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 科技報導 — 台灣數位電視服務與技術發展的契機
林耕霈/朱怡虹
◎演講者簡介
王鴻智博士,USC畢業,目前任職東元集團綜合研究所數位顯示技術處長,同時為經濟部視訊推動小組顧問。他長期從事多媒體相關研究,專長包括DTV、multimedia data compression、digital watermarking。
◎演講內容
我目前擔任經濟部顧問,協助政府制定台灣數位電視政策,在技術面提供建議跟建言。數位電視為一新興產業,許多新的趨勢因應而生,除了LCD panel之外,還有一些相關服務,今天在這裡跟大家一起探討。
國內的網路資源越來越多,各大網路業者如中華電信、SeedNet等公司投入相當多資源拓寬頻寬,從ADSL到VDSL、FTTH。但是單單提供使用者寬頻服務是否就能增加revenue?答案為:revenue的確增加,但是average revenue卻降低,亦即從每一客戶所賺到的錢減少。
從有線電視(cable)業者的角度來看,經由官方統計,全國大約有85%的家庭為cable用戶,每月使用費大約為550~600元,因此相對於網路業者來講,收入穩定,獲利較豐。目前cable業者中,第一大為中嘉網路,用戶數一百多萬;東森目前為排名第二,用戶數一百多萬;第三則為台灣寬頻,用戶數五、六十萬。除了中嘉網路外,另外兩家均有出售的意願,像是東森多媒體打算賣給富邦,台灣寬頻亦打算出售給別的業者。東森報價為每戶五萬多元,台灣寬頻為每戶四萬多。為何會以如此高價出售?這是因為用戶每月固定繳費,客源穩定性高,不會隨便跑掉,這是他們的商機所在。
但就電信業者來講,中華電信的local phone已漸漸不使用,而手機業者又互相競爭,消費者選擇性高、忠誠度低,另外又面臨到VoIP網路電話的競爭,故revenue逐漸往下掉。
以美國的例子來看,在電信方面,IXC(international exchange phone company),如AT&T、MCI等,他們的revenue亦往下掉,根據2005年的資料是 16%,regional based phone company也是往下掉,大約是 2%。但是cable業者,像MSO(multi-system operator)卻以15%一直往上升,同時在video market也是呈現向上成長。broadband的revenue原本佔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今video market已超越broadband帶來的revenue。而且,video service所帶來的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nit),比broadband network service或純粹的phone service revenue所帶來的ARPU還要高。
因此telecom company開始注意到video所帶來的revenue,同時注意到這些service必須跟其他服務,例如電信、電話或上網服務整合成一個 bundle,因為消費者可能會因為這些bundle而較不願意換別家公司。當然消費者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還是價格,如果所能提供的價錢夠便宜,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會選擇轉換。
目前整個數位電視大環境是根據以上這些概念發展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各國的作法: 就美國的cable業者來說,他們提供非常多服務,如advanced digital service、高速上網、cable數位化。在台灣大部分還是使用類比傳輸,他們則大多改為數位傳輸,除了最重要的電話服務外,亦提供video on demand(VoD)服務。根據統計,已有88%家庭用戶具有這些服務。
過去一個重要的服務為電子節目表EPG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EPG為節目名稱與時間的列表,發展於電視數位化之後。電視數位化後,原來的一個類比頻道可以容納三個數位頻道。美國的做法是用頻道號碼作區別,例如11-1、11-2…等,而透過電子節目表EPG來選擇節目,比如說,縱軸是電視台名稱,橫軸是時間,中間是節目簡介,這就是所謂EPG。後來美國提出另一個較新的IPG(interactive program guide)服務,使用者不是像EPG一樣只能被動地接受電視業者提供的節目,而可以自己主動選擇節目類型,或者依自己所要的時間來排列節目。此技術用以解決現今美國電視使用者選擇頻道的困難性,因為美國各地區的頻道相當多,例如美國洛杉磯和加拿大溫哥華均各有三百多個頻道,如果用遙控器尋找節目會非常辛苦。但使用IPG技術,傳送的電視資訊具有標準資料格式,包含名稱跟發送時間,而IPG可根據節目相關資訊來排列。消費者可根據這些資訊來設定預錄功能,然後再自己選擇時間撥放這些節目。IPG技術最重要的是SIK功能,據我所知,在陳銘憲教授所帶領多校組成的研究團隊中,已有common SI基本規範的討論。
另外,美國cable業者也提供VoD服務。VoD設備成本相當昂貴,然而消費者卻不怎麼喜歡,原因在於影片用租的或是在網路上看可能都便宜許多。因此發展出另一個新技術SVOD(subscription VoD),其概念為將影片打包,以付月費的方式來經營。例如每月$9.99US,可以看兩、三百部電影,其中10%可能是popular,其餘百分之八、九十是unpopular。採取針對強檔打廣告作宣傳的策略,一般消費者計算一下平均觀看一部影片的費用($9.99除以200),覺得這個費用很低就會來使用。所以SVoD在美國是很成功的範例,而VoD則失敗。
DVR (digital video recorder)服務的基本概念,是在數位電視上配有硬碟儲存空間,最有名的為TiVo solution,它可以選擇錄影時間,並紀錄收視習慣,以此資訊主動推薦觀眾目前某頻道播的某節目。TiVo在美國也是個很成功的範例,而在台灣若要提供TiVo服務,必須先定義common SI descriptor。
Local source service是利用回傳網路讓數位電視可以interactive。但在美國實際範例中發現,interactive service只在local service有用,如地方新聞、當地氣候等,因為消費者通常僅關注區域性訊息,全國性訊息則較不感興趣。
