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簡富
馮簡先生,字君策,一八九七年農曆四月二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馬陸鄉。原名馮忠簡,考入南洋大學時略去忠字以示不願效忠於清朝。父名葆如,為前清舉人,曾與康梁聯名,公車上書,為當時的維新人物。母張氏,馮先生為獨子,有姐二人、妹一人。六歲從伯父漱玉啟蒙,八歲寄讀於姨丈施家讀經並習書法,十歲到上海從嚴汲卿習古文及諸子百家。在私塾中,除研習漢學外,對博物、數理等應用學科非常熱衷。十三歲時,父親任職吉林,馮先生考入長春中學就讀。
一九一二年回上海,就讀於南洋大學中院;喜探物理,曾在夜晚荒墳堆中觀察燐光及雷聲閃電等現象。一九一五年畢業後,直升南洋大學電機科。在學期間除勤習理論外,更重視實習及實驗課程。
南洋公學創立於一八九六年,成立時間在全國新學制大學中排名第二。唐蔚芝先生任校長時,校名為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民國成立後改稱南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科為當時全國各大學中成立最早的學科之一。南洋大學當年的校風為:重視國學以立身行事、崇尚體育以強國抗敵、重視工程與基本科學以建國富國。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後,將交通部主辦的唐山、北平、上海三院合併,並定名為「國立交通大學」。
馮先生於南洋大學求學時沉默寡言,但對學問則殫思竭慮,興之所至可健談數小時而無倦容。課餘參加學校軍樂隊,吹中音喇叭;每當南洋和聖約翰校際足球例賽時,軍樂隊與啦啦隊共襄盛舉,和球隊同樣地賣力參與。
馮先生於一九一九年自南洋大學畢業,一九二○年春與閔湘女士結婚,同年生女和桂。婚後不久,赴美國奇異電廠任實習工程師,深受總工程師斯丹麥資的器重;並就讀於康乃爾大學夜校,於一九二一年獲碩士學位。一九二二年赴德國西門子AEG電廠任工程師。
一九二四年因母病回國,擔任上海西門子洋行工程師。同年秋天奉派前往遼寧省海城,安裝火力發電廠並規劃奉天市電車系統;隨後執教於江蘇公立南京工專電機系。該校教學規制俱採日式,自延攬馮博士等人回國任教後,校風丕變。馮教授教學的目的不在於教育極少數的傑出人才,而是希望全體同學均能齊頭並進,達到應有的水準。馮教授準備教材時,總是參考很多書籍;每講解一個問題,必旁徵博引、巧譬善喻至學生豁然貫通為止;因此深受學生歡迎,很少有缺曠課的情形。考試命題涵蓋全部教材,題目數量多但都不艱澀;期使學生熟讀全部課程,且無餘暇作弊。因此同班同學中成績鮮有相差懸殊者。
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奠都南京。馮教授曾協助建立總司令部的短波通信系統,該項通信技術隨後普及全國。一九二八年冬,馮教授應聘東北大學電氣系,並成立電波研究所;旋因九一八事件而終止。
一九三○年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聘請馮教授為總工程師,籌建當時遠東最大功率的中波電台-中央廣播電台,功率為75千瓦。中央廣播電台隸屬於宣傳部,當時的正副部長分別為葉楚傖和劉蘆隱先生。馮教授主張將南京江東門電台的機房及鐵路地基填高到六十年洪峰之上一公尺;並主張由中國青年工程師督裝兩座400呎重型自立式鐵塔,以訓練人才、節省外匯。經堅持力爭,終獲部長同意進行。工程進行時,馮教授常徹夜督工或突擊巡視,作風深受德國工程教育之影響。工程歷時二年竣工,並奠定了日後中央廣播電台重視紮實工程技術的傳統。一九三一年南京大水,電台及高塔屹立,機房新址仍高出洪水面六十公分,未受損害。
一九三二年,南京中央廣播電台建設完成。馮教授認為凡屬利國利民之事業而力能勝任者,當不避艱難協助達成;任務完成後則希望能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遂赴北平工學院任教。馮教授在電機工程系內創設電信組,研究地波及地下波;號召同行前來兼任講學,並在庚子賠款項下爭取圖書儀器補助。更以兼任授課所得聘助教四人,專事電波研究。此一工作因蘆溝橋事變而終止;馮教授於抗戰初期轉到陝西,並繼續研究電波的地下通訊特性。
一九三六年,政府邀請馮教授籌設重慶國際廣播電台。馮教授不避四川當時劇烈的軍閥內鬨,逕赴重慶勘查台址;並在該地建立一座35千瓦的短波電台,除天線外全部機件都安置在山洞中。日後重慶迭遭日機濫施轟炸,電台始終安然無恙。一九三八年電台開始播音,成為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工具。珍珠港事變後,遠東盟國電台盡入日本手中,重慶電台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國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台轉播、傳真、發稿。日軍深感頭痛,謔稱此電台為「重慶之蛙」。
由於國際廣播電台的需要,馮教授開始進行電離層的觀測;並發揮克難精神,在人力與物力極度困難下,自己設計製造機器、訓練人才。馮教授在電離層的研究隨後引起國際間的重視,並主動與之聯繫,間或贈送研究器材。
電台完成後,馮教授想重返學府。政府因戰時亟需借重其主持電台工作,乃同意馮教授兼任國立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並與各國學術團體聯繫。政府並配合馮教授在台址內設立電波研究所,撥發經費及人員從事電離層觀測;其後在電台內成立第一座電離層觀測站,以探測高空電離層的變化,為我國第一座觀測站,並為當時全世界極少數同類觀測站之一。抗戰勝利後,又在上海、北平及蘭州先後設立電離層觀測站。馮教授衷心於研究,晚間常在住宅地下室中研究電波反射到深夜。
一九四○年,馮教授鑒於長期抗戰,鋼鐵供應困難,乃與同仁籌組大華小型煉鋼廠。其後政府籌辦資渝煉鋼廠,馮教授以提倡鍊鋼的目的已達成,乃說服股東們將大華煉鋼廠交給政府經營。
抗戰末期,馮教授曾利用電台進行空中導航,使盟國機群得以在夜間遠征東北鞍山鋼廠。抗戰勝利後,馮教授由幾位美軍技術人員護送,自芷江飛往上海日軍佔領區,負責建立與重慶的通訊,以便為大後方前來的飛機導航,為自大後方飛往上海的第一人。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馮教授先後奉派擔任京滬及東北區接收敵偽廣播電台專使,參與相關的接收及重建工作。一九四六年獲政府頒贈「勝利勳章」。
一九四七年,馮教授奉派出席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會議。會後於九月間搭乘煤礦公司的航輪 Felix號自挪威北端德倫索(Tromso) 經過91小時、1,300里的驚險航程,抵達斯伐爾巴達(Svalbord 即Spitzbergen)的長年城(Longyearbyen)。該城位於北緯78度,為最接近北極的陸地之一。馮教授在此地觀察北極光(Aurora),並接收發自6,900公里外重慶電台的廣播訊號,為時九天,開國際間近北極區通信實驗的先河。其間亦冒著攝氏零下八度的嚴寒,隨當地同伴出海獵熊,惜無所獲。馮教授後來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前後,曾多次設法申請參加美國南極探險隊,都因年事稍高而未獲同意,深以為憾。
一九四九年,京滬相繼陷共,馮教授仍固守重慶電台,繼續與共黨進行心理作戰。當時在台北負責宣傳政策的張道藩、董顯光等先生視馮教授為國家重要人才,電請先總統 蔣中正先生予以救援。馮教授及其家人遂獲安排,於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重慶撤守的前一天,搭乘最後一架政府的專機飛抵台灣。
