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介紹

林澤 副教授

林澤

林澤博士於1999年自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取得學士學位後,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分別取得電機與電腦工程碩士(2003)、應用數學碩士(2008)與電機與電腦工程博士(2008)。自2008年起,林博士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於2019年轉任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副教授。

林博士的研究方向包含深度學習、資料科學、通訊/生醫訊號處理、與金融科技。主要專注於結合深度學習與最佳化理論之演算法設計,以及其於通訊/生醫/金融科技領域之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國際頂尖之學術期刊,並獲得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 for 2014 GIW-ISCB-ASIA conference)、2015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2017年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等殊榮。目前為IEEE Senior Member。

林博士於教學與人才培育上亦不遺餘力,並於2012年獲得國立清華大學電資學院傑出教學獎。所指導之研究生也於2012年獲得Best Poster Awa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hemat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MIIS),以及台灣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最佳碩士論文獎(2011與2014)。

 

楊東霖 助理教授

 

東霖助理教授於2003年及2005年取得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和應用力學所碩士學位後,於2009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攻讀機械工程學博士學位,2014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同年進入中央研究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楊東霖助理教授於2019年8月開始擔任台大電機系和生醫電資所合聘教師。主要研究為運用超高解析光學影像技術,探討次細胞級等重要胞器結構,超高解析影像術突破光學繞射極限,能夠觀察各種奈米級胞器微細特徵,如中心粒與主纖毛(primary cilia),並與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合作,成功發現主纖毛內負責生物訊號與纖毛生展的機制架構和中心遠端附屬物完整形態。其間多次參與國際生物物理和細胞生物會議,並發表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Biophysical Journal、Developmental Cell、Cell Reports及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楊東霖助理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 (1) 超高解析光學影像技術 (2) 中心粒與其附屬結構(distal appendages)三維形態分析 (3) 細胞主纖毛(primary cilia)生長和纖毛功能探討 (4) 超解析單分子追蹤。

 

鄭宇翔 助理教授

鄭宇翔助理教授於2011年取得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物理學系雙學士學位(八學期皆得書卷獎),並曾在2009年獲電機資訊學院薦送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擔任交換學生一學期,接著於2013年取得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於2019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資訊博士學位之後,回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電信工程學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含超快光譜學及非線性顯微術,目前研究方向為單脈衝兆赫波光譜學(single-shot terahertz spectroscopy),使用兆赫波來探測物質被強場激發後所發生的反應。

永遠微笑的大師,貝蘇章教授      

 

丁建均

 

今年 (2019年),台大電資學院的前院長,同時也是 IEEE Life Fellow,以及電機系暨電信所的特聘教授,貝蘇章教授,將帶著他一身的榮耀,光榮的退休了。

貝教授退休的消息,令很多人都相當的不捨,尤其是和我一樣受過貝教授指導的學生們。我們都忘不了,貝教授一大早就騎著腳踏車,戴著帽子,穿著褐色外套,在校園當中穿梭的身影,也忘不了貝教授常常在實驗室裡,和同學們一起看論文,一起推導數學公式,也忘不了貝教授每天早上七點準時來學校,晚上七點才回家,數十年如一日的規律作息,也忘不了貝教授即使是星期六,甚至大年初三還來辦公室做研究的勤奮精神,更忘不了貝教授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者他那招牌的笑容 ……………

回想,在二十多年前,我剛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進入研究所就讀時,對於未來人生的目標,未來要做什麼,總是相當的迷惘。我在大學時候的成績並不理想,原本,對於唸研究所,也只是抱持者大家都有唸研究所,我不得不也跟著唸的想法,所以,硬著頭皮去考研究所,考上了之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規畫。然而,這一切,都在和貝蘇章教授做研究之後有了改變。

貝教授給我的研究題目,是和信號處理有關,這是個需要大量數學推導的研究題目。我當時在做研究時,經常會邊看邊提出自己的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有的後來想起來的確是有點太過於天馬行空,有的其實是因為論文裡面講的方法太複雜、看不太懂,所以就乾脆就根據自己的想法重新兜出一套和原作不太一樣的方法,但是,貝教授每當我有新想法,總是鼓勵我,說我做的不錯,不會去否定我提出的想法,讓我對研究的信心越來越增強,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在貝教授的鼓勵之下,我選擇了繼續進修博士,並以當教職和做學術研究來當成我未來人生的目標,造就了今日的我。

即使是在相對較開放的學術界,能夠像貝教授這樣,鼓勵學生多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者,其實並不多見。我之前在高中和大學修課寫報告時,有時,想要盡情發揮,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時,往往會被授課老師和助教打槍,被批評說我的報告和其他人不太一樣,亂寫一通,沒有好好讀書,結果,有許多我原本很有興趣的課程,修了之後反而就變得興趣缺缺。反而,貝教授的研究題目,數位信號處理,在我進研究所之前,根本沒有接觸過,完全不了解,更說不上有沒有興趣,但是,由於貝教授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對數位信號處理越來越有興趣,甚至將數位信號處理做為我擔任教職後研究的主題。

