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慈講座教授」的緣起與願景

「何宜慈講座教授」的緣起與願景

-心存感激, 薪火相傳

 

歐陽明、何邦立

 

前言:

20075月訪談「何宜慈基金會」王榮騰博士之後,我覺得這個故事可以激勵很多後進同學們,因此將這段訪談記錄下來,讓同學們了解這段經歷。因為四、五年前有這樣的機緣在台大設立了何宜慈講座教授,之後在台大電機資訊學院又增加了矽統講座教授奇景講座教授等,我認為這樣對於電機資訊學院國際化以及提昇國際名聲會有幫助。

 

何宜慈博士回台前後之經歷:

何宜慈先生為Stanford University 博士,任職於美國IBM 19,曾獲得34件專利1974年榮獲遠東講座教授(徐有庠先生設立)回台灣任教一年。在台大教書的這一年中,受教同學包括王榮騰、盧超群、傅崇正、錢大柱、董建成、林百里等,日後都有傑出的表現

當時國科會主委徐賢修博士邀請博士擔任副主委,負責推動台大、清華、交大、成大四所國立大學的國家大型研究計畫,同時與IBM洽商,延長博士在台服務半年,並得在每年寒暑假回國,協助國科會培養人才,前後共四年。

博士於58歲離開IBM後,到台灣協助徐賢修博士規劃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於1980年正式運作,博士並擔任首任局長五年,奠下園區的規模及基礎,任內也頗受李政務委員國鼎的支持。

 

講座發起人王榮騰博士個人經歷:

榮騰1953年出生於高雄縣路竹鄉,11歲時其父親過世,與兄姊共三人立即遇到經濟困難。他的叔伯要王榮騰種田養家,而他父親的遺願是要太太將三個小孩養大成人王母在他父親去世後十餘年間,每天挑水果到高雄火車站販賣,每天才賺台幣50元左右。其兄姊犧牲讀書的機會去工作賺錢,使得王榮騰得以繼續唸書,畢業於讀南一中,再考上台大電機系,後又繼續唸了碩士班。

王榮騰因家庭經濟因素,對是否該出國進修頗感掙扎,於是他便寫信詢問博士的看法。博士不但建議年輕人該出國看看,並即刻寫了一封推薦信,因為這一封信讓王榮騰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

王榮騰進入Stanford 九個月後接到大哥來信,提到家裡經濟情況非常困窘,他已很難再獨力撐下去。王榮騰隨即停止Stanford課業,在Intel找到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經理看到王榮騰非常認真,遂告訴老闆Andy Grove是否能讓王榮騰邊工作邊唸書,最後他得到了這個機會,也非常感謝Intel當年幫他支付部分學費。

王榮騰畢業後,月薪只有US$ 2,000,扣稅後只剩US$ 1,200,每個月寄給台灣家人US$ 500分擔家計。其兄於39歲車禍去世,博士每月寄回台灣家中的錢越寄越多,支援對象包括哥哥的小孩以及其他家人,此一寄錢支援家用的習慣持續了25年。博士早期工作的Daisy System公司後來於美國上市,由此賺到了一些錢,自己隨後於1990年在加州矽谷成立SynTest (華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何宜慈基金會」設立緣起:

博士大學同班同學中有九人至UC Berkeley、兩人至Stanford University

博士認為當時何宜慈博士的教學及推薦信函是很重要的促成因素,即使在經過這麼多年後,大家仍然非常感謝何博士。2003年底博士去世,他非常懷念這位老師,因此構思募款,以「何宜慈講座教授」的名義來尊崇博士。

當時何宜慈的姪子何邦立博士正在編輯「何宜慈先生紀念文集」,感於博士的盛情,因此協助規劃成立「何宜慈基金會」,分別在兩岸三地設立獎助學金,包括: (1) 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設立講座教授,(2) 在史丹佛大學、廈門大學設立研究生獎學金,(3) 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清華大學設立大學生助學金。盼能拋磚引玉,為華人儲才並回饋社會。

在廈門大學設立座教授及北京清華大學設立助學金的緣由,係因為何宜慈博士的老師-薩本棟校長曾經在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八年,在35歲時擔任國立廈門大學首任校長並創立機電系,博士即為其第一屆六位入門弟子之一。

其他的捐款人包括:陳有諒(金麗董事長)盧超群(董事長)宏的吳敏求及游敦行資策會的柯志昇及董建成李明(亨董事長)傅崇正、錢大柱吳英芳等

「何宜慈基金會」於200421成立第一屆董事長為王昭明先生,董事有薩支唐、施敏、柯志昇、何邦儀、王榮騰、何邦立。台大的「何宜慈講座教授」為陳宏銘教授(第一屆)陳光禎教授(第二屆)傅立成教授(第三屆)

基金會起初共募集到US$ 75萬,加上何宜慈家族的基金,現已超過US$ 100其中US $35萬在台灣設立講座教授,另外US$ 40萬捐贈給Stanford School of Engineering。該工學院認為提供優秀的研究生獎學金有其重要性,再加上HP(Hewlett-Packard)這家公司對Stanford University的慷慨捐獻,Stanford School of Engineering再提出配合款US$ 40萬共同提供研究生的全額獎學金

後記:

博士認為如果要做好事,不要為善不欲人知,應該要對外說明,這樣可以產生兩個作用:(1) 讓社會了解你正在進行重要的工作,(2)可以拋磚引玉,期待其他較富有的個人或企業家做更好的示範。募款心得方面,自己首先要募得40%以上,再對外募款,較容易成功。

 


歐陽明1981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現任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

何邦立1968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現任何宜慈基金會董事

 

new online slotskeno online spielepoker rouletteroulette programmcasino online deinternet casino onlinelive roulettenew casino onlinewww casino gamesinternet gewinn spielespielregeln spieleautomatenkasino onlinecasino online und poker portalslot maschinegluck spiele onlinelotto am samstagwww casino spielekasino websitepc slotsonline casino forumcasino club comkasinospiele mit echtem geldslot maschinen online spielenonline kasinopokercasino games downloadenonline baccarat spielenroulette online gamecasino tropez bonuscasino online spielroulette online gratistop online kasinosonline texas holdem pokerparty poker codesregeln zu pokerbester online pokerpoker zum gratis downloadenparty poker sign up bonuspoker spielen ohne anmeldenpoker game softwarebonus bei pokeronline poker um geldpoker regeln blattonline poker javahigh stakes pokerparty poker no deposit bonuspoker com bonusgratis poker gamespoker regeln straightpoker bonus codesonline omaha poker spielen

新進教師介紹

周俊廷助理教授:

 

周俊廷教授於1995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1997年取得台大電機研究所通信組之碩士學位,服役期滿後,於1999年赴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取得博士學位隨即加入飛利浦北美研究實驗室的無線通信網路部門擔任資深研究員在此期間周教授致力於無線通信網路的研究與設計並積極參與諸多國際標準的制定與整合其中WiMedia UWB 的媒體接取層協定即出自周教授及其所屬實驗室該協定已被包括英代爾在內之主要電腦及通訊設備製造商採用並已成為第一個超寬頻的ISO 國際標準2007十一月,周教授決定返台進入台灣大學電信所與電機系擔任教職。

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無線通信網路的通訊協定設計包括超寬頻個人無線網路 認知型可程式化無線通訊合作式無線傳輸以及60GHz無線網路周教授著眼於學術與實用並重的研究其研究不但被包括 IEEE 802.11eIEEE 802.15.5WiMedia UWB Ecma TC32-TG20等國際標準所採用並已發表於諸多著名國際期刊及會議