一九五○年,馮教授受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後來兼任台灣電力公司董事、中國廣播公司顧問、兵工研究院顧問。初到台大時,學校因經費困難,僅能在台大工學院機械館內撥出一間房間、一位助教和一位工友,幫助馮教授進行研究工作。馮教授設法從各方籌借器材,在中國廣播公司工程師及台大電機系白光弘先生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人工電離層觀測機,在最短期間內即在台灣恢復了電離層的觀測和研究工作。
一九五一年五月廿三日,交通部電信總局成立交通部電波研究所(一九六九年五月一日擴大組織,改名為交通部電信研究所;一九九六年民營化後改稱為中華電信研究所),聘馮教授兼任所長。所址初設於台北市長沙街一段二號交通部大樓內;以當時的交通設施,經常往返台大與交通部並非易事;乃將所址遷移至台大機械館內的台大電機系電波研究室,從事電離層的垂直入射觀測。當時主要的工作人員為隸屬於交通部電波研究所的會計金偉先生和高級技術員柯賢清先生(服務一年後辭職赴美進修,後來成為世界著名的電波天文學泰斗),其他的工作人員包括白光弘先生及延聘自兵工研究院的黃鐘洺和馬志欽先生,間有工讀生或兼職人員協助觀測。
馮教授指導電波研究所同仁,按期印行可用頻率預測曲線,供軍民電台及航空人員選擇頻率之用;每月編製台北上空電離層報告,與友好國家互相交換,頗受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相關研究組所重視,研究成績在國際間享有聲譽。馮教授亦曾提供在重慶觀測到的電離層數據,以協助英國Sir Appleton證明電離層緯度分佈確實有赤道異常現象;當時可說是一大發現,Sir Appleton 也因而獲得諾貝爾獎。
馮教授除了從事電離層觀測外,對台灣島上對流層電波及地波之傳播特性亦有創始性的勘測與分析。一九五二年,馮教授會同交通部、空軍及中國廣播公司等單位,組隊二十二人攀登玉山,歷時十八天,研究對流層對超短波電波之散射與折射等問題。一九五三年開始進行地波研究工作。馮教授在中國廣播公司的支援下,親自組成並帶領地波勘測隊。先以台北的板橋廣播電台為中心定出五條輻射線,並在輻射線上每隔一定距離選定一勘測點;該點無論位於高山、斷崖或河床上,均排除萬難,設法測量其中波電場強度。其工作之艱鉅,不難想像,後人譽此為「馮簡精神」的表現。 這些原始數據由黃胤年教授保存三十餘年,至一九九六年一月屆齡退休時,交給交通部電信總局崙坪觀測台保存。
一九五五年六月二十日,恆春可觀察到蝕分達70%的日蝕。馮教授雖然身體不適,仍抱病組隊前往該處觀測日蝕對電離層的影響,隊員中有梁賡平 (後來升任為電信總局局長)及黃鐘洺先生。一九五七年,馮教授接受中國廣播公司的委託,攀登合歡山以解決全島的無線電轉播問題。
太陽黑子數目有十一年的消長週期,學者預測自一九五七年七月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將是自人類開始觀測太陽黑子的二百多年歷史中,可能出現有史以來最多太陽黑子的時期,對地球有甚大的影響;乃將上述期間定為國際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簡稱IGY),並由聯合國的國際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tific Union, 簡稱ICSU) 呼籲各國參與國際性的地球物理觀測工作。政府乃相應成立地球物理年中國委員會,並請電波研究所在馮所長的領導下,用人工電離層觀測機觀測電離層,所得數據按月寄給設於美國、英國及日本的世界數據中心(World Data Center)。馮教授的電離層觀測自此走入國際,參與世界性的研究工作。一九六一到六二年間,美國在太平洋Johnston Island試爆數次百萬噸級低高度原子彈,以研究其對電離層的影響。馮教授亦收到加強電離層觀測的通知,可見台北電離層觀測台在當時已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環結。
一九五七年間,美國國家標準局中央電波研究所(Central Radio Propagation Laboratory)的 Mr. Shaplay來台參觀馮教授主持的交通部電波研究所和台大電波研究室,對長期堅持的人工電離層觀測工作及成果深表感佩,慨然答應借予自動電離層觀測機 NBS CT-2一套,以利提昇觀測數據的品質及參與國際合作。馮教授派黃鐘洺先生到日本沖繩研習,回台後另在台北縣景美萬盛里建立電離層觀測台,並於一九六○年三月開始電離層自動觀測。觀測台除了從台大機械館遷至萬盛里、中壢及平鎮外,至今四十多年從未中斷過,已成為世界上頗受重視的少數觀測台之一。若沒有馮教授陶冶出來具有「馮簡精神」的傳人一代接一代地傳承,恐難持續四十多年之久。
電離層除了受太陽的影響之外,也受地磁場的影響;因此電離層自動觀測台落成並開始正常運作後,馮教授即開始規劃在台灣設立地磁觀測台,及在玉山頂設立日冕觀測台(Coronal Observatory)。馮教授於一九六二年五月積勞辭逝世後,其遺志由繼任的所長繆超鳳先生(後來升任為電信總局副總局長)所繼承。繆所長為建立地磁觀測台,於一九六三年十二月,派黃胤年先生(當時為交通部電波研究所高級技術員)以日本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社(KDD)交換訪問人員身份,前往日本郵政省電波研究所、KDD研究所及氣象局柿罔地磁氣觀測所等,深入考察其觀測設備、觀測方法、數據判讀、設台地點的條件及選擇法等;回台後於桃園縣崙坪村覓得建台地點,建立崙坪地磁觀測台。該台於一九六五年五月開始正式觀測,歷經三十餘年未曾中斷;所得數據除提供世界數據中心外,亦與國外地磁觀測台及研究單位交換;目前該台亦成為頗受世界重視的地磁觀測台之一。
在玉山頂建立日冕觀測台為馮教授的另個一願望;但由於種種問題,最後以黃胤年先生在崙坪觀測台設立的太陽黑子觀測站勉予達成。此項觀測始於一九六七年七月,歷經三十餘年未曾中斷;所得數據除提供Zurich天文台外,亦與近百研究單位交換,其數據品質不亞於氣象局、天文台。
馮教授在教學或創辦事業過程中,非常重視培育人才並以身教的方式散播理念;對後進循循誘導而不揠苗助長,獎掖不遺餘力。馮教授認為建立正確的人生思想及行為模式對終身事業及前程有深遠的影響,而青年求學時期為最重要的建立階段。黃胤年教授回憶說:「我在一九五九年二月電信特考錄取後,經馮所長指調至電波研究所服務。進所後經馮所長(也是胤年的老師)的實地磨練:掃地、擦桌子、下班為老師到新生南路叫三輪車、英文打字、中英文信件撰擬等,無所不做;並接受老師勤儉、檢樸、清廉、奉公守法等作風的薰陶,對胤年日後的處事接物影響很大。馮教授做事嚴謹,作其部屬並不輕鬆;但他極重情理,非常愛護部屬。記得馮教授曾獲得政府研究獎助費一年,每月可領三仟元,而當時的月薪不出一千元;馮教授自己只取一半,將其他一半分給黃鐘洺、馬志欽及胤年各五百元;其照顧部屬的愛心,胤年至今未曾忘懷。」
歷次勘測,馮教授必躬親督導,登山涉水、不避艱險。加上勤儉樸實、奉公守法等作風,漸形成學生口中所謂的「馮簡精神」。追隨他的學生經過長期薰陶,自然也變得能幹而有自信,對吃苦耐勞習以為常,並因此而終生受益。當年受其培植的人才如白光弘、黃鐘洺、柯賢清、馬志欽、黃胤年等諸位先生,日後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裏都有很高的成就。
一九五六年,馮教授在臺大醫院檢查,發現患有心臟病,並住院一個多月。
一九五七年,馮教授榮獲教育部「工科學術獎金」新台幣兩萬元。當時交大校友為協助政府設立交大電子研究所,發動捐款,馮教授慨然捐出一萬元。籌辦的諸位先生見其一生清勤,將捐款全數璧還;幾經往返,才接受馮教授的五千元捐款。
一九五八年,馮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並曾兩度獲中國工程師學會推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政府自一九六○年起設置「國家研究講座教授」,馮教授經由台大的推薦而膺選,但應聘半年後即以健康為由力辭。
