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

林宗賢

五月初,《臺大電機之友》來函邀稿,希望我能就獲得本年度教學傑出獎一事撰文,分享我的教學理念與心得。對於這個邀請,我感到十分榮幸,但卻也為此輾轉反側、寢食難安了好一陣子。

自從上個世紀考完大學聯考作文之後,提筆為文的必要性及頻率大幅降低,寫正經文章的能力自此有如江河日下,一去不復返。光是這一個考量,就足以讓我不敢接下這個任務;然而,真正令我躊躇猶豫的原因是:對於教學,我其實沒有太高深的理念,只是很單純地想把課上好,抱持著「一個都不會少」的期盼,希望每位修課同學都會開心地來上課,並有所收穫(不過,很快地,我發現同學們缺課的原因實在是無奇不有:天氣不好、甚或是「天氣太好」,都可以成為同學們無法順利進教室上課的理由XD)。這樣的理念,平凡無奇,本來沒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但我一時不慎,回覆《臺大電機之友》:「我會評估寫這篇文章的可行性」。通常這句話的含意是:「我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所以先給個不確定的回覆拖延一下,但應該是不會有下文了。」未料,總編輯及執行編輯鄭小姐似乎只看到「可行」二字,於是,在他們的溫柔堅持與包容之下,我還是硬著頭皮提出了我的評估報告。

幾年前,我在返國執教前夕,回到母校UCLA拜訪我的指導教授。言談中,我們聊到教學,他表示:「開一門新課時,每一個小時的課程內容,往往得花十小時以上準備時間。」在我聽到的當下,感到難以置信,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備課需付出這麼多時間。直到回國上了第一堂課之後,才體會到「備課」這件事,實在是一門慢工出細活的大學問。無論教授何種科目,為了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效,即使教科書的內容早已滾瓜爛熟,課前還是得一再地檢視教材、反覆思索推敲,以期找出一套最適切的講解方式來傳達課程內容。我總以為,再複雜深奧的理論,只要能闡述得宜,應該也可以看似簡單且平易近人。

在課堂上,為了避免同學們只是被動地接收課程資訊,「提問」會是一個有效的方式。因此,備課時我常準備一系列的問題,在上課中藉由經過設計的提問,引導同學們的思考,並鼓勵他們開口回答、參與討論。不過,多數時候,同學們大多不會輕易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專業看法。根據過去的經驗及觀察,如果刻意點人回答,同學們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分心」(忙著計算自己被點到的機率),反而不能放心思考,所以,我通常不會點名要求同學們回答問題,而是利用投票表決取代開放式的回答,並從同學表達意見的過程中,即時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如果說,上課的氣氛與學習成效息息相關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這樣的觀點。在國外時,我看了不少脫口秀(Talk show)節目,對主持人(如Jay Leno, David Letterman等)在節目中機智詼諧的應變能力,以及活絡現場氣氛的主持功夫,感到讚嘆與折服。這些精采的演出,其實是結合了幕後編劇及台前主持人的共同努力:編劇們致力於蒐集、整理資料與劇本撰寫,接著,節目主持人在演出時,視現場觀眾的反應機靈應變,將劇本發揮到極致,而節目的收視率及廣告業務的收入,則反映出節目受歡迎的程度(但不一定反映品質)。其實上課教學與脫口秀節目,也有幾分類似,教師們課前整理好上課教材,然後在課堂中依自己的劇本來講授演出,過程中,多少也必須視上課觀眾(學生)的反應或課堂狀況即時調整。此時,教師們的努力有一部分會反映在教學評鑑的結果上,或者可能反映在禮輕情意重的超支鐘點費上(如果修課人數眾多的話)。當然,上課教學與電視節目的本質及目的截然不同,教學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而不在於取悅觀眾或是營利,但這兩者在事前的準備工作及在台上對觀眾的展演過程卻是一樣的。我們不應以收視率做為教學準備的依據,但如果能在備課時,將經營上課氛圍納入考量,例如:準備一些課外資訊或輕鬆小品,視課堂狀況或聽講者的精神狀態,加以適時運用,一定有助於活絡教室氣氛、增進與同學們的互動,進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關於教學,清大前校長劉炯朗院士在他的部落格(註一)中寫了一篇非常值得參考的文章,他提到教學的三個層面:to instruct、to invite、以及to inspire。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授(instruct)教材的內容之外,引起及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的資訊接收為主動的探索學習,亦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當然,每個科目的學習內容不同,功能及目的也各異,例如:大學部的基礎科目,有明確的課程範圍及任務,因此,instruct的角色比較明顯;而其他課程,則或許在傳授特定知識之餘,更應著重於啟發同學們的學習及研究興趣。每一門課除了內容屬性不同之外,同一科目每年修課同學的背景及程度,也多少有所差異,因材(才)施教雖是老生常談,但卻也是有效教學的不二法門。

寫了一些東西,我想是可以結案了。這些日子以來,生活中不免為了KCL、KVL、姆歐定律而傷神、傷心、傷肝,偶爾仍有百思不解為何如此的時候,惟期許自己將來能依然熱情不減,持續努力地把事情做對、做好!

末記:

劉校長在今年四月曾經蒞臨臺大演講,講題是「教與學之激盪Learning How to Teach, Teaching How to Learn.」 該演講精采絕倫,值得一聽(請上台大演講網查詢(註二))。劉校長的演講中,主持人李嗣涔校長提到一件令他記憶深刻的往事:早年有一位電機系的學長曾對李校長提到,他(該學長)曾審過一位昔日授課教師的研究計畫提案,但後來他把該計畫否決了,原因之一是,他認為該教師當年教學不夠用心,因此他不能放心地把國家的研究經費交給該教師去運用執行。

小故事,大道理,僅供參考!

註一: 劉校長的部落格:我愛談天你愛笑-教學與領導
註二: 台大演講網/隨選視訊/教學工作坊

林宗賢,交大電子系1991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暨電子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