涯的發展經常需要時間的積累。方向及觀念的正確對年輕老師就更加重要。為了協助年輕教授的職涯發展,打造明日之星,學院可以成立年輕學者俱樂部,以輕鬆的方式定期聚會,邀請資深老師參加互動,分享在教學、研究、國際影響力、產學合作等等方面的過來人經驗,讓年輕學者能快速獲取經驗及傳承,如引導或推薦其參與國際組織的各類學術服務工作,增加其國際能見度,成為學院閃亮的明日之星。
     
  4. 璞玉渾金: 討論招生策略,協助系所招募國內外優秀學生
    雖然招生是各系所的任務,但若能由學院推動策略討論,思考招生策略,協調資源,相信能更有效率的精準攬才。目前我們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博士班人數招收不足,而博士班是教授們研究很重要的人力,如何招募優質的博士班學生應該是各主管的重要任務。過去幾年,教育部及國科會都意識到高額獎學金有機會吸引國內頂尖學生來攻讀博士,目前都有提供相關博士班獎學金,民間也贊助台大一些博士班獎學金,惟金額及年限都不一樣,大部分都是入學博士班後才能申請,有其不確定性。電資學院可以募款取得一個博士菁英獎學金的儲備額度,統一各類獎學金的差異及年限,更重要的是讓系所教授在招募博士班階段,就能確定獎學金額度,增加招生的力度及吸引力。招募國際優秀博士班學生也是一條我們必須踏上的道路,除了一樣有博士菁英獎學金的儲備額度的協助外,我們也要將產業一同連結進來,共同赴國外招募人才,台灣的資通訊及電子產業都是世界級規模,在世界各地都需要大量人才,讓企業和學院來共同培育碩博士班國際生,並讓企業保證就業,將可以創造雙贏,也增加國際生來台大就讀的意願。
     
  5. 眾志成城: 籌建電資產學大聯盟,以提升學院研發環境
    台灣的電子及資通訊產業已經在世界供應鏈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創新及前瞻研究對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提升將至關重要,若能和學院組成產學合作聯盟,在學院下設立研發中心,就近和頂尖學院師生互動合作,將是企業、教授、學生的三贏組合。受邀參與電資產學大聯盟的企業,除了可以在院內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外,也希望企業能捐助電資學院發展基金,和學院一起召募國際優秀學生,保證就業,延攬頂尖師資、冠名講座教授,延聘企業顧問或董事,邀請大師來院訪問等等,讓企業的資源能挹注電資學院,提升院內整體研發環境,也讓學校的創新研發有落地應用的出口。
     
  6. 薪火相傳: 協助各系所,建立校友資料庫,深耕校友網絡校友是大學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尤其電機及資訊兩大學群畢業校友在世界各地皆頗具成就也深具影響力,藉由電資學院的協調整合,希望能協助各系所強化與校友的聯繫,建立校友資料庫,定期舉辦校友聚會,也汲取校友對學院發展的建議,讓校友了解學院發展的挑戰及問題。同時,也可藉此網絡進行小額募款或是大型募款為更重要的目標。
     
  7. 星際領航: 電資學院國際化,連結世界頂尖大學,催生全方位合作
    營造電資學院國際化友善環境,如提升英文授課比例,行政流程英文化等等。並整合院內資源,和系所一同努力加強國際交流,落實全面合作,如和歐盟及亞洲一流大學建立碩士雙聯學位及交換實習制度,讓電資學院優質的外籍生比例能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教授學生或博士後的互訪及共同學位指導,一起探討前瞻研究主題,建立跨國研究團隊。
     
  8. 百年樹人: 守護電資學院的師生,身心靈健康
    院內教職員工長期為學院的教學研究奉獻服務,尤其是老師們日以繼夜的帶領學生探索新知及創新科技,著作論述,時常輕忽自身的身心健康。學院可以和系所一起努力,提供醫療保健演講,安排同仁定期健檢,鼓勵老師參與各類體育或休閒活動,強化身心靈健康。院內有近 4 千位學生,也經常身陷在課業研究及人際關係的壓力中。因此,我們結合現有的導生制度及心輔中心服務,強化資源及普及性,讓學生受到更好的照顧及培育。電資學院需要青青樹苗(學生),殷實農夫(老師),良田沃土(環境),才能成就累累果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努力。

