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T Systems儀器捐贈嘉惠後進

79級系友吳瑞北

臺灣電磁聯盟召集人吳瑞北教授致贈系友莊先生臺大紀念小物,左起臺大鄭宇翔、莊裕智伉儷、臺大李建模、臺大吳瑞北、臺大李建模、澎科鍾慎修、暨南翁偉中、臺大盧信嘉

2023年4月27日正好是畢業51年系友回系歡聚活動,正好借此機會選在電機二館111會議室,舉行MiNT Systems設備捐贈儀式,邀請李建模系主任及1972級系友莊裕智先生賢伉儷出席,並邀集臺大電機系盧信嘉副教授、鄭宇翔助理教授、暨南大學電機系翁偉中副教授、及澎湖科大鍾慎修助理教授等聯盟學界教授與會,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微型活動,內容精緻而溫馨。

MiNT Systems是本系1972級系友莊裕智學長於1987年6月在美國加州成立,公司產品主要是製造電子測試與量測設備,自成立至今已運營35年之久,惟因全球疫情衝擊於產業帶來影響,加上主事者已屆退休年紀,甫於2022年辦理歇業。公司結束營運後留下一批閒置的儀器,包含:邏輯分析儀、訊號脈波產生器、訊號產生器、頻譜分析儀、阻抗分析儀、掃描訊號產生器、示波器、電路網路分析儀、s參數測試套組、測試治具等等。

莊學長考量到儀器設備的購價所費不貲,雖然公司停止運作,儀器應可再作有效運用。此時,他想到過去在臺大電機系求學期間,常苦於實驗室設備要價昂貴而資源稀缺,於課堂上習得的電磁學理論因此無法動手操作並進行量測運用,因此起心動念,想將這批設備回饋給臺灣學術界。2022年初經本系1972級系友古偉業先生引薦,我因身為台灣電磁產學聯盟召集人,長期有業界贊助累積一些資源,基於資源共享精神並徵得莊學長的同意,將這批設備分配予新進教師與資源較不足的學校。同時考量年輕老師的資源較為不足,允諾由電磁聯盟支應運費及相關衍伸費用,同時由聯盟辦公室協助雙邊行政聯繫事宜。

2022年仍受疫情波動影響,除了臺美雙方聯繫受時差限制之外,部分學校向財政部關務署提出進口免稅申請文件時,亦囿於行政資源的缺乏與對申請流程的不熟悉,而遭遇諸多意想不到的難題,幸而所有問題經過努力之後,都獲得圓滿的解決;這批儀器也經一番飄洋過海,於2022年底順利抵達基隆港,並分送至臺灣大學、暨南大學、中正大學,以及多轉一趟船程的澎湖科技大學,平安送達各個認領教授的實驗室。

適逢莊先生返臺參與母校51重聚校友活動,乃趁此難得機會邀請本系李主任和捐贈/受贈雙方一同小聚。會間先請莊學長聊聊當初想要回饋臺灣學界的初衷,繼而請受惠的老師們談談這批二手儀器的再運用;碰巧老師們接手儀器之後,多半規劃用於教學實驗課程,例如盧信嘉老師同時分享大學部實驗課程的儀器數量雖已獲得系上盡力支援,但這批二手儀器正好可讓學生更有餘裕練習,這番分享與莊學長一開始捐贈的理念不謀而合。本人也以曾任系主任過來人經驗,大談系主任維持系務、籌措經費之不易,在場眾人因此更加感念莊學長回饋臺灣電磁學界的美意。本次活動在大家合影留念、熱烈交流之後圓滿落幕。

臺灣電磁產學聯盟成立宗旨即為在國內電磁領域建立產業界與學術界共榮交流之平台,藉由深植核心研究基礎,推動電磁科技的研發創新,以培育更多優秀實作人才,弭平產學隔閡,促進前瞻議題創發。電磁聯盟同時要藉此機會感謝長期捐助聯盟的業界,在遇有類似MiNT Systems捐贈儀器的機會,能突破行政資源的限制,促成更多資源共享與產學媒合,為臺灣電磁界的發展盡上一己心力,繼續為電磁領域開展更加寬闊之康莊道路。

↑與會眾人座談相談甚歡

 

↑捐贈人莊先生與受贈老師分組合影

吳瑞北,本系1977級系友,現為本校電機系及電信所教授。

 

系友(動態)榮譽報導

吳誠文,臺大電機系1981級系友

【系友動態:吳誠文教授接任南臺科技大學第五任校長 帶領學校開創新局】

南臺科技大學新任校長於12月26日獲教育部核定,由吳誠文教授擔任第五任校長,任期自112年2月1日起至116年1月31日,將繼續帶領南臺科大全體教職員工生大步向前,開創新局。

相關報導

 

 

阿娃及(Saleh H. A. Alawaji),臺大電機系研究所1985級系友

【系友動態:全球留台傑出校友獎10人獲獎 為台灣在國際發聲】

教育部今公布第3屆「全球留台傑出校友獎」名單,共有10人獲獎。其中沙烏地阿拉伯阿娃及博士(Dr. Saleh H. A. Alawaji)畢業於台大電機工程碩士班,學成回母國後發起多項能源與電力相關計畫,積極連結沙國與其他國家在電力領域的合作。

相關報導

 

 

