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dmin

fkxbbf8b

誤入創新創業叢林的小虎-陳五福董事長演講紀實

黃勁維、林宛霓紀錄

 

陳五福董事長專題演講海報

講者: 陳五福 董事長

日期: 2020年11月30日

求學歷程:

陳董事長出生在南港,就讀南港國小、大同中學、建國中學、台灣大學電機系。高中畢業與南港五個考上台大的同學成立家教班,算是第一次創業的經驗。當兵期間在海軍電子學校當教官,同時考了托福與GRE並申請了國外的學校。退伍後在聲寶工作,籌到機票的費用後便遠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留學。

一開始選擇的領域是電磁波,但考慮到這領域在當時就業上的困境,第一天就決定轉念計算機科學。雖然基本科目以及英語能力的不足帶來重重阻礙,但在認真求學下,他仍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且申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獎學金。然而在這裡,英語能力仍造成許多阻礙,因此他決定去做sales support,並從中練好英語。

就業歷程:

在當sales support 時,被同儕的一句話 “The closer you are to the money, the easier you can get it.” 所改變,而決定走上創業之路。然而創業需要的金錢與經驗都不足,此時剩下最大的本錢就是青春,因此他決定投資十年青春來為創業做準備,並從此帶上”創業的有色眼鏡”,從此眼鏡看到的任何事物,都讓他往創業的方向去思索。

(另外陳董事長表示,人要分析自己的強項與興趣,找到能讓自己有最大成就的道路。成就的衡量不一定是金錢,雖然當初他是為了脫離貧窮而創業,然而現在時代背景不同,在不同背景與境遇下,每個人成功的標準也相異,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將與過去不同。在美國許多Mission driven的創業家,雖然身價不斐但物質上仍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一心就為自己的目標前進。)

當時的他接著分析自己在電機與計算機科學的優勢,發現在當時的場景下,作業系統是他必須要去學的技術。因此他辭去sales support 工作,遠道美國的另一邊,邁阿密北邊的一家公司來做關於作業系統的工作。

藉由了解作業系統,他發現 data base management的重要性,因此他去波士頓的王安電腦學習此項技術。學完後他轉到同公司的data communication部門以學習通訊技術。

學完上述的三項技術,他開始加入通訊方面的新創公司。他在新創公司的五年內學習創業的經驗,當到公司副總的時候,他想到一個新創的點子,並且帶著一些技術人員出外創業,其中資金的來源即為他在這五年內認識的投資者們。

創業歷程:

陳董事長表示若想創業,有一些因素是很重要的,首先需要打好人際關係,「當一個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他對你就沒有信心」,透過這些年的工作經驗,也讓他人見識到他的工作能力,因此才能吸引之前在新創公司的投資者繼續將資金投注在他身上,再者,資金的充裕程度也是需要考量的,陳董事長在1985、1986年左右準備創業時,整整花了八個月才找到足夠的資金,箇中滋味也是有些煎熬。然而,他第一次的創業並不太成功,原本是想將新技術整合成一個系統,最後還未實現這個理想就以被併購了結。

藉此經驗,陳董事長也意識到,不能全以技術為導向,應該還要加入「市場導向」,去思考消費者的「需要」與「想要」,更甚者試圖將「想要」變成「需要」,例如:現今的智慧型手機。因此第二次的創業,他找了一位熟悉市場的印度人合夥開公司,同時正好搭上典範轉移的浪潮,公司營運便順利許多。

而陳董事長在此過程中,也越來越喜歡創業,因此不願就此安於現狀的他,沒多久又辭去職務,重複進行創業的過程,其間Cisco數度想買他創立的公司都未果,所以後來陳董事長和Cisco達成協議,他會事先將產品的規格寫明,而Cisco必須出資金支持,產品一旦開發完成,Cisco便須用兩億美元併購,結果僅僅半年左右Cisco就直接併購他的公司。

後來,等到產品狀況穩定,陳董事長又離開繼續進行創業,最盛時期還曾一次擔任五家公司的CEO,也許一般人會疑惑這樣子做是否會應接不暇,但他說明,這五家公司首先當然非競爭關係,並且每家公司間還有些許關聯,就像是拼圖般互相配合,一起融入整個大局勢。2000年高科技大崩盤時,陳董事長忽然意識到,儘管技術不斷創新,市場卻可能尚未跟上,所以他表示在創業中隨時注意大局勢的改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呢?面對這個問題,陳董事長笑談,由於他出生於農家,兒時長輩要他將菜拿去路口賣,但他覺得沒面子而不太情願,所以起初還認為自己不適合創業。他指出,創業第一個特質是要有「好奇心」,而知識的傳授模式也在改變,單純的記憶背誦已經可以被各種搜尋工具取代,因此現今最重要的事情已轉換成「如何去找答案」、「如何解決問題」,更甚者是「如何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若沒有與群體相處的能力,可能導致無法好好運用團體的資源,因此培養「情商」也是首要之務。

“The only constant is change.”陳董事長表示,創業的局勢會一直改變,所以若想把握成功的機會,可以透過「學歷」、「資歷」、「努力」、「毅力」來實現,學歷與資歷可以予人一個基本的架構,毅力則小心別變成固執。最後,他期許在座的同學們,畢業後別全部流向如台積電的大公司,因為台灣其他產業可能還需要人才,捨棄與其他菁英競爭,到別的領域反而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或者是把目光放遠、將目標訂在國際,發揮價值回來守護台灣市井子民的「小確幸」。

結語

透過此次演講,陳五福董事長向在座的同學們傳遞他創業過程的經驗談,包括創業前的準備與期間的甘苦,為同學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讓有些原本個性保守的同學都開始思考其可能性,即使聽完演講依然沒有創業想法,陳董事長提出的幾個理念也同樣受用於同學們往後的人生。

(3-1)

黃勁維,電信所碩士班學生。林宛霓,電機所碩士班學生。

產業更迭與職涯規劃-丁景隆董事長演講紀實

林宛霓、黃勁維紀錄

投影片1講者: 丁景隆董事長(群創光電執行副總、啟耀光電董事長)

日期: 2020年10月05日

引言

一開始丁董事長請大家把這次演講當成free talk,希望大家勇於打斷發問,他主要是來分享從1990年7月開始,歷經30年的工作經驗。他提到李嗣涔教授曾說過: 人生的時間會加速,每一年所佔人生經驗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所以未來的時間會過的越來越快。再來他提到當初的雄心壯志: 希望6年內做到產業重要決策位階、12年內創業。但30年過去卻沒有成功。不過想到張忠謀董事長56歲創業的故事,他感到或許還有機會。最後他說會分享與一些很有特色的超級領導人的近身接觸的觀察,像是曹興誠、許文龍、郭台銘等等。

