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期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孫啟光教授、鐘嘉德教授榮膺 2009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陳宏銘教授榮獲「97年中山學術著作獎」,特此恭賀!
  • 本學群教師共有2項研究團隊之傑出成果獲選為【「科學50」-國科會50科學成就】之50項主題之ㄧ,特此恭賀!

本學群教師獲選團隊名單如下:

重要研究成果名稱

研究團隊
(教授/研究人員)

服務機關

及時影像編碼

陳良基及團隊

臺大電機系

前瞻毫米波無線通訊科技

王  暉、陳俊雄、吳瑞北
許博文、瞿大雄、黃天偉
莊晴光、林怡成、盧信嘉
林坤佑、陳士元、呂良鴻

臺大電信所

說明:國科會於明(98)年將屆滿50周年,特舉辦【「科學50」–國科會50科學成就】之活動,遴選國科會50年來補助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國科會經由三階段遴選,共選出50項主題,其中臺大共11團隊獲選,本學群為其中2項,誠屬實至名歸。

學生榮譽

  • 鍾孝文教授指導之醫工組博士班黃尹宬同學榮獲「聯詠科技獎學金」,特此恭賀。
  • 本學群電信所學生參加經濟部工業局舉辦之手機天線設計競賽獲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獎項

姓名

指導教授

佳作

陳祐傑、張訓斌、曾俊維、紀凱程

許博文

評審團特別獎

洪國鋒、盧宜鋒

林怡成

優勝隊伍獎

林耿摯、李炳勳

林怡成

優勝隊伍獎

林彥伯、陳彥池

林怡成

 

  • 黃鐘揚教授指導學生團隊-電子所吳濟安、湯凱富同學榮獲「2008 ACM/SIGDA CADathlon contest at ICCAD第二名」,特此恭賀。
  • 簡韶逸教授指導學生團隊-電子所白俊英、陳翰儒同學榮獲「2008 IEEE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Circuits and Systems-APCCAS 2008)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 簡韶逸教授指導學生團隊-電子所曹友銘、孫志豪、陸家恆同學榮獲「2008 International SoC Design Conference (ISOCC2008) Best Paper Award(Gold)」
  • 馮哲川教授指導光電所黃從龍同學榮獲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材料科學學生論文獎佳作」
  • 羅仁權教授指導學生團隊榮獲「2008年IEEE國際精密機電整合學生專題實作競賽」冠軍、「全國保全機器人競賽」新光保全獎第二名、「97年智慧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夢想實現組創意佳作獎。
  • 黃建璋教授指導學生榮獲2008國際光源研討會(2008 International Light sources workshop)

鄭允瑋 (光電所博二) Paper Award (Oral)
潘昆懋 (光電所碩二) Paper Award (Poster)

  • 本系大學部王宏恩同學、光電所博士班馬躍峰同學榮獲本校「98年臺大優秀青年」,特此恭賀。
  • 陳良基教授及簡韶逸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團隊丁立夫、陳威尹、叢培貴、莊子德、蕭百亨、陳昱翰等同學榮獲「2009 winner of 46th DAC/ISSC Student Design Contest paper」,特此恭賀。

電機系78級系友畢業30周年同學會 / 林浩雄、陳海嫻

本系78級系友畢業30周年同學會於2008年11月19日晚上於徐州路台大校友會館二樓蘇杭餐廳舉行。先前在2003年預定到上海舉行的25周年同學會,因該年爆發全球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而被迫取銷。隨著畢業30周年逐漸接近,同學會的幾位長年支柱:王永耀、陳海嫻、楊誠等,早在一年半前就開始籌劃這次畢業後最大的聚會。三個聚會地點,經由同學票選後決定在台灣舉辦,活動包括聚餐、以及三天兩夜的花東旅遊。最主要的聚會是19日晚上的餐會,到場參加的共有五十位同學,師長及家屬十餘人,席開六桌,熱鬧非凡。包括遠從美國回來的周宏泰、陳海嫻、林文聰、林榗栓、林財欽、林又堅、吳維正、王平、朱振國、常如武等同學,大陸回國的李慈雄、楊誠等同學,也包括轉行行醫的李承欽、楊增慧兩位醫師。下午六點左右,許久不見的同學陸續到達,老同學在會館樓下、樓上熱情的互相指認並訴別情,經過許久才逐漸入座。李嗣涔校長、貝蘇章院長、胡振國主任,以及兩位師長郭德盛教授、陳俊雄教授也應邀一同參與盛會。整個活動在李校長的致詞下正式開始。李校長簡要地介紹了學校的現況,並邀請同學回校園參觀。隨後貝院長與兩位師長致詞。五十位同學,依照桌次逐一介紹自我現況。進餐中各自與師長、同學繼續互相分享、交換、填補腦海中過去三十餘年來的記憶片段。郭德盛教授是78級班畢業時的系主任,三十年前還和同學們一起去畢業旅行,郭教授細數三十年的往事,包括石文富帶著專業相機擔任拍照任務,黃伯源和師長打乒乓球等歷歷在目。陳俊雄教授當年除了教授我們的電磁學與電磁波課程,還帶了好幾位同學的專題研究。餐會後半由胡主任的電機系現況介紹。陳宏銘特地費心地準備了小型的投影機與筆記型電腦,胡主任就利用蘇杭餐廳的牆壁放映投影片,詳細地介紹母系的狀況,懇切地邀請系友參與協助提升母系的水準。餐會最後就在分發胡主任帶來電機系精緻的紀念品:領帶夾與領巾當中,圓滿落幕。晚餐全部費用由熱心的吳春發同學支付。
20位同學及家屬參加了11月20日開始的花東之旅。在參與的同學與家屬搭乘自強號火車到花蓮太魯閣旅遊。第二天遊賞花東海岸,住宿於知本。當晚在旅館用晚餐時巧遇久未連絡的同學王儀南,並獲知另一位失聯許久的張國欽也在中鋼工作。王儀南正帶家人到台東度假,投宿在同一旅館,這是一個未刻意安排的三十周年同學會。第三天在龍田社區騎腳踏車,遊覽花東縱谷後返花蓮搭火車回台北。三天的旅遊,讓大家有機會在經過三十年人生歷練之後,重新聚首,在大自然美景中,懷念舊時趣事,分享人生經驗與智慧。同學們在幸福滿溢中依依不捨地結束歷時四天的同學聚會。


