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簡富
張立綱教授,一九三六年出生於河南省焦作縣。抗戰期間,隨家逃難奔波於大陸西南後方。勝利後,父親不幸早逝,與母親及四兄妹於一九四八年到達台灣,就讀於台中第二中學。一九五三年考入台灣大學電機系,主修電力工程;曾夢想將來能回到從未去過的東北老家,在小豐滿發電廠工作。一九五七年台大畢業後,經過兩年的空軍預備軍官訓練及服役,於一九五九年赴美國留學。一九六一年獲南卡羅林納 ( South Carolina ) 州立大學電機系電子學碩士,一九六三年獲史丹福 ( Stanford ) 大學電機系固態電子學博士。
旋即進入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在紐約州約克鎮成立不久的華生研究中心 ( Watson Research Center )。在那活力充沛、自由而富足的研究環境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們切磋共事近三十年,從事半導體的研究工作。歷任分子束磊晶部經理(一九七五至一九八四年)及量子結構部經理(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三年),研究領域也漸由電子器件轉為材料測製及物理特性方面。曾於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至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一九九三年春,張教授離開工業界,投身教育,應聘擔任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一九九八年返回台灣半年,加入中央研究院,負責籌畫成立「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中心」。重回香港科大後,擔任學術副校長,主掌教務及科研;同時任科大講座教授、物理系及電機電子系教授。二○○一年起,轉任榮休科大講座教授、理學院及工學院兼任教授。
張教授於一九七四年首先研製出半導體量子阱及超晶格結構,並觀察到其中的量子效應,為半導體科研工作開闢一嶄新領域。在其後的二十多年中,這一領域得到積極的發展;不僅成為物理、材料及電子多學科的前瞻研究領域,同時也擴展及機械與生物系統方面,目前統稱為奈米科技。張教授也一直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發工作,並做出重大貢獻。他的成就得到科技界的肯定,屢獲殊榮;其中包括IBM發明成就獎、傑出貢獻獎及總公司獎、美國物理學會國際新材料獎、美國電機電子學會薩諾夫獎及美國富蘭克林學院巴倫坦獎章。張教授也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及電機電子學會會士,並榮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也頒予名譽博士學位。
張教授畢生從事科學研究,他認為高度的興趣及執著的態度是從事這類工作的必要條件。在漫長的研究實驗中,大部份是不成功的。雖然少數的成功結果會帶來喜悅與滿足,但往往也很短暫;因為同時又在進行或計畫下一個實驗工作。所以說科研生活常常很辛苦且令人沮喪。一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必須對科研的本身有熱忱和興趣,而非只著眼於研究的成果與可能帶來的榮耀;否則工作既無法持久,也難取得重大的成就。
張教授覺得研究工作成功的另一要素是長期不懈的努力。一般人常說成功是七分努力和三分運氣,但什麼是運氣呢?運氣其實就是對機會的掌握,在一刻間做出正確的抉擇。每個人在工作當中都會遇到很多的機會,但只有時時努力的人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瞭解他研究領域的發展與趨勢;當機會來臨的剎那立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而緊緊地抓住它。其實不僅是科研工作,在人生其他的環境與際遇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 2001-5-1 江簡富邀稿,2001-5-14 張立綱教授提供資料,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12-21張立綱教授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