關於職涯規劃,丁董事長的第一個問到: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要的可能是是財富、權力、名聲、影響力、成就感、造福後人(許文龍先生說500年後奇美博物館還會在)、健康、平安、自由等等,但有名聲很可能會失去自由,有財富可能會失去健康。再來他提到上面問題的難處在於: You don’t really know! It changes! 隨著時間累積,這答案可能會不斷在改變。但要能夠達成自己的理想,也需要自己在所在產業中表現傑出才有機會,因此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如何找一個最需要自己的特質、強項的產業。他提到公司核心價值在於創新、紀律、熱情,但創新跟紀律常常是矛盾的,須根據不同產業與不同時期去衡量兩者的重要性,而人需要熱情才能夠保持創新與紀律。

最後丁董事長提到NTUEE 的使命感,他認為我們應為台大電機系感到自豪,舉出令人尊敬的學長,像是林百里、施崇棠、李嗣涔、李焜耀等等,但在工業界NTUEE有影響力的人太少了,我們應該要在台灣產業界多做點事。

分析產業大局

丁董事長第一個提到國際的政經局勢,中國的崛起正在發生,中國從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企圖用市場的力量來主導世界,在2025成為製造強國。接著是美國的反撲,世界分裂成 G2 (中國與美國),因為美國不容許中國搶走世界霸主的地位。再來是日本的困境,經過70年代泡沫化之後,日本產業一直處在困境之中,但日本有許多很深的技術資產是值得去看的。

關於產業大局,丁董事長提到需要找出不變的本質因素,在1990年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他想到了關於資訊時代發展要素: 儲存(DRAM、SRAM)、運算(Intel)、傳輸(fiber)、IO(Sensor, IoT)。他當初覺得IO這部分最缺乏,因為CRT顯示器過於笨重,所以決心投入顯示產業。接著是網路引發的巨大變革(資訊社會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到目前都還在進行,而有抓到這個要素的大公司現在如日中天,如Google, Amazon, Facebook(中國BAT), Uber, Zoom, Apple等等公司。另外,他提到Apple是技術殖民亞洲的極致案例,他運用的亞洲的供應鏈,來實現他創新,但Apple賺走90%的利潤,只剩下10%給亞洲各供應鏈去分。再來他提到顯示技術,從CRT到LCD, PDP, OLED,然後今後要走到miniLED, microLED,其中不變的本質因素在於人們總會尋找輕薄整便的顯示器。最後他說,半導體產業是一切的底盤,所有東西都需要靠半導體來實現。

講到半導體,丁董事長講起台積電的成功,TSMC利用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半導體製造資源的共享造就現在的成功,但他有個疑問: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呢? 是台積電造就了晶圓代工的市場,還是或許在那個時代情境下,沒有台積電,也會有別的相當的公司出現呢? 然後他提到公司競爭力的維持,維持競爭力以避免只做一代拳王,當初的Nokia, Motorola, HTC等大公司,雖曾經在產業浪頭上崛起,但卻因為決策錯誤而無法延續期競爭力而沒落。

然後丁董事長講到跨產業(領域)的整合往往有被忽略的商機,他舉例液晶天線與PLP(Panel Level Package),液晶天線在未來的低軌道衛星通訊很有希望,半導體未來將愈到物理極限,因此當無法再由半導體做突破時,整合封裝就會很重要,因此用到TFT-LCD的infrastructure的PLP可能會很有機會。

最後他講到郭台銘先生曾提過的高廣深速,看事情要看的高看的廣,做事情要深要速,日本只有深、台灣只有速,都有所缺乏。

TSMC巨大成功之根本原因 -> 商業模式的創新

首先,丁董事長還是強調要找到不變的本質因素,台積電成功的本質因素如下

  1. Moore’s Law 需要不斷的資本投入
  2. 半導體廠需要規模經濟
  3. 沒有任何單一應用可以長期、穩定填飽半導體廠(Intel還是撐不下去要找台積電代工了)
  • 必須共享製造資源、而且避免智權爭議
  • 專業晶圓代工

他提到當年台積電還被笑說花大資本建廠,但毛利率大多被design house賺走,但後來被證明這是個符合上述本質因素的成功的商業模式。

接著他說,看清楚了產業局勢與機會就要勇於實現。他提到在1990年代,由聯電與客戶合資成立幾個聯字輩的晶圓廠,但最終仍不敵台積電的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原因就是沒有任何單一應用可以長期、穩定填飽半導體廠。後來聯電看清楚專業晶圓代工才是正確的模式,但已經晚了,不具先行者優勢。而台積電則因為掌握了先行者優勢而壯大,丁董事長提到,不犯大錯的先行者,往往主宰該領域。

不過他還提到,除了堅持信念,還需要與時俱進做必要的調整,台積電從一開始的晶圓代工到製造服務業,接著因為設計複雜化,台積電還提供設計服務以供設計資源不夠多的公司使用,後來因為摩爾定律越走越貴,則靠高階封裝來提升系統的性能。

丁董事長還提到台積電靠著高度紀律的執行達到現在的成果,但人的創新可能會被紀律所限制,所以年輕人要進入台積電也需要好好考慮。

最後丁董事長問: 是否還有下一個類似的機會呢? 他認為如果找的到,那將會是以技術領先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台積電當初就是靠商業模式創新起來的,雖然台積電一開始落後 Intel,但後來找了很多 Intel 的人才進來,從1990年到2000年追趕Intel,後來領先之後才能維持其成功。

考量大局、規劃職涯

在職涯規畫方面,丁董事長表示,每個人都有其“戰力”,包含專業能力、腦體力、調度資源的能力(影響力),所以要評估自己的戰力曲線高峰期,能對上產業的的哪個時期,進而與產業更迭取得協調,才能讓自己在最有戰力的時刻大展身手,這也是他整場演講最想傳達的重點。若想創業,那必須試圖調整自己的高峰期對上產業的萌芽或起飛期,若想就職,高峰期的時間點則需晚些。

丁董事長還提到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一句話:「黎明前出門最好。」許先生這句話除了描述他釣魚的習慣,也適用於形容進入產業的時機,因為天還未亮時出門容易跌倒,而太晚出發則會遇到太多競爭者。而困難點便在於,如何得知什麼事物已到黎明,丁董事長於是跟大家介紹了LEO (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 ),低軌道衛星,它能夠改善GEO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s )與地球間的距離太遠,導致訊號傳送延遲高的缺點,而SpaceX便是現今在LEO上發展最積極的公司,它的目標是希望能發射數千至萬顆LEO,以覆蓋至地球上任一地點的通訊範圍,並且除了SpaceX外,Amazon、Facebook也紛紛投入發射LEO的行列,然而丁董事長認為LEO要成功,天線(antenna)將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件,因為隨著地球與衛星的轉動,有可能斷線的問題,所以天線的設計將會是個未來可期的方向。另外,丁董事長還提到像是電動車、自駕車、AI、IoT、化合物半導體等,均是他認為正好處於「黎明」的產業。