 

研究所與職涯發展

選擇正確的路研究所與職涯發展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十月十六日

主講人:台積電李文欽經理、魏烈恒經理

時節入秋,新學期新氣象,校園內,有人滿心雀躍地認識新環境,有人正停佇在抉擇的十字路口,思索下一階段新的人生方向。研究所申請入學橫在眼前,應屆大四學生馬上要決定研究所組別,除了各所舉辦的「招生說明會」之外,本系為幫助學生瞭解電機學群不同領域未來職涯的發展,特與大四同學座談,提供同學另一個諮詢的窗口,也幫助同學從長遠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未來選擇。

此次座談的主題為「選擇正確的路研究所與職涯發展」,主講人為台積科技委員李文欽專案研發經理,與台積電校園關係專案經理魏烈恒先生。一開場就先對在座大四學生做一個簡單的調查:「為什麼想念研究所?如何選擇就讀的領域?」多數同學的答案為:「因為大學畢業不知道能做什麼,只好繼續念研究所。」或是「目前企業多將研究所視為基本學歷要求,取得碩士學位有助於求職。」選組的原則大多為:「參考學長姊的經驗」,或「先衡量自己的名次再選組別」,或「對某老師的研究有興趣,想繼續跟隨。」綜觀而論,對於研究所的目標與態度,學生自我主觀意見似乎略嫌薄弱,更遑論構想未來的職涯藍圖。

雖然本系學生已大略認識各組研究領域,學長姊亦傳承了學習的經驗與心得,但對於未來進入產業界的發展,多處於懵懂未知的混沌狀態。為建立較具體的概念,李經理特地以IC產業為例,簡單介紹產業歷史沿革,以及目前整個產業從理論、研發、設計、製造、應用,最後變成生活周遭科技產品的過程。接著對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在這整個過程中,你,想站在那個位置?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這個位置?」

對於同學的懵懂與猶豫的零星回答,兩位講者都略顯憂心,也希望能以自己的經驗,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首先,如何決定研究所組別?兩位講者一致地說:「先弄清楚然後傾聽自己的心。」任何學長姊的經驗談、教授們的建議、父母的期望,甚至媒體天花亂墜的報導,都不能取代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際遇與獨特天分,沒有人可以複製另一個人的人生。興趣會指引自己,找到最適合的角色與定位。

同學隨即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興趣很重要,但經濟面的現實問題也很重要,心裡總是會恐懼,若自己選擇的組別產業,未來不再是主流,該如何面對?」針對這個問題,李經理鼓勵同學不要害怕未來產業更迭起落,因為未來原本就是不可預測亦無法掌握的。因此,同學不妨把關注的焦點轉回到自身,時時刻刻省問,自己的興趣、想像力、創造力、研究能量等,是否可以源源不絕地持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不論潮流如何波動,產業如何興替更迭,必定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開創自己的事業並展現自我價值。

另外,同學也提出了一些關於就職的問題:「常常聽學長姊說,研究所念什麼跟未來就職,未必有直接關係,那選組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魏經理的回應則是:「求學就讀的科系確實未必與未來就業有絕對關係,但這不代表選組的重要性可以被忽略,畢竟同學傾向於首先在所學相關的產業中尋找第一份工作,而業界也傾向於先注意到相關系所的履歷表。」當然,科技人才廣為各行業所需要,因此同樣系所組別的畢業生,最後分別進入不同產業發展,也時有所聞。於是同學們要了解,研究所的學習已進入更具學術性質的研究,必需付出大量的心力,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學術上的追求不只是一種享受,同時也是一場嚴格的磨練,若沒有堅決的恆心、毅力,以及不絕的熱情,最後將淪為生命痛苦的消磨,而無法提升自我的能量。

至於各產業如何選擇跨領域的人才,兩位講者一致認為:「(對該產業的)基本概念是絕對必備的。」以台積電為例,每個部門需要的專業各不相同,因此不同背景的人才都可能是台積電網羅的對象,但是這些員工,都必需對於IC設計與製造有清楚的概念,認識IC產業的每一個環節。藉著這一席話,也幫同學建立一個概念:健全的公司絕對不會在員工訓練上偷工減料,員工若能具備整體概念,再透過員工教育訓練,將細節一一充實,就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著,同學繼續發問:「企業在聘僱的時候,如何看待碩士生與博士生?中間的差別在何處?」李經理認為:「學歷並不完全反應能力,只是篩選的參考。」以RD工程師而言,企業的焦點在於求職者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獨立性與協調性,以及研究開發潛能。而這些特性,都未必與學歷有絕對的關係。

最後,同學提出一個大家都相當好奇但是卻不好意思開口的問題:「進入科技大廠真的是『燒肝』嗎?工作與健康生活如何兼顧?」惹得在座哄堂大笑。兩位講者則回答:「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成功的事業與健康的生活雙贏!」工作與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兩種課題,必需以嚴肅的態度面對。工作時全力衝刺,追求成就感,那是一種帶著壓力卻又蓬勃充盈的狀態;生活則是以自己最舒適的步伐,悠閒的放空自己的身心,將健康調整到最佳狀態。兩者之間分界的拿捏,可由自己掌握,取得平衡,讓努力的付出展現價值,為人生的色彩留下一道彩虹。

在熱烈的討論聲中,座談漸進尾聲,眾人似仍欲罷不能、言猶未盡。短短的兩個小時之中,雖不足以訴盡職涯學問,至少已明確地指出抉擇之際最核心的考量指標,相信對於參與本次座談的大四同學,必定有撥雲見日的正面效果,讓同學認真審視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享受知識,享受事業,享受人生。

 

電機系辦公室蘇秋菊小姐紀錄

台大團隊勇奪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競賽冠亞軍

台大團隊勇奪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競賽冠亞軍

 

台大電子研究所與電機系再創佳績!剛在美國聖荷西閉幕的第六屆「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馬拉松競賽」(ACM CADathlon Contest),由台大研究生所組成的隊伍分別獲得了冠亞軍的榮耀,打敗來自北美、南美、歐、亞等洲共19隊決賽隊伍,這是歷年來第一次由非美國的學生奪冠,更是第一次由同一所學校包辦冠亞軍。這也是台大繼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等國際名校後,第四所獲得此學術競賽桂冠的學府。

 

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是全球研究計算機科學最權威的組織,ACM 所頒發的杜林獎 (Turing Award) 即被視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此學會所舉辦的「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馬拉松競賽」每年11月假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最頂尖的會議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 (ICCAD) 舉行,由研究生組隊參賽,儼然是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的奧林匹亞大賽。今年獲得冠軍的隊員為台大電子所博士生江哲維與陳東傑,由台大電子所與電機系的張耀文教授指導第二名的隊伍是吳濟安與湯凱富,指導者為台大電子所與電機系黃鐘揚教授。柏克萊加州大學曾兩次獲得冠軍的團隊,今年並列第二名。

 

教育部顧問室電子設計自動化與測試聯盟(DAT)召集人張耀文教授認為,這個競賽不僅能夠培養國內頂尖研究生的國際視野、解決問題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更能評估台大電子所/電機系與教育部顧問室所推廣的一系列超大型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教育改進計畫的成果。這些計畫旨在培養我國電子設計自動化以及IC設計產業的人才,以貢獻給國內目前發展最迅速、資本最密集的半導體與積體電路設計產業。

 

