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特別報導 –- 落實國內學術生根與研究水準國際化 本系博士論文計點制的回顧與展望
吳瑞北
一、 前言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 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北宋 蘇軾 定風波
這是北宋蘇軾有次出遊遇雨,沒有帶雨具,大家都狼狽不堪,過不了多久天氣轉晴,遂寫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詞,借在風雨中不怕風雨的心情,表達人生雖有挫折也不必畏縮,只要堅持努力最後必將得到成功。
這一首詞也可以充分表達了台大電機博士班的多數同學,為了滿足系訂論文計點辦法時那種等國外期刊editor回信的心情,許多人必須經過來來回回一次次的修改,最後終於得到accept的通知,也敲開了博士學位的入門磚,那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真可是心情最好的寫照了。
二、背景
整個論文計點制度的產生,可以上溯至 1980 年度。就其最根本的環境面,初期可以說是台大電機系為了改善其師資結構與研究風氣的一種努力,其後竟演變成為台灣各大學各學系的全民運動,相信也絕非是當時可以預測得到的。
1980年代初期,是國內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整個國家的工業實力逐漸起飛,政府的財政相當健全,以免學費的政策鼓勵碩博士生的研究,因此進入研究所就讀碩士甚至博士的學生漸多。可是由於國內教師薪水微薄,各系員額十分有限,又適逢中美斷交之後,師資網羅不易,偶有客座教授,期滿時亦多選擇離開,在職新任講師,不少轉向業界發展,甚至受政府補助出國獲得學位,服務期滿即離開學界亦大有人在,因此優秀師資來源出現斷層。
我們也可以從下頁附圖中看出來,該圖統計了台大電機系歷年來講師(含)以上專任教師的人數 ,其中所標示的國別,指的是教師初進入該系任教職時所獲最高學歷的國別。到1980年代初期,早期隨大陸播遷來台以及受日本教育的學術菁英已逐漸淍零,客座教師或留美學人也一直不見踴躍,整個系上的專任教師,超過三分之二是在本系唸得碩士學位留下來者,其主要的任務以教學為主。由於缺乏新血的挹注,使得系內研究風氣不盛,研究水準與先進各國有相當大的差距。
台大電機系自1970年起雄踞理工類組第一志願,收到的是全國最好的理工科系學生。當時台大工學院院長虞兆中先生就十分感慨,如果還沒有辦法好好把系上的研究風氣帶起來,怎麼對得起國家。因此當時聘請陳俊雄教授出任系主任時,即特別指示要把此項目當成施政的第一優先。筆者相信當時陳主任是深深地體會到,學術的發展要靠客座教師蜻蜓點水式的指點,或是願意共赴國難的留美少數幾位菁英孤軍作戰都是不夠的。唯有訂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師生共同致力於研究水準的國際化,才能全面提升研究風氣。也只有當本土任教者也有能力自行培養出具國際水準的優秀研究人才,國內的學術才能算是真正生根。
三、制度沿革
為此,陳主任乃首先倡議論文計點制度,並責成當時甫回國任教的張進福、李琳山教授草擬計點辦法,要求博士班學生必須要有國際一流期刊論文發表才能畢業,並於1984年5月12日通過系務會議正式實施,其後並於 1992 年11月21日、1999年10月14日、1999年12月28日、2000年12月8日等系務會議多次修正迄今。
此一制度建制伊始,根本精神其實是在於借助國外一流期刊的公正審查,實質具體達到博士論文口試把關的功能。因此要求的是以“全文期刊”為主,只要有一篇可獲國外第一流期刊接受全文刊登,即滿足該一制度之要求。由於全文論文都有完整的審查程序,在接受的過程中也會完整的reviewer意見,並需經多次的反覆論辯修改,因此學生在投稿論文的過程中,不只可培養英文的表達能力,也可充分掌握此一審查過程而提升研究成果的水準。
