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義 群策群力 面對挑戰 迎向未來

李琳山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成立於1997年,至今已有12年歷史;經過前兩任院長許博文教授、貝蘇章教授的努力,由開創到建設到成長茁壯,由創業維艱到逐步發展;12年下來規模體系已相當健全,典章制度也已大致完備。今日的電機資訊學院有一個兩系多所含一個電機群及一個資訊學群的組織架構,其中的電機系及資訊系兩系為全國高中學子心目中最嚮往的理工學系,及電機、資訊、光電、電信、電子、網媒、生醫等7個研究所,全院為電機、資訊領域中舉國公認的學術龍頭。根據院辦公室2009年7月31的統計數字,目前規模包含162位教授(92位教授、34位副教授、36位助理教授)、1418位大學部學生和2447位研究生(1495位碩士生、952位博士生),如此的規模已可說是極為龐大了。

本院教師的學術成就多年來亦不斷獲得國內外諸多獎項的肯定。截至2009年7月底止,國內方面包括有中研院院士2位、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3位、教育部學術獎9位、教育部產學合作獎7位、國科會特約研究員獎16位、國科會傑出研究獎49位、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13位、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8位、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11位、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傑出研究獎5位、十大傑出青年6位、十大傑出女青年2位。在國際方面有國際重要學會(IEEE、OSA、ACM、SPIE)會士(Fellow)共計31人次,其中IEEE Fellow 24位。

雖然期刊論文篇數未必是合理的學術成果指標,本院國際頂尖期刊論文發表篇數及平均每位教師發表論文篇數已不下於美國前十大電機資訊系所。此外,SCI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的5年平均值已由2007年的2.02次/篇提升至2008年的3.16次/篇,而國際重要期刊的編輯2008年共有70人次,比2007年成長66.67%。這些皆顯現本院學術品質與影響力的成長。根據U.S. News & World Report最近公佈截至2008年底的評比,台大的工程與資訊科技(相當於工學院加上電資學院)在全世界大學的排名是49名。以上都是本院全體同仁過去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本院雖然已有完備的規模及豐碩的成果,目前也面對嚴峻的挑戰,包括國內外的各種激烈競爭在內,好在本院也擁有絕佳的機會與實力。本院最大的實力是有一大群最優秀的教授及最優秀的學生,而歷年畢業學生在全球各地的卓越成就及地位以及他們的向心力,也是支持本院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電機資訊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產業界及政府單位的大力支持也構成本院向上提昇的關鍵力量。只是現階段本院的優秀傑出的教授們幾乎都是在單打獨鬥,在教學研究、國際事務、產學合作各方面各憑本事,未必發揮了較多的加成效果或團隊力量。故未來的目標,除了目前已在進行中,效果非常好的方向自當繼續努力以外,最重要是希望可以匯集全院師生力量,集思廣義,凝聚共識,群策群力,人盡其才;大家一同來創造願景,齊心協力來面對挑戰。

未來本院發展需要作的事非常多,顯然非院長一人之力能作得好的,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請比較多的同仁出來協助工作,一同努力。特別謝謝陳良基教授、傅立成教授、孫啟光教授三位同仁勉為其難,同意擔任三位副院長;其中陳良基教授將以研發事務為主,傅立成教授將以院內事務為主,孫啟光教授將以國際事務為主。此外還有另兩位學群召集人,他們目前就是以副院長的高度以學群事務為主來協助院務,也就是電機學群的胡振國教授和資訊學群的呂育道教授,也將繼續協助院務。故未來將有5位副院長一同分工合作;這5位副院長在學術專長、行政經驗及年齡層各方面幾乎都可以與院長互補,再加上各系所的主管,共同構成執行院務的核心團隊。此外,本院也將研究檢討所有面臨的挑戰及所有應思考的重要議題,再針對每一重要的議題邀請苦干位有經驗、有想法的院內同仁組成任務導向的工作小組,仔細分析問題、規劃方案並設法付諸執行。在方案規劃階段,在可行範圍內,儘可能透過網路讓所有同仁可以提供建議,參與討論,俾能凝聚共識,集思廣義。這些均應與院裡已有的體制相容並行。以下舉例列出若干可能可以考慮的議題,但真正的方向仍需檢討研究。

