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成立,開啟新模式的產學互動

楊佳玲

(左至右: 台達研究院處長田維誠、台達人資長陳啟禎、台達永續長周志宏、台達品牌長郭珊珊、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台達董事長海英俊、臺大校長管中閔、臺大副校長陳銘憲、臺大研發長李百祺、臺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主任楊佳玲、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副主任陳耀銘共同出席啟動儀式。)

「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集結臺大電機資訊學院、工學院及其他相關系所的頂尖研究人才,與台達電子在能源管理、工業自動化、電動車等領域的領先技術。中心位於學新館3樓,整體設計以台達藍為基礎,搭配淺藍色代表智能、綠色代表自然與永續,整體以明亮色展現台達供應乾淨綠能。而灰色帶有智慧、智力等積極的象徵意義,代表學校匯集了全臺灣優秀的人才與資源,擁有充沛的研究能量。

揭牌儀式

國立臺灣大學與台達電子於上月18日共同宣布成立「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由臺大校長管中閔與台達董事長海英俊共同主持揭牌儀式,開啟雙方合作的新里程碑。台達預計投入逾億元研發經費,打造虛實整合的前瞻實驗場域,以自主化  (Autonomous)及永續發展 (Sustainability)為核心理念,聚焦於電動車、先進人工智慧(AI)、工業物聯網 (IIoT)安全與控制等領域,集結臺大一流研發能量,布局尖端技術,共同培育接軌國際的頂尖研發人才。

臺大校長管中閔表示,台達電子為全球電力電子產業的領導者,長期以來積極投入前瞻技術的研發。「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整合雙方的研發能量,強強聯手,共同提升學界與產業界的全球競爭力。他期許此中心的研發成果,不只能為臺灣產業注入創新活力,更希望能對全球的永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台達董事長海英俊表示,臺大的學術地位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尤其校方對台達各項研發專案的支持,讓台達在許多研發領域都得到很好的進展與幫助。這次共同建置的「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期望營造一個持續創新的研發環境,藉由與台達研發人員的攜手合作,培養學生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力,同時發展更多嶄新的先進技術。

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也指出,承續往年奠定的基礎,2021年已開始與臺大進行多項研發計畫,透過中心的開幕可望有更緊密的研究合作。研究主題規劃亦有人工智慧、資通訊安全、機器人學、無線技術及感測、元宇宙等,此些研究與台達事業單位主要發展領域的物聯網服務與解決方案相輔相成,希望透過持續性的學界合作,深化台達前瞻技術的能力。

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楊佳玲主任表示,「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讓臺大在與台達合作的深、廣度皆勝從前。實驗場域的建置,有助於技術落地,更能深化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開創了全新的產學合作格局。該中心將透過短、中、長期的技術藍圖規劃,緊密結合雙方的研發能量,以技術先驅的實力接軌國際。打造的前瞻實驗場域,包含研究電動車相關技術的永續車庫,及具備Makerspace的虛實整合實驗室,實為臺灣產學研發中心少見的規模。相信在臺大、台達攜手合作下,將開啟台灣產業前瞻研發的新局面,共創永續發展的未來。

楊佳玲,本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及電子所合聘教授,現任台達臺大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系友榮譽(動態)報導

張瑞雄,臺大電機系1980級系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系友動態分享:元宇宙讀書人的老派風骨 張瑞雄的創新與堅持】

作為一位資訊家、教育家,各類大小考試常勝軍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心中充滿著一種,老派讀書人古樸而高尚的情操與抱負。媒體雜誌上經常能夠看見張瑞雄校長微觀發現與宏觀思考的投書與中肯建言,這些都是他在忙碌之餘捫心自問:「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他僅是說自己該說的話與做該做的事,從讀書人的胸懷為起點,對執政者與紅塵社會中的不公不義進行建言。

新聞報導:https://www.chinatimes.com/campus/20220216003263-262305?fbclid=IwAR2RaMgBkCM-APs2KGNIyi7N2h-E9STngVOflpfSB4ZSjmcM28kCMBTyeuU&chdtv

 

 

童旭田,臺大電機系1981級系友,華擎科技董事長。

許隆倫,臺大電機系碩士班1993級系友,華擎總經理兼華玉董事長。

陸康瑋,臺大電機系碩士班1993級系友,華玉科技總經理。

【系友動態:華擎進軍電競螢幕、車載數據平台新戰場!2021年營收拼200億元大關,主機板業務首度跌破5成】

主機板廠華擎科技宣布將跨足電競顯示器戰場,2022年6月COMPUTEX推出,總經理許隆倫指出,板卡與螢幕搭配才能打造元宇宙生態系,他也透露,在多角化佈局下,2021年是創業以來第一年主機板營收跌破5成,但年營收反而挑戰倍增。

主機板廠華擎科技團隊,雖有富爸爸和碩集團,但由於業務跟華碩屬於競爭狀態,幾乎算是團隊創業,從創立自有品牌華擎ASROCK主機板開始,再跨入顯示卡領域,隨後成立東擎科技鎖定工業電腦,永擎鎖定伺服器業務,8日除宣布首度投資成立軟體數據平台華玉科技(ASJADE),2022年也將揮軍電競顯示器戰場。

新聞報導: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6680/asrock-asjade-2021?fbclid=IwAR04Pk8ho1HHlU6WRXBujLghtWS4I9z531Ff9LUSW_Ec8ORfP3cartUMXk0

 

 

 

林清詠,臺大電機系碩士班1993級,圖策智能(Graphen)執行長。

【系友動態:免疫逃脫力是武漢株的16倍、Delta的兩倍 打疫苗對Omicron有用嗎?】

從新冠疫情初期就開始研究病毒演化的圖策智能(Graphen)執行長林清詠在紐約接受《天下》採訪時提到,目前以AI計算出來Omicron的免疫逃脫能力是武漢病毒株的16.38倍,幾乎是印度變異株Delta的2倍,英國株Alpha的近3倍。