接著,丁董事長點出許多人早晚需要面臨的問題:究竟該創業還是就職?他沒有給出一定的答案,只表示若你擁有與生俱來的創業天分,就該趁早創業,而其關鍵在於要慎選產業與戰友,就職則是著重在選擇產業、公司、題目、老闆等。丁董事長也提醒我們別因學歷劃地自限,讓就讀的科系左右一生的方向,只需要謹守基礎學科的知識,便可以作為往後運用的資產。

判斷何種技術路線會成為該產業主流

再者,丁董事長以他的專長領域——顯示產業為例,向同學們說明如何判斷一個技術將成為產業主流,他表明一個新技術要成為主流,將依序經過三個關卡的檢驗,分別是物理可行性、工程可行性以及商業可行性。

結語

最後,丁董事長也勉勵大家,由於很多事情無法事先預期,因此應隨時準備好自己、把握機遇方為上策!

 

系友榮譽(動態)報導

柯光峯,臺大電機系1994級系友,光聯輕電董事長、光陽執行董事。

【光陽柯勝峯、柯光峯兄弟首度同框,暢言10年改革祕辛】

對年近一甲子的光陽來說,這場移動變革的長跑接力賽,繼承者如何邊加速衝刺,還能完美接棒,不掉棒?柯家第三代兄弟柯勝峯與柯光峯,首次在媒體前同台,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暢談10年傳承與創新的心路歷程。

1968級系友-周重光教授(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電磁波安全標凖」負責人)榮獲「IEEE SA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终身成就獎」,特此恭賀。

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rKnmFqsNc

** 周重光:臺大電機系1968級系友,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曾任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洛杉磯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佛州羅德岱堡摩托羅拉公司,從事研究電磁波安全與醫學應用 。目前已退休,仍負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電磁波安全標凖。

 

王愍迪,臺大電機系1999級,微電能源董事長。

【微電能源多元整合 串起新型生態鏈】

有別於專做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常見太陽能企業,微電能源採用創新的軟硬體技術服務,提出以太陽能監控為核心,精確蒐集各項能源資訊,藉以產生透明化的電流及現金流分析與預測,可結合金融、維運、公益等跨領域整合發展,用綠色能源資訊串起產業生態鏈。

https://times.hinet.net/news/23173150?fbclid=IwAR1If3XGUVTFRV7fI68pTtnHg3uLDRofeXWsKUWuowz9OUS3mRuzrQM0V2s

 

郭宗杰,臺大電機系1980級系友,南加州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多媒體通訊實驗室主任。

【郭宗杰獲選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 感謝台灣師長】

來自台灣的南加州大學(USC)多媒體通訊實驗室主任郭宗杰(Jay Kuo )日前獲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他今天受訪時特別感謝在台灣求學時期師長的教導,讓他有良好的基礎。

 

賴以威,臺大電機系2004級、臺大電子所博士,台師大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 「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賴以威是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學推廣平台——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他寫的愛情小說,12月中即將改編成《戒指流浪記》在HBO Asia播出。

數學家寫的愛情小說是什麼?除了愛情,從台灣適婚年齡女性的總數、理工男遇上真命天女的平均天數,或是遺失物的尋獲機率……,都在小說裡。

但幸福是沒有機率的,沒人比賴以威更明白。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212000016-260405?fbclid=IwAR2M_Im9GqwOLw3wk6tF4ete8d2GQhy5V7Zztit5HxVg5VnUlcByrjd-qYM&chdtv

 

1992級系友-陸永祥教授(美國普度大學教授)榮膺「2021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陸永祥教授,為本系1992級系友(學士)、美國史坦福大學博士畢業。現任美國普度大學電機計算機工程學教授,是電腦協會(ACM)傑出科學家和傑出演講者,並擔任IEEE多媒體通信技術委員會系統組主席,也是IEEE低耗能圖像識別挑戰發起和主辦人。陸教授研究團隊的學生成立了兩家科技公司, 並且籌得了150萬美金的資金。陸教授在2019年得到了垂直整合計劃協會(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jects Consortium) 的創業獎。垂直整合計劃協會包含了在11個國家的40個大學, 台灣大學是成員之一。從2020年開始, 陸教授擔任普度大學工學院創業中心主任。陸教授之著作《進階C語言程式設計》,《電腦評論》(Computing Review)說:如果你在一個孤島上有一台 Linux 電腦,那就帶著這本書。

神奇的半導體宇宙和一些見證-孫元成博士演講紀實

駱奕霖紀錄

孫元成博士

時 間:2020年10月5日(一)下午 1:30~3:3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林宗賢教授

主講人:孫元成博士

前言

臺大電子所特聘講座教授暨台積電前技術長孫元成博士應電子所邀請,於2020年10月5日蒞臨臺大電子所演講。在演講中,孫博士結合自身在職場近四十年的經驗跟同學們分享半導體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孫博士於1975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並分別於1979年和1983年於伊利諾大學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曾加入IBM並任職台積電CTO, R&D VP和Operating Committee Member。孫博士於2020年榮獲臺大傑出校友的殊榮。

半導體宇宙

在演講的一開始,孫博士首先向我們推薦了兩本半導體領域的好書。第一本為「矽晶之火」(Crystal Fire),第二本為「風雲際會矽谷雷鳴」,裡面詳細的介紹半導體的歷史與發展演進。另外也特別提及施敏教授對半導體界的貢獻,包含他與施敏教授曾參與的技術和應用面的實務經驗。整個半導體宇宙開始於1947年,如演講的題目,半導體的發明如宇宙大爆炸一樣,大大的改變了環境生態,而半導體的發展猶如宇宙膨脹一樣。半導體已為人類帶來許多革命性的應用,並將持續以尖端技術推動AI與IoT的發展與普及。電晶體的重要性可由比爾.蓋茲的話來印證,“Without the invention of transistor, I’m quite sure that the PC would not exist as we know it today.”