今年三月張耀文教授提出「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馬拉松競賽」參賽計劃,旋即獲得教育部顧問室陳良基顧問與前瞻晶片系統設計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總聯盟召集人闕志達教授的支持,並得到教育部顧問室的經費補助,由黃鐘揚教授主持國內選拔比賽與訓練,於八月底由26隊報名隊伍中選出台大四隊及清大一隊共五支隊伍參賽和集訓,這次比賽的成果顯示其訓練的效果非常優異。由於本屆台灣隊伍驚人的成績,因此2008 ICCAD的會議主席IBM公司Sani Nassif 博士邀請張耀文教授擔任ICCAD的執行委員 (Executive Committee),並將於明年二月帶團訪台,希望尋求 ICCAD CADathlon Contest 與台灣更進一步互動的模式及未來ICCAD CADathlon Contest在台灣舉辦的可能性

 

ACM國際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馬拉松競賽」 2002年首次舉辦,著重臨場實作、問題解決、程式設計、團隊合作的能力,一隊兩人,歷時九小時,解決六個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程式及理論考題,參加者必須先經過主辦單位初選通過。今年競賽的六個題目為:(1)電路分析與設計:設計電路基礎元件,分析電路等效模型;(2)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將電路設計轉化為佈局以供生產製造,電路佈局嚴重影響積體電路的效能與製造成本;(3)邏輯與高階合成:以邏輯或更高階的方法,進行電路的合成設計,以減少電路設計所花費的時間;(4)系統設計與分析:由系統階層的觀點出發,設計並分析合於需求的電路;(5)功能驗證:以程式自動化的方式,驗證電路設計是否滿足產品所需功能;(6)積體電路時序與測試:在積體電路製造後,藉由測試以有效地淘汰不良晶片並提升良率。此六個題目皆為目前產業界從事積體電路設計自動化中的關鍵技術。由今年國內學生在 CADathlon Contest 中的卓越表現,可以看出教育部和國內學術界對培養高階積體電路設計和設計自動化人才的不遺餘力,同時也對國內積體電路設計產業的再次躍升,提供最關鍵的助力。


技術商品化的挑戰(下)

技術商品化:前景、支援架構及推動策略()

吳武明

 

 三、協助技術商品化之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

 

    技術商品化的順利進行有賴良好的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尤其創新不是一次性的發明,而往往需要隨市場應用的需要、市場競爭及環境趨勢的特性而改變或改進,使其具有社會應用價值,並在商品化過程,逐步取得所需的資源與合作伙伴配合。這個不斷創新改進、資源取得與各界協調的過程,就需要不斷地獲得各項市場與技術環境資訊。這個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需提供的資訊包括:新產品和技術構想、市場反映的現有產品問題、產品與技術發展趨勢、人才、資金資源來源及市場供應鏈與競爭對手資訊等。目前全球各國政府及機構已紛紛透過網際網路為科技研發與應用提供更強大的動力。以下分別依研發創新、市場認知、資源取得及顧問媒合等四要素(如圖二)分別介紹相關的網路資訊來源:

 

(一)  研發創新

1)研發構想資訊:

    研發構想是企業創新的泉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構想都是實際可行的。因此企業或學術界往往會就各項尚在初步狀態的研發構想與同領域或應用領域的專家溝通,並搜集與了解市場上未能滿足的需求、亟待解決的產品或技術發展瓶頸,以協助研發人員獲得進一步創新研發的動力。這類溝通通常透過研討會或網站的公開討論,匯集各界的建議,而解決應用相關的技術問題。這類資訊一般是透過專業社團提供的討論區作為討論園地,不過由於專業社團經費多有限,大多未能以專業方式有系統地提出與整理研發構想與討論。目前比較有效的研究發展構想資訊交流,大多是透過專業研討會、說明會、講習會、座談會等活動進行討論和經驗分享,不過由於缺乏統一與有效的研討會資訊發布管道,這類短期內難獲得成效的活動進行並不容易。

2)研發成果資訊:

    研發成果資訊交流可協助學術和產業將研發成果擴散,強化企業間進行商品化的合作,並進行產學合作交流。國內目前提供這類資訊的機構包括工研院與國科會。不過其內容以事物為主,未能將研發成果與相關專業知識、專家及有興趣者的資訊結合,因此對促進研發成果交流的效果有限。另外,由於一般專業期刊容易因每期篇幅和審稿、印行過程延誤交流時機,因此許多專業期刊也紛紛逐步將投稿、審稿及發表過程網路化,並容許定稿前暫時發布,以增加定稿前更廣泛的交流,而強化研發成果的品質與發表時機。

3)知識與關鍵技術:

    知識與關鍵知識(know how)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可學習與複製的完整知識。這類資訊的真正關鍵內容往往由擁有人自行掌握,重要技術與關鍵知識資訊服務的功能則主要在媒合關鍵技術的供需雙方,使關鍵技術得以待價而估,技術創新研發者和尋求技術升級者也有機會找到關鍵知識來克服其技術發展瓶頸。由於關鍵技術的價值往往需藉由技術或應用領域的整體知識來加以凸顯,因此提供技術媒合資訊服務者也需要提供完整的技術或應用領域知識,來協助有興趣者了解技術關鍵所在及技術價值。目前國內提供這類服務的機構有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可授權技術搜尋服務,大陸則有上海科學院技術移轉中心 (www.skyttc.com) 提供技術移轉媒合服務。不過二者都未能如友達光電(www.auo.com)的提供整體的技術知識說明,因此技術的接受者可能因整體知識不足而未能體會技術的關鍵所在及其價值,而降低了成交的機會。

 

()市場認知

1)企業產品資訊:

    企業產品資訊包括工商名錄和產品目錄,有助於科技人才就業與企業尋求研發、製造、與銷售合作伙伴,並了解市場競爭對手。在此方面,外貿協會經貿網建有台灣的企業與產品商情可供免費查詢,至於全球企業與產品商情,則可透過國貿局經貿資訊網查詢或上日本外貿協會(www3.jetro.go.jp)網站亦可查詢。

2)市場需求資訊:

    市場需求資訊是估計技術價值的最重要基礎。然而新技術與新產品原不存在,自然難有實際銷售資料證明其市場潛力,因此須藉由其他相關產品或技術的市場表現,來推測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市場潛力。市場資訊服務網便是應運而生的服務,以提供各種技術與產品的市場銷售資訊,來協助推估技術的市場價值。當然,替代技術的潛在競爭有可能造成產品需求的萎縮,而互補技術的發展則往往有助於產品需求的擴大。因此了解相關技術的發展也是市場資訊的重點。由於這類資訊牽涉大量市場銷售資料的搜集與統計,及對新技術的追蹤與深入了解,因此多由專業的機構以收費方式提供統計與研究報告,例如資策會的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iii.org.tw) 及國外的顯示器市場研究中心 (www.displaysearch.com)

3)專利與相關法規資訊:

     科技研發往往必須參考國內、外專利及相關法規。然而該類資訊往往未按專業特性分類,研究與管理人員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查到所需資訊,對於研發時間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因此需要建立配合專業技術分類的出版品、專利及相關法規資訊網,來協助技術研發與商品化。由於專利為各國各自管理,因此需向各國查詢,台灣專利資訊可上 www.twpat.com 尋找,大陸方面則可透過 www.sipo.gov.cn 尋找,日本專利則至www.jpo.go.jp,美國專利可至www.USPTO.gov,歐洲則為 ep.espacenet.com。如希望一次直接尋找全球各國的專利與法規,則可上 www.Delphion.comwww.dialog.com www.wipo.int