林清詠曾經在IBM任職近17年,是IBM Watson的首席科學家,也是華生研究中心的網路科學與機器智慧部門創始人。

台大電機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博士畢業的他,面對新冠疫情,也不斷思考AI應該做什麼應用才會對人類有幫助。

新聞報導: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9220?utm_campaign=fb_-website_share-icon&utm_medium=website_share&utm_source=fb_&fbclid=IwAR2c588lI1xYj3_wiGuYhaWSHJVVZGs47YAuB5AHCUW8vYFPbmHgpihH_98

 

 

徐瑞廷,臺大電機系1995級系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兼合夥人。

【系友動態:智慧經營/徐瑞廷 應變速度 勝出關鍵】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兼合夥人徐瑞廷指出,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決定勝負的關鍵不再是企業的規模大小,而是企業應變及超前布局的速度,疫情更強化了此一趨勢。

徐瑞廷不但領導BCG台北分公司,還負責BCG大中華區的科技、媒體與電信事業部、大中華區企業財務與策略專項、全球半導體及材料業務。他畢業自台大電機系,取得史丹佛(Stanford)大學電機與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大學企管雙碩士學位,在加入BCG之前,曾擔任IC設計工程師、亞洲和美國多家高科技新創公司的高階經理人。

 

新聞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862180?fbclid=IwAR0apBx1mW00Yqew5z30cMSkNav2DaknYAUrp9LzwH6_q3uUb9A7F1kwELg

 

 

化理論為行動 Be more than a dreamer! – 湯孟翰 執行長 演講紀實

許誠 整理記錄

主題:化理論為行動 Be more than a dreamer!

講者:湯孟翰 執行長(永鑫能源) (電機系2006年、光電所2008年畢業校友)

日期:2021 年 11 月 17 日 (三)

前言

湯孟翰先生是永鑫能源創辦人暨執行長,專注在太陽能領域,帶領團隊打造完善的「一站式服務」太陽能系統。永鑫能源成立於2012年,是個立足於台灣、放眼國際的太陽能系統設計營造團隊。於2017年時,獲得經濟部能源局光鐸獎「優良系統廠商」優選的肯定。時至今日,已經在台灣、日本兩地累積開發與建置實績已突破500MW。同時還獲得HR Asia亞洲最佳雇主獎。永鑫能源的目標是結合海外實績、承襲日本經驗,以專業嚴謹的姿態打造全新綠能世界。永鑫能源能有今日的成就,身為總舵手的湯孟翰先生功不可沒。至於湯執行長能有如今的成就,除了背後的努力外,更是有著他對人生充滿獨到的見解。

打破對人生的想像

在學生時期,湯孟翰先生勇於挑戰不同領域,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就讀台大電機系時,除了在電機系修課,湯孟翰先生更是跳轉到管理學院、社會學院,修習許多商業、人文相關的課程,使他的人生見聞與各領域的知識能更加豐富。除了勇於挑戰不同的領域,湯執行長身處在不同環境中,不變的是努力將事情做到好的堅持。在商管課程的團隊中,他接下自己原本不擅長的財務類的工作,請纓擔任團隊中的財務規劃。就算是在做一個非自己原本專業領域的工作,湯孟翰先生依舊堅持做到最好。因此,湯先生才能在這些課程與活動中,快速學習一個新的專業。敢於挑戰加上努力不懈的精神,開創他未來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接著,湯執行長提及畢業後的職涯發展。一般來說,台大電機系的學生畢業後,通常會繼續升學,或是到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不過湯執行長不一樣,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比起成為他人公司中的員工,湯執行長選擇成為了經營者。創業這條路,增加生活更多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擁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創業的道路上充滿艱辛,一路走來有成功有失敗,積累不少經驗和收穫。湯執行長分享他在永鑫能源創辦初期,因為很多事物都沒有上軌道,需要投注大量時間精力,以同時兼顧公司中的各個面向。在與日本企業的合作案中,從一開始與日商彼此的不信任造成談判進度緩慢,到最終成為合作夥伴,成功在台日兩地打造太陽能系統,供應兩地大量電力需求。在建置太陽能系統過程中,從商業上的評估與分析,技術上的規劃與創新,到最終的落地完成實際的太陽能系統建設,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疏忽。湯執行長分享這些寶貴的創業經驗,讓台下的學生聽的如癡如醉。

 goal、plan、success

永鑫能源從九年前創辦成功經營至今,中間克服許多風風雨雨,成功挺過新創公司五年內存活率只有 1% 的高失敗率。經營公司牽涉到許多專業能力與心態設定,湯執行長分享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心法 —「goal、plan、success」。其中湯執行長認為最重要的,是心法中的第一點「goal」— 必須清楚知道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套用在公司上的目標。湯執行長之所以能成功堅持到今日,最重要的就是有明確的目標。有明確的目標後,需要持續堅持這個目標,並且付諸行動,才有後續成功的結果。實際執行的過程也不簡單,除了要有屬於硬實力的專業知識外,還有許多軟實力是不可或缺的。湯執行長以他長年在公司高層的視角,分享身為管理階層所需的核心能力 — 專業知識、人文思維、管理能力。專業知識在念台大電機期間,透過修課累積扎實的基礎。人文思維與管理能力的部分,湯執行長分享他大學期間到管理學院的修課經驗,還有後來念台大-復旦EMBA的經歷。豐富的活動、學習經歷,以及面對不同挑戰皆全力以赴的堅持,使湯執行長能快速累積厚實的軟實力來面對各項難關。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除了自己公司的成功,湯執行長同時分享社會企業責任的重要性。湯先生提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指出企業身處在社會中應當負起的責任。身為一間公司的執行長,湯先生分享了他們公司的三個社會回饋的方向 — 在地關懷、環保實踐、教育扎根。在地關懷的部分,作為一家太陽能公司,永鑫能源相當注重綠能公益。與蘭嶼的朗島教會、台南北門嶼長老教會合作,推動地方的綠能公益。此外,公司透過捐贈身障輔具巡迴維修專車、好好吃故事車,補助地方不足的資源。環保實踐的部分,永鑫能源積極呼籲各界關注全球暖化議題,並實際在台北市建置北極熊候車亭,喚起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教育扎根的部分,永鑫能源更是找到了台灣知名歌手張惠妹,一同為家扶基金會舉辦公益義賣,關注社會中的弱勢兒童與家族。總而言之,企業身為社會的一員,不應只是創造財富與提供就業機會,對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擔起一個正向積極的角色。