餐會中李嗣涔校長致詞。

餐會中電機資訊學院貝蘇章院長致詞

餐會中郭德盛、陳俊雄兩位教授與同學們敘舊

餐會中陳俊雄教授與同學們敘舊

餐會最後的壓軸是胡振國主任的母系現況介紹

餐會後全體同學與家屬的大合照

花東旅遊合照
林浩雄,電機系1978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教授。

陳海嫻,電機系1978年畢業。

你看得到我! / 張靖瑩

「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翻桌了啦,你網頁是打算做好玩的啊?字那麼小是要寫給誰看?沒想到,翻桌之後卻翻到了大獎!
螢幕一台接一台,越換越大,解析度也越來越高。正常來說,螢幕越大,我們可以坐遠一點防止視力退化,也是滿合理的。可是,怎麼我卻坐的一天比一天還要近?都撞到桌緣了,還要把螢幕拉近一點才行…是啊,重新驗光之後才發現近視又加深了。我做錯了什麼?除了每天十幾個小時盯著螢幕工作不讓眼睛休息,再來就是不自覺地讓自己身體去遷就畫面字體的大小。看不到?那就坐近一點兒啊,改個解析度不只麻煩,還會讓可視範圍變小,買解析度那麼高的螢幕不就是為了要看得更細緻,同時看得更多嗎?近到後來才發現,從螢幕左上方看到右下方,不只眼睛要動,連脖子也要動。這個結果,一點兒也不是我當初要換大螢幕的初衷。
一個點子就在換了一付眼鏡之後浮現出來。之後開始思考著,是不是只有我碰到這個狀況?是什麼原因害得我得受這種苦?花錢買大螢幕應該是種享受(就算在工作也是),怎麼今天卻賠上了健康?別人有解決方法嗎?沒有的話,我有沒有方法改變這個現象?一個接著一個問題就一直在腦中打轉,一下當個訪談者去試探別人的經驗,一下當個消費者看看各種軟體本身有沒有解決之道,一下當個研究者到處找尋造成這種困擾的主要原因。
這次參加創新競賽,完全是憑著當下有了一個自以為的好點子,和那種想要與人分享、想要站出來說給大家聽的衝動而報名。於是以「全自動視覺舒適化工作螢幕」為題,打著「你看得到我!」的口號,發表我們的成果。
我們查了面板設計的規格,了解到像素(螢幕最小的顯示單元)點距沒有因為螢幕越大而一路變小,所以這不是讓我們看不到字的主因。真正的問題是,一個螢幕放在我們眼前,怎麼樣的距離才會讓我們感到舒適?在我們買了一台「大」螢幕之後,別人總會稱羨:「好大喔~」,這個「大」,其實是相對的,不用實質尺吋的大,也是有可能會有大的感覺。舉例來說,離5公分看15吋的螢幕,只轉動眼珠不轉動脖子,都還無法看到螢幕邊緣,心理作用就會告訴你:「好大喔~」。「大」好不好?回想一下我們去電影院看熱門的海角七號,或是去美麗華看八層樓的暗黑騎士,因為去晚了只能買到第一排的票!夠大了吧,可是讓你再坐在那裡再看一次你願不願意?所以為什麼電影院最好的位置就是某幾排?因為你可以用最放鬆的方式看電影,一來頭不用轉來轉去,二來脖子還不會痠呢!
回到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什麼是最舒適的距離?其實,就是能滿足人類視角45度時,能看到全螢幕的距離。所以在組合螢幕真實大小,點距寬度,以及最適距離之後,我們發現螢幕越大,每個像素投射到人眼的視度明顯越來越低:每像素的視角,在15吋是30吋的電腦螢幕的2.5倍,換成面積就是6.25倍。這種比例,叫我不貼上去也難。在此可以發現,只要每像素的視角超過某個定值後,看什麼都會很舒服。但是螢幕出廠後,像素寬度就定死了,於是我們能做的,就是修正顯示的內容大小。之後,我們找了各種放大內容的可能性,找出各種場合底下適合的放大方式;找了幾種量測人與螢幕距離的方式,來判斷系統要如何將距離當做自動調整畫面的考量;也思考了要如何在畫面大小改變之後,如何提供一個方便的介面,讓使用者快速移動可視區域。
最終,我真的很幸運地如願站上講台,興奮並緊張的和大家的分享我們的成果。身為一個創新者或是研究者,這種發自內心熱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傳道的快樂,大概嘗過甜頭之後,就會想要更賣力地去為下一次表演的機會而努力。
回頭看看,在麻煩來打擾,每次都不自覺喃喃自語的抱怨時,此時的你,會用什麼的角度去看待麻煩?在時間的掌控上,始終有幾項終極目標不得不付出所有心力去完成,常常為了將時間留給大事,這些雞毛蒜皮的麻煩小事頂多是正道旁的岔路。執行力高,懂的時間管理的人,都相信視而不見絕對比對它們吹毛求疵來得好。如果說,這些麻煩是天生免不掉並且無法改善,那麼看開一點心情也會比較爽快;可是如果發現自己有機會能改變它,為了不影響自己的時間應用,不妨隨手留下一些「麻煩筆記」,等哪天有空時,回頭翻一翻,看看哪條岔路在一個拐彎之後,是不是藏著一條康莊大道。創新,創新,在絞盡腦汁苦苦追求之後,說不定就是在你手邊,你停下腳步慢慢思考的麻煩事。
好點子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改善生活而產生,並不是坐著空想立志成為發明家而去生出一堆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可以輕易檢視,是不是曾經懷疑過,來確定自己是否已經說服自己。如果連自己的說服不了,那也不用再花心力去想辦法讓別人買單。而能改善生活的好點子,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起,它通常不需要高深的技術,簡單大方就是美的概念就已足夠。這個想法在年紀越大、包袱越多、研究越深入時,卻反而容易被忘掉。所以在研究之路上,定期重置一下自己的心靈,退個幾步,換個角度,說不定更出色的想法就哪天不由自主的彈了出來。
張靖瑩,現為電子所博士班研究生