趙式隆,臺大電機系2008級系友

【系友動態:蔣萬安第二波小內閣公布 「7年級」年輕世代趙式隆、連堂凱分扛資訊及法務重任】

蔣萬安指出,新任資訊局長趙式隆19歲就開始創業,是名符其實的「斜槓創業家」,專長為創新創業、計算機工程與資料科學以及金融科技等;法務局長則由泰和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連堂凱出任,連也曾擔任蔣萬安服務處的法律顧問,有長年的共事默契,並有2014年參選里長的經驗,讓他除了法律專業外,也非常了解基層民眾的需求,相當符合蔣萬安期勉市府團隊打造「有感市政」目標的特質。

相關報導

 

 

李德財,臺大電機系1971級系友

【系友動態:本系1971級李德財系友榮獲臺大傑出校友-學術類,特此恭賀。】

李德財院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客座講座、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研究講座。李院士於1971年電機系畢業。役畢後赴美深造,於1976、1978年分別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腦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緊接著到美國西北大學電機電腦科學系任教,直到1998年返台擔任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於2019年屆齡退休。

相關報導:臺大校友中心

 

 

 

 

OmniEyes動見科技執行長周俊廷教授 人物專訪

黃語棠

人物介紹

周俊廷教授是台大電機系1995級系友,電信所1997級所友。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就讀博士後曾加入北美飛利浦研究中心,其後在因緣際會下回到本系教書。周教授的專業為電信、通訊領域,目前全職借調為 OmniEyes 動見科技的執行長。

學生、教職到創業──周俊廷教授的通訊之路

1990年代,是行動通訊發展最熱門的時代,從2G、3G、光纖到以太都蓬勃發展,周俊廷教授洞見了其未來性,再加上大學時期成績優異,於是便隨著當時的潮流與制度,選擇了「直升」,也如願進入了電信所。在碩士期間,周教授發現了自己在研究的興趣,也不想在此時便投入職場,於是便到了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

在畢業之初,周教授曾進入飛利浦公司,在國際級的大公司可以接觸到非常多面向的人事物,當時周教授參與了國際標準的制定,見識到來自全球各樣技術與商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直到後來,受大公司的發展和自由度所影響,周教授萌生了投入新創公司,轉換跑道的想法。此時剛好有台大的教授和學長、學弟提供了從事教職的建議,經評估後周教授也認為此職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受限制,在時間與機遇綜合下回到了母校教書。

周教授的創業歷程起源於教育部的價創計畫。該計畫提供資金,鼓勵教授能將學界所開發的技術商業化,成立新創公司。然而,創業並非一帆風順,儘管有創價計畫的兩千萬資金,公司還是必須得在首年下半得到投資者的青睞。身為一個非典型創業者,如何用投資者熟悉的語言和口味進行募資對周教授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除了技術外,周教授也接觸學習了許多經營人脈、客戶和投資者關係的方法,最終順利在2019年成立了OmniEyes動見科技。

OmniEyes──台灣智慧車隊管理的領頭羊

OmniEyes目前的產品主要有針對車隊管理的MyFleet和促進智慧城市發展的DaaS平台,其開發主要圍繞在邊緣運算上。如MyFleet便是收集車輛上拍到的即時影像,於車機完成所有的AI運算與影像辨識,並將重要的結果即時回傳到雲端,進行儲存和大數據分析。這些收集到的資訊可作為車隊保各種險和闖紅燈、違規穿越路口等違規的數據分析,並進行駕駛員的安全訓練,減少車隊因為趕時間、送貨壓力所產生的違規行為和各種車損人損。此外,這些資訊可提供即時街景的服務,相較於目前Google地圖的功能,OmniEyes可提供細緻到每個車道、各種標誌、地標物的即時影像和數據,可供行人和用路人取用。因此,行動裝置間如何進行可靠和即時的連結就相當重要,而這也是周教授的專長所在。

周教授認為台灣車隊管理多仍採傳統以GPS與行車錄影為主的管理方法。使用影像分析找出真正違規的方式,並已有實際大型客戶與產品者,OmniEyes算是台灣的領頭羊。不過周教授也提到其實在國外,如美國等,已有公司發展出規模,而世界各地車隊的智慧管理也正蓬勃發展著。

關於產品AI辨識效能的部分,周教授解釋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衡量方式,分別是準確率(Accuracy)、精確率(Precision)和捕獲率(Recall),其中,OmniEyes最關注的是精確率。假設發生了十次違規事件,OmniEyes回報了七次違規,若這七次回報的確都是違規,那麼精確率是100%,而捕獲率只有70%,儘管看似有三次未抓到,但對原本一次違規都不知道的客戶來說,已是可信且非常有幫助的。相較之下,如果違規十次但回報了十五次,捕獲率是100%,但精確率卻只剩下66%,對客戶而言就會產生因誤判導致司機抗議等管理上的困擾。目前OmniEyes的產品幾乎都有八成到九成的精確度。

周教授亦分享了自駕車與本身產品的同與異。雖然在許多視覺辨識的技術上兩者是相同的,不過在應用上,前者是希望能在幾毫秒的時間內讓車子作出反應;後者則是對人的違規行為進行偵測和管理。周教授也認為在五年、十年內,自駕車還尚不可能全面取代實體商業駕駛,舉送貨為例,有些路段的地形、路況過為複雜,將貨物送到客人手上亦非自駕車可以完成。此外,自駕車需要收集和學習人類開車的習慣,這得仰賴大量的數據和違規分析,而這也是OmniEyes目前產品的功能之一。

