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林百里董事長捐贈博理館

郭斯彥
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林百里先生,1970年畢業於電機系,1972年獲得本校電機研究所碩士學位,專攻計算機科學。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台灣大學五十七週年(創校七十四週年)校慶餐會中,與陳維昭校長共同簽約,捐贈「博理館」大樓;預定完工後交由電機系管理使用。
林百里董事長在校慶餐會簽約儀式完成後致辭表示,小時候在香港,還是難民身份時,父親就告訴他:我們的國旗、國歌及國父精神都在台灣,一定要到台灣大學唸書,否則就不要他這個兒子。當時他就讀於香港德明中學,一樓是幼稚園、二到四樓是小學、五到八樓是中學、頂樓是德明書院。老師告訴他:台灣大學校園都要一個多小時才逛得完;在當時狹小的空間之中,引發了他對台大的嚮往。在高三時,他被編入放牛班;為了考進台大,努力用功讀了一年書,非常幸運地考進了台大電機系。大一、大二時因班上高手眾多,一直在緊張、憂鬱的心情中度過;直到大三後才較能適應,也留下許多美好回憶。回憶當時,在攝影社、登山社都玩得非常開心;讀研究所的時候,甚至參加保釣運動,到美國大使館前丟雞蛋。如今,大學畢業已三十二年,就讀台大六年、服務台灣社會三十年,但是對母校並沒有直接的貢獻。由於中學教育時,接觸到的中華文化傳統講求知恩圖報。因此,當學校有需要時,他就決定捐建大樓。該樓佔地3,440坪,地下一層、地上七層,擁有17間教室、36間實驗室、45間研究室以及一間可容納200多人的大型國際會議廳。但他也抱怨,從去年四月向教育部提出申請蓋樓開始,經工審、市府都審,到今年十月才發照;若在企業界,大樓早已蓋好了。林百里董事長並以台大校歌的最後一句「百折不撓的作風,定使我們一切事業都成功」與全體校友共勉,並預祝我們國家在面對各項挑戰時,「台大人」能提供更多的貢獻。
林百里董事長三年多前應電資學院許博文院長的邀請,回母系講述他創業的傳奇故事,同時也了解到母系空間嚴重不足的窘境。在電機系多位教授的積極奔走下,林董事長慨然同意獨資捐建「電資學院大樓」。歷經兩年半冗長而繁雜的申請、審查等程序,終於在今年十月取得建照,即將破土動工,並由林董事長命名為「博理館」。據說在台大唸書時,一位鄉音濃厚的老師老叫他林「博理」;念舊的他,因此把捐建的大樓取名為「博理館」,亦寓「博學明理」之意,也反映他為善不欲人知的氣度。
林董事長對母系的支持與愛護,電機系全體教師、學生及職員工同仁皆感受深刻;特別是在今年,因為配合政府矽導計畫及電機資訊教師擴增專案,系上總共增加了16位新教師及80位研究生,空間嚴重不足;林董事長的雪中送炭,無疑是對母系相當大的一個貢獻,我謹在此代表電機系全體師生同仁對林董事長致上我們最深摯的感謝之意。
郭斯彥,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主任。

