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霓、黃勁維紀錄
講者: 丁景隆董事長(群創光電執行副總、啟耀光電董事長)
日期: 2020年10月05日
引言
一開始丁董事長請大家把這次演講當成free talk,希望大家勇於打斷發問,他主要是來分享從1990年7月開始,歷經30年的工作經驗。他提到李嗣涔教授曾說過: 人生的時間會加速,每一年所佔人生經驗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所以未來的時間會過的越來越快。再來他提到當初的雄心壯志: 希望6年內做到產業重要決策位階、12年內創業。但30年過去卻沒有成功。不過想到張忠謀董事長56歲創業的故事,他感到或許還有機會。最後他說會分享與一些很有特色的超級領導人的近身接觸的觀察,像是曹興誠、許文龍、郭台銘等等。
關於職涯規劃,丁董事長的第一個問到: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要的可能是是財富、權力、名聲、影響力、成就感、造福後人(許文龍先生說500年後奇美博物館還會在)、健康、平安、自由等等,但有名聲很可能會失去自由,有財富可能會失去健康。再來他提到上面問題的難處在於: You don’t really know! It changes! 隨著時間累積,這答案可能會不斷在改變。但要能夠達成自己的理想,也需要自己在所在產業中表現傑出才有機會,因此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如何找一個最需要自己的特質、強項的產業。他提到公司核心價值在於創新、紀律、熱情,但創新跟紀律常常是矛盾的,須根據不同產業與不同時期去衡量兩者的重要性,而人需要熱情才能夠保持創新與紀律。
最後丁董事長提到NTUEE 的使命感,他認為我們應為台大電機系感到自豪,舉出令人尊敬的學長,像是林百里、施崇棠、李嗣涔、李焜耀等等,但在工業界NTUEE有影響力的人太少了,我們應該要在台灣產業界多做點事。
分析產業大局
丁董事長第一個提到國際的政經局勢,中國的崛起正在發生,中國從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企圖用市場的力量來主導世界,在2025成為製造強國。接著是美國的反撲,世界分裂成 G2 (中國與美國),因為美國不容許中國搶走世界霸主的地位。再來是日本的困境,經過70年代泡沫化之後,日本產業一直處在困境之中,但日本有許多很深的技術資產是值得去看的。
關於產業大局,丁董事長提到需要找出不變的本質因素,在1990年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他想到了關於資訊時代發展要素: 儲存(DRAM、SRAM)、運算(Intel)、傳輸(fiber)、IO(Sensor, IoT)。他當初覺得IO這部分最缺乏,因為CRT顯示器過於笨重,所以決心投入顯示產業。接著是網路引發的巨大變革(資訊社會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到目前都還在進行,而有抓到這個要素的大公司現在如日中天,如Google, Amazon, Facebook(中國BAT), Uber, Zoom, Apple等等公司。另外,他提到Apple是技術殖民亞洲的極致案例,他運用的亞洲的供應鏈,來實現他創新,但Apple賺走90%的利潤,只剩下10%給亞洲各供應鏈去分。再來他提到顯示技術,從CRT到LCD, PDP, OLED,然後今後要走到miniLED, microLED,其中不變的本質因素在於人們總會尋找輕薄整便的顯示器。最後他說,半導體產業是一切的底盤,所有東西都需要靠半導體來實現。
講到半導體,丁董事長講起台積電的成功,TSMC利用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半導體製造資源的共享造就現在的成功,但他有個疑問: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呢? 是台積電造就了晶圓代工的市場,還是或許在那個時代情境下,沒有台積電,也會有別的相當的公司出現呢? 然後他提到公司競爭力的維持,維持競爭力以避免只做一代拳王,當初的Nokia, Motorola, HTC等大公司,雖曾經在產業浪頭上崛起,但卻因為決策錯誤而無法延續期競爭力而沒落。
然後丁董事長講到跨產業(領域)的整合往往有被忽略的商機,他舉例液晶天線與PLP(Panel Level Package),液晶天線在未來的低軌道衛星通訊很有希望,半導體未來將愈到物理極限,因此當無法再由半導體做突破時,整合封裝就會很重要,因此用到TFT-LCD的infrastructure的PLP可能會很有機會。
