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的神秘面紗(下)

許炳堅博士、陳姵樺博士

6. 如何『設計』你的提名案例?

IEEE 會士提名並不是在比賽誰發表了比較多的SCI論文,所以提名表格限定只有四頁,而且不准附上個人詳細的履歷表。在這長度有限的四頁提名表格內,必須把被提名人(nominee) 的主要貢獻與影響,清楚地展現出來。這實在是對提名人(nominator) 的表達功力,一項極大的考驗。

按照IEEE總會的規定,一個完整的提名案件需要至少五位會士們來擔任參考查詢人(Reference);五位是湊齊基本要求的最少數目。另一個正面極致的情形,就是提名表格裡的每一個位置,都請一位會士來擔任。也就是說:提名人(nominator)可以請一位會士來擔任,三位背書者(Endorsers)也都是會士,再加上八位參考查詢人(Reference)是會士;在一個提名表格裡就總共動用了十二位會士的大力幫忙。這種十二位會士齊心協力的正面極致提名案例,其效果當然比靠只有五位會士勉強撐場面的基本案例要勝過許多。

對於參考查詢人(Reference)的邀請,也是充滿了學問。並不是邀請世界最有名的大牌學者就保證好。從英文字面來看,Reference就是參考的意思。就好比跳高的橫竿位置,如果把橫竿擺在太高的位置卻沒有成功地跳過去,結果就是失敗而被扣分。所以對於參考查詢人的選擇,要以對方能夠充分感受到你的貢獻與影響力為主,千萬不要好高鶩遠。

還有在八位參考查詢人之中,華裔的名字不要超過一半、也就是不要超過四位。不論該參考查詢人是在國內、在亞洲、或者在歐美任職都一樣。自己同校的也避免太多位,這樣才能彰顯出你的世界性影響力。

提名表格裡的十多位會士,如果有人不是全心全力來支持,如何預先找出來、又不傷大家的和氣?這需要用些高級的「人際技巧」,不方便大喇喇地在此寫出來。如果讀者們有這方面需要,請直接和我們連繫。

背書者(Endorsers)的邀請,又是另外一門學問。有些提名案例,在找齊了八位會士擔認參考查詢人(Reference)之後、再加上提名人(nominator)是第九位會士;可能把可以有效動用的會士們都用上了。這樣子,背書者可以請一位學校的主管、再請一位學術會裡的「技術委員會」主席(Chair of Technical Committee)來擔任。另外一位,就請期刊的副編輯、或是地區會的學術會分支主席(Chapter Chair at Taipei Section)來大力幫忙。

反之,如果十二位協助者(包括一位提名人、三位背書者、八位參考查詢人)都是會士,對於這麼堅強的案例,採用的策略就可以非常地不一樣。提名人是站在無可取代的樞鈕位置;其他十一位會士,可以請影響力最大的三位(例如,中研院院士、或者美國工程院院士)來擔任背書者;這樣子,在「學術會審核委員會」的審查與排序這一關,就可以大獲全勝。此一提名案例送到IEEE總會時,就十拿九穩了。

有一位年輕的大學生告訴我:「工程領域 (包括電資學院、工學院等)的課程內容比理學院的課程內容簡單多了。」從數學複雜度來說,『量子力學、近代物理』這些課的內容確實比『數位系統設計、類比積體電路設計』課來得繁雜許多。但是,工程領域的精髓在哪裡?

工程領域的精髓決不是在於複雜的數學式,而是在於『設計』兩個字!想一想,經過髮型設計師剪、燙過的頭髮,多麼有精神!經過服裝設計師特別處理的衣、褲,又是何等的亮麗與耀眼!兩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告訴我們,什麼叫作『計』(見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工程專家就必須會取捨:哪些地方要把昂貴的某一『計』給『設』定下去?又在另外哪一些地方要省些力氣與資源,只用比較便宜的材料來一筆帶過去?這樣子,虛實相生、實數與虛數相互運用,才能達到最大的回收(ROI,Return on Investment)。試想一下,如果把虛數從我們日常使用的「數系」拿掉(也就是不准使用虛數),那麼「現代訊號處理系統、現代通訊理論或者無線通訊系統」還能夠被順利地設計出來嗎?因此,對於你的IEEE Fellow案例(不管你是被幫忙的被提名人nominee,或是擔任提名人nominator),怎麼可以不好好地徹頭徹底來『設計』一番呢?

只要『設計』得宜,就可以發揮「(自己的)下駟對(敵方的)上駟,然後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來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是「四兩撥千金」的效果。

另外,如果一個研究人員的絕對資源有限,那麼就要利用leverage(槓桿作用)的觀念與方法來發揮「倍數的效果」。譬如說,電腦上virtual memory (虛擬記憶體)就可以超越固定實體體記憶的限制。還有,訊號處理上,vector quantization (向量合起來一起量化)就比scalar quantization (純量的個別量化)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率。

說真的,「孫子兵法」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最好的『選舉』策略參考書。會善加利用的話,可以獲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只是,現代工程領域與管理學院、商學院裡的研究人員們,真正能夠深入體會、並且善用「孫子兵法」精髓的並不多。「孫子兵法」所強調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正是教導我們如何在國際學術學會裡以有限的資源、發揮無窮的戰力,把影響力、競爭力推展到淋漓盡致!以後有機會、大家也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來探討「國際電機電子學會的21世紀孫子兵法」。

美國的有些名校,由IEEE會士們組成『會士團』、由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們組成『院士團』,每半年、或者每季定期聚會,討論來系統化提攜熱心、而且有為的同仁們。台灣獲有頂尖大學計劃補助的研究型大學,是否也到了適合發揮此種團體戰力的時機?

7. 結語

「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的數目評比,被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採用在邁向頂尖大學學術領域全面提升計畫裡。利用本文,我們也順水推舟地貢獻了一部份淺見與大家共同切磋。就像球隊比賽的戰術一樣,沒有一成不變的。必須要「因人、因時、因地」來機動與靈活的調整。

獲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並不是一切的『終點站』,而是最好的『充電站』。在獲選為1996級會士之後,我陸續地在『線路與系統學術會』 (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我們創立了「多媒體技術委員會」(Multimedia Technical Committee)由我擔任創立主席。我也擔任了兩年的「參議委員」(Board of Governors)、先後擔任了「會議副會長」、以及「學術會會長」。另外,我也擔任了「超大型積體電路期刊」的總編輯、擔任了「多媒體期刊」的創刊總編輯。在IEEE總會方面,我和吳重雨教授、施敏教授共同擔任2003年11月在「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旗艦特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的『奈米電子與技術特刊』的客座編輯;接著,我從2005年到2007年、還有2008年到2010年為期六年在該「旗艦特刊」擔任編輯。

我們深深相信,只要台灣的教授學者們,對於國際學術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必然可以在許多重要的學術角色上去充分發揮,來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數目的穩定增加,就像台灣大學、與交通大學的期待一樣,一定會蓬勃地展開。

我們特別感謝「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劃」的主持人、共同主持人:交通大學吳重雨校長和台灣大學陳良基副研發長很有遠見的支持非常創新的『系統化啟發學術金頭腦』專案。對於國科會在今年適時地創辦『補助學者提昇國際影響力試辦方案』,我們表達由衷的敬意。我們更感謝來自台大電機系江簡富教授與『台大電機之友』季刊的編輯群的誠摯邀稿。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博士近年來在幾個重要場合期許台灣的研究型大學能夠進入世界一流之列,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希望這篇文章在此一關鍵議題,能夠有所助益。謝謝!