新進同仁簡介

劉華光教授
劉華光教授畢業於台大電機系,並獲得美國Johns Hopkins 大學電機博士學位。曾於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擔任教學及研究職務,前後計35年;期間並曾榮膺美國Oak Ridge 國家實驗室的傑出訪問科學家(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劉教授自2002年8月起,任教於台大電機系及光電研究所。
.劉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雷射(lasers)、全像術(holography)和光計算(optical computing),研究成果包括27項專利和約200篇技術論文。劉教授曾擔任首位華裔美國人光學協會(Photonics Society of Chinese Americans, PSC)的理事長(President),並為美國光學協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SA)和國際光學工程協會(International Optical Engineering Society)的會士(Fellow)。
黃天偉副教授
黃天偉教授於1987年畢業於成大電機系。服役期滿後,即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深造,專攻微波電路設計與模擬。於1993年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後,任職於美國TRW公司之MMIC設計部門,致力於微波/毫米波IC設計,期間曾參與中華一號衛星元件的開發。之後加入美國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從事LMDS高頻無線網路之發射器開發,從微波IC封裝到發射器的生產測試全程參與研發。接著又進入美國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服務,從事Cable及802.11 WLAN網路相關之RF系統整合及測試。
黃教授在美國十三年體驗到,人生的上半場,為了自己的前途而奮鬥;人生的下半場,應該為社會國家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於是在2002年八月返國,任教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從事作育英材的工作;希望在此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為國家社會培育優秀的下一代。
王凡副教授
王凡教授於1982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1984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為助研究員;1997年獲擢升為副研究員;2002年加入台大電機系,為副教授。
王凡教授的研究領域在自動驗證的理論與應用,專精於即時系統的模型檢驗技術。自從攻讀博士學位以來,製作了許多即時系統的自動驗證工具。他的最新成果,請參閱實驗室網頁:http://cc.ee.ntu.edu.tw/~val/。
李泰成助理教授
李泰成教授在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即赴美國就讀於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攻讀VLSI circuit design。1994年碩士畢業後,在LSI Logic公司從事將近三年的研發工作;為追求更高領域的發展,李教授繼續至UCLA深造,攻讀high –speed mixed-signal/analog circuit design領域的博士學位;其間曾在Bell Labs從事設計研發工作。
李泰成教授由於因緣際會而回到母校任教 (2001)。雖非早年意料之事,但由於整體大環境的關係,加上產業界著重於追求利潤,所以他選擇了自己較能發揮的學術界。在學術的領域,李泰成教授認為IC設計是追求創新的,且須兼具未來及前瞻性。目前他在台大研究發展的領域著重於analog/mixed-signal circuit design及RF circuit design。
連豊力助理教授
連教授的正式名字為豊力(豊=禮),但習慣被稱為豐力。於1992年畢業於台大農機系後直升電機所控制組,於1994年獲得碩士學位。在成功嶺服役之後,即負笈至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於2002年8月回到台大任教。
連教授目前的研究領域為自動控制相關的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分散式網型控制系統之分析與設計以及製造程序品質之統計控制法則。分散式網型系統包括資訊網路、工業生產系統、智慧型交通網、生物族群、生態環境等,主要的研究課題是從系統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這類系統中各個個體間互動、協調與溝通的動態機制,進而去設計個體型的控制法則以達到整體系統最佳化運作的目標。其中涉及的學理包括控制理論、通訊協定、協調機制與組織行為等。而製造程序之統計控制法則是利用統計理論來辨識出在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參數與變數的變異程度,並利用回授控制理論的法則以達到即時且有效的品質監控。其主要的應用系統為半導體製程、汽車製造與組裝以及醫藥與食品的生產與包裝等。
呂良鴻助理教授
呂良鴻教授於1991年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學系,1993年取得碩士學位。服役期滿後,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深造,於2001年初獲得電機資訊工程博士學位,主要專功領域為矽鍺電晶體微波積體電路(SiGe HBT MMIC)之設計及製程。畢業後任職於IBM華生研究中心(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參與低功率SOI射頻技術之研究發展。
在個人的性向驅使及特殊的因緣際遇下,於2002年8月回國任教,加入本系教授的行列。目前的研究興趣以射頻/微波積體電路設計及系統晶片整合為主。臺大電機系擁有最優秀的師資及學生,個人非常慶幸能有機會能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初次任教的心情除了充滿了期待憧憬之外,更感受到責任的重大,必須不斷督促自己全力以赴,以期在教學及學術研究各方面能對系上有所貢獻。

