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介紹_胡璧合副教授

 

胡璧合博士於2011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電子所博士學位,隨後在交通大學智慧型記憶體及晶片系統實驗室擔任助理研究員,並於2015年開始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任職於中央大學期間,曾至美國UC Berkeley及澳洲國立大學進行短期訪問研究。胡博士於2020年8月加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子所擔任副教授。

胡博士的研究專長為奈米電子元件及記憶體電路之設計與模擬,研究主題包含(1)鐵電場效電晶體記憶體及電路設計,(2)前瞻奈米電子元件及電路分析,(3)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設計,(4)三維積體電路及系統技術共同最佳化。胡博士於2016年及2018年分別獲得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及科技部年輕學者哥倫布計畫之肯定,鐵電元件及記憶體之相關研究成果,曾發表於頂尖國際電子元件會議(2017 IEDM)及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會議(2019 VLSI Technology)。胡博士曾獲頒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半導體獎、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臺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EDMA)傑出青年獎等獎項,她於前瞻奈米電子元件之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研究成果,曾獲得2015 IPFA與2011 ICICDT最佳論文獎。

新進教師介紹_李俊興副教授

(2-2)網頁- 李俊興李俊興副教授出生於宜蘭蘇澳,於2005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學士學位,後於2007年及2013年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分別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交大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14年加入聯發科技射頻部門擔任資深工程師。隨後轉至學術界,分別於2014年及2018年加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服務4年及2年的時間。2020年8月加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任教。

李教授的研究領域為射頻、毫米波及太赫茲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太赫茲影像與雷達系統、異質系統整合及射頻獵能系統。相關研究成發表於微波及太赫茲IEEE國際頂尖期刊TMTT及TTST,並曾榮獲2013年中國工程師學會詹天佑論文獎章、2013年桓達科技金鷹獎及2020年臺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傑出年輕學者獎。

新進教師介紹-劉浩澧 教授

 

劉浩澧教授在2003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於2004-2005年期間,任職於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 Brigham & Womens Hospital放射科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治療超聲醫療儀器開發。於2005-2020年間任職於長庚大學電機系、並於2020年起加入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及生醫資訊研究所。

劉教授目前專注於開發研究治療用超音波之醫療器材、超音波輻照對大腦藥物輸送以及神經調控、擴增實境於醫療應用、手術導航技術、生物系統控制等研究議題。劉教授在超音波及醫療器材領域發表了超過130篇SCI論文、 獲得超過40件全球專利。在科技部,劉教授過往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傑出研究獎、以及傑出技轉貢獻獎。在國內,榮獲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及、永信李天德基金會青年醫藥科技奬及有庠科技發明獎。於國際,曾榮獲國際超音波學會頒發Ferderic Lizzi Award,為第一位獲頒此獎之亞洲學者。

劉教授亦為新創公司浩宇生醫創辦人,公司產品旨在開發全球第一套腦部聚焦超音波先進設備、並進行腦部藥物釋放以及神經調控治療之高階醫療器材。目前此醫療器材在多國進行臨床試驗中。

第68期編輯室報告

電機系江衍偉教授於本(2020)年2月1日起榮退,電機系於1月10日辦理榮退茶會,本期報導茶會實況。

電機系吳瑞北教授面對物聯網浪潮,思考在教學上可以做什麼? 吳教授撰文分享近三年開課的收穫與心得,與讀者分享。

電機系於2019年11月27日邀請艾睿電子亞太區銷售副總裁-電機系1986級畢業校友梁淑琴,代表Arrow Electronics簽署合作備忘錄並發表演講,本期刊出合作簽署儀式活動實況,與梁副總裁的演講內容,與讀者分享。

電機系於2019年12月11日間邀請1979僑生學長-飛捷科技林大成董事長,舉辦學長與僑生有約分享會,本期刊出活動報導。

電信所於2019年12月23日間邀請台灣大哥大林之晨總經理蒞臨演講,分享他的創業歷程,本期刊出林總經理的演講內容,與讀者分享。

電機系學會成立NTUEE+,推動項目之一為系友採訪,本期刊出2012級李昀樵系友、2016級林奕辰系友、2014級沈昇勳系友的探訪與讀者分享。

1979級系友於2019年11月9日舉辦畢業40年重聚,本期由該屆系友撰文紀錄,與讀者分享。

記得當時年紀小 -NTUEE79四十重聚台南之旅

陳少君、黃肇南、李嘉章,NTUEE79級系友

(7_1)banquet day 2 01

I. 楔子 <陳少君>

如果35年火車環島重聚,尋求的是一個圓滿幸福,那麼40周年的台南之旅,應該就是回顧與尋根。

畢竟我們都有一甲子的功力,部分同學已退休,進入人生另一階段,朝子孫滿堂邁進。五年一次的回顧與前瞻,調整自己的腳步,顧好老身,老伴,老本,老友已是日益重要的課題。高鐵車站驚見40年前的同窗,共話巴山夜雨,喜見大夥童心未泯,一壺濁酒喜相逢,正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說不完如煙往事的時刻。從安平古堡的斑駁到孔廟的肅穆,從奇美博物館的瑰奇到林百貨樓頂的彈痕,我們體會出自己該珍惜的,能期待的和該感恩的。當高鐵緩緩滑入終點,我們唯有離情依依地道別,遙想下一次的重聚。

這次的活動看似天衣無縫,穩定前行,其實幕後是充滿驚濤駭浪,幾乎要被迫走向誰都不知道的B計畫。畢竟大家都有點年紀,狀況也比從前多了。首先是豐榮兄的領導高燒不退,在我們出發前兩天住院觀察。不消我說各位也可想像,這次活動沒有豐榮會是甚麼樣子,有很短的一段時間我們曾想到B計畫,但是被他很堅決且悲壯的否決了。另外毅成兄家陪伴十餘年的愛犬BeBe在出發前四天往生,對他和領導的打擊就像痛失一位忠實的伴侶,影響不可謂不大。但毅成兄嫂也就強忍哀痛,持續和豐榮兄規劃與執行我們的40重聚,完美的呈現在各位眼前。

感謝大成與明仁兄一如往昔的慷慨”狂捐”,讓我們兩天的晚宴如此的豐盛。感謝規劃小組憶里兄,景賢兄與俊元兄的任勞任怨,各司其職,讓整個旅遊過程平順穩當。說到後來,我們都是綠葉,真能讓40重聚台南之旅發熱發光的,唯有遠從美東美西全世界撥冗參加,近自台南當地共襄盛舉的,各位同學及領導們。沒有你們的綻放,我們再怎麼努力也沒法造成一個繽紛的花園,散布著回憶的芬芳,直到數十年之後。

本次40重聚活動邀集了同學55人,眷屬26人,總共81位參加。

II. 本文:曾未換初衷-記台大電機79屆四十重聚台南之旅 <黃肇南>

四十年前那青澀的你我,於美麗的秋冬之際又重聚在台北。這一次,我們臉上都刻畫了不少歲月的痕跡,變得有些陌生而需要依賴於名牌來相認。但多少的物換星移,並未改變了我們的初心,多少的離散聚合,只是更加深了我們的友情。在認出對方的那一刻,心裡是無比的激動和快樂,就像是遇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恨不得把心掏出來送給對方。

我曾有幸參加了電機系畢業二十年在夏威夷的聚會,但因忙於俗事,錯過了畢業三十年的聚會,結果懊惱了十年。當楊毅成宣佈了今年四十年重聚的計劃,我即下定決心,一定要來參加,因為我不想又再懊惱十年!