我永遠懷念那段和貝老師一起討論、一起算數學的日子。印象中,我和貝教授是在星期五或星期六的時候討論,和教授討論的時間,短則半個小時,長則一個小時半,有一次,我和貝教授討論結束之後,時間已經快要到晚上八點了。當時,我只是很高興教授願意聽聽看我對論文的見解和想法,沒有注意到教授的辛苦。等我自己當上了教職,研究、教學、產學、顧小孩、照顧年邁的父母,分身乏術五頭燒之後,才知道身為一位事情一大堆的教授,願意每個禮拜平均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和一位學生來討論,是多麼難能可貴的。貝教授的學生是相當多的,除了碩士生以外,同時期都有至少五、六位的博士生,但是即使貝教授再怎麼忙,甚至於擔任系主任和院長之後,還是維持著親自和學生討論的傳統,不只是週一到週五,即使是週六,也還是忙著和學生們討論。

貝教授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實驗室,都堆滿了大量的紙本文件,有的是看過的論文,有的是學生們的報告。有時,當我對某些問題有興趣,想深入了解時,貝教授總是可以在短短幾十秒之內,從堆積如山的文件當中,抽出一份論文,讓我來參考看看,我一直都相當好奇,貝教授是如何組織和排置這些紙本論文的,看似龐雜,需要時卻可以立刻找得到。

要說起貝教授的特質,可以用以下五點來概括:

(一) 勤

(二) 專注

(三) 常微笑

(四) 掌握脈動

(五) 嘗試與創新

說起勤勞,雖然說,國內學者勤奮做研究的學者不少,但是能夠像貝教授這樣,即使都已經年過六十,還能夠維持著朝七晚七 (早上七點上班,晚上七點以後才下班),一週工作六天的學者,實在是並不多見。貝教授雖然學生很多,雖然有時候身兼行政職,但是永遠都是親自來指導學生,和學生們一對一的討論。甚至,有一年,貝教授生病住院了,我和幾位同學每週還是帶著筆記本,到醫院找貝教授討論研究的進度。

貝教授不只要求我們認真的學習,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不放過任何學習學術新知的機會,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每次參加研討會,貝教授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的聽講。每次,在研討會的 Poster 旁邊,總是經常看到貝教授的身影。其他觀看 Poster 的與會者,往往都看過其中兩三篇就離開了,而貝教授總是全場90分鐘都待在 Poster 的會場,認真的看過數十篇的 Posters,並且和論文發表者密切的討論當中的細節。

我之所以認為專注也是貝教授的特質,是因為貝教授從擔任教職四十四年以來,都是以學術研究為重心,除了教學和兼任行政職以外,貝教授都全心全意的做學術方面的研究,親自指導學生,親自看論文和學生的研究報告,親自參加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從來都不會有賣產品、開公司、賺大錢的想法,即使他從不缺乏這樣的機會。

經常微笑,更是貝教授的一大特質。認識貝教授的人都知道,無論什麼時候,遇到貝教授,他總是笑臉迎人,我從當貝教授的學生的這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貝教授有過任何傷心、沮喪、消沉、灰心喪志的表情,無論壓力再怎麼大,挫折再怎麼多,貝教授總是保持著他那一貫的笑容。記得有一次,我一天之內,收到了三個論文被 reject 的通知,心情相當的低落,本以為貝教授會因為我的論文沒有被順利接受而對我生氣,然而,當我見到貝教授的時候,看到教授依然保持者微笑,並勉勵我繼續努力,讓我頓時心情好了不少。要做到經常保持微笑,除了樂觀的態度之外,更是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抗壓力和挫折承受能力。這一點,正是我們後輩需要好好向貝教授學習的地方。

說起掌握學術脈動,我想,台大電機系的師生們都知道,除了辦公室、實驗室、以及課堂之外,最常看到貝教授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貝教授每週都會定期到圖書館,來找最新一期的期刊,研讀最近被刊登的論文,以確實掌握學術上最新的趨勢。貝教授從當教職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信號處理領域這幾十年來曾經流行一時的題目,貝教授都曾經深入探討過,這也是貝教授研究成果斐然的原因之一。

而嘗試與創新的精神,更是貝教授對我以及其他同學影響深刻的地方。貝教授不只鼓勵學生們多提出 new ideas,嘗試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貝教授在和學生討論時,更是經常提出他自己的創見。我們的老師有這麼耀眼的學術成就,其實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運氣,而是貝教授總是以身作則,帶領著同學們一同腦力激盪的成果。