未來展望

在分享自身精彩經驗與公司經營的心得後,湯孟翰執行長談及公司在台灣與世界的未來展望。在台灣,永鑫能源持續開發太陽能市場,希望能在台灣打造一個綠色能源的友善環境。目標在三到五年內,可以完成1GW的太陽能建置,讓台灣更多的人能享有綠色能源。此外,永鑫能源更是放眼世界。目前海外的首要目標是加速開發亞太市場,期盼將來在台灣以外的亞太地區,也能持續推廣公司的太陽能系統。最終,永鑫能源期許成為國際品牌,將引領國內太陽能技術走上國際,創造高科技、智慧、安全、乾淨的未來世界。

許誠,本校電信所碩士班研究生。

簡韶逸教授-臺大電機系教授、見臻科技執行長 人物專訪

                                                                                     採訪:李建模教授、林如貞、鄭秀娟

                                                                                     紀錄:林如貞、鄭秀娟

                                                                                     審稿:李建模教授

創業原因

我會創立見臻科技這家公司,主要是學生關係,我的老師是陳良基老師,他一直鼓勵我們創新創業,我也是這樣告訴學生,大學生技術很優秀的、發表paper後到大公司當大流程的小螺絲是很可惜,但是這麼多年學生還是選擇去大公司,於是我跳下來自己找錢、找計劃,說服學生說:「我已找到錢,要不要來試試看」。

在學校做許多研究時,偶然發現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很有趣、學生做出來的成果比文件看到的好,而且未來將是爆發成長的領域,難得找到一個產業爆發前的零組件技術,這次蠻成功,真的有一群學生出來創這間公司。一直以來自己覺得研究可以商品化的想法,以及創造一個舞台給學生,又遇到一個好題目,似乎想得很簡單就出來創業,實際effort很多。

見臻科技在做甚麼?

見臻科技主要是眼球追蹤,模組裝在眼鏡上,就可以知道你在看什麼東西。大家回想Interne使用發展,剛開始創造電腦、滑鼠、鍵盤產業,後來是手機、ipad或平板上網的年代,螢幕變成在手上、觸控變成主流,大家認為AR或VR(虛擬技術)會為下一代的Internet 重要技術,為人類生活創造更多產值。

因此我們很看好eye tracking 成為未來主流的介面,跳下來做才發現重要性比我想的高,當AR頭盔螢幕在眼睛前面時,必須知道眼睛的位置、眼距、在看哪裡,才能把眼距的狀態調到最好,才不會讓人感到暈眩、不舒服,因此eye tracking不只是人機介面,同時也是讓人用近眼顯示器看起來舒服的元件,很多廠商也認同未來AR或VR裝置要有eye tracking技術在裡面。我們公司主要是做B2B模式,幫各種公司設計eye tracking模組,產品通用性很高,用演算法做成低耗電chip,不論是頭盔或眼鏡都有能力整合。

其實我們可以賣軟體,讓公司整合別人處理器,我們自己也有晶片,主要是看客戶需求配合設計,雖然做晶片成本很高、EDA 工具也很貴,我們仍然堅持有自己這方面的團隊,以便掌握關鍵技術。

許多人覺得戴上AR或VR裝置,會覺得頭暈不舒服,技術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另一部分是使用者沒戴好AR或VR裝置,瞳距不同而造成。我們技術可以偵測這些,有助於廠商將設備個人化,讓每個穿戴的人不會暈眩,我們也可以和新式顯示技術搭配。

AR或VR的使用蠻多樣化,例如走在路上眼前出現選單,眼睛啟動去打電話。另外AR還可以與實體世界互動,這是以前PC無法做到,虛擬和實體同時看到,例如眼睛看到朋友麵包好吃,你的眼鏡把麵包影像抓下來上網搜尋,也就是眼鏡可以幫忙做互動,或是回到家想看電視或開冷氣,用眼睛看著冷氣說打開,系統就知道你要開的是冷氣不是電視而自動打開,讓眼睛可以跟實體和虛擬的世界互動,這是眼球追蹤可以做到更有趣的部分。

眼球如何像滑鼠一樣可以click做選擇?有時無法分辨是眨眼、還是用眼睛在下決定。這問題很重要,很多人詢問,我們不是UI專家(User Interface),沒有唯一的答案可是有許多想法,最直覺是人未必只用一種方式互動,眼睛加上語音就是很棒的互動,例如電影鋼鐵人,他穿戴的盔甲就是很棒的AR系統,他用眼睛加語音操控盔甲,比如眼睛看著敵人、嘴巴說發射,飛彈就發射出去,眼睛比較適合指東西的位置。

人的眼睛很特別不會停頓,自然就會跳來跳去,如果在一個點上停下來,就表示想做什麼事,那時就可以做點什麼事,那個時間很短,停1秒鐘再啟動其實用起來就很順暢。未來AR應用值得大家去想像、是很令期待的!