張其昀先生籌建遠東大學,後改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即今日中國文化大學之前身。一九六二年延請馮教授規劃電化視聽工程系。馮教授對課程安排、設備佈置、教師延聘等工作殫精竭慮、日夜不休,常在書房中構思至午夜。
馮教授於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晚十一時因心臟病發過世,隨後安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
馮教授一生孜孜不倦,以追逐夢想的熱情追求科學真理。他認為科學家的求知就像探險家攀登高山:以前一階段獲得的結論做為追求下一階段更深知識的基礎,欣慰著前一階段努力的成果並憧憬著下一階段的收獲。馮教授認為好的工程師做事具有簡單明瞭的特徵;普通人以為複雜煩難的事務,好的工程師能以簡單明瞭的方法理解並處理。學科學和工程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類的幸福,在校認真學習可為達成此一目的打下基礎。
馮教授在各大學教書近四十年,未嘗一日與學校脫離,始終以教育為樂。平日除做田野工作或參加學術會議,大都待在實驗室裡,往往先助教而入,後助教而出,寒暑無間。平常服膺「人為工作而生存,非為生存而工作」。生前數年,患有高血壓及心臟病,仍不願稍緩其研究工作。
馮教授專心研究、不事交際、自處恬淡、樂於助人。經年穿著一襲舊長袍大掛,下課時煙斗幾不離手,藹然笑貌、可親可掬。因飽經患難而不憂不懼,洞悉人情而待人厚道,從無疾言厲色,不喜臧否人物。默然奉行國家政策,始終以服務國家、造福人群為職志,並以此教育青年、勉勵同事。
( 2002-7-23江簡富整理初稿,2002-8-29白光弘教授、黃鐘洺教授、黃胤年教授校對。)
江簡富,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
白光弘,成大電機系1942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名譽教授。
黃鐘洺,電機系195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名譽教授。
黃胤年,電機系1957年畢業,曾任中華電信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Tag Archives: 5期
SOC中心簡介
陳良基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重鎮之一,多年辛苦建立的專業垂直分工產業體系,使得今日台灣IC代工、封裝及測試業產值均居世界之冠;設計業產值居全球第二,足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台灣的IC設計研發環境而言,主要集中在PC晶片組、消費性IC、網路晶片組,與通訊用IC等。然而,面對後PC的IA時代,系統產品正朝向輕、薄、短、小發展,相對的IC產品也必需朝整合多顆晶片的系統單晶片(System-on-Chip)發展,以符合系統之要求。欲持續保有全球第一大代工業、第二大設計業的優勢地位,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將來自系統晶片技術實力的培養。台灣產業的未來希望,必然是以設計與創新價值為主體的新興產業;藉由核心競爭力的累積,進而發展以智慧財產權、設計及系統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光電、通訊、資訊等方面,最終建立以台灣IP及IC為主體的新市場。因此,過去以製造為核心的思維,需要轉變為以系統晶片的設計創新與知識經濟為主體。放眼台灣,目前正是需要大力培育晶片系統創新產品設計能力的關鍵時機,以優秀產品設計能力人才為基礎,整合產官學研力量,開拓出台灣矽經濟 (Silicon Economy) 的新世紀,使產品設計與創新成為台灣於未來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新核心競爭力。
基於此需求,對於學術界而言,不只是單純的作理論上的推導與研究,在實務上也需要有配合實際應用層面技術的產出。因此,如何與產業界有良好的互動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首先,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對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而言,應當與產業界之間保持良好的關係與連絡,在從學校畢業後,無論是業界的徵才,或是國防役的應徵,均能有暢通的管道。在研究成果的運用上,學校的研究成果藉由適當的包裝,將新技術轉化成有價值之產品,也可帶給產業界些許刺激,以活絡業界之研發創意。在未來遠景的規劃上,產業界可從應用面的角度,發現未來市場的趨勢與需求,以提供學界不同的思考方向,成為好的研究題材,促進學界研發創新。這也正是我們期盼能提供給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雙贏環境。
以台大所擁有的資源而言,台大為全台第一所最完整,歷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之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在強調基本理論之純學術性研究與提倡學術思想之自由學風,自始即朝著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及物理科學四大領域之目標發展。就電機系而言,教授們的研究領域涵蓋電信、光電、電子、計算機、醫工、控制、電力等等,各式各樣的人才群聚一堂,提供同學們最全面的學習環境;電機系IC設計相關的師資陣容多達20餘位,所產出之專利與技術移轉項目在全台大專院校中居冠;同學們囊括每年教育部舉辦之IC設計比賽大獎,並於各界舉辦之大獎比賽表現傑出,由此可見其素質之優秀,每年約有100名以上IC設計相關博、碩士畢業生投入相關產學界;除此之外,由於自學生時代認真學習所累積的雄厚實力,系友遍布官研、產業界與學術界,無論是行政領導、自行創業、或從事學術工作,均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國內許多大企業負責人與高階主管亦多為本系系友,如此成功的學長楷模,對同學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台大自然義不容辭肩負起培育電子高科技人才及提昇研發技術的責任,「台大系統晶片中心」於焉成立。
為因應系統晶片時代來臨,「台大系統晶片中心」期盼能結合臺大現有之系所、教授、與同學等各方面資源,凝聚包含國內外之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創意,配合本土產業特質與全球產業發展需要,以藉此產出尖端系統晶片技術,並將研發成果應用推廣至各界,以對產業界與學術界提供實際的幫助,如圖一所示。此外,在研發過程中,預期能培育出更多系統晶片設計人才,成為臺灣系統積體電路設計的領航者,以提昇我國競爭力,進而建立國際聲望,領導未來潮流。「台大系統晶片中心」一方面研發尖端系統晶片核心技術,另一面為瞭解各方之需求,並散播研發成果,希望藉會員制凝聚各方之力量;此外也將積極推廣系統晶片專業尖端技術之講座教學,培育高創意設計人才。
系統晶片要真正對人類有所貢獻,就必需應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創造未來之數位生活。由未來趨勢發展來看,「便利性」與「娛樂性」將是需求的主流。因此本中心現階段以「多媒體通訊系統晶片」為技術研發主軸,如圖二所示:
在資訊電子產業上,具備多媒體系統晶片、EDA設計平台技術與系統、類比混合訊號系統晶片等核心技術;在通訊系統產業上,具備無線通訊系統晶片、有線通訊系統晶片、微波/毫米波系統晶片等核心技術;在光電工程產業上,具備光電通訊系統晶片、電力電子系統晶片等核心技術;在生物醫學產業上,具備紅外線系統晶片、生物醫學系統晶片、微感測系統晶片等核心技術。融合各界之創意及需求,與上述目前現有之核心技術,必可產出高創意、高附加價值的尖端系統晶片技術。圖三即為應用產業、核心技術、與本中心研發團隊之關係圖:
為凝聚產學各方之創意,本中心將不定期邀請各界國際級人士舉辦研討會,並配合產業發展需要,輔以專業培訓課程開授。目前擬開授之培訓課程有:WCDMA系統與晶片設計、射頻系統晶片、鎖相迴路、運算放大器、適用於通訊系統VLSI中之Magnitude Control Circuit與架構設計、DSL系統傳輸晶片設計、混模系統晶片測試(Mixed-Mode SOC Testing)、數位/類比與類比/數位轉換器的設計等等。
除此之外,本中心尚設有「IC設計實驗室」,其設立宗旨乃為促進IC設計自動化的發展,並增加同學們對計算機輔助系統設計的認識,所以本實驗室目前的使用狀況為提供研究所碩博士班計算機輔助系統設計組新生相關的基本訓練,同時也配合教授開授課程,開放給大學部學生使用,提供其接觸計算機輔助系統設計及IC設計的環境,以增加大學部學生對CAD及IC設計方面的了解與興趣,藉此培育系統IC設計人才。
「台大系統晶片中心」的成立,是為學術界提供實際應用層面的未來趨勢與方向,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會員加盟制度的推行,是為產業界提供研究及知識服務夥伴。期盼二者的結合,能提供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一個交流的橋樑,並創造學校、廠商、與學生三贏的局面。依據上述目標,台大系統晶片中心未來努力的方向大略如下:
(一)推動產、學界雙方專業技術交流互動
本中心擬針對前瞻性系統晶片技術相關題目,不定期邀請各業界先進,以及國際級人士舉辦研討會,並配合產業發展需要,輔以專業短期培訓課程開授。使學校師生能瞭解未來產業界之前瞻技術方向,也使產業界工程師能經由學校的再培訓,獲得尖端的新技術及未來技術發展趨勢;藉由雙方專業技術之交流,激發出未來新興產業及技術的契機。
(二)高科技人才鏈之建立
藉由本中心的成立,使得在校學生了解產業界之需求,甚至在學時就有合作經驗,待畢業後即可投入公司研發部門,減少公司訓練新進人員之成本;之後又可將其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與需求透過本中心帶回到學校,尋求學校的資源與合作,公司也得以先期掌握優秀合適的人才。高科技人才鏈因此可藉此模式不斷連結下去。
(三)輔育前瞻計畫
透過中心之整合及長期支援,持續推動產學合作計畫,以產學經驗及業界為後盾,中心將可輔育學校師生進行前瞻性規劃,以開發引領世界之前瞻尖端技術。
為支持上述之構想得以落實,本中心採會員加盟制度。合作會員享有之權利如下所列:
1. 系統晶片中心通訊。
2. 當年度研究成果專輯。
3. 當年度本中心之碩博士學術論文摘要。
4. 推薦學生前往暑期工讀或實習。
5. 當年度本中心發表之學術會議、期刊論文、碩博士學術研究論文全文等。
6. 優先安排至校交流,包含演講或向特定教授諮詢、學習等項目。
7. 配合產業發展需求,輔以專業課程開授,洽商員工在職班培訓。
8. 享有參加本中心主辦之產、學、研相關活動之優先權利,含不定期邀請國際級人士舉辦專題研討會;同時享有兩個人次免費參與該次活動之權利。
9. 除可參與當年度本中心成果發表/研討會,另外免費提供場地以設立其open house。徵才對象可至電資學院全體碩博士班學生。
目前中心之構想已獲得甚多廠商踴躍響應,已有如圖一所示十一家廠商成為中心之合作會員,尚有多家廠商洽談中。並有多家已參與本中心之前瞻計畫先期研發。台大系統晶片中心有信心成為產業界之尖端科技人才及前瞻技術的研發中心。十分感謝籌備過程中校長的支持、院長的鼓勵、電資學院各系所主管的鼎力襄助、本中心研發團隊的建議與配合、許多業界先進的指教、以及電子所辦公室與中心工作同仁的協助。面對將來系統晶片超高複雜度以及產業變革的挑戰,本中心將以主動態度,積極推動台大師生與產業界之各項研發互動及人才技術之交流。
中心研發團隊簡介
在研發團隊方面,如前文所述,台大電機系中IC設計相關的師資陣容與所產出之研發成果為數十分可觀。本中心結合了全台大IC設計相關的師資,目前有二十餘位教授參與並從事研究教學。以下是本中心的研發團隊陣容及研究主題:
陳良基博士:數位訊號處理之應用、演算法、DSP IC架構設計,JPEG/MPEG等數位視訊處理電路設計。
李嗣涔博士:探討非晶矽氫(氘)及氮(氧)化矽之材料pin偵測器及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之特性, 提供液晶顯示器更好的驅動電晶體、X-光偵測器,類神經網路偵測器等。
瞿大雄博士:微波影像系統,微波校準及量測,微波發射及接收機、微波電路及主動天線。
曹恆偉博士:RF/IF Analog Front End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Systems, VLSI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Switching, Precision Timing Circuits (for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Interface Circuits for Analog/Digital Video
郭斯彥博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C Design Automation Tools, Low Power VLSI Design Technique for System-on-a-Chip。
闕志達博士:與通信基頻(baseband)相關的Algorithm與IC設計。
陳秋麟博士:電力電子,電漿顯示器系統。
呂學士博士:802.11 Wireless LAN Front RF SOC、HIPERLAN RF SOC。
陳少傑博士:Wireless IC and Security Chip Design, VLSI Physical Design,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王暉博士:單晶微波/毫米波積體電路技術之研究。
劉深淵博士:Mixed-Signal IPs、CMOS RF Circuits and Systems, Phase-Locked Loops/Delay Locked Loops、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汪重光博士:類比積體電路,混合式系統積體電路。
劉致為博士:集結式快熱製程技術,ULSI光電連接技術,High K 閘疊Si/SiGe HBT之製程、元件、及電路應用。
管傑雄博士:深入研究紅外線偵測器之操作機制、設計適用於焦平面陣列之紅外線偵測器,製作大型焦平面偵測器陣列、完成紅外線熱像系統。
吳安宇博士:Digital Subscriber Loop (DSL)、Digital Video Broadcast (DVB), Gigabit (1000base-T) Ethernet、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BWA)。
張耀文博士:Physical Design for Deep Submicron、Architecture & CAD for FPGA, Modeling & Optimization for RLC Circuits。
黃俊郎博士: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esting Techniques for Future Mixed-Signal SOC Designs。