曹興誠先生

曹興誠先生,一九六九年台大電機系畢業,服役後進入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經由郭南宏教授的介紹,擔任顧光復先生的助手,顧先生為中國第一個MIT畢業的學生。曹先生曾經擔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當時胡定華博士為所長,另外兩位副所長為史欽泰博士和楊丁元先生,皆為台大電機系系友。在孫運璿先生擔任經濟部長期間,曹先生曾經參與規劃合併金屬、化工、礦業等三個所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曹先生於一九八一年十月二日調往聯華電子,並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升任總經理。聯華電子為政府所創立,初創時官股佔百分之八十。曹先生到聯華電子兩年內,由於經營費心,遂得了近視,頭髮也變白了;目前則擔任聯華電子董事長。
一九八四年曹先生提出晶圓代工的構想,分別向李國鼎、孫運璿和徐立德三位先生簡報,此構想後為台積電所採用。聯電集團目前擁有十間晶圓工廠、並參與七家IC設計公司、一家光電公司 ( 友達光電 )、一家上櫃的PC板公司 ( 欣興電子 )及其他轉投資事業。聯華電子總資產超過兩千一百億,員工超過九千人,其中具博士學位者約一百三十人。曹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從美國Xerox請回段行健博士,和Matsushita合作,共同開發TFT-LCD技術。由於自行開發技術,較易做修改;相較之下,其他國內廠商採用購買技術的方式,不易修改,技術風險較高。
一九九二到二OO一年間,聯電申請中華民國專利4860件,獲准3563件;申請美國專利4366件,獲准2268件;一九九九年起,每年在中華民國及美國的專利獲權數超過工研院。曹先生認為台灣已確立晶圓代工獨步全球、無可取代的地位,但未來晶圓廠不會一家獨大;台積電和聯電的競爭結果對兩家都有益處,亦有策略上的需要。
曹先生的經營理念在一個“實”字,要求經營團隊做人實在、做事實在;他認為企業界人際關係的基礎是績效,循此原則關係也較能維持長久。例如嚴格規定在財務報表中,將海外庫存自帳面扣除;避免以庫存吸收成本,產生帳面盈餘,或賣到國外公司,形成帳面收入。又如將股票以最低可能價錢上市,以使股東實際受惠;並認為企業本身經營良好就是一種對股東及社會的回饋。
曹先生講求賺錢的品質 ( quality of earning ),不過度依靠媒體宣傳。由於台灣電子產業的交易大致依靠實力而不完全憑藉關係,因此應酬較少,個人生活也較簡單。也因為做事講求實在,因此不會有太大的意外狀況發生。
曹先生好學慎思,學習的方式講求聽、看、動手做;一本書喜歡從頭到尾看完。他認為學生在學校內應多修有興趣的課程,但不應太重視短期的實用性;部分課程內容雖然一輩子可能都用不上,但是學習及知性上的樂趣也是很重要的體驗。由於整個世界變化太快,在大學時期應打好基礎;有了紮實的基礎訓練,日後有需要再繼續學習,較無障礙。
曹先生認為語文對生涯 ( career ) 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網際網路可加快求知及做學問的速度,而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英文更為重要;其中英文閱讀的能力應重於會話及口音正確與否。每個人對音樂和藝術都有不同程度的興趣,應可適度培養,以提升個人的感性深度。
曹先生認為創業的失敗率很高,盲目創業沒有意義。具有強烈的實現慾望( burning desire )且有遠見者,創業較易成功。可考慮先到一個有制度的公司裡,從工作及組織中學習。聯電的員工分紅制度,使員工在公司內創業成為可能。人生可供選擇的路徑很多,宜有所取捨;目標單純後技藝才容易專精,也較容易獲得成長。
曹先生認為生涯規劃的邏輯有待商榷。每個人本該隨環境的變化而調適,如何事先規劃?重點在於避免以自我為中心,但也不應隨波逐流;而是在變與不變之間取得平衡。較可行的做法為培養些好習慣,如多看書,並建立正確的觀念。訂立僵化的目標,譬如賺多少錢,並不是很好的做法,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限制。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就不要再為前途多憂慮,不如讓命運帶來驚喜。
( 1999-5-3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19曹興誠先生初校,2002-11-5曹興誠先生複校。)

白光弘教授

撰文:江簡富(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

白光弘先生,一九二一年六月五日出生於台灣嘉義市。一九三九年畢業於台南州立第一中學校,一九四二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國立成功大學的前身)電機工程學系 。其導師譽田敏雄先生榮任台灣大學工學院電機系教授時,向前陸志鴻校長推薦白先生到台大電機系擔任助教。一九四六年二月正式獲聘,隨即自台南搭乘十個鐘頭的夜班火車到達台北車站。白教授記得現在的懷恩堂附近,當時是一片養豬場;現在的新生南路本校西門附近,有條小木橋橫跨瑠公圳,過了小木橋才進入台大校園 。當時的校園裡只有狹窄的碎石子路,寬闊的椰林大道還不存在;館舍僅有現在的植物病理學系館、舊圖書總館、農化館、文學院、行政大樓、園藝系館、農業綜合館及機械舊館。當時的土木、機械、電機和化工四個學系共用的工學院大樓就是現在的機械舊館。現在的土木工程學系館址當時有一排簡陋的木造教室;每當下大雨時,從屋頂流下的雨水常淋溼教室內的黑板而無法上課;師生們只好無奈地望著窗外四處的農田、農舍及辛勤耕耘的農夫;白教授至今還常憶起水牛耕田及白鷺鷥點綴農田的悠然景色,回味無窮。半個多世紀來,大約每十年一波的館舍新建及擴建工程,使台大校園愈來愈充實而壯觀,台大的校門及行政大樓則一直維持原貌。

台大頒發給白先生的第一張聘書由當時的代理校長羅宗洛教授署名,第二張聘書則由陸志鴻校長署名,底薪為175元。當時上課所使用的語言有國語、台語、英語及日語。白先生因為從小接受日本教育,一九四六年25時歲才開始學習ㄅㄆㄇㄈ;剛到台大前幾年不易完全看懂公文,相當辛苦。當時電機系採用的教科書是由美國一流大學出版、在大陸印製的原文書;一本教科書售價約美金一元(台幣40元),印刷粗糙。白教授回想當時本系的學生水準很高、非常用功、樸實且尊師重道,令人懷念。

