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商品化:前景、支援架構及推動策略(下)
吳武明
三、協助技術商品化之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
技術商品化的順利進行有賴良好的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尤其創新不是一次性的發明,而往往需要隨市場應用的需要、市場競爭及環境趨勢的特性而改變或改進,使其具有社會應用價值,並在商品化過程,逐步取得所需的資源與合作伙伴配合。這個不斷創新改進、資源取得與各界協調的過程,就需要不斷地獲得各項市場與技術環境資訊。這個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需提供的資訊包括:新產品和技術構想、市場反映的現有產品問題、產品與技術發展趨勢、人才、資金資源來源及市場供應鏈與競爭對手資訊等。目前全球各國政府及機構已紛紛透過網際網路為科技研發與應用提供更強大的動力。以下分別依研發創新、市場認知、資源取得及顧問媒合等四要素(如圖二)分別介紹相關的網路資訊來源:
(一) 研發創新
(1)研發構想資訊:
研發構想是企業創新的泉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構想都是實際可行的。因此企業或學術界往往會就各項尚在初步狀態的研發構想與同領域或應用領域的專家溝通,並搜集與了解市場上未能滿足的需求、亟待解決的產品或技術發展瓶頸,以協助研發人員獲得進一步創新研發的動力。這類溝通通常透過研討會或網站的公開討論,匯集各界的建議,而解決應用相關的技術問題。這類資訊一般是透過專業社團提供的討論區作為討論園地,不過由於專業社團經費多有限,大多未能以專業方式有系統地提出與整理研發構想與討論。目前比較有效的研究發展構想資訊交流,大多是透過專業研討會、說明會、講習會、座談會等活動進行討論和經驗分享,不過由於缺乏統一與有效的研討會資訊發布管道,這類短期內難獲得成效的活動進行並不容易。
(2)研發成果資訊:
研發成果資訊交流可協助學術和產業將研發成果擴散,強化企業間進行商品化的合作,並進行產學合作交流。國內目前提供這類資訊的機構包括工研院與國科會。不過其內容以事物為主,未能將研發成果與相關專業知識、專家及有興趣者的資訊結合,因此對促進研發成果交流的效果有限。另外,由於一般專業期刊容易因每期篇幅和審稿、印行過程延誤交流時機,因此許多專業期刊也紛紛逐步將投稿、審稿及發表過程網路化,並容許定稿前暫時發布,以增加定稿前更廣泛的交流,而強化研發成果的品質與發表時機。
(3)知識與關鍵技術:
知識與關鍵知識(know how)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可學習與複製的完整知識。這類資訊的真正關鍵內容往往由擁有人自行掌握,重要技術與關鍵知識資訊服務的功能則主要在媒合關鍵技術的供需雙方,使關鍵技術得以待價而估,技術創新研發者和尋求技術升級者也有機會找到關鍵知識來克服其技術發展瓶頸。由於關鍵技術的價值往往需藉由技術或應用領域的整體知識來加以凸顯,因此提供技術媒合資訊服務者也需要提供完整的技術或應用領域知識,來協助有興趣者了解技術關鍵所在及技術價值。目前國內提供這類服務的機構有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可授權技術搜尋服務,大陸則有上海科學院技術移轉中心 (www.skyttc.com) 提供技術移轉媒合服務。不過二者都未能如友達光電(www.auo.com)的提供整體的技術知識說明,因此技術的接受者可能因整體知識不足而未能體會技術的關鍵所在及其價值,而降低了成交的機會。
(二)市場認知
(1)企業產品資訊:
企業產品資訊包括工商名錄和產品目錄,有助於科技人才就業與企業尋求研發、製造、與銷售合作伙伴,並了解市場競爭對手。在此方面,外貿協會經貿網建有台灣的企業與產品商情可供免費查詢,至於全球企業與產品商情,則可透過國貿局經貿資訊網查詢或上日本外貿協會(www3.jetro.go.jp)網站亦可查詢。
(2)市場需求資訊:
市場需求資訊是估計技術價值的最重要基礎。然而新技術與新產品原不存在,自然難有實際銷售資料證明其市場潛力,因此須藉由其他相關產品或技術的市場表現,來推測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市場潛力。市場資訊服務網便是應運而生的服務,以提供各種技術與產品的市場銷售資訊,來協助推估技術的市場價值。當然,替代技術的潛在競爭有可能造成產品需求的萎縮,而互補技術的發展則往往有助於產品需求的擴大。因此了解相關技術的發展也是市場資訊的重點。由於這類資訊牽涉大量市場銷售資料的搜集與統計,及對新技術的追蹤與深入了解,因此多由專業的機構以收費方式提供統計與研究報告,例如資策會的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iii.org.tw) 及國外的顯示器市場研究中心 (www.displaysearch.com)。