這次電機系重聚是十一月九日早晨在台北車站開始的。六點半的車站已是喧騰洶湧,各種團體都約了在那兒聚集出發。我們能在茫茫人海中,互相認出幾十年沒見過的那張臉,找在一起,真是不可思議!高鐵車上,大家有說有笑,到了新竹,又上來了一批同學,更加熱鬧了,連車掌美眉都來了兩次,要我們小聲一點。

在台南下了高鐵,又和一撥同學們匯合,分乘了紅藍兩部大巴,直奔安平海港,老街,安平古堡等名勝古跡參觀。說實話,因為都在聊天,去的地方,我竟然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我想不少同學也和我一樣的感覺吧,大家只顧得說話,恨不得在短暫的時間裡,把幾十年的話說完。

傍晚,我們入住全新五星級台南晶英大飯店,大家立刻又到了大餐廳開槓,整整八桌,座無虛席,以桌為單位比賽表演。晚會的高潮由歐陽為賢兄爆料開始,一波一波,精彩無比,直到深夜。有如張憶里兄所說,是故友新識,重新認識每一個老同學,原來這麼多才多藝,幽默風趣!

第二天早上安排了去一個由廢棄的台糖工廠所改建的十鼓文化村看擊鼓表演,下午參觀世界知名的奇美博物館。這兩個活動對我這個從美國鄉下來的土包子都是非常棒的體驗,好像劉姥姥逛大觀園,沒有想到在台灣還有這樣世界級的文化寶藏。當然,其他的時間裡,我們還是繼續交流,好像又變成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些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毫無保留,只有歡笑。晚上大家繼續在飯店的大餐廳裡爆料,度過了又一個快樂的晚上。

第三天的高潮是到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綠色隧道坐遊船。那是一個美麗的運河,兩邊的樹木延伸到河面上結成了棚子,船就在樹棚下緩慢駛過,像是在畫裡,所有的俗世塵囂,都與我無關一樣。這個美麗的畫面,實在令人難忘。晚上同學們自行在市區用餐,就互相話別回家了。

這次的重聚旅行,雖然短暫,但卻讓人無法忘懷;回家後的幾天,腦中不斷縈迴一幕一幕重聚的情景,迴蕩著一段一段的對話。就像丁達剛兄所說,那是一個找到家的感覺;找到了久別的親人,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即使分別這麼多年,甚至以前在大學也沒有一起上過一堂課,但台大電機系把我們繫在一起,一起真心的珍惜這段緣分、友誼。我不禁感歎自己是多麼幸運,像這樣的同窗之誼,真是太難能可貴,太值得驕傲的!我看我在美國長大的下一代,就沒能擁有這樣的同窗友誼。

感謝為這次聚會努力所有的同學:楊毅成、呂豐榮、陳少君、莊俊元、張景賢、曾明仁、林大成、還有可能被我漏掉的其他很多人。因為你們悉心的安排,才讓我們得以有這麼快樂的團聚!安排這樣的大型的活動,有太多的細節需要注意,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更何況楊毅成兄身體剛動了一個大手術,呂豐榮兄夫人突然住院,還能堅持不懈的為同學會犧牲付出。太令人感動了!

台南之旅結束,車站告別,我寫了一首小詩,紀念自己的心情,貼在這裡和同學們分享:

同窗聚旅已今還,三日飛馳一瞬間。

笑語絲絲猶在耳,讌談片片每開顏。

不辭此夜蒼容漸,未失當年赤子頑。

作別車廂覺惆悵,來週許又隔重山。

祝福所有同學,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吉祥如意;雖然分別,但仍在彼此心中。期待下次很快的再見!

(7_2)AnPingGuBao 03

 

(7_3)DSC_1529

III. 心靈小語:接著就是請主角們一一訴說他們的感受:<全體>

林振成有幸同窗 把握機會 張雪鈴突然覺得自己變成20歲 歐陽為賢溫馨感人
楊世傑見到許多老同學 好興奮好感動 李占魁相聚是最好的祝福 曹壽榮有緣千里來相會
林欽良觀功念恩 陳文玲代人著想 鄭士康感謝辛勤籌辦的同學
莊文清同學情永遠 相見情更狂 感動! 蔡苾芬共剪西窗竹 王南雷高興 期待 五年後呢?
龍雲冰吃的好飽 蔡嘉哲高興 感動 好玩 陳國鴻歡樂
張時中難得重聚 蘇惠敏很開心參加 這次的聚會 吳瑞北府城會老友 晶英敘新情
曾明仁珍惜緣分 期待同學情長長久久 賴仲偉High 黃玉華很難得的聚會,讚!
蔡尚榮40年同窗重聚 緣!緣!緣! 符儒嘉人生有幾個40年? 詹才金時光重回40年 興奮滿懷
黃瀅年overwhelm 沈明福喜悅+驚嘆 黃肇南Happy, Relax,又年輕了
葉公中難得的聚會 陳國棟認識了以前不熟的同學見到了許多很久不見的同學 呂豐榮見一次 賺一次常常見面 長命百歲
莊俊元好高興,40年的老同學見面 陳美美看到好多老公同學的領導都成了好朋友 鄒欣源匆匆40年前舊事又回到年輕時代
楊毅成又是一次多年聚會想不到有多人全勤 羅翠華很感動能來 參加的同學們 都是有緣在這宇宙間 相遇的一群人 曾繼雄Amazing
王美玲聰明人找人麻煩也有特別複雜的方式 蘇明來衷心希望 諸位同學年年永保安康 永遠快樂 洪俊隆興奮 excited nervous looking for some surprise
張憶里故友新交==在40年前的信任熟悉上,分享40年來的人生體驗 李嘉章難得又狂狷 趙君宜大家太興奮了 主持人好辛苦喔 祝同學們開心幸福
陳金星美麗難忘的回憶 40年重聚一回生兩回熟, 三回5年再聚望能更悉熟, 四回五回我們都已白老頭。 尉濟時心花怒放 小鹿亂撞我的心花,怒放迎接著同學每份溫暖的寒暄

我有千言萬語想表達,像小鹿般撞擊著我的心扉

林大成今天,看到很多陌生人,原來都是我的同學;看見很多美少女,原來都是同學的領導40年相見,希望很快又見到大家
某同學:相見恨晚 某同學:喜逢多年老同學 某同學:人生不會有太多個40年吧!太難得了!
某同學:開心 祝福大家健健康康 同學會一次又一 次辦的長長久久 某同學:暖暖的台南陽光 笑不完的歡聲笑語 時光縱然流逝 心情依然年少 談梅琳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
丁達剛難得的感動與開心不知怎的,這次「重聚」,大家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回到了「年紀小」的心情,回到了「情竇初開」的青澀,回到了「一無所有」的輕鬆,回到了「一絲不掛」的赤誠。脫下了重裘,滌除了塵染,倘佯在「親人」的和顏悅色之中,我找回了久違的「本來的」我。這,就是一種「回家」的感覺。而你,同學們,就是我的家。我們相約,當有一天,我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會來找我,帶我回家,好嗎?