現在公司技術都差不多完成了,應該是今年底年初會有產品,可以買到Eye Tracking的眼鏡,有很多研究需要這個東西,像設計系、 心理系,我們希望明年中能出現這樣研究用的眼鏡,這個眼鏡就是使用者一戴上去就可以看到使用者在看什麼地方。

創業甘苦談

創業是蠻辛苦的,雖然在學校教學研究也是辛苦,但是壓力感不同,我現在公司大概有30個人,這些人也並不全是我的學生,我感覺要負擔很多的家庭,這跟在學校教書專心做研究不同,公司每天一開門就開始燒錢, 這是很恐怖的感覺。另外創業還要花很多時間去募資, 跟投資人見面並介紹我們的東西,要找到對味的投資人其實也不容易,有時候了很多投資人也募資失敗,也許投資人對你的技術沒有興趣,常常花了很多時間談卻沒有結果,所以募資是一個蠻辛苦的部分。

反而研發是有趣的,學生們看到自己的論文變成是可以動的東西,是一個可以研發的產品,是很特別的感覺,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論文變成可以work在產品上的系統,這個是很有趣的。這一兩年是因為疫情,前幾年常出國去國外參展,我最高興的時候是,當我們demo給國外的客戶看的時候, 他們很驚豔的說你們怎麼能做到這樣的技術,心裡其實覺得蠻有成就感的。或者是我們在國外參展的時候,常常有一些客戶自己跑來,或是有一些大廠跟我們說你們很有名耶,我在公司都常常聽到你們的新聞,代表我們的技術是被很多大廠看到,所以創業雖然是辛苦,但是也有感到有成就感的地方。

對教師或學生創業的建議

我覺得創業是可以練習的,我後來發現在學校做的很多事情,譬如你寫paper 或者你去conference時上發表,這些行為跟在商業上也是很類似的。 我們現在也常寫很多文件,也常常全場就你一個人發表產品技術,就像學術上的lecture,或站在攤位的前面跟客戶介紹,這也很像我們論文的poster。我覺得這一切的歷程在學校都可以練習,比較不同的部分是想法 ,是想要發表一篇paper、還是做成一個產品,差別很大,做出一個好的技術還是一個可以賣的技術也差很多。如果要創業需要去思考一下怎麼做出可以賣的技術。一個公司需要能夠營運,白話來說就是要賺錢,如果開公司沒辦法賺錢那最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了,這也跟學校很不一樣。在學校裡, 老師跟學生真的是很好的關係,老師都希望學生很好,學生很好的時候老師也會很好。可是在公司的話,我也希望能維持一個很好的資方勞方的關係,但是我聽過很多公司變大了之後就不是這樣,心理距離會變很大 ,資方跟勞方想的不太一樣,雖然我們公司目前是還沒有這個情況。在這部分學校跟創業相差還是蠻大的,目前我們還在走創業的過程,還沒有走到這邊,到目前為止整個創業經驗還是蠻好的。

關於教授創業,我希望能形成一個好的循環,國內外有些大學,教授將發展的技術帶出去業界,做出了東西,然後他把業界創業的經驗與實戰的經驗再帶回學校,再做下一個技術,再成立下一間新的公司,成立一個循環。我覺得在台灣的學校大家的技術都非常棒,在電機系常聽到其他教授介紹技術,心裡都想這個好厲害,這麼厲害的技術如果都出去都變成公司的話,那我們台灣應該更厲害吧,這也是當時我想要創業的原因。

雖然在人事上也不可能一切都這麼順利,我們公司也曾經會有人因為理念不合離開 ,每次有人員離開,我們也都蠻難過的,這個也是跟學校不同的地方,如果理念不合,工作起來也會很卡,最後只好離開。在學校我也算是不兇的老師,所以盡量跟著學生的興趣調整,這個在公司就不行,公司還是要有個一致的方向,不能夠各人隨著興趣各做各的。

我希望老師和學生可以多嘗試新創這個方向,學校做的技術雖然不大, 但是是創新技術,譬如說我們去國外參展的時候,說到Eye Trackin就想到我們見臻科技,儼然我們已經成為這個小領域的一方之霸,我們有這麼多厲害的技術,就算是小領域,但是做起來大家都能成為小領域的一方之霸。 尤其是學生,我是覺得年輕就是本錢,不見得大家都要走一樣的路,也許可以嘗試一條不一樣的路,在臺大也可以做很多嘗試。以前我在臺大時也開過創新創業學程,同學們可以試試看自己喜不喜歡創業的感覺,另外有很多社團活動大家可以去了解去參與,更了解自己適合怎麼樣的方向,盡量多方嘗試,真的創業的時候就知道真的需要很多面向的人力搭配起來,不是只有技術好就可以。

補充

*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指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角度精算並加上圖像分析技術,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這種技術於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擴增實境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擴增實境」的應用,主要是在真實世界上增添新資訊,希望能讓用戶在可以看到眼前影像之餘,額外再獲得其他附加訊息。

*

眼動追蹤(Eye Tracking),指通過測量眼睛的注視點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對頭部的運動而實現對眼球運動的追蹤。眼動儀是一種能夠跟蹤測量眼球位置及眼球運動信息的一種設備,在視覺系統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目前眼動追蹤有多種方法,其中最常用的無創手段是通過視頻拍攝設備來獲取眼睛的位置。有創的手段包括在眼睛中埋置眼動測定線圈或者使用微電極描記眼動電圖

*

企業對企業(B2B)(英文:business-to-business),也稱「公對公」,指的是企業間透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交易。

