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事 – 悼念陳俊雄恩師,却遺憾沒達成老師期望

吳瑞北(臺大電機系教授)

2024年7月20日,臺大名譽教授陳俊雄辭世,享年88歲。

拜訪陳教授(前排坐者),右為趙文瑛(所秘書),後排左起:勾淑華(院退休秘書)、鄭士康、吳瑞北、張進褔、周錫增(兼電信所所長)。攝於2023.3.13

陳教授退休後還住學校長興街宿舍,離系館不遠,所以也常探望,用台語天南地北聊。如圖是去年三月時,所辦趙小姐連繫致送電信所元宵節禮物,每一次這種場合都會找我,可能因為知道陳教授一直最關心我,很多話可聊。我找了同樣曾是陳教授學生的張進福教授及鄭士度教授一起前往。那次陳教授的氣色還很好,我們留下愉快的照片,却沒想到那是最後一次。接下來幾次連繫要再去探望,都因陳教授身體不好而無法成行。今年4月初再去看探望,他已臥床鎮日不醒人事。7月22日收到陳教授公子志方教授email通知,却也不意外,陳教授終於離苦去樂。

陳志方教授是陳教授第二個兒子,任教成功大學電機系,作的是最熱門的半導體領域,博士畢業於全球最頂尖的加州柏克萊大學。偶而也聽到師母埋怨陳教授,門生這麼多在臺大電機系擔任教授,却要自己小孩這麼遠到台南成大教書。陳教授從來沒有回答,但我却知道陳教授一生光風霽月身體力行,自我要求嚴謹甚至不近人情,留下無人可及的前輩風範。成大電機系李忠憲教授在臉書上曾寫上這一段,講了不少批評我的話,我從沒回答,但他贊揚陳教授這種氣節,我從心底是完全同意的。

陳教授是我博班指導教授,碩班我找的是黃鐘洺教授,兩位都是教育部學術獎得主。大學裡先接觸的是黃教授,我修他的電磁學,之後也參與他的計畫,順理成章地唸電波組研究所時就找黃教授指導,做的是電離層電子密度模型分析。但1980年以降因衛星通訊,電離層重要性已日降;相對地數值電磁學隨著計算機發展,逐漸顯示重要性。其時政府開始推動碩士生逕修博士,黃教授鼓勵直攻博士,我提出更換研究方向的想法,黃教授就推薦給陳教授。我完全沒有被為難,儘快把黃教授指導的成果完成論文投稿,就正式轉往陳教授門下。其時是1982年。

兩位老師這種以學生為本位,共享人才的廓然大公態度,對比現在老師為了搶優秀學生,千方百計留為自己所用,實不可以道里計。

陳教授對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採開放式的,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但他跟著一起討論,不時關心並提供各種支持,這對學生畢業後自己開創研究課題,是非常重要的訓練。陳教授指導下博班第一年幾乎都在讀不同領域的論文,寫透明片作簡報,雖然參與研究計畫進行相關光纖傳播模態的研究,但其實也沒要我作什麼。第二年起陳教授擔任系主任,系務繁忙,但他還是會不時到研究室看看你,不是查勤,而是聊聊家常打打氣,在研究徬徨中這種關懷無形中就會給了不少力量。我的同學鄭士康教授,博士也是陳教授指導的,他除了電磁理論與應用,畢業後先後訪問伊利諾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在國內先創了聲學信號處理、計算認知神經學、認知神經機器人學等新研究領域,受惠於陳教授領導風格的薫陶,良有以也。

陳教授系主任之初,台灣學術發展落後,教師薪水遠遜國外,國科會雖有客座教授制度,但留不住人才,我在一篇文章中有分析這種情形[1]。國內研究風氣不盛,系上也一樣,有時去找系上教師時,辦公室外走廊傳來的是收音機報股價的聲音。當時的校長虞兆中到國外訪問,碰到系友聽到的是對系上表現的失望。陳教授主任任內力謀改善,尤其重大的是推動論文計點制度[2],一方面鼓勵系上學生留下來攻博,系上許以助教全薪以讓其安心研究;另方面則以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生畢業條件。系內原來乒乓球風鼎盛,陳教授也是其中翹楚,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放棄打球愛好,虞校長後來還在九秩壽慶時特別為此致歉[3];系上論文若有發表國際期刊,輒張貼布告欄以鼓勵效法。如此蘿蔔與棍子並行,老師積極留下優秀學生,學生發表論文則幫助老師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其他各種獎勵,產生正向循環成效斐然,終至為全國其他各校各領域各系所群起仿效,台灣研究成果大興,陳教授勵精圖治寫下歷史,可說是「狂瀾力挽於既倒,洪荒彪炳闢新朝」。

