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B92的劉子毓,2003年進臺大電機,因緣際會,20年後的今天再度走進了系館。
研究領域橫跨機器學習與生醫的應用。大學畢業後,到Michigan與Alfred Hero教授研習Machine Learning,發展適合處理高維度資料的演算法,應用到許多生醫類的研究,例如microarray, electrocardiogram, microscopy images。期間與許多醫療機構合作,如Michigan的醫學院、North Carolina的Duke、法國的Institut Pasteur, 算是跨領域合作訓練的起頭。其後,post-doc期間到UC Berkely以及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參與許多Computational Biology的研究,並與UC San Francisco 合作於癌症領域的研究。
跨領域,不是湊合了各領域的專才在一塊兒,就能結實纍纍。它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以謙虛的心,認識一方新世界,互相搭建一座座的橋樑,也學習他方的專業語言。從Machine Learning出發,認識各個生醫應用的domain knowledge,再抽象化成數學問題,建立適當的模型。也是這些實際的生醫應用,讓Machine Learning的理論可以真正發揮他的力量,回答科學問題。而這些研究,若是要改善生活品質,對人類世界產生真切的影響,它不能單是象牙塔裡的漂亮理論,它還需要經歷產業化的千錘百鍊。
我有幸在灣區參與一家mission-driven新創公司Freenome,擔任Machine Learning Science Director,致力於研發血液檢測大腸癌的產品。酸甜苦辣難以筆墨形容,但是最幸運的是有一群滿載熱忱,真心想開發life saving products的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s,克服種種困難,在窒礙難行時,相互打氣或自我幽默揶揄一番繼續前行。這段近六年的經歷,伴隨公司從A輪到E輪的成長,經歷早期研發到產品開發,見證成長要經歷的種種growing pain,更切身體驗在業界跨部門溝通協作的重要性。
20年,系館依舊在,只是多了歷史感。走過一道道長廊,眼見門牌上的一個個響亮名號,又好似回到大學時期什麼都沒變。能當電機系的系友,還能回電機系服務,是個福份吧。於是,在外踅了一大圈,電機跨生醫,學界跨業界,現在決定回歸故里,給自己再訂定個新的mission。這份骨子裡的痴愚任性倒是恆常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