最後他講到郭台銘先生曾提過的高廣深速,看事情要看的高看的廣,做事情要深要速,日本只有深、台灣只有速,都有所缺乏。
TSMC巨大成功之根本原因 -> 商業模式的創新
首先,丁董事長還是強調要找到不變的本質因素,台積電成功的本質因素如下
- Moore’s Law 需要不斷的資本投入
- 半導體廠需要規模經濟
- 沒有任何單一應用可以長期、穩定填飽半導體廠(Intel還是撐不下去要找台積電代工了)
- 必須共享製造資源、而且避免智權爭議
- 專業晶圓代工
他提到當年台積電還被笑說花大資本建廠,但毛利率大多被design house賺走,但後來被證明這是個符合上述本質因素的成功的商業模式。
接著他說,看清楚了產業局勢與機會就要勇於實現。他提到在1990年代,由聯電與客戶合資成立幾個聯字輩的晶圓廠,但最終仍不敵台積電的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原因就是沒有任何單一應用可以長期、穩定填飽半導體廠。後來聯電看清楚專業晶圓代工才是正確的模式,但已經晚了,不具先行者優勢。而台積電則因為掌握了先行者優勢而壯大,丁董事長提到,不犯大錯的先行者,往往主宰該領域。
不過他還提到,除了堅持信念,還需要與時俱進做必要的調整,台積電從一開始的晶圓代工到製造服務業,接著因為設計複雜化,台積電還提供設計服務以供設計資源不夠多的公司使用,後來因為摩爾定律越走越貴,則靠高階封裝來提升系統的性能。
丁董事長還提到台積電靠著高度紀律的執行達到現在的成果,但人的創新可能會被紀律所限制,所以年輕人要進入台積電也需要好好考慮。
最後丁董事長問: 是否還有下一個類似的機會呢? 他認為如果找的到,那將會是以技術領先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台積電當初就是靠商業模式創新起來的,雖然台積電一開始落後 Intel,但後來找了很多 Intel 的人才進來,從1990年到2000年追趕Intel,後來領先之後才能維持其成功。
考量大局、規劃職涯
在職涯規畫方面,丁董事長表示,每個人都有其“戰力”,包含專業能力、腦體力、調度資源的能力(影響力),所以要評估自己的戰力曲線高峰期,能對上產業的的哪個時期,進而與產業更迭取得協調,才能讓自己在最有戰力的時刻大展身手,這也是他整場演講最想傳達的重點。若想創業,那必須試圖調整自己的高峰期對上產業的萌芽或起飛期,若想就職,高峰期的時間點則需晚些。
丁董事長還提到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一句話:「黎明前出門最好。」許先生這句話除了描述他釣魚的習慣,也適用於形容進入產業的時機,因為天還未亮時出門容易跌倒,而太晚出發則會遇到太多競爭者。而困難點便在於,如何得知什麼事物已到黎明,丁董事長於是跟大家介紹了LEO (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 ),低軌道衛星,它能夠改善GEO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s )與地球間的距離太遠,導致訊號傳送延遲高的缺點,而SpaceX便是現今在LEO上發展最積極的公司,它的目標是希望能發射數千至萬顆LEO,以覆蓋至地球上任一地點的通訊範圍,並且除了SpaceX外,Amazon、Facebook也紛紛投入發射LEO的行列,然而丁董事長認為LEO要成功,天線(antenna)將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件,因為隨著地球與衛星的轉動,有可能斷線的問題,所以天線的設計將會是個未來可期的方向。另外,丁董事長還提到像是電動車、自駕車、AI、IoT、化合物半導體等,均是他認為正好處於「黎明」的產業。
接著,丁董事長點出許多人早晚需要面臨的問題:究竟該創業還是就職?他沒有給出一定的答案,只表示若你擁有與生俱來的創業天分,就該趁早創業,而其關鍵在於要慎選產業與戰友,就職則是著重在選擇產業、公司、題目、老闆等。丁董事長也提醒我們別因學歷劃地自限,讓就讀的科系左右一生的方向,只需要謹守基礎學科的知識,便可以作為往後運用的資產。
判斷何種技術路線會成為該產業主流
再者,丁董事長以他的專長領域——顯示產業為例,向同學們說明如何判斷一個技術將成為產業主流,他表明一個新技術要成為主流,將依序經過三個關卡的檢驗,分別是物理可行性、工程可行性以及商業可行性。
結語
最後,丁董事長也勉勵大家,由於很多事情無法事先預期,因此應隨時準備好自己、把握機遇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