杜鵑花城 / 呂建春

春天提早的故事

前幾天他才買的玫瑰
已開始枯萎,令她心疼
癌症病痛的軀體
像窗外的葉影遮住天空
光亮逐漸暗自萎縮
她輕飄的腳步聲有霧

他憐惜的心思,在她身子裡
默默體會白色的寂靜
曾經是鳥群降落的湖澤
她的身心佈滿陽光
流雲在深藍的天空消散
田野收割,池塘漸漸乾枯

承擔思念認真的河流
向大海流逝,潔白的羽翼
鷗鳥在沙灘上戲弄波瀾
痴情的珊瑚在海底殷紅
讓飛翔的雲朵秘密
和浩瀚發亮的潮水會晤

月色浸染的目光靜靜
施捨在細心照料的盆栽
她要回到他的夢裡,像月亮
和花朵重新回到春滿的枝頭
讓他微笑醒來,晨光
滾動碧葉上晶瑩的露珠

 

她離開我們

冬天到了盡頭
難得的風雨剛剛過去
陽光開始寧靜溫暖,春天
已經準備就緒,一顆顆
茶花的蓓蕾,結結實實
像她的生命和這個世界
有過執著的戀愛

院子的青草一天天綠
樹木落了些葉子
信靠神和忍耐
她打打算算了好久
準備好,離開
陽光和風雨的爭吵
花朵和種子託付的世界

而春天就要來到
我們還沒準備,感覺到
時光的失落,為了
這世界和執著的愛
我們也開始打算
再見到她時,一定是
鮮花盛開的日子

 

畢業以後

志俊和文慧是公認的一對
而志俊暗中喜歡佩薇
椰林道上人影雙雙配對
佩薇和建興及火旺有三角關係
校園的傅鐘敲了二十一響
平常而熱心的藹珠猛拉警報
草地上杜鵑開了又謝
卻一直沒人理睬

志俊留美後失去聯絡
文慧可能杜鵑看得太多
自殺兩次後現在有三個寶寶
佩薇和回國相親的校友閃電結婚
聽說在紐約城裡吃了不少蘋果
沉寂多年的建興終於有成
在臺南家鄉辦了百桌喜宴
火旺幾次戀愛後和藹珠同居

微微禿頭的志俊帶著美眷回臺
藹珠特別召集同學來聚餐
席中客套話費了不少口沫脣舌
感歎十多年沒有見面
臺北和校園的面貌已經陌生
大家暗中各自比較了一番
街道旁杜鵑開了又謝
卻一直沒人理睬

 

杜鵑花城

鐘聲洪亮在怒放的殷紅杜鵑
典章制度扶持著山河大地
進入我們練習發光的身體
四年日夜琢磨,花開花落
我們燃燒的頭顱不捨晝夜
擴大了花的意義

我畢業離開
花城傳承的密意在心中
醞釀大地山河的碧血顏色
花成為普遍的信仰

在曾經洪亮的地方,當我歸來
鐘聲從遠方奔回,川流在歷屆學子
穿過碧血花光,杜鵑真的紅過
在曾經殷紅的地方再次開展
城鎮四面環繞,街衢四通八達
這一切都有了秩序

這次我離開
一切不曾記取,一切不曾遺忘
而殷紅的杜鵑怒放
在鐘聲洪亮的杜鵑花城

 