合作與共存──OmniEyes的立足之道

近期OmniEyes跨足計程車業,與55688車隊展開合作,然而其目的並非以車隊管理為主,而是希望藉由將資料有系統地收集,提供智慧城市發展之應用。周教授提到了智慧交通的進步需要時間、空間和豐富度三軸相輔相成。以政府而言,儘管有二十四小時監視器,但在空間上,偏僻地區的涵蓋度就較差,豐富度也因不同部門之間資訊無法相互使用而較低;至於Google,儘管其街景功能空間廣度和豐富度都較高,但無法在時間上做到即時更新。而目前OmniEyes的合作夥伴中,單一車隊的一千多輛車,一天就可以跑過台灣四萬五千公里的道路,不論是武嶺還是墾丁,只要有送貨需求便有路況影像的供給,如此三軸的豐富性可以提供各式各樣的數據和服務。

儘管目前公司產品仍針對四輪以上交通工具為主,周教授也提到了朝向兩輪交通工具發展的可能性。目前OmniEyes所採用的硬體成本雖然比很多競爭者低,但對於腳踏車或摩托車來說,成本相對還是較高,投資報酬率也較低,但隨著目前UBER等外送方式的風行,未來隨著合作硬體廠商成本調降,將會是一個開深具潛力的開發方向。

除了業界外,周教授目前也從產品的角度出發,與台大、台科大、明智科大等學校進行產學合作,開發一些新技術以及進行產品所需要的研究。而公司職缺則包羅萬象,舉凡電機資工相關領域,如雲端、AI和演算法等,其中也不乏本系的學生和實習生。當然,周教授也提到了個人特質上,相比有規模的大公司,新創公司可以提供更不受限制且快速的發展環境,特別適合有想法、重視未來更甚眼前的新鮮人。

疫情在過去兩三年間在世界各地肆虐,但對OmniEyes而言,其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由於疫情期間,民眾對物流的需求上升,物流業者的營運也呈正成長,周教授提到,當顧客好的時候,公司才會跟著一起好。但仍然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在疫情期間,公司與客人的實體互動減少,這使得需要經過漫長客製化、驗證、安裝和簽約的產品時程受阻。原先的顧客仍然在,肆虐的病毒也依然存在,OmniEyes正以一種新的方式與他們共存著。

黃語棠,本刊大學部學生編輯。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and Memory Technology in the AI Age – 陳文良董事長演講紀實

馬唯傑、趙彥安 紀錄

 

 

主題: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異質整合) and Memory Technology in the AI Age

講者:愛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良 董事長

日期:2022 年 11 月 09 日 (三) 下午 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前言:

陳文良博士(耶魯大學92年博士)是AP Memor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的創始人、總裁、CEO和CTO,該公司專注於客制DRAM解決方案。陳博士於1992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工程學院,獲得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畢業作品獲得了 Harding Bliss Prize。陳博士在Intel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在製程技術開發到 CPU 產品設計的領域擔任技術和管理職位。

自2001年以來,陳博士一直是技術創新者和連續創業家,他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在僅兩年就實現盈利,並且在2004年被Cypress Semiconductor收購。隨後他參與了多家已被收購的新創公司,他最新的創業公司AP Memory成立於2011年,並於2016年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本次陳博士將介紹傳統硬體在做ML運算時面臨的瓶頸,以及memory在現代AI面臨的挑戰和潛在的解決方案。

半導體發展

在過去的50年裡,半導體壓縮進入指數級增長,而相比之下,內存延遲和帶寬的改善非常緩慢。直到現在,計算機架構師已經設法圍繞這個內存速度問題進行創新。人工智能計算需要移動大量數據,這需要比傳統計算所需的內存帶寬高幾個數量級,大數據的移動也消耗一定功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將內存和邏輯集成到同一晶片中,但這已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將邏輯和存儲晶圓粘合在一起,稱為異質整合。

異質整合

異質整合將至少兩個不同技術功能的晶圓整合在一起,比如將邏輯單元和記憶體鑲嵌在同一板子上。如果將CPU和memory放在一起,ML運算的weights便能更快的從memory傳到CPU,既能節省時間又能節約功耗。

DRAM performance

(左)相對於CPU,我們對DRAM的要求是希望他能在礦大容量的同時保持便宜,加上這是通用的產品,市場競爭者少,因此Dram latency在過去20年幾乎沒有顯著變化,與此相對其bandwidth和容量則大量提升。

(右)因為SRAM和cache技術的進步,和電晶體製成的發展,CPU速度能繼續增加。

 

AI performance on memory

由於製程技術進步讓邏輯運算時間縮短,也讓單一面積能塞的電晶體數量越來越多,加上新的技術出現,人們從CPU到GPU,再從GPU到TPU,因為AI的模型為了更精準的accuracy而越來越大,memory bandwidth開始取代原本的邏輯運算成為AI運算的瓶頸。

AI運算可以簡單想成是由輸入乘以權重後得到輸出,而權重(weights)是儲存在memory裡,意味每次運算都需要和memory溝通,而單一時間能獲得多少weights便是bandwidth。

陳博士舉例,DDR4目前的bandwidth為8GB/s,但AI的需求為>200GB/s,因此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對大模型來說現在有兩種常見的連接方式:內接SRAM和外接DRAM。DRAM的容量是SRAM的10~20倍,價格也便宜許多,缺點是資料寫讀latency較長,SRAM較為在意performance。