(3)專利與相關法規資訊:
科技研發往往必須參考國內、外專利及相關法規。然而該類資訊往往未按專業特性分類,研究與管理人員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查到所需資訊,對於研發時間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因此需要建立配合專業技術分類的出版品、專利及相關法規資訊網,來協助技術研發與商品化。由於專利為各國各自管理,因此需向各國查詢,台灣專利資訊可上 www.twpat.com 尋找,大陸方面則可透過 www.sipo.gov.cn 尋找,日本專利則至www.jpo.go.jp,美國專利可至www.USPTO.gov,歐洲則為 ep.espacenet.com。如希望一次直接尋找全球各國的專利與法規,則可上 www.Delphion.com、www.dialog.com 或 www.wipo.int 。
(三)資源取得
(1) 科技人才資訊:
科技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基石,一個企業若不能掌握科技人才,便無法從事其所想要進行的創新與研發。科技人才分為三類,一為專業技術領域的專家,主要為初期技術研發所需;二為在應用領域具豐富知識的專家,主要為中期產品發展所需;三則為具有整合各類技術領域知識並能整合應用領域知識的專家,主要為後期新產品研製與改良所需。因此科技人才資源庫除需專長分類、學經歷及著作之外,更需將這三類人才分門別類,以配合企業不同階段的研發需求。然而目前大部分人才網站卻都是以傳統畢業專長進行分類,產業尋求所需科技人才時,仍很難找到所需人才。有特別專長,特別是前述第二、三類的重要人才,也不易找到重視其價值的企業。
由於單以文字其實不易完整描述科技人才的特長,更不能真正表現專家的實力,因此科技業往往透過與科技人才之間的社群互動,來強化對專家的深入了解與認同。這類互動可透過活動進行,也可透過對特定議題的網站討論進行,中華民國資訊應用發展協會網站www.itma.org.tw就是一個範例。
(2)資本投資資訊:
除了創新與移轉的困難之外,龐大的資金需求也往往成為科技研發的障礙。高科技研發不但浩資龐大,且回收期甚長,而新科技產品市場更是往往不存在,因此投資人需對研發過程、新產品功能、及市場展望具有深入的了解,方能建立堅強的信心而進行投資。因此,資本投資資訊服務網的重要任務,便是一方面為技術擁有者與投資者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與溝通機制,以協助科技研發人員尋找資金來源,包括投資顧問公司、創投公司及個人,並有機會說服投資者。另一方面則為投資者提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並協助其深入了解新技術的投資機會與價值。這種資本投資資訊服務的範例是美國的資本投資網( www.thecapitalnetwork.org),其媒合方式不但提供了技術擁有者與投資者雙方之間的資訊搜尋與連繫管道,也舉辦技術說明會,使技資者能更深入了解投資的預期回收價值。國內目前這方面的網路服務則尚嚴重不足。
(3)研發與生產設備資訊:
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製造過程往往需要價格高昂的精密儀器和機器設備。許多企業根本無力負擔,即使有能力負擔,也是沈重的財務負擔。因此政府或企業聯盟往往建立研發與生產設備資訊,協助中小企業獲得其他企業的設備支援,同時也為擁有昂貴設備的企業提供財務收入的機會,以分擔其設備成本。這類服務可加以商業化,如同旅館方式以網路提供預約服務,以說明所需服務的細節。不過目前大部分的這類服務尚停留在目錄服務,仍需經由較無效率的人工洽商,例如國內由國家實驗研究院精密儀器發展中心提供的全國儀器設備資訊查詢,大陸也有上海科學院所建的上海科技研發公共服務平台門戶系統。
(四) 顧問媒合
(1)顧問與行政服務資訊:
技術研發與應用過程中,牽涉技術商品化、法律、會計、稅務、資訊服務、行銷及其他顧問與管理服務,及交通、郵遞、運儲、印刷等支援服務。然而許多技術出身的研發人員因深入鑽研其行業知識,而對其他領域往往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因此需要建立顧問與行政服務資訊,來協助其獲得所需要的服務與協助。這方面的顧問及管理服務單位可從國科會育成中心名錄 (www.nsc.gov.tw/directory) 尋求育成中心的協助,在資訊服務方面,也可直接到台灣資訊服務業商情網(www.timglobe.com.tw) 找尋可協助的資訊服務廠商。目前也有廠商提供技術商品化資訊服務,例如台灣技術商品化服務網(www.twtcs.net),可以協助取得相關的服務。