相聚在舊金山懸崖之屋

嘹亮的潮水淹沒沙灘
一直來到窗口
香檳斟滿酒杯酣樂
氣泡亢奮地溢出回聲嗡嗡

魚群迴游過沿岸礁石
喚醒浪花白白
爵士樂奏個不停
我們顧盼的話語四下徘徊

宵夜倒入即溶的咖啡
牙齒沒有放鬆
一枚甜蜜多汁的草莓
紅過了嘴脣輕抿

月亮汪汪在你眼睛裡
和我周旋良久
燭火消融時光渙然
星星團聚深夜的盡頭

我屏住呼息聆聽
風鈴叮叮噹噹
在你雲霧瀰漫的身體裡
回應潮水殷切的呼喚

月光留下太多的鹽
讓大海動蕩不安
你的淚水溶解了我
輝映的春夢在目光中消散
太浩湖

三小時公路曲曲折折
來到高山湖水浩浩
在松林和鳥聲翠碧中
安下營帳

山水交相輝映
蔚藍澄空
純淨我們凝注的眼睛
一泓天色湛然

黃昏激盪胸中
水聲一波又一波
洗滌晚霞燃燒的心意
一輪落日紅圓

晚風拂過松林
飛掠數十里松濤洶湧
我們心神一片深綠
山鳥紛紛揚揚

升起營火
眼睛在夜色裡發光
星星在廣大天空
心情是松濤拂過火焰

露水滴落松針
海拔七千呎的高山湖
松火漸熄漸滅
夢中有星星遍地守護
在加州矽谷上班

攜帶便當上班
一上午耗盡心神
纏身的活忙個沒完

捧著不太牢靠的飯碗
中午擠在一張桌子
圍繞重複的話題
和老中磨牙
炮製報紙的新聞
房地產切身的走向

便當裡昨晚的剩菜
嚼的嘖嘖嘖有味
世界的局勢可有可無
腔調天天隨人而異
牙縫滲透出來
公司股票落魄的閒言

擦了擦油嘴
一肚子多餘的口水
消化著下午失魂的陽光
和庸碌的生命
還有中文攪拌著英文
翻譯的誤會謠傳

頭髮漸漸變白的時候
月亮升起來了
下班的時間
曾經

像黃昏飄散的雲彩
彷彿不曾經過
我埋首瞎忙的心思
時光滄桑的心頭
她的臉龐變得模糊

曾經深愛的女孩
在記憶裡不知不覺走失
我的身体只剩下深夜
一顆心打滾多年
比石頭還硬

像百合一樣潔白
她照亮我純情的歲月
鳥飛行的光
我們拍翅遨翔的喜悅
和愛的島嶼結合

枝葉抓住翠綠
我們像花朵明亮盛開
在陽光下金黃
生命在杏仁枝上
留下花香色澤

靠近港口寂寞
潮水一波又一波
大海對島嶼的誓言
她溺死的消息輾轉傳來
在南部一個憔悴小鎮

從來沒有提及我們
交往過的情事
只聽說她變得沈默
深夜只有露水的凝視
和死亡獨處

智慧台灣計畫與推動現況 / 鐘嘉德

一、緣起 
馬蕭競選政見「愛台十二建設(i-Taiwan)」,以Infrastructure、Investment、Information、Innovation、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等核心概念,規劃十二項優先公共建設,其中第五分項的「智慧台灣」是以「Intelligent」為核心,包括「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全世界第一的無線寬頻國家」、以及「建構智慧交通系統及智慧生活環境」等四個構面。
第28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也以「智慧台灣」為主題,討論「多元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社會」、「智慧環境」以及「優質生活應用」等議題;稍後召開的行政院第24次科技會報,劉院長也核定由張進福政務委員統籌「智慧台灣發展推動指導小組」,落實「智慧台灣」各項計畫之推動。

 

二、計畫目標與推動策略 
智慧台灣的核心概念,就是希望在e化、M化的基礎環境上,特別強調應用服務之導入與推廣、人文藝術的培養,提升國家整體智慧資本,運用ICT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以及打造終身學習之學習型社會等面向;換句話說,就是希望透過行動匯流的高速網路、提供符合民眾需求的主動貼心服務、打造綠色節能減碳的生活環境、營造文化藝術美學,並落實終生學習的社會風氣,使所有的民眾,都可以隨時隨地運用創新的設備,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提升民眾生活內涵與素養,建設台灣成為安心、便利、建康、人文的優質網路社會。
規劃的六項政策措施(WISDOM)分別為

W: 寬頻匯流網路(Wireless & Broadband Convergence)
I: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 服務型政府(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D: 貼心生活應用與產業(Demand-Driven Applications)
O: 公平數位機會(Equal Digital Opportunity)
M: 人才培育(Manpower Cultivation)

 

三、應用服務與生活情境 
智慧台灣首重應用服務之導入與推廣,希望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提供民眾安心便利之生活環境。在「食品生產履歷」方面,民眾在大賣場與超市購買的食物都有生產履歷保證,使民眾在食品上能購買的安心、吃的安心。在「智慧型醫療照護」方面,病歷全面數位化,且民眾到全國各醫療院所的電子病歷可以互通;醫師可以透過「遠距醫療照護系統」替偏遠地區民眾看病開藥。「智慧居住空間」與「社區安全」方面,社區監視器全面數位化,並連線當地警察局或保全;民眾也可隨時運用遠端電腦或手機,透過網路查詢住屋狀況。另藉由智慧化居住空間的推動,不但居住環境符合綠色建築,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更使民眾的居家生活在運用創新科技下,更安全與便利。在「智慧交通與車載機服務」方面,民眾可隨時運用手機,了解全國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省道及縣市道路等全線壅塞情況,並利用GPS加值服務,查詢正確替代道路、最近停車地點、購物與觀光景點等資訊。而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在節能減碳上亦有重大貢獻,以日本為例,民眾若使用動態導航服務平均可節省20.3%行車時間、提高25.8%行車速度、並減低17%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在「建構文化創意環境」方面,政府將積極推動「生活美學運動」,由民眾日常生活著手,藉由各種座談、培育、鼓勵的手段,將生活美學的重要性及理念推廣深入人心。
政府進一步規劃以10萬人口左右的小鎮或行政區域,整合上述各項智慧生活應用,針對安全防災、醫療照護、節能永續、智慧便捷、舒適便利、農業休閒等六項領域,推動智慧小鎮(Smart Town),建置選定主軸之相關智慧生活運用與服務所需的環境,並進行主軸創新應用及服務之實證。
另外在「寬頻匯流網路」政策推動方面,除持續光纖網路建設,普及偏遠地區之寬頻服務外,因應數位匯流之產業發展,建立公平競爭環境,攸關匯流產業發展之廣電三法及電信法之修訂,將以兩階段方式進行。