 

HBM (High Bandwidth Memory)

HBM可以說是進化版的DRAM,以更先進的製程技術鑲嵌電機體和繞線。不像DRAM可以拔下來,由於更複雜的線路,HBM基本上是無法拆卸的。此外,由於HBM的體積和功耗因素,在PCB上放8顆便是極限。

 

PCB塞不下的解決方法

傳統整合是將所有單元平舖在PCB上,現在有許多開始採用2.5D:將memory往上堆疊來節省平面空間,如此也可以節省線路繞線。甚至公司正在朝3D發展,意味將盡量將元件像蓋公寓般全部疊起來,如此一來線路連接數量將可以達到2.5D的平方!例如wafer-on-wafer(WOW), chip-on-wafer(COW)。這個目前會碰到散熱問題,AP現在也在研究利用WOW將DRAM和其他元件連接。

 

AP應用

AP正在致力於研究logic + memory的WOW,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在商業上,例如以太幣挖礦。陳博士表示他們的這項技術能更同時兼具bandwidth的大量提升,又能有效降低功耗(因為將logic和memory排很近)。目前的設計大多是一個memory和多個logic元件相接,而陳博士預測,未來將會有可能實現一個logic元件和一個memory 對接。

 

結語

陳博士分享了硬體架構的設計重點和現今的趨勢,從CPU到AI運算再到異質整合,中間也提到memory的重要性。過去半個世紀CPU算例的提升遠大於memory bandwidth的成長,而AI要有好的performance其中的一項關鍵在於硬體的memory bandwidth,因此硬體要有相應的提升才能滿足AI越來越高的運算需求,這是IC產業的發展方向。行業也提供各種新方法來解決memory bandwidth和功耗限制,通過應用一些既有的封包既樹叢2D跨入2.5D,進一步進入3D封裝的時代。

 

馬唯傑,電信所碩士班研究生。趙彥安,電子所碩士班研究生。

Career Planning – 賴俊豪董事長演講紀實

馬唯傑、趙彥安 紀錄

 

主題:Career Planning

講者:賴俊豪董事長

日期:2022年10月19日(三)

大綱

董事長以「進入職場前需做的準備」以及「進入職場後需具備的能力」作為主軸,以企業家的面向,給電機系上最近需要求職或推甄的學弟妹們實用建議。

進入職場前需做的準備

董事長強調「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求職前,最首先我們要徹底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接著也要對未來要投入的職場仔細了解,全面分析自己與公司的契合度。

面試時,董事長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與其等到面試官發問再被動回答,董事長建議我們主動引導面試的走向,才更能表達自己的強處,展現自己的充分準備,也增強這場面試的「互動性」。此外,董事長也針對面試時常出現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您選擇這間公司?」「為什麼我們該錄取你?」提供一些回覆的要領。

進入職場後需具備的能力

在具備工作上的專業能力後,董事長更強調「軟實力」的重要性,點出學習之外,職場上更需要的是具備多元能力的人。

董事長認為在職場上最重要的幾格個人特質是:時間管理、問題解決、壓力管控、領導的能力。

另外,在溝通技巧上,董事長建議我們學習做到「直接但不失禮」,以自信、簡潔的方式傳達自己組織好的想法。

總結

董事長的演講依據自己經驗給出許多給社會新鮮人的建議,並在每個面向都能仔細且全面的分析,對於即將畢業的電機系同學們是相當實用的一場演講,相信同學也能善用這場演講所學,在之後的面試及工作上都能得到好的成果。

 

馬唯傑,電信所碩士班研究生。趙彥安,電子所碩士班研究生。

以色列通往新創國家的道路 : 闕志克院長演講紀實

 

馬唯傑、趙彥安 紀錄

 

主題:The Israeli Way towards a Startup Nation

講者:闕志克 院長

日期:2022 年 10 月 05 日 (三) 下午 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前言:

闕志克博士為現任台達研究院院長及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於台大電機系畢業後, 獲得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科學博士。從1993年到2012年,闕院長在紐約州大石溪分校 (SUNY Stony Brook University) 電腦科學系擔任終身聘正教授。2007年到2009年間,闕院長在全球第一大資安軟體公司–Symantec Corporation–擔任核心研究室主任。2014年到2021年間,闕院長在台灣最大資通訊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工研院資通所–擔任所長。

闕院長專研大型系統軟體、資通訊安全技術、及電腦與網路系統架構,至今發表超過220篇研討會與期刊論文,包括數項國際知名研討會最佳論文獎,及多項國內外獎項,包括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2013東元獎、2016 IEEE Infocom時間考驗論文獎(Test of Time Paper Award)、2017潘文淵傑出研究獎及2019中國工程師學會年度獎章。

今次闕院長來為我們分析同為IC、軟體設計的主要國家之一,以色列在國策、文化上和我們的區別,造成我們在觀念上對新創產業的差異,並期許學生能訓練出精銳的思考決策能力。

以色列的地理限制造就獨特文化和思考

作為一個不產油又航運不發達的國家,以色列只能製造體積輕小的產品,卻也因此確立了他們的產品導向–以美國為客戶,以先進技術為主體,發展軟體和IC,以及新創研究。“Chutzpah”是猶太語,意味不達目的不擇手段,猶太人自我期許能勇於爭取,追求目標,從他們建國的過程便可見一般。由於四面環敵,以色列全民皆兵,大部分役期會是在高中畢業後,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但和我們不同的地方是他們在當兵期同時仍在受教,讓人當一邊受訓一邊利用時間學習,反而學到了時間安排、建立了人民同僚感、培養愛國心,由制度推進責任感。先當兵再讀大學也讓他們更成熟,更有目標。

