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漢院士

江簡富
劉兆漢教授為湖南衡陽縣人,一九三九年在大陸出生,一九四九年來到台灣。中學就讀於師大附中實驗班,一九六○年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服役後於一九六一年赴美國布朗(Brown)大學進修;一九六五年獲博士學位後,即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UIUC)。
劉教授唸師大附中實驗班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得以廣泛接觸新知識。其母親畢業於師範體系,特別重視子女的語文能力。劉教授喜歡運動,對打籃球特別有興趣。師大附中畢業後保送進入台大電機系。認為在台大電機系所學的課程中,影響最大的是大一、大二所學的幾門基礎課程,如微積分、力學、數學、普通物理與大一的英文。就讀於台大時,同學與老師間的互動不多;劉教授每天輒花很多時間在圖書館的參考室裏,與不同系所的同學討論或閒聊;日後深感受益於此種同儕之間的互動。在周遭都是優秀同學的環境中,能夠應付自如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足以讓人建立自信;能依照自己的想法走出一條路來,就是一件很成功的事。這種自信心的養成使劉教授在往後的生活中能夠抱持對人寬容、包容的態度。在做任何事的過程中,不要太計較誰的功勞及貢獻;應當瞭解事情做成功時,絕對會有足夠的榮耀讓眾人分享。
在美國求學時主修電機,但是所修課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物理及應用數學的課。跨領域學習的習慣,奠定劉教授學術研究的基礎;因為從其他領域產生的刺激與交流常常會激發出一些新的構想。在學習的過程中把基礎打得穩,把自己接收知識的視野放寬的話,當機會來臨時會比別人容易掌握。
劉教授獲博士學位後的廿五年裏,專注於學術工作。雖長年任教國外,卻時時以國內人才培育及太空科學發展與全球變遷研究為懷。於一九八一及八九年曾兩次返國,分別應聘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積極推動我國參與世界性的日地物理、太空科學及全球變遷等研究計畫,以提昇我國的研究水準及學術地位。劉教授於一九九○年八月辭去伊大教職,返國應聘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迄今。
劉教授自接掌國立中央大學十年以來,務實地奠定中大的各項發展實力。由於因緣際會,中大在台復校與一九五八年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全世界所有國家參與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計畫有密切關聯。劉教授善加利用中大本身在這方面的歷史、傳統與國際的發展情形,開發出中大的特色;目前已有多項特色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更以跨領域的合作方式,提昇研究與教學品質;對於培育中大學生全方位的專業能力也著力甚多,為此自感欣慰。
劉教授在太空科學、電波傳播、通訊遙測等學術領域裡有卓著的國際聲譽。在極高頻雷達應用上有數項突破性的貢獻,並且首創利用衛星訊號以斷層掃瞄的方法研究電離層物理。發表學術性論文一百六十多篇,曾獲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IEEE)傑出成就獎及榮譽會員(Fellow)榮銜。於一九八一年起擔任國際科聯(ITU)-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並於一九九四年六月起獲選為委員會會長;對推動全球各區域日地能量關係、太空科學及全球變遷等研究,有卓越的成果與貢獻。同時也參與各地學術團體,並於一九九八年七月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並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及太空科技推動指導小組委員。
劉教授談起將近三十年前,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提出大學教育的目的為:培植個人才能、幫助經濟發展、促進健全的政府、提供社會服務、從事研究創造新知。這些項目在廿一世紀中仍然適合,但它們的內涵及執行的方法則需要新的詮釋。
劉教授認為一流的大學一定有一流的學術研究活動。在廿一世紀中,經濟的成長靠的是尖端的新知,而大學是產生這些新知的源頭。目前學術上重要的發現,大部份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學術界一定要找出形成團隊合作研究的機制,才能夠增加我們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機會。
劉教授體認到產業界真正需要的人才不只擁有當時的最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學習、汲取新知、跟上時代。大學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就必需加強基礎知識的傳授。因為大部份新的知識與技術,都起源於某些基礎原理;掌握了基礎學問,就容易在工作中隨時學習新技能。因為資訊科技提供的廣泛功能,使得教授在大學教學上扮演的角色,漸由資訊提供者轉變為促進同學學習的顧問;教導學生如何將在網路上取得的資訊,整合成為可用的知識。培育人才的工作,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同樣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及價值觀的養成。而這些工作需有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學者,在刻意經營的學術環境中追求卓越;一方面創造新知、一方面傳道授業。
劉教授認為國際間一流大學成名的最基本策略就是發展特色。任何一所大學要建立特色,必須滿足兩項先決條件:符合學校的傳統及具有前瞻性。中大推動的教研特色有:整體大環境及永續地球、資訊科技及通識教育。中大在台復校係由地球物理開始,歷年來自然形成以地球科學、環境科技為主軸的發展背景。這個特色的建立,也可以提供全校其他領域師生們在工作及生活上,具備了如何共同營建永續地球所需的基本知識。同時中大十分重視全校資訊教育及應用的普及,尤其在遙測、地震及防災、地理資訊管理及遠距教學等項目上,這兩項中大推動的特色互補互進。當特色在校內建立而後生根,與此特色相關的一些工作將漸漸在國際學術界受到肯定。這對於整個學校來說,會產生一種向上、向前的動力,並擴散到其他領域中。透過這種互相帶動的方式及步驟,就能漸漸將一所大學帶向國際一流的境界。
劉教授在中大十分重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目的為使同學在專業知識的吸收外,有充份的機會汲取人文、社會、生物及科技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如果我們不能培育出眾多富有人文素養、法制精神及社會公義的專業人才,從而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則知識經濟除帶給我們經濟成長外,也會帶來社會的不安。
劉教授深信教育的專精與博雅應該相輔相成,希望培養出一種有文化氣質、人生情調、社會關懷、科學認知、並且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他認為廿一世紀中人類面對的問題以及發展的機會,幾乎都是跨領域、甚至跨文化的。大學應該開始培養能在多領域、多文化的工作環境中應付自如,且能解決跨領域、跨文化問題的人才。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要讓學生自由發展,眼光放遠到整個人類進展上,並加強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能力。思想要開放以接受新的事物;這個態度十分重要,但是必須要多讀書。
( 2001-5-1 劉兆漢教授提供資料,江簡富整理,2001-12-20劉兆漢教授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