 

四、預期效益
政府推動「愛台十二建設」,就是希望全球經貿動盪不安之時,在「鬆綁」與「重建」的基礎上,以擴大內需,帶動台灣經濟成長與就業,加速智慧資本的累積,打造出台灣未來的競爭力,進而達到成長、永續、公益的目標。
1. 在提升民眾生活滿意度方面:
針對民眾日常生活所關注的議題,藉由推動智慧小鎮(Smart 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等體驗區,運用創新科技,在飲食、醫療、住宅、交通、教育及娛樂等領域,為人們帶來更為舒適、安心、便利與永續的生活環境,提升人民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
2. 在促進經濟成長方面:
增加政府在基礎公共建設的投資,藉由乘數效果,帶動經濟成長,並以旗艦應用使台灣成為世界科技化服務應用櫥窗,進而帶動民間消費與相關服務產業成長,協助促成國人的年平均國民所得在2016年達到30,000美元。
鐘嘉德,電機系1983年畢業,台大電機系教授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執行秘書。容膺2009年IEEE Fellow。

智慧型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參與競賽報導

「智慧型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為電機系羅仁權教授所指導之實驗室,本次實驗室於 「2008年IEEE國際精密機電整合學生專題實作競賽」榮獲冠軍。於「全國保全機器人競賽」,獲得新光保全獎第二名。以及「97年智慧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於「夢想實現組」獲得創意佳作。很榮幸能為台灣大學電機系增添些許光彩!
本次實驗室參加「2008年IEEE國際精密機電整合學生專題實作競賽」設計之機器人,主要以服務導覽為主,並且具有影像處理、語音辨識及定位等功能。新光保全參賽作品是設計並實現以多重感測理論為基礎之智慧型家用保全機器人,具有遠端遙控、運動規劃、避障功能、影像傳輸和處理、自動傳送訊息和警報、環境偵測、語音辨識等能力。透過機器人的聽覺系統,使用者可以用口語與機器人溝通,或使用電腦經由網路下命令來控制此一機器人,更可透過PDA操作執行任務。機器人需具有智慧,足以辨識障礙與情境,面對危險狀況時具有立即應變之能力,可達到家用保全護衛之目的。

 

「2008年IEEE國際精密機電整合學生專題實作競賽」榮獲冠軍! 
參賽學生(右起):陳正澤、林詩頎、張乃文、鄭文豪、吳士強、陳敬文。
評審與比賽團隊進行問答

比賽作品劇情簡報中              機器人進行追隨使用者之功能

使用者利用機器人資料庫           機器人接收到使用者指令待命中
進行檢索功能

使用者以語音方式下達命令給機器人

機器人進行搬運物品至目的地之功能

 

全國保全機器人競賽
新光保全獎ˉ第二名 

參賽學生:
林詩頎、張乃文、鄭文豪、張哲銘、吳士強。
活動照片:
(右起)張乃文、羅仁權教授、林詩頎、鄭文豪。

 

「97年智慧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
夢想實現組ˉ創意佳作 

參賽學生:
徐瑋隆、陳正澤、洪郁達、朱紘麟、黃千豪。
活動照片:
(右起)施欣宜(助理)、徐瑋隆、黃千豪、羅仁權教授、洪郁達、陳正澤、鄭文豪、朱紘麟、林詩頎、張乃文。

中國書畫之美-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 電機系辦公室

特展紀事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繁瑣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仍渴望在自然環境的懷抱裡,品味寧靜的喜悅。這樣的心情,自古皆然,而中國書畫就是最典型的表現方式,文人在修齊治平的社會價值中,終究希望在自然與人文的對話裡,尋求一份恆久的美感。
廣達公司捐贈台大電資學院的博理藝廊,自去年11月由系友黃友佳先生個展開幕以來,陸續展出過電機系學生的攝影作品、學生專題研究成果展…等,電機系一直希望能將博理藝廊獨特的空間做最好的發揮。偶然的機緣下,胡振國主任得知天人書畫學會30週年聯展在台北市立社教館展出,為了讓電機學群師生有機會分享佳作,由胡主任提案,在博理藝廊委員會的同意支持下,邀請天人書畫學會於台大歡慶八十週年校慶之際,以「中國書畫之美-自然與人文的對話」為特展主題,期待提供觀眾一個思考空間,認識中國書畫之美,在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之間,開拓出嶄新的視野。本次參展作品近百件,於97年11月至12月在博理藝廊展出。
11月14日,台大八十校慶日前,本系於博理藝廊舉辦特展茶會,邀請電資學院貝蘇章院長、本院系所單位主管、本系教職員生、天人書畫學會創辦人郭燕橋老師、會長劉美娟女士,以及會員等等約70位來賓一起參加。貝院長首先開場致詞,在胡主任介紹與會師長以及劉會長介紹參展會員後,所有與會嘉賓相互交流,分享藝術創作心得。

 

天人書畫學會簡介
30年前,郭燕橋老師在台北市中華路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授課,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在郭老師的指導下,1979年11月12日,成立了天人書畫學會,以發揚「天人合一」為旨趣,匯集愛好書畫人士,共同研究畫書與技法,薪傳藝術。除定期維持雅集之會,相互觀摩,並赴山林溪澗寫生,及參觀古今名人大作,迄今陸續舉辦了15屆的會員聯展,會員作品在傳統中力求創新,經常入選國內各項展覽暨國際性美展,並多有獲獎優勝者,享譽中外,2008年9月出版了「天人書畫集第六輯」。郭老師今年高壽90歲,曾經獲得國家文藝獎章,並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能夠將這一份對書畫的熱愛,以團體的力量凝聚綿延,彌足珍貴。畫會的會員雖來自不同環境與背景,但共同的特色是,憑著一份對藝術的堅持,在原本的生涯軌道上,成就了一個自我實現的空間。