 以色列人的生活態度

“Only one rather than NO.1, never mind NO.2 or Me Too”。從小考試總是有排名,台灣家長總是強調第一,而在外面比賽,或者做專題科展等等,卻常常講究的是獨一。以色列的家庭希望的是小孩能為成獨一無二的人,第一名就只是在別人訂下的規矩中的第一名,境界比唯一低。

闕院長提到”Can do spirit”,講述台灣小孩只有”小頭”習慣(Rosh gadol),上面說一套,自己才去做一套,缺凡觸類旁通和擴展問題的”大頭”精神(Rosh katan),雖然能見招拆招,卻僅僅是達到要求,沒有做到廣度,甚至創新。

闕院長也鼓勵學生能夠更勇敢於去挑戰,台灣學生比較習慣只在舒適圈解決問題,可以嘗試接受壓力追求目標。

新創的特點

技術都是大同小異,但想法和眼光會帶來更大的差距。闕院長認為,Startup Nation運作就像新創公司,首要是可以比別人更早意識到商業問題和未來趨勢所在並能用獨特方式實現或解決,其中一個最有名的範例便是幫助沙漠地區的以色列實現農耕的水滴灌溉。

還有一個例子是藥丸內視鏡,在20年以前就有人能想到並開始朝商業化發展,現在這項技術已是大多數醫院都在採用的了。

將學術研究投入商業化是相當的困難,以色列很早的切入商業化學術研究的眼光,同時注重完整、包裝、行銷,更加提升企業價值,反觀台灣也有許多世界頂尖科技,卻無法好好自我行銷打入國際。

台灣 : 1->N rather than 0->1
台灣走的路比較像德國和日本,習慣將原有的東西不斷擴展,而不是創新。舉例來說,台灣有很多幾百年的老店,相較之下以色列和美國就幾乎看不到,雖然這也和國家歷史有關。

台灣容易形成產業生態圈,因此我們的”製造業文化”已經是根深蒂固,同樣可以賺錢,我們在賺的是很穩很繁雜的錢,台灣因此給別人帶來很深的代工國家印象。

走過別人的路一定比較輕鬆,卻難以突破前進,想要脫穎而出需要的是野心和創造力。以色列的創新正因為它的完全目標取向,使其成為數一數二的新創強國。

 

結語

闕院長指出以色列作為新創培育地的優勢,也點出其背後的由來。從民族性、教育、愛國心等等,綜合出現今的以色列之特別,利用國家當兵的義務推動學習。闕院長也透過比較台灣與以色列,點出台灣具有的競爭力。以色列的制度、環境與民族性很適合新創公司,台灣則善於製造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發展」,也勉勵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接受挑戰,盡力完成。

馬唯傑,電信所碩士班研究生。趙彥安,電子所碩士班研究生。

把心放在職場、情場、家場、天場上-林本堅院長演講紀實

台灣電磁產學聯盟聯盟特約記者/顏志達

↑開場

 

介紹

林本堅博士自台大電機系學士畢業後,於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留學,並且取得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於2000年回國加入台積電,研發出後來大量使用的浸潤式微影技術。並於2015年從台積電副總經理職位退休後,擔任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專注於教育學程,一心培養新一代專業人才,讓學生有世界級的水平,期盼栽培出下一個張忠謀先生。另外,近十年台灣因少子化,使得台灣人才缺少,各大公司紛搶大專院校學生,導致在台攻讀博士生的人數減少,但林院長認為本土博士實力不比海外博士差,期盼透過半導體研究學院能彌補人才短缺問題,進而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使半導體產業再發光發熱。

八年的學界經驗悟出教學方法

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的宗旨:(1)透過國內半導體產業合作,共同培養半導體界的領導人物、(2)畢業生必須具備專才、通才及活才。其中,培養通是相對困難的,林院長於半導體研究學院八年來領悟到有效且靈活的教學方法,打破以往過去抄寫板書及播放富含大量資訊投影片的教學模式,而是使用32號字及平均利用3分鐘解釋1張投影片,彌補少寫板書,並讓學生理解把關鍵重點寫下,同時當場理解消化內容,並且立即發問,使考試複習更有效率。學生在提問時,林院長會逐步引導學生導入正確方向,代替直接提供正解,如此一來能夠讓學生有獨自思考能力,具備清晰的邏輯,達到活才的境界,相信學生未來碰到新的問題,都能夠有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職場的基本心態

在學生時期要與同儕爭分數排名,互相競爭。在職場依然如此,要爭年度考績,加薪和職位升等也要爭排名。但與在學校的時候最大不同的是,這些公司貢獻度及考績,是與同事共同合作,發揮最大的力量。有別於台積電的四大核心價值:Integrity、Commitment、Innovation及Customer Trust(ICIC),林院長提出自己在職場成功之道的五大關鍵字:IICTC,其中I: Integrity、I: Innovation、C: Commitment、T: Team Player,C: Communication skill。