我在博班的研究後來其實是回到陳教授在變分電磁學的大框架下發展,但我比較多致力在微波電路尤其是波導結構的應用上,在陳教授的指導下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學術上主要在於針對線性非自伴邊界值問題提出變分互作用理論 (VRT),首次推導出探討電磁波散射和傳播的變分公式,並利用公式的變分性質建立起穩定與準確的Maxwell方程式全波有限元素解。其後1990年代VRT還協助建立用於防空雷達的導波管邊緣開槽陣列天線強化台灣安全。相關理論由於有臺大電機系學弟李金發君至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發揚光大,成為舉世著名的HFSS軟體,是電子電機各領域發展不可不備的電磁學場域分析工具。

三年前臺大電機系學弟劉國瑞教授擔任全球最大的專業學會國際電機電子協會(IEEE)總裁,來信希望台灣也能申請IEEE Milestone Award,彰顯台灣對全球電機電子的歷史貢献。當時問了系上非電波領域的同事,可否舉出台灣學界對全球電子電機具里程碑的貢献,同事思考良久,回答的就是陳教授所推的數值電磁學系列研究。所以我請鄭士康教授主筆,以 ”Variational Reaction Theory for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1979-1991” 為題整理陳教授領導的電機系團隊在這個領域的成果,提案案號2021-12,目前已通過IEEE History Committee 專業審查,移送小組討論中,可參見網站 https://ieeemilestones.ethw.org/IEEE_Milestones_Program ,點選即可看到陳教授學術上的具體貢献。其中可以看審查意見,尤其是來自Prof. CHEW Weng Cho,他是2017年IEEE Electromagnetics Award得主,在全球電磁界有一言九鼎的地位,Prof. CHEW高度贊揚陳教授的學術成果,也特別指出台灣電子工業能成為全球Power house根基於台灣教育,而陳教授在臺大的貢献是核心[4],確實是一言中的。

博士畢業後我到美國IBM公司任職,致力構裝電子領域訊號及電源完整度的研究,從此作數值電磁學的研究就少了,跟陳教授成為學校同組的同事關係。陳教授積極爭取每個國家級重大整合計畫可說無役不與,由於其在學界的地位也都獲得通過,包括電磁成像、毫米波電路與組件等國防科技,以及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的卓越第一期第二期計畫。組上同事都會被邀請參與成為子計畫主持人,我則常常扮演執行秘書的角色,幫忙蒐集子計畫內容、安排會議進行、匯整計畫報告初稿。每月舉行報告,陳教授會親自參與討論,計畫報告也親自校對研讀並追根究底,顯示陳教授治學嚴謹的一面。

整個電波組在陳教授領導下成為國際微波研究重鎮,在微波領域的領導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中,2006-2012臺大電機系成為全球論文發表最多,總被引用數最高,以其每篇平均被引用數最高的三冠王,這些都是陳教授領導有方的結果。但特別要指出的是,陳教授雖是計畫總主持人,在這些發表論文中,但除了他自己指導的學生外,都拒絕被列為共同作者。他期望的是各子計畫主持人能早日獨立發展,各自成為雄據一方的學界領袖。電波組的老師像王暉、許博文、吳宗霖、黃天偉、周錫增、陳怡然,以及我本人都先後獲得 IEEE Fellow的國際肯定,全國IEEE Fellow不到百人,臺大電波組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也可以看出陳教授在培育領導人才上的傑出貢献。而陳教授不在研究團隊的論文中浮濫掛名的作風,對比於現今學閥橫行,到處掛名著作等身,其學術氣節昭然日月,是我等後輩該學習與效法的典範,。

榮退典禮上由吳瑞北主任親向陳俊雄教授致榮退紀念文集。攝於2007.7.30

陳教授退休時我正好擔任電機系主任,最早是張進福校長,後來是幾個系上資深教師,如吳靜雄副校長、貝蘇章院長及王維新前主任,都不約而同地要我好好幫陳教授辦榮退典禮,他們唸臺大電機系時都是陳教授的導生。過去系上老師退休時都是辦個茶會,老師們自由出席吃個Buffet,我三年系主任任內,那是唯一一次有老師退休,而且我恰好又是他的指導學生。那時候我找江衍偉教授主編《榮退紀念文集》,請門生故舊寫下紀念的話,我寫的是以「給天下無敵的恩師」為題,說陳教授畢生與人為善循循善誘,一輩子沒有敵人。當天辦了榮退典禮,鄭士康教授還做了影片簡報,許多外賓像陳教授的同學劉兆漢院士也來致辭,特別溫馨。