半導體的演進

隨著時代的演進運算量的需求越來越高,半導體應隨之而進步,人類的生活品質才能得到整體的提升。從應用趨勢角度來看,從以前到現在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最早的多人一機(Mainframe computing),到一人一機(Personal computing),到前幾年的一人多機(Mobile computing)以及現今的多機多機的溝通(Ubiquitous computing)。孫博士也提到了著名的摩爾定律(每1.5-2年電晶體的密度大致變兩倍),並表示晶圓大小約每十年增加一次。由於電晶體的縮小與晶圓面積大小的增加,電晶體的價格約以每年32%的速度下降。半導體的柳暗花明不單是電晶體線寬的縮小與平行優化,技術上也開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像是Info, CoWos, 3D IC等技術。3D整合提供了技術的突破口,包含3D CMOS Scaling 和 3D stacking。這些技術可以增加資料傳輸速度,解決以往因為晶片和記憶體之間傳輸時間太長所造成的瓶頸。除了改善傳輸速度外,降低功耗也是另一重要的議題,例如IoT裝置必須為低功耗進而增加使用時間。軟硬結合共同設計(Co-design)已經取代單純「做小」的循環,我們應學習Co-Design的思維精進自己,使一般所熟知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變成另種AI (Augmented Intelligence),而不是取代自己的工具。

西方的遠見

孫博士表示「半導體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西方國家科技強大並常處於長期規劃領先是因為在科技發展的早期就成立協會或聯盟,並著手繪製發展藍圖,進而造就集體智慧的現象。在整個半導體的發展中,美國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推手,在產官學各方面的集體智慧下不斷的投入努力,有遠見的領導了整個半導體界的發展與變化。當代半導體能有如此豐碩的成果,美國產官學多方面的貢獻不可抹滅。

半導體業的競合關係

半導體這個產業是無法單打獨鬥的,需靠團隊共創奇蹟,半導體界是一群人才能走得遠,而一個人是走不久的,即使是領先者也需與時俱進並持續充實自己,才可保持領先地位。孫博士也特別提到整個半導體產業是典型的競合模式的體現,除了商業競爭之外,也必須保持合作的關係,例如共同制定規格,這些都促使著產業不斷的革命升級,為創造新社會的價值的極佳範例。

台積電的成功之道

台積電在1987創立的第一年剛好跟上PC爆發的潮流順勢發展壯大,從剛創立的奮力追趕到現在的世界領先,除了台灣學術界的共同合作也因為公司堅持走對的方向,堅守核心價值,包含技術自主領先、卓越製造、客戶共存與不斷創新。在追求製程技術上,台積電採取較穩健的發展方式,做到什麼程度就賣怎樣的產品,相較其他公司因為一開始訂定太高的目標,反而導致技術開發的落後。半導體與半導體智能無處不在,奈米半導體一直都是精密創新工業,期盼台積電能夠站穩腳步,引領台灣持續走向世界舞台。

 

未來趨勢

在未來誰掌握了AI與IoT,誰就能掌握商機。在AI與大數據資料的計算中,資料搬移為主要的瓶頸,因為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功耗都在資料的傳輸上,因此如何打破傳統邏輯與記憶體必須要分開的框架成為一重要的課題,例如近記憶體計算(near memory computing)希望能將DRAM直接做到晶片中,而記憶體內計算(in-memory computing)則是直接在記憶體運算。而單對記憶體而言,希望可以達到低功耗、高速並具備安全性。

結語

半導體是具有創新性與價值性的,身在這個領域的我們仍有許多有挑戰性的題目可以做。半導體的創新不需要一次到位,不需要一開始就全壘打,但要知道切入的角度,慢慢突破即可。對於半導體及其應用而言,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這領域還待人類慢慢地發掘。想在這領域立足必須富有好奇心、夢想、熱情、想像力並有效的利用AI (Augmented Intelligence)。成功的企業家需要發現人的需求並創造價值,技術端與應用面是正向循環的,技術帶動應用,而應用刺激技術的深入。An ever expanding semiconductor univers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圖1.孫元成教授分享半導體演進與未來趨勢

圖2.孫元成教授及與會者合影

駱奕霖,本校電子所博士班學生

教師榮譽報導

1. 電機資訊學院張耀文院長榮膺2020年 ACM Fellow,特此恭賀。

電機資訊之光,也是該領域的一大盛事! 位於美國紐約的計算機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簡稱ACM)公布2020年 ACM Fellow(ACM 會士)名單,共有來自全球95 位科學家入選,包含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中國大陸、德國、以色列、荷蘭、韓國、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臺灣、英國和美國的學者。亞洲部分臺灣一位、新加坡一位、韓國一位、香港一位和中國大陸四位(歷年最多),這是繼 2015年後,臺灣學者再次獲選。( 張耀文教授,臺大電機系、臺大電子所教授、臺大電資學院院長。)

2. 陳耀銘教授榮膺「2021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陳耀銘教授,任教於本校電機系及電機研究所,曾任電機系副主任,在併網型電源轉換器於再生能源應用上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多輸入電源轉換器、併網型電源轉換器、主動式功率解耦合等開創性研究而獲選為IEEE Fellow。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開發的新型電流控制方法,可以在功率劇烈變動之下,或是電網電壓不穩時,迅速穩定直流匯流排的電壓,讓併網型電源轉換器依然可以持續正常運作。此控制方法特別適用於功率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如太陽能或是風力發電,對於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佔比的提升有重要的貢獻。陳教授在多輸入電源轉換器也有開創性的研究,發表的4篇論文至今被引用次數超過一千兩百多次(google scholar)。他所獲得的10項美國專利也陸續技轉給國內廠商,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陳教授並積極奉獻於國際學術事務,自2019年起,獲選擔任電力電子領域最頂尖,也是電機工程領域影響係數(IF)排名前5-10%期刊IEEE TPEL主編。帶領超過150位副主編,完成每年超過3000篇論文的投稿審查。

3. 李枝宏教授榮獲「神基講座」,特此恭賀。

4. 闕志達教授榮獲「旺宏電子講座」,特此恭賀。

5.. 吳宗霖教授續榮任「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IEEE EMC Society」,特此恭賀。

6. 吳宗霖教授榮獲「第27屆東元獎」 (電機/資訊/通訊科技領域),特此恭賀。

7. 1983級系友暨本校特聘講座劉國瑞特聘教授獲選「2021 IEEE President-Elect (2022 IEEE President)」,特此恭賀。

8. 劉浩澧教授榮獲「第九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生技醫藥類」,特此恭賀。

9. 蘇炫榮教授、劉浩澧教授榮獲109年度「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10. 吳靜雄教授、陳良基教授當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特此恭賀。