馮簡教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就任本校電機系教授;為提倡電波科學之研究及實際應用,設立電波研究室,同時又兼任交通部電波研究所所長。馮教授整修從重慶帶出來的手動電離層觀測機和短波寛頻帶天線,量測台北高空電離層E、F1、F2層的臨界頻率,藉以推算並繪製電離層的MUF預測曲線,送發軍用及民用短波電台使用。當時操作的電離層觀測機裝設於現在的機械舊館內,而天線則架設在現在志鴻館位址上的空地;參與的工作人員包括白先生、黃鐘洺先生、馬志欽先生(已故)和黃胤年先生。
白教授於一九五九年奉馮簡教授指派,到日本東京都小金井市郵政省電波研究所,實習電離層的理論與自動式電離層觀測機、短波寛頻帶天線和短波頻率之實際應用,爾後再赴京都大學工學部及九州鹿兒島山川電波觀測所研習,共計一個月。

白教授於一九六○年榮升教授。於一九六七年,先後獲邀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電機研究所客座教授及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電子工學科客座教授。

自一九六八年起,電波研究室承蒙外交部、國防部和台灣大學核准,並獲得美國駐華大使館、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葉公節教授的協助,開始與美國空軍劍橋實驗室(U.S Air Force Cambridge Research Laboratories)合作,進行「接收衛星訊號測試電離層電子密度與閃爍」的研究。爾後又接受國科會的補助,探測高空大氣層的物理動態;九年期間持續進行太空通訊的學術研究。電波研究室為推展微波天線的理論設計和實驗工作,獲得當時的工學院院長虞兆中教授和土木系系主任的同意,借用現在土木工程學系四樓的一間教室,設置微波天線測試實驗室;並爭取國科會的研究補助,採購美國Scientific Atlanta Co.製造的天線特性測試裝置、拋物線形天線、號角天線及各式零件。隨後自製微波螺旋天線(helical antenna),並測試該天線的特性。期間李學智先生曾參與電離層電子密度與閃爍研究和微波天線特性測試研究,提供許多協助。

一九七一年十月,由國防部和教育部共同經營的中華電視台(CTS)順利開播。當時華視廣播的節目中除了一般商業性節目外,尚有獨家的教育節目。一九七六年,中華電視台工程部擬使用微波中繼技術,從台北本台經三義火炎山再經小雪山微波發射站,向全省同步廣播彩色電視節目。國防部同時要求華視工程部將彩色電視節目跨海轉播至金門島,並播送莒光園特別節目。教育部及本校工學院院長鍾皎光教授推薦白教授,以顧問的名義協助中華電視台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白教授隨即赴幾個世界著名的電視廣播電台參觀訪問;並前往台灣南部,考察交通部枋山至香港的越地平通信台(over-the-horizon transmission),訪視該台的系統設施與巨型天線;後來評估該系統不適合華視擬進行的彩色電視節目跨海轉播。

最後考慮在海拔高度3,007公尺的小雪山山頂,用1.93 GHz和1.958 GHz兩個頻段的微波信號,傳送彩色電視節目到金門島214高地的接收台,傳播距離為265公里;再合併採用空間分集 (space diversity)和頻率分集 (frequency diversity) 兩種技術來接收信號。這種接收方式在當時的文獻上未曾發現,當時的承包商「遠東電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冲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的工程師都表示驚訝。受限於當時的兩岸關係,本項工程內容在學術界不能發表,殊為可惜。當時有些單位並不看好這項工程;但從海上電波傳播路徑側面圖觀察,海上反射點到直接波的垂直高度約有100公尺,工作頻率1.958 GHZ對應的波長為15.32公分。根據這兩項數據計算,該傳播路徑為完全視線距離內(LOS)的路徑。白教授遂向中華電視台建議採用本系統,而後獲得國防部的同意;白教授隨即赴小雪山、火炎山及金門實地勘查。該系統於一九七六年動工,而於一九七八年完工並開播。當時的金門劃屬戰地,一到晚上便一片漆黑;民眾缺乏娛樂活動,常聚集在村內有電視的地方,作為休閒。華視設置的彩色電視節目跨海微波轉播站,讓金門鄉親受惠無窮。本系統直至一九九七年為止獨播華視節目,以後才轉播台視及中視兩家友台的節目。

一九七六年教育部創設空中大學;為了順利開播,工程部經核准使用UHF 33至36四個頻道。白教授與當時的工程部張副理和幾位幹部商量後,決定組合應用日本NEC公司製造的高輸出功率30 kW UHF電子調速管(klystron)和美國Andrew公司製造的UHF槽型天線。後者為slot天線加上Yagi天線的混合型態,白教授與張副理二人並赴紐約長島(Long Island)的Bogner天線公司製造廠,確認該天線的工作原理。後經華視當局同意在全省七個華視UHF發射站裝設該天線,其中竹子山發射站的發射機ERP高達1,702 kW。

一九七七年,白教授應教育部社教司邀請,協助設計並完成本省東部環島教育廣播電網中的花蓮、玉里和台東廣播台。一九七九年應邀參與內政部警政署全省防情系統的策劃,應用微波、UHF及VHF通訊網連繫全省各縣市的警報網,順利完成並獲頒內政部二等獎章乙座。