李建模,本校電機系及電子所教授,現為臺大電機之友總編輯。

林如貞、鄭秀娟,電機系行政人員。

客座講座教授陶元教授訪談

訪問: 李鳴、潘彥銘、莊涵富、鄭勛庭、胡璧合

撰寫: 李鳴、潘彥銘、莊涵富、鄭勛庭

陶元教授與台大課程助教

 

陶元教授於2021年9月回到台灣進行學術休假,並在台大電機系開授「半導體元件與奈米電晶體」(From the Fundamental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Nanometer-Dimension CMOS Transistors)課程,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歷經簽證取得、飛行、隔離及在台安頓等種種險阻,終於在9月底與台大學生們正式在課堂上見面,此課程吸引台大校內近百位同學選修,同時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開授遠距線上課程,建制公開網站讓校外同學有機會親炙大師的風範,國內外有兩百多位校外同學參與遠距線上課程,同學們對於教科書作者親自現身說法都非常的期待!

陶元教授於1967年取得國立台灣大學的物理學系學士學位,在畢業後出國深造,於1974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1979至1981年,他在Rockwell International Science Center工作,並研究應用於紅外線感測器的II-VI半導體元件,1981年至2001年,他在IBM的矽技術部門工作,擔任元件及製程的經理,並從2001年至今,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電機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陶元教授於1998年當選為IEEE Fellow。他曾在1999年至 2011年擔任IEEE電子元件期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的總編輯,也曾擔任元件研究會議(Device Research Conference, DRC)與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的議程委員,以及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IEEE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VLSI)的議程主席。陶元教授發表超過兩百篇技術論文,並擁有14項美國專利,他的重要著作”Fundamentals of Modern VLSi Devices”一書,也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為元件物理課程的教科書,此書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於1998年初版,2009年發行第二版,並於2022年發行第三版。

Q : 請問陶老師為何會想加入學界?

A : 2001年才去UCSD當教授,1981-2001(IBM),1979-1981(Rockwell),再之前是在NASA工作了兩年半,會在這麼多地方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陶教授在大學念的是物理系。在IBM工作的尾聲時,因為IBM知道在美國的大學學界非常缺乏師資,所以當時IBM有一個計畫鼓勵員工提早退休的話,公司就會協助退休員工加入大學並至學校教書,而IBM的員工在退休之後因為知識都還在,所以都能夠勝任,我退休的那年55歲,剛好到達IBM提早退休的最低年齡。

Q : 請問陶老師在國外工作有甚麼比較特別的地方嗎?

A : 國外員工的年齡老闆是不知道的,因為一旦知道的話可能會產生歧視問題,在履歷上通常是不會公開年齡的,只有人事部才會知道年齡等資料,而在台灣的話不只年齡連收入也是公開的。

Q : 陶老師學界業界都待過,有沒有甚麼建議想要給還沒面臨選擇的新鮮人?

A : 業界當然機會多多,陶老師當年從物理轉到電機的原因,就是因為物理幾乎沒有業界,只有學界,機會非常有限,在Rockwell的時候,老師才將研究重心轉為半導體,原本做的是Thermal conductor(不太有工業用處),其實從物理系轉到電機系的方向沒有很困難,也有很多像老師這樣從物理系轉到電機系的學生。

Q : 老師這次為甚麼想要回到台大? 動機是甚麼呢?

A : 第一個原因是休假研究,我在2008年也有到訪過清大,第二次則是2012年在比利時的IMEC,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是台大畢業的學生,非常想回饋給這所學校。

Q : 老師這次回台大覺得國外學生跟國內學生差別在哪裡?

A : 最大的差別就是國外的學生發問較為主動,台灣的學生上課不太會問問題,怕問出來會被其他同學judge。

Q : 老師會建議電子領域的同學出國進修嗎?

A : 如果是業界的話其實在台灣就有很多機會了,現在TSMC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但如果是想要探索一些比較新的東西的話,那出國應該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可以看一些在台灣沒有的東西。

Q : 請問老師對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有甚麼看法?

A : Silicon CMOS其實是可以一直發展下去的,但不見得是device方面,事實上device scaling已經差不多到physical limits了,在繼續下去device本身能improve的有限,當然有些其他材料很早就已經被提出,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材料能打敗silicon CMOS,像III-V族材料,一直到現在都沒做出來,現在回想一下,這些持續冒出來的新option終究無法跟SiO2匹敵,SiO2可以說是上天送給人類的最大禮物。

Q: 老師這一路走來是否也看過很多的題目起起伏伏?

A: III-V族就是一個例子,遇到的問題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實際上的應用,另一個是理論上也有問題。

雖然有些題目做的結果不成功,但其實對學術界和業界還是非常有貢獻的。

Q: 老師是因為甚麼契機想要寫書呢?

A: 其實是Cambridge出版社當時急於找人寫一本VLSI的書,一位日本人將我的名字給Cambridge,後來才跟我接洽。其實是在IBM工作的階段時,下班回家時或週末閒暇之餘寫的,大概從1993年開始,直到1998年才寫完。