(2)領域媒合服務資訊:
前述各項顧問服務雖然可以協助研發與商品化的進行,然而由於其服務大多屬於各領域通用的服務,因此其專業深度就可能不足。代之而起的,則是以領域別進行的顧問與媒合服務,例如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奈米創新網(www.nano.com.tw)與生物技術資訊網(www.stic.gov.tw/stic/infowww/biotech) 或台灣SOC推動聯盟所建立的系統晶片入口網(www.taiwansoc.org)等。
(3)地區媒合服務資訊:
雖然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研發者與外界的聯繫合作與商品化活動已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然而由於科技已是地方政府發展地區經濟的重要策略,且以地區為基礎發展的科技城(Technopolis),其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例如三分之二的矽谷公司員工不到十人,百分之八十五的公司員工少於五十人 (Larsen and Rogers, 1988)。這些以科技起家的眾多中小企業、大型公司及當地的研發大學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的技術研發、服務、產品與人才供應鏈,且增加科技交流與移轉的機會;並在居民和當地各行各業、專業人員、社會團體、學校及政治體系密切合作下,共同改善科技發展與生活環境,支持專業人員發揮創造力,而使整個地區都享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好處。因此,以地區為核心的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將是強化整個地區與科技產業間合作媒合的重要機制。這類以地區為中心的服務的例子有美國德州奧斯汀育成中心(www.ati.utexas.edu),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網站(www.asip.org.tw)也分別就竹科、中科及南科廠商提供初步的媒合與資訊服務。不過這些服務皆尚待強化當地企業與研究型大學之間的資訊與互動,例如就業與實習機會、課程與進修機會、專業協助、研發設備借用服務等資訊。此外,為強化高科技人才至當地服務與生根發展的意願,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亦應包括治安維護、子女就學、托兒服務、藝文活動、娛樂活動、交誼活動、新聞、交通及環保等生活資訊,以強化當地的生活便利性、生活品質及科技人員與其他居民間的互動與情誼,並增進研發人員對社會實務的認知,從而激發其創新構想。
四、我國推動技術商品化的策略建議
我國高科投產業雖然已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大部分仍以代工製造為主力,能獨立完成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及上市者仍在少數。為強化國內企業的研發能量與商品化的能力,以下謹提出三點策略建議:
(一) 強化育成中心的技術商品化輔導能力
我國在美國德州大學創新資本研究院至國科會引介其所設奧斯汀育成中心後,自民國八十五年起陸續推動成立科技育成中心(Technology Incubator)。為鼓勵產學合作,並促成學術研究的商品化,近年來各大專院校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育成中心。目前國內已有 七十餘所大專院校、政府機關、研究機構、國營事業及民間公司成立育成中心。不幸的是,這些育成中心雖然發揮了扶助新企業成立和研發的功能,卻因中心人員普遍未經技術商品化的專業訓練,而難以發揮原期望其擔負協助商品化的職責。建議政府應先補助各育成中心人員強化技術商品化專業訓練,以充實其協助企業進行技術商品化的能力。
(二) 強化政府補助科技專案的技術商品化導向