貝教授的學術表現輝煌,於2000年選上了 IEEE Fellow,2015年當上了 life Fellow,即使早期的成果不計,近二十年,貝教授一共發表了198篇的期刊論文,有31位學生在貝教授的指導下拿到了博士的學位,有17位學生擔任了教職,在各個學校教授信號處理或影像處理的課程,延伸在貝教授實驗室當中所做的研究。若說起台灣在信號處理或影像處理領域發展的歷史,貝教授絕對可說是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貝蘇章教授,可說是當代學者的典範,即使他已有頂尖的學術成就,卻從不驕矜自滿,依然努力的學習新知。即使壓力再大,事情再多,卻從來不會灰心喪志。貝教授,是一位永遠保持著微笑的大師。他認真做研究的精神,對於新想法包容的態度,以及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是我們後輩們努力學習的對象。

丁建均,2001年台大電信所畢業,現為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

 

即使已身為大師,貝教授研討會總是親自發表論文,聽講時也總是坐在第一排

2001年貝教授和同學們的合照

2012年貝教授和同學們在實驗室的合照。貝教授的實驗室除了滿滿的學生之外,還有滿滿的紙本論文。

貝蘇章教授榮退茶會活動報導

 

編輯室

 榮退茶會現場(4-1)貝蘇章(4-2)貝蘇章(4-3)榮退茶會現場

貝教授與系上同仁合影(4-4)貝教授與系上同仁合影

貝教授與指導過的研究生合影(4-5)貝教授與指導過的研究生合影

貝蘇章教授簡歷

1975年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電機博士。於民國72年11月返本系任教。於民國84年8月至87年7月擔任本系系主任,民國92年8月至98年7月擔任本校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因學術研究上的特殊貢獻,曾獲以下研究獎項

˙教育部第6屆及第12屆國家獎座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成為終生榮譽主持人

˙教育部第42屆學術獎(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

˙科技部特約研究員:85年

˙科技部傑出獎:79學年度、81學年度及83學年度

˙科技部優等獎:76年、77年、78年

˙IEEE Fellow:2000

˙IEEE Life Fellow:2015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87

˙中國工程師學會-學術論文獎:74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91

˙臺大講座教授︰95-98、101-108

˙第六屆有庠科技講座:97

˙臺大特聘教授:第2款95年

電機系系主任任內的貢獻

  1. 舉辦電機系成立50周年系慶活動,凝聚師生及系友向心力。
  2. 鑑於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在一般工業界已趨成熟,加以積體電路的蓬勃發展,遂將電機研究所電腦輔助設計(CAD)組更名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CAD)電腦輔助設計組,確立該組發展方向。
  3. 成立光學影像實驗室及跨院系的多功能核磁共振影像光譜實驗室,更進一步推動系內的研究。
  4. 推動成立電機學院,成立草案歷經二次校務會議討論後決議,1996年6月8日,以106票贊成、60票反對、11票廢票正式通過,寫下歷史性的一刻,1997年8月電機學院正式成立,許博文教授擔任第一任電機學院院長,2000年8月資訊工程學系加入,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資訊學院院長任內,對校務之規劃、建設與發展之貢獻

  1. 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捐贈之博理館、華宇集團李森田董事長捐贈之德田館、明基暨友達集團李焜耀董事長捐贈之明達館等電資學院新建館舍相繼落成啟用,將學院及各系所行政區域重新規劃及安置,提供優良教學及學習環境,奠定日後學院茁壯發展的基礎。
  2. 新設立之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及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開始招生,奠定現今電資學院二系七所的學院體制。
  3. 推動何宜慈科技發展基金會捐款設立「何宜慈講座教授」、建弘文教基金會捐款設立「洪敏弘學術講座」、財團法人矽統教育基金會捐款設立「矽統科技講座」以及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捐款設立「奇景講座」等,加強電資學院延攬優秀師資,培育研究人才的優勢。

榮退茶會活動報導

電機系於7月2日中午12時,於博理館201會議室舉辦貝蘇章教授榮退茶會。茶會首先由電機系主任劉志文教授簡介貝教授學經歷,並感謝貝教授於本系任教期間的貢獻。之後由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致詞,張院長感謝貝教授於院長任內種種院務的推動,奠定如今電資學院的規模。

接著由貝教授指導過的博士生,現於本系任教之丁建均教授做簡報,丁教授花了許多時間蒐集資料照片並製作簡報,內容介紹了貝教授歷年來的研究、教學、生活等種種面向。丁教授提到貝教授即使遇到壓力時,仍是笑臉面對。且貝教授對研究相當狂熱,工作時間長,並分享與貝教授討論研究課題時,貝教授常能從旁隨手抽出相關研究的期刊讓學生帶回去研讀,甚至因公積勞成疾住院時,學生仍須前往醫院討論研究進度。貝教授過去指導的數位研究生,包括資拓宏宇電聯事業部曾慶龍副總經理、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郭景明特聘教授等亦於百忙之中自校外趕來,與大家分享研究生時期貝教授指導過程的回憶。