11. 林恭如教授榮獲「中華民國光電學會109年光電工程獎」,特此恭賀。

12. 吳宗霖教授榮獲「第64屆教育部學術獎」,特此恭賀。

13. 林澤副教授、李宏毅副教授、吳沛遠助理教授、李任光臨床助理教授(醫學院)「智慧醫療」系列課程榮獲「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領域 AI系列課程計畫」補助,特此恭賀。

14. 臺大醫院睡眠中心李佩玲主任協同本校闕志達、賴飛羆、劉宗德、余峻瑜、陳示國等教授,及聯發科技古博文經理、劉宇庭博士,合旭科技黃文圻博士、University Hospitals Cleveland Medical Center姜安波教授等專家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特此恭賀。

15. 安盟生技(本校技轉)暨黃升龍教授研究團隊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特此恭賀。

16. 孫啟光教授研究團隊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特此恭賀。

17. 臺大醫院與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第一屆「照護端超音波POCUS臨床應用創意大賽~第一名」,特此恭賀。團隊成員:陳文翔醫師、陳中平教授、電子所蔡宏竹、凃彥甫、生醫所陳平軒、陳炤光等同學。

 

 

2020 MakeNTU 台大電機創客松 報導

周柏融

大合照

2020 MakeNTU台大電機創客松,由台大電機系學會主辦,艾睿電子(Arrow Electronics)、教育部、IoT-智慧空間電子應用聯盟協辦,於10/10~10/11在國立台灣大學體育館舉行,今年以「InnOvaTion」為主題,並標榜Make IOT, Make InnOvaTion!,提供參賽者一個恣意揮灑創意的舞台,讓Maker們在Open Source以及各種硬體支援的環境裡盡情發揮,賽前更是與合作企業一同開辦軟硬體工作坊,讓參賽者能更加有效運用大會或企業提供的器件,提早熟悉雲端服務IoT與硬體整合。在將近50組全國大專院校的參賽者中,選出四組「Best Application」、「Best Creativity」、「Best Maker」、「Best Solver」總獎金達二十萬的大會獎,以及由合作企業提供的各種企業獎項,鼓勵參賽者們在連續24小時內,動手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並將創新想法化為實體作品。

IMG_6472

左起: 臺大電機系吳忠幟主任、臺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艾睿電子銷售副總裁梁淑琴女士、ADI 趙傳禹亞太區總經理。

 MakeNTU,有別於常見的黑客松,以軟硬體實作為主。在24小時的激烈比賽中,大會提供了豐富的硬體模組、開發板、機台、雲端服務,除此之外,今年更是多開設了10台3D列印機和雷切機,提供參賽者3D列印和雷切的選項,讓腦中激發的各種點子能更精確地化為實體。實作之餘,還可以到零食區享用無限量的點心與飲料,或者是到四周合作企業的攤位參觀互動,同時這些企業攤位也能提供參賽者在使用企業贊助的器件方面的協助。各個參賽者都展現了各種創意,最後由「智慧傘桶」、「Teleway智慧防疫門」、「智慧盆栽養殖」、「D-mask智慧口罩」奪下大會獎,第五屆MakeNTU也圓滿落幕。

   面對全世界新冠肺炎強勢來襲,MakeNTU雖然也受到了波及,延期了長達半年之久,幸運的是在雙十連假順利舉辦了。也因為如此,今年的比賽,也有相當多組別因應後疫情時代提出各種防疫相關的作品,像是有能辨識人臉並自動發射口罩在未配戴者臉上的口罩發射機。對於這些參賽者而言,在短短的24小時內,從絞盡腦汁與組員討論發想題目、碰到問題想辦法自學或尋求協助、到合作並構築想法成實體,不管得獎與否,相信這些過程皆讓同學們獲益良多。

綜合體育館三樓更為寬闊,提供參賽者舒適的比賽環境

電機系主任 吳忠幟教授致詞

口罩發射機實際DEMO

參賽者講解作品並與評審們互動交流

國泰金控貼心的為參賽者準備許多點心

周柏融,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誠徵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誠徵教師

理工學子最嚮往的學系,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共同邁向世界一流

一. 誠徵電機相關領域具有教學熱忱及優秀研究績效之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若干名,需求專長 (但不限於)如下:

 

Multi-Agent Systems, Intelligent Robotics, Mechatronics, and General Control Areas
Power Electronics, 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
Advanced CMOS, Nanoelectronics, Nanophotonics, Display, Memory Technologies, Quantum Technologies, Bioelectronics, IoT Devices, E-Beam Lithography
Biomedical Electronics, Biomedical Imaging, Nano-Biotechnology, Biophotonics,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Neuro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Biomedical Sensors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mbedded Systems, Cloud/Green/Ubiquitous/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Security, Machine Learning, Data-centric Computing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Techniques, Antennas and Application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oT Enabling Technologies, THz Technologies, Radar Systems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merging Fields in the Aforementioned Areas
SoC Design (AI/ML Chips, Embedded Processor, Memory Design, Green Electronics, Medical Electronics, Sensor Electronics, THz Circuits, Quantum Circuits, Si Photonics)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Photonics for 3D Sensing, Emerg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Optical Interconnects (including components/modules/systems for LiDAR, 5G, data center), Ultrahigh Speed Optoelectronics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 Learning, Computer Vision,  IoT, Data-Centric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Cyber Security

二. 有意申請者請檢具下列資料,先上網https://ee.ntu.edu.tw/eeoffice/ntueejob/填寫及上傳相關資料,紙本資料請於2020年11月20日前寄至下列地址


臺北市
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吳忠幟主任收

  1. 申請信
  2. 個人履歷表,需附著作目錄並簡述未來教學研究方向
  3. 代表性著作影本(近三年發表之論文著作1~3篇)
  4. 推薦信(至少2封,請推薦人直接寄達)
  5. 最高學歷證書影本(或即將取得博士學位之權責單位開立之證明文件正本)
  6. 大學及研究所歷年成績單正本

E-mail: wucc@ntu.edu.tw; 聯絡電話:+886-2-33663700 ext 123;傳真:+886-2-23671909

網址:http://www.ee.ntu.edu.tw

三、各職級教師薪資包含教育部部定薪資之外,另有彈性薪資方案、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及科技部年輕學者專案計畫例如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哥倫布計畫、傑出人才基金會相關補助、臺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人費等,相關資訊請參考台大教師手冊(http://event.ntu.edu.tw/facultyhandbook/)。

Faculty Opening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aculty Openings

The top choice for the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is inviting you to join us to establish a world-class department.