簡短感言一:(台灣大學電機系 劉致為教授;台大電機系1985年學士)

IEEE會士們對國家學術地位與經濟實力的相關性很高。希望台灣半導體、面版、資訊與通信技術、及太陽能的競爭力與研發成果因為IEEE會士們的推動,能夠更上層樓,快速進入已開發國家、與韓國爭雄。

簡短感言二:(台灣大學電機系 孫啟光教授、IEEE會士;台大電機系1987年學士)

閱讀本文,深覺獲益良多,更有相見恨晚之感;本文相信對於未來同仁們被提名為會士作業將會非常有幫助。個人尤其對許博士、陳博士「Show and Tell」(展示與講述)部分的著墨,感觸良多。過去多年來在台灣大學電機系上教學的經驗告訴我,「Show and Tell」的訓練在我們的基礎 K-12 (幼稚園到高三的十二年級)教育系統中非常缺乏,而一般的大學教育也幾乎忽略此項,只是以口述與考試為主。由於「Show and Tell」不單只是語言溝通與表述的技巧,更是需要對所研究或學習的主題具有超越表面更深一層的認知,因此這項『內化的習慣』(不單是基礎能力而已)的缺乏造成了研究所學生在從事學習與研究上的嚴重障礙,尤其是我過去所指導的碩士班學生們。

個人以為,身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教導學生們此項基本認知與表述的能力,尤其是要成為國內研究與領導人才的台大學生。台大學生,尤其是電機系的大學部學生不是技職學生,不能只傳授給他們知識與技能而已,更應要求他們『想』、『整理』、然後『表達』。此項概念若能因許博士與陳博士之文章而讓學生們、甚至社會理解,將對台灣大學的未來具有極大的幫助。謹建議電機系上將對「Show and Tell」能力的要求加到本系的修課成績評分系統中。以電機系學生們對於分數斤斤計較的能力,相信這一些處在人生學習高峰期的同學們會很快的強化他們在此方面的能力,學習對事務更深一層的認知、思考、與表達,來脫離目前背考古題、人云亦云的困境。

簡短感言三:(交通大學 林進燈教務長、會士,現任「IEEE台北地區會」理事長)

對於電機資訊領域的研究人員而言,IEEE會士的頭銜代表對個人在專業學術圈內的努力獲得相當的肯定。

許博士獲選為1996級會士後,於2002年在交大首先嚐試成立『全球化領袖型教授推動會』,乃至於近年來更積極地推廣跨校的『系統化啟發學術金頭腦』專案,不遺餘力。熱心協助國內教授們以更有效的方法來增強國際化競爭力,提升台灣學術界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在此個人表示極力的推崇!

「IEEE台北地區會」為整體提升台灣在IEEE的進一步發展,致力於深耕校園。因此,將努力地推動各大專院校成立學生分會、提供鼓勵學生分會的獎項,並期許學生們對於會務的參與更為積極。我們預計成立相關事務的推動單位,協助目前的會員們提出申請成為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會士(Fellow),以促進台灣未來在國際學術上的進一步影響力、競爭力。

簡短感言四:(中山大學電機系 王朝欽教授;台大電機系1984年學士)

成為IEEE會士的要件之一是對學術的貢獻與對產業的衝擊。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將個人著作與專利在一或兩個領域上專注,以期產生突破性的效果,來增加獲選為會士的機會?

還有,IEEE會士是一個極為榮譽的頭銜,代表對學術的貢獻、社群的服務、科技的推動等方面的重要貢獻。但是如何爭取到 1+3+8=12 位不同國家會士們的認同與背書?此文中並沒有詳細的指引?以後是否接著再撰文詳談?

如何在獲選為會士之後,再開創一個新局面?您是怎樣爭取到擔任IEEE「期刊總編輯」?以及如何成功地爭取擔任「學術會副會長」?甚至於擔任「學術會會長」等?這一切的過程,在此文中來不及交代。不知以後可否撰文分享進一步的『秘笈』?

簡短感言五:(台灣大學電機系 張耀文教授;台大資工系1988年學士)

在此,我要感謝許博士與陳博士勇敢與認真地努力於提昇台灣學術界在國際化的競爭力。我覺得國際化競爭力可由兩個層面來觀察:(1) 學術面、與 (2)行政面。

在學術面部分,研發的影響力是最重要的指標。其具體表現在於研發成果被「正面」引用的次數與強度,研發成果是否被列為經典教科書或研究專書的內容?研發成果是否為工業界所採用?及其所創造出的產值等等。由我對於國內工程領域的觀察,深深覺得我們應該再多鼓勵研發人員參與國際技術標準與前瞻藍圖的制定,以及各專業學會技術委員會對研發方向與進程的先期規劃。大學與研究所課程應該再加強進階理論的深入訓練!我總覺得目前國內工程領域教育過於偏重以應用為導向的課程訓練,以致於研究生們大多選擇從事偏向「追隨者、微量變化」(follow-up/incremental)等比較容易的題目來研究,而無法有效的提昇原創研發的深遠影響力。另外,在電機資訊領域,頂尖會議論文的影響力經常遠高於一般SCI期刊論文(甚至高於頂尖期刊論文)。然而國內對於研發人員的各項評估與獎酬,仍然著眼於期刊論文至上,而相對地輕忽發表在頂尖會議論文所能獲得的影響力、知名度、與累積的人脈資源;實在可惜!

在行政面部分,文中所提及的國科會『提昇國際影響力試辦方案』,旨在提供學者們從事國際學術與行政活動所需的財務與人力協助。此方案應當能夠有效地提供國內相關學者們較優的後勤支援,以補其他方面之不足。尤其國內學者的人脈資源常常遠不如歐美、甚至日本的學者!我們除了需要各自努力外(如加強於頂尖國際會議之論文發表、邀約頂尖學者至國內參訪等,以提昇個人以及學校的知名度和人脈),更亟待國內領袖學者們伸出援手、傳承提攜來改善!以日本在「電子設計自動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以及「晶片設計」領域為例,其擔任國際會議與學術會裡重要職位的人員,經常是利用有系統化的接班梯隊來發揮團隊的力量。反之,國內學者常靠個人的單打獨鬥,成效就當然差得多了,而且很快地就被折損得精疲力竭。

學術面與行政面的影響力對提昇國際化的整體競爭力應當是相輔相成的。若僅偏重學術面而忽視行政面的重要性,則學術影響力常有其局限性、而無法發揮加乘的效果。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斷,就是這個道理。反之,若僅偏重行政面而忽視學術面影響力的提昇,則此影響較易流於表面且無法深遠、長久。(許炳堅博士按:所以,台灣有志的學者們應該勇敢地一起站出來,相互提攜、傳承經驗與人脈,共創21世紀人材的轉型與升級,共同追求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卓越新境界!)