接下來由電機系、電資學院、資工系、電信所致贈紀念禮品後,由貝教授發表感言。貝教授提到當年因陳俊雄教授邀請,自大同大學轉來本系任教,在本系開授多年「數位信號處理」課程,種種教學與研究的回憶。他對退休後的計畫是「退而不休」,未來仍會進行他最熱愛的學術研究。

其後由本校資工系吳家麟特聘教授(貝教授指導之第一位博士生)、本系李嗣涔教授、許博文教授、林茂昭教授、汪重光教授、勾淑華專門委員分別發表與貝教授共事之回憶並送上祝福。

溫馨並充滿祝福的茶會約於下午二時結束。

臺大電子所未來工作展望

 

林宗賢

 (3-1)林宗賢

此次在臺大電子所所長遴選中,獲得同仁們的支持,正式成為電子所第七任所長,除了感到榮幸之外,也深覺任重道遠。臺大電子所在歷任六位所長以及全所教職員同仁的努力之下,已發展成為國際上半導體、IC設計及EDA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發重鎮。然而,新興學術研究領域持續湧現,師資人力結構、學生就學思維以及研究取向的改變,招生及國際化的布局,乃至於事務性的環安衛議題等,都是電子所未來面臨的挑戰。以下,我將針對這些挑戰,提出努力的方向與策略。希望在未來三年能帶領電子所迎來新的氣象。

  1. 延攬頂尖師資、協助新進教師開展研究

電子所自2001年成立以來,歷經矽導計劃時期的師資擴充,至今師資人力已進入成熟穩定期。但,隨著資深教師陸續退休,以及因應新穎研究領域的出現,延攬年輕優秀人才加入電子所,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議題。在人才延攬作為上,將透過多個管道,主動出擊,積極尋找世界級頂尖人才,同時與院、系合作,提供良好的研究資源配套,以增強攬才力度。 除此之外,對於新進教師或目前於電子所服務的年輕教授,應給予更多協助。尤其近年來,研究環境的改變(例如:博士生人數下降),對新進教師研究工作的開展影響更鉅。因此,相較於以往,新進教師更需要所內給予行政支援,協助他們爭取研究資源,開展研究新局。

  1. 突顯研究亮點、積極招生

近年來,學生們就讀博士班的意願大幅下降,而博士生生源不足,對於申請及執行大型研究計劃,更是不利。針對這個問題,電子所前幾任所長也已陸續提出相關對策來鼓勵優秀學生就讀博士班,例如前所長吳安宇教授規畫了產業贊助博士級人才培育獎學金及逕傑博士辦法,這些措施也已開始收到成效。未來,除了繼續推動這些措施之外,整理本所同仁的研究成果,結合時事科技議題,主動出擊宣傳電子所的研究亮點亦將是工作重點之一。

  1. 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促進國際化

藉由與國際頂尖學研機構切磋交流,並進而增進國際合作,促成所內教師結合國外團隊,申請大型跨國研究計畫,也是未來電子所可以強化的方向之一。在吸引國際生方面,配合學校政策針對有發展潛力之國家或地區,積極招募國際生,吸引他們到電子所來就讀。在此同時,也必須提出完整的研究所英語授課系列課程,並配合校方建立生活輔導/關懷機制,以期讓這些離鄉背井的外籍生們能適切地規劃他們的研究生活。針對本所的國內學生,在指導教授的共同規畫下,鼓勵他們利用科技部千里馬或雙聯學位計畫出國進修,拓展學術研究的視野,並藉此成為電子所與國際合作的種子資源。

  1. 建立安全的研究環境

安全的研究環境是電子所師生在學術登頂的過程中,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實驗場所的設立及安全維護上,所方將盡力提供行政資源,確保各實驗室或研究空間符合環安衛法規的要求。電子所將配合學校及院、系一起建立完善的檢查制度及輔導機制,並定期維護檢討。以確保全所師生能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林宗賢,2001年美國UCLA電機博士,現為本校電子所所長,電機系及電子所教授。

臺大光電所之展望

黃建璋

 (2-2)黃建璋

過去幾年參訪過美國與歐洲許多名校,交流中他們常常引以為傲地告訴我們,歷史曾在此留下重要的軌跡,比如週期表哪個元素在此發現,飛機機翼上的MEMS流速偵測控制在此發明,Quantum well laser 在此發明,第一個Web browser 在此開發,超音波檢驗在此發明,某國際知名公司的創辦人在此就讀過…..等等。

對臺大光電工程研究所的願景:

  • 希望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世界某個技術誕生於本所
  • 希望能成為光電好幾個次領域的研究重鎮
  • 希望國內外學生以本所為第一志願
  • 希望我們的畢業生是社會的領導者或中堅力量

以上是光電所所長遴選委員會要我提光電所願景時,我所提出的想法。有些已經逐漸實現,有些不是所長所能達到,需要累積足夠的資源,滴水穿石,經年累月方能實踐。

我是光電所第三屆碩士生,2004年蒙所上師長抬愛,得以回到母校任教。我的學生及職場生涯,與光電所有非常密切的連結。過去15~20年來,台灣的光電產業風起雲湧,而光電所自1992年張宏鈞教授擔任首任所長以來,歷任所長因勢利導,在師生努力下,於光電各子領域的學術表現逐漸嶄露頭角,國際上亦有極高的能見度,有多位教授擔任重要期刊編輯,主辦國際會議,學生分布於台灣半導體業,面板業,光學業等等,也有不少在國外學術及產業任職,隱然為社會的一股中堅力量。

然而,幾經產業的起落,以及台灣學術資源的變化,光電所務的發展,在研究,教學,及學生生活及未來生涯規劃上,在近幾年林恭如前所長及同仁的努力下,也逐漸調整。我們的研究是否對學術領域有長期實質的貢獻(impact),是否能引領下世代產業的發展等等,是重要的課題,誠如科技部陳良基部長所言,教授除了寫文章,爭取獲獎外,也需要對產業或社會有貢獻.

適逢科技部及教育部的多項政策及專案計畫希望引導研發資源,為社會及產業有所貢獻,未來光電所將邀請業界及創投界具影響力的賢達,以及具學術聲望的學者,與所內師生分享產業及學術研究的前瞻議題,以及建議未來需補充的師資領域。相對也邀請所內同仁分享研發成果,與外界賢達交流,在創新創業的諮詢及協助有所參考。

而所內各實驗室有非常多精密儀器,設備,工作站等,是師生嘔心瀝血,埋首研究,爭取經費所累績,平時大多自己實驗室使用,未來希望由所方出面成立共用儀器中心,邀請各實驗室盤點可以供其他實驗室使用的儀器,所幫忙對校內外及公司,光電學會,光電協進會及產業公會宣傳,以收費的方式擴充各實驗室的財源,並讓外界得以分享研究資源。

學生是所組織的重要成員,輔導及關注學生生活修課研究表現,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所務上行之多年,成效良好的學生生活輔導及生涯規劃諮詢外,針對台灣光電產業的變化,所的課程急需有明確的分組,以及有充分的機會,讓同學了解就業市場的選擇等,這些事未來需要所內師生一起努力的。

所長的資源有限,我的能力亦有限,但若能在前幾任所長所建構的基礎上,多做一點事,每天多做一點,相信我們每天都會更好,希望各位先進予以指點與鞭策。

黃建璋,2002年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電機博士,現為本校光電所所長,電機系及光電所教授。

承先與啟後 — 電機系未來展望

吳忠幟

 (1-1)吳忠幟

臺大電機系在歷任主任及全體同仁努力下,奠定良好的基礎與卓越的聲譽;因應近年科技領域進展變化快速,台灣高教的變革、全球高教的競爭,社會及全球局勢之瞬變,持續帶來考驗與挑戰,因此我們仍須時時虛心檢視及檢討自身的策略與方向,並集思廣益、集合大家的智慧來共同因應各種挑戰,以能在國內、國際間均維持領先的競爭力,持續追求卓越與創新,培育科技領導人才,克盡社會責任與國際影響力。後學承蒙各位同仁厚愛,有幸接任電機系主任一職,深感榮幸及責任重大;展望未來,後學惟全力以赴,以承先啟後,來完成這個重要任務的傳承與使命。

電機系歷年來已建立相當堅強的師資陣容,但面臨資深教師退休、以及新穎前瞻研究領域與課題不斷湧現,優質新血教師之延攬以維繫、甚而發揮綜效提升本系教研動能與競爭力,仍有相當迫切與重要性。近年來大學在新進教師的招聘上普遍面臨挑戰,應採取更為積極、主動出擊的方式,研議具吸引力的配套措施,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以利招募吸引優秀師資、為未來奠基。

優秀又有熱情的學生絕對是電機系重要的資產與活力的來源;面對優秀學生的各方競逐,在招生方面亦需持續深耕,進行策略性之招生宣傳,使同學充分了解本系之豐富多元與發展前景,確保持續吸引優秀的學生報考就讀。此外,近年博士班招生也是所需面對的挑戰,應持續集思廣益,透過各種方式與工具(促進榮譽感、改善就讀條件、資源、彈性的學制、生涯發展協助等)增加優秀同學攻讀博士班的誘因。因應國際化潮流,打造國際化友善環境,以利優秀國際學生之招募及國際交流進行。在教學方面,因應新科技趨勢適時翻新課程內容與提升教學實驗設備,鼓勵支持課程與教學之創新與革新,提供及充實學生之實習與實務機會與經歷,使學生兼具堅實基礎知識以及軟硬通吃、跨領域整合、創新、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呼應新科技新潮流之發展。