白教授擔任我國中央研究院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代表,出席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並於一九七二至八二年間,擔任交通部電信研究所、中華電視公司、內政部警政署、國防部電訊發展室、國防部情報局、行政院新聞局等單位的顧問。

一九八八年以後,白教授在國防部電訊發展室,對軍校學生講授必修課程「衛星通信」多年,並協助建立衛星訊號接收台。

一九八九年,白教授應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邀請,訪查全省公、私立廣播電台,檢驗其工程設施,教導新設電台改善其工程設計,包括FM、AM廣播天線等;並前後訪問參觀日本(一九九一年七月)、英國、法國、德國(一九九一年九月)等國家的廣播電台。

白教授以 “To dream an impossible dream”做為從事尖端科學者的箴言;對太空科學、衛星通訊深感興趣,曾多次參觀訪問國外太空科學研究所及衛星火箭發射基地。一九七二年三月應美國國防部空軍劍橋實驗室的邀請,赴挪威奧斯陸(Oslo Norway)出席聯合衞星研究發展委員會。一九七七年六月獲得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華盛頓總部的同意,訪問加州龍伯(Lompoc CA)美國空軍范登堡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 WTR) ,參觀衛星、火箭及太空梭發射基地。一九七八年八月應邀訪問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東京總部暨種子島衛星發射基地、筑波宇宙中心、東京大學宇宙航空研究所總部(ISAS)暨內之浦衛星發射基地、郵政省電波研究所總部暨鹿島宇宙通信中心、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總部(KDD)及技術研究所。二○○○年四月再度訪問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筑波宇宙中心,參觀新型強力H-2A火箭的研發;另參觀國際合作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日本負責的加壓式實驗測試房(KIBO)和曝露式儀器區。二○○一年六月獲得JPL NASA的同意,參觀建立在加州摩哈比沙漠 (Mojave Desert ) 內的外太空通訊網(Deep Space Network, DSN)接收站,該站負責接收飛越木星、土星及天王星的航海家太空艙(Voyager)傳回地球的微弱訊號;另參觀外太空的動態相關接收設備與各類記錄設施,包括直徑64公尺的不對稱雙曲線型天線在內。

全球化、即時性、數位化是現代通訊科技發展的趨勢。任何無線電通信專家在五十年前只能夢想的小型攜帶式微波發射機(手機)和散佈在地球高空的衛星網(satellite constellation )終於實現。白教授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無線電通信科技發展事實。
白教授記得故錢思亮校長的一句話:「我很憂心先天不足的工學院未來發展」。錢故校長時代的工學院,無論是建築、圖書、儀器設備都不如其他學院。現在的機械舊館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長的藍黑色大樓,就是當時土木、機械、電機、化工四系共用的大樓。譽田敏雄教授、陸志鴻教授、馮簡教授的辦公室、電機系交直流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繼電器、學生實驗室、電波研究室、電離層觀測室和工作人員的研究實驗室均擠在一樓。歲月如流,二○○二年的台大電機系已成長為電機資訊學院,像一棵樹從樹根長出樹幹、樹枝,再發蕊、開花、結果,愈來愈茁壯。

白教授偶而散步經過椰林大道傅鐘旁,欣賞具有歐洲優雅風格的文學院大樓前庭;遙望新圖書總館旁的圓頂鐘樓,宛如象徵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Berkeley University)的鐘塔;舊景依然的行政大樓,在春天盛開的杜鵑花陪襯下,半個多世紀來不知伴隨過多少學子被攝入鏡頭。白教授自進入台大半個多世紀以來,和大家一起經歷國內外的無數變化,自覺能夠在寧靜的校園裏教學、研究是一件值得珍惜的幸福。除感謝政府和學校的照顧外,也感謝上帝賜給小康的身體。

白教授於一九八八年七月67歲時榮退,共在台大服務45年6個月,現為電機系名譽教授。著有「電離層與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系統」、「衛星通信」、「天線原理及應用(上、下)」、「太空通訊原理」等專書。

(2002-8-30白光弘教授提供資料,江簡富整理,2002-11-25白光弘教授校對)
江簡富,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