    吳宗霖院長。

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吳宗霖

誠徵教師~ 歡迎加入臺大電機系 和我們一起邁向世界頂尖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誠徵教師

誠徵電機相關領域具有教學熱忱及優秀研究績效之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若干名,需求專長 (但不限於)如下:

Multi-Agent Systems, Intelligent Robotics, Mechatronics, and General Control Areas
Advanced CMOS, Nanoelectronics, Nanophotonics, Display, Memory Technologies, Quantum Technologies, Bioelectronics, IoT Devices, Power and High-Frequency Devices
Malware Analysis, Network Security, IoT Security, Secure Software and testing, Secure Coding, Cyber-physical Security
SoC Design (AI/ML Chips, Embedded Processor/Memory Design, Green/Medical Electronics, Sensor Electronics, THz/Quantum Circuits, Si Photonics), Hardware Security/Dependable and Trusted Hardware Architecture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mbedded Systems, Cloud/Green/Ubiquitous/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Cybersecurity and Trusted Computing, Machine Learning, Data-Centric Computing, Computer Architecture
Power Electronics, 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
Biomedical Electronics, Biomedical Imaging, Nano-Biotechnology, Biophotonics,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Neuro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Biomedical Sensors
Microwave/Millimeter-wave and THz Technologies, Antennas and Application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oT Enabling Technologies, Intelligent Sensing and Radar System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Signal/Power Integrity, RFIC/MMIC, Advanced Packaging and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Theory, Image Forensics, Cyber-Physical Security, Machine Learning, and Emerging Fields in the Aforementioned Areas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 for Secure System
Photonics for 3D Sensing, Emerg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Optical Interconnects (including components/modules/systems for LiDAR, 5G, data center), Ultrahigh Speed Optoelectronics, Quantum Computing (hardware/software), Organic Optoelectronics, Perovskite Optoelectronics, AR/VR/MR/XR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 Learning, Computer Vision,  IoT, Data-Centric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Cyber Security

教職申請者請檢具下列資料,於2024年9月30日前將申請資料上傳本系教職徵聘網站(https://ee.ntu.edu.tw/eeoffice/ntueejob/),申請資料需另寄送至下列電子郵件信箱:

deptee@ntu.edu.tw 

  1. 申請信(包括申請職級及預計可報到日期)
  2. 個人履歷表,需附著作目錄並簡述未來教學研究方向
  3. 5年內代表作及7年內參考作至多5件
  4. 推薦信(至少2封,請推薦人直接寄達)
  5. 博士畢業證書影本(或即將取得博士學位之權責單位開立之證明文件正本)
  6. 大學及研究所歷年成績單

聯絡電話:02-33663700 ext 123  
網址:http://www.ee.ntu.edu.tw
起聘日期:2025年8月1日或2026年2月1日

各職級教師薪資包含教育部訂定教師薪資之外,另有彈性薪資方案、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年輕學者專案計畫例如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哥倫布計畫、臺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人費,臺大彈薪方案等,相關資訊請參考台大教師手冊(http://event.ntu.edu.tw/facultyhandbook/)。

Dr. Norman Chang 捐款設立獎學金 支持臺大電機資訊學院學生

撰文:臺大電機之友編輯部

為表彰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的學生,Dr. Norman Chang (張鴻嘉博士)特別捐款贊助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Norman and Lina Chang Foundation 獎學金」,每學年提供新台幣三十萬元,資助兩名攻讀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EECS)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此獎學金計畫自2024年開始,將持續推動五年。

Dr. Norman Chang 捐款贊助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Norman and Lina Chang Foundation 獎學金」。

Dr. Norman Chang 曾於1978年在本校化學系就讀一年,隨後於1981年隨家人移民美國,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了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EECS)學士/碩士/博士學位。Dr. Norman Chang 擁有31項專利,並共同撰寫了60多篇IEEE論文以及一本於2000年由Wiley-Interscience出版的暢銷書《Interconnect Analysis and Synthesis》。因其在「對系統級晶片(SoC)和3DIC電子設計自動化的physical-level sign-off(實體設計簽核)的領導力和貢獻」,榮獲IEEE Fellow殊榮。2024年,再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CIE-SF)頒發「年度傑出企業家」獎。