電機系的研究領域完整,同仁們研究能力卓越,期許透過多元之規劃、學術/半學術性/非學術性的活動,使同仁之間有更多的機會互相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及各方面經驗,增進彼此的認識,希冀能激發同仁間新的合作及研究火花,活絡提升研究動能,促成跨系所院/跨領域合作、整合研究團隊或研究中心,積極主動爭取校內外及國內外計畫與研究資源,挑戰新課題新領域,創造具原創性、代表性之成果。思考推動潛力教師的養成,激發中生代/新生代教授之企圖心,鼓勵及協助積極爭取國內外榮譽、大型競爭型計畫、國際化參與,爭取舞台及表現機會,協助爭取國內外能見度。同仁好的研究或其他成果,幫忙爭取曝光的機會、協助宣傳;積極協助及鼓勵同仁將研究成果產業化,促進產學合作甚而新創事業,以增進本系教研成果之多元影響力。

在行政服務方面,為確保同仁及學生能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下進行教學研究,有責任在實驗室安衛管理上做得更為嚴謹周密、符合相關法規,提供足夠的資源與行政支援讓同仁改善與更新實驗環境,以提供優質安全之教學研究環境;並營造更為人性化、優雅及更適合師生交流的系館空間;建立制度,調配提供彈性之研究計畫空間,使同仁更無後顧之憂地對外爭取研究資源。帶領優秀的系辦行政同仁,提供踏實、有效率的行政服務,為大家做好最佳的後勤支援後盾。

本系的發展已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重要階段,過往造就了亮麗的成績;在電機系優良傳承下,未來期許電機系在大家一起努力之下,能凝聚共識、群策群力,突破現狀、開創新局,共創更為燦爛的未來。

吳忠幟,1990年臺大電機系學士,1997年美國Princeton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現為臺大電機系系主任,電機系、電子所及光電所特聘教授。

第 65期編輯室報告

107年8月間電子所舉辦「IC Summer Camp」、「EDA夏令營」,本期報導活動實況。

2018年9月19日,系統晶片中心舉辦「Silicon-based Quantum Computing」技術論壇。本期報導論壇內容。

2017年起本系師生群於規劃「電資工程入門設計與實作」課程,本期報導發想緣起,規劃過程,及課程實施特色與成效。

2018年10月4日本系師生受邀參訪中科院電子所,本期報導參觀活動。

東亞藝術研究會4位女性藝術家於2018年9月間於本系博理館地下一樓博理藝廊舉辦「藝動情昇」彩墨四人展。本期報導活動實況,及分享藝術家簡歷及作品。

本期報導大學部活動-2018電機營,NTU Maker台大自造者社社團介紹。

本系1963級系友林本堅博士榮膺本校2018傑出校友(學術類),本期轉載本校報導,與電機之友分享。

本系1978級系友於2018年11月10日在博理館舉辦四十重聚,該屆系友王永耀先生撰文紀錄此次難得的重聚,與電機之友分享。

NTUEE 1978 四十重聚活動紀事

王永耀

 

NTUEE1978年畢業的同學於今年正好滿40周年,相約發起於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在系館博理館辦四十重聚,也是本班同學的陳宏銘教授領軍及系上同仁郭瀛琇小姐、羅如芳小姐及眾多同事犧牲假期,多方協助下順利展開,並邀請曾經在當年求學歲月任教過的郭德盛教授、楊維楨教授、李琳山教授列席,陳俊雄教授則因行動較不方便的關係改由羅如芳小姐引領下找陳俊雄教授高徒連存德同學到府上探望,致贈紀念品話家常之餘,連存德同學修習氣功有成,當場並介紹健身功法予教授,期望教授能常保健康。

之後11點未到已陸續有多位同學遠道而來抵達現場,尤其居維上同學夫婦專程自美國飛回來,只為參加此次的四十重聚,情誼令人感動,另外除了也在系上任教的林浩雄教授兼同學身分出席外,有教過我們這一屆的楊維楨教授、李琳山教授、郭德盛教授也都親自出席,在場同學雖然很多上市、櫃公司總字輩、董字輩,但是今日相聚,不論身分大家都只是同學及曾經受老師教過的學生而已,邀請貴賓有電機資訊學院張耀文院長及電機系林晃巖副主任蒞臨,邊享用自助餐之餘,開場由張耀文院長介紹電資學院近況及傑出表現,張院長口才便給,妙趣橫生,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且印象極佳,會後甚至有同學表達願與學校展開合作計畫之意願。接著登場的是李琳山教授,回述台大校園40年來的變遷,回憶中恍如走入時光隧道。楊維楨教授的致詞也是風趣幽默,不遑多讓。郭德盛教授則是對他帶過的學生一個個點名,並還記得每個同學的細節,記憶力比我們這些年逾花甲的同學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後則是每個同學報告了一下各自近況,場中笑聲不斷,內容就不一一細表,大家並在博理館門口留下團拍以茲紀念。