2002電機營

郭冠麟
九十學年度下學期,在昏天暗地的期末考後,電機系館內聚集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負、有活力、有創意的學生,如火如荼地準備台大「電機營」活動。為了將最高水準的營隊與最精彩的節目呈現給學員們,工作人員們不分晝夜、卯足全力地辛勤工作。當兩位總召在營隊活動前一天,請吃整台計程車的宵夜時,更將工作人員的士氣提升到最高點!
雖然7/10營隊第一天早上,台北大雨下個不停,依然無法澆熄工作人員和學員們的熱情。開幕式超讚、緊湊、無冷場,緊緊抓住了從台灣各地前來的學員的心。更棒的還在後頭:五天的營期中,活動組準備了各項精彩的活動,教學組安排了適當的課程,生輔組訂製了各種美味的便當及宵夜,隊輔們也早就準備要和學員們high個整整五天;一切正等著學員們去參與呢!
◇團結力量大◇
大地遊戲時,學員們必須互相合作,與其他小隊展開良性競爭。就在不同的遊戲之中,學員們漸漸地培養出團體默契,發展出革命情感。而RPG時,小隊的團隊精神更是發揮到極致;唯有全隊一心,才能將戰鬥力發揮到最高點,擊退各關關主和前來挑戰的小隊,奪得武道大會的總冠軍。
◇愈夜愈美麗◇
歡迎晚會的氣氛,在男生和女生開場舞之後熱到最高點。接下來的「魔戒遠征隊」、「大時代」、「錄影帶劇」、「成語新解」,每個節目都深入人心;不但學員們看了開懷大笑,工作人員們也high到不行了。天啊~筆者真怕以後看不到這麼棒的歡迎晚會,怎麼辦啊~!
夜間活動由好幾個遊戲組成,在主持人妙語如珠的帶領下,氣氛相當熱烈。
每個學員幾乎都被派上場參賽。最令筆者驚奇的是:居然有學員能夠在短短數分鐘之內將工作人員背了兩三天的台詞背起來,並且一字不差,流暢地說出。來參加電機營的學員果然是「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臥虎藏龍」啊!
在「暗夜獵殺」中,由工作人員們演出十幕場景,讓學員們推理,猜出誰是戲中真正的兇手。在整個過程中,學員們必須摸黑前進,加上演員常會發出尖叫聲,氣氛只能用「毛骨悚然」來形容!「爆笑的解答」更是經典之作,雖然答案如此白濫,竟然還有小隊猜對;在筆者腦海中不覺浮現一個人名-軍閥「吾佩服」!
惜別晚會主力為電機系自組的搖滾band。當音樂一開始,學員和工作人員火車一搭,現場頓時陷入一種幾近瘋狂的狀態!樂團一首接一首地唱,大家一曲接一曲地跳,足足瘋了兩三個小時,完全忘記「飯後不宜做劇烈運動」這件事!接下來的小天使小主人相認時間,學員在和自己的小天使相認之後,在經典名曲「第一支舞」的歌聲中,與對方共舞一曲,也為惜別晚會劃下完美的句點。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教學時間由營長和教學組替學員們講解實驗和上課。許多學員第一次接觸麵包板,當成品出現在自己面前時,也顯出相當的成就感!其他課程也深入淺出,讓學員們能夠滿載而歸。五天營期中唯一離開台大的行程,就是參觀新竹科學園區;對大多數的學員以及工作人員來說,這都是新鮮的第一次。在參觀兩家高科技公司,聽取簡報之後,竹科已不再是一個名詞而已。
◇幕後功臣不可少◇
除了常在學員面前出現的工作人員外,也有許多在幕後默默付出的人,如美宣組在營隊前和營期中製作道具和營服,器材組辛苦地借場地和搬運各種重物,生輔組每天要處理大家的食衣住行,公關組更是在營隊前幾個月就找到了贊助!沒有這些辛苦的工作人員,台大電機營就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是故筆者認為有必要將這些事蹟刊登於「台大電機之友」,以作為表揚!
五天的台大電機營,對學員來說,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對工作人員來說,雖然每天又忙又累,但是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而在看到學員臉上的笑容之後,大家的辛苦似乎都煙消雲散了。青春的扉頁需要自己用力揮灑,2002年的暑假,參與電機營的這群學生們有了不一樣的收獲。

