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所所務發展願景

江介宏

臺大電子所自2001年創所以來,肩負電子工程領域菁英與領導人才的培育,在學術研究上樹立標竿打造國際重鎮,在產業應用上發揮實務影響力。在歷任所長,先後有陳良基教授、闕志達教授、呂學士教授、張耀文教授、劉深淵教授、吳安宇教授、林宗賢教授的帶領下,奠定堅實的基礎,打造優質的研究與學習環境。電子所迄今已培育超過400位博士與2500位碩士畢業生,就職於產學研各崗位奉獻所學。研究團隊屢能在頂尖國際會議上發表重要成果嶄露頭角,更有許多創新研發成果技轉於業界,協助產業發展。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後學要感謝所上提供的資源與一路以來的支持與鼓勵。在師長同仁們的信任與期許下,將電子所大樹持續成長茁壯的重責大任交付給弟,雖個人才疏學淺,能有機會為所盡一份心力自應當仁不讓,戮力以赴。期望能繼往開來,讓電子所持續為人才匯聚、科研創新、與肩負社會責任的國際學術中心,與電機及資訊學群夥伴們一同攜手並進。

機會與挑戰

電子所在奈米電子、積體電路與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的專業領域,完整涵蓋了半導體產業的各個面向,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培育核心領導人才,對社會做出貢獻。近來,隨著美中貿易與科技戰、疫情引發的晶片短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得以被彰顯,乃致政府、業界、民間對半導體領域的重視力度前所未見。相應的,在招生問題與研究資源上也獲得改善與挹注。然而,隨著資深教師退休與新進教師招募不易,電子所教師成員極待新生力軍的加入壯大,尤其在國內較欠缺的新興科技領域。此外,優秀學生攻讀博士學位的意願低落,也影響研究團隊的研發能量與產出。在全球各國大力發展在地半導體供應鏈與推動新興科技的競爭趨勢下,臺灣以往所建立的優勢將面臨越趨嚴峻的挑戰。如何強化電子所在奈米電子、積體電路與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等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與產業連結,是重點課題。在所務發展的執行面上,後學有以下想法,也望大家不吝賜教。

策略發展

隨著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電子工程領域,從材料、元件、電路、系統、設計方法、到應用等層級,朝向多元發展,眾多新興科技與技術應運而生。透過諮議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所務發展會議等管道,可集思廣益,盤點電子所現今的強項與弱項,有助於訂定電子所中長期的策略發展方向,提供延攬新進教師、邀請客座學者、建立國際交流合作的指引。依據中長期的策略發展方向,邀請重點領域客座學者來校訪問,引入國內欠缺的重要新興領域知識與技術,促進教師建立國際交流合作,健全領域發展培育相關人才。另鼓勵教師利用休假研究,至策略發展方向的重點頂尖研究團隊訪問研究,學習最新技術帶回國內,進而培養相關領域人才。

攬才、留才、育才

攬才、留才與育才相輔相成。在短期新進教師召聘工作上,除利用社群媒體的廣宣外,可透過本校及友校校友會等管道,整理建立國際頂尖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留學生人才資料庫,主動探訪聯繫適當人選,並協助有意願回國任教學者申請各項獎助。在中、長期的新進教師召聘工作上,與系所上教師發掘深具潛力的大學部專題生、研究生,推薦至國際頂尖研究團隊於重點策略發展領域研修,並引導其回母校任教,健全電子所的研究專業。在留才工作上,協助教師計畫申請、研究成果推廣、產學合作建立、獎助與升等、休假研究申請等,讓教師得以發揮,在各自領域建立國際學術聲望與產業影響力。在育才工作上,協助各組招生宣傳活動,檢討博士生招生策略與修業規定,提高優秀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意願,鼓勵教師將課程國際化與協助英文授課補助申請,並積極招募各地優秀國際學生,促進學生組成的背景、文化多樣性。

活絡交流與跨域合作

有感於不同領域間的教師與學生少有機會能有所交流,也有不少重要的科研突破實例源於不經意的對談與交流。藉由自由交流時間的規劃,讓教師、研究生、與來賓朋友能在輕鬆的氛圍下討論,交流不同領域間的課題與技術,或可進一步合作跨領域解決難題。

文康活動休閒

在師生與職員同仁忙碌於工作與學習的慣性下,往往忽略了休息與休閒的重要。良好的身心狀態有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鑒於學校全人關懷服務方案的各項活動深受好評,但受制於名額,教師、學生與同仁們的參與或有所受限。透過規劃類似於全人方案的電子所專屬運動指導班與藝文活動。在這些運動與藝文課程的指引下,增進師生同仁的體適能與紓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凝聚向心力。

 

江介宏,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