IV. 新蝶戀花 :接著我們以:本事(記得當時年紀小)為藍本寫下的歌詞,詞牌名:新蝶戀花,記錄當時的盛況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傅鐘下風兒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睏覺了

夢裡花兒落多少?(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跳舞,你愛翹有一回並肩,坐在清田家鶯燕在扭腰,歌在叫,我們不知怎樣被逮了

夢裡姓名知多少?(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K書,你無聊有一回並肩,坐在總圖裡美眉在眼前,心在跳,文聰不知怎樣傻眼了

夢醒佳人芳蹤邈(少君)

忘了現在有點老,你愛超跑,我爆料同學會並肩坐在餐廳裡國鴻在發表,歐陽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笑翻了

夢醒華髮疏多少?(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臭屁,你愛騷包等到飯桌上隨便聊一聊發現色盲也能考駕照,瑞北忍不住哈哈笑

同學色盲還真不少(肇南)

記得當時年紀小,老婆微恙,豐榮心焦眾美女合唱一起來祈禱祝黛比身體快點好,胖子趁機自爆料:

現在要再泡妞一定有一套(肇南)

記得當時年紀小,歐陽指路,國鴻跟好一起去游泳池想看個飽天母美女,身材苗條,國鴻興奮水裏跳

不料近視眼,啥都沒看到(肇南)

記得當時年紀小,嘉哲談禪,達剛說道最厲害良宗上台做了報告老友和老本都很重要

還有兩個別忘了,老身和老婆一定要顧好(肇南)

記得當時年紀小,雪鈴窈窕,曼莉巧多少回並肩,坐在黑板下話兒在嘴邊,心在跳,我們不知不覺下課了

李伯一夢還未了?(嘉章)

記得當時年紀小,嘉章兄嫂,舞姿曼妙同學們看了都心癢難搔恨不得也上去,跳他一跳

嘉章得意樂陶陶,得分一舉拿了最高(肇南)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美女,我喊燒有一回並肩,坐在舞池畔惠娜在翩翩,鹿亂跳,豐榮不知怎樣應對了

曲終人散哪裡找(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作筆記,我睡覺有一回並肩,坐在考場裡試題我竊笑,同窗嚎,雪鈴不知怎樣擺平了

四十年後不可考(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書卷獎,卻煩惱有一回並肩,坐在考場裡辨色我竊笑,你臉綠了,瑞北不知怎樣過關了

上帝造人總不巧(少君)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陽關,我木橋有一回並肩,騎上椰林道美女嫣然,回眸笑,友情不知怎樣消失了

花落誰家何時了(少君)

記得當時原子小,三N加二,A-Tom教多少回翹課,無人黑板下試還得考,眼在瞄,我們糊里糊塗都pass了

Millman一書用多少?(嘉章)

記得當時年紀小,誠實的雪玲受不了有一回密諫,不必發講義全班的男生,心在跳,曉東不知怎麼被當了

四十年一覺才明曉(達剛)

記得當時尾椎翹,金榜題名,都很屌有一堂國文,修武老師問人生聯考,如何較,我們傻眼唯嘉哲輕描

人生只得這一宵!(嘉章)

《訪中大》調寄新蝶戀花記得當時孩子小,景揚風發,瑞雯俏有一回比鄰,住在紐澤西

回國多年,一把罩,有女長成青出於藍更妙

夫人攜手同治校!(嘉章)

《歷史電機英台會》調寄新蝶戀花記得當時年紀小,妳愛唱歌,我逗笑有一回並肩,高聲唱回憶

得獎有無,不計較,如今我們只能天涯遠眺

多少愛戀已縹緲!(嘉章)

《胖與不胖之間》調寄新蝶戀花記得當時腰圍小,人稱胖子,很可笑,彈跳揮大槌,排球無敵手!

情路走來,略遠遙,如今Debbie佳人溫柔懷抱,

電機群組共領導!(嘉章)

《與老之間》調寄新蝶戀花記得當時年紀小,怎麼瞬間,就變老?有一回並肩,坐在傅鐘下,

杜鵑春宵,醉月嘯,我們不知怎麼都瞌睡了,

夢醒餘生已飄渺。

(另類結尾一:夢醒國鴻在爆料!)

(另類結尾二:夢醒趕快去尿尿!)

(另類結尾三by達剛:南柯一夢醒不了。)

(嘉章)

V. 終曲《緣起情深生生不息》十六字令三首 – 記台大電機B64四十重聚 李嘉章
緣。

金榜提名齊狂狷。

當年勇,

談笑話田園。

情。

若有若無惜落英。

君何往?

輕唱且徐行。

生。

風雨飄搖四十庚。

沉潛否?

攜手更深耕。

天底下無不散的筵席,卻有不變的友情,期待下次再相逢!

(7_4)KongMiao 01

(7_5)QiMei 02

NTUEE + 系友專訪 (上)

臺灣大學電機系學會三年前成立NTUEE + 部門,旨在系友之間「建立一個溝通的窗口、增進不同屆間的感情,與彼此有需求互相幫助」的媒介。目前以臉書社團 NTUEE plus 作為主要交流媒介。 未來更將建立EE + 網站,作為推廣與聯繫系友的平台。目前NTUEE + 進行的項目包含:

NTUEE chain

Chain, 取其連結、聯繫、傳承之意。此項目邀請已成功申請海外留學的學長姐分享申請經驗,亦將大學部在學生與具有相似領域、背景、目標的學長姐與進行配對,讓學長姐寶貴的經驗得以傳承。

EE + plus 系友採訪

NTUEE + 聯繫目前於各產業、學術機構任職的系友,採訪後將內容發表於NTUEE plus 臉書社團。經受訪系友同意,臺大電機之友亦刊載此內容。

【系友專訪-1】

2012級 李昀樵 (技術副總 @ 17直播)

現任:Harvard MBA 學生

曾任:17直播產品技術副總裁

碩士:台灣大學電機所(2014)

學士:台灣大學電機系(2012)

 左起 電機二余欣澄 、電機四莊永松 、電機三李筠婕 、李昀樵學長、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三吳建翰

左起 電機二余欣澄 、電機四莊永松 、電機三李筠婕 、李昀樵學長、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三吳建翰

一、大學時期

學長在大學時期就對語音產生興趣了嗎?是甚麼原因讓您有興趣呢?