簡短感言六:(台灣大學電機系 劉深淵教授;台大電機系1985年學士,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

我自己 (我相信有一些學生們也有類似遭遇)在大學修課學習過程中,時常會有許多疑問,其中有二個疑問一直困惑著我。第一個疑問是「學習這些學科有什麼用?」(除了考試與未來可能有工作之外),如何在現實社會中使用這些學科的知識?(除了考試,我好像其他什麼都不會)。第二個疑問是未來我能做什麼或者要做什麼?(同學們都在準備升學或就業,我到底能做什麼?)。

我相信「Show and Tell」或者是『專題實作』, 可以是很好的解答之一。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首先「Show and Tell」這一過程,必須自己去找一個你有興趣的問題或者是想完成的事情。所以第二個疑問的可能解答之一,就是我常問學生你喜歡什麼?我相信只要學生去做一件他自己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全力以赴。

定義好問題之後,再來找一些相關資料,看看前人做了什麼或者如何做,然後想一想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針對第一個疑問的可能解答之一,就是我常問學生你有何好辦法?為什麼這是個好辦法?我相信在說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驗證他學過的學科知識。所以我相信「Show and Tell」,基本上是一種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與評量學習的好方法之一。未來的人生與試煉通常沒有標準答案,自己的未來靠自己去「Show and Tell」。

簡短感言七: (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系 陳科宏副教授;台大電機系1994學士)

首先感謝許博士在台灣學術界的努力。我從學生時代就看到的意氣風發的許博士在台大電機系演講,了解到旅外學者在美國的努力,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國際知名學者的歷程!在他的精闢演說中,理解到在研究的領域裡不應該是做一個追隨者、造成微量的變化,不應該是只針對別人的論文做小範圍的改進;反而應該是提升研究原創性的能力,所以要在學生時代就在研究領域上積極努力。而我在學生時代的想法認為只要在SCI 期刊論文上多努力,就可以成為一個IEEE會士,但事實並非如此。想成為IEEE會士是一條很遠、很難的路程,但是許博士能夠不吝分享如何成為一個IEEE會士所需要具備的一些策略,也為大家揭開這一個神祕的面紗,使得後輩們有機會順利踏進IEEE會士的這道窄門。

這麼多年以來,我不管是在工業界或是在學術界,都見到許博士努力於國際、以及台灣學術界,他不但在『線路與系統學術會』做出重大的貢獻,更成為「多媒體技術委員會」的創始主席,以及多項重要學術領域的領導者,更顯示出獲選IEEE會士之殊榮後,所應表現出來的風範。如今許博士把這一經驗與珍貴意見分享給台灣學術界,顯示出IEEE會士是充電站、不是終點站。IEEE會士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在學術以及專業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如何提升台灣學術界的IEEE會士的數目與貢獻?成為大家努力的方向。IEEE會士是靠「選舉」,如同許博士說的「Show and Tell」,我們看到許博士無私的分享他的看法,希望能夠提供「如何策略性的有效成為IEEE會士?」給國內的學者。每一個學者應該在策略上改弦更張,不僅是要在專業領域上積極奮進,更需要在世界學術界的交流人脈資源上做出額外的努力,以縮短成為IEEE會士的時間,提升台灣學界的會士數目,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許炳堅博士於1978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目前擔任台積電公司處長
陳姵樺博士畢業於台大心理系,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

33期 動態報導

校友捐款
感謝1986級系友陳陵先生暨夫人徐瑞媛女士捐贈其榮獲Microsoft公司頒發之「Technical Recognition Award」獎金約美金35,000予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

We are both very grateful for the education we got at NTUEE and wanted t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with this contribution.~~from陳陵學長。

教師榮譽
★吳宗霖教授榮獲「2009 IEEE EMC Society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特此恭賀。

★李泰成教授榮獲「國科會98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特此恭賀。

★98年本校職員工臺大盃桌球賽,本系成果輝煌,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郭德盛教授榮獲「男子長青組個人第三名」
郭德盛教授與李學智教授之工學院與電機聯隊榮獲「男子壯年組亞軍」。
陳銘憲教授領隊之電機資訊學院隊榮獲「男子青年組亞軍」,

電機資訊學院隊參賽名單如下:

陳銘憲教授、邱奕鵬教授、資訊系林守德教授、
光電所博士生蘇立杰、洪士哲
電信所博士生廖文財
電子所博士生黃富謙

 

★蘇國棟教授榮獲本校「97學年度通識課程教學優良教師」,特此恭賀。

★賴飛羆教授榮獲本校「第3屆(98年)教師傑出服務獎-教師傑出校內服務獎」,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以下為本學群學生得獎榮譽,特此恭賀。

得獎榮譽 獲獎學生 指導教師
97年度教育部大學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銜接計畫—優等計畫獎 電機系陳韋仁、趙孝涵同學 吳忠幟教授
國科會97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電機系鄭齊軒同學 吳宗霖教授
國科會97年度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電機系施易昌同學 魏宏宇教授
2009全國機器人競賽-臺灣新光保全智慧型保全機器人競賽獎第一名 電機所林瑜智、黃千豪同學 羅仁權教授
2009全國機器人競賽-智慧居家服務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獎夢想實現組第一名 電機所江國宏、周楨惇、林志鵬、李貫豪同學
電機所產碩專班陳柏男同學
傅立成教授
98年全國大專運動會擊劍男子乙組銳劍團體賽亞軍、銳劍個人賽冠軍 電機所趙逸群同學
98年全國大專運動會擊劍男子乙組鈍劍團體賽冠軍、鈍劍個人賽冠軍 電機系吳景亮同學
教育部97學年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研究所標準元件數位電路設計組特優 電子所郭俊良同學 盧奕璋教授
教育部97學年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研究所標準元件數位電路設計組佳作 電子所蔡一民、
張洛梅同學
陳良基教授
教育部97學年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研究所標準元件數位電路設計組佳作 電子所陳致傑、
黃勇叡同學
盧奕璋教授
教育部97學年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研究所標準元件數位電路設計組佳作 電子所邱証暘、
劉威孝同學
李建模教授
教育部97學年度大學院校積體電路設計競賽-研究所全客戶設計組優等 電子所吳克中、
王懷德
李致毅教授
2009年第一屆施耐德電機盃節能主題競賽第二名 電機系林承瑋、侯俊傑同學 羅仁權教授
2009年第一屆施耐德電機盃節能主題競賽第三名 電機系李祐棠同學 連豊力教授
2009年第一屆施耐德電機盃節能主題競賽創意獎 電機系李祐棠同學 連豊力教授
NOCS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tworks-on-Chip Best Paper Award 電子所籃英誠、羅士欣、林玥其同學 陳少傑教授
中華民國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學會第二屆博士論文獎—優等獎 電信所梁家愷同學 陳宏銘教授

★電子所學生參加教育部主辦之「97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競賽」,成果豐碩,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97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競賽得獎名單

組別

獎項

系所

隊員

指導教授



特優

電子所

湯凱富、左佳正

黃鐘揚

優等

電子所

黃紹倫、吳濟安
徐常紘

黃鐘揚

佳作

電子所

翁榮鴻、黃敏純

郭斯彥




特優

電子所

李柏緯

張耀文

優等

電子所

莊易霖

張耀文

佳作

電子所

許智仁、林庭豪

黃鐘揚

佳作

電子所

許欽雄、陳思佑

張耀文

佳作

電子所

林坤輝、李姿萱
葉昱甫

黃鐘揚

備註:台大電機系/電子所/EDA組 囊括了18隊得獎者近半數。

★本學群學生組成之電機所籃球隊榮獲「2009年臺大盃男籃錦標賽亞軍」,特此恭賀。

參賽學生名單如下:

電機所:
嚴世勳、陳冠儒、陳柏男、
電機所:
郭政錦、李繕琮、林孟勳
電信所:
徐康華、黃浩儒、吳至倫、
王昱中、范宇承、蕭偉成、
陳奕嘉、張家豪、王文阜、
劉成哲、沈修毅、莊為巖、
周武億、許健明
電子所:
鄭任遠、許哲瑋、羅世為

教學心得

林宗賢

五月初,《臺大電機之友》來函邀稿,希望我能就獲得本年度教學傑出獎一事撰文,分享我的教學理念與心得。對於這個邀請,我感到十分榮幸,但卻也為此輾轉反側、寢食難安了好一陣子。

自從上個世紀考完大學聯考作文之後,提筆為文的必要性及頻率大幅降低,寫正經文章的能力自此有如江河日下,一去不復返。光是這一個考量,就足以讓我不敢接下這個任務;然而,真正令我躊躇猶豫的原因是:對於教學,我其實沒有太高深的理念,只是很單純地想把課上好,抱持著「一個都不會少」的期盼,希望每位修課同學都會開心地來上課,並有所收穫(不過,很快地,我發現同學們缺課的原因實在是無奇不有:天氣不好、甚或是「天氣太好」,都可以成為同學們無法順利進教室上課的理由XD)。這樣的理念,平凡無奇,本來沒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但我一時不慎,回覆《臺大電機之友》:「我會評估寫這篇文章的可行性」。通常這句話的含意是:「我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所以先給個不確定的回覆拖延一下,但應該是不會有下文了。」未料,總編輯及執行編輯鄭小姐似乎只看到「可行」二字,於是,在他們的溫柔堅持與包容之下,我還是硬著頭皮提出了我的評估報告。

幾年前,我在返國執教前夕,回到母校UCLA拜訪我的指導教授。言談中,我們聊到教學,他表示:「開一門新課時,每一個小時的課程內容,往往得花十小時以上準備時間。」在我聽到的當下,感到難以置信,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備課需付出這麼多時間。直到回國上了第一堂課之後,才體會到「備課」這件事,實在是一門慢工出細活的大學問。無論教授何種科目,為了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效,即使教科書的內容早已滾瓜爛熟,課前還是得一再地檢視教材、反覆思索推敲,以期找出一套最適切的講解方式來傳達課程內容。我總以為,再複雜深奧的理論,只要能闡述得宜,應該也可以看似簡單且平易近人。

在課堂上,為了避免同學們只是被動地接收課程資訊,「提問」會是一個有效的方式。因此,備課時我常準備一系列的問題,在上課中藉由經過設計的提問,引導同學們的思考,並鼓勵他們開口回答、參與討論。不過,多數時候,同學們大多不會輕易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專業看法。根據過去的經驗及觀察,如果刻意點人回答,同學們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分心」(忙著計算自己被點到的機率),反而不能放心思考,所以,我通常不會點名要求同學們回答問題,而是利用投票表決取代開放式的回答,並從同學表達意見的過程中,即時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如果說,上課的氣氛與學習成效息息相關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這樣的觀點。在國外時,我看了不少脫口秀(Talk show)節目,對主持人(如Jay Leno, David Letterman等)在節目中機智詼諧的應變能力,以及活絡現場氣氛的主持功夫,感到讚嘆與折服。這些精采的演出,其實是結合了幕後編劇及台前主持人的共同努力:編劇們致力於蒐集、整理資料與劇本撰寫,接著,節目主持人在演出時,視現場觀眾的反應機靈應變,將劇本發揮到極致,而節目的收視率及廣告業務的收入,則反映出節目受歡迎的程度(但不一定反映品質)。其實上課教學與脫口秀節目,也有幾分類似,教師們課前整理好上課教材,然後在課堂中依自己的劇本來講授演出,過程中,多少也必須視上課觀眾(學生)的反應或課堂狀況即時調整。此時,教師們的努力有一部分會反映在教學評鑑的結果上,或者可能反映在禮輕情意重的超支鐘點費上(如果修課人數眾多的話)。當然,上課教學與電視節目的本質及目的截然不同,教學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而不在於取悅觀眾或是營利,但這兩者在事前的準備工作及在台上對觀眾的展演過程卻是一樣的。我們不應以收視率做為教學準備的依據,但如果能在備課時,將經營上課氛圍納入考量,例如:準備一些課外資訊或輕鬆小品,視課堂狀況或聽講者的精神狀態,加以適時運用,一定有助於活絡教室氣氛、增進與同學們的互動,進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關於教學,清大前校長劉炯朗院士在他的部落格(註一)中寫了一篇非常值得參考的文章,他提到教學的三個層面:to instruct、to invite、以及to inspire。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授(instruct)教材的內容之外,引起及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的資訊接收為主動的探索學習,亦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當然,每個科目的學習內容不同,功能及目的也各異,例如:大學部的基礎科目,有明確的課程範圍及任務,因此,instruct的角色比較明顯;而其他課程,則或許在傳授特定知識之餘,更應著重於啟發同學們的學習及研究興趣。每一門課除了內容屬性不同之外,同一科目每年修課同學的背景及程度,也多少有所差異,因材(才)施教雖是老生常談,但卻也是有效教學的不二法門。

寫了一些東西,我想是可以結案了。這些日子以來,生活中不免為了KCL、KVL、姆歐定律而傷神、傷心、傷肝,偶爾仍有百思不解為何如此的時候,惟期許自己將來能依然熱情不減,持續努力地把事情做對、做好!

末記:

劉校長在今年四月曾經蒞臨臺大演講,講題是「教與學之激盪Learning How to Teach, Teaching How to Learn.」 該演講精采絕倫,值得一聽(請上台大演講網查詢(註二))。劉校長的演講中,主持人李嗣涔校長提到一件令他記憶深刻的往事:早年有一位電機系的學長曾對李校長提到,他(該學長)曾審過一位昔日授課教師的研究計畫提案,但後來他把該計畫否決了,原因之一是,他認為該教師當年教學不夠用心,因此他不能放心地把國家的研究經費交給該教師去運用執行。

小故事,大道理,僅供參考!

