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7sCY7bZ_Y
演講的緣起
陳良基教授於本(111)年6月2日起退休,電機系與電子所於5月24日共同邀請陳教授演講。
陳教授表示,他對電機系學弟妹有很多話要講,他是這五六十年來,第一個本土培養的科技主管(科技部長),陳教授鼓勵同領域學弟妹,在電機資訊的領域,打開電的大格局。人類歷史的區隔,通常是以該時代所用的工具來區分,這幾十年來是電的時代,用的是數據,數據看不到,但我們看到用電的方式。人類一直在改變,在可見的未來幾十年,速度可能會加快,但大概還是離不開電的範圍,電會讓人類社會突飛猛進。陳教授鼓勵有幸進到電機資訊領域的學弟妹們,想到的不應只是拿到學位畢業,而是已經有這麼好的機緣,來到臺大電資訊領域,怎麼站在這個洪流上,對人類做出貢獻。雖然今天聽眾也有很多產業界人士,就電的方面,大家平常熟悉的電腦、手機的知識,很多網路上資訊都可以找的到。陳教授希望他以親身走過的經歷,跟大家分享。以這幾年的經驗,給未來的人一點小小的建議。
一個不安於室的教授足跡
陳教授將他的人生歷程分為學習期、專業發展期、社會服務期。陳教授並引述喜歡的一個作家-1946諾貝爾文學獎德國詩人赫曼赫賽 Hermann Karl Hess-「每一個開端,都有一點神奇的魔力(流浪者之歌)」,他想到當時每個轉折,都有一點動機,陳教授勉勵學弟妹們,人生很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的一開始,可能不是那麼明顯,但如果自己比較敏銳一點,會做出比較正確的選擇,這將對整個人生造成很大的不同。
陳教授回顧過往的蛛絲馬跡,大學前為考上大學,大學時期都在社團,真正做研究是從研究所開始,他提到當年半導體雷射要發跡時,雷射以前是很龐大的東西,他思考可否用半導體的介面將很龐大的雷射做出來,他提到研究所本來是考電力的,後來因此去跟所長說半導體這個題目很棒,他可否做這個?這個才是未來,之後整個自己摸索起來。後來發現這個設備,商品化後一台要五千萬,而他們是當年第一個把這個技術做出來。由於當年念碩士班時,新竹科學園區剛成立,他覺得做出來還不夠,怎麼把它組合起來做應用,也因此跟指導教授說,要改作電路設計。陳教授表示,回想起來在做研究的過程中,不太安於現狀,希望做對未來人類社會impact比較高的領域。
陳教授說到,人生往回看,常發現其實人生就是一堆選擇的組合,我們做了一堆選擇,也許事後說早知道不做那個選擇,但人生就是這樣過去了。
在臺大電機系如何做選擇-以終為始
陳教授到電機系之後,要做主題帶學生。現在即時影像處理,軟硬體的呈現就是做IC出來,但1988年,連jpeg的標準都還不存在,全世界都還沒數位影像的成品,那時大家想,可否將當時的照相技術,影像化、數位化來處理,希望用多媒體影像處理改變世界。不過世界很大,每次想到甚麼題目,發現世界上很多lab也在做同樣的題目,所以survey很重要,要走遠一點。以終為始-先想好我們做到的價值在那裏,由此反推。陳教授會問進到實驗室的學生,你進到我的實驗室,你對自己的期待是甚麼?我們希望我們做的是能讓未來世界進步的技術,做的是World Leading Chip Design Innovation,創新不是講講而已,而是未來真的能改變世界。
與其等待未來,更應該創造未來
陳教授認為在學校的研究工作,不只做技術,還可以幫助人,研究方向不一樣,選擇也不一樣。他並舉了幾個例子:
例如2010年晶睿通訊技術的應用,協助智利礦坑的礦工們,得以重見天日。相關報導
陳教授又以高焜院士為例,諾貝爾獎獲獎項目是高院士念博士時的想法,實驗室創新的想法,而後來改變世界很大。手機要傳訊號,傳到電信公司,電信公司怎麼傳到美國?無線訊號不可能傳那麼遠,高院士發明光纖,才成就現在數位的時代。塑膠這種材質,竟然能夠傳電的信號,這就是高焜院士做的。
陳教授又以孟懷縈教授為例,他與孟院士余1988差不多時間開始做多媒體影像處理的研究,1988、1989年曾邀請孟院士到臺大實驗室切磋研究。後來孟院士離開Stanford去創業,讓無線通訊推進很多年 。
陳教授表示他也是他後來在教育部、立法院,推動放寬教授創業,如果我們已看到技術的潮流,卻還只是關在實驗室,不讓它成為先進技術的領先者的話,我們是沒有真正參與到這個機會。
我們現在學的很多知識,在未來世界都是非常需要。量子電腦、元宇宙、那樣不是電的相關?未來幾年年世界的轉變,將是看電能推進到多少?不管是現在從事相關研究者,或是剛進入電機領域的學生,我們已經掌握未來世界的key,就等著我們怎麼打開未來。
人類正通過電,將創造Computing,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Sensing & Control,Energy的新歷史,陳教授並鼓勵學弟妹們要注重Device Physics, IC, Software, Algorithm, Data, Math, Bio-Medical的核心能力。
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陳教授表示他雖然對研究有興趣,但希望他的研究對人類有貢獻。他時常謹記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他曾在臺大新生講座說到,很多父母不是拿錢來培養自己的子弟,而是拿錢來培養我們臺大的子弟。因為我們要繳稅,因為我們臺大是國立大學,經費來自納稅人,私立大學很大資金也是來自政府經費,也就是來自納稅人。在大學內不是累積自己的著作表,而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一個磚塊工人,他可以定義自己是在敲磚塊而已,還是正在蓋偉大的教堂。因此陳教授在教學研究工作之餘,創辦 國家晶片實作中心CIC、臺大電子學研究所、臺大系統晶片研究中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價創計畫等十幾項。
陳教授自己常提醒自己的三點建議
- 勤練核心能力
- 以終為始的信念
- 勇敢面對真正的問題
陳教授也常砥礪自己,家中兄弟七人只有自己上大學,現在家裡的兄弟姊妹還在種田,其實種出來的作物是供應其他人的生命,我們高高在上,是否真的對人類有貢獻?
最後,陳教授提到從現在65歲開始,預期到80歲或許不太能行動,期許自己這段期間還能創造社會價值。大家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