這次40周年重聚共有60位同學+8位夫人及3位老師出席,結餘30,000元捐給電機系,感謝大家熱情參與!期待下次重聚時屆時更多同學有閒參與。

事後詞人李茂榮同學在Line群組上誌紀:

《臨江仙》

四十重聚 打油版。

椰林大道樹參天

杜鵑花開花謝

總圖伴我近四年

傅鐘聲依舊

幾度醉月醒

銀髮同窗聚系館

暢談校園舊事

年前臉書喜相逢

群組多少事

都付Line談中

詩人林茂昌同學也有佳作,即景詩一首以茲紀念:

文琦老婆夯,民立競沾光,

豈可落人後?繼之有景祥。

再見我師尊,激情孺慕深;

歡顏頻絮語,已過四十春。

做為本次重聚的結語。

台大電機1978級系友畢業40週年重聚活動合影。(從左至右為張耀文院長、王永耀總經理、張李傳先生、李琳山教授、張景嵩先生)

台大電機1978級系友畢業40週年重聚活動合影。(從左至右為張耀文院長、許炳堅教授、楊維楨教授、王永耀總經理、陳宏銘教授)

台大電機1978級系友畢業40週年重聚活動合影。(從左至右為王永耀總經理、陳俊雄教授、連存德先生)

台大電機1978級系友畢業40週年重聚活動合影。(後方為黃慶貞女士、前方從左至右為郭德盛教授、陳海嫻女士)

 

台大電機1978級系友畢業40週年重聚活動於博理館前留念合影。

王永耀,本系1978級系友。現為十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2018 臺灣大學傑出校友-林本堅先生

轉載本校秘書室網頁

林本堅院士,1963年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1970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IBM華生實驗室及其他單位22年,2000年加入台積電共十五年,先後帶領研發團隊創造許多世界第一的技術。

  1. 把光投射到任意的二維圖形經過鏡頭成的像,在三維的空間模擬出來(partially coherent imaging in 3D from 2D patterns)。
  2. 制定解析度和景深與鏡頭孔徑和波長相關的縮放公式(Resolution and depth of focus scaling equations using the k1, k2, k3 coefficients)。
  3. 用上述二公式,畫出 lithography galaxy,定出在任一組k1和k3 的組合下,所有孔徑和波長的組合可產生的解析度和景深。
  4. 發明Exposure-Defocus tools,用來準確地把微影系統的容忍度量化。
  5. 用無庸置疑的數據指出縮小式成像 (Reduction imaging) 對1:1成像的優勢。產業界自從1微米以下已全部轉到縮小式微影。
  6. 相移光罩(Phase-shifting mask, PSM) 的分析。用在光罩上增加解析度或景深。領先分析attenuated phase-shifting mask(Att PSM) 並詳細地比較Att PSM和當時非常流行的Rim PSM,指出Att PSM在各方面的優點。經過這些世代,Att PSM已變成半導體量產的主流,Rim PSM則從未上生產線,已不見影踪。
  7. 模擬機台震動(vibration imaging)對成像容忍度的影響。這是當時微影業者始料未及的,現在所有顯影的機台都對震動有很專注的處理。
  8. 開發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OPC),修正增加解析度所產生的誤差。當時Proximity correction是電子朿成像的專用名詞。現在所有的半導體生產不能不用OPC。每家公司投入OPC 的人力達數百人,也有好幾家公司研發生產所需要的龐大軟件。
  9. 發明並推廣浸濶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把摩爾定律推進了六個世代。從1972年近場成像的論文開始,到2002~2017年的浸濶式微影,林院士一共在這個領域四十五年。

林院士長年研究半導體製程的微影技術,研發能力極為紮實。投入業界後,立即展現過人的成果。2000年加入台積電,隨即於2002年研發出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不僅把半導體產業從乾式微影技術扭轉為以水為介質的浸潤式微影技術,也讓半導體的摩爾定律突破了55奈米製程的瓶頸。這項革命性的研發,不僅讓台積電成長六個技術世代,享有絕對領先的優勢,更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貢獻卓著。林院士因此被譽為「浸潤式微影之父」、「臺灣科技業傳奇人物」,甚至有「半導體產業英雄」之稱。