註一: 劉校長的部落格:我愛談天你愛笑-教學與領導
註二: 台大演講網/隨選視訊/教學工作坊

林宗賢,交大電子系1991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暨電子所副教授

「吃吃照片」攝影展

陳韋安等8位

由電機系主辦,電機吃飯團承辦的「吃吃照片」攝影展,於98年4月27日至5月8日假博理藝廊展出。電機吃飯團由八位大四的同學組成,平日聚會通常以拍照和打鬧作為紓解課業壓力的管道。

陳韋安

轉眼之間, 那個聽話念書的小高中生, 已經要從台大畢業。四年過去, 從一個因為單純師長要求而認命念書的小孩, 到現在思考這一切是否如此理所當然, 也開始享受學習與研究當中的諸多樂趣。

這次展出作品的題目「step」一方面是為了歌頌成長, 另一方面也不禁要好好思考, 生活周遭的種種改變, 是否如乍見一般美好。

 

若說人生像 step response, 大學四年就是從蒙昧無知開始急速攀升, 在此之後, 或許我們不再進步, 而在起起落落當中逐漸安頓; 或許繼續攀升, 不斷挑戰新的高度。但願是後者。

羅晟文

沒想到大家在水深火熱的實驗和報告海中,還是把展覽辦成了!「吃吃照片」是我參加過的展覽中,感覺最開心的一次,感覺上沒有互相較勁的壓力,取而代之的還真的是大玩一場的快感。

畢旅快結束時,凌嘉曾問過我對吃飯團的看法,以及我心目中吃飯團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當時我也答不太上來,只覺得吃飯團的結合真是好自然。畢旅後我才開始認真思索,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吃飯團得以成形。我想,辦這場展覽的目的除了對外分享我們的快樂外,更重要的是對內讓我們更加了解吃飯團。

結果辦完展覽後,我還是不知道使吃飯團結合的力量是什麼,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沒道理。我們常把原因訴諸於我們都愛吃,愛拍照,但我在社團的經驗中,單靠喜愛拍照或是喜愛吃好吃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使一群人如此緊密的結合。不過,吃飯團有個特色,那就是無論我們所在的地點多麼無聊,那怕是只有一張木桌,我們都有辦法快樂的玩耍一個下午!我覺得吃飯團團員們的遊戲度都異常的高,當我們湊在一起時,這股力量總是讓我們分也分不開。我猜想,能使我們真正能結合在一起的力量,就是來自遊戲吧!也是這股能量推動著我們,讓這一次的展覽得以順利實現。

許芷榕

四年了,常常還是覺得,電機系實在太大了。大到無可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或是疏離,每一個相遇與靠近都是一份禮物,好比,吃飯團。

這群人,有許多一直都是旁觀者,接近了才發現頗有可觀之處。每一次相處都有火花,笑鬧裡總有機智,第一次覺得未央歌似乎隱隱約約不再遙不可及了。不禁猜測,這群人辦攝影展,會擦出甚麼樣的火花?然後深深地期待著。

期待沒有落空,卻驚喜地發現大家能說的,比想像的還要多出太多太多,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啊!看著那天的照片,回想起成軍的那個下午,多麼美好的下午、多麼美好的緣分,真心感激。

謝胡振國主任、吳忠幟老師、李學智老師以及毛明華老師的大力支持,心理上的和實際上的。那個關在會議室的中午,第一次覺得沒有虛擲青春。然而,如同讓人喜愛的展場氣息只有兩個禮拜實在是太短太短了,青春也是, 怎麼樣都太倉促。

吳伶言

本以為自己是害羞怕生的,回顧大學四年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個冒險家。大一加入溜冰社、大二參加很多蘭友會活動、大三認識吃飯團、大四加入劍道社,很開心,隨便一想都是好玩的回憶!

吃飯團是個奇妙的存在,源起於那個控制提早下課的下午呢?還是好幾個熱愛拍照的成員?抑或寂寞而愛冒險的靈魂們?總之不知不覺我們就越走越近、嘻笑玩鬧了起來,吃飯、外拍、看攝影展、辦攝影展、出遊、環島畢旅,很少有機會能這麼頻繁的跟某個人接觸,近距離的了解他們,或許也發掘了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感覺很好,在他們面前可以盡情的撒嬌、繼續當小孩子。

接觸拍照正是因為吃飯團。本來只是當外拍model,可是越了解這群人就越想拍些什麼,來記錄某個有趣的表情、某個瞬間,記錄我們是如此真摯的相處而開心。所以沒相機的我其實平常很少拍照,搶飯團成員的相機來拍有趣得多,哈哈!

這樣散漫的我一直都對自己的照片沒什麼自信,可是還是大膽的展了兩次。不同人看的東西注意的點很不一樣,雖然不是專業的,還是想把自己心中覺得美好、被吸引住目光的照片跟大家分享!

徐以樵

我在這次的個人展區中,展出了五張照片。對我來說,它們就是旅行的意象。

穿過花蓮一個小火車站中地下道深遂的黑暗,走向光明的旅伴;在普通大樓的五樓,發現不同視角下那個看得慣了的小福;登上了一座無名的小丘,眺望著不曾看過的風景;遇見了四棵堅忍的樹;跟友伴終於到達了神秘的、意外之外的海灘。所有的旅行都是從黑暗出發,也許並不偉大,並不可歌可泣,但總要遭遇到一些困難。你會看到多少風景,你的終點也許並不聞名。

那麼,所謂的人生,不就是一場偉大又緲小、極為私密的旅行嗎?

但是,我卻沒有放上任何的,在旅行中所結識的人們。恍惚地,我們在大學裡的旅行,行將告一個段落,在這段倏忽的慢板裡,我所懷念的主旋律,一定是不管我怎麼任性、固執、頑皮,想要時卻都能聽見的吃飯團。我放上了所有其他的旅行照片,而這個展覽就是我在旅行中結識的旅人們的肖像。

細數時光,我很幸運,在大學中有一半的時間,都能與你們一同旅行,以攝影始,以展覽終,挺好的。如今目的地雖然有了分歧,團員們!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啊哈哈哈哈……。

洪偉修

突然想起當初高三時申請失利,系方連同成績單,還不忘附上一本電機之友。當時看著明達館的願景圖,心裡惶惶然不知所措,但現在卻可以為電機之友撰寫文章,也是一種奇妙的安排吧。吃飯團真的是電機系擴大招生的恩賜;多少奇人異士在此相遇,才造就了如此奇特的這個小團體。我們論人生、談未來,而拍照成為看見每個人生命的窗口。當大家一起出門攝影,有人低頭尋找路邊的花朵、有人捕捉熙來攘往的人群、也有人偏愛湛藍的天空;無分優劣,我們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紀錄青春年少。有時也會舉辦照片欣賞,,或數位、或底片,試著去用別人的視角看世界,也發掘自己的更多可能。

此次聯展,我們沒有遠大的目標,只希望在大家各奔東西之前,有個機會可以看看自己的成長軌跡。未來不可知,但看著大三時拍的照片,當時的自己也從來想不到這群人會一直陪伴到現在。所以,沒有什麼好怕的,就向前行去罷。

蕭以欣

相片可以沒有框,框也可以沒有相片。

這就是我創作的源頭。沒有其他團員對攝影的熱誠和技術,只有傻氣和花俏的手工。決定以相框為題材,將不同素材加以應用,讓看展的人發現,只要轉個彎,有趣的想法可以成為創作品、成為小禮物。

大學四年,手工做了很多卡片和禮物。喜歡那種準備禮物的心情,總是一邊想像對方收到時的驚奇表情。生活中很多的開心,來自單純的用心,和小小的創意。

遇見來看展的人時,我都請他們先自己看一看。每個人面對展品,本就該有不同的發現和體驗。趣味來自於互動、來自於發現新奇的事物。許多標明創意的展覽,卻到處貼著禁止動手的標籤,喪失了樂趣,也往往侷限了我們的思考。用不同的角度看平常的事物,走出框框吧!

陳凌嘉

我是這一次展覽中,唯一沒有展出作品的參展人,對於始終沒有拿起相機,連我自己也覺得困惑,或許是因為處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因為不缺乏,所以沒有動機吧。

那麼我展了什麼?