目前,Dr. Norman Chang 擔任Ansys Fellow及該公司電子、半導體與光學部門的技術長。在他的領導下,Ansys在技術策略和創新科技上引領潮流,例如將AI/ML(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整合到Multiphysics simulation(多物理場模擬)和硬體安全模擬中。在加入Ansys之前,張博士於2001年2月與Shen Lin和Andrew Yang共同創立了Apache Design Solutions,該公司是dynamic voltage drop analysis(動態電壓下降分析)的系統級晶片(SoC)和3DIC創新電源分析和優化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Apache於2011年被Ansys以3.25億美元收購,並成功整合到Ansys,為3DIC設計提供整合的解決方案。在Apache之前,Dr. Norman Chang 還在HP Labs(惠普實驗室)領導一個以VLIW架構為基礎的晶片組電源/信號/熱完整性研究小組。

Dr. Norman Chang 擁有超過35年的半導體行業經驗,其專業領域涵蓋實體設計簽核,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中的動態IR/EM/thermal/ESD/安全性/可靠性。透過利用AI/ML(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他的創新方法不僅符合產業需求,也展現了他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卓越創業精神、領導力和遠見卓識。張博士以獨特的技術才能和敏銳洞察力,帶領團隊迎向系統級晶片和3DIC架構在實體設計PI/SI/熱/ESD/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新興挑戰。

此次的慷慨捐款和獎學金設置將有助於支持本院學生的學術成就和專業發展,並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發展。

畢業生致詞:研究所(電信所-林靖昌)

致詞代表:林靖昌(電信所)

院長、所長、各位嘉賓、各位師長、還有在座的各位,要畢業的同學,大家好,我是臺大電信所的畢業致詞代表,林靖昌。

首先恭喜大家畢業了,畢業確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但也標誌著更多未知挑戰的開始,我媽最近很開心的跟我說:“兒子啊,恭喜你要畢業了,畢業後就沒有生活費嘍,你的好日子要過完嘍~”,然後也會聽到朋友或是學長姐分享,現在科技業還是很凍,唉,看來這個畢業的確是一個新的開始,今天是我畢業即失業的第一天。或許有些人現在已經拿到 o%er 了,那我在這邊也向你們說一聲恭喜,以後職場遇到的話還請多多關照。

回想當初剛進入電信所時,對於凡事都充滿了新鮮感,勵志想要修很多 課,想要學很多東西,想要接計畫,甚至暑假還想去實習,但很快地就被現實打回原形,目標開始變成,作業有交就好,旁聽的課以後有空再聽,考試有均標就好。還記得第一次跟指導教授咪挺的前一晚,反反覆覆的確認自己有搞懂投影片的所有細節,深怕隔天被教授一問就倒,做夢還會夢到自己報告超爛,根本是在自己嚇自己,而且研究所的時間真的過超快,有時候明明做研究的速度比新陳代謝還要慢,卻還是要在咪挺前絞盡腦汁的把自己做的研究講得很豐富,就這樣日復一日,根本沒什麼時間去思考未來,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即將畢業了,畢業後有的是時間,有的是自由,但沒有的是錢,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思考把時間投資在哪裡,有的人也許會馬上就業,有的人要準備出國,也有的人會簽博繼續深造再逃避幾年XD

身邊的家人朋友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我念什麼科系,我回答他們電信所乙組,接著就會被問那是在幹嘛,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簡單描述的,畢竟我們學的東西總是抽象又複雜又充滿一堆數學公式,或許講數學系別人還會比較好理解,但如果把電信所的我們比喻成廚師,那我們就是在學要如何料理這些基本的食材,比如類比訊號或是數位訊號,然後烹調的方式也是非常多樣化,不論是調變解調變,編碼或解碼,接著廚房的環境總是相當吵雜,因此我們更需要保持專心來濾除這些雜訊干擾好讓我們的料理可以成功,最後廚房的佈局就好比一個通訊的系統架構,身為廚師的我們就要精心的安排好讓每個廚具都能順利運作,讓數據可以在最短得時間內,以最優的方式進行傳輸。

在電信所唸書、做研究的這兩年,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首先要先謝謝所有的老師、教授們,為我們準備了豐富的課程也教導了我們關於各個領域的知

識,即便這過程就像玩密室逃脫一樣,我們總是不斷的卡關,而老師們總是會給我們提示或是方向,課堂中的每個公式、每個定理都像是新的線索、新的拼圖,而我們的目標則是要在考試前努力拼湊出整副拼圖,即便有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拼出來的拼圖長怎樣,但期末看到分數公佈時,心裡總是對老師們有著滿滿的感激。