 

1.We are seeking applicants with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potential in research, and invite applications for faculty positions of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whose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all area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ut not limited) as follows:

Multi-Agent Systems, Intelligent Robotics, Mechatronics, and General Control Areas
Power Electronics, 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
Advanced CMOS, Nanoelectronics, Nanophotonics, Display, Memory Technologies, Quantum Technologies, Bioelectronics, IoT Devices, E-Beam Lithography
Biomedical Electronics, Biomedical Imaging, Nano-Biotechnology, Biophotonics,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Neuro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Biomedical Sensors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mbedded Systems, Cloud/Green/Ubiquitous/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Security, Machine Learning, Data-centric Computing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Techniques, Antennas and Application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oT Enabling Technologies, THz Technologies, Radar Systems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merging Fields in the Aforementioned Areas
SoC Design (AI/ML Chips, Embedded Processor, Memory Design, Green Electronics, Medical Electronics, Sensor Electronics, THz Circuits, Quantum Circuits, Si Photonics)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
Photonics for 3D Sensing, Emerg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Optical Interconnects (including components/modules/systems for LiDAR, 5G, data center), Ultrahigh Speed Optoelectronics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 Learning, Computer Vision,  IoT, Data-Centric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Cyber Security

2. To apply for a faculty position,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at https://ee.ntu.edu.tw/eeoffice/ntueejob/ for on-line applic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1) Cover Letter

2) A curriculum vitae, along with a full publication list and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n

3) Reprints of 1-3 publications within the past 3 years

4) Two or more reference letters (sent directly to us by your referees)

5) A copy of the highest diploma granted (or a proof of Ph.D. degree to be granted by July 31, 2021)

6) Original copie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ranscripts.

Please also send a hardcopy of your application materials to the following address by November 20, 2020:

Professor Chung-Chih Wu, Chairma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 1, Section 4, Roosevelt Road, Taipei 10617, Taiwan ROC.

For more details:

E-mail: wucc@ntu.edu.tw  Tel.: +886-2-33663700 ext. 123  Fax: +886-2-23671909

URL: http://www.ee.ntu.edu.tw/

3. All ranks of Professor are compens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lary rank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dditional faculty merit pay include NTU Subsidy for Incoming Distinguished Talents, support from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utstanding Scholarship, Principle Investigator’s salary from Industrial-Academic Cooperation Projects, etc.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NTU Faculty Handbook.( http://event.ntu.edu.tw/facultyhandbook/en/about-ntu/)

NTUEE + 系友專訪(下)

NTUEE + 系友專訪(上)請見以下連結

https://alumni.ee.ntu.edu.tw/?p=4453

【系友專訪-3】2008級 方劭云(當屆最年輕升遷副教授)

現任:台科大電機系副教授

大學:台灣大學電機系(2008)

博士:台灣大學電子所(2013)

左起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一曾晴、方劭云學姊、電機一王德宇、電機一施彥宇

左起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一曾晴、方劭云學姊、電機一王德宇、電機一施彥宇

一、我的大學生涯

球隊與課業交織的辛苦大學生活

因為我是排球校隊,沒能花很多時間在系上,但電機營電機之夜年年參加,這些活動是我跟系上相處最多的時間。大學時候我覺得讀電機系太痛苦了,常常嘴邊掛著畢業後就要嫁了這句話。因為練完球已經十點,回家從12點一直唸到4點,早八又要應付系上各大小考試,跟其他系的球隊同學比起來差很多。

另外我常常覺得自己腦袋轉的沒有男生快,沒辦法贏過男生,但我好勝心很強不喜歡事事依賴同學,所以特別辛苦。因此我大學的底子打的不是很深,都是為了考試而唸書,也很不會寫程式。

求學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事

雖然有嘗試做過專題,但一直到大四要推甄的時候我還是很徬徨,跟隨同學推了ICS(當時熱門科系)與EDA,最後進了EDA組,赫然發現EDA需要用到大量程式。我跟隨的是張耀文教授,一開始能力不太受教授肯定,但因為我好勝心很強,因此開始努力學習,也發現自己其實不會排斥程式,甚至慢慢從中得到樂趣,越做越好也得到教授的青睞,這也是我在台大九年印象最深刻的事。

過往經驗而成為良師

因為我的成長過程,現在身為老師,我不會用分數評論學生好壞,畢竟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唸書,等當你需要某項能力而自發性學習時,那些東西才會是你的。而且我一直不是電機系裡最聰明的那一群,所以我比較知道為什麼學生這裡不懂,比較能夠照顧80%的學生,而不僅限於Top10的菁英。

不侷限於課業,拓展更大的眼界

多方嘗試,像我打了9年的球隊,如果能參加例如之夜、營隊我也都會參加。這些事情對我的幫助可能比大學時期在圖書館讀書來得更大。很多事情必須要多方嘗試才能獲得更多,參加球隊對我最大的幫助是當我在做事的時候效率比別人高很多,在僅剩的短暫時間,我會拚了命的完成事情。這樣的生活訓練了我的高密度集中力,往後幫助我的工作很多,例如趕Deadline。

另外參加活動可以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讓自己更圓融,多遇見各種人,每個系的人都非常獨特,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往外參加活動,尤其電機系有些人在與人相處這件事上是短板,畢竟出了社會常需要團體合作,這些經驗對人生幫助很大。最後參加活動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當後半段的人生回歸生活而不是專業領域,更廣泛的人脈可以帶給自己生活上更大的幫助。

二、攻讀碩士博士

漫長的研究所生涯

我讀完一年碩士之後就直升攻讀博士,再花四年拿到博士學位。在臺灣,很少有人大學畢業就直接讀博士,有些人讀了一年碩士後選擇直升,也就是逕讀,直接成為博士班學生,並且拿博士畢業證書。這與按部就班讀完碩士的差別是碩士和博士的畢業論文不能互用,但選擇直升碩士時期的論文和研究主題可以成為博士論文的一部分,讓研究生能夠往更加一致的目標、主題鑽研。

面對抉擇—是否要選擇讀博士

如果畢業生想去的是一間新創公司,上班時寫的是應用程式、網頁、App,那沒有讀到博士的必要。但在一些大公司內,博士學位有一些優勢,例如職等、升遷機會等。拿到博士學位後也可以申請教職,但還是以有教學熱忱者為佳。我常建議學生不要隨波逐流,要選擇你真正想走的道路,畢竟在現在的社會,隨波逐流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所以我希望學生們能自己衡量什麼方式是對你自己的未來比較有利的。

就算是電機系的博士,不同領域也有差異,但最重要的還是指導教授本身。像我的教授他就算已經非常德高望重,仍然非常積極在從事研究,凡事親力親為,發論文也是十年內從不間斷,數十年如一日。他也認為博士學位應該在四年內讀完,因此會一直督促我做研究和發論文。所以跟對適合自己的教授是很重要的,不要隨波逐流!