對於一直很熟悉的人們,我總是找不到我們開始的地方,只知道我漸漸的在廣大的世界裡,找到了一個棲息的角落,小小的,卻又大得足以包容我的一切,那些任性、笑鬧、頑皮或是悲傷。

他們的攝影,使我面對了自己。從一開始躲避相機,厭惡照片中的自己,逐漸慢慢的習慣,接受自己多樣的(有時甚至是奇怪的)樣貌,最後甚至坦然的允諾他們拍攝的我的展出,我得到了很多的勇氣,讓我得以接受自己,從一個厭惡自己的人裡,慢慢的解脫出來。

所以,這個展覽,我想說的是一些說不出的感情,和說不出的感謝,以及說不出的勇氣。

我將要離開台灣遠赴國外求學,在這個將要離別的忙亂前夕,我常常會突然覺得,就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許,我會因為思念而拾起相機。

陳韋安等八位同學,電機系2009年畢業。

97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致謝詞(研究所)

吳政舉

校長、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各位家長,還有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同學們,每年的六月,在同樣的地方,總會有一場令人感動不捨的畢業典禮,我們或許曾經看過、也為學長姐們獻花過。盼了很久、等了很久、期待了很久,終於又到了驪歌響起、鳳凰花開,終於,到今天,我們要畢業了。今天,是專屬於我們九十七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生的畢業典禮,此時此刻,我們就是這場畢業典禮最重要的男女主角。

回想當年,無論是本系生、外系生、本校生還是外校生,一張榜單讓我們在這裡相會,帶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踏入了人人稱羨的台大電機。無論是在一館、二館、博理館還是明達館,在每位學長姐的身上,看到的盡是一股濃濃的研究氣息,還有一份我當初說不上來的特殊感覺,走過在研究所的日子,現在我終於知道了,那就是宅啊。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過去的經驗中,有太多太多的生活是在實驗室中度過,有太多太多的歡樂,是在電腦前面笑過。我們一起實驗、一起吃飯、一起打球、一起看亞錦賽、一起為王建民加油,甚至是一起打怪。

想當初學長姐們說過,進來台大電機只是代表另一個開始,從口試委員的手中拿到簽名頁,這才是我們在研究所奮鬥的價值。而在這奮鬥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一群人,那就是伴隨著我們研究上給予專業指導、朝夕相處的指導教授,還有教導我們許多專業知識的系上、所上的所有老師們,我想,這時可否借用大家的雙手,讓我們用最熱烈、最熱烈的掌聲向所有老師們說聲謝謝。

感謝台大給予我們良好的學習環境,感謝台大電機提供我們這麼豐富的研究資源。從台大畢業,象徵的是一種榮譽,也是一個責任,在未來,我們將盡全力完成台大人的使命,遵循「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台大校訓,成為社會的菁英。甚至,從台大電機畢業的我們,以台大電機為榮耀的我們,更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今天起,輪到我們榮耀台大電機,不斷的、不斷的努力擦亮台大電機這塊閃亮亮的招牌。

不論台大電機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已經在這裡寫下屬於自己的一頁。

我們要感謝我們有共同的機會在台大一起學習、我們要感謝師長平時給予我們的諄諄教誨、我們要感謝父母親長期以來的殷勤照料,讓我們順利的走完這段日子,親愛的家人們、你們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堡壘,是不是再讓我借用一下大家的手,給我們的四周家長最最熱烈的掌聲。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學長姐、學弟妹還有身旁的同學們。實驗室的日子,就像在進行一場高度專業的知識旅行,其間充滿了無數的paper和數據。大學部有著大學生了沒在記錄著大學生活,研究所是不是也要來個研究生了沒,不過,仔細想想,我們的指導教授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賦予我們了:那就是data生了沒。

走過這一段在研究所的日子,我們的思緒更加稹密,邏輯思考更為純熟,更重要的是我們有著曾經一起走過的歡笑與淚水,即使在未來,我們將朝著不同的方向邁進,我們依舊會思念著彼此,不會忘記師長對我們的叮嚀與祝福,更不會忘記這座陪伴我們這麼久的美麗校園。

在這裡,讓我再為大家做最後一次的點名,請讓我聽到你們的聲音:博士班的同學、光電所的同學、電信所的同學、電機所的同學、電子所的同學、生醫電資所的同學。

最後,讓我們懷著最感恩的心,相互恭喜、相互勉勵。同學們,我們終於,畢業了!

吳政舉,生醫電資所2009年畢業。

97學年度電機學群畢業典禮致謝詞(大學部)

許翔森

嗯,校長,各位貴賓,各位老師,各位家長還有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是台大電機109屆的應屆畢業生,許翔森
其實我現在站在這裡致詞還蠻心虛的,畢竟,我還有好多必修課都還沒修完
不過,大部分的同學應該都要畢業了吧
其實我到現在對於“畢業”這個名詞還是沒什麼感覺
好像每過個幾年就要畢業一次,上一次畢業的感覺,現在好像也忘光光了
不過這次應該會不太一樣吧
國小的同學,可能在國中又遇到了
國中的同學,可能在高中又遇到了
高中的同學,可能在大學又遇到了
大學的同學呢,畢業後好像就不是那麼容易遇到了耶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會繼續唸研究所
但是有些人要當兵,有些人要出國,有些人可能要轉換跑道去賣雞排之類的
就好一陣子不會碰面了,這種分離的感覺特別強烈,我想這就是大學畢業吧
很多人下次見面時可能就已經是某某老闆、某某教授了
其實還蠻感傷的
就像林育正約我去看北美館的龐畢度展,可是他已經快要去當兵了我們還沒去
說不定我到了80歲會因為這件事情覺得很遺憾
時間是不會等人的, 總覺得還有好多話還沒說,有好多事還沒做
可是卻要畢業了

像我,好像很久沒有跟爸媽說過謝謝了
不管大家的父母有沒有到場,他們一定是最辛苦的
沒有他們默默的支持,我們也沒辦法順利的完成學業
像我常常因為功課的事情心情不好亂發脾氣
他們也沒有因為這樣跟我說不爽不要唸,還是照樣把生活費匯到我的戶頭裡
從小到大我都不喜歡講謝謝,難得大學的畢業典禮,好像應該要講一下
爸媽,謝謝!
對了,這個月的生活費被我拿去買西裝了,可以再多匯一點給我嗎?