再來要感謝我的家人們,尤其是我的媽媽,當然這不是因為生活費才感 謝,謝謝你總是關心我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咪挺準備的怎麼樣,論文寫得怎麼樣,即便我猜你問這些問題問了兩年,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我在學什麼,但我會努力自立自強,讓妳可以趕快退休享清福。

接下來要感謝我的朋友們,現在回想起來大學時好像更快樂一點,生活上的話題總是圍繞著遊戲、辦活動、打球或是其他的共同興趣,但好像自從上了研究所,每次見面的話題就是在討論研究做的怎麼樣,咪挺被教授電的多慘,即便偶爾還是會一起打遊戲,但好像也不如之前那樣的快樂,或許這也是長大的證明,證明我們在研究所的課業壓力下還是有所成長,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陪伴。

然後,除了感謝女友之外,還要特別感謝 chatgpt,因為這兩年來聊最多天的對象大概就是它了,謝謝它總是忍受無知的我問一大堆蠢問題,未來還要麻煩它繼續為大家解惑,讓大家的做事效率都事半功倍。

最後還要感謝我自己,在這一路上遇到了許多問題以及重重困難,而我們不斷培養著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從中獲取了些許的成就感以及經驗,相信已經做好準備面對社會以及職場的洗禮,在這邊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自己討厭的那個大人。

最後感謝所長以及所辦人員為大家舉辦的這個小畢典,讓這個平凡的週日變得不再平凡,祝大家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敲響未來鐘聲:堅守核心價值、披荊斬棘 (卓桐華董事長)

貴賓:卓桐華董事長(英業達)

紀錄:黃語棠(電機之友電子報學生編輯)

院長、主任、各位老師、各位畢業班的同學,還有家長們,大家午安。

我是1978年畢業的學長,50年前進入臺大的大門,加入電機系,開啟了一段精彩的50年。我想,我這一屆的同學很幸運,有人說:風起的時候,連豬都能飛起來,我們就是一群飛起來的豬。

剛才院長介紹了許多出色的校友,今天午餐時我與院長交流時也提到:「我們臺大電機系的畢業生,要找一位傑出的校友並不難,找一位不傑出的校友卻很難。」

恭喜各位,今天從臺大電機系畢業了。從現在開始,你們的未來將如同我一樣,擁有至少50年以上的精彩歲月。

我進到臺大時,對幾件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是傅鐘、傅園,還有一個是醉月湖。幾天前,我們班的同學在Line群組討論傅鐘敲究竟敲了幾響?我稍微查了一下資料。陳校長之前也進行了一些調查,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傅鐘最初一天敲了55響。那麼現在傅鐘敲多少下呢?大家上課時是否曾經數過?現在傅鐘是電子敲響,敲21下。

傅鐘背後有一段故事,當年我們尊敬的傅斯年副校長曾說過「每天留下3小時思考」。然而,我有另一種理解。當我在臺大電機系就讀時,傅鐘是敲22響,而不是今天的21響。大家知道,21響是給元首的禮炮。自從台灣首次民選總統上任以來,所有五位總統都是臺大畢業的,這21響是為他們而敲的。

為什麼會有22響這一回事呢?我們那個年代,基本上是一個浪漫的時代。我們不會想到要留下三小時來思考,而是想到晚上10點,一位漂亮的女生在傅鐘下等待她的臺大電機系男友。這是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故事,也說明了臺大不僅是一所偉大的學府,臺大也是一所浪漫的學校。但浪漫不僅是風花雪月,我記得施明德對浪漫的定義:「浪漫,就是以有限的資源,追求無限的理想的這種情懷。」這種能力只有我們臺大電機系的人才能做到。過去50年,我們臺大電機系的畢業生也證明了這一點。

大家都知道,林百里是台灣首富,也是我們臺大電機系的系友。我想和大家分享兩位我比較親近、也尊敬的學長,一位當然是林百里董事長,另一位是我們以前英業達公司的溫世仁副董事長。

林百里學長成為台灣首富後,許多雜誌記者訪問他時問到:「林董事長,您認為自己是什麼?」林百里學長回答道:「我只是一位工程師,一位比較聰明的工程師。」這正是我們臺大電機系的畢業生應該追求的目標。而溫世仁副董事長在英業達公司時,對我們幾位臺大電機系畢業的學弟說過:「我希望你們成為領袖,成為一位leader。」這二句話,我一直放在心上。