另外當訪問一個碩士生,你得到的會是「不想讀博士的原因」,但當訪問一個博士生時,你得到的會是「為何讀博士的原因」。因此,不要因為一個學長姐的意見就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而是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

臺灣和國外的MS與PhD

部分國外大學的MS只是做個小專題或甚至修完課就能畢業並取得學位,而臺灣的MS比較精實,畢業還要交一篇碩士論文。所以在臺灣大部分學生都是先讀完MS再攻讀PhD,所以國內外的碩博士制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實習經驗

我的題目是半導體製程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因為實習內容和我的博論內容相關,我才會選擇去台積電的OPC部門實習的,這個領域叫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製造可行性設計。這次經驗對我幫助很大,除了研究方面的幫助外(直到現在我都還有在做這個議題),也讓我瞭解業界文化,成為我未來做決定時的重要參考。

最終抉擇,踏入教職

如果你是一個比起其他人更喜歡面對電腦的人,那進入科技公司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比較喜歡跟人互動,同時這也是我擅長的地方,再加上我比較不喜歡業界文化,因此我才會選擇投入教職。同時,做教職的時間比較自由,雖然薪水較少,但我可以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三、悠遊於產、學、教職之間

教學之路的體悟

我在台科大學生身上看到了一些很多台大學生沒有的特質,不是我不喜歡台大學生的特質,只是我在台大待了九年,所以在台科大更能和學生有不一樣的火花。會選擇教職不是想要成為學術上很厲害的人,而是我想要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東西或幫助到學生,讓學生有機會憑藉自身努力改變家庭狀態,這同時也是讓我蠻有成就感的部分。勉勵不論哪裡的學生,都不應安於現狀,持續自我學習,才能在快速變動的EE領域歷久不衰!

參與競賽自我提升

學生研究競賽對於我教職申請有一定幫助,這類型競賽很重視Presentation的技巧,其中包括口語表達、slides、台風都是重要的一環,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比賽運氣成分很大!建議電機系的學生,學術能力是基礎,但如何自我行銷也是重要的課題,這在往後進公司、職場也是必要的。

競賽是一種高密度的能力提升,因為是實際所需,而非針對考試,學生更能學到東西,所以很多EDA老師都會推薦學生參加競賽!若要給也想參與競賽的學生甚麼建議,我認為現在的學生實在都太忙了,有各種活動可以選擇,但要懂得取捨,無關對錯。只有當你投入身心靈、好好參加競賽,才能從競賽中學習到東西及得到名次,在參加前應好好考慮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投入競賽。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與EDA

AI無疑是時下最火紅的炸子雞,各領域都大有人在試圖將AI整合,但AI並非萬能,以EDA來說,加入AI來輔助目前還是以學術論文為主;業界而言,AI具有精準度的限制,精準度方面,例如晶片繞線與設計需要百分之百的正確度,而這是目前AI無法做到的,因此目前AI主要運用還是針對EDA中需要預測的應用上。

目前運用主要可分為EDA for ML及 ML for EDA,前者是透過EDA設計AI所需晶片,後者是運用AI來輔助電子設計自動化。

總的來講,AI的優勢在於大量data的analysis,如alpha go、image processing、語音處理,而目前弱勢則是prediction的精準度與無法取得大量既有資料時(training data)的情況。

EDA目前領域限制與未來發展

我認為EDA短期之內絕對不會衰退,而且應該還可以持續一陣子。在台灣EDA人才需求非常大,也沒有所謂飽和問題,只要半導體走得下去,EDA就永遠走得下去,半導體製程只要有新的技術,EDA就需有新的軟體來Support;只要摩爾定律走得下去,EDA仍然還有很多發展空間。目前瓶頸在於Problem Size,因為晶片的邏輯閘太多,通常數量級百萬起跳,要處理這麼大的問題,演算法、資料結構、平行運算與分散運算變得更加重要,運算資源也相同。

全球性對台灣EDA產業的影響

美國EDA逐漸往台灣走,而且不僅是EDA公司,所有半導體公司也都需要EDA人才。我覺得軟體都很重要,除了純類比以外未來都會用到。

四、我的未來規劃

傾力鑽研專長領域

我目前傾向不轉領域。一來部分老師轉換領域,是為做出與以往博士班不同的成果,有助於工作上的晉升,但我個人重視興趣勝於追求工作表現。二來由於美國近年願意在EDA領域投注精力的人變少,多數都嚮往進入如Google、Facebook等等的公司,於是企業在台灣的EDA人才需求日漸龐大,然而台灣專精EDA的老師不多,造成培育出的領域人才遠少於企業需求。綜合以上興趣與產業的原因,我並沒有轉換領域的規劃,但對於各式新興主題,如近年的Machine Learning,我們依然樂意接觸,但重心還是會放在EDA。

興趣與企業合作

就我個人而言,是以興趣為主要考量,但當學校與企業合作時,就會做出企業指定的項目,當然也有完全不與企業合作的老師,但透過這樣的契機,學生們能面對企業中正在處理的問題,了解產業的真實面貌,有利於將來的實習與就業。

學術團體之於我

而在學術界裡,我的中心思想還是希望可以忠於自我,我並不期許能夠在IEEE/ACM中扮演怎樣舉足輕重的角色,但當我認為在目前的崗位上,只要仍然是自在且能力許可,我就會持續參與組織,接觸各樣領域最前端的研究,掌握學界的走向和脈動。

學術界和業界間的掙扎

雖然我也曾經起過到企業裡過著朝九晚五、坐擁高薪生活的念頭,但後來還是決定續留教育界。教職其實是一份自由度極高的工作,能夠自行安排一切行程,尤其擁有家庭之後,這樣的彈性是非常可貴的。過去三度至企業實習的經驗,也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深信教育界是與我最投緣的環境。

面對瞬息萬變的電機產業,大學生該…

我認為是沒有必要進程遠程規劃的,電機產業的確瞬息萬變,在這樣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環境裡,你甚至無法確知在現在當紅的AI,在畢業時是不是仍獨領風騷。只要在大一大二的修課過程中,把每一門課都學好,並留心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機緣下那些看似死板的科目,或許會成為左右生涯規劃的重要元素,而求學過程中獲得的自學能力,也是比任何知識都來得有價的。

五、回饋電機人的大家

給大學部同學的建議

希望你們在大學部的時候就多去瞭解其他領域的人在做什麼。並思考自己對未來的打算;有興趣的領域、科目有哪些,在認真查過資料後,對研究所的生態就會更有概念。演算法這門課一定要認真學,對未來非常有幫助。

一句話勉勵大家

事有輕重緩急,能忠於自己,不隨波逐流,知道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

台大電機帶給我的歸屬感

我誠實地說其實大學時代沒什麼歸屬感,反而是出社會後發現在台大電機所認識的人力資源非常多,畢業之後覺得能成為台大電機的一份子是非常幸運的!