當我們在看一個新聞片段時,播出NCC委員審核通過,旁邊突然冒出三人辭職,到底發生什麼?這時enhanced TV service就突顯出其優越處,因為它可以很快調出過去所播過的新聞,不必等看下次重播。同樣的道理,消費者對local有關的資訊才會感興趣,遠處發生的事情可能就不見得想要重播。
Digital phone service雖然在美國失敗,但也相當重要,例如VoIP phone。消費者在同一個MSO可免費通話,然而對MSO而言,投入設備成本卻沒有收入。後來提供digital voice service,純粹是要避開digital phone的名稱,透過cable打電話,可打任何外網、PSTN、可接聽。台灣已允許cable業者使用,但還未真正實行,但是沒有號碼可攜,必須用cable專用的新門號,使用這個號碼可以打進來,然而沒辦法用原本的手機號碼來連結cable service。在美國是可以使用原號,不需換號。另外,還有網路access,但是發現消費者不覺得網路是最重要的服務。
在介紹完目前美國cable業者提供的主要服務後,我們來看看美國cable業者目前的狀況。Compex是美國第一大cable業者,強調高畫質、DVR、internet access和digital voice service。Cablevision是前三大,提供SVoD service。另外,Optinum也是美國前三大的cable業者,他們提供interactive service, internet access, digital phone service,也是採取三合一的銷售策略,因為他們發現這些服務單獨賣通通失敗。另外重要的是,不用更換目前使用的號碼。而且我們注意到這些業者所提供的interactive service也均為local information,像是天氣,外地的天氣除非正要去,否則不會關心;其他像是交通、新聞、運動,也通通是local information。此外,也提供DTV/ ITV與網路結合。透過網路cable整合,最重要的例子是real network,月付US$12.95就可以無限制使用影像資料庫的所有video。透過和網路以及content application整合,real network在此扮演content application的角色。
再來看加拿大,CCTA是cable業者最大的組織協會,他們宣布2006年目標是“communicating,exchanging information,accessing entertainment anytime and anywhere”,與美國相近,皆是跟HDTV,internet access,telephony有關。我注意到他們在2004年秋季有特別的舉動,就是在名稱內加進「通訊」,原本「加拿大有線電視協會」變成「加拿大有線電視通訊協會」。現在台灣最大的有線電視協會為CBIT(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Cable Broadband Institute in Taiwan),可以考慮加進中華電信。中華電信MOD送審依有線電視法來審查,可能以後會有觀念轉變,將中華電信歸類為有線電視公司。
加拿大調查顯示,數位化概念在年輕一輩30歲以下較能接受,而50歲以上還是想繼續看analog(類比)就可以了。而40~49歲也蠻願意接受數位化,30~39歲卻較沒興趣。消費者、研發人員皆說電視要整合上網,然而加拿大調查消費者行為,大部分的上網都是收發e-mail、找資料,至於會透過網路聽音樂、看影片的大多是19歲以下。但業者認為此族群無消費能力,家裏是否數位化大多由30歲以上成員決定,因此只要讓郵件收得到,可以上Google搜尋資料,滿足主要決策者需求即可。
德國的cable用戶相當多,此與美國、加拿大、台灣類似。在德國,cable用戶不斷上升,terrestrial收視率不斷下降,乾脆類比通通關掉,terrestrial全部數位化,是第一個terrestrial全部數位化的國家。德國的情形很特別,在家裡有個Kabel Anschluss插座,一個孔接收音機(DAB service、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一個孔接電視,另一個上網用,同時可接電話,與電信完全整合。德國在這方面最為最先進,因為德國cable業者皆為由T-system 這家國立電信公司所分出。
日本cable業者較少,只有百分之十幾。台灣離日本近,哈日族多,而且多方面學習日本經驗。日本的Internet high speed connection非常popular,而且速度以8M起跳,價錢非常便宜,甚至提供到100 Mbps。因為頻寬高,可提供大量video service。日本有兩大類系統,一個是YahooBB,以ADSL透過網路提供content service,另一類是FTTH,有KDDI和 Skyperfect TV兩家公司,透過光纖通訊傳播video content給用戶,目前這兩大系統互相競爭。
現在我們來看看終端設備,電視廠商的策略會是什麼?松下提出3D價值鏈策略,朝電漿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發展,因為他們沒有液晶顯示器(LCD)的專利,但卻掌握了70%PDP專利。電視設計朝向內建DVD(play、recording)、HDTV、high visual quality。Sony則提供兩個品牌,QUALIA走低階路線(CRT, analog);WEGA走高階路線(LCD、digital),強調video processing,強調graphic engine是最好,來提升video quality。Toshiba有自己研發的Meta Brain產生video color enhancement,並且經營購物網,還透過LAN HDD高畫質錄影,從遠端錄到HDD或playback回來。日本這三大廠對DTV的未來都會有指標性的意義。
美、加、日等國都是朝video、voice、data整合,且提供enhanced service,這些都牽涉到common SI descriptor的定義。台灣也應該關注在common SI,並且考慮提供號碼可攜,同時依照日本經驗,思考提供寬頻的可能性。
未來相關技術有哪些與DTV整合?目前所知為Internet access、phone的整合;或storage類跟PBR、card reader的整合;或interactive類,EPG、IPG、MHP這類的整合;或I/O介面。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可能的整合?