 

()資源取得

(1)  科技人才資訊:

    科技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基石,一個企業若不能掌握科技人才,便無法從事其所想要進行的創新與研發。科技人才分為三類,一為專業技術領域的專家,主要為初期技術研發所需;二為在應用領域具豐富知識的專家,主要為中期產品發展所需;三則為具有整合各類技術領域知識並能整合應用領域知識的專家,主要為後期新產品研製與改良所需。因此科技人才資源庫除需專長分類、學經歷及著作之外,更需將這三類人才分門別類,以配合企業不同階段的研發需求。然而目前大部分人才網站卻都是以傳統畢業專長進行分類,產業尋求所需科技人才時,仍很難找到所需人才。有特別專長,特別是前述第二、三類的重要人才,也不易找到重視其價值的企業。

    由於單以文字其實不易完整描述科技人才的特長,更不能真正表現專家的實力,因此科技業往往透過與科技人才之間的社群互動,來強化對專家的深入了解與認同。這類互動可透過活動進行,也可透過對特定議題的網站討論進行,中華民國資訊應用發展協會網站www.itma.org.tw就是一個範例。

2)資本投資資訊:

    除了創新與移轉的困難之外,龐大的資金需求也往往成為科技研發的障礙。高科技研發不但浩資龐大,且回收期甚長,而新科技產品市場更是往往不存在,因此投資人需對研發過程、新產品功能、及市場展望具有深入的了解,方能建立堅強的信心而進行投資。因此,資本投資資訊服務網的重要任務,便是一方面為技術擁有者與投資者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與溝通機制,以協助科技研發人員尋找資金來源,包括投資顧問公司、創投公司及個人,並有機會說服投資者。另一方面則為投資者提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並協助其深入了解新技術的投資機會與價值。這種資本投資資訊服務的範例是美國的資本投資網( www.thecapitalnetwork.org),其媒合方式不但提供了技術擁有者與投資者雙方之間的資訊搜尋與連繫管道,也舉辦技術說明會,使技資者能更深入了解投資的預期回收價值。國內目前這方面的網路服務則尚嚴重不足。

3)研發與生產設備資訊:

     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製造過程往往需要價格高昂的精密儀器和機器設備。許多企業根本無力負擔,即使有能力負擔,也是沈重的財務負擔。因此政府或企業聯盟往往建立研發與生產設備資訊,協助中小企業獲得其他企業的設備支援,同時也為擁有昂貴設備的企業提供財務收入的機會,以分擔其設備成本。這類服務可加以商業化,如同旅館方式以網路提供預約服務,以說明所需服務的細節。不過目前大部分的這類服務尚停留在目錄服務,仍需經由較無效率的人工洽商,例如國內由國家實驗研究院精密儀器發展中心提供的全國儀器設備資訊查詢,大陸也有上海科學院所建的上海科技研發公共服務平台門戶系統。

 

(四) 顧問媒合

1)顧問與行政服務資訊:

     技術研發與應用過程中,牽涉技術商品化、法律、會計、稅務、資訊服務、行銷及其他顧問與管理服務,及交通、郵遞、運儲、印刷等支援服務。然而許多技術出身的研發人員因深入鑽研其行業知識,而對其他領域往往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因此需要建立顧問與行政服務資訊,來協助其獲得所需要的服務與協助。這方面的顧問及管理服務單位可從國科會育成中心名錄 (www.nsc.gov.tw/directory) 尋求育成中心的協助,在資訊服務方面,也可直接到台灣資訊服務業商情網(www.timglobe.com.tw) 找尋可協助的資訊服務廠商。目前也有廠商提供技術商品化資訊服務,例如台灣技術商品化服務網(www.twtcs.net),可以協助取得相關的服務。

2)領域媒合服務資訊:

    前述各項顧問服務雖然可以協助研發與商品化的進行,然而由於其服務大多屬於各領域通用的服務,因此其專業深度就可能不足。代之而起的,則是以領域別進行的顧問與媒合服務,例如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奈米創新網(www.nano.com.tw)與生物技術資訊網(www.stic.gov.tw/stic/infowww/biotech) 或台灣SOC推動聯盟所建立的系統晶片入口網(www.taiwansoc.org)等。

3)地區媒合服務資訊:

    雖然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研發者與外界的聯繫合作與商品化活動已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然而由於科技已是地方政府發展地區經濟的重要策略,且以地區為基礎發展的科技城(Technopolis),其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例如三分之二的矽谷公司員工不到十人,百分之八十五的公司員工少於五十人 (Larsen and Rogers, 1988)。這些以科技起家的眾多中小企業、大型公司及當地的研發大學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的技術研發、服務、產品與人才供應鏈,且增加科技交流與移轉的機會;並在居民和當地各行各業、專業人員、社會團體、學校及政治體系密切合作下,共同改善科技發展與生活環境,支持專業人員發揮創造力,而使整個地區都享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好處。因此,以地區為核心的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將是強化整個地區與科技產業間合作媒合的重要機制。這類以地區為中心的服務的例子有美國德州奧斯汀育成中心(www.ati.utexas.edu),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網站(www.asip.org.tw)也分別就竹科、中科及南科廠商提供初步的媒合與資訊服務。不過這些服務皆尚待強化當地企業與研究型大學之間的資訊與互動,例如就業與實習機會、課程與進修機會、專業協助、研發設備借用服務等資訊。此外,為強化高科技人才至當地服務與生根發展的意願,資訊溝通與知識平台亦應包括治安維護、子女就學、托兒服務、藝文活動、娛樂活動、交誼活動、新聞、交通及環保等生活資訊,以強化當地的生活便利性、生活品質及科技人員與其他居民間的互動與情誼,並增進研發人員對社會實務的認知,從而激發其創新構想。

 

四、我國推動技術商品化的策略建議

 

    我國高科投產業雖然已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大部分仍以代工製造為主力,能獨立完成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及上市者仍在少數。為強化國內企業的研發能量與商品化的能力,以下謹提出三點策略建議

 

(一)    強化育成中心的技術商品化輔導能力

    我國在美國德州大學創新資本研究院至國科會引介其所設奧斯汀育成中心後,自民國八十五年起陸續推動成立科技育成中心(Technology Incubator)。為鼓勵產學合作,並促成學術研究的商品化,近年來各大專院校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育成中心。目前國內已有 七十餘所大專院校、政府機關、研究機構、國營事業及民間公司成立育成中心。不幸的是,這些育成中心雖然發揮了扶助新企業成立和研發的功能,卻因中心人員普遍未經技術商品化的專業訓練,而難以發揮原期望其擔負協助商品化的職責。建議政府應先補助各育成中心人員強化技術商品化專業訓練,以充實其協助企業進行技術商品化的能力。

 

(二)    強化政府補助科技專案的技術商品化導向

    政府為協助國內產業強化研發能量並發展前瞻性科技,以提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每年均編列巨額預算提供企業研發補助。然而由於主事者未能了解科技研發的機遇本質,補助的重點,多集中於前瞻科技的研發,對其未來能否發揮商品化的價值,則甚少著墨。大部份研發計畫也過於僵化,未能機動掌握研發過程中的衍生新技術和副產品,並評估其應用方向與市場價值,因此不是遇上研發瓶頸時不知掌握機緣轉進衍生技術的研發,就是研發雖有成果卻還不知其應用價值。改進之道,就是在申請補助計畫時,要求其研發計畫中包括市場應用價值的評估,並規劃跨企業、跨產業或產學合作與商品化機制,作為審核要件。在審查過程中,政府並應扮演創投或育成中心的角色,由兼具技術與應用領域知識,並具備技術商品化知識和經驗者,透過審查過程協助企業規劃出完整的商品化計畫,並撮合技術應用廠商參與研發與經費支援,以確保前瞻的研發以應用為導向,並促使研發成果能迅速進行與製、商的整合