 

展出內容
中國山水畫表現的意境,是一種中國文人的理想,以最簡單的一枝毛筆,在黑白水墨暈染之間,創造出千變萬化,可以觀、可以居、可以遊的心中胸壑。例如畫會創辦人郭老師的「柳提垂釣」,描繪的是一位老漁夫,整幅畫作從遠景的飛瀑山雲飄邈,到中景的岩石懸崖,到近景的樹群與柳樹,用非寫實的角度納入遠中近三個場景,讓觀者悠遊其間,領略自然與人之間的靜謐之美。「探幽覓句、霧鎮山腰、豐收倉滿、白雪溪山」等四幅作品,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景致,如同描繪著人生不同階段的風景,始終與大自然相輝相映、生生不息,值得玩味。劉會長在「九曲尋幽」中,描繪旅遊中部橫貫公路燕子口至九曲洞附近的風景,先以簡略的速寫,輔以照片,重新構思與上色完成畫作,本作品2008年榮獲中國大陸第六屆「中華頌」老少文學藝術大賽水墨畫一等獎。

 

中國書法雖原為一種書寫的工具,但已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在每一個線條與結構間,紀錄了作者當下的生命狀態、那一瞬間的呼吸、那一秒鐘的心思,這是電腦輸入文字永遠無法取代的。四度榮獲教育部書法類文藝創作獎的林河源先生,這次展出「楷書右軍提筆陣圖後」六連屏,本文原由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西元272-349年)所撰,少年時期的王曦之(西元303-361)曾為她的門下學生,在她的引導之下,王曦之深刻的領略書法運筆與自然環境間巧妙的類比與譬喻,筆陣圖雖短短數百餘字,但對書法藝術的理論精闢的論述,影響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深遠。
展場裡,引人注目的幾幅大型佛畫,線條流暢、畫風娟秀、色緻淡雅柔和,出自黃梵月老師與其子江昇翰居士之手。黃老師與已故名佛畫家江曉航居士是一對人人稱羨的賢伉儷,相夫教子之餘,二十多年來,兩人共同精進投入佛像繪畫的浩瀚領域。如今,江昇翰居士亦以堅定的信念與願力承續父志,在美術設計的專業背景,與獨特的成長環境及人生經歷下,發揚「覺無憂畫室」的精神,推廣佛畫與靜心分享,為發揚佛畫逐漸展開新頁。在速成影像拷貝氾濫的時代,工筆佛畫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考空間。為什麼要投注時間和精力在工筆畫上?繪畫的目的,並不在完成的那一刻,尤其是佛畫,更無所謂好壞的分別。繪畫的過程,如同淨土法門在一字一句間,踏實的累積每一分努力,放下萬緣,心無旁鶩。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能夠愉悅專注的凝聚在菩薩慈悲莊嚴法相描繪中,自是可貴的因緣;作品完成後,有機會與觀者另結好緣,又是另一番喜悅。
本次的展出,除了傳統的中國書畫外,另有膠彩、油畫、速描、現代水墨等作品,表達出創作不分媒材,跨越時代與區域,藉由自然景物的描繪,直指藝術家在文化背景的當下,展現個人內心的嚮往與情感昇華,生命經驗中沉澱出最美的部份。例如留日醫學博士趙宗冠醫師,曾獲全省美展獎、日本亞細美術大展銅牌獎、法國藝術家沙龍入選多次,夫婦聯展於國內外畫廊23次,出版畫冊九集,本次展出的作品「歸—鑽石與活水」,描述在加拿大醉秋的季節,兩岸楓紅松綠,相輝成趣,遠處鑽石峰流下潺潺活水,鮭魚逆游而上,回歸故鄉延續後代。整幅作品在寂靜中隱含動感,恍如聽到活水與鮭魚洄遊的聲音。水墨方面,林河源先生的水仙佳趣,前景水仙與波光粼粼的水紋,彷彿散發著清雅的芬芳,竹影隨風飄動融入遠景,襯托出雙禽顧盼之間的丰采流露,令人激賞。劉會長的「森林遊樂區」,原本只是一幅水墨樹木習作,後添加些許人物,老樹立即落入人間,成就人間淨土。

結語
本次展出的機緣,匯合了時間積累與眾多的因緣,廣達公司捐贈電資學院的博理館,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於原本的教學與研究之外,開啟了博理藝廊這一道欣賞藝術的窗,對人文素養的潛移默化,影響深遠。天人書畫學會三十年來的長期耕耘,一但因緣成熟即水到渠成,為博理藝廊帶來一番新氣象,感謝眾緣和諧,與電機系師生,分享這一份人文藝術的喜悅。
向新楷小姐 撰稿。