李泰成博士:High-Speed CMOS Circuits, Analog Front End (AFE) for High-Spe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Ethernet, Optical Fiber)。
呂良鴻博士:Monolithic Microwave IC,CMOS Low-Power and RF,Analog/Mixed-Signal IC
李建模博士:Test Techniques for Open Defects in SOC
陳中平博士:Signal Integrity Optimization, High-Speed Low-Power Circuit Design, SOC Power Integrit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本中心之研發團隊目前已有多項前瞻成果,茲列舉數項近期研發之SOC晶片以供參考,詳細資料請見中心網頁。
胡定華先生
胡定華先生,一九六三年台大電機系畢業,隨即進入交通大學電工所獲碩士學位,再進入美國 Missouri 大學獲電機博士學位,求學過程順利。一九七○到七四年任教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一九七○年代初期十大建設大致完成,當時的行政院長為蔣經國先生、行政院秘書長為費驊先生、經濟部長為孫運璿先生。政府擬進一步利用基礎建設於選定的經濟領域與新興產業,一九七三年政府決定籌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單位。胡博士認為機會要主動爭取,不應被動等待,遂打電話向當時主導規畫的潘文淵先生自薦。一九七四年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成立,胡博士擔任副主任;中心後來擴大為電子所,胡博士擔任第一任所長,三位副所長分別為史欽泰、曹興誠及楊丁元先生。
海內外的學人對於當時選擇CMOS技術進行積體電路專案的風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相對投資強度不夠,難以成功;有的則因資源排擠而有異議。包括潘文淵及林宏璋先生在內的技術諮詢委員會 (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評估後認為:雖困難但可行。最後決定在電子所內建立示範工廠,並把原計畫每週生產五百片晶圓擴充到每週生產四千片;較具經濟規模,也能訓練較多的實務人才。國內陸續選派四十餘人 ( 共三百多人月 ) 前往RCA學習,RCA則傾囊相授,將相關技術轉移我方。胡博士推崇潘文淵先生為台灣半導體之父,在整個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很照顧後進。
工研院因應產業發展需求而採取衍生公司 ( spin-off ) 政策。胡博士在任內先後參與籌備聯電及台積電的成立。聯電、台積電、華邦電子、世界先進等公司衍生時,都有數百員工自工研院轉出加入。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胡博士因病住院接受手術。一九八三年三月經時任經濟部長的趙耀東先生鼓勵,進行個人生涯的轉換;並獲潘文淵先生的支持,到美國史丹福 ( Stanford ) 大學商學院修習高階管理,並於一九八四年獲得管理科學碩士學位。
一九八四年間,多位海外學人回國創立茂矽、華智、國善等半導體公司,而聯華電子也擬擴大,這幾家公司都尋求政府的支持。當時政府的能力無法同時支持四家公司,而可能解決的方案有三個:(1) 擴大聯華電子為業界的基地,以支持其他公司; (2) 建立一個通用的廠房,並將貴重設備集中運用;或 (3) 另行成立一家專門製造的新公司,也就是後來張忠謀博士設立台積電的方案。一九八五年七月張忠謀博士回國任工研院院長,胡博士擔任副院長以配合協助,兩人合作愉快。胡博士認為工研院應多專注於應用研究 ( applied research ),並將產品開發 ( development )的任務交給業界。
一九八八年胡博士因好友徐大麟先生的遊說,於四月一日離開工研院,擔任美商漢鼎公司的總經理,開始風險性創業投資的工作;工作性質其實與工研院類似,接觸的都是科技人和新技術。一九九○年胡博士創立建邦創業投資事業,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目前兼任旺宏電子、合勤科技、合邦電子、冠華科技、智威科技及美國Aetas等公司的董事長。
胡博士先後獲頒一九七八年「中國電機工程獎章」、一九八五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一九八五年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貢獻獎」、一九九三年新竹交通大學傑出校友、一九九三年商業總會優良商人「金商獎」及一九九九年科技管理學會獎章。
胡博士認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提昇半導體工業競爭力的貢獻很大,台積電的成立並進行專業晶圓代工 ( dedicated foundry ) 是很重要的里程碑;聯電與台積電的成功啟發很多人加入投資,群聚而形成台灣今日的微電子產業。台灣未來將以智財權及創新為發展重點,學校的相關學術研究水準較無問題,產業界則仍應加強基礎。
胡博士認為今日做好事,來日可能有巧妙的回報。憶起一九七六年與RCA簽技術移轉合約時期,曾到Stanford大學為友人爭取進入商學院就讀的機會,給負責申請入學的主管留下印象。一九八三年申請同一學院時即蒙該主管認同,才得以順利入學。
胡博士認為做事過程中能盡心盡力較重要,結果更不要全以金錢來衡量。事前多做準備,失敗也較能心安理得。若經常感覺對事業使不上力,則應考慮轉換跑道。資質好而有志當管理領導人的話,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在MBA學位上,因為學管理不必定能成為管理領導人;若有一些工作經驗後再修習MBA,效果會更好。胡博士曾經歷多件投資失敗的案子;事後檢討起來,問題多不在於技術的選擇,而在於所用的人才不能適任,此為經營管理上的最大風險。
胡博士認為一項新發明從誕生到足以形成產業,其間需要一段時間,也需要資金市場的投入。在學校裏應專注於學術研究及應用,介入商業層面應有適當的規範,以免影響學校的主要功能。與業界合作應以提供服務為主要考量,並據以獲得後續的合作題目。
( 2000-3-31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26胡定華博士初校,2002-8-22胡定華博士複校。)
史欽泰先生
江簡富
史欽泰先生,幼年在台南鄉下長大,其父親出身高雄魚村,母親為台南官田人,記憶中茅屋到處可見。因為父親在台糖農場工作的關係,史先生換了三個小學,因此從小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史先生小時並無大抱負,中學唸台南一中,直到進入台大後才見識到城市生活。台大為一所全面性的大學,為培養通才的好環境。大四時受方復教授的影響,選擇固態領域為發展方向,一九六八年台大電機系畢業。
由於大多數同學畢業後都出國留學,史先生也申請到獎學金赴美國普林斯頓 ( Princeton ) 大學深造。該校學生約四、五千人,教授人數很少;電機系分為三組,固態組則只有四位教授。史先生覺得自己和當時大部份的台大學生一樣,在學期間並不是很用功,到了國外才開始用心唸書。由於當時國內外環境差距頗大,樣樣都覺得很新鮮,故吸收學習的效果很強;也受到不少的心理衝擊,印象深刻,是個寶貴的經驗。