我大學的時候修了語音實驗室的專題,就覺得對語音相關的資訊很感興趣,事後看來這是一個蠻好的決定,因為碩一時剛好是deep learning在語音開花的時候,也讓我多接觸到 deep learning 這個領域。

在語音實驗室時做過哪些研究?請問內容與日後工作是否有相關性,以及對您的影響?

在語音實驗室時主要是做retrieval相關的東西,例如語意檢索(Semantic Retrieval),也就是當你想要尋找的term不存在於文章中但該文章仍跟這個term 有關時,該如何尋找到這篇文章。

至於內容是否跟日後工作有關,其實碩士的研究通常跟未來的工作沒有直接的關係,除非做PhD,研究的東西才會跟工作比較有關聯性。碩士主要是培養做研究的能力,也就是教你如何藉由大量閱讀 Paper 和重製他人實驗來學習某個領域最尖端的知識,這其實是很重要的能力。

為何會對新創事業感到有興趣?

大三的時候加入了創創學程,當時在創創學程開了非常多的眼界,然後認識了台大各系關於這方面的人才,日後發現這些人在今日的新創產業中仍非常的活躍。大四時跟外系的幾個朋友參加了一個創意競賽,當時其他同學有很好的發想,但不知道如何用程式寫出來,所以就找了身為電機系的我,最後大家一起完成了一個 prototype。之後同一群人也一起做了幾個 app 和產品,因為有各系各個領域的人,所以大家分工,我負責開發,有人負責宣傳。最後甚至跟這群人一起開了公司,甚至在學期中請假到矽谷募資,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系上的課業繁重,有什麼是鼓勵學弟妹在大學中一定要嘗試的事情?

我會鼓勵大家在各方面都要勇敢嘗試,不能只顧課業。事後看來,大學期間對我幫助最大的事情,在當時看來都是不知道對未來有什麼幫助的,只是覺得好玩就決定試試看。比如參加陽光椰子社、台大藝術季、創創學程、參加創意競賽、做 Side Project、開公司等等。另一方面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大學期間認識的朋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背景、故事和能力,從他們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啟發。

二、生涯規劃

對於出國讀研、在臺讀研、直接工作的選擇?

其實在大學時,我對於這些路都有事先做一部分的準備,例如有當兵、準備研究所推甄,出國的部分也有去考 TOFEL、準備 GRE 等等。我最後選擇留在臺灣,很大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夠陪著家人。另外,因為讀研究所可以培養與實際上的知識接軌的能力,而我當時知道自己仍需要培養這種能力,因此選擇讀碩士。

然而,我覺得在大學時自己沒有很積極地找已經出社會的學長姐詢問相關的建議。我也建議學弟妹可以多找大約 30 歲左右的學長姐諮詢,他們可以給予較為成熟的建議。我在申請哈佛 MBA 的時候發現管理學院的學生,會時常向年紀較近,或是已畢業一段時間的學長姐諮詢自己的職涯規劃,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決策輔助。

當時是否曾考慮繼續就讀博士?

我當時沒有考慮讀博士,因為自己並非很想走純研究路線,我的興趣主要是在實務中應用這些前端知識。另一個考量是時間,博士通常會讀 4、5 年,這個機會成本也是要一起考量的。

畢業後自行創業的考量?

其實在讀碩士的時候我就已經有創業的念頭,那時候已經和許多朋友進行很多 side projects,甚至還大膽地在學期中請假飛到美國矽谷募資、面試美國加速器等等,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的是一股衝勁。我覺得人生應該多多嘗試,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尤其現在資源很多,想試就去試。若你覺得非做不可,那就放手去做吧!

但相反地,不要一味地跟風,要思考好再做決定。我覺得對學生來說,直接去風險太高。比較好的方法是做 side projects,如果這個 project 能夠做起來的話,再嘗試全職來做,我自己現在也一直都還有在做 side project。另一方面,我覺得學生通常在經驗和能力方面通常都較為不足,所以如果對新創感興趣的話,先加入一個有潛力的新創學習一下,也是一個好方法。

今年選擇去哈佛念MBA的考量?

我覺得這是個增廣眼界的過程,回想起過去,常常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是在不同環境下遇到不同的人而產生的,而 MBA 就提供你一個不同的環境並能夠跟一群特別的人相處。

再來就是在亞洲創業的話,常常會覺得台灣新創產業有個天花板,因此覺得需要跟國際接軌,要學習如何去獲得國外的資源,例如眼界、經驗與資本,來突破這個天花板。

可以說說現在對未來的規劃嗎?

下一個目標就是希望創業成功,並且有機會的話能夠回饋社會,找到自己能夠貢獻並幫助社會的地方。

三、在17直播的經歷

加入 17 直播的考量?

我會想加入 17 直播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技術層面,我想加入的是有足夠技術深度與挑戰的公司,而 17 直播是臺灣使用人數最多的直播平台,再加上直播本身也是個有足夠技術挑戰的領域,所以 17 直播是個能提供足夠技術挑戰的公司。第二是創辦人,加入之前我與 17 的創辦人之一黃立成聊過幾次,我覺得他的想法、經驗與視野都有很值得學習的地方。第三是公司文化,我很喜歡新創公司那種自由、自治的風氣,每個人都把公司當成是自己的,大家都盡全力讓公司發展得更好,這是我很喜歡 17 這間公司的地方。

在 17 直播中扮演的角色?

我在公司的職位是產品和技術副總,負責規劃產品方向、規劃技術架構和確保產品品質等等,也要負責管理團隊、建立團隊文化等等。

聘用員工時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要判斷這名員工是否是公司想要的人才,我大概會從三個方向著手。

第一,是否具備硬實力,我通常會列出這個職位必須的技能,再逐項驗證。例如他如果是程式工程師,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寫程式,我的做法通常是給他幾個程式題讓他當場寫。

第二,團隊合作,我必須知道這個人如何與團隊合作,以及判斷這個人是否好相處。我會觀察他在面試中的應對進退和過去經驗,比如是否有團隊精神,是否會太自我或是無法接受他人意見等等。

第三,如果是需要帶人的職位,我會確認領導能力,主要會問他一些過去建立與帶領團隊的經驗,以及問對方一些情境題,例如與老闆或員工意見不合的狀況,他如何解決。

大學、碩士與工作的差距?

加入 17 直播之後所做的東西大部分是大學或碩士時沒有教過的,也就是說要從零開始學,自己找國外的資源閱讀或參加 conference,跟產業中厲害的人學習,比如說跟這領域的意見領袖聊天理解這個領域的大方向。

17直播剛開始做的時候主要是兩個領域,media streaming和distributed system(分散式系統),這兩個當初在台大時沒有太多接觸,只能自己從網路上學,或者找會這些東西的人學,當時幾乎是邊學邊做,系統每幾天就會超載一次,壓力還蠻大的,但我覺得在大學基礎有打穩的話,這些技能學起來還蠻快的。建議學弟在大學時要把核心能力打穩,比如說如果未來要走 CS 的話,那現在應該把作業系統、資料結構、演算法、基本的幾種程式語言等等都學好,至於其他比較細節的東西,之後學起來會很快。至於哪些是核心能力,可以向業界的人聊天,請教學長姐或教授。

四、給學弟妹的建議

給未來想要進入新創產業的學弟妹的建議?