溫世仁寫了兩本書《前途》和《領袖》,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前途》裡談到如何成為優秀的工程師,他提到幾個關鍵字:「德才能拼群」。德,即四維八德;才,是指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東西;能,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拼,是要努力工作。最後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群,是指要與他人合作,特別是對工程師而言,只有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應該完成的工作,這是成為一個工程師的必要條件。

此外,他還談到領袖應該擁有的「三心五德」。先談五德,即智、信、仁、勇、義。這些在兵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大家可以查閱。而談到三心,指的是寬廣的心、無私的心和全投的心。

首先是寬廣的心,這是指必須擁有非常開闊的心胸。他講了一個故事,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這是關於所羅門王尋找智慧的故事。這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擁有寬廣的心胸,而不是狹隘的心態,這樣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

其次是無私的心,溫世仁副董事長在書中提到,這是指要將團體的利益置於個人的利益和情緒之上。他特別強調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當各位日後進入公司工作時,你的情緒不能蓋過公司的利益,這就是無私的心。

最後是全投的心,他分享了一個故事,講的是日本日蓮宗的教主。當他上任教主之時,交代妻子為他舉辦一個告別儀式,仿佛他已經離世一般,這顯示了他全心投入的態度。

另外,我還想和各位畢業生分享一件重要的事情,當你們出外工作時,必須要擁有一個core value,也就是你的內心深處要有核心價值。比如,對我而言,有三個核心價值:首先,我是一位工程師;其次,我是一位社會主義者;最後,我是一位佛教徒。當然,在座的各位不必是佛教徒,但你必須擁有一個中心思想,以支撐你能披荊斬棘,變成一個無所畏懼的人。

今天,我大致與大家分享這些心得。畢業後過一兩年,你們可能也會步入婚姻的殿堂。我記得,當我兒子和女兒結婚時,我告訴他們一句話,現在也同樣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是社會和諧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謝謝各位。

 

攀登人生高峰:發揮自我優勢、創造價值 (程建中副董事長)

貴賓:程建中副董事長(和碩聯合科技)

李院長、張院長、周所長、各位師長、各位來賓、以及今天的主角各位同學大家好。

很榮幸能在這裡見證各位的學習里程碑,恭喜各位爬上了人生的一個小高峰。我說,這是各位人生的「小高峰」,那是因為還有許多的人生高峰等著你們去攀爬、去登頂。各位即將進入一個一級戰場。當然,各位一部分人可能會繼續深造。不過,不管戰場在哪裡,都是創造下一個高峰的起點。

台灣的科技領域,特別是在資通訊和半導體方面,正需要一批一批的生力軍,而各位也正是摩拳擦掌的戰將。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台灣在這些方面發展出一個完整而綿密的分工體系,和非常有效率產業環境。雖然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少,但是在商業模式和營運效率上卻是全球首屈一指。各位的專長即便不一樣,在我們的產業環境裡面都有可以充分發揮的舞台。

就像過去幾十年一樣,台灣的產業現在也面臨了不少的挑戰,其中「人才培育」就是一個重要而緊急的課題。我們現在面臨的人才問題,不只有人才的斷層,還有人力的缺口。這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出生率低,雖然是全世界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我們是格外的嚴重;造成人才的缺口,還有一個原因是「學非所用」。技術的變化非常的快,這兩年很夯的題材,A I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即將改變許多的工作內容,很多工作可能會因此消失;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它也創造了許多的機會,尤其是給在座的各位。在很快的將來,因為各位的投入與努力,相信能夠銜接這個人才斷層,同時也逐步解決人力缺口的問題。

台灣科技產業的特色之一就是所謂的「打群架」。透過綿密的分工和有效率的整合,我們一步一步建立了一條價值鏈。從半導體技術、IC設計、軟硬體整合、製造服務、全球運籌、行銷,每一個環節都創造了關鍵的價值。即便各位的專業和興趣各有不同,但是在這一條價值鏈上都有一個環結等著各位去發揮、創造。現在是各位盤點自己的好時候,自我定位很重要,適才適所、適情適性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創造價值。