「即時影像編碼」 / 陳良基

 
本系陳良基特聘教授 ()接受國科會陳建仁主委()頒發貢獻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民國四十八年成立以來,今年將邁入第五十個年頭。國科會由第一任胡適主席開始,五十年來在推動全國整體科技發展、支援學術研究以及發展科學工業園區方面俱貢獻卓著,可以說是台灣科技產業背後的一大助力。
在歡慶五十周年的同時,國科會在接受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中,挑選出五十個對社會、民生福祉有重大影響或對我國國際學術地位有所提升的重大成果。其中,本系陳良基特聘教授率領研究團隊,以 “即時影像編碼” 研究,入選本次的國科會五十大重要科學成就。
陳教授自1988年進入台大任教時起,即致力於結合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數位訊號處理演算法之研究,並選定數位即時影像為主要應用,這在當年是一項極為前瞻的嘗試,也因為二十年來,不斷的努力與突破,並藉由實驗室技術人才的擴散,數位影像晶片設計已是國內領先國際的一項重要關鍵技術。
陳教授在開始投入數位影像晶片設計時,影像之標準「JPEG」才剛被發佈,視訊之標準H.261之演算法才剛開始被討論,陳教授從基礎模組之架構設計開始,DCT模組、移動估計模組,一步步完成前人未能達成之整合設計及最佳化。其中有多項技術突破,至今已成為此類晶片設計之典型作法。近年,陳良基教授更率先發表了世界第一顆H.264/AVC即時影像編碼單晶片以及世界第一顆H.264 Scalable Video Coding即時影像編碼單晶片,立下了即時影像編碼領域中學術界以及產業界所追隨的技術典範。
陳良基教授以及其研究團隊的卓越貢獻,亦廣為國際學術界注意。早在2001年,陳良基教授即以” contributions to algorithm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video coding systems”獲選為IEEE Fellow。電路設計之殿堂—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於2006年主辦一場「可重組式架構論壇」,陳教授被邀請為“Power-Aware Multimedia”之講者,成為國內學術界第一位被邀請之講者。此外,其在ICASSP 2006年發表之架構論文,亦榮膺當年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會議論文Download之第一名。陳良基教授以其在專業領域的權威地位,亦擔任了多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之編輯或特約編輯,並在多項國際會議中擔任會議主席、技術主席等重要職位。
除了卓越的研究表現,陳良基教授並積極地將研究成果及成功經驗與國內學術界以及產業界分享。陳教授於1989年起推動成立「國家晶片設計製作中心」(Chip Implementation Center,簡稱CIC)並長期擔任計畫主持人,成為全國教授之晶片服務平台。於2002年創立台灣IC設計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建構國內IC設計教授及學生們學術討論之平台。2000年籌設SOC聯盟,並獲得教育部支持建置跨校跨領域之SOC設計先導課程教材及分享機制。並於2001年在台大校內籌組SOC研發中心成為半導體產業界與台大之產學合作平台,鼓勵業界在校內設立實驗室等,推動教授開放研究能量與業界共享,全心全力為擴大學術界研究之產業效益努力。
而研發出的這些國際領先技術,陳教授也積極地帶領學生將技術移轉給國內廠商。這些從JPEG、JPEG2000到MPEG-4及H.264的先進技術,有效地推動國內產業界的技術升級,最後更達到量產階段。總計這些年,陳教授進行過上百件之技術移轉,促成國內業者成為全球多媒體晶片或系統之領導廠商,創造龐大商機。目前為止,陳教授仍是國科會技轉金額的第一名,並分別獲得教育部「產學合作獎」、四次國科會「傑出技轉貢獻獎」及第一屆經濟部頒發之大學「產業技術貢獻獎」等獎項,彰顯其在產學合作方面之卓越貢獻。
這次陳教授以及其研究團隊獲此殊榮,充分肯定了陳教授在帶領研究團隊長期不斷地努力之下,對國際學術以及國內產業界所造成之重要影響。在感到高興的同時,陳教授也將繼續開發更多的新應用以及領先技術,希望在將來可以創造更大的貢獻;也期望在未來可以見到更多的後進,一同為技術的進展和產業的升級貢獻心力。

 

陳良基教授與其研究團隊。

「前瞻毫米波無線通訊科技」 / 王 暉 、吳瑞北

引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前身--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成立於民國 48年 2月 1日,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兼任主席,開始有系統、有計畫地推動我國科學發展的工作。半世紀以來,我國的科學從一片荒地到繁花盛開,是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許許多多人的心血結晶。
國科會於今(98)年成立屆滿半百,藉著這一個特別的日子,推出了「50科學之旅」、「50科學成就」、「50周年網站」與「2009年科學季:仰觀蒼穹四百年」等多項科普活動。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呈現政府推動科技發展,從篳路藍縷到卓然有成,學者與專家們的努力與貢獻;也希望藉此讓民眾更瞭解科學的精神與內涵,因而重視科學研究的價值與對生活的影響,持續支持或投身於科學研究發展,讓民眾瞭解國科會50年來的作為,並與台灣科技的發展有近距離與第一手的接觸。
「50科學成就」業經縝密而慎重的程序,選出50年來國科會所補助的學術研究中,對社會、民生福祉有重大影響或對我國國際學術地位有所提升的50項重大成果。例如,肝炎的研究、先進毫米電磁波源研究與創新、高效率電致發光高分子材料、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資料庫、台灣地區中小學生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等。

 

※前瞻微波科技:肇建世界微波研究重鎮,發展新世紀無線兆位元科技 
台大電波組由陳俊雄教授、王暉教授、吳瑞北教授、許博文教授、瞿大雄教授、莊晴光教授、黃天偉教授、呂良鴻教授、林怡成教授、盧信嘉教授、林坤佑教授及陳士元教授等多位教授致力於電波領域,共同執行國科會卓越延續計畫研究主題:前瞻毫米波無線通訊科技,經過國科會嚴格遴選,脫穎而出,榮獲國科會『科學50』傑出成果主題之一,實屬難得,玆將此團隊重要成果簡述如下。

 