1992年,此一制度正式實行了七年,部分學生由於特殊情況,無法達到上述要求,難免有一些變通的處理,久而久之使得整個制度有逐漸成為個說個話,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筆者時任電機系學術委員,有鑒於此,乃於系務會議提出討論,後經決議設立學術委員會,對於特殊個案得提經適當流程給予特殊考量,而對於大多數同學則可課以較高水準期刊的要求,此一制度的理想性再度確立,此後並維繫運作七年均無改變。
1999年10月的修正,加註要求論文之計點須以本系為第一論文發表單位,同時對於計算論文順位時,指導教授是否列入,得由指導教授決定,旋即於12月再度修正,加上預核制度,規定指導教授得為博士班同學之論文接受預作保證,以解決學生已屆畢業年限但論文仍未獲接受之情形。此兩修正均為技術上的微小修正。隔年12月又再作一次修正,提高總點數的要求,至少需要兩篇國際論文。至此,實行理念有重大變革,依原計點辦法,同學能好好寫一篇國際全文論文即可,可重質而不求量,但新計點辦法,論文發表也要適用“加法”,只有一篇論文,即使品質很高也是不夠的,至少還要再加一篇湊足點數才可。
四、篳路藍縷
博士論文計點制度,實施初期,本系研究層次仍遠遜國際水準。不用說學生,連教師發表國際論文都十分困難。當時全系雖有四十餘位教師,一年能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者總計不到五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師從未有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又如何能要求學生做到呢?
為使本制度成功,首要之務便是找有潛力人才:時由陳主任責成教師主動出擊,遊說大學部最優秀人才留在系內攻讀博士。其次訂定目標明確:規定所有博士班學生,必須有論文獲准刊登在國際第一流學術期刊上才能畢業。最後並提供具體鼓勵:首批的幾位學生畢業後,許以系上教職。在無後顧之憂的情形下,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後來均能發揮潛能,順利畢業。多人留在系上服務迄今,除筆者外,像林浩雄、胡振國、鄭士康、馮蟻剛、陳秋麟、王勝德等,他們都有很優異的表現。其間部分也經由國科會補助出國充電,都能如期返回原服務崗位。一方面,在國內為此論文計點制度確實可行,樹立典範。另方面,也為本土學術的全面生根,寫下里程碑。
從圖一也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1990年代國內教師待遇大輻調整前止,前五年留美學人幾無增加,可說是上述這批本土研究人員獨撐大局的時候。1983年,行政院開始實施加強延攬科技人才方案,對於重點領域系所,以研究生人數作為可增聘師資人數的計算標準,本系因此可增聘的教師約廿名,反觀同一時期,美國開始出現競爭力衰退與經濟不景氣的情形,高學歷留學生在美國找事變得愈來愈困難,造成1990年以後,留美學人返國人數急遽增加,並迅速填滿國內高等教育非常有限的教師名額。至此本土培養的學生已難能在本系謀到教職,留美學人逐漸又掌握了師資比例的大部分,惟經由前面一階段的努力,本土培養的學生也建立起其研究能力與能量,各種表現與留美學人相比均不遜色。論文計點制度的推行,堪稱已完成此一學術本土化的革命,也確實在青黃不接的時期,完成了本系師資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
五、發揚光大
計點制度的進一步發揚光大,應歸諸國科會1986年起增設傑出研究獎制度的推波助瀾。時劉兆玄先生任國科會副主委,在主任委員陳履安先生的充分支持下,倡議行之多年的「研究補助費」制度,應打破平頭式獎助的作法,改就每年全國教師及研究人員所提出的研究成果進行評比,視優良程度給予不同額獎金,尤其是其中的傑出獎,只有在各該領域送審的前百分之五以內者才可能受到考慮,堪稱國科會最高研究獎勵,對從事學術研究而發表高水準論文者,有極大的名譽與實質鼓勵。