  

(三)    強化技術商品化教育

    技術商品化是一套有系統的學門知識,也是企業六管(生產、行銷、財務、人力資源、研發管理及資訊管理)中研發管理的核心。不過由於研發管理與技術的關係密切,因此往往也成為理工學門知識的一部分(例如史丹佛大學即開在工學院,奧斯汀德州大學技術商品化碩士學程亦歸類為科學碩士)國內目前雖有政大、交大、清大、中興、中華、逢甲、立德、台南及屏科大等九所科技管理研究所(台大僅成立籌備處),然而由於目前無論國內、外科技管理的師資都嚴重不足,因此各校多以兼具科技與經營管理二方面專業知識的師資充任。事實上科技管理是一套涵蓋技術商品化、智慧財產權、技術創業及技術移轉等專門領域的知識,這一學門的師資尤需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並不是以純科技背景或經營管理之學者,或兼具二方面專長者可以勝任的。要真正改善師資的不足,除應加強從具有實務經驗之業界延攬人才之外,更應從學術聲望與技術商品化績效卓著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史丹佛大學工學院及奧斯汀德州大學創新資本研究院分別引進其技術創新與創業(entrepreneurship.mit.edu)、技術創業(stvp.stanford.edu)及技術商品化(msstc.ic2.org)學程課程及師資訓練。

 

五、結論

    技術商品化是個整合人力、物力、技術與資金資源,引導科技研發成果成為財富的有系統知識,而是從事技術研發者所必需的知識。我國過去以科技產業響譽全球,近年來受製造業外移的衝擊,正努力藉產業升級與自主研發維持科技產業實力。然而要從製造業為基礎的科技產業轉型為以研發為基礎,其關鍵動力就是技術商品化能力。本文建議政府除強化育成中心的技術商品化輔導能力與藉政府補助科技專案的強化企業研發的商品化導向之外、更需積極鼓勵學術界延攬具技術商品化經驗的實務人才,並補助學術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商品化學程課程及師資訓練,才能真正為我國奠定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Fraser, John. (1999)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New Millennium,” Proceedings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Society, 24 th Annual Conference, July 15-17.

(2)         Jolly, Vijay K. (1997), Commercializing New Technologies: Getting from Mind to Marke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         Larsen, Judith K., and Everett M. Rogers (1988), “Silicon Valley: The Rise and Falling Off of Entrepreneurial Fever”, in Raymond W. Smilor, George Kozmetsky, and David V. Gibson (Eds.), Creating the Technopolis:  Link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4)         Morgan, R. P. and Strickland, D. E. (2001)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2): 113-121.

 

 

吳武明,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財團法人中華電腦中心常務董事兼技術商品化服務辦公室執行長

不是真情懶放懷

演講者李致毅 教授

演講題目不是真情懶放懷

演講時間:96328 5:30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本學期第一次學術漫談很榮幸邀請到李致毅教授來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教授由青澀高中生活開始談起,歷經大學、當兵以至於出國工作唸書,最後回國任教研究至今,教授細數他每個人生歷程上的遭遇以及心情轉折,希望以自身的經歷帶給同學們不同的啟發。

最後,教授希望大家認清真正該重視的東西。重要的不是考卷上一分兩分的差距,也不是畢業時的排名,也不是證明自己比他人優秀。一個人該當尋找的是自己的方向,當一件事在抽離了財富、名聲等外在因素之後,是否仍舊擁有持續走下去的動力?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把握目前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去作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而真正值得做的事,是能夠發自內心驅動自己持續努力的事,認清自我,進而實現自我。

 

問答集:

Q1:老師先前提到在大四時對於未來相當迷惘,是什麼樣心路轉折讓老師在當兵後找到自己的方向?

A1:我並不認為有任何特殊的事情造成轉折,這樣的演化是相當漸進式的。隨時想一想自己在這段時間做了些什麼,看看別人在做些什麼,可能會比較有感覺自己該往那個方向走。

Q2:教授您是什麼時候開始經濟獨立的?

A2出國念研究所時開始經濟獨立,出國時家裡給一百萬,後來在工作上獲得經濟上的來源,回學校唸書後的助學金能夠付學費生活費,日子還算過得去。經濟上的獨立是蠻重要的,如果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很難自己做決定,也很難作自己的計畫及判斷。

Q3:教授是如何唸書的?

A3我唸書很慢,我唸書以及看懂一個東西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如果我不能夠將它化成圖片,或者無法完全解釋得通的話,我會拒絕接受,考試的時候也拒絕回答,教授也就拒絕給分。但這樣的好處是會逐漸產生想像力,我發現我從出國唸書開始,在車上或飛機上閉起眼睛腦中就可以浮現電路,後來也就不太需要坐在電腦前面了,做研究時通常也不需任何書本或其他工具。看書或修課要能夠將內容轉化成為腦袋中的一部份,就算背起來也記不了多久。我看書的效率不高,但是一旦看懂了就不需要再看了。

 

活動花絮:

    在問答時有同學想要一窺老師的感情世界,讓整場活動下來一派輕鬆自得的教授突然間有些不知所措。老師在回答中建議同學:對於感情方面,該做的事情就應該及時去做,不要遲疑,也不要怕丟臉。當然詳細的內容就只能留存在當天參與同學的記憶中囉。

 

作者為電子所碩二R95943060陳昶亙同學

工科學生的機會與挑戰

演講者 蘇國棟 教授

演講題目工科學生的機會與挑戰

演講時間:96529 5:30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本學期期末的學術漫談,在畢業的前夕,邀請到蘇國棟教授藉由親身經歷與同學們談談工科學生未來所會面對的抉擇與挑戰。一開始蘇教授以披薩中茄紅素、起士都是對健康有益的食物為例,提示同學們:平時所相信的事物與實際狀況可能完全相反。

教授大學畢業後赴美攻讀碩士學位,和多數同學一樣,教授面臨繼續攻讀博士與否的問題。這是老師第一次經由自己的思考對於人生的掙扎做出抉擇。老師建議學生真的需要花功夫,好好想一想,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同樣的,老師在博士班畢業後也面臨了工作選擇的問題。

教授點出了他所觀察到工科學生在工作方面可能遭遇的問題,以IBM計畫削減美國本土的工作機會,外移至印度為例,說明同樣的狀況也可能在台灣發生。但這樣的趨勢是無法避免也無法阻擋的,也是在這樣的考量下讓教授開始思考是否要回台工作。教授建議大家對於未來的抉擇不需過於擔心,但可提前思考這些未來可能遭遇的難題。

    老師以M型社會的觀點,說明今日學生不能存有隨波逐流的心態,因為中間的地帶已經逐漸消失了,必須深刻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標。老師建議了幾個做為自身判斷時的思考竅門。第一,需要有廣闊的視野,思考自己所處的領域未來可能的變化。第二,找尋自己的定位、核心價值,想想自己的長處、未來想做些什麼,如此才能全力以赴。第三,決定人生的順序,執行的順序,往往會有重大的影響。有了視野、定位後會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執行,但先做後做的順序,也需要深思。

