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微笑的大師,貝蘇章教授      

 

丁建均

 

今年 (2019年),台大電資學院的前院長,同時也是 IEEE Life Fellow,以及電機系暨電信所的特聘教授,貝蘇章教授,將帶著他一身的榮耀,光榮的退休了。

貝教授退休的消息,令很多人都相當的不捨,尤其是和我一樣受過貝教授指導的學生們。我們都忘不了,貝教授一大早就騎著腳踏車,戴著帽子,穿著褐色外套,在校園當中穿梭的身影,也忘不了貝教授常常在實驗室裡,和同學們一起看論文,一起推導數學公式,也忘不了貝教授每天早上七點準時來學校,晚上七點才回家,數十年如一日的規律作息,也忘不了貝教授即使是星期六,甚至大年初三還來辦公室做研究的勤奮精神,更忘不了貝教授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者他那招牌的笑容 ……………

回想,在二十多年前,我剛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進入研究所就讀時,對於未來人生的目標,未來要做什麼,總是相當的迷惘。我在大學時候的成績並不理想,原本,對於唸研究所,也只是抱持者大家都有唸研究所,我不得不也跟著唸的想法,所以,硬著頭皮去考研究所,考上了之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規畫。然而,這一切,都在和貝蘇章教授做研究之後有了改變。

貝教授給我的研究題目,是和信號處理有關,這是個需要大量數學推導的研究題目。我當時在做研究時,經常會邊看邊提出自己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有的後來想起來的確是有點太過於天馬行空,有的其實是因為論文裡面講的方法太複雜、看不太懂,所以就乾脆就根據自己的想法重新兜出一套和原作不太一樣的方法,但是,貝教授每當我有新想法,總是鼓勵我,說我做的不錯,不會去否定我提出的想法,讓我對研究的信心越來越增強,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在貝教授的鼓勵之下,我選擇了繼續進修博士,並以當教職和做學術研究來當成我未來人生的目標,造就了今日的我。

即使是在相對較開放的學術界,能夠像貝教授這樣,鼓勵學生多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者,其實並不多見。我之前在高中和大學修課寫報告時,有時,想要盡情發揮,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時,往往會被授課老師和助教打槍,被批評說我的報告和其他人不太一樣,亂寫一通,沒有好好讀書,結果,有許多我原本很有興趣的課程,修了之後反而就變得興趣缺缺。反而,貝教授的研究題目,數位信號處理,在我進研究所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完全不了解,更說不上有沒有興趣,但是,由於貝教授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對數位信號處理越來越有興趣,甚至將數位信號處理做為我擔任教職後研究的主題。

我永遠懷念那段和貝老師一起討論、一起算數學的日子。印象中,我和貝教授是在星期五或星期六的時候討論,和教授討論的時間,短則半個小時,長則一個小時半,有一次,我和貝教授討論結束之後,時間已經快要到晚上八點了。當時,我只是很高興教授願意聽聽看我對論文的見解和想法,沒有注意到教授的辛苦。等我自己當上了教職,研究、教學、產學、顧小孩、照顧年邁的父母,分身乏術五頭燒之後,才知道身為一位事情一大堆的教授,願意每個禮拜平均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和一位學生來討論,是多麼難能可貴的。貝教授的學生是相當多的,除了碩士生以外,同時期都有至少五、六位的博士生,但是即使貝教授再怎麼忙,甚至於擔任系主任和院長之後,還是維持著親自和學生討論的傳統,不只是週一到週五,即使是週六,也還是忙著和學生們討論。

貝教授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實驗室,都堆滿了大量的紙本文件,有的是看過的論文,有的是學生們的報告。有時,當我對某些問題有興趣,想深入了解時,貝教授總是可以在短短幾十秒之內,從堆積如山的文件當中,抽出一份論文,讓我來參考看看,我一直都相當好奇,貝教授是如何組織和排置這些紙本論文的,看似龐雜,需要時卻可以立刻找得到。

要說起貝教授的特質,可以用以下五點來概括:

(一) 勤

(二) 專注

(三) 常微笑

(四) 掌握脈動

(五) 嘗試與創新

說起勤勞,雖然說,國內學者勤奮做研究的學者不少,但是能夠像貝教授這樣,即使都已經年過六十,還能夠維持著朝七晚七 (早上七點上班,晚上七點以後才下班),一週工作六天的學者,實在是並不多見。貝教授雖然學生很多,雖然有時候身兼行政職,但是永遠都是親自來指導學生,和學生們一對一的討論。甚至,有一年,貝教授生病住院了,我和幾位同學每週還是帶著筆記本,到醫院找貝教授討論研究的進度。

貝教授不只要求我們認真的學習,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不放過任何學習學術新知的機會,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每次參加研討會,貝教授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的聽講。每次,在研討會的 Poster 旁邊,總是經常看到貝教授的身影。其他觀看 Poster 的與會者,往往都看過其中兩三篇就離開了,而貝教授總是全場90分鐘都待在 Poster 的會場,認真的看過數十篇的 Posters,並且和論文發表者密切的討論當中的細節。

我之所以認為專注也是貝教授的特質,是因為貝教授從擔任教職四十四年以來,都是以學術研究為重心,除了教學和兼任行政職以外,貝教授都全心全意的做學術方面的研究,親自指導學生,親自看論文和學生的研究報告,親自參加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從來都不會有賣產品、開公司、賺大錢的想法,即使他從不缺乏這樣的機會。

經常微笑,更是貝教授的一大特質。認識貝教授的人都知道,無論什麼時候,遇到貝教授,他總是笑臉迎人,我從當貝教授的學生的這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貝教授有過任何傷心、沮喪、消沉、灰心喪志的表情,無論壓力再怎麼大,挫折再怎麼多,貝教授總是保持著他那一貫的笑容。記得有一次,我一天之內,收到了三個論文被 reject 的通知,心情相當的低落,本以為貝教授會因為我的論文沒有被順利接受而對我生氣,然而,當我見到貝教授的時候,看到教授依然保持者微笑,並勉勵我繼續努力,讓我頓時心情好了不少。要做到經常保持微笑,除了樂觀的態度之外,更是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抗壓力和挫折承受能力。這一點,正是我們後輩需要好好向貝教授學習的地方。

說起掌握學術脈動,我想,台大電機系的師生們都知道,除了辦公室、實驗室、以及課堂之外,最常看到貝教授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貝教授每週都會定期到圖書館,來找最新一期的期刊,研讀最近被刊登的論文,以確實掌握學術上最新的趨勢。貝教授從當教職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信號處理領域這幾十年來曾經流行一時的題目,貝教授都曾經深入探討過,這也是貝教授研究成果斐然的原因之一。

而嘗試與創新的精神,更是貝教授對我以及其他同學影響深刻的地方。貝教授不只鼓勵學生們多提出 new ideas,嘗試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貝教授在和學生討論時,更是經常提出他自己的創見。我們的老師有這麼耀眼的學術成就,其實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運氣,而是貝教授總是以身作則,帶領著同學們一同腦力激盪的成果。

貝教授的學術表現輝煌,於2000年選上了 IEEE Fellow,2015年當上了 life Fellow,即使早期的成果不計,近二十年,貝教授一共發表了198篇的期刊論文,有31位學生在貝教授的指導下拿到了博士的學位,有17位學生擔任了教職,在各個學校教授信號處理或影像處理的課程,延伸在貝教授實驗室當中所做的研究。若說起台灣在信號處理或影像處理領域發展的歷史,貝教授絕對可說是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貝蘇章教授,可說是當代學者的典範,即使他已有頂尖的學術成就,卻從不驕矜自滿,依然努力的學習新知。即使壓力再大,事情再多,卻從來不會灰心喪志。貝教授,是一位永遠保持著微笑的大師。他認真做研究的精神,對於新想法包容的態度,以及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是我們後輩們努力學習的對象。

丁建均,2001年台大電信所畢業,現為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

 

即使已身為大師,貝教授研討會總是親自發表論文,聽講時也總是坐在第一排

2001年貝教授和同學們的合照

2012年貝教授和同學們在實驗室的合照。貝教授的實驗室除了滿滿的學生之外,還有滿滿的紙本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