國科會的研究獎需要就研究論文審查擇優給獎,早期只要提出專題研究報告送審即常可獲獎,惟本系由於早已實施論文計點制度,因此所提出的研究論文常常是具有國際水準的IEEE論文,在舉國一片中文報告中,可謂是鶴立雞群,因此在國科會的獎勵制度評審下成績極為突出,幾乎囊括了電機領域的傑出獎,在第一年即有陳俊雄及李琳山兩位教師獲得傑出獎,此後並逐年增加。統計至八十八學年度止,本系各教師獲傑出獎共計70人次,佔了國科會歷年工程領域總獲獎人次(自1986年起共605人次)超過九分之一,以本系教師人數在所有國立各大專院校工程科系教師所佔比例而論,此一高得獎比率穩居全國各學系的第一名。
國科會此一研究獎勵,堪稱為一全國教師最大規模的年度作文比賽,其結果也最具公信力,甚至成為許多學校升等的必備資料,各大學也莫不鼓勵同仁將研究成果送審,因此此一評估的結果可說是各單位研究是否突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電機系自始在此一成果的評鑑中,即遙遙領先國內電機領域的其他系所,自然引起其他各校電機系甚至全國各學系紛紛起而效尤。
影響所及,學術國際水準化的努力風起雲湧,從本系而蔓延到全國各電機相關系所,以迄於其他工程相關系所,甚至是自然、生命、與人文科學各領域,目前仍方興未艾,可說是台灣本土學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重大革命。計點制度會在我國學術發展史中佔了這麼重要的地位,應該是設計時所始料不及的。
六、過猶不及
重視成果的發表與發表的品質,尤其進一步將研究成果推廣與落實,俾期對社群產生正面影響,是學術研究者畢生努力的目標與宿命,這是無庸置疑的。如果只重發表,忘了發表所追求的目的在於彰顯其影響,那就大輻失去研究的積極意義。甚者如果唯國外發表馬首是瞻,只重是否發表以及發表的篇數,而不重發表的內容及品質,成為純為發表而發表,絕非學術發展所樂見。就國外第一流的學府,以計點來作為督導老師學生研究的手段,可說是絕無僅有,便可見一斑。
早期台灣研究風氣不盛的時候,使用計點機制引用外力作為提昇學生研究品質的手段,絕對有其必要。但是當如今全系博士生學生已約三四百人,還用計點制度將每一個學生都放到同一的框架中,是否是國家學術發展之福,是否還是本系大步邁向國際一流學府的助力,實在是值得有心人士思考的。
2000年年底電信所就此問題開始進行檢討,時筆者任電信所學術委員,經過幾次的意見訪查,深覺此一計點制度已達其階段性的目標,在未來經貿自由化競爭全球化的時代裡,台大電機系要引領台灣進一步跨越科技鴻溝,由緩步改善邁向以發明躍遷為基礎的科技經濟體系,實需要有新的思惟、新的作法。乃主張可以先由台大電信所適度鬆綁,期能再度開創新局,其理如下 :
1. 環境不同、問題不同,需要新的思惟、新的辦法
台大電信所不但有多位IEEE Fellow及期刊Editor,而且幾乎人人都作國際期刊的reviewer,大家都知道重視期刊論文,都有能力判斷是否有達到博士論文的水準。依2002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刊登在EI的期刊數有5,325篇,居全球第11位,與美國57,194篇,日本24,162篇相比,每百萬人口發表篇數毫無遜色,可是台灣難道工程科技的實力真與美日相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本系今日所面臨的挑戰已與20年前不同,不在於發表論文,而在於發表好的論文,有開創性領導性的論文,在這種新的環境、新的需求下,當然要有新的思考、新的作法。
2. 品質與速效難以得兼,『最低標準』的迷思
常常領導期刊審查嚴謹冗長,在其上發表的成果,國際能見度顯然高,是走向『卓越研究』的必要條件。但在計點辦法下,學生永遠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累積最多點數,最快滿足『最低要求』,不但多作零星片段的小研究,寫小論文,甚至把好的研究切成小塊,改變參數反覆投稿;他們研讀『目標期刊』上的論文,想一些小幅改進的點子,快快的作出來快快的投稿,自然充斥較多追隨別人腳步的小型研究,對國家的重大突破創新幫助不大。
3. 評量單一化有時會干擾學術多元化的發展