    最後,老師勉勵同學們要能維持良好的健康、持續進修培養專業能力,日後才不會在競爭激烈的工程領域被淘汰。學校時代所學習的東西,在未來二三十年的職場不可能持續使用,技術進步的快速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活動花絮:

    活動結束後蘇教授匆匆趕回家與家人共享晚餐,但教授很熱情地答應同學,未來有任何問題或困擾,他都很歡迎大家去找他討論。教授對於演講內容的細心準備,以及展現出對於同學們的關懷,讓參加這次活動的同學受益良多。

 

作者為電子所碩二R95943060陳昶亙同學

科技行

科技行

檀德育

 

小引

 

    我台大電機系一九六二年班同學, 畢業後星散世界各地, 間中偶有聯繫. 全班首聚於西元一九八七年. 再聚於西元二零零五年時, 各同學多已屆六五 退休之齡. 相見亦喜亦憾. 回顧既往, 人人有本辛酸歡樂 史, 包括求學, 工作, 生活各方面. 前瞻退休生涯, 有茫茫之悒, 亦有欣欣之盼. 我同學一生奉獻於 科技工作, 故撰古詩科技行一首, 其事. 此詩包含甚多同學心意,非僅由 作者一人杜撰而得. 詩中小標題為方便閱讀用, 非指一首單獨短詩. 以詩的體 裁來綜合一群科技工作者的一生, 是一種抽象的心境和共同經驗描述. 好處 是 得以避免長篇論述各同學分歧而又具體的人生經驗. 我們這代人已欠缺 寫作中文詩詞的嚴格素養. 好在古行體詩不重平仄, 不重對仗, 甚至不重字 和音韻. 這些自由度在此詩中均曾使用. 就當它是首順口溜罷.

 

同窗

 

昔有傅園佳子弟    萬里萍(duckweed)  飄萬里棲    萬里音訊雖有繫  四十餘載少相聚

參商難聚所為何    人人努力拚科技   

 

科技

 

波瀾壯闊四十年    科技進展萬萬千  揭秘宇宙論超弦1        爭功造物改遺傳

宇宙之秘待檢驗    造物之功難實踐  確信確立實現者  泱泱首推我機電

 

機電科技何為用    浸潤人生沛蒼然  導航通訊探月星  操控取據做科研

量風測震為預警    防災救難維安全  銷售倉儲分厘清  貨款銀帳自結算

教育娛樂廳堂里    診視臟腑斷病原        資訊瞬息網路詢  郵件即時電子傳

 

機電科技何所含    星星點點見大觀  光子量子雷射器  電子電波電晶體

億萬位元數記憶    積集電路(control)邏輯     影像電視高解析  磁碟光碟玩遊戲

衛星通訊定位儀    超大超快電算機  操作控制用軟體  性能規模隨人意 

 

有成

 

有幸生逢科技潮    科技有幸有吾人  吾人貢獻多所在  略數成績略為記

 

或致理論格物性    或做實驗搜證據  或推研發到實用  或主策畫與管理

首創數碼壓縮法    奠定寬頻傳播基 

始肇自吸2 增良率 積集電路乃普及

三五砷鎵四族矽    材料制程多創意  雙荷電晶場效體  各類元件經調理

機件整合與設計    處處件件著業績  系統調控及操作  靈敏可靠有軟體

 

發明創作多採用    論文引證以萬計3        褒揚勳獎多所見  教席經理不為希  又有老董執行長  更新創新立業去

 

心路

 

                工作                事業

 

艱辛酸苦夾樂趣    成績得來不容易  為取學位費心力  轉眼又為謀職慮

求得一職維生計    從此晨昏難將息  在學則為科研金  怵怵惶惶顧桃李

在商則為公司利    戰戰兢兢元氣  年複年兮月複月  日複日兮夜複夜

設計專利屢屢提    論文機理篇篇議  耕耘播種無已時  禾稼常遭人竊取

偶遇青黃未接時    憂心挨踢卷行李  既為同行同業羨  複為同行同業忌 

吾心悠悠吾志堅    慰藉創作發明裏

 

                姻緣                               

 

複有人倫姻緣事    圓滿到來更不易  輾轉反側覓佳人  佳人總隨他人去

幸得淑女憐癡愚    俯就來歸忘屈曲  牽手結髮相提攜  比翼連理育兒女

 

      後人

 

昔丞椿萱堂上恩    生孩哺育受苦辛  沐化師門春風雨  啟蒙奠基意諄諄

未負堂上未負師    丞祠繼統有後人  有愧堂上有愧師  反哺還饋未善盡

人倫大者續香煙    香煙不必論血緣  文化蕃衍重丞傳  超越族裔無偏見

吾輩酸甜轉瞬去    下代苦樂到眼前  今為人親為人師  戚戚常為後人憐

 

少年            皓叟

               

少年子弟科技老    昔日少年今皓叟  曾奉獻心血幾許  都嬴得名幾許利幾許

 

昔日少年春髮(hair)    翩翩翱翔青春裏  昔日少年意風發  邀月摘星信可期 

肢實體健堪打磨    神靜心清多慧詰  少年肢體少年神  獻身科技少遲疑

 

今朝皓叟贅腹脾    攬鏡自窺空唏噓  今朝皓叟壯志沉  懶握契機羞見新

案牘勞餘身疲憊    腦汁絞後心神痿  皓叟身驅皓叟心  事業人生多猶豫

 

相聚

 

一朝同窗聚美西    幾人未到幾人與  又有多少劬勞者  折腰斗米他處去

匆匆一面言數語    明日天涯各東西  天涯他日再聚時  架鶴歸者知幾許

 

退休

 

光蔭箭                            日月梭                          逝韶華                         耄身心

 

退休時刻轉在即    生活行將換軌跡  科技淡出歲月外  何適何從費思疑

 

抑鬱鬱以盡餘生邪                                               抑悠悠頤養天年邪

 

護養身軀坦心胸    事事物物多樂趣  上窮碧落下塵埃  樣樣皆可寬心悒

可以憩陶庭園裏    養花蒔草親土地  可做義工於社區  回饋社會盡

可覽詩書以自娛    風花雪月加史籍  可廣見聞旅遊去  品他鄉文化氣息

一壺清茶數老友    上下古今縱寰宇  閑來陶然倚老妻  一生點點滴滴

 

1. 超弦論: super-string theory               2. 自成吸除: intrinsic gettering

3. 全班共計

 

 

 

 

T. Y. Tan, EE graduate of class 1962, is currently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Edmund T. Pratt, Jr. School of Engineering,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27708, USA

MIT交換學生心得

MIT交換學生心得

台灣大學電機系 黃紹倫

1 前言

    我覺得這一年的交換學生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樣的計畫我覺得很好,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會建議學弟妹也能出去看一看國外的學校,對自己未來應該很有幫助。

 

2 行前準備

    在出發之前,電機系召開過好幾次會議,在會議中吳主任跟陳副主任均對我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同時好幾位已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唸書的學長學姊也不吝惜的給予我們許多經驗以及建議,像是出發之前應該要準備什麼東西、到MIT之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有什麼要辦的程序等等,這對於一開始還感到十分茫然的我們,不啻是非常有利的幫助。

    經過了暑假的準備之後,我們於八月十七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親友師長的祝福之下飛往波士頓(Boston)

 

3 生活環境

    礙於規定的關係,我們無法住進MIT的學生宿舍裡,因此我們就在MIT旁邊的100 Memorial Drive租了一間小公寓;因為經費補助並不是很充裕的關係,因此我們四個人就合租了一間兩房一廳的公寓,兩個人住一間,順便聯絡感情(哈哈!)