當初,我想大家應該都是懷抱著夢想進入台大電機的吧
頂著台大第一光環的我們度過了快樂的大一生活後
就開始進入了恐怖的大二生活,電子電路電磁學,機率微方傅立葉
每到期中期末考,就可以聽到系K裡傳來數不清的哀嚎聲
像我到了現在還是不懂,為什麼薄薄的一本電子學,我花了四年都還沒唸完它
雖然說電機系要讀的東西很多,但還是有很多厲害的人
不管班上的平均成績有多低,永遠都會有那些考九十一百的人
而這種唸書唸到吐血的日子一直到了大四好像都一樣
還有在這裡也要向所有的老師說聲謝謝
因為四年來你們的努力栽培,才有著今天在這裡的我們
真的真的非常感謝

當然除了唸書之外,電機系還有好多好多的活動
讓我有機會可以認識這群有趣的同學
從迎新宿營開始,到烤肉大會、火鍋大會
還有卡拉ok大賽、音樂會、野台、電機之夜和電機營
台大電機的人真的很了不起,會唸書,也很會玩,而且每個都多才多藝
我到現在還是忘記不了大一電機之夜我演的角色
我想如果時間可以倒回,我應該會把自己弄得帥一點

我到現在還是會想起當年的舊系K,很髒、很亂,可是很溫馨
大一的時候我們總是在那邊抄報告和打打鬧鬧
我還記得,那時候吳之遙常常會做很好笑的夢
還有人早上來的時候把地上的保齡球當成排球踢,有人愛玩滑板結果摔得很慘
在那裡,我也認識了好多人
電機系真的人太多了,要畢業了,我還有好多的人都不認識
但我想向我認識的人說,真的很高興認識你
因為有你在,我的大學生活才會這麼棒
這四年,發生了好多事情喔,有些人交了女朋友,有些人交了男朋友
還有些人,像小黃一樣,變得超帥
總覺得還有好多事情,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像是當掉很多人,長的像貝多芬的大一普化教授
還有超級刺激,開票結果只差了5票的系學會長選舉
和每次都被大家搞得很亂,害小麥拼命打掃的系學會辦公室
在卡拉ok大賽震驚全場的性感男孩,大家一起熬夜辦出來的電機營
還有好多好多人的生日慶祝會
我還記得那隻超大的熊熊玩偶跟兩個喊著公平競爭的人

奇怪,怎麼一下子就要結束了呢
我們大家應該還會碰面吧,下次碰面應該還有好多好多的話要說
還有今天在台下我可能會一直罵髒話,因為我真的憋太久了
上台前系辦小姐還提醒過我說不要罵髒話,好險沒有罵出來

最後,恭喜大家,畢業快樂!謝謝!

許翔森,電機系2009年畢業。

博理藝廊 騷心標準草書學會會員書法作品聯展

電機系辦公室

暨「筆下激電水墨渦流書畫展」之後,系友黃友佳先生帶領著自行籌組的騷心標準草書學會,於今年七月在博理藝廊舉辦了會員聯展。該學會宗旨主在研習、傳承、發揚、推廣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之標準草書,此次聯展作品主要為標準草書,旁及其他書體或水墨,內容兼具深度與趣味,頗受好評。

七月一日展覽揭幕當日,黃友佳先生與各參展會員親自進行導覽解說,並於現場揮毫,分送作品予來賓,會場氣氛熱烈,活動持續至下午五時始結束。

「騷心標準草書學會會員書法作品聯展」展覽資訊:

展出期間:
98年7月1日至7月31日
週一至週五9:00-17:00
展出地點:
臺大電機系博理館B1博理藝廊
展出者:
黃友佳 林繡靜 陳健榮 羅佩珍
韓英台 劉淑芬 賴燕芳 王  永
陳素霞 陳素德 袁興緯 鄭碧芳
翁瑞娥 曾鳳蘭 高良活 秦有道
陳義平 吳榮昌 蘇昭安 黃嘉壽 等

新進教師介紹-蘇柏青

電機系辦公室

蘇柏青教授出生於台灣台南市。199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2001年取得台灣大學電機學院電信所之碩士學位。服完預官役之後,於2003年負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於200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加州聖地牙哥之Nextwave Broadband公司服務,參與WiMax系統基頻處理演算法之開發。2009年返國進入台大電機系服務。主要研究專長為通信系統之信號處理演算法與理論,包括正交分頻多工系統之盲通道估測、通道等化、及同步問題等。他目前的研究方向致力於高頻寬效率傳輸之創新方法,包含於時變通道環境中等課題之深入研究,期待於下一代無線通訊系統領域有所貢獻。

臺大電信所的展望與願景

陳光禎

在資深教授領導下,電信所擁有許多優勢,已不言而喻。多媒體技術、電波及天線、高頻電路均已臻世界一流。唯一之挑戰是如何在電信相關領域成為on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個人認為電機研究的任務是將尖端科學轉換成技術,100多年前電機系成立之初,之所以叫電機系仍是因為electromagnetic theory是當時物理界顯學。但今日及未來科學走向將為不斷改變面貌的電機領域,帶來新的機會及挑戰。我們的機會和挑戰在於

  • Internet 帶來新的社會及商業互動
  • 新的人機介面技術及人機互動模式
  • 綠色科技與ICT產業之互動
  • 生態、生物、生醫所需的科學與技術
  • 實現flexible spectrum utilization的技術

換言之,無論電波、通訊、訊號處理、網路,電信所研究不能自外於information social science, e-commerce/m-commerce, robotics,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green technology, biology及medical, cognitive science, molecular/biology/quantum computation /communications等等領域研究,而有可能躋身於全球電信研究或ICT科技領先群。

電信所擁有台灣最傑出的教授,最優秀的學生,良好的政府產業關係。我們的研究應該是愉快的,令人興奮的。我們的學生應是雄心萬丈,我們的成果應是引領世界科技趨勢,也就是We shall change the landscape of future industry!

其實電信所現有的挑戰,大家仍然必須腳踏實地努力改善解決。

  • 我們如何吸引優秀的博士班學生,並給予紮實的博士訓練(例如,博士班資格考,表達的訓練等)
  • 眾多碩士班學生的情況,如何確保教學研究品質,課程適當的銜接
  • 空間不足的問題
  • 跨領域合作及國際合作以期更多的 highly cited papers,而不只是更多的 IEEE/ACM papers
  • 創造一個讓電信所師生能更樂於專注創新研究的環境及氣氛,並運用電信中心做為和產業互動之平台

同時,在現有的機制下,我們需要引進一些創造性行動。

  • Global visibility: 讓世界上的人知道知道 ”We are doing good jobs.”
  • Global marketing: 讓世界級的公司願意到台灣支持我們的尖端研究
  • 給予學生堅實的理論課程及先瞻的實作與創意思考訓練

一百多年來,人類科技由電磁、原子∕量子,進入分子, DNA, RNA, 蛋白質等生命科學,下一步即將邁入人類心智活動的探討與應用,電信所的研究專長,將和趨勢高度符合。US News & World Report已將台大列為Engineering & IT 全球49名,我們因本著已建立之優勢,邁向on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陳光禎,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臺大電信所所長,電信所暨電機系教授。

集思廣義 群策群力 面對挑戰 迎向未來

李琳山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於1997年,至今已有12年歷史;經過前兩任院長許博文教授、貝蘇章教授的努力,由開創到建設到成長茁壯,由創業維艱到逐步發展;12年下來規模體系已相當健全,典章制度也已大致完備。今日的電機資訊學院有一個兩系多所含一個電機群及一個資訊學群的組織架構,其中的電機系及資訊系兩系為全國高中學子心目中最嚮往的理工學系,及電機、資訊、光電、電信、電子、網媒、生醫等7個研究所,全院為電機、資訊領域中舉國公認的學術龍頭。根據院辦公室2009年7月31的統計數字,目前規模包含162位教授(92位教授、34位副教授、36位助理教授)、1418位大學部學生和2447位研究生(1495位碩士生、952位博士生),如此的規模已可說是極為龐大了。