政府為協助國內產業強化研發能量並發展前瞻性科技,以提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每年均編列巨額預算提供企業研發補助。然而由於主事者未能了解科技研發的機遇本質,補助的重點,多集中於前瞻科技的研發,對其未來能否發揮商品化的價值,則甚少著墨。大部份研發計畫也過於僵化,未能機動掌握研發過程中的衍生新技術和副產品,並評估其應用方向與市場價值,因此不是遇上研發瓶頸時不知掌握機緣轉進衍生技術的研發,就是研發雖有成果卻還不知其應用價值。改進之道,就是在申請補助計畫時,要求其研發計畫中包括市場應用價值的評估,並規劃跨企業、跨產業或產學合作與商品化機制,作為審核要件。在審查過程中,政府並應扮演創投或育成中心的角色,由兼具技術與應用領域知識,並具備技術商品化知識和經驗者,透過審查過程協助企業規劃出完整的商品化計畫,並撮合技術應用廠商參與研發與經費支援,以確保前瞻的研發以應用為導向,並促使研發成果能迅速進行與製、商的整合。
(三) 強化技術商品化教育
技術商品化是一套有系統的學門知識,也是企業六管(生產、行銷、財務、人力資源、研發管理及資訊管理)中研發管理的核心。不過由於研發管理與技術的關係密切,因此往往也成為理工學門知識的一部分(例如史丹佛大學即開在工學院,奧斯汀德州大學技術商品化碩士學程亦歸類為科學碩士)。國內目前雖有政大、交大、清大、中興、中華、逢甲、立德、台南及屏科大等九所科技管理研究所(台大僅成立籌備處),然而由於目前無論國內、外科技管理的師資都嚴重不足,因此各校多以兼具科技與經營管理二方面專業知識的師資充任。事實上科技管理是一套涵蓋技術商品化、智慧財產權、技術創業及技術移轉等專門領域的知識,這一學門的師資尤需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並不是以純科技背景或經營管理之學者,或兼具二方面專長者可以勝任的。要真正改善師資的不足,除應加強從具有實務經驗之業界延攬人才之外,更應從學術聲望與技術商品化績效卓著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史丹佛大學工學院及奧斯汀德州大學創新資本研究院分別引進其技術創新與創業(entrepreneurship.mit.edu)、技術創業(stvp.stanford.edu)及技術商品化(msstc.ic2.org)學程課程及師資訓練。
五、結論
技術商品化是個整合人力、物力、技術與資金資源,引導科技研發成果成為財富的有系統知識,而是從事技術研發者所必需的知識。我國過去以科技產業響譽全球,近年來受製造業外移的衝擊,正努力藉產業升級與自主研發維持科技產業實力。然而要從製造業為基礎的科技產業轉型為以研發為基礎,其關鍵動力就是技術商品化能力。本文建議政府除強化育成中心的技術商品化輔導能力與藉政府補助科技專案的強化企業研發的商品化導向之外、更需積極鼓勵學術界延攬具技術商品化經驗的實務人才,並補助學術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商品化學程課程及師資訓練,才能真正為我國奠定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Fraser, John. (1999)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New Millennium,” Proceedings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Society, 24 th Annual Conference, July 15-17.
(2) Jolly, Vijay K. (1997), Commercializing New Technologies: Getting from Mind to Marke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 Larsen, Judith K., and Everett M. Rogers (1988), “Silicon Valley: The Rise and Falling Off of Entrepreneurial Fever”, in Raymond W. Smilor, George Kozmetsky, and David V. Gibson (Eds.), Creating the Technopolis: Link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4) Morgan, R. P. and Strickland, D. E. (2001)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2): 113-121.
吳武明,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財團法人中華電腦中心常務董事兼技術商品化服務辦公室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