有一句廣告詞說,「科技始於人性」。其實科技一直是被人性或者說是人的需求推著向前走的。這一百多年來,科技發展神速,但是幾千年來,人性卻是演進的非常緩慢,甚至可以說是千年不變。那些好逸惡勞、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恐懼..這些人性的本質其實幾乎是永恆不變,但是我們面對的科技發展卻是一日千里。特別是在過去這幾十年裡面資訊跟通訊科技的高速發展更是徹底改變的人的生活面貌,甚至社會規範和行為法則都跟著改變了。過去幾年的COVID疫情,又再度改變了我們周遭的很多事情。我之所以說這些,是想提醒各位,在我們專注的專業領域之外,也應該花一些時間、一些精神來觀察我們的周遭、關懷社會的脈動,所謂「用力低頭拉車,也要記得抬頭看路。」

最後,我也藉這個機會恭喜在場的家長和畢業生的家人們,相信你們都是同學們一直以來最堅強的後盾,今天也是最值得慶祝的日子,恭喜!

祝福大家!謝謝!

程建中 2024-06-23

 

畢業生致詞:大學部 (電機系-葉禹彤)

致詞代表:葉禹彤(電機系)

院長、主任、副主任、各位嘉賓、各位教授、各位同學和家長大家好,我是台灣大學 114 級的畢業生代表葉禹彤。

其實在這裡要致答謝詞我很緊張,焦慮了半個學期。一部分是因為某門必修到現在還是全班未到,不知道到底可不可以畢業;另一部分是我總覺得在我心目中有很多更適合站在這裡的人。前兩天半夜兩點打給朋友們,問他們在系上的核心回憶是什麼?覺得這幾年裡面你最大的成長是什麼?每個人都頓住,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答案都虛無飄渺。

喜歡這裡的人,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偶爾意見不合而爭執不下,但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之下,所以還是拿出了最好的自己來付出。

喜歡在辦活動的時候每一刻都在否定別人對「台大電機的學生只會讀書啦」的偏見,寫歌寫詞、唱歌跳舞、畫畫攝影、剪片做甜點,各司其職之下把一開始天馬行空的想法都一個個實現。

喜歡這裡的人,來自不一樣的地方,有不一樣的夢想,或者是還沒有什麼很大、很了不起的夢想,但是在這四年裡一起奔跑、跌倒,不知不覺成長成為更好、更成熟的自己。

四年真的過得很快。大一大二被填滿了必修課,每天都在忙著寫作業、習題、準備考試。

普物考試前被石明豐老師拍下披頭散髮的狼狽模樣,笑說要等大家變成大老闆的時候拿出來看看。

電子期中前寫了三年歷屆考古,拿到考卷還是一頭霧水;

信號期末的前一晚,抄了兩頁A4的大抄結果一個公式都沒用上。

讀電磁學的時候,第一次發現讀不懂可能課本也有一點問題。

車車課是很多人第一次趕的期末 project,還沒有學會熬夜的訣竅,好多人在 demo 時睡著,只好在報告中途跟老師說「我的組員睡著了,我打電話叫一下他起床」

後來的日子裡,越來越習慣一個接著一個的死線,從 deadline 前兩週就開始認真寫作業,變成前兩天再開始也不慌不忙。

總是覺得在系上每天都在考試寫作業做期末報告,好像浪費了很多青春時光,但是現在又很想念每個邊打 code,邊吵吵鬧鬧說一些沒有營養的垃圾話的時刻。因為這些是我們的共同回憶,所以都變得非常珍貴,就連電子學實驗不時飄出的燒焦味也一樣。

考試和讀書之餘,肯定要提一下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活動們。

第一年的電機週裡,剛開始大學生活第一個大活動,二十個人的快閃舞讓本來就很擠的小福廣場變得根本無法通行。

每年之夜,觀眾一路從怡仁堂排到綜合、把活大擠得水洩不通,還是會驚嘆,不愧是台大最大夜。

電機營和宿營在各自停辦過之後,因為很多人的努力重新復活了起來。數月的準備期和投入整個暑假的決心,最後在炎熱的七八月中完美結束。

在系烤生不起來的火和在地美食、溫生蠔;在系卡時,平時低調的同學連續飆高音和深情的演出;烤雞大賽時,被人擠滿而有點味道的系k、因為參賽者太高的勝負欲導致有一點令人不舒服的觀賞體驗,這些都讓我們在高壓的生活中可以喘一口氣。