本院教師的學術成就多年來亦不斷獲得國內外諸多獎項的肯定。截至2009年7月底止,國內方面包括有中研院院士2位、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3位、教育部學術獎9位、教育部產學合作獎7位、國科會特約研究員獎16位、國科會傑出研究獎49位、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13位、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8位、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11位、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傑出研究獎5位、十大傑出青年6位、十大傑出女青年2位。在國際方面有國際重要學會(IEEE、OSA、ACM、SPIE)會士(Fellow)共計31人次,其中IEEE Fellow 24位。

雖然期刊論文篇數未必是合理的學術成果指標,本院國際頂尖期刊論文發表篇數及平均每位教師發表論文篇數已不下於美國前十大電機資訊系所。此外,SCI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的5年平均值已由2007年的2.02次/篇提升至2008年的3.16次/篇,而國際重要期刊的編輯2008年共有70人次,比2007年成長66.67%。這些皆顯現本院學術品質與影響力的成長。根據U.S. News & World Report最近公佈截至2008年底的評比,台大的工程與資訊科技(相當於工學院加上電資學院)在全世界大學的排名是49名。以上都是本院全體同仁過去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本院雖然已有完備的規模及豐碩的成果,目前也面對嚴峻的挑戰,包括國內外的各種激烈競爭在內,好在本院也擁有絕佳的機會與實力。本院最大的實力是有一大群最優秀的教授及最優秀的學生,而歷年畢業學生在全球各地的卓越成就及地位以及他們的向心力,也是支持本院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電機資訊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產業界及政府單位的大力支持也構成本院向上提昇的關鍵力量。只是現階段本院的優秀傑出的教授們幾乎都是在單打獨鬥,在教學研究、國際事務、產學合作各方面各憑本事,未必發揮了較多的加成效果或團隊力量。故未來的目標,除了目前已在進行中,效果非常好的方向自當繼續努力以外,最重要是希望可以匯集全院師生力量,集思廣義,凝聚共識,群策群力,人盡其才;大家一同來創造願景,齊心協力來面對挑戰。

未來本院發展需要作的事非常多,顯然非院長一人之力能作得好的,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請比較多的同仁出來協助工作,一同努力。特別謝謝陳良基教授、傅立成教授、孫啟光教授三位同仁勉為其難,同意擔任三位副院長;其中陳良基教授將以研發事務為主,傅立成教授將以院內事務為主,孫啟光教授將以國際事務為主。此外還有另兩位學群召集人,他們目前就是以副院長的高度以學群事務為主來協助院務,也就是電機學群的胡振國教授和資訊學群的呂育道教授,也將繼續協助院務。故未來將有5位副院長一同分工合作;這5位副院長在學術專長、行政經驗及年齡層各方面幾乎都可以與院長互補,再加上各系所的主管,共同構成執行院務的核心團隊。此外,本院也將研究檢討所有面臨的挑戰及所有應思考的重要議題,再針對每一重要的議題邀請苦干位有經驗、有想法的院內同仁組成任務導向的工作小組,仔細分析問題、規劃方案並設法付諸執行。在方案規劃階段,在可行範圍內,儘可能透過網路讓所有同仁可以提供建議,參與討論,俾能凝聚共識,集思廣義。這些均應與院裡已有的體制相容並行。以下舉例列出若干可能可以考慮的議題,但真正的方向仍需檢討研究。

(一) 追求學術卓越

研究成果如何被評估、如何受肯定直接左右大多數師生研究的方向及努力的重點。除行之有年的期刊發表為最具共識的成績指標外,是否及如何考慮在近年新環境下逐漸出現的多元指標,如引文次數、頂尖會議、產學合作、國際能見度…雖然評估、定義未必容易,但新環境下的卓越學術顯然是多元的,而吾人必須面對這些新的挑戰,不能怕困難而固步自封。

(二) 課程檢討及教學改善

課程檢討是經年持續進行的工作;尤其近年新環境之下不少國際頂尖相關系所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值得參考。此外,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是鼓勵電機、資訊兩個學群的學生互相修習對方學群的課程,或規劃讓兩個學群的教授互相為對方學群開課,讓至少相當部份的學生可以軟硬兼施,具備絕佳的競爭力。另一個方向則是設法多為全校同學開授一些有本院特色、有意義有價值的通識課程,俾能為學校作出更多貢獻。

(三) 院內各領域之交流合作

跨領域常是絕佳的研究方向,跨領域交流合作不但可以作到單一團隊無法達成的目標,並較有機會走在時代的前端。本院有極為完整的電資所有領域之團隊,但院內跨領域的交流合作似乎不很多,很可能是因為缺少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這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四) 與校內其他學院之交流合作

電資領域有條件可以和幾乎全校其他所有學院發展出交流合作的空間,台大也是少數最完整的綜合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台大的多元學術環境,創造出最豐富的研究空間及最有利的發展機會,並對台大的各個學院都作出更多貢獻。本院過去在這方面作的似乎也不很多,很可能也是缺少機制及配套,未來可以多作努力。

(五) 研究教學國際化並提高國際能見度

本院目前已有不少同仁在各個領域的各種全球性國際學術組織及國際學術活動中擔任積極角色;本院目前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肯定,有很高的國際能見度。但就全院這麼多優秀而且努力的教授而言,這些在國際上的突出表現的比例似乎是偏低的。未來應更積極的尋求國際學界之肯定及認同,加強研究教學國際化,讓本院能在許多領域的國際版圖中都有一席之地。進一步的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是有可能的,例如統籌支援同仁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並建立資源經驗分享之機制等。

(六) 積極開拓與國內外產業界之交流合作

電資產業不但是我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更有不少產業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本院在諸多領域的技術能力應可對我國相關產業作出很重大的貢獻。但現階段本院同仁中真正投入相當心力進行產學合作的同仁比例仍屬偏低,很可能也是因為缺少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產學合作和學術卓越應該不是互相衝突的,而是可以互相發生相乘效果,相輔相成的。

(七) 加強協助年輕教授同仁之生涯發展

年輕的教授同仁是今日本院教學研究的主力,更是明日本院邁向頂尖的希望;未來本院的發展將由他們來主導。但他們現階段所擁有資源之有限及在生活上、學術上各方所承受壓力之龐大也是空前的。吾人需要有一套有效方案協助年輕教授同仁之生涯發展,讓他們可以在院內的環境下安心努力,逐步成長茁壯。

(八) 加強對院內同仁之協助照顧

不只是年輕教授同仁需要協助照顧,全院所有同仁(含職員)都需要協助照顧。可能的方向包括例如健康醫療、進修及生涯規劃、升遷管道、休閒空間及活動、生活及工作環境之美化等。吾人每日來到院內上班,就如走入一個嚴酷的戰場,面對諸多的難題及永遠作不完的工作。如何改變它,使得每日來上班就像走入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樣,當是努力的目標。

以上僅為倉促中想到的若干方向舉例。重要的未必是這些例子,因為這些都還要經過檢討分析、凝聚共識的程序,有可能後來發現其他更好更重要的方向及作法。重要的是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行政系統,開放性的思考空間。我們歡迎所有同仁在不同環境中產生的各種好的構想,變成方案,付諸執行。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義、凝聚共識、群策群力、人盡其才;把全院變成一個團隊,大家一同來創造願景、齊心協力、面對挑戰、迎向未來。

李琳山,電機系1974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工程學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