學生榮譽報導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2021 IEDMS最佳論文獎,特此恭賀!
系所 作者姓名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電子所 邱日照 劉致為教授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morphous InGaZnO Thin Film Transistors Using Double-layer Structure
光電所 張致綱 黃建璋教授 Switching Behaviors of GaN-on-Si Power HEMTs with Deep Source Metal Trenches
光電所 黃子晏 吳肇欣教授 Impacts of Asymmetric Gate Metal Structure on the Current Behavior of Normally-off p-GaN/AlGaN/GaN HEMTs
光電所 郭雨鑫張鈞維 陳奕君教授 HfZrO2 Ferroelectric Thin-Film Transistors Based on InGaZnO Channels for Memory Applications
光電所 薛陸清 吳肇欣教授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the Optoelectrical Amplifier and High Resolution Thermal Sensor with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
  1. 電機學群團隊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0年度「青年論文獎」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佳作,特此恭賀!
獎項 系所 作者姓名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第一名 電子所 戴嘉澤 李峻霣副教授 鍺錫/鍺異質結構二維電洞氣之Rashba自旋-軌域耦合效應與等效質量
電子所 周昀 張耀文教授 考量卷積神經網路加速器單元架構之超大型積體電路擺置
第二名 電信所 李云漢 王奕翔副教授 對抗性擾動下的組合量化群試:基本極限和演算法
第三名 電信所 邱梓洋 王暉教授 超寬頻且低功耗的可變增益分散式放大器與毫米波放大器之研究
電子所 陳冠圳 吳安宇教授 適用於生理訊號監護之壓縮感知即時診斷及還原引擎
電子所 陳尉銘 劉深淵教授 用寬範圍頻率偵測器與抖動容忍度增強技術的鮑率時脈資料還原電路
佳作 電信所 葉彥均 蘇炫榮教授 基於轉換編碼的非同步多重存取系統之設計
電信所 鄭群瀚 陳宏銘教授 利用標籤資訊之周邊資訊基準音樂播放清單延續
  1. 光電所團隊榮獲「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獲獎學生 獎項與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錢子群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Oral(碩士生)
論文名稱:One-bit Transmission Analyzation of asymmetric-arm Silicon Photonic Mach–Zehnder Modulator
林恭如教授
Bhaskar Jyoti Borah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 Oral(博士生)
論文名稱: Sub-Minute Multicolor Giga-Pixel Nonlinear Optical Mesoscope with >30 M/s Effective Pixel Rate
孫啟光教授
曾耀賝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Oral(碩士生)
論文名稱:H&E-enhanced nonlinear optical microscopy to rapidly assess glioma border in human brain
孫啟光教授
張雨倢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 Oral(碩士生)
論文名稱:Analysis of TM polarization ratio in UVC-LEDs with 3D k·p method by considering random alloy fluctuation
吳育任教授
薛陸清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Oral(碩士生)
論文名稱: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ptoelectrical Amplifier and High Resolution Smart Thermal Sensor with Light-Emitting Transistors
吳肇欣教授
蔡侑男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 Poster (博士生)
論文名稱:Cellular imaging with a customized spectral-domain OCT system and an in-house developed cell incubator
李翔傑副教授
張浩陞 OPTIC 2021 Student Paper Award- Poster (碩士生)
論文名稱: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Wide Field-of-view 3D MEMS LiDAR
蘇國棟教授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110年科林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系所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博士論文獎優等獎 電子所 李念澤 江介宏教授
博士論文獎優等獎 電子所 莊嚴 李峻霣副教授
碩士論文獎頭等獎 電子所 戴嘉澤 李峻霣副教授
碩士論文獎優等獎 電子所 蔡沅宏 江介宏教授
碩士論文獎優等獎 電子所 許尹端 劉宗德副教授
  1. 電機學群學生團隊榮獲110學年度全校運動會各獎項,特此恭賀!
組別 項目 名次 系所 得獎者/得獎團隊
大會總錦標 第四名 電資學院
院精神錦標 第二名 電資學院
第二名 電機系 陳景然教授
學生組 極限體能挑戰賽 第七名 電機系 好電
200M自由式接力 第十名 電機系 其他人好電
學生女子組 100公尺徑賽 第二名 電信所 曾敬雅
第三名 電機系 蕭千玓
學生男子組 大隊接力 第三名 電機系 日後永久不參與
第四名 電機系 呵呵呵
拔河八百公斤 第三名 電機系 大家加油
鉛球 田賽 第八名 電機系 邱思賢
跳高 田賽 第六名 電子所 柯亞承
三級跳 田賽 第四名 電機系 高鉅茗
跳遠 田賽 第五名 電子所 柯亞承
標槍 田賽 第七名 電子所 陳平軒
第八名 電子所 鄭盛仁
鐵餅 田賽 第七名 電子所 陳平軒
4X100公尺 徑賽 第一名 電機系 陳韋旭 黃曜廷郭尚睿 蔡芳鐸
4X400公尺 徑賽 第二名 電機系 陳韋旭 白宗民鄭鈞元 黃曜廷
男學生組 50M 捷式 第十一名 電機系 林祐霆
50M 仰式 第五名 電機系 徐郁倫
第十一名 電機系 林祐霆
50M 蝶式 第六名 電機系 張惇宥
第十二名 電機系 徐郁倫
第十七名 電子所 舒泓諭

 

2021臺大電機系電機週報導

文字:黃語棠   照片:陳柏睿、黃筱穎、鄒昀樺、電機週粉絲專頁。

電機週排隊盛況

電機週表演 : Band

每個系都有「週」,電機系不只有,更是全台大最大「週」。2021年的台大電機週於11/22-11/26於校本區小福廣場舉行,主題《欸!你過來EE下!》一貫結合了電機(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英文縮寫與當前火紅的遊戲實況元素。並由Beans Lab豆研咖啡、安好食和九湯屋等贊助商提供抽獎獎品及預購商品。

電機週共分為美宣、食物、調酒、文案、宣傳、機動、攝輯和影片等組,另有快閃舞、Band(自組樂團)和大合刷(多人刷吉他弦唱歌)等表演。各組的「Head」由大二學生擔任,而工作與表演者則多為大一新生。對於新生而言,電機週是一個熟悉彼此和學習技能的好機會。