林院士的成就備受國際肯定,2008年獲頒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並曾獲頒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西澤潤一獎章(IEEE Jun-ichi Nishizawa Medal Award)及克雷多布魯奈提獎(IEEE Cledo Brunetti Award)。2014年,獲選為第一位出身業界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院士研究之餘也回饋母校,於臺大開授微影術理論和應用課程,將長期研發的豐碩成果分享給莘莘學子。林本堅院士引領產業創新,將臺灣科技業推向高峰,邁入國際,誠屬臺灣科技業界的巨擘。

NTUMaker 台大自造者社 社團介紹

陳冠憲

在台大校園裡,有一群充滿創意的學生創客。他們的興趣是發揮動手做的精神,想辦法做出心中夢想做出來的任何東西。NTUMaker社,就是集結了這些人的社團。社團宗旨是分享當一個maker自己動手DIY的喜悅、推廣自造文化,和培養解決問題的工程精神。

2018年為創社第三年,社團從一開始由一群生機系學長姊創辦,到現在集結了不只電資機械專長的學生,更有醫學院、農學院、文學院等,各方專長在社團裡激盪,生機蓬勃充滿活力。

社團環境介紹

Maker社與水源校區D-School合作,借用D-School實作中心的場地和器材。社課時間,社員可以自由使用雷射切割機、木工機台、3D列印機等MakerSpace器材。器材的齊備度跟豪華度不輸給坊間的MakerSpace,而且還是免費使用!

社課概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社團集結了眾人,有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大家能「教學相長」,互相分享技術。

當一個Maker,要先跨過好幾到技術門檻才能隨心所欲的創作。這些門檻包括器材的使用方式、建模軟體的使用方法、程式寫作、電路焊接等。除此之外,還要有好的想法跟設計思考的能力。為了有效推廣創客文化,社團內有一群幹部會負責籌辦教學社課,與社員分享與Maker相關的技術。幹部們每個都各有所長,可以在技術層面協助一般社員快速跨過相對枯燥的技術門檻,享受自己製作的趣味。

教學社課會辦在學期的前半部,內容有Arduino開發版、程式設計、2D與3D繪圖、木工技巧、電路與焊接等等,十分充實。

教學活動1,幹部與社員在討論社課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2,社員與他的作品木紋時鐘。

教學活動3,進行到一半的專案作品─自動烤雞蛋糕機

教學社課進行到學期中,大家差不多都學會基本的Maker技術技能了!學期的後半段是專案時間,社員與幹部們大家一起分組,設計專案作品,目標是在學期結束時做出夢想藍圖裡的創意專案!

作品1,社員製作的專案─智慧型穿戴滑鼠,在空中揮動就可以滑動電腦頁面。

作品2,社員製作的專案─向上漂浮水滴,利用調整閃光的頻率,製造水滴往上流的錯覺。

社團成果展

在每年的杜鵑花節跟社團聯展,Maker社都會與其他社團一同共襄盛舉。小小的攤位裡,擺滿歷屆社員以及現在的幹部們做出的有趣酷炫的專案作品,總是能吸引看展人潮的目光。
展覽1,杜鵑花節,是高中生參訪台大各系與各社團的盛大活動,Maker社也有擺攤。

展覽2,一群國中生開心的在攤位玩Maker益智問答,答對可以得到雷射切割吊飾。

展覽3,攤位上的摩斯密碼傳訊小遊戲機。

專案作品1、2、3,最後做成專案型錄展出的作品們。

Maker週

什麼是「週」?「週」就是「用整週時間在小福小吃部前面擺攤的活動」!

第三屆Maker社也開始舉辦「週」了。和其他友會和社團不同的是,Maker週不賣食物,而是各式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像是客製化明信片、台大松鼠吊飾,或是金工飾品耳環等等。另外,還有幹部們製作的遊戲機台夾娃娃機、扭蛋機可以在攤位玩。

maker週4,maker週的攤位。

maker週1,販賣商品,客製化雷切明信片。

maker週2,販賣商品,可愛金工耳環。

maker週3,攤位的扭蛋機完工照,投50塊即可轉出扭蛋。

其他合作活動

除了社內活動以外,我們也很珍惜任何與社會合作的機會。第三屆的Maker社,二零一八年七月時與天下雜誌合作,帶領偏鄉小朋友動手做出和風小夜燈。二零一八年八月,經由電機系學生引介,與補習班合作,教導國中生為期三天的Maker綜合工作坊,最後進行遙控車大賽。

其他合作活動1,天下雜誌合作工作坊,與南投的國中生們一起製作和風小夜燈。

其他合作活動2,與補習班合作開設暑期maker營,舉辦遙控車障礙賽。

其他合作活動3,製作遙控車的國中生。

陳冠憲,本系大學部學生,本刊學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