Integrity(誠信、正直、操守):林院長堅持不說謊、不違法及不賄賂。在公司中人才濟濟,但決定升遷的關鍵不是能力,而是高道德(誠信)。然而在情場及家場上,誠信也非常重要,林院長提到在十幾年前,他的親戚利用商店30天內可憑藉發票退貨的機制,將商品當作1個月試用,時間一到就無償退貨,林院長認為此行為是相當不恰當。林院長分享自己親身故事,奉勸大家必須以真誠的心態與人相處。

Innovation(創新致用):科技產業的環境日益月新,故創新對於社會及科技進步是必要的。創意可以是很容易的,往往跟生活需求息息相關,多加留意生活中別人不以為然的現象,並且持續的的苦功。譬如間歇式擋風玻璃雨刷的發明,過去的汽車雨刷只能以固定的速度來回,而美國機械博士Robert William Kearns在一場意外中導致左眼幾乎看不見,但在某一天,Robert William Kearns在雨天駕車過程中,左眼受到不停擺動雨刷的干擾,他靈光一閃,提出間歇式雨刷系統,並獲得美國發明專利。魔鬼氈的發明來自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山區打獵時,經過牛蒡灌木叢後,發現身上沾滿芒刺。經過其研發,魔鬼氈就這樣誕生,至今仍然是生活必備產品。另外於19世紀,King Camp Gillette發明了一次性刮鬍刀片,減少刀片與皮膚間的摩擦,使男士在刮鬍時比以往更容易安全。需求無所不在,就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等待我們發揮創意的機會。林院長提到創新並非侷限於發明,也可以是全新的作法、全新的設計、全新的心態等,只要我們覺得生活一成不變或太平凡時,這就是創新的最佳時機。

Commitment(委身委心):職場如戰場,林院長秉持不經過深思熟慮是不隨便答應對方,但一旦答應必赴湯蹈火,保護公司的智慧財產,不洩漏公司機密。委身心同樣地能用在情場及家場上,將貞操留給委心委身的人,林院長提到願意宣告婚禮誓詞,遵行婚禮誓詞才是真的委身,並且要有高道德標準。

Team Player(互尊、互信、互助):在職場上,林院長抱持著不要傷害下屬自尊心的原則,並且尊重同儕的工作成果及公司的智慧財產。與人之間的信賴是持續性的,一旦做出不誠信的事,將前功盡棄。林院長引用約翰福音3章16節:「跨越鴻溝的橋,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神是無私的,即使我們本應該是滅亡的,願意將自己獨子賜給我們,使我們不致滅亡,這就是無私的大愛。

Communication skill(溝通技巧):林院長語重心長地強調外語的重要性,尤其是英文說寫能力,才能有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發揮整體團隊的力量。另外,語言能力也是職涯升等及出差等重要的一環。

結語

林本堅院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演講中透過聖經中的內容,講述林院長的經歷及期盼我們能運用IICTC五大關鍵字於職場、家場、情場。最後,林本堅院長高歌一曲Andy Williams(安迪威廉斯),作不可成之夢(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為演講做一個完美的結束。

↑林本堅院長演唱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學生提問

 

教師及學生榮譽報導

1.李君浩教授榮膺「 2023 Optica Fellow」,特此恭賀。

2.吳宗霖教授榮獲「2022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特此恭賀。

3.林清富教授、張耀文教授榮獲「 國科會111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特此恭賀。

4.電資TOP GUN榮獲「臺大111學年度(73屆)全校運動會_1200公尺混合接力賽教職員工組~亞軍」,特此恭賀。成員名單:黃鐘揚、金藝璘、宋孔彬、袁佳琪、孫紹華、姚力琪、簡璟、江介宏、吳育任、陳景然、鄭皓中、黃念祖、王奕翔。

5.電資學院勇奪「四院教職員工羽球賽~亞軍」,特此恭賀。成員名單:吳育任、黃俊郎、周承復、周語珩、王奕翔、修丕承、周語浩、張益興。

6.孫啟光教授榮任「中華民國光電學會第十五屆理事長」,特此恭賀。

7.傅立成教授榮獲「2022 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Distinguished Member Award」,特此恭賀。

8.陳良基教授榮獲「IEEE台北分會2022終身成就獎」,特此恭賀。

9.孫啟光教授研究團隊(與介觀生醫公司合作)榮獲「2022國家新創精進獎」,特此恭賀。

10.江介宏教授研究團隊(電機系江浩瑋、莊明翰)榮獲「2022 CAD Contest at ICCAD國際賽第三名」,特此恭賀。

11.黃鐘揚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李彥儒、童子瑜)榮獲「2022 ACM CADathlon Programming Contest第一名」,特此恭賀。

12.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IEDMS 2022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系所 獲獎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光電所 丁偉庭 吳肇欣 Design consid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voltage vertical β-Ga2O3 Schottky barrier diodes with trench staircase field plate
電子所 高綺憶 胡振國 Less Power and Less Read Disturbed Coupling MIS(p) Memory
電子所 闕世杰

劉亦浚
鄭群議

黃柏崴

杜建德

劉致為 Highly Stacked Ge0.75Si0.25 Nanosheet nFETs
電子所 張哲嘉

蔡柏政

林時彥

張子璿

van der Waals Epitaxy of 2D Material Hetero-structures for Interconnect Applications
電子所 許騰今

巫弼賢

林嶸騰

張子璿 Wafer Scale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High Mobility through Periodic Phonon Interaction
電子所 吳睿濬

高祥順

李峻霣 A record-high mobility of ~ 22 cm2/V-s in a bottom-gate SnS2 field-effect transistor by a pre-pattern process
光電所 蘇士傑
電子所 周  結