微波研究論文發表世界第一 
微波頻段是0.3-300GHz的無線電波頻段,比現有手機1.9GHz所用的頻段還高,配合無線通訊愈來愈高速的要求,這個波段成為下階段無線通訊發展的主流。學術上,在此一波段最新的尖端研究成果主要刊在兩個期刊,長文部份是刊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T-MTT),短文則刊在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 Letters (MWCL)。台大此一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有非常亮麗的表現。2006-2007更連續兩年在上述兩種期刊中,成為全球各學研單位發表數量(paper number)以及被引用次數(citation number)的雙料冠軍,已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成為全球不可否認的微波研究重鎮。

 

 

圖一:全球主要領先學研單位2004-7年在T-MTT(左)與MWCL(右)的發表論文數,其中括弧內的數字代表全部被引次數。(資料來源:台大圖書館)

 

圖二 全球Wi-Fi PAN發展的報導,其中台大與交大提出的DWBWN(右圖)架構扮演重要地位。[IEEE 802.15-07/692/r0, May 2007]

 

進軍全球60GHz無線標準有成 
近年來,手機的普及已造成無線通訊科技時代的來臨,有鑒於未來的廣泛應用,已吸引國際重要產學研工程師,紛紛成立Wi-Fi, IEEE 802.11 VHT研究小組及WPAN, IEEE 802.15.3c工作小組等多個團隊,發展新世紀無線兆位元科技,並建議使用免執照的60-GHz波段。台大團隊從教育部及國科會卓越計畫前後八年的支持下,已結合交大團隊積極參與上述全球標準的建置,並倡議60/5GHz雙模寬頻無線網路架構。此架構可以與現有Wi-Fi相容,亦適用於未來兆位元無線系統,具有優異性能。在2007年7月的第一輪投票中,已獲得95位投票者中的44張同意票,在全球的12個提案中列名第4,是學術界所提建議中得票最高者。2007年9月,此一系統已與毫米波實用聯盟(CoMPA) 架構結合,CoMPA是世界最大的60G標準聯盟,此一合併後的新架構已於2007年11月獲得87%投票同意,超過IEEE 標準所需的四分之三絕對多數票,預期到2009年底定案,屆時台大的DMBWN 架構將成為未來60-GHz IEEE 802.15.3c WPAN標準。
台大團隊多年致力於CMOS毫米波RFIC的研究,已開發出多項世界領先的60GHz CMOS RFIC技術,例如世界首顆60GHz單晶片低功率發射接收模組及低損開關等元件,對於全球IEEE該WPAN標準的奠立具關鍵地位。台大在60GHz技術的發展,經由畢業人才的擴散,已成功促成國內科技大廠投入該技術的生產與應用。配合台大在CMOS RFIC的全球卓越設計能力,台灣產業將有可能促成60GHz CMOS消費IC的成本降低,並形成新利基產業,早日使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享受兆位元通訊速度的便利性

圖三 典形60GHz無線通訊系統的民生應用。

 

首度展示兆位元無線HDTV視訊串流傳輸 
60GHz無線標準會有相當多應用,例如高畫質電視HDTV,是未來消費視訊的主流產業,其高達1920 x 1080解析度,未壓縮視訊高達3.56 Gbps,由於頻寬需求很高,無線傳輸時就必需用到60GHz技術,為簡化數位與射頻介面設計,台大團隊選擇現成的專業HDTV介面HD-SDI標準,設計毫米波電路,成功將高達1.5 Gbps位元率視訊,直接加上BPSK調變進行無線傳輸。與目前常用的IEEE 802.11g WLAN系統 ,其最高位元率54 Mbps比較起來,此一系統需要提供30倍速的傳輸量,因此,在系統設計的關鍵,就是把原來僅能提供20MHz頻寬的載頻2.4GHz,利用60GHz CMOS RFIC技術,直接提高到毫米波波段,而頻寬也就放大到兆位元級的效能。
台大團隊的此一成果需要感謝我國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多年支持,此一射頻系統採用商用HD-SDI介面卡、開發各項40GHz前端射頻元件,包含HD-SDI到DVI轉換器、升頻器、功率放大器、一對發射與接收天線、以及降頻器,以滿足直接轉換兆位元無線傳輸系統中對增益與功率傳送的需求。此一系統不需使用低雜訊放大器(LNA),就可以在1.5米範圍內傳送無線HDTV訊號,未來如果加上LNA或視頻放大器,就可以傳送更遠的距離,即使在未對準(non-line-of-sight)的情形下,在1米的範圍內亦可成功傳輸,這可說是台灣首次無線兆位元HDTV視訊串流的成功展示。
圖四 台大團隊展示無線兆位元HDTV視訊串流。

 

整合邁向無線兆位元科技世代 
由於CMOS製程技術的進步,台灣在低成本矽單晶毫米波積體電路(MMIC)的體現上已具世界領先優勢。進一步結合台灣構裝業在低成本基板的全球競爭力,包含低溫共燒陶瓷(LTCC)及整合被動元件(IPD),將具有發展微小化高效能MMIC、模組與系統的絕佳機會。因應無線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未來的頻寬需求愈來愈高,開發無線科技達到兆位元頻寬將是研究主流。開發此一新興科技將面臨多項挑戰,例如低成本矽基MMIC設計、60GHz元件的系統構裝、點對點及點對多點的天線最佳化等等。為此台大的微波及射頻系統構裝團隊在台大邁向世界一流大學計畫中已進一步整合,期望能引領台灣的產學研界開發此一新興科技。
王暉,電機系1980年畢業,現任臺大電信所教授兼所長,臺大電機系教授。
吳瑞北,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暨電信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