我覺得有三個面向可以講:興趣、技能、選擇。

首先就是你要有興趣,並且必須知道新創產業是有風險的,不要一窩蜂覺得新創很好就去加入。

再來是技能層面,加入新創產業前,自己要先想好要具備並培養怎麼樣的技能,如果你想進大公司 Google、Facebook,那你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投資在 coding 上。但是在新創產業裡,可能要稍微分散一點,對各方面都要略有了解,像是 coding 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對產品的 sense、對公司策略也要有想法,要能在公司裡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最大的貢獻,幫助公司成功。對個人而言,你要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做規劃,如果創業失敗了,要確保自己這樣的技能在市場上是有退路的。

再來是選擇,選擇自己想要加入怎麼樣的新創公司,你可以想像你自己是創投公司。概略來講,他們首先可能會評估市場,評估市場對這個產品的需求、有無競爭力等等,再來要評估創辦人是否足夠優秀,跟團隊有無足夠的能力持續地走下去。而你自己在做選擇時,就是要像創投公司一樣思考值不值得把自己未來幾年的時間投資在這間公司上面。

環境衝擊與建立新的交友圈

我覺得在大學時,建立多元交友圈是很有幫助的,每個學院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文化、思考和做事的方式,在大學的時候多跟不同學院的同學接觸,對於開拓眼界是很有幫助的。台大在這方面提供蠻多方式的,比如修學程、跨系修課,參加各種社團等等。比如我之前暑假到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做 Part Time Assistant,就受到很不一樣的文化衝擊,在電機系我們通常把重點放在 code 的品質,但在 BCG 要學習如何思考商業問題、如何為公司創造價值、和如何跟主管與同事溝通等等,這些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後來在職場上對我幫助很大。

您覺得您成功的關鍵是?

首先我是覺得我離成功還有蠻大一段距離。如果說回頭看過去幾年的話,我覺得在做決定時,比起選擇可預期的道路,我更喜歡多方嘗試各種方向,其中不乏風險高的方向,比如說加入早期的新創公司。我的感覺是按部就班地規劃未來的人生,反而無法跳脫現有的眼界,多方嘗試才更容易找到新機會和新方向。

五、與台大電機系的連結

電機系給您的歸屬感?

很多好朋友甚至現在一起合作的夥伴都是電機系同屆或上下屆的同學,電機系的老師也一直給我很多幫助,我現在也還是有跟比較熟的老師保持聯繫。

覺得電機系的有什麼共同特質?

我覺得電機系的同學非常優秀,在各方面學習理解和創新能力都很強,在我們公司的電機系同學表現也很傑出。我覺得學弟妹們如果能更勇於多方嘗試、不要只走成功率高、低風險的路,電機系的同學能夠在更多元的領域做出好成績。

特別感謝:李昀樵

撰寫: 吳建翰、余欣澄 、莊永松 、鄭謹譯

校稿彙整: 李筠婕

【系友專訪-2】

2016級林奕辰 (Bravo AI 洽吧智能執行長)

2014級沈昇勳(Bravo AI 洽吧智能技術長)

林奕辰

現任:Bravo AI 洽吧智能執行長

學士:台灣大學電機系(2016)

沈昇勳

現任:Bravo AI 洽吧智能技術長

碩士:台灣大學電信所

學士: 台灣大學電機系(2014)

 前排左起林奕辰學長、沈昇勳學長,後排左起電機一謝承霖、電機三翁瑋襄、電機三何俊緯、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二周子庭

前排左起林奕辰學長、沈昇勳學長,後排左起電機一謝承霖、電機三翁瑋襄、電機三何俊緯、電機三鄭謹譯、電機二周子庭

一、對大學的反思與日後影響

回頭看大學經歷與對於未來的影響

現在回頭來看,覺得當時可能會很熱血於某一件事情上,但老實說會反思那時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如何做得比當時更好。現在來看也會比較注重大家對於一個企劃的在意程度,來決定是否花時間在這件事上。

不過,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也使我能夠有機會與不同思維的人合作,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事情,比如說寫文章、技術層面、人際溝通等。在工作時,會遇到更多有不同個性與思維的人,大學時這些經歷在我工作上很有幫助。

大學時期實習的建議

我覺得這是個人的選擇,在我們的年代,實習並不是那麼流行,因此只有一部分同學會有這個經驗。但我認為,當年紀越來越大,會發現自己的暑假越來越少,因此其實如果能在年輕的時候把握暑假長達兩個月的假期,去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棒的一件事。當然實習也很好,但你同時犧牲了一個假期,就看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培養成具有多元能力的T 型人才

我在大學時期有修像是社科院或是管理學院的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其實會發現每個科系都有不同注重的地方,這些不同的思維也許對一個工程師來說沒有幫助。然而,在未來的工作中有時碰到的問題並不能單純只以工程思維來解決,其中可能包含了更多像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細節。我覺得跨科系的課程可以讓你對世界的看法不同,面對問題時也能夠降低出錯的機率。

至於是否一定要去修課?我覺得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比較喜歡接觸多元面向的工作,那麼我很建議要修這些課程。當然,如果你只是想成為一個工程師,那倒可不必。我認為在電機系的我們有很多選擇籌碼,有太多機會可以選擇。因此想清楚,自己要發展成怎樣的人,不要後悔就好。

是甚麼樣的契機開始做AI?

昇勳學長:我是因為修了李宏毅教授的專題,當時就有接觸到像是ML之類的技術等,因此這個經驗也讓我之後工作往這個方向發展。

奕辰學長:我認為AI在當時是一個具有突破的技術,我不見得很喜歡它,但我認為我能夠將這個技術做得更好、能夠更滿足大眾的需求。

二、讀研究所的必要性

研究所經驗對創業影響(昇勳學長)

就讀研究所,學到的能力主要有兩個:一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在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學到的,從自己找題目、摸索、開發到解決問題,能夠不依賴他人完成一份研究是過程中能夠學到最多的部分,而論文反而只是一種形式。二是組織已知並表達的能力。研究所學生通常身兼TA的工作,或是帶學弟妹做專題,經由從事這些工作,能訓練整合知識的能力。教學的過程,也能增進表達這些知識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直接創業的心境(奕辰學長)

對於當下的我來說,選擇創業,並不是一個會失去什麼的決定,如果公司運營的不順利,那即便再申請一次碩士,我也能申請到。以整個職涯來看,早一年讀或晚一年讀碩士其實影響不大。也因為對創業有些想法,而對當下的我而言,創業是一個機會成本趨近於零的選擇。想不到明確不能做的原因,那就試試看吧。