吳佳軒

林浩雄 Growth of (0001)-textured bismuth nanofilm on SiO2 by MBE

13.楊家驤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陳柏任、陳泰融)榮獲「2022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Workshop (ITW) 學生競賽第一名」,特此恭賀。

14.楊家驤教授研究團隊(與矽晶定序高速科技、陽明交大合作,電子所楊仲萱、陳彥龍、吳易忠博士)榮獲「2022 IEEE Asian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SSCC) Student Design Contest ~Best Design Award」,特此恭賀。

15.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黃柏崴)榮獲「MRS-T 2022華立創新材料大賽~金質獎」,特此恭賀。

16.電機學群團隊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1年度青年論文獎」,特此恭賀。

名次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第一名 電機所 陳柏志 陳政維 嬰兒心臟外科手術系統設計與評估
第三名 電子所 張燿均 李峻霣

陳士元

應用於大規模量子位元自旋操控之電子自旋共振蜿蜒線
第三名 電信所 詹昀穎 陳士元 基於交叉偶極負載裂環之雙圓極化反射式陣列天線
第三名 電信所 劉沛穎 林  澤 使用輕量化自注意力機制在高缺值時序列電子醫療病歷上的應用
佳作 電子所 高禎謙 楊家驤 適用於毫米波巨量天線系統之混合預編碼處理器設計與實現
佳作 電子所 黃友杉 江介宏 基於神經網路與決策圖之電路學習

 

17.林澤教授研究團隊(電信所Tanoj Langore、許德丞(清大)、謝依諴)榮獲「台灣演化與計算生物學會~海報論文獎」,特此恭賀。

18.郭斯彥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陳羿翔、黃子楷)榮獲「2022年鴻海科技獎」,特此恭賀。

19.林澤教授研究團隊(電信所吳柏潤)榮獲「111年度 IEEE Taipei Section 碩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20.魏宏宇教授研究團隊(電信所林光勛)榮獲「111年度 IEEE Taipei Section 博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21.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蔡仲恩、鄒亞叡)榮獲「111年度 IEEE Taipei Section 博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22.張時中教授研究團隊(與廖大穎博士、陸寶森教授合著、電機所謝允哲、陳界宇)榮獲「ISSM 2022 Conference Best Paper Award 」,特此恭賀。

 

劉致為教授實驗室博士生榮獲2021 IEDM Roger A. Haken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劉致為教授(左一)、蔡仲恩博士生(左二)

由台積電-臺灣大學聯合研發中心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的博士生,於2021年在國際頂尖半導體會議IEEE IEDM發表研究論文,榮獲Roger A. Haken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最佳學生論文獎),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臺灣學生。第一作者蔡仲恩為本校電子所奈米電子組的博士生,與指導教授劉致為於2022年12月5日在美國舊金山聯合廣場希爾頓飯店舉行的第68屆IEDM會議上獲頒此殊榮,也讓全世界看見臺大在半導體領域的優異成果。

獲獎論文題目為「Highly Stacked 8 Ge0.9Sn0.1 Nanosheet pFETs with Ultrathin Bodies (~3nm) and Thick Bodies (~30nm) Featuring the Respective Record ION/IOFF of 1.4×107 and Record ION of 92μA at VOV=VDS= -0.5V by CVD Epitaxy and Dry Etching」,論文中展示世界首顆高層數堆疊鍺錫奈米片電晶體 (highly stacked GeSn nanosheet transistor) 。透過磊晶 (epitaxy) 與蝕刻 (etching) 兩大關鍵製程的優化,成功製備出厚度為3奈米的鍺錫極薄通道 (GeSn ultrathin body) ,由於量子侷限的效應,可大幅降低電晶體的漏電流,達到鍺錫/鍺三維P型電晶體中在VDS= -0.05V時的開關電流比> 107的世界紀錄。八層堆疊鍺錫厚奈米片 (GeSn thick nanosheet)則提升驅動電流至鍺錫/鍺三維P型電晶體的世界紀錄。

台積電即將在2奈米技術節點使用閘極環繞式 (gate-all-around, GAA)的電晶體結構,使通道的控制能力更強,進一步降低漏電流、減少功耗,其結構即為堆疊奈米片 (stacked nanosheet)。另一方面搭配通道堆疊 (channel stacking)的技術,以及使用高遷移率通道 (high mobility channel),可增加電晶體的驅動電流。在劉教授研究團隊獲獎的論文中,即整合高通道堆疊層數、高遷移率通道,以及極薄通道的奈米片電晶體結構,可使半導體晶片的效能更高,並更加節能省電。

於國際頂尖半導體會議VLSI 2022中,劉教授研究團隊更發表開關電流比與次臨界擺幅 (subthreshold swing, SS)皆為世界紀錄的八層堆疊鍺錫極薄通道電晶體 (平均通道厚度為2.4奈米),次臨界擺幅為接近理想值的64mV/dec。高載子遷移率的矽鍺 (SiGe)、鍺 (Ge)、鍺錫 (GeSn)等四族的矽基材料,其製程與現今業界成熟的矽製程技術有良好的相容性,在元件效能表現上也十分優異,具有成為先進技術節點通道材料的潛力。藉由學界和業界的合作研究,共同擬定未來方向,可將成果應用於實際量產,使半導體技術不斷發展進步。