辦這個典禮唯一最大的顧慮是陳教授一直沒有同意出席,所以最後是動用師母把主角”請”過來。後來我才體會為何陳教授一直不同意,因為他怕使我為難,果真有系上院長級的教授不平之鳴,理由是其他教授退休都不是這麼辦。所以當天晚上聚餐就向參加者收費,退休紀念冊也沒用到系上的公務經費,辦完典禮隔天我就卸任。其時是2007年。

陳教授退休後有幾年還會來系上,有次我到他辦公室聊天,他提到我2010年擔任學校校務基金經費稽核委員會召集人的事,當時我盡力做好監督職責,以確保學校經費用於提昇教育績效及品質,每每在校務會議報告學校經費開支應興革事項,對當時的校長形成很大壓力,因此特別跟陳教授關切,希望同是系上老師,不必如此嚴格監督不留情面。但陳教授完全不提,一直到我卸任召集人後才說出來。他選擇當時不說,也是認為說出來會使我為難,認為這是公務應該放手讓我去做。

我曾有幸為陳教授門生,親炙其教誨多年,陳教授念玆在玆的就是其學生能在學術上突破,對我尤其期望很深。可惜我資質有限又不夠專注,多次借調在外雜務繁身,而校內也常多言招忌,學校投票常被刷下來。重要學術獎項像教育部學術獎,多年沒有通過,後來勉強因借調資策會之便,得以不需經學校同意送出申請而獲得通過,之後屢屢申請國家講座,每次都在校教評會投票時被打回票,無能符合陳教授期望,思之有愧。而歲月不等人,陳教授今也已辭世,再也不能親自向其報告,甚有憾焉。

7月24日凱米颱風肆虐台灣,我親自靈堂表達哀思,並隨將陳教授辭世訊息公布,網路回應如雪,對陳教授風範贊譽之至。乃覺應該將之傳世,特囑許瑋真小姐開啟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g.ntu.edu.tw/chun-hsiung-chen/ ,敬邀門生故舊追思留言,共同為台灣學界記下足式千古的臉譜。如下是我寄出的邀請,正好可當成本文的總結。

[立雪神傷,永懷師恩]

陳教授畢生致力電磁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及國家講座、IEEE Fellow等,並曾任臺大電機系主任。

系主任任內力挽狂瀾,一手創立論文計點制度澈底改變研究風氣,並以臺大電機系的獨特地位,把台灣學術邁向全球化,寫下歷史。

他人格高尚,撫今追昔仍是學術界不朽的明燈;他教育英才萬夫莫敵,永存善念循循善誘,立下了後世難以逾越的典範。

陳教授的智慧、熱忱和對教育的無私奉獻素為眾人景仰,請與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學界泰斗,並期許能綿延其教育理念與學術精神。

 

註解:

[1] 吳瑞北、張進福,”留美學人與台灣的學術發展”,收錄於李又甯主編之華族留美史:150年的學習與成就 –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年。

[2] 吳瑞北,”落實國內學術生根與研究水準國際化 – 本系博士論文計點制的回顧與展望”,台大電機之友,第11期,第4-9頁,2004年2月。

[3] “年過九十談往事-虞兆中前校長九秩壽慶文集感謝致辭全文”,台大校訊,793期,2005年5月25日。

[4] Prof. CHEN was ahead of his time to think about a rigorous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electro-magnetics problems, which are not self-adjoint for many applications. He correctly identified that one should define an auxiliary problem for this class of problems. He was also the first one to propose an extended operator to remove the need for an essential boundary condition for solv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s.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this in the book I wrote on “Waves and Fields in Inhomogeneous Media”.

Taiwan aspired to be the electronics center of the world. …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deeply affects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Prof. CHEN was at the heart of this education system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It would be correct to say that the standard of electromagnetics education in Taiwan is high mainly due to the leadership of Prof. CHEN. And thus, they have raised a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who serve well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aiwan, making Taiwan into indeed an electronics powerhouse in the modern era. … All in all, Prof. CHEN has influenced many researchers, including those far from the shore of Taiwan. I support strongly this milestone proposal 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Finite- Element-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