兩次被疫情打亂的下學期,和朋友們在下課後沒有互相道別就突然變成了遠距上課。再加上大三大四每個人開始嘗試不一樣的領域與組別,能夠大家一起窩在總圖或是系 K 討論作業報告的時間越來越少,被上課的進度、 GPA、推甄、口試、申請留學逼著只能頭也不回的往前走,偶爾會覺得悵然若失。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著每個人都往自己有興趣的、喜歡的領域邁進。就像是蟄伏的種子終於發了芽,在經過長時間的迷茫與自我懷疑之後終於破土,長出了各種模樣的花。

或許不常見面,但是每次聊天都能夠聽到彼此最近在忙的工作、實習、專題,看著他們閃閃發光的眼神,突然覺得可以跟這群人一起長大,非常幸福。

我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電機之夜的二樓看台,剛結束的表演者和觀眾一起站在擁擠的走道、趴在欄杆上,物理上的引頸期盼下一個演出。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我們,飛速長大,開始有不一樣的煩惱與在意的事情。有的人在三十學分和雙主修中如魚得水,有的人從微積分三就開始迷茫。可是在那個當下我們一起站在那裡,為了厲害的舞蹈動作尖叫、手機錄到不小心放槍的時候默默卡掉,聽串場劇毫無邏輯的諧音艮和光舞應急笑話,邊罵「真是爛死了」,邊笑得亂七八糟。那樣所有人心都在一起的時刻像魔法一樣,雖然沒辦法定格成為永恆,但是已經足夠美好。

當然還是有很多讓人覺得天要塌下來的事情——
跑了六個小時之後斷線的 google colab 。
好不容易寫完結果記錯作業的 deadline 拿到 0 分。
面試了好多地方還是找不到的暑期實習。
地獄期末考週因為十六週之後變成無限延長 final project 地獄月。

但是現在想起來,那些覺得天要塌下來的時刻其實也沒有多嚴重,很多時候大哭一場、發個限動,或是跟朋友聊聊天、吐槽一下就可以好過一點。就算沒有辦法解決,就算最後還是要停修,我們還是在一起不停的往前走。

因為一路上有你們的陪伴,所以回想起來的時候,那些艱辛、痛苦,那些狼狽不堪的回憶早已被我們的歡聲笑語所替代。

畢業典禮是大家的,但是還是想要說一點點關於我自己的事情。我在這四年第一次擔心成績不好會被當、第一次失戀、第一次簽停修單,第一次覺得自己獲得的全部都是運氣,不聰明又總是努力不夠。但是在這裡,我遇見了一群讓我一想到這趟旅程即將畫上終點,就感覺有點難過的人。謝謝在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可以有很多強大又可以信賴的人依靠,能夠遇見你們是我覺得在大學裡最美好的事情。

謝謝系學會的夥伴、各個活動的總召和幫過任何忙的所有人,謝謝你們讓系上除了讀書以外還變得很好玩。

謝謝在課堂上一起寫分組作業、一起肝 final project、或只是一面之緣的朋友,在這個場合沒有辦法說出每一個你的名字,但是你們都很棒,我真的很喜歡大家。

謝謝教授們在這四年中無私的教導。在我們困惑時給予回答,在想要學習更多的時候給我們機會,在我們對未來感到迷茫時為我們指出各種可能的方向。

雖然有些知識已經變得模糊,雖然現在只唸得出倒三角形乘和倒三角形點點,實在是很不好意思,但是老師們無論是在課堂中或課後給予的心理支持總是非常受用。

謝謝系上給予的資源,從無論硬體設備、共同空間、到修課規範,都能夠聽到我們的聲音、加以改善。

最後,還要謝謝家人們在我們讀書的這些年裡的付出,包容我們偶爾任性的晚回家,甚至半年不回家。謝謝你們讓我們能無後顧之憂的嘗試、跌倒,再重新站起來。

再次恭喜全體畢業生。

四年很短,就這麼在快樂、難過、興奮與扼腕的各種情緒交織下度過了。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令自己驕傲的電機人:工程師也好、科學家也好、麵包師傅也好,當好的人,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幸福的人,在美好的時刻遇到美好的人。期待在下一次見面的時候,大家都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擁有自信、快樂、和健康的肝。

祝全體畢業生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