得獎論文全文: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20660
IEDM Roger A. Haken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https://www.ieee-iedm.org/roger-a-haken-best-student-paper-award

堅定前行的領航人:國立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李琳山教授個人數位典藏發佈會

電機資訊學院 辦公室

↑ 發表會溫馨合影:前排由左至右為台灣大學電機系 李建模主任、台灣大學資訊系 洪士灝主任、台灣大學電資學院 張耀文院長、台灣大學 李百祺研發長、和碩聯合科技 程建中副董事長、聯發科技達發科技 謝清江董事長、台灣大學 李琳山特聘教授、 Appier 沛星互動科技 簡立峰董事、台灣大學 陳銘憲副校長、 台灣大學資訊系 郭大維特聘教授、華碩電腦 黃泰一全球副總裁

本院的國寶級教授、中研院院士李琳山教授於2022 年12月9日舉辦個人數位典藏發佈會,由張耀文院長進行開場。李教授自1979年由美國回到臺灣大學任教,並在80年代任臺大資訊系主任,90年代任中研院資訊所所長等, 是當時學術界力推臺灣社會數位化的少數拓荒者之一;他決定將個人多年的努力以數位型式紀錄於雲端,稱之為「個人數位典藏」;這是多媒體網站型式,有聲光影像且可以隨時增添修改。網站建置自2015年動工,至今日完成第一階段對外發表,目前共保存3200張相片、130部影片、35萬字;所有文字都經過李教授親自審慎校對,且確認無不實或誇飾之處,網址是:<https://linshanlee.com/>。

李教授所耕耘努力者有諸多面向,但他心中第一優先的工作永遠是教學,心中最大的驕傲就是親手帶出來的每一位學生。今日發佈會上也有眾多學生與會,現場濟濟多士、蓬蓽生輝,並由李琳山教授的嫡傳弟子李宏毅教授代表,向來賓介紹數位典藏網站內容。網站首頁以六句話為李教授的多年努力定調,其後分為「教學篇」、「研究篇」、「行政事務篇」、「國際事務篇」、「榮譽篇」、「演說篇」、「著作篇」、「個人篇」。在網站中有許多精心設計的細節,幾乎每一項條目都可以打開,得以看到其中的內容說明,了解來龍去脈。

「教學篇」中除了有他的「我教的不是課,是學生」等理念,更有「諄諄集」收集他的諸多諄諄名句,「娓娓錄」紀錄他如何娓娓道來為學生解惑,而「師生回憶」則描繪他與大學部學生、碩博士生相處的點點滴滴。「研究篇」中最精采的部分當屬他如何開天闢地開創華語語音技術之過程,有不少歷史性檔案且深入淺出,人人可讀。「行政事務篇」記載了李教授在擔任系主任、研發主任委員、及院長時的努力;「國際事務篇」記錄當年李教授所主辦重要國際會議及參與國際事務的經過,供後人參考;「榮譽篇」及「著作篇」有他自己挑選出來的「重點獎項」及「重點著作」;「演說篇」有他的精采演說;「個人篇」則敘述他一路走來的求學故事及心路歷程。

任教43年以來,李教授教導了許多相當傑出的學生,成為電機資訊領域產業界及學術界中之領袖人物,因此李教授特別邀請早年學生代表上台分享,包括博士生代表簡立峰博士(Google)、碩士生代表謝清江副董事長(聯發科)、專題生代表黃泰一副總裁(華碩)、大學部學生代表程建中副董事長(和碩)及本校陳銘憲副校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代表)、李百祺研發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代表)、郭大維特聘教授(資訊系大學部學生代表)分別致詞,這些致詞都非常精彩,讓所有與會者都意猶未盡。

同時,感謝並恭賀李教授多年的奉獻與傑出成就,本院、電機系及資訊系特別精心於2022年12月底為李教授舉辦榮退餐會,祝福李教授退休生涯更精采,開啟人生另一篇樂章。餐會有全院八十餘位教授熱烈參與,並有十多位教授在會中致詞分享或憶往,也邀請李教授的海外學生代表包括中研院張世富院士(哥倫比亞大學)、洪小文資深副總(微軟)、黃正能教授(華盛頓大學)線上遠端致詞,黃正能教授並決定飛回台北實體參與,現場溫馨感人。

↑學生代表合影:由左至右為華碩電腦 黃泰一全球副總裁、台灣大學資訊系 洪士灝主任、Appier 沛星互動科技 簡立峰董事、台灣大學資訊系 郭大維特聘教授、和碩聯合科技 程建中副董事長、台灣大學 陳銘憲副校長、台灣大學 李琳山特聘教授、台灣大學 李百祺研發長、聯發科技達發科技 謝清江董事長、台灣大學電資學院 張耀文院長、台灣大學電機系 李建模主任以及台灣大學聯發科中心 吳安宇主任

↑與會貴賓合影:前排由左至右為和碩聯合科技 程建中副董事長、台灣大學 陳銘憲副校長、 Appier 沛星互動科技 簡立峰董事、台灣大學 李琳山特聘教授、聯發科技達發科技 謝清江董事長、台灣大學資訊系 郭大維特聘教授;後排由左至右為台灣大學 李宏毅副教授、華碩電腦 黃泰一全球副總裁、台灣大學 李百祺研發長、台灣大學電資學院 張耀文院長、台灣大學資訊系 洪士灝主任、台灣大學電機系 李建模主任

↑李教授與今昔學生合影,最右側為台灣大學李宏毅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