當時大部份學生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大公司像IBM、Bell Lab. 或學校就業。史先生於一九七四年獲博士學位時,適逢石油危機發生不久,經濟不景氣,找事不易,於是先到加州工作。一九六七年美國的planar technology ( IC ) 剛起步,一九七○年代矽谷 ( Silicon Valley ) 剛開始發展,一九七四、七五年台灣十大建設大致完成。史博士從Princeton大學一位顧問處聽到台灣開始發展半導體技術的消息,最後與楊丁元、章青駒先生 (前後三屆系友) 都到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
工研院為一財團法人,由前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所創立。史博士於一九七六年回工研院時,胡定華及曹興誠先生已在工研院服務。當時的硬體設施不是很理想,史博士住在光明新村,每天搭交通車或騎腳踏車,踩著石子路上下班;從此在工研院服務了二十七年。史博士曾擔任工研院電子所第一任示範工廠廠長、副所長、所長、工研院副院長,現任工研院院長、行政院科技顧問、亞太智慧財產權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協會理事長,並曾任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
史博士最大的樂趣在於親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訓練了上萬名工程師。科學園區從業人員有七至八萬人,其中有四千多人係由工研院培訓後再轉出。史博士認為每個人只能享受一次人生,不可能每樣事情都親身經歷;不妨參考別人的經驗加以揣摩,自己反倒可以嘗試不同的道路或做法。很多東西金錢買不到,應該做些能讓自己感到滿意的事情。事業進展需依靠前人進行基礎研究 ( basic research ) 所累積的知識,建立起基礎架構 ( infrastructure ) 後,再結合多人的力量才容易成功。
日據時代殖民地政府在工研院化工所現址設立瓦斯研究所,為台灣第一個研究所。自科學園區成立後,以製造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在台灣開始蓬勃發展,以半導體及個人電腦為重心。一九八五年台幣開始升值,導致產業開始外移,並使台灣逐漸成為東南亞主要的投資國家之一。一九九七年的金融危機,台灣所受影響相對較小。
工研院的工作環境較一般企業開放,史博士也能經由參與過程感受他人的創業經驗。受一九八二年工研院電子所共同設計中心 ( Common Design Center ) 成功模式的鼓勵,史博士在五年多前創立開放實驗室,以加速產業知識的交流;目前已有一千多人、一百多家公司進駐。由於工研院具有協助政府培植產業的任務,因此比學校的育成中心 ( incubator ) 較具執行力量上的優勢。
工研院的員工約有三分之一的資歷超過十年,三分之一在五到十年之間,三分之一在五年以下。工研院與產業界的關係密切,因此人員也較易流動;如此雖對產業有助益,但對內部管理也產生極大的壓力。因此管理的重點由對人的管理轉向對智財權 ( IP ) 的管理。工研院要求員工遵守智財權管理的規定,並要有敬業的人文素養;期能建立專業倫理,並獲得合作廠商的信任。從另一角度來看,以目前員工總數約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流動率,則每年約可吸收六百名新人以發展新的技術領域。
工研院目前的人力資源約有半數投入資訊技術,包括材料、化學等提昇技術;約二百多人投入生物科技;過去也有研發醫學儀器的經驗,設有生醫工程中心 (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enter )。另投入人力於奈米科技 ( nanotechnology ) 、微機電 ( MEMS )、奈米材料 ( nano-material )、綠色科技 ( 環保、省能源、材料與環境關係 )、製造技術 ( 後勤、自動化 )、及組織轉型 ( Internet 衝擊、e-世代 ) 等。
史博士認為企業的經營要有競爭的概念:比對手早交貨才算交貨,價格比對手低才算合乎成本;即對市場的腳步和成本要反應敏銳。產業與研究單位應有靈活的配合,代工 ( OEM ) 亦有其競爭優勢。
( 2000-4-26電機系演講,2001-4-10江簡富整理初稿,
2001-4-23史欽泰博士初校,2002-8-30史欽泰博士複校。)
杜鵑花節報導
林勁翰
2002年杜鵑花節
煙花三月,正是台大校花–杜鵑花盛開的季節。走在煙雨朦朧的椰林大道上,宜人的春風輕輕襲上面頰,清新舒暢,讓人頓時忘卻了深處喧囂台北的一切羈絆與牽掛。每年的這個時候,同學們總喜歡在椰林大道的兩旁,用杜鵑花瓣排出各種字樣,表達對意中人思慕之情。春天的台大,浪漫的氣氛總是特別濃厚。
在這樣醉人的季節裡,有件相當重要的活動,就是一年一度的「台大杜鵑花節」。舉辦杜鵑花節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藉由一系列社團展覽、學系博覽會以及許多其他的相關活動,讓趕來參加盛會的高中生對台大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伴隨著學系博覽會還有一項競賽活動,由現場所有的高中生和前來參觀的師長們評選出最好的幾個系攤位。也因此,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各系系學會與所有社團莫不全體動員、用心準備,以期能在高中生面前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今年杜鵑花節擴大舉辦,郭斯彥主任也特別鼓勵我們系學會,希望能在學系博覽會競賽中為系上爭取榮譽。所以在寒假前,由幾位師長帶領系學會工作人員組成的杜鵑花節籌備小組正式成立,並就各展出項目進行數次會議討論。
競賽的評分項目主要分為網頁設計與現場展示。我們特別請廖婉君和李宇旻教授指導網頁設計,並由學會的夥伴將系辦提供的資料整理後放入網頁,務求能兼顧精確與優美。網頁給人的感覺很實在、專業,充分展現出電機人做事嚴謹的特色。
現場展示部份,為了充分表現出電機系的特色,我們做了許多以往沒做過的嘗試:
電子招牌:為了擦亮電機系的金字招牌,彭隆翰教授特地幫我們向「台灣Osram公司」外借了長條形的高亮度LED模組,並由系學會的同學設計、組裝成斗大的「電機。台大」字樣,矗立在我們攤位的門口。而這閃亮明炫的招牌在杜鵑花節兩天活動中也著實幫我們吸引了全場的目光,達到提升人氣的目的。在此要特別感謝台灣Osram公司的慷慨協助!
電漿螢幕:我們希望在現場播放由系學會自行拍攝剪輯的電機系各實驗室介紹短片。在教授們的協助下,我們向「友達光電」借到了一台四十吋的電漿電視(市價約四十萬左右,令人咋舌)。在有限的空間裏,電漿電視勝過了投影機,成為最適用的展覽設備。有了這台電漿電視的坐鎮,我們立刻有了聲光效果一流的動態展示門面。在此特別要感謝豪爽的友達李副總還有辛苦地遠從竹科幫我們搬電視到台北的許先生!
現場展示:電機系和其他系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很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整合。我們特地在攤位上展出許多大學部學生的作品,包括攜帶型血氧濃度測量儀、指揮家程式、心電儀、遠端操控程式、乒乓球遊戲、跑步機遊戲、自動發牌機等等,而這些作品在展示當天也著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許多高中生就算不懂其中的原理,也都能在我們的攤位上玩得很愉快。靜態展示方面,林浩雄副主任特地借給我們八吋晶圓與晶柱的樣本,吳安宇教授除了借給我們切好的晶片之外,活動當天更親臨現場,為高中生解說箇中奧妙,讓所有學會夥伴們士氣大振!
現場佈置: 我們特別以太空艙為攤位整體設計的主題,並以周邊佈置搭配。除了基本的海報介紹之外,我們也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建構出機器人、駕駛艙這類現代感十足的道具,象徵了電機系走在時代尖端,引領科技進步的使命與抱負!