迎新宿營報導

李昉亭
電機系同學們暑假的重要活動,並不僅止於電機營。電機營結束兩週後,大二、大三的同學們,馬上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迎新宿營活動。
今年的迎新宿營與中文系合辦。早在七月初,參與籌備的同學們即開始開會,商討重要事宜。到了八月初,系館裡從早到晚皆可看到熱心的同學們賣力準備道具及排戲,對宿營活動和道具品質的要求也頗高;大家無非是希望能在九月四至六日,給剛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學弟妹們一個耳目一新、終生難忘的迎新宿營。
今年迎新宿營的地點仍選在宜蘭頭城鎮的聽濤營。不料活動前兩天,得知辛樂克颱風的動向極有可能對營隊造成威脅。為了顧全全營隊員的安全,臨時決定將營期由原訂的三天兩夜縮減為兩天一夜;為了不讓學弟妹們因營期縮短而意興闌珊,大二、大三的同學們更是卯足勁全力以赴,將一個多月來籌備、排練的結果完美地呈現在學弟妹面前。
兩天一夜的短暫營隊告一段落後,有鑒於學弟妹們反應極佳,並熱切詢問是否有後續活動,營隊幹部決定於開學前一天–九月十五日,在校園內另行舉辦為期一天的活動。
為了讓這一天的活動順利圓滿,大二、大三的同學們利用短短的一個星期,排練這天的細部流程,並將主要活動場地安排在電機系館及新體育館桌球室。
九月十五日當天,營隊的學弟妹們與學長姐雖然小別數日,卻似有聊不完的話題。每個小隊都顯得十分熱鬧,各小隊員之間也藉著遊戲建立起良好的默契。最後惜別晚會在溫馨的氣氛和傳承意味下,畫上完美的句點。
營隊結束後,學弟妹在BBS的級版上紛紛反映:對於營隊整體節目及道具佈景的精緻與細膩,十分訝異且感動佩服;也因為迎新宿營的關係,提前認識了系上的新同學與學長姐,對於電機系這個大家庭不再有陌生感;大家能融洽歡樂地相處,應該是給營隊籌備人員一個最大的回禮吧!

第6期 動態報導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系友資料庫目前缺少的資料為(依大學部畢業年份):1945~1959,1961~1969,1972~1975,1980,1982。

研討會訊息

◎2002國際電子元件暨材料研討會
2002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and Materials Symposium (2002 IEDMS)

國際電子元件暨材料研討會係國內最早定期舉辦之電子、半導體方面的研討會。自1972舉辦第一屆以來,已有30年的歷史。最初的名稱為Electron Devices and Materials Symposium (EDMS),每年由國內各大學輪流舉辦,提供國內研究單位做為學術科技交流的論壇。1984年於清華大學舉辦時,首次擴大規模為國際性研討會,並更名為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and Materials Symposium (IEDMS),1988年於中山大學第二度舉辦國際型的會議。此後,本會便以兩年為期,一年舉辦國內EDMS研討會,另一年則舉辦國際IEDMS研討會。到目前為止,國際研討會共舉辦了八屆,主辦的學校除清華大學(1984, 1996)與中山大學(1988)之外,還包括交通大學(1990, 1994)、台灣大學(1992)、成功大學(1998)與中央大學(2000)。本年度依序輪到台灣大學主辦。本研討會濫觴於國內電子業的萌芽期,具有悠久的歷史,多年來對於國內電子業的發展提升、推動與交流具有重要的貢獻。

本次研討會將於2002年12月20-21日,假台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舉行。屆時將由國內外電子學者專家就下列四項主題宣讀論文:矽材料及元件技術、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元件技術、新型電子材料與元件技術、顯示器及構裝技術。

本次研討會共有一百四十二篇口頭報告的論文,包含十四篇邀請論文,海報論文則有九十篇。此次研討會不僅可以加速電子尖端科技的研究步伐,同時也能強化國內外學人及工業界的交流。此外,由於各大學的參與,可吸引並造就更多電子及光電產業人才,為我國發展電子及光電產業展開新的一頁。詳細的資訊請見網址:http://cc.ee.ntu.edu.tw/~iedms02

◎2003年IEEE國際機器人及自動化會議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會議網站:http://icra.ntu.edu.tw/ 或 http://www.icra2003.org/

IEEE為國際高科技專業協會,全球共有35萬會員,來自50多個國家。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為IEEE的一個重要學會,全球會員達六千餘人,除機器人及自動化的領域外,並積極參與、主導類神經網路、微機電及奈米技術等重要的新興技術,為一兼顧學術及產業、快速發展、實力雄厚的國際組織。每年舉辦的年會:「IEEE國際機器人及自動化會議」為各國會員爭取舉辦的大型學術活動,與會人士每年近千人;會中菁英雲集,多場精闢的專題演講均具前瞻創新願景,令人耳目一新。主辦國莫不使盡渾身解數,甚至動用政府資源,提供大會所需之軟、硬體,並精心安排各項活動節目,務使與會者對主辦國的科技、人文留下最佳的印象。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內經濟與全球的經濟連動性升高,國內產業已儼然成為全球虛擬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及爭取主辦國際活動,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此次由中正大學羅仁權校長及本校電機系和資訊系的傅立成教授歷經五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學會同意,由台北主辦「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3年IEEE國際機器人及自動化會議)。屆時國內又增加一次主辦全球性國際會議的機會,亦將帶動國內自動化研究的風潮,向國際社會展示國內自動化研究成果及實力。