此次電機週如同以往,販賣了熱食、甜點和飲品,食物包括了熱狗堡、墨西哥玉米餅和司康等;而飲品則有「Not jamba juice不是堅寶果汁」和「Not Mojito不是摩奇多」等,充分展現出電機系學生們的烹飪技術和創意。

而此次的電機週亦領先全校,推出了專屬的點餐系統,此系統由本系系學會資訊部撰寫,提供同學預定上述食物、飲品,抑或預購贊助商的相關商品,對趕時間,或不想擠在小福前面的同學而言相當方便。

電機週專屬點餐系統

 

黃語棠,電機系大學部學生,現為臺大電機之友學生編輯。

教師榮譽報導

  1. 林恭如教授論文獲選發表於美國光學學會Spotlight on Optics(與陽明交大合作),特此恭賀!
  2. 廖婉君教授研究團隊(電機系王譽凱、電機所蕭大哲、鍾淳鎰、電信所王永翔)榮獲Honorary Mention in the 2021 IEEE ComSoc Student Competition,特此恭賀!
  3. 蘇國棟教授榮獲「中華民國光電學會110年度張明文青年光學科技獎」,特此恭賀!
  4. 林恭如教授研究團隊(光電所翁瑞鴻)榮獲「中華民國光電學會110年度碩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5. 本院團隊(吳育任教授、黃鐘揚教授、江介宏教授、黃念祖副教授、宋孔彬副教授、陳景然副教授、陳縕儂副教授、林忠緯副教授、胡璧合副教授、陳尚澤助理教授、鄭皓中助理教授、林麗鐘幹事、袁佳琪幹事、姚力琪幹事)榮獲本校110學年度全校運動會「教職員工組1200公尺混合接力第一名」,特此恭賀!
  6. 劉俊麟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榮獲2021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7. 廖婉君教授榮膺第25屆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特此恭賀!
  8. 張耀文教授榮獲第65屆教育部學術獎(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特此恭賀!
  9. 傅立成教授研究團隊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特此恭賀!
  10. 本院團隊榮獲110學年度全校運動會各獎項,特此恭賀!
組別 項目 名次 系所 得獎者/得獎團隊
大會總錦標 第四名 電資學院
院精神錦標 第二名 電資學院
教職員工女丙組 5000公尺徑賽 第一名 電信所 廖允執
教職員工男甲組 50M蝶式 第一名 電機系 陳秋麟教授
教職員工男丙組 5000公尺徑賽 第一名 電信所 洪晟霖
第二名 電機系 陳景然教授

 

  1. 本院特聘研究講座電機系1963級系友林本堅院士榮獲潘文淵基金會第15屆「潘文淵獎」,特此恭賀!
  2. 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榮獲「2021 IEDM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3. 李君浩教授榮膺2022 SPIE Fellow,特此恭賀!
  4. 陳銘憲教授、李百祺教授、吳忠幟教授榮獲「科技部110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特此恭賀!
  5. 劉浩澧教授暨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研究團隊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特此恭賀!
  6. 電機資訊學院隊榮獲國立臺灣大學110學年度院際盃教職員工慢速壘球聯誼賽~優勝,特此恭賀!

 

IEEE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分會 介紹

許瑞福

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創立於1963年,包含了電子工程、電機工程及相關學術領域,是電機電子領域最廣為人知的學術組織,涵蓋全世界175個國家超過42萬名工業界及學術界的會員,也包辦了諸多指標性的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

IEEE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分會(以下簡稱IEEE NTUSB),即是正式註冊於IEEE Taipei Section的學生組織。在2020年IEEENTUSB 由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碩博士恢復營運,組成橫跨電波、控制、資安、ICS等多元專業,並招募了碩博士及大學部新成員。我們的宗旨是促進多元電子電機學術領域的頻繁交流、彼此分享資源,並幫助學生延伸觸角拓展視野,強化與IEEE專業人士間的學習與交流,希望能鼓勵提升以學生為主體的活躍學術氛圍。

學生分會組成介紹

依循IEEE組織提供的學生分會組織架構,分為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活動委員會(Program Committee)及公關委員會(Publicity Committee)三個委員會及指導教授電機系陳士元教授。

執行委員會成員包含主席(Chair)、副主席(Vice Chair)、秘書(Secretary)、財務(Treasure),主要負責統籌各委員會年度方向,提供行政及財務上的協助,並舉行例行月會,其中主席會於每年舉辦會員大會時進行選舉交接;活動委員會主要負責活動的規劃與舉辦、IEEE會員招募等事項,委員會主席由該會成員間推選;公關委員會主要負責社群媒體經營(e.g. YouTube, Facebook, Podcast(籌備中)…),及外部合作的接洽,委員會主席同樣由該會成員間推選。

活動概況

雖然受限於疫情影響,但在電機系吳忠幟主任、魏宏宇副主任、蘇國棟副主任、指導教授陳士元教授及諸多師長的鼓勵與經費支持下,及幹部成員們的活躍參與下,2021年IEEENTUSB的年度活動還是舉辦開拓了不少多元的學術活動,以下將分項簡述。

 

招募歡迎會

2021年3月30日於電機系館舉辦了首次的招募說明會,逾40位不同背景的同學們報名參與共襄盛舉,當天介紹了重新建立IEEE NTU student branch的初衷,及組織架構和年度規劃的活動,邀請更多同學一起來發揮創意。

 

台大x陽明交大IEEE學生組織交流

2021年初COVID-19疫情嚴重,因此與成員共同討論下,嘗試舉辦線上活動,9月26日邀請了陽明交通大學IEEE-Eta-Kappa-Nu NCTU榮譽社團的成員們,透過Gather Town線上平台進行交流,主題涵蓋學術專業及國內外升學經驗等項目,連結跨校的IEEE學生情誼。

 

