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交換學生心得

MIT交換學生心得

台灣大學電機系 黃紹倫

1 前言

    我覺得這一年的交換學生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樣的計畫我覺得很好,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會建議學弟妹也能出去看一看國外的學校,對自己未來應該很有幫助。

 

2 行前準備

    在出發之前,電機系召開過好幾次會議,在會議中吳主任跟陳副主任均對我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同時好幾位已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唸書的學長學姊也不吝惜的給予我們許多經驗以及建議,像是出發之前應該要準備什麼東西、到MIT之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有什麼要辦的程序等等,這對於一開始還感到十分茫然的我們,不啻是非常有利的幫助。

    經過了暑假的準備之後,我們於八月十七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親友師長的祝福之下飛往波士頓(Boston)

 

3 生活環境

    礙於規定的關係,我們無法住進MIT的學生宿舍裡,因此我們就在MIT旁邊的100 Memorial Drive租了一間小公寓;因為經費補助並不是很充裕的關係,因此我們四個人就合租了一間兩房一廳的公寓,兩個人住一間,順便聯絡感情(哈哈!)

    剛到那邊的時候人生地不熟的,幸好有兩位現在就讀於MIT的高中同學,在他們的協助下使我們可以很快地認識這個即將生活一年的環境。

    我們住的地方離MIT非常近,走路只要三分鐘就可以到了,非常方便。另外,在國外生活最大的問題不外乎是語言不通跟飲食習慣不同,幸好在語言方面,我的破英文在那裡還可以work,而且波士頓當地的人大多都很友善,所以跟當地人的相處並沒有遇到很大的問題。至於在飲食上,我不得不說波士頓的食物大部分都很難吃,尤其是MIT內部的學生餐廳,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只有難吃的店才能進駐MIT學生餐廳…。不過身為一個隻身在外的留學生,還是要努力去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跟他們常吃的東西,幸好MIT附近有幾家還不錯的中式餐廳,我們放假的時候常常去那邊打打牙祭。

    至於自己做菜的部份,一開始大家還有熱情自己弄來吃,可是時間一長了之後,自己做菜的動力就少了很多,因為自己做菜除了要自己買材料並自行烹調之外,事後還要清理鍋碗瓢盆的殘渣,這個麻煩又花時間的過程讓我們寧可去外面吃難吃的食物也懶得自己動手做菜。

   

4 課程

   我兩個學期都修了三門課,那裡的學制跟台大有些不同之處,比方說一門課動輒十二學分以上,他們學分計算的方式大約為一般學生每個禮拜大概要花幾個小時在這一門課上,那一門課就規定幾學分;比方說某一門課大約一個禮拜要花三個小時上課,四個小時研讀課程相關的資料,五個小時寫習題,這樣加起來一個禮拜就要花十二個小時在那一門課上,所以那一門課就規定有十二學分。另外在那裡一門課的分量跟台大也有很大的差別,通常一個學期修三門課就已經很足夠了,不像在台大常常一學期修六、七門課。在MIT,他們比較希望你能將課程內容學通而不是學的多而不精,事實上如果要學得深入的話,三門課也算是剛好的數量,再多的話就有點操了()

    我第一學期修的課是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Fundamental of ProbabilityPrincipl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I這三門課。因為我的研究方向比較偏向通信方面,所以當初在選課的時候Verghese教授給了我一些相關的建議,同時我自己看了課程相關介紹之後,評估之下選了這三門課。

    MIT的教授很多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者,很多人甚至是在台灣平常上課用的課本的作者,實際上了他們的課之後感覺到這些教授真的在學術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詣,上他們的課經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經過了一學期之後,第二學期我選了Wavelet, Approximation and CompressionInference and Information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這三門課,其中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這一門課主要的內容是Information Theory,雖然我之前在台大已經上過相關的課,可是在教授與學長的建議之下,還是選了這一門課,而事後證明這一門課的確讓我學到了非常多以前在台大沒學過的東西,收穫很多。

    在這裡上了一年的課之後,我發現MIT跟台大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1)   MIT,學生上課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常常會舉手發問;而在台大,上課的時候很少看到學生舉手發問。我認為在上課的時候有不懂的地方就應該提出來,在上課的時候就把教授教的東西弄懂很重要,可是國內學生常常會因為不好意思發問的關係,就把問題留在心裡,這對學習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美國學生上課的時候會拼命發問,事實上雖然我前面提到在MIT上課的時候學生常常發問,可是也不是那麼澎派洶湧,一堂課平均來說大概會遇到四、五次學生的提問,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比台大多很多就是了。

(2) MIT很重視office hour,不論是教授的office hour或是助教的office hour,他們都很希望學生能把課堂之外遇到的問題在office hour的時候提出來討論。重點並不是在於MIToffice hour,事實上台大很多課程也有office hour,然而兩邊的差別在於MIToffice hour一個禮拜的次數比台大多很多,而且學生也常常願意在office hour到指定的地方和教授或助教討論問題。office hour次數多的好處在於,如果一個禮拜只有一兩個固定的office hour,很多學生常常會因為該時段有課的關係而無法參與。在MIT,一門課常常有三個以上的office hour時段,一來提供時間上的彈性,二來可以分散出席office hour的人潮 ── 我前面說過,MIT的學生利用office hour很踴躍,這點和台大office hour的時候常常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情況大不相同。