三、Bravo AI與自動理賠

從聊天機器人變成核保理賠自動化

當初Bravo AI的第一個產品是聊天機器人,因為聽到報章雜誌說這個領域很紅,便決定試著做做看。做了之後才發現其實沒有太多利潤。聊天機器人在技術層面上有太多東西要去調控,也不確定在花了這麼多成本後會增加多少產品價值。相反的,把原本以人力去評估是否該核保的工作交給AI來做,很明確地可以知道省下多少人力,也就知道這個產品的價值。

新創公司的挑戰

做新東西的挑戰就是不知道構想產品的可行性。以通路為例,貿易公司需要擔心的大多不是產品本身好不好,而是銷售手段夠不夠精緻;新創軟體公司擔心的則大多是產品究竟做不做得出來,而且沒有先行者可以當作範本,很多細節都要一步一步去試,但一旦做出來很可能變成為該領域業界的領頭羊。不同類型的公司都會有各自的難處,而新創公司就是一旦搶下市占那就成功了,但在沒有穩定現金流時就是虧錢的一天。

參與新創公司所需特質

在有限的時間把事情完成,也就是要有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一定要是最佳解,但很多時候就像奧卡姆剃刀(簡約法則)所說,最簡單的解通常就是最佳解。在新創公司這樣的要求尤其重要,每個產品都有他的生命週期。每晚一天完成就是可以產生利潤的時間就少一天。所以能在倒數計時結束前完成任務對前期的新創公司非常重要。

讓機器取代人力,Bravo AI 扮演的角色

Bravo AI 主要做的就是AI 在保險方面的應用,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自動理賠。傳統上這些工作都是人在處理,但是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瑕疵,例如對醫療知識的不足可能會造成判定錯誤,而且人處理問題的速度也比較慢。如果整個流程自動化就能有系統地解決很大一部份的問題,也可以大幅度地壓縮處理的時間。

機器學習發展到了極限?從學界走到業界

如果你看那些影像處理和辨識的論文,每個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準確率,你或許會覺得這些領域已經進展到了極致,但這代表這樣的技術已經成熟了嗎?如果是的話,為甚麼市面上很少有應用這些技術的產品呢?我想這是學界與業界觀點的不同。大多數的論文只需要追求精準度的提升。但在應用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做為一個應用工程師,我覺得你要做的是把那些在學界看起來已經成熟的技術,讓它們可以在實際情境當中被使用。當你準備實際應用在應用端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其他的問題,比方說你要讓業界的人知道要如何使用學界有什麼新知,這是一個很大的溝通門檻;或是在應用端會做很多學界不會做的考量,比方說成本、圖片大小與處理速度等,所以我想這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機器學習的未來,走出一條別人不會走的路

觀察那些美國的成功案例,像是siri。他們通常都有很大量的資料,而且他們做這樣的產品有很明確的目的,就是這些東西可以被實際應用在他們的其他產品上。對台灣的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要如何以少量的資料做出有價值的東西。當然,從資料的角度來看,我們不一定能跟Facebook 或Google 這類擁有大量資料的公司競爭,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應用的場域是沒有人做的,比方說AI 在製造業與金融業的應用。有很多其他的產業會需要AI,如果你想做AI,可以往這些方向去發展。就好比美國很多大公司都在發展自駕車,但是長時間發展自駕車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這在台灣不一定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往其他破碎、封閉的應用場景,我想在台灣還是有一些機會的。

四、未來規劃與給大家的建議

在未來事業中會繼續走AI或嘗試不一樣的領域?長期的目標是?

畢竟這間公司其實是在做保險相關的應用,做這項工作的成就感是來自於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著重在使用什麼工具,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好方式,所以不會特別執著在使用AI。所以如果說會不會從AI轉換成其他領域,其實這天天都在做,但如果是說會不會從保險業轉換其他跑道也許是可能的,只不過應該還是相近的領域例如金融業銀行業等等。而公司的長期目標當然是穩定賺錢,然後思考如何作出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東西。

訂定人生目標及規劃人生的建議

當過了一段時間回頭檢視自己的時候,能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要什麼是非常重要的事。雖然思考未來的方向可能受限於自己對於社會的無知,而不會是一個成熟的想法,也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恐懼,但追求看似自己想要的模糊的目標,才有可能真的完成這樣的目標,也才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下一步。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只追隨那些現階段當紅的產業,多一些自己的想法。當因為學校課堂、社群媒體、同儕團體之間的影響產生了一些想法,不要直接接受別人所說的。如果當下覺得什麼東西是有趣的,可以去試試看,但絕對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去做、是不是真的喜歡做這些事,而不是只是因為社會價值觀或是受到某些人的慫恿。不要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有壓力現在必須做什麼,就倉促的下決定。找到方向停下來好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專注去做。即使晚了一點出發,也能走的踏實。

特別感謝:林奕辰、沈昇勳

撰寫:周子庭、謝承霖、何俊緯、吳建翰、余欣澄

校稿彙整:翁瑋襄、鄭謹譯

從當15學分到市值第15大企業總經理-  我的敗部復活之旅

電信所辦公室

 (5_2)

台灣大哥大林之晨總經理應電信所邀請,於2019年12月23日蒞臨臺大演講。林總經理畢業於台大化學工程學系,並於2004年前往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攻讀企業管理碩士,目前擔任台股市值第15大企業、市佔率25%的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除此之外,他也同時在2009年自己創立的AppWorks擔任董事長暨合夥人。演講當天,首先由電信所所長蘇炫榮教授簡短介紹林總經理的經歷,接下來即進入精彩的演講。學生們透過此次的機會,了解林總經理如何能夠從師長眼裡的叛逆孩子,搖身一變成為眾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成功在工作領域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並打出人生中的一支逆轉全壘打。

改變的起點

林總經理首先向我們分享其從小就喜歡組電腦及寫程式,在大學聯考時,立志於臺大電機系。但是由於聯考成績不理想因此進入了當時同為工學院的化工系。進入化工系就讀後,發現化工系所學不符志趣,因此沒有將重心放在課業上,導致學期末被當了15學分。林總經理自嘲,當時的自己不被任何師長看好。

1999年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是大學生活的轉捩點。因緣際會下,他和學長一起創立了一個透過網路販售電腦的公司(哈酷網)。當時正值台灣網路快速興起的時代,網路創業也隨之興盛,哈酷網在這波創業潮中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隔年公司轉型為B2B的企業軟體公司,並於兩年後,將市場拓展至海外。在接下來的幾年,他還先後創辦旅遊社群新創Sosauce.com,與3D遊戲製作新創MuseGames。林總經理說,在創業的過程中,許多事物都是從零開始學習,甚至許多不熟的領域都得硬著頭皮去做。從產品開發到行銷、業務、管理,21歲創業這個抉擇逼著他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學習了許多本科系以外的知識,也為日後出國攻讀企管碩士這條路埋下了伏筆。