(一) 追求學術卓越

研究成果如何被評估、如何受肯定直接左右大多數師生研究的方向及努力的重點。除行之有年的期刊發表為最具共識的成績指標外,是否及如何考慮在近年新環境下逐漸出現的多元指標,如引文次數、頂尖會議、產學合作、國際能見度…雖然評估、定義未必容易,但新環境下的卓越學術顯然是多元的,而吾人必須面對這些新的挑戰,不能怕困難而固步自封。

(二) 課程檢討及教學改善

課程檢討是經年持續進行的工作;尤其近年新環境之下不少國際頂尖相關系所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值得參考。此外,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是鼓勵電機、資訊兩個學群的學生互相修習對方學群的課程,或規劃讓兩個學群的教授互相為對方學群開課,讓至少相當部份的學生可以軟硬兼施,具備絕佳的競爭力。另一個方向則是設法多為全校同學開授一些有本院特色、有意義有價值的通識課程,俾能為學校作出更多貢獻。

(三) 院內各領域之交流合作

跨領域常是絕佳的研究方向,跨領域交流合作不但可以作到單一團隊無法達成的目標,並較有機會走在時代的前端。本院有極為完整的電資所有領域之團隊,但院內跨領域的交流合作似乎不很多,很可能是因為缺少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這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四) 與校內其他學院之交流合作

電資領域有條件可以和幾乎全校其他所有學院發展出交流合作的空間,台大也是少數最完整的綜合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台大的多元學術環境,創造出最豐富的研究空間及最有利的發展機會,並對台大的各個學院都作出更多貢獻。本院過去在這方面作的似乎也不很多,很可能也是缺少機制及配套,未來可以多作努力。

(五) 研究教學國際化並提高國際能見度

本院目前已有不少同仁在各個領域的各種全球性國際學術組織及國際學術活動中擔任積極角色;本院目前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受到高度肯定,有很高的國際能見度。但就全院這麼多優秀而且努力的教授而言,這些在國際上的突出表現的比例似乎是偏低的。未來應更積極的尋求國際學界之肯定及認同,加強研究教學國際化,讓本院能在許多領域的國際版圖中都有一席之地。進一步的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是有可能的,例如統籌支援同仁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並建立資源經驗分享之機制等。

(六) 積極開拓與國內外產業界之交流合作

電資產業不但是我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更有不少產業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本院在諸多領域的技術能力應可對我國相關產業作出很重大的貢獻。但現階段本院同仁中真正投入相當心力進行產學合作的同仁比例仍屬偏低,很可能也是因為缺少有效機制及配套措施。產學合作和學術卓越應該不是互相衝突的,而是可以互相發生相乘效果,相輔相成的。

(七) 加強協助年輕教授同仁之生涯發展

年輕的教授同仁是今日本院教學研究的主力,更是明日本院邁向頂尖的希望;未來本院的發展將由他們來主導。但他們現階段所擁有資源之有限及在生活上、學術上各方所承受壓力之龐大也是空前的。吾人需要有一套有效方案協助年輕教授同仁之生涯發展,讓他們可以在院內的環境下安心努力,逐步成長茁壯。

(八) 加強對院內同仁之協助照顧

不只是年輕教授同仁需要協助照顧,全院所有同仁(含職員)都需要協助照顧。可能的方向包括例如健康醫療、進修及生涯規劃、升遷管道、休閒空間及活動、生活及工作環境之美化等。吾人每日來到院內上班,就如走入一個嚴酷的戰場,面對諸多的難題及永遠作不完的工作。如何改變它,使得每日來上班就像走入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樣,當是努力的目標。

以上僅為倉促中想到的若干方向舉例。重要的未必是這些例子,因為這些都還要經過檢討分析、凝聚共識的程序,有可能後來發現其他更好更重要的方向及作法。重要的是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行政系統,開放性的思考空間。我們歡迎所有同仁在不同環境中產生的各種好的構想,變成方案,付諸執行。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義、凝聚共識、群策群力、人盡其才;把全院變成一個團隊,大家一同來創造願景、齊心協力、面對挑戰、迎向未來。

李琳山,電機系1974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工程學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