(3) 前面提到MIT一門課常常有十幾學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MIT的課程通常          

   習題的分量是又多又有深度,而且開學第一個禮拜就有習題了,這個第一份 

習題通常是讓學生複習一些這門課的預備知識,接著每個禮拜隨著課程的進度都會有一份習題,這些習題有些是很有代表性的經典問題,有些是需

要動手寫程式跑模擬的問題,看這些習題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幫助,相比之下台大的課程習題就少得多了,我覺得這是台大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5 研究

    MIT有一個大學生研究計畫(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簡稱UROP),主要是提供大學生跟教授做研究的機會,通常是教授在做研究的時候把一些大學生可以處理的問題拋出來,有興趣的學生去找教授(助理)談,教授(助理)覺得可以,學生也覺得有興趣的話就可以開始做了。UROP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領時薪,另外一種則是可以取的學分。

    我在下學期利用這個機會跟MIT的鄭立中教授做了一個UROP。不過我的情形比較特別,並不是教授主動提出UROP的問題,而是我去找教授,希望能跟教授找個project之類的問題做研究。後來很幸運的,教授收留了我,於是我就跟著鄭教授作了一個學期的UROP

    我跟他做的問題是有關Channel Code Design的問題,因為我是大學生做UROP的關係,所以他對我不像對其他研究生一樣嚴格,比較just have fun那種感覺,所以雖然每個禮拜都有regular meeting,不過壓力並不是很大。

    就我跟鄭教授作了一個學期的UROP的經驗,我覺得MIT的教授在做問題的時候不會一開始就要求有什麼結果,這跟我的習慣不太一樣,在台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希望一開始就找到答案,這可能跟台灣的考試升學制度有關係。在MIT,教授常常會希望學生不用一開始就找出答案,因為研究型的問題通常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一段時間甚至是經年累月持續地思考才能有結果,所以他們會鼓勵學生持續的去想問題,就算沒有新結果也沒關係,重點是要keep thinking,這在做研究是很重要的事。

    另外我修的課程裡,有些課程會有term paper,尤其是Wavelet那一門課,term paper佔了整門課成績的50%,這種偏向研究型的課程也相當程度地磨鍊了我做研究的技巧,是個很好的經驗。

 

6 休閒活動

    留學生離鄉背景出門在外難免會感到寂寞,我們也不例外,幸好MIT有很多台灣去的留學生,而且還有MIT台灣同學會;台灣同學會常常不定期舉辦聯誼活動聯絡彼此的感情,通常是用聚餐的方式,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有時候還會辦一些小遊戲或是抽獎活動,看的出來主辦的學長學姊非常地用心。

    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參加中國同學會辦的活動,因為語言相同的關係,所以也可以聊得開,而且跟對岸同胞交流也是很有趣的經驗。除了中國同學會,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參加日本學生舉辦的對外開放的聚餐活動,他們的活動常常有來自各國的同學參與,主要的目的是讓不同國家的人認識日本的文化,所以在活動中常常有日本民俗的表演等,相當有趣。

    除了這些MIT學生舉辦的活動之外,提到波士頓常會讓人想到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 Sox),身為棒球迷的我當然要把握這個機會去芬威球場(Fenway Park)看幾場紅襪隊的比賽囉。我們一共在美國看了兩場球賽,一場是在芬威球場觀看紅襪對水手之戰,另外一場則是在洋基球場(Yankee Stadium)觀看紅襪對洋基之戰,也就是有名的基襪大戰。

    值得一提的是洋基跟紅襪這兩隊的主場票價都相當貴,可是去現場看過之後一定會覺得值回票價,除了因為這兩隊的水準非常高,球員的球技令人咋舌之外,球場的硬體設備以及球迷的狂熱程度都讓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難怪有人說到美國一定要去看一場美國職棒(MLB)的比賽。

 

7 總結

    MIT的這一年,我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學術上不但有機會跟一些學術界大師級的人物面對面,而且還藉由修課了解到了MIT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跟鄭立中教授做研究的這一個學期讓我學到了很多做研究的方法,我覺得這是我到MIT最大的收穫之一。

    而由於這是我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裡到國外求學,所以在生活上體會到很多獨立生活的點滴,也培養了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我覺得到MIT之後另一個很大的收穫。

    最後我要再一次感謝台大電機系的吳瑞北系主任以及MIT的電機系主任George C. Verghese教授,因為他們的促成,我們才能有這個難得的機會到MIT當一年的交換學生,也因此學到這麼多平常在台灣沒辦法得到的寶貴經驗。我認為這個交換計畫提供台灣的學生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學弟妹經由類似的計畫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