創業加速器

2010年,林總經理創辦AppWorks立志於幫助台灣的年輕人創業,幫助台灣更有競爭力,也期望藉由階級流動,讓台灣的資源不再把持在2、30年前的創業者身上。AppWorks已成為「大東南亞 (東協+台灣)」最大創業加速器,每年兩次嚴選35組新創進駐,累積畢業328家活躍新創、925位創業家,所有AppWorks新創加總營業額達新台幣769億,總估值達新台幣1,107億。其他因AppWorks而興起的公司,例如:EZTABLE、LINE TV、LINE TAXI、WEMO等,這些AppWorks所培養出來的新創公司所產出的巨大產值以及日益增加的數目,吸引電信公司將他們作為在5G時代的轉型槓桿。而林總經理也因AppWorks與台灣大哥大合作契機,在2019年成為台灣大哥大的總經理。

給20歲的自己的建議

在介紹完20年來的心路歷程後,林總經理回首過去,於演講的尾聲提出幾項建議分享給在場的同學們。第一,不要浪費時間去追逐別人的夢想。因為他人所認定的理想生活,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第二點,找到人生的北極星。必需先了解自己,才能追逐夢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第三點,鍛鍊自己。在工作的前20年努力鍛鍊自己,將精力放在學習對於人生下半場有益的事,不要盲目追求薪資、名譽。第四點,了解工程領域外其他事物的root cause,尤其是人文領域。若對於知識的渴求能夠擴及至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追逐夢想的過程將變得更加順利。第五點,練習寫網誌。寫文章比起閱讀或是看影片能有更好的學習效率,因為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你必須梳理原本在腦中跳耀的邏輯,以及補齊知識間的空白,試著把一件事用文字表達清楚。最後一點,將心思放在你所珍視的人身上,因為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林總經理認為,人生的目的不是討好人,把心思放在你真正關心的人就足矣。

結語

因應現在的升學制度,許多人無法選擇就讀自己真正喜歡或有興趣的科系。林總經理的經驗分享讓在座的學子明白,大學僅僅是人生的起點,現在所學未必能決定未來的人生道路,把握每一刻並勇於做抉擇,人生絕非只有一種定位。

(5_1)

(5_3)

電機系「學長與僑生有約」分享會- 飛捷科技林大成董事長 活動報導

編輯室

(6-1)林大成-與學長有約

前排(自左至右)張時中教授、林大成董事長、吳忠幟系主任、吳瑞北教授。

目前就讀電機系(所)的僑生約計有五十幾名,僑生們離開僑居地來台就讀,除了學業的研修及生活適應外,往往也有一個疑問-畢業後要留台、回僑居地、或至第三國發展?本系於12月11日(星期三)中午12時舉辦「學長與僑生有約」,邀請本系1979級系友-飛捷科技林大成董事長做經驗分享,林學長當年以香港僑生身份進入本系就讀,自本系畢業後,進入台灣企業界工作,累積實務經驗。於1984年創立飛捷科技,並於2015年創立飛捷文教基金會,以關懷弱勢、科技教育、社會服務等三大方向,為人才向下扎根盡一分心力。

活動首由系主任吳忠幟教授、本系吳瑞北教授(1979級,林學長同學)致詞,接著由飛捷科技董事長特助進行公司簡介,飛捷科技自 1984 年成立迄今已邁入35年,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前三大、台灣第一大 POS(Point-of-Service)系統設計製造廠。接下來由林學長以僑生學長的身分,與學弟妹們分享當年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及創業的經驗,他謙遜的表示,最大的成功是人緣很好,有很多好同學、好朋友。學長並分享一些經營企業的看法,他認為創業不難,但必須能忍得住過程中的寂寞、堅定方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創業的業務項目如果不能做到該產業前三名,終會失敗。創業未必是做難的事情,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也能成功等等。由於學長平易近人的分享,其後的Q&A時間,參加的同學們發問踴躍,發問內容包括在電機系人際關係的調適?當年畢業後為什麼選擇留在台灣?如果看對方向,選擇一條少有人走但成功的產業,但成功後勢必有後進者跟上模仿,如何因應?等等問題,學長也一一回應。

「學長與僑生有約」分享會約於下午1時30分圓滿結束。相信今日參加分享會的同學一定有滿滿的收穫。

精彩的旅程

楊鈺昭、陳柏瑞

 

時 間:108年11月27日(三)下午3:30-5:20

地 點:國立台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講人:Arrow Electronics艾睿電子

亞太區銷售副總裁 梁淑琴

講 題:精彩的旅程 Wonderful Journey

主持人:吳忠幟教授

 

Arrow Electronics艾睿電子亞太區銷售副總裁、本系1986級畢業校友梁淑琴,於108年11月27日(三)代表Arrow Electronics與台大電機系簽署合作備忘錄,在鼓勵創新、培育產業未來人才等多個面向進行合作;當天梁副總裁隨後於電機系大學部進行專題演講,以學姊與副總裁的身分與大三、大四的學弟妹們交流,當天有超過150位同學以及多位老師參與聆聽,演講完後獲得同學熱烈踴躍提問。當天演講的內容主要包含四大主題 – 個人經驗分享、艾睿電子簡介、科技趨勢、以及艾睿的台灣大學計畫。

首先,梁副總裁以一張30幾年前的學號照片作為她從大學到現在經驗談的引子,聊起大學時光,梁副總表示那是一段青蔥歲月,在因緣際會下她通過了僑生考試考上台大電機,大學四年與同學參與種種的活動,現在回想起所有在台大的回憶都是開心的;也建議台下的學弟妹們於學業玩樂之餘要積極參與、投入工作機會提早與社會聯繫,像是暑期實習、當志工,因為同學總有一天要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早點與社會聯繫能減少畢業後的適應期。

進入職場後,梁副總裁表示她待過AMD、Arrow兩間公司,換過10幾種職位,很多人問她,一直換職位不會覺得每次都要重新適應非常麻煩嗎?但副總覺得應該要正向思考,凡事都有風險,卻也因為這一次又一次勇敢的決定讓她學習到各種技巧,從產品技術到銷售技巧一應俱全,且有機會到各地學習與其他大企業打交道。她以30年前自告奮勇前往中國發展為例子,30年前的中國相較現在危險許多,原本主管極力反對她前往中國,但在自己極力地爭取與本身會講中文的優勢下讓她獲得這個工作,得到了和聯想、華為、中興等大企業還有各大媒體交流的機會,最後成為AMD中國區總經理,這個決定也是造就她成功的起點。

梁副總也告訴同學不只在工作上要正向思考,在生活上也要保持活力、保持對科技的好奇,運動、休息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舉例說像是一般公司的尾牙多是吃飯、摸彩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為了增加公司的活力,她曾經轉念將尾牙辦在二線城市,設定尾牙的主題,讓全公司去旅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尾牙變成全公司一年一度期待的盛事。最後,副總裁以積極面對改變,接受新挑戰做為個人經驗部分的小結。