    剛到那邊的時候人生地不熟的,幸好有兩位現在就讀於MIT的高中同學,在他們的協助下使我們可以很快地認識這個即將生活一年的環境。

    我們住的地方離MIT非常近,走路只要三分鐘就可以到了,非常方便。另外,在國外生活最大的問題不外乎是語言不通跟飲食習慣不同,幸好在語言方面,我的破英文在那裡還可以work,而且波士頓當地的人大多都很友善,所以跟當地人的相處並沒有遇到很大的問題。至於在飲食上,我不得不說波士頓的食物大部分都很難吃,尤其是MIT內部的學生餐廳,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只有難吃的店才能進駐MIT學生餐廳…。不過身為一個隻身在外的留學生,還是要努力去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跟他們常吃的東西,幸好MIT附近有幾家還不錯的中式餐廳,我們放假的時候常常去那邊打打牙祭。

    至於自己做菜的部份,一開始大家還有熱情自己弄來吃,可是時間一長了之後,自己做菜的動力就少了很多,因為自己做菜除了要自己買材料並自行烹調之外,事後還要清理鍋碗瓢盆的殘渣,這個麻煩又花時間的過程讓我們寧可去外面吃難吃的食物也懶得自己動手做菜。

   

4 課程

   我兩個學期都修了三門課,那裡的學制跟台大有些不同之處,比方說一門課動輒十二學分以上,他們學分計算的方式大約為一般學生每個禮拜大概要花幾個小時在這一門課上,那一門課就規定幾學分;比方說某一門課大約一個禮拜要花三個小時上課,四個小時研讀課程相關的資料,五個小時寫習題,這樣加起來一個禮拜就要花十二個小時在那一門課上,所以那一門課就規定有十二學分。另外在那裡一門課的分量跟台大也有很大的差別,通常一個學期修三門課就已經很足夠了,不像在台大常常一學期修六、七門課。在MIT,他們比較希望你能將課程內容學通而不是學的多而不精,事實上如果要學得深入的話,三門課也算是剛好的數量,再多的話就有點操了()

    我第一學期修的課是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Fundamental of ProbabilityPrincipl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I這三門課。因為我的研究方向比較偏向通信方面,所以當初在選課的時候Verghese教授給了我一些相關的建議,同時我自己看了課程相關介紹之後,評估之下選了這三門課。

    MIT的教授很多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者,很多人甚至是在台灣平常上課用的課本的作者,實際上了他們的課之後感覺到這些教授真的在學術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詣,上他們的課經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經過了一學期之後,第二學期我選了Wavelet, Approximation and CompressionInference and Information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這三門課,其中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這一門課主要的內容是Information Theory,雖然我之前在台大已經上過相關的課,可是在教授與學長的建議之下,還是選了這一門課,而事後證明這一門課的確讓我學到了非常多以前在台大沒學過的東西,收穫很多。

    在這裡上了一年的課之後,我發現MIT跟台大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1)   MIT,學生上課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常常會舉手發問;而在台大,上課的時候很少看到學生舉手發問。我認為在上課的時候有不懂的地方就應該提出來,在上課的時候就把教授教的東西弄懂很重要,可是國內學生常常會因為不好意思發問的關係,就把問題留在心裡,這對學習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美國學生上課的時候會拼命發問,事實上雖然我前面提到在MIT上課的時候學生常常發問,可是也不是那麼澎派洶湧,一堂課平均來說大概會遇到四、五次學生的提問,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比台大多很多就是了。

(2) MIT很重視office hour,不論是教授的office hour或是助教的office hour,他們都很希望學生能把課堂之外遇到的問題在office hour的時候提出來討論。重點並不是在於MIToffice hour,事實上台大很多課程也有office hour,然而兩邊的差別在於MIToffice hour一個禮拜的次數比台大多很多,而且學生也常常願意在office hour到指定的地方和教授或助教討論問題。office hour次數多的好處在於,如果一個禮拜只有一兩個固定的office hour,很多學生常常會因為該時段有課的關係而無法參與。在MIT,一門課常常有三個以上的office hour時段,一來提供時間上的彈性,二來可以分散出席office hour的人潮 ── 我前面說過,MIT的學生利用office hour很踴躍,這點和台大office hour的時候常常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情況大不相同。

(3) 前面提到MIT一門課常常有十幾學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MIT的課程通常          

   習題的分量是又多又有深度,而且開學第一個禮拜就有習題了,這個第一份 

習題通常是讓學生複習一些這門課的預備知識,接著每個禮拜隨著課程的進度都會有一份習題,這些習題有些是很有代表性的經典問題,有些是需

要動手寫程式跑模擬的問題,看這些習題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幫助,相比之下台大的課程習題就少得多了,我覺得這是台大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5 研究

    MIT有一個大學生研究計畫(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簡稱UROP),主要是提供大學生跟教授做研究的機會,通常是教授在做研究的時候把一些大學生可以處理的問題拋出來,有興趣的學生去找教授(助理)談,教授(助理)覺得可以,學生也覺得有興趣的話就可以開始做了。UROP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領時薪,另外一種則是可以取的學分。

    我在下學期利用這個機會跟MIT的鄭立中教授做了一個UROP。不過我的情形比較特別,並不是教授主動提出UROP的問題,而是我去找教授,希望能跟教授找個project之類的問題做研究。後來很幸運的,教授收留了我,於是我就跟著鄭教授作了一個學期的UROP

    我跟他做的問題是有關Channel Code Design的問題,因為我是大學生做UROP的關係,所以他對我不像對其他研究生一樣嚴格,比較just have fun那種感覺,所以雖然每個禮拜都有regular meeting,不過壓力並不是很大。

    就我跟鄭教授作了一個學期的UROP的經驗,我覺得MIT的教授在做問題的時候不會一開始就要求有什麼結果,這跟我的習慣不太一樣,在台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希望一開始就找到答案,這可能跟台灣的考試升學制度有關係。在MIT,教授常常會希望學生不用一開始就找出答案,因為研究型的問題通常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是經年累月持續地思考才能有結果,所以他們會鼓勵學生持續的去想問題,就算沒有新結果也沒關係,重點是要keep thinking,這在做研究是很重要的事。

    另外我修的課程裡,有些課程會有term paper,尤其是Wavelet那一門課,term paper佔了整門課成績的50%,這種偏向研究型的課程也相當程度地磨鍊了我做研究的技巧,是個很好的經驗。

 

6 休閒活動

    留學生離鄉背景出門在外難免會感到寂寞,我們也不例外,幸好MIT有很多台灣去的留學生,而且還有MIT台灣同學會;台灣同學會常常不定期舉辦聯誼活動聯絡彼此的感情,通常是用聚餐的方式,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有時候還會辦一些小遊戲或是抽獎活動,看的出來主辦的學長學姊非常地用心。

    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參加中國同學會辦的活動,因為語言相同的關係,所以也可以聊得開,而且跟對岸同胞交流也是很有趣的經驗。除了中國同學會,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參加日本學生舉辦的對外開放的聚餐活動,他們的活動常常有來自各國的同學參與,主要的目的是讓不同國家的人認識日本的文化,所以在活動中常常有日本民俗的表演等,相當有趣。