一是無線網路未來可能利用在電視機上。因為薄型電視為未來趨勢,如果旁邊有很醜陋的audio、video線,外加其他設備如DVD player、PS2等,利用無線方式可不破壞美觀。無線有三個主要技術:(1)UWB速度快,110 Mbps,但是用到現有頻譜,而且不同陣營鼓吹不同技術,可能看不到馬上起飛的跡象,至少要到2007以後才有可能。(2)802.11可能明年或今年底就會出現在電視上,但是只能拿來上網,不能掛到A/V。(3)WiMax已在台灣全力推行,以它的距離、傳輸率,要達到高畫質video stream沒問題,但是晶片價格高、耗電量高,目前其他國家正在觀望,而台灣已由經濟部成立辦公室全力推動。三者比較:802.11g很快就會出現,WiMax在台灣將會成為主要發展,而UWB仍是問號。
另外還有HomePlug,以家用電源線傳輸,在電源線加上高頻訊號就能傳輸A/V訊號,使用的技術是OFDM。但有個限制,就是不能經過breaker,只能在同一個loop,若要在兩房間之間傳輸,必須位於同一loop。目前台灣已有14 Mbps產品量產,目前正研發85 Mbps或135 Mbps以上的homePlug產品。
還有一個是虛擬遙控器,在Internet service下,光用遙控器的數字鍵不夠用,拿keyboard來看電視太麻煩。一個方法是使用投射在茶几上觸控,在國外已有,台灣還沒有相關研究,這在未來很可能與DTV整合。而在辨識使用者上,可採取「讀卡機遙控器」,DTV希望知道是誰在主導選台,如此即可主動推薦節目。例如爸爸看運動節目、動作片,所播送的廣告會以男性產品為主,同樣的道理,若是媽媽在看亦然。以讀卡功能遙控器做身分辨識,讀取過去的資料,只要一開機,就跳到可能想看的頻道,不必逐一尋找。還有EPG遙控器,電子節目選單可直接在遙控器選,不需要另外呼叫。
還有個可能是透過DVB-H,這被視為拯救無線電視台的法寶,使用hand held device接收DTV signal,現在的民視手機電視GPRS,畫面delay嚴重,用DVB-H畫面較smooth,battery life也很重要,另外滿足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可在高速移動下接收訊號。已開發的技術有FEC code、time slicing,訊號broadcasting,所有節目一次一把撒下,要看的才收下,不看的訊號就關掉,可節省70% battery life。Nokia已有樣機,台灣由中環研發產品。
目前的趨勢走向三網合一:cable、phone、Internet network的triple play。Triple play在台灣不會馬上發生,但是double play很快就會發生,像是terrestrial跟GPRS或3G的整合。而local service是很重要的方向,台灣北部地區一個消費族群,中部、南部和東部又是另外一塊。同時,未來趨勢是提供personalized service,而非通用的服務。Cable業者已有動作提供bundle package節目、終端設備一次打包。
在台灣有個特殊現象在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就是電視購物。東森去年電視購物有300億revenue的產品銷售,然而同樣的產品在網路上賣僅有1/6的規模。電視購物可能是台灣未來DTV最重要的角色。
◎Q&A
Q:無線應用越來越多,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如何?
A:經由測試,數位的功率只需要類比的1/3,影響只會降低不會增加。
Q:WiMAX目前只有台灣在熱,是否考量到國外市場?
A:廠商不會只做台灣市場,WiMAX有待爭議,但是台灣一直在催,這三個技術最早會進去的是802.11,UWB跟WiMAX未必會掛進去。
Q:Triple play或double play是否有成功案例?
A:Double play成功的案例是cable業者提供上網服務,以及正在推的cable提供電話服務,還有手機電視服務,但是不成功。在日本,analog cable+網路提供local information service,像政令宣導等。
Q:台灣廠商如何利用數位匯流來搶佔大陸市場?
A:國內業者已有整合TV+IP,切入大陸市場,具體是在上海、吳江地區提供IBTV服務,所用的server以及技術大多是台商引進,在IBTV所用的是MPEG-2的stream,然而H.264是將來的趨勢,台灣以H.264做HDTV的broadcasting。以H.264核心技術應用到DVT和IBTV上,目前以考量掛進standard,基本上是以核心技術切進來。
紀錄:林耕霈,現為電機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
潤稿:朱怡虹,現為電機所博士班三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