科技研發的重大特性便是不確定性,尤其是前瞻的、有領導性的研究,當學生以能否快速發表來做為研究題目選擇的依據,許多好的研究課題就已經被排除了。許多真正前瞻的有可能要等更久的時間才會受到肯定;重要突破理論或科技發展初期,其論文被領導期刊拒絕者不乏先例;開創新領域或跨領域的研究初期可能還沒有成熟的期刊;科技變化快速領域的成果常一律以會議論文呈現;建構龐大複雜的實驗室設備或軟硬體基礎建設可能需博士生耗費相當心力時間,但論文發表是許久以後;產業合作計畫成果如果發表,可能自動把核心技術公諸於世而失去商機;高難度的新系統開發可能需要投入多位博士生通力合作相當時間才能完成,卻只能發表一篇領導期刊的大論文;配合政府政策的若干重大計畫,有的一時看不到可以發表的期刊。這類研究當然不一定會走向『卓越』,但一些有機會變成『卓越』的研究在開始前期有可能是這一類的。在計點辦法下這類研究都有諸多困難,因為博士生沒有投入的動機。
4. 追求『卓越』,需要適度的鬆綁;提供教授或學生較多的選擇,是我們該走的路
面對科技變化的一日千里及國內外的激烈競爭與諸多挑戰,真正『卓越』是如何作出真正有貢獻、普遍受到肯定的研究,認定的方法絕不是數論文篇數。當研究最大主力的博士生被引導把大部分心力去作零星片段的研究,當博士生投入產學合作計畫的意願不高,將全所力量拿來追隨已有期刊的已發表論文的腳步,在正面迎向競爭、追求『卓越』的大方向上恐怕未必是最佳選擇。讓希望比照計點辦法的同仁可以繼續比照,但讓看到其他的重要方向的同仁有較多的選擇權與自由度,可以有機會說服學生朝向他所看到的方向努力,這是為了創造更多『走向卓越』的機會。
5. 計點辦法的鬆綁,容或會影響發表的數量,但不會因此影響學生或教授寫好的期刊論文,也不會因此阻礙本所發展成為『世界一流』
沒有人主張不要求學生或教授寫期刊論文,只是以計點為唯一指標相當程度限制了同仁走向『卓越』的機會,扭曲了學術多元發展的空間。主張改變計點辦法,當然不是因為學生畢不了業,而是看到太多機會在限制中流失,或看到追尋理想的同仁或學生遭遇不應有的困難,或受到不合理的質疑或屈辱。在今日學界大環境下,同仁學生都會認真寫期刊論文才能獲得肯定,不計點也不會因而懈怠或少寫,反而有機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期刊論文。以同仁的勤奮及成績,給同仁們這點信任是公平的。
6. 引領全國計點風潮的本所,宜有更寬闊的胸襟、更長遠的視野、與更領導性的作為
計點辦法當初就是電波通訊兩組同仁推出的方法,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兩組已有一定成績,可以先行『鬆綁』,讓學生和教授都有更多的空間,增加走向『卓越』的機會。當然有的研究領域可能仍然以有計點辦法為佳,可以由個別教授對他的學生作出要求,但不宜全所一致。系內其他各組也有可能『仍需繼續努力』,可以各組自行斟酌。電信所先行『鬆綁』,也可給其他各組作為未來的方向。
依據上述理念,當時並擬出具體辦法草案提交台大電信所所務會議討論,該辦法並未否認計點制度,只是容許計點制度的鬆綁,使得進行可以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的研究,可以不是本系博士班學生進行研究時的唯一選項。唯由於部分老師將之視為否定論文計點制度,且憂心造成整體論文篇數之下降而採取強烈反對的態度,最後全案不了了之。
七、展望
找到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得到成功。計點制度過去在領導人的魄力之下推動,配合全系師生的努力,廿年來造成台大電機系的長足進步,更進而全面促使國內學術生根與研究水準國際化,確實已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
未來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台大電機系繼續要領導台灣邁向世界一流的學府,就不能繼續靠著計點制度,隨著過去的腳步前進。不再倚靠博士計點制度,其後面的路雖然要重新去開闢,但筆者相信成功的道路確在其中,只要有心、用心、細心、耐心向前走,以台大電機系全體師生的聰明才智,路,是會走得出來的。
吳瑞北,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目前借調國科會企畫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