撰文: 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一施彥宇、電機一王德宇、電機一曾晴

校稿:鄭謹譯

「電機人的另一種可能」演講紀實

時 間:109年4月1日(三)下午 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陳秋麟教授

主講人:楊棋材博士

 

  • 前言

此次邀請的演講嘉賓楊棋材博士,1984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曾任職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目前為東吳大學企管系兼任副教授。雖是電機系畢業的他,在求職生涯中卻選擇了一條非本科系的道路。他將以自身經驗為例,向同學們分享電機人未來的出路絕非僅有一條,轉行後的世界一樣遼闊且充滿驚喜。

  • 我的那一班

楊博士回想當初畢業後,班上大約只有10%的同學不是以電機專業為本業,他也是其中之一。他戲稱他們是電機系的「叛逃者」。而在這群「叛逃者」中,有一群人進入了「專利事務所」。在40年前的台灣,「專利」對人們來說其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然而電機系畢業的他們卻可以在當時就看出「專利」的重要性,並站在一個如今看來十分具有優勢的「戰略位置」。其中,有人甚至因為對智慧財產權頗有研究而當上了台積電智財部的副處長,令人佩服。另一位大學一畢業便轉行去做期貨,而40年前的台灣,期貨是尚未被開放的,因此那位同學做的是所謂的「地下期貨」。如今,這位同學已成為期貨工會的理事長。也有一些同學在畢業後選擇就讀EMBA,之後便進入金融業。楊博士便是其中一人。這群「叛逃者」的共同點就是對於電機沒有太大興趣,所以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班上90%選擇以本科系為業的同學,又可分為三大族群。第一種族群是工程師,一個非常看重技術能力的行業。第二種族群是繼續做學術研究,成為教授或者到工研院等單位做研究。第三種族群是業務或行銷。第一和第三種族群最後有非常大的機率會成為管理者,而成為管理者之後,其實就已經開始脫離電機人技術的本位了。

 

  • 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要素

「管理者和工程師的差別在哪?」楊博士在這時反問大家。「工程師必須運用他所學的『技術』來解決上司傳下來的問題;管理者要解決的不再是技術上的問題,首當其衝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他回答。一個厲害的管理者,成就一件事情將完全藉由他人之手,這便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楊博士也提醒同學們,「作為電機人必須有一個體認,除非你是從事一個完全不需與他人互動及合作的行業,否則你必須理解如何管理及如何被管理。」另一個管理者會面臨到的問題是如何經營一家企業。他再次以工程師為例,作為一個工程師,也許你會用微積分解決一些複雜的工程設計問題,然而公司的盈虧卻不是單純微積分就可以解決的。看懂財務報表是首先必須學會的技能,緊接著,簽訂合約時的法務問題一樣需要專業知識。身為一個管理者同時也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和他人在公司扮演的角色為何,以求能夠有效率地合作。

  • 經營者

管理者的下一個階段稱為經營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差別在於,經營者對於公司或企業有擁有權和主導權。經營者又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傳統意義上的老闆,亦即自己籌備資金並承擔失敗的風險,創立一家全新的公司。第二種為內部創業的經營者。也就是在現存的公司架構下,擁有該公司的經營權,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就是知名的例子。而現在的科技業,很多都屬於第二種,這無疑也是電機人的一種出路。管理者若沒有晉升到下一階段,可以走專家、顧問這條路。專家屬於知識型的職位,不須負擔管理責任,相當適合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人擔任。

  • 我的EMBA經歷

在入伍服役時期一次意外的機遇中,報考了交大EMBA,並順利上榜。就讀期間,楊博士發現「管理」方面的問題,經常沒有標準答案。也就是一招半式打天下是行不通的,管理人應該依據不同的情勢,提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這對僅受過電機系訓練的學生來說,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此外,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各方的利益是衝突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的「經濟理性」在實際狀況中難以實現,所以管理人的課題轉而追求調和各方的利益,並在妥協與權衡之間,找出對眾人最佳的方案(對單一個人未必最佳),也就是「政治理性」的精神。最後,執著於達成目標,未必能夠得到最佳的結果。楊博士提到,若達成目標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則寧可達成60%、80%的目標即可。因為達成率100%的目標所花費的巨大成本,將反映在使消費者望之卻步的價格上,進而產生反效果。

 

  • 加入金融業的體悟

畢業後,楊博士加入壓縮機、高爾夫球製造公司,並擔任經營改善委員會專員,負責生產排程以及改善製造流程。隨後,加入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服務14年。且因為擁有電機系的人脈與知識,能夠精確的評量科技公司的前景,最後成為創業投資專家。離開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後,受邀擔任第一金控創投總總理,以及旗下公司「三商美邦」的投資長。接任投資長的第一年中,楊博士通過美國壽險管理師公會指定的10項科目考試,並藉由這樣出色的表現升任財務長、總經理。

這一路走來,他提到出社會後學校的知識是遠遠不足的,因此需要在工作之餘努力進修。好在電機人的優勢就是學得快,尤其因為本身數學底子好(例如:高等微積分、統計學、微分方程等),所以在學習財務金融相關知識時,能夠比其他人更加得心應手。不過「做人比做事難!」,在職場中總會遇到與自己地位相差甚多的主管、客戶。此時,需要適時地展現出敬意。例如在搭主管的順風車時不得逕自坐於後座、聚餐時的座位必須事先安排等等。然而,這種人情世故鮮少在學生時期出現,他認為這對初茅廬的新鮮人來說,可能會是個不小的震撼。

  • 結語:勇於決定

現代的人需要勇氣去做一件事!在楊博士的那個年代,鮮少有學生決定延畢。大多數一畢業就決定踏入職涯,往未知的將來走去。然而,與當時不同的是,現在的學生傾向利用延畢來讓自己逃避「決定」。因為很多學生因為害怕從事不符志趣的工作,在猶豫之下無法做出決定,最終只好延畢。然而,他認為「愛你所做」才是應當抱持的態度。若保持「愛你所做」的精神,將工作打理得有聲有色,機會之門就會向你敞開。經過幾次提拔、升遷之後,成功自然手到擒來。而且因為個人的資訊有限,所以「絕對完美」的決定是不存在的,因此不需要糾結於追求100%適合自己的工作,條條大路通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