YouTube線上學術分享

疫情讓實體聚會很難舉辦,於是我們變通了一下邀請成員們來定期錄製短片,並上架於YouTube頻道上,希望透過短片讓大家可以分享研究主題,YouTube搜尋「IEEE NTU Student Branch」就可以找到。

建立IEEENTUSB網站

彙整往年資料與成員介紹,我們也透過了Google協作平台,建立IEEENTUSB網站,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網站連結:https://sites.google.com/view/ieeentusb/

雙足機器人全自動化系統介紹 & 出國留學經驗分享

 疫情趨緩後我們也恢復實體活動舉辦,於2021年12月30日,邀請到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機器人學博士候選人黃俊凱(Bruce JK Huang),來分享雙足機器人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造價不斐的Jessy雙足機器人許多厲害的系統應用,演講末同學也活躍提問關於海外留學及就業的相關問題。

期末幹部聚餐出遊

2021年末感謝幹部們的參與與付出,疫情趨緩後情形允許下,也舉辦了溜冰出遊與期末聚餐的行程,大家在一年的結尾一起留下美好的句點。

 

期許結語

今年度有賴於電機系的經費支持,及幹部同學的熱情參與,IEEENTUSB在首年恢復營運及成功舉辦許多交流活動與創舉,2022年度將舉辦會員大會及主席交接選舉,希望未來透過更多活躍學生活動交流,讓電機系學術氛圍活躍提升,強化電機系的學術國際競爭力!

 

許瑞福,台大電信所博士生、IEEENTUSB台大學生分會主席。

電機系學生來源介紹

                                                                                                                蘇國棟、洪資惠

臺大電機系除傳統的入學方式,如繁星推薦、申請入學或分發入學等,另包含多元化的升學管道,以期招收來自不同管道的優秀學子進入本系就讀。電機系擁有深厚的研究量能,培養大學部同學基礎能力,課程涵蓋系統及科學併行、軟硬體結合等專業知識,讓同學能廣泛的接觸電機領域,以發展未來具有從事電機工程相關工作能力,並擁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能力,成為電機領域專業人才。以下簡述本系大學部的多元化升學方式,僅供參考,詳細資訊可參閱各招生簡章及辦法。

入學方式 資格 申請日期 測驗方式
甄選入學 繁星推薦 全程均就讀國內同一所高級中等學校並修滿高一、高二各學期及高三上學期之應屆畢業生,其高一、高二、高三上「在校學業成績」全校排名百分比前20%(依大學規定),且參加學測,得經由就讀學校推薦,向甄選委員會辦理報名。 3月 學測
申請入學一般組 國內外公私立高中職學校以上之應屆或已畢業學生,或符合「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有關學士班報考資格者,並參加學測後,得向甄選委員會辦理報名。 3月 學測
申請入學希望組 同一般組,並限招收低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及新住民子女、偏遠地區高中之學生。 3月 學測
分發入學 凡公私立高中畢業生或具同等學力者,通過學力證明文件審查後,得以其參加學測、分科測驗之各項成績參加本招生。 6月 學測、分科測驗
保送或推薦升學 符合《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 應屆畢業生於獲獎或受推薦後二個月內辦理。非應屆畢業生於畢業當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後二個月內辦理。 檢具相關文件辦理之
希望入學 目前於國內公私立高中學校就讀高三之應屆畢業生,符合弱勢家庭或特殊境遇家庭之申請資格,經在學之高中學校推薦者。 11月 繳交審查資料
身心障礙學生
(障礙類別依當年度簡章為準)
領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統一編號,並符合下列兩項其中任一規定者,始得報名:(一) 經各級主管機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為身心障礙(臨界障礙者不符報考資格),且相關鑑定證明在報名截止日前仍為有效期,或適用階段須為「高中職教育階段」或「中等教育階段」或「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至高等教育階段ㄧ年級」或「大專校院(含研究所)」,且鑑定證明上無註記不適於升學大專校院時使用之說明者,始符合報考本甄試資格。(二)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且在報名截止日前仍為有效期。 11-12月 依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之學科考試辦理
僑生 聯合分發 依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公告之各地區招生簡章為準。 依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公告之各地區招生簡章為準。 依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公告之各地區招生簡章為準。
海外高中推薦入學 高中應屆畢業或已畢業,符合僑生、港澳生、港澳具外國國籍之華裔學生資格者,由高中學校推薦之學生。 8-10月 繳交審查資料
派外人員子女返國入學 派外人員出國擔任駐外工作期間,隨同其停留在同一駐在國或依《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返國入學辦法》規定未隨同其停留在同一駐在國之子女。 依辦法所定期限,於派外人員子女返國前至返國後二年內申請。 檢具相關文件辦理之
國際學位生 符合以下外國學生身分者,始具報名資格:一、國籍規定:具外國國籍且於申請時不具僑生資格,並符合教育部《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規定。二、學歷規定:具高中畢業資格或同等學力相關文件者,得申請入學本校學士學位班。(有關國際學生申請學士班:欲以國際學生身分申請,若已在臺就讀學士班以下學程,除就讀教育部核定的「高級中等學校附設之雙語部學校」和「外國僑民學校」以外,在國內就讀一般學校超過1年以上者,不得再以國際學生身分申請學士班入學;但申請碩士以上學位,則不受限制。詳細資訊可參考:國立臺灣大學境外生招生資訊) 依國際學位生招生簡章辦理 依國際學位生招生簡章辦理
二年級轉學生 符合簡章中報考資格規定者: 學士班肄業學生修業累計滿二個學期以上者等等,其它資格規定可參閱簡章。 5月 繳交審查資料

蘇國棟,本校電機系及光電所教授,現在本校電機系副主任。

洪資惠,電機系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