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人的另一種可能」演講紀實

時 間:109年4月1日(三)下午 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陳秋麟教授

主講人:楊棋材博士

 

  • 前言

此次邀請的演講嘉賓楊棋材博士,1984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曾任職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目前為東吳大學企管系兼任副教授。雖是電機系畢業的他,在求職生涯中卻選擇了一條非本科系的道路。他將以自身經驗為例,向同學們分享電機人未來的出路絕非僅有一條,轉行後的世界一樣遼闊且充滿驚喜。

  • 我的那一班

楊博士回想當初畢業後,班上大約只有10%的同學不是以電機專業為本業,他也是其中之一。他戲稱他們是電機系的「叛逃者」。而在這群「叛逃者」中,有一群人進入了「專利事務所」。在40年前的台灣,「專利」對人們來說其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然而電機系畢業的他們卻可以在當時就看出「專利」的重要性,並站在一個如今看來十分具有優勢的「戰略位置」。其中,有人甚至因為對智慧財產權頗有研究而當上了台積電智財部的副處長,令人佩服。另一位大學一畢業便轉行去做期貨,而40年前的台灣,期貨是尚未被開放的,因此那位同學做的是所謂的「地下期貨」。如今,這位同學已成為期貨工會的理事長。也有一些同學在畢業後選擇就讀EMBA,之後便進入金融業。楊博士便是其中一人。這群「叛逃者」的共同點就是對於電機沒有太大興趣,所以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班上90%選擇以本科系為業的同學,又可分為三大族群。第一種族群是工程師,一個非常看重技術能力的行業。第二種族群是繼續做學術研究,成為教授或者到工研院等單位做研究。第三種族群是業務或行銷。第一和第三種族群最後有非常大的機率會成為管理者,而成為管理者之後,其實就已經開始脫離電機人技術的本位了。

 

  • 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要素

「管理者和工程師的差別在哪?」楊博士在這時反問大家。「工程師必須運用他所學的『技術』來解決上司傳下來的問題;管理者要解決的不再是技術上的問題,首當其衝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他回答。一個厲害的管理者,成就一件事情將完全藉由他人之手,這便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楊博士也提醒同學們,「作為電機人必須有一個體認,除非你是從事一個完全不需與他人互動及合作的行業,否則你必須理解如何管理及如何被管理。」另一個管理者會面臨到的問題是如何經營一家企業。他再次以工程師為例,作為一個工程師,也許你會用微積分解決一些複雜的工程設計問題,然而公司的盈虧卻不是單純微積分就可以解決的。看懂財務報表是首先必須學會的技能,緊接著,簽訂合約時的法務問題一樣需要專業知識。身為一個管理者同時也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和他人在公司扮演的角色為何,以求能夠有效率地合作。

  • 經營者

管理者的下一個階段稱為經營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差別在於,經營者對於公司或企業有擁有權和主導權。經營者又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傳統意義上的老闆,亦即自己籌備資金並承擔失敗的風險,創立一家全新的公司。第二種為內部創業的經營者。也就是在現存的公司架構下,擁有該公司的經營權,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就是知名的例子。而現在的科技業,很多都屬於第二種,這無疑也是電機人的一種出路。管理者若沒有晉升到下一階段,可以走專家、顧問這條路。專家屬於知識型的職位,不須負擔管理責任,相當適合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人擔任。

  • 我的EMBA經歷

在入伍服役時期一次意外的機遇中,報考了交大EMBA,並順利上榜。就讀期間,楊博士發現「管理」方面的問題,經常沒有標準答案。也就是一招半式打天下是行不通的,管理人應該依據不同的情勢,提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這對僅受過電機系訓練的學生來說,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此外,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各方的利益是衝突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的「經濟理性」在實際狀況中難以實現,所以管理人的課題轉而追求調和各方的利益,並在妥協與權衡之間,找出對眾人最佳的方案(對單一個人未必最佳),也就是「政治理性」的精神。最後,執著於達成目標,未必能夠得到最佳的結果。楊博士提到,若達成目標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則寧可達成60%、80%的目標即可。因為達成率100%的目標所花費的巨大成本,將反映在使消費者望之卻步的價格上,進而產生反效果。

 

  • 加入金融業的體悟

畢業後,楊博士加入壓縮機、高爾夫球製造公司,並擔任經營改善委員會專員,負責生產排程以及改善製造流程。隨後,加入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服務14年。且因為擁有電機系的人脈與知識,能夠精確的評量科技公司的前景,最後成為創業投資專家。離開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後,受邀擔任第一金控創投總總理,以及旗下公司「三商美邦」的投資長。接任投資長的第一年中,楊博士通過美國壽險管理師公會指定的10項科目考試,並藉由這樣出色的表現升任財務長、總經理。

這一路走來,他提到出社會後學校的知識是遠遠不足的,因此需要在工作之餘努力進修。好在電機人的優勢就是學得快,尤其因為本身數學底子好(例如:高等微積分、統計學、微分方程等),所以在學習財務金融相關知識時,能夠比其他人更加得心應手。不過「做人比做事難!」,在職場中總會遇到與自己地位相差甚多的主管、客戶。此時,需要適時地展現出敬意。例如在搭主管的順風車時不得逕自坐於後座、聚餐時的座位必須事先安排等等。然而,這種人情世故鮮少在學生時期出現,他認為這對初茅廬的新鮮人來說,可能會是個不小的震撼。

  • 結語:勇於決定

現代的人需要勇氣去做一件事!在楊博士的那個年代,鮮少有學生決定延畢。大多數一畢業就決定踏入職涯,往未知的將來走去。然而,與當時不同的是,現在的學生傾向利用延畢來讓自己逃避「決定」。因為很多學生因為害怕從事不符志趣的工作,在猶豫之下無法做出決定,最終只好延畢。然而,他認為「愛你所做」才是應當抱持的態度。若保持「愛你所做」的精神,將工作打理得有聲有色,機會之門就會向你敞開。經過幾次提拔、升遷之後,成功自然手到擒來。而且因為個人的資訊有限,所以「絕對完美」的決定是不存在的,因此不需要糾結於追求100%適合自己的工作,條條大路通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