此項國際會議將於2003年5月12~17日於台北市圓山飯店舉行。由於會議的規模龐大,主辦的難度相當高,因此籌備委員會名單早在兩年前即已敲定:由羅仁權校長擔任General Chair、傅立成教授擔任關鍵的Program Chair,本校工學院副院長黃漢邦教授擔任Publication Chair、資訊系洪一平教授擔任Registration Chair,其餘如電機系張時中教授、資訊系許永真教授、傅楸善教授、工工所陳正剛教授、工科及海洋工程學系郭振華教授以及前述二位Chair亦均為議程委員會委員。本會議籌備至今,已確定有1170餘篇論文投稿,創歷年來本會的最高紀錄,令人欣慰。會期並將安排與會人士至本校電資學院及工學院參觀機器人及自動化的研究概況,進一步將本校的相關研究介紹到國際學術舞台上。

第五屆環太平洋地區雷射與光電國際研討會
The 5th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LEO® / Pacific Rim 2003)
時    間:2003年7月22~26日
地    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自1981年起,由美國光學學會(OSA)及IEEE雷射與光電分會(LEOS)所合辦之雷射與光電國際研討會(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每年都在美國舉行,每次會議吸引了三千至七千名與會者,成為全球水準最高的光電會議之一。自1995年起,在歐洲地區及環太平洋地區開始有同型的國際研討會。第一屆及第二屆的環太平洋地區雷射與光電國際研討會(CLEO/PR)分別在1995年及1997年於日本的Makuhari Messe舉行。而第三屆的研討會則在1999年於韓國首都漢城舉行。第四屆研討會於2001年在日本的Makuhari Messe舉行,共計約1000人參與。這四次研討會乃由IEEE∕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Society(LEOS)、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Japan Society of Applied Physics、Th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s(IEICE)Communication Society∕Electronics Society(日本)及Optoelectronic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OITDA)(日本)等機構共同舉辦。

此兩年一度的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遍佈全球各國,乃全球性的國際研討會。一年多來,經國內相關人員的努力爭取,終於擊敗競爭對手澳洲雪梨,獲得2003年的主辦權。

此研討會將提供機會,供光電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從基礎科學研究、實際元件至應用系統的最新知識及技術發展;同時亦可刺激更多成熟的光電技術運用在不同領域,如多媒體、生醫工程及環境控制等。另一方面,也提供所有與會者一個發現新產品的機會,並且從中得到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研討會將邀請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的專業人士參加,以達到學術資訊交流的目的。
投稿截止日期:2003年2月7日
研討會網站:http://cc.ee.ntu.edu.tw/~cpr2003
同仁獲獎

◎因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本系執行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致力於將研發成果技轉產業界,成效卓著,經國科會遴選為「技術移轉績優單位」。國科會特於「第二屆全國大專院校研發主管工作會議」中舉行頒獎典禮,以為表揚。
◎李琳山教授、陳良基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發成果技術移轉績優人員」。
◎陳良基教授、李百祺副教授榮獲教育部九十年度教師產學合作獎。
◎李嗣涔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九十一年「電機工程獎章」。
◎劉致為教授、李百祺副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九十一年「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
◎劉達勳先生當選本校「91年優良工友」。

同仁動態

◎陳俊雄教授自2002年8月起榮任本校「台大講座教授」,聘期三年。
◎吳瑞北教授自2002年11月起榮任行政院國科會企劃處處長。

學生獲獎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九十一年「青年論文獎」,電機學群教授指導優勝得獎名單
獎別 得獎學生 系所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第一名 陳柏佑 電信所 王暉 單晶微波主動式相移器之研製
第二名 趙維民 電機所 陳良基 以平台架構為基礎之MPEG-4視訊編碼器設計與晶片實作
第三名 陳冠復 電機所 劉致為 利用氧化層的粗糙度增強金氧半元件的光電可靠度特性之研究
第三名 陳蕙茹 電機所 雷欽隆 值基於二次剩餘的門檻式簽章
第三名 郭騰凱 電機所 傅立成 在複雜背景下以強健視覺伺服為基礎可自動調變倍率之頭部追蹤系統

◎九十一年度國立台灣大學「科林論文獎」,電機學群教授指導學生優勝得獎名單
獎別 得獎學生 系所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博士論文頭等獎 陳俊吉 電機所 管傑雄 多彩超晶格紅外線偵測器之研發
博士論文優等獎 許晉瑋 光電所 孫啟光 金屬-半導體-金屬行波式光偵測器
碩士論文優等獎 蘇亭偉 光電所 林清富 奈米結構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之特性研究
大學部優等獎 張育瑋
張棋嵐 電機系 張耀文 Chips Placement for Multiple Project Wafer

◎電機系博士班范倫達、連崇志、林世豐、簡韶逸等四位同學,因台大IEEE學生分會之推廣績效良好,獲IEEE主席致贈獎狀。
◎九十一學年度「矽統教育基金會博士班研究生獎學金」電機學群學生獲獎名單:郭文娟(電機系)、林宮玄(光電所)、陳逸(電信所)、黃毓文(電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