    除了這些MIT學生舉辦的活動之外,提到波士頓常會讓人想到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 Sox),身為棒球迷的我當然要把握這個機會去芬威球場(Fenway Park)看幾場紅襪隊的比賽囉。我們一共在美國看了兩場球賽,一場是在芬威球場觀看紅襪對水手之戰,另外一場則是在洋基球場(Yankee Stadium)觀看紅襪對洋基之戰,也就是有名的基襪大戰。

    值得一提的是洋基跟紅襪這兩隊的主場票價都相當貴,可是去現場看過之後一定會覺得值回票價,除了因為這兩隊的水準非常高,球員的球技令人咋舌之外,球場的硬體設備以及球迷的狂熱程度都讓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難怪有人說到美國一定要去看一場美國職棒(MLB)的比賽。

 

7 總結

    MIT的這一年,我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學術上不但有機會跟一些學術界大師級的人物面對面,而且還藉由修課了解到了MIT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跟鄭立中教授做研究的這一個學期讓我學到了很多做研究的方法,我覺得這是我到MIT最大的收穫之一。

    而由於這是我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裡到國外求學,所以在生活上體會到很多獨立生活的點滴,也培養了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我覺得到MIT之後另一個很大的收穫。

    最後我要再一次感謝台大電機系的吳瑞北系主任以及MIT的電機系主任George C. Verghese教授,因為他們的促成,我們才能有這個難得的機會到MIT當一年的交換學生,也因此學到這麼多平常在台灣沒辦法得到的寶貴經驗。我認為這個交換計畫提供台灣的學生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學弟妹經由類似的計畫出國留學。

第27期 動態報導

系友榮譽

(內容摘錄本校「臺大校友雙月刊」第五十五期)

20071115本校舉行創校79年暨改制62週年校慶慶祝大會,邀請歷任校長、校友及國內外貴賓與會,會中頒授王文興、林百里2位先生名譽博士學位,同時表揚9位傑出校友,人文藝術類的余光中先生(1954外文系畢)、林文月女士(1956中文系畢)、呂紹嘉先生(1983心理系畢)3位,學術類的蔡振水先生(1957電機系畢)、朱國瑞先生(1965物理系畢)、陳恆昭先生(1966法律系畢)3位,工商類的蔡明介先生(1971電機系畢)、施崇棠先生(1974電機系畢)2位,以及社會服務類的李家同先生(1961電機系畢)。

 

謹將本系系友傑出表現事蹟,摘錄如下

 

〔名譽博士〕:林百里先生

長期致力電腦研發與製造,帶動臺灣資訊產業發展,成就卓著。1988年創立廣達電腦,1999年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此外,先生本著「深根臺灣,深耕科技」之理念,於2000年成立廣達研究院。2004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共同開發次世代電腦與通訊平臺,力促臺灣大學與世界一流學府研發接軌。2005年與OLPC(One Laptop Per Child)進行百元電腦之研發計畫,藉由科技縮短知識落差,協助解決第三世界國家學童之教育問題,嘉惠無數。先生之事功足以表率群倫,為「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之最佳典範,本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即在表彰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2屆臺大傑出校友介紹

〔學術類〕:蔡振水先生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1957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1961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碩士,196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博士。曾任美國加州洛克希得飛機飛彈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員(1966-1969)、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1969-1980)、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電機電腦學系傑出教授兼系主任(1980-1999)、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處(即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之前身)特聘研究員兼主任(1999-2002)及本校光電所特聘講座教授(2006年至今)。

 大學時選修電力組,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改修微波電子學(microwave electronics),研究領域跨越光電、超音波顯微、聲光、磁光、磁性微波等,在積體光學及超音波科技之貢獻極具國際盛譽。榮獲IEEE美國電機電子工程、OAS美國光學、SPIE國際光儀工程及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Fellow之榮譽,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及俄羅斯工程科學院院士。其研究論文及專著豐碩,曾獲國際光學獎、台美基金會科技成就獎、IEEE最佳論文獎與傑出研究講座、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傑出研究講座及工學院最佳教學獎等。對啟迪後進,提拔後學亦不遺餘力。

 

〔工商類〕:蔡明介先生

現任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1971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1976)。曾服務於工研院、聯電擔任IC設計,1997年創辦聯發科技公司,產品布局包括光儲存、高階消費性、無線通訊及數位電視等晶片組,其唯讀光碟機(CD-ROM)控制晶片是國內最大供應商,已成為全球消費性IC片組的領導廠商之一。

蔡明介先生在IC界耕耘多年,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故而有臺灣IC設計教父之美名。其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80%以上,IC設計連續8年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創新產品獎,其IP智慧財產權也是臺灣IC設計同業當中最多者。2001年成立「財團法人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推展科技教育,同年捐款1億餘元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聯發科技無線研究實驗室」,進行『無線通訊系統超大型積體電路及架構設計』研究。自實驗室成立以來,成果斐然,2007ISSCC在有10篇論文獲選,產量居世界第一,對提升本校國際聲譽卓有貢獻。

 

〔工商類〕:施崇棠先生

現任華碩集團董事長。1974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交大管研所碩士。帶領華碩創造高品牌價值,為世界第一的主機板及顯示卡製造商,2006年其主機板全球市占率逾40%,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亦名列全球第九大。成果非凡,屢獲國際大獎及專業評測機構好評,如:W1筆記型電腦榮獲IF金獎(IF Gold)肯定,是50年來唯一獲金獎的華人品牌;2007年榮登臺灣十大國際品牌榜首,獲頒臺灣精品獎最高榮譽「成就獎」;連續9年在Business WeekInfoTech 100」榜上有名等。於事業有成之餘,更不忘回饋社會及母校,1999年成立「觀樹教育基金會」,提供「藍鵲家族」等計畫,補助偏遠地區學校資源及中小學助學金;2007年捐贈臺大人文大樓,協助臺大人文科學領域更上層樓。

 

〔社會服務類〕:李家同先生

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教授。1961年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部電機及計算機系博士(1965)。為熱愛文學之科學人,透過寫作發表對環境、教育、文化的關注,特別是對弱勢族群在教育資源的缺乏及貧窮問題,重要著作有《讓高牆倒下吧》、《幕永不落下》等。更身體力行,連續10多年親至新竹寶山鄉教導貧童英文,並在2003年創立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輔導貧童課業,已有上千名孩子受惠。

其學術成就卓著,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項重要獎項,為國內公認之演算法權威,對資訊科學教育有卓越貢獻。有興趣的讀者可至李家同教授個人網站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瀏覽。

 

Liu Chen(陳騮博士,電機系1966級系友),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has been awarded the 2008 Hannes Alfven Prize from the Plasma Physics Division of the 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 The prize is awarded yearly to one or more scientists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lasma physics in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or technological areas. Chen is receiving his award for “his many seminal works on Alfven wave physics in laboratory and space plasmas and his continuing contribution of new ideas,” according to Jo Lister, chairman of the society’s Plasma Physics Division. Chen will receive his award in June at a society conference in Crete.

 

博理藝廊

黃友佳書畫二展

展出期間:971397229日 週一至週五9:00-17:00

展出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博理館B1博理藝廊

 

勘誤啟事

臺大電機之友第二十六期「許振發教授追思紀念文」一文,作者資訊有誤,應為

「郭德盛,電機系1960年畢業,現為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

  王勝德,清華大學1980年畢業,現為臺大電機系教授。

  馮蟻剛,電機系1981年畢業,現為臺大電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