接著,梁副總裁開始介紹艾睿電子,一間80年前以賣收音機起家的公司,現在已成為全球Fortune 500排名109名的大公司,艾睿的理念是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世界,以五年睿進作為口號,付出心力在各個他們覺得對世界有幫助的產品、物流、設計上。艾睿也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例如綠色社區、參與醫療、提供Open Lab資源、支持多個院校多項獎學金,科技人才培育與教育。其中成功的案例有 – 將電子產品回收帶到非洲當地成立電腦學校、贊助MIT Hyperloop 比賽、贊助香港理工大學學生開發參加電動賽車、研發智慧路燈、研發智慧手環,其中最著名的是Sam Car,一台為四肢癱瘓的前賽車手Sam設計的車,以嘴吹氣的壓力當作傳感代替油門,並使用熱感相機偵測駕駛頭部的移動來控制方向,使Sam能重新體驗開車的快樂,可說是科技與醫療結合最成功的人性科技案例之一。

最後,梁副總裁說明艾睿電子與台大電機系的「2P+2C」(People、Place、Competition、Community)大學合作計畫,期望大學計畫的展開可以讓學生可以更快速適應未來的生活,把好的人才與想法帶到產業裡。「2P+2C」計畫將在鼓勵創新、培育未來人才等多個面向進行合作,包含提供同學暑期實習機會與獎學金,提供儀器、模組、材料、與專業人力資源來完善電機系現有的Maker Space創客空間實驗室,贊助支持台大電機系學生發起、全國性年度大型創客活動「創客松」(MakeNTU)競賽,還有針對有志創業的台大電機系師生提供技術與新創社群資源。最後,副總裁提醒同學們,不要只滿足於做專案的心態,要更加正面積極,抱持將專案進化成產品的心態,他們除提供硬體設備之外,將提供人力資源,在技術、宣傳、產品化各方面提供協助。

演講尾聲,梁副總裁以Steve Jobs的名言“Innovation is the ability to see change as an opportunity – not a threat”結尾,強調創意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折磨,創意可以是一些技術,也可以是精彩的未來,期望這次的演講可以給各位學弟妹帶來精彩的旅程。

 

Q&A

Q1 : 學姊因為工作常常要在各國之間飛,勢必與母親身分衝突,請問學姊如何維繫自己與家庭的感情?

A1 : 每次回家時間有限,回家後不會去見朋友、逛街,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把時間放在家人身上,另外如何與家人相處也是重點,很多人看自己的小孩打點遊戲不讀書,我很幸運沒有這個問題,但假如我小孩今天要去酒吧喝酒,我會叫他要帶錢打taxi回來,完全尊重她的決定,我覺得這件事比較複雜,連我自己都在學習當中,希望同學跟家人相處也是一樣,在家跟媽媽吃飯就不要再看手機了。

Q2 : 面對一個大學生,會希望大學生做過什麼事或具備什麼能力?

A2 : 作為一個公司面試者,我會希望你懂得比你在學校該懂得多,或是有不同的經驗,希望學生在自己比較強的方面多著墨,透過實習讓履歷比較豐富,讓面試者知道怎麼去用你,所幸最近許多公司都有大學生計畫,這會是你一個不錯的機會。

Q3 : 學姊有提到,在大學時不斷嘗試或實習,學姊身為一個高階主管,每天有更多事情要完成,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完成事情並學到自己該學的事情?

A3 : 我覺得一天真的很短,在不同階段該做的事情不同,像大學要考試,考試就放在優先,但有些事情不能忘,例如休息,很多人現在都兩三點才睡,回頭看看沒有必要,工作大概三分之一,休息三分之一,最後三分之一就有點自由,我不建議排的很滿,可以做靈活的安排,每天有一段自己安排的時間,不然可能因為效率太低而最終什麼都做不好。

Q4 : 想請問學姊工作非常忙碌,忙碌到崩潰的時候如何紓解壓力?

A4 : 崩潰可能會有幾秒鐘,但很快就會正面面對事情,事情都有兩面,如果一直用負面的那面去看就會很崩潰,但換成正面那面去看,就會好很多,例如老闆一直找你麻煩,但其實老闆並沒有時間一直找你麻煩,他沒有那麼閒,不然他不會是你老闆,他是覺得你能用,換個角度會是很好的方式,觀念要改過來,我工作了這麼多年也很少讓我崩潰的事情,因為是個挺有趣的過程。

楊鈺昭,電信所碩士生、陳柏瑞,電子所碩士生。

系友回饋再添佳話 電機系與美商109強企業艾睿電子簽署[2P+2C]合作計畫

電機系辦公室

艾睿1

左: 吳忠幟主任  右:梁淑琴副總裁

艾睿2

簽約儀式後合影

擁有豐富系友資源的電機系,再添系友飲水思源的回饋佳話。在電機系1986級畢業系友、現任艾睿電子亞太區銷售副總裁的梁淑琴的牽成之下,名列美國財富雜誌109強企業的美商Arrow Electronics(艾睿電子),於11月27日和電機系簽署[2P+2C] (People、Place、Competition、Community)合作及贊助計畫,加強母系和艾睿電子的合作,打造學系企業雙贏模式。

艾睿電子與台大電機系的「2P+2C」計畫將在鼓勵創新、培育未來人才等多個面向進行合作,包含提供同學暑期實習機會與獎學金,贊助學生自主營運管理的「創客空間」(Maker Space)實驗室所需儀器與器材,以及由台大電機系學生發起、現已發展成全國參與之年度大型創客活動「創客松」(MakeNTU)競賽,還有針對有志創業的台大電機系師生提供技術與新創社群資源。梁淑琴表示與台大的合作,不僅單純捐助軟硬體資源,還將利用其公司核心能力,提供專業、技術、商業上的協助,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創新技術,培育未來的人才。

此合作計畫成行的關鍵人物梁淑琴副總裁,以電機系學姊之姿回饋母系。負責合作計畫簽署的電機系系主任吳忠幟非常感謝學姊梁淑琴事業有成後,還記得飲水思源引介服務公司回饋母系,栽培學弟妹。吳主任表示,臺大電機系同學很幸福,有智慧與專業兼具、提拔後輩的超棒學姊。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也表示,艾睿電子是全球頂尖企業,感謝其回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用心,也將藉由這些贊助所產生的能量,接力企業發揮大愛,協助提升國內外的產學、教育和研發水準,以回饋社會的厚愛。

艾睿電子兩年前已經在香港成立ARROW Open Lab,成立的初衷與實踐內容和目前臺大電機系的創客空間Maker Space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這次合作內容涵蓋邀請電機系師生前往目前在香港科學園區的ARROW Open Lab參訪,甚至與香港的大學合作。

*Arrow Electronics(艾睿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美國財富500強企業(Fortune 500),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Centennial,專門從事與電子和計算機產品相關的分銷、增值,及技術平台、解決方案服務。根據其總營收,該公司在2019年“財富”500強企業名單中排名第10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