有了完善的硬體設備,當然也需要工作團隊來運作。在師長們的號召下,學會動員了五十多位同學擔任工作人員,並分為下列三大工作團隊:
(1) 場外宣傳人員:負責幫忙發傳單、簡章,向高中生簡介電機系,並隨時回答高中生或家長們對電機系的問題。
(2) 場內解說人員:負責向進入攤位的高中生解說展示的各項作品,並引導他們動手操作,從簡單有趣的實驗中勾勒出電機系各個領域的研究標的。
(3) 活動主持人員:為了讓高中生擺脫電機系學生只會死讀書的刻板印象,我們特地商請學會內部許多熱力四射的伙伴,設計了一系列精彩熱鬧的活動,如有獎徵答、樂透開獎以及師長時間等。
萬事具備,就待杜鵑花節正式揭幕了。
第一天上午,台大新體育館湧進了成千上萬的人潮。而每個系的攤位也都能充分表現出該系的特色,各式各樣的主題,琳瑯滿目。我們事先準備充分,當然也不落人後,主動出擊,向有興趣或是路過的高中生宣傳本系的學風與特色。
每到了整點時刻,咱們最精彩的活動便一一上演。在擴音機的宣傳下,大批人潮湧向電機系的攤位。台上談笑風生、風趣幽默的主持伙伴們也都能適度掌握現場氣氛,以簡單問答的輕鬆方式,讓在場所有人對電機系有更深的認識。到了樂透開獎的時候,更是盛況空前;所有人一邊盯著由電漿電視現場轉播、自動發牌機開出的號碼,一邊查對自己的樂透聯;中獎當然高興,沒中也不必氣餒,還有許多機會!
所有活動裡面最特別的就是我們的師長時間。我們特別邀請到電機系的大家長 — 郭斯彥主任與林浩雄副主任親臨現場,回答高中生的所有問題。剛開始看到全國第一志願科系系主任這樣的大人物出現,幾乎所有高中生都怕怕的,什麼問題也不好意思問。後來在工作人員們的再三鼓勵下,許多有趣、甚至是百無禁忌的問題都出籠了;而兩位師長也都能幽默地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展現出最親切和藹的一面。相信兩位師長已在高中生心中為電機系留下最美好的印象!
經過兩天熱鬧的活動,杜鵑花節在星期日下午圓滿落幕。最後我們電機系靠著全系上下的團結努力,拿下學系博覽會競賽的校長獎第一名!也讓所有參加的工作人員與有榮焉。畢竟,這份榮耀是在師長的鼓勵與指導下,大家一起努力爭取得來的,流過汗水換來的果實總是特別甜美!而這次杜鵑花節的工作經驗,必定會長留在所有參與工作的同學心中,成為大學生涯最值得珍藏的美好回憶之一!
IEEE台大學生分會
分會簡介
本文將介紹IEEE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臺大學生分會上個學年度的主要活動。
IEEE把全世界分成十個區域(Region) 其中Region 10(R10)包含日本、韓國、台灣、東南亞、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澳洲、紐西蘭等。IEEE在台灣地區建制Taipei Section,目前轄下有兩個學生分會:臺大學生分會和交大學生分會。臺大學生分會目前正邁入第五個年頭。在歷任的指導老師 (Counselor)—許博文教授、張時中教授、吳瑞北教授以及歷任的會長(Chairman) —潘冠宏、林偉誠、范倫達的努力之下,舉辦以及協辦許多活動,會員人數成長到兩百多位。在第三屆時建立了分會的網頁,並可直接上網申請加入IEEE成為學生會員。
第四屆(2001-2002)分會活動
一、會員大會暨新會員招募說明會
這是年度的第一個活動,讓老會員可以同聚一堂,認識新的分會幹部、對分會提出建議與期許,並向大家介紹IEEE和成為學生會員的一些好處,以招募新會員。為了吸引同學的參與,分會提供五個名額讓同學抽獎,每位幸運的同學可獲補助IEEE學生會員年費一年。
二、研究精進系列演講之一 「Latex快速上手教學研討會」
本屆分會幹部不斷思考:怎樣規劃活動,才能吸引課業與研究相當忙碌的大學部同學和研究生參與;最後決定舉辦與研究相關的系列演講。首先邀請到簡韶逸同學為大家講解撰寫論文的工具-Latex,計有五十八位同學參加。簡韶逸同學擔任第四屆分會秘書,為矽統獎學金的得主之一;在研究上的表現優異,有豐富的論文投稿經驗,對於Latex的使用很有心得。經過他的仔細介紹和實例說明,引起與會同學們的熱烈討論。
三、研究精進系列演講之二 「論文投稿及審查之經驗分享」
一個月後,我們乘勝追擊,邀請到電子所陳良基所長跟同學們分享論文投稿與審查的經驗。本次與會人數超過百人,座無虛席。陳教授是IEEE Fellow,發表過相當多的論文,更有豐富的論文審查經驗,目前是重要期刊Proc. IEEE,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等的Associate Editor。陳教授以其豐富的經驗,搭配生動有趣的說明,讓大家對論文投稿與審查的流程有了深入的瞭解;大家聆聽之後,更能掌握箇中奧秘。
代表分會參加IEEE Region 10 Student Congress 所見所聞
第一屆IEEE Region 10 Student Congress於二○○二年七月十六到二十日在新加坡舉行,由新加坡大學IEEE學生分會主辦,南陽科技大學IEEE學生分會協辦。與會的Region 10各學生分會代表共約六十位,分別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泰國、香港等地,台灣地區由我和第五屆會長張小弟同學代表Taipei Section前往參加。本次大會的主題是「Building the Bridge」,希望藉由這個會議,搭起Region 10各個IEEE學生分會之間的聯繫橋樑。
我們於七月十六日中午12:00抵達新加坡,這一天主要活動為與會代表報到和歡迎會。後續幾天的大會活動分別安排在新加坡大學的演講廳以及YMCA的一個演講廳進行。會議中有幾位重要的來賓。Dr. Wallace S. Read是IEEE Foundation前任理事長,2002年IEEE History Committee主席以及2001年IEEE Ethic Committee主席,在keynote speech中主講 “IEEE Ethics”。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活力十足,全程陪伴大家參與活動,並親切地和大家分享IEEE相關的議題。另一位keynote speaker為Prof. Low Teck Seng (R10 主任),主講 “IEEE, Engineering and Asia Pacific”,闡述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的工程師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快速的改變(change)、更大的系統規模(scale)、更小的製程技術、複雜度(complexity)和資訊與知識(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亞太地區擁有多樣化的技術(technology power house)、非常好的製造技術(manufacturing base)以及最大的市場,所以應該是最有機會的地區。Prof. Marzuki B. Khalid是 R10 SAC主席,主管Region 10的學生事務,以 “Challenges Ahead for R10 Student Branches”為題報告IEEE Region 10的現況及挑戰,並在演講的結論跟大家分享:工程師著重理性思考,但是應該注意左右腦的均衡開發,而本次會議比較著重開發感性的右腦。
在第一天的議程中,大會安排了IEEE Training Workshop,主要介紹IEEE的相關事務。Prof. Khalid演講 “Opportunities in IEEE”, Ms. Helene Hung (R10 SAC學生代表) 演講 “IEEE Student Awards, Program and Funding”, Dr. Sourav Dutta (R10 GOLD Committee)講解IEEE GOLD program,此係針對畢業不久的會員所提出的一個特殊方案。最後是Prof. Lawrence Wong (R10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主席)主講 “Getting your way in IEEE Website”, 簡介 IEEE網頁上的資源。
第二天的議程中,Ms. Loreen Ozolins (R10 代表)演講 “Strategic Planning”,提到在 “Strategic Planning” 中四個應該依循的步驟:vision,goals,objectives,activities。此一計劃流程,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情境,當然包括IEEE學生分會的年度規劃。隔天Ms. Ozolins在 “Leadership Training Workshop” 探討的主題包括:「什麼是Leadership? 」、「領導者的一些特質」、「利用一些特質的統計看自己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衝突管理」以及「如何有效主持會議」等主題,這些知識相當有助於組織的領導與管理。顯見大會的用心規劃,希望與會的各分會代表都可以學習這些知識,並應用在未來分會的運作上。
此外,大會為每個分會安排五分鐘的分會運作報告,每個分會至少派一位代表;不少分會報告都超過時限、欲罷不能。各分會都介紹他們的精采活動,例如每月的BBQ、演講、類似電機營等等。更有分會展示他們用來招募新會員所特別拍攝製作的宣傳影片,相當有趣。本分會的報告由我和張小弟會長接力,先介紹台灣和台灣大學,然後說明上個年度的幾個主要活動。我們還帶了觀光局所提供的台灣介紹VCD分送給與會代表。
大會另安排針對大家較為關心的議題,進行比較深入的分組討論。例如,應該增加那些IEEE學生會員的benefit?如何使學生畢業後仍然願意參加IEEE等等,許多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在討論。或許一時並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不過在大家熱烈地討論以及腦力激盪之下,總會產生火花,並且增進彼此間的瞭解。
大會也安排了Team Building Activity,類似我們的團康活動「大地遊戲」:設計三個有趣的關卡,讓大家在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團隊合作、完成目標的喜悅。遊戲具思考性,同時使大家產生強烈的團隊感覺,有助於增進會員彼此的認識與情誼。
第三天下午的行程是公司參訪,我們造訪了思科(CISCO)和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IME) 。在CISCO,參觀他們對一些研究與產品的介紹,例如e-Learning、網路家庭 (Internet Home)、Internet Phone等技術。其中網路家庭透過網路可以遠端遙控家庭內的許多開關。在IME,先透過投影片了解公司的組成與任務,然後觀看半導體製程的簡介影片,隨後大略地參觀其無塵室。
最後一天晚上,大會安排了一場正式的晚宴,並邀請兩位keynote speakers在晚餐開始之前演講。首先由Prof. Phang主講 “Entrepreneurship, what does it take?” Prof. Phang是新加坡大學的教授,後來到矽谷創業,成立SEMICAPS公司,提供半導體failure analysis的設備與解決方案。他在這場演講中分享個人一路走來的創業經驗;創業家的熱情與執著寫在臉上,並洋溢在整個演講之中。第二場演講由Dr. Tan講述他在創投業的經驗。Dr. Tan原是工程師,後來轉而從商;演講中分享他對亞洲地區的投資、創業、公司價值評估等觀察。
七月二十日,在惜別會之後,與會代表交換各自帶來的禮物,然後所有人合影留念。我們要特別感謝Taipei Section全額補助機票與註冊費,讓我們得以參加這一個有意義的國際交流活動,結交許多不同國家的朋友並與其他分會建立聯繫。Student Congress目前兩年舉辦一次,張小弟會長則表示我們分會很願意承辦下一屆的Student Congress。
心得
IEEE學生分會的運作對幹部們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為是學術團體,活動的娛樂性自然無法與學校的其他社團相比。並且系上已經有數不清的演講、研討會,研究生又多半忙於自己的研究,不是非常吸引人的活動就難以邀請到多數人的參與。不過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勇於嘗試,也獲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很驕傲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會員前來參加我們舉辦的演講活動,新一屆的幹部將會繼續辦更多更好的活動,服務更多的會員。目前台大學生分會會員人數在全世界各分會排名第十四(依據IEEE總會2001年底的統計資料),我們有一個雄心,希望未來有機會推廣到排名第一。當然,除了量的增加,我們也希望學生會員踴躍參與會務,提升活動品質。更需要師長以及台大電機之友們多多關心,不吝與我們分享你們的求學、工作或創業經驗。藉由IEEE學生分會,不論您目前是在學術界或是工業界,不論您是不是IEEE會員或學生會員,這是一個聯繫的橋樑,更是一個可以屬於你我的園地,歡迎您的熱情參與。
連崇志,台大電機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第四屆(2001-2002)IEEE台大學生分會會長。
1979級二十週年同學會
莊俊元
過年前楊毅成打電話告訴我:張憶里回台灣,想找幾個同學聚一聚,是否願意參加?我們約好2月3日到僑光堂一起聚個餐,敘一敘。當天來了十幾位同學,大家很高興又有機會再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本來一個多小時的餐會,談了兩三個鐘頭還意猶未盡。聚會結束前,江簡富徵求大家把兩年半前在夏威夷的二十週年同學會撰文刊登在『台大電機之友』上。大家公推我提筆描述,我也未加思索地就答應了。回到家中一想:這二十週年同學會的紀事是何等的重大,過了那麼久(年紀慢慢大了),很多事都已記不得了,想要寫下來談何容易。本來想找個理由推拖一番,不料一個月後江簡富送來一個email催稿,後來打通電話給他,反而被套得更牢。心裡頭也實在感動,過了這麼久,班上同學們仍然如此熱心的服務大家。在美國的同學聽說有事大家都是一呼四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台灣的同學,多年來都虧楊毅成熱心聯絡,吳瑞北和吳武明幫忙更新同學錄。據聞江簡富也為『台大電機之友』出了很大的心力,我如果再推遲就不夠意思了,因此也就硬著頭皮提筆記述。但是由於時間已過很久,很多細節實在已經記憶模糊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海涵,並加以訂正。(完稿之前跟楊毅成打了個電話;他仍是那麼熱心,馬上幫我聯絡呂豐榮,確認大部分的資訊,在此謝謝他倆)
歐湖勝島畫圖中
廿載參商故友逢
執手殷勤為不再
把杯慷慨意仍雄
敢忘刻苦工圖裡
群英好會君需記
互勉相扶慶成功
昔日豪傑友
今朝重聚首
事業隨意發
兒女繞膝走
高談廿載心
快飲一杯酒
鵬鯤騰世界
桃李春風久
我以這兩首黃肇南對這次同學會有感紓懷的詩作為這次同學會記錄的起點。在台大四年,學校對於同學相當尊重,幾乎沒有管理;加上各自相當獨立,大家選的課又分散;四年下來,除了班代表、一些成績較傑出的同學以外,大概都是小組活動;不少同學當時見了面也只大約知道對方是同班同學。電機系臥虎藏龍,同學來自四面八方;畢業多年,競爭之心漸無,欣賞之心取而代之。再過十年,相信大家會更加欣賞彼此。黃肇南的詩正為夏威夷同學會留下一個美好的紀錄。
1999年,距離我們畢業的日子正好二十年。二十年、七千多個日子,不算短。在這次同學會中,有很多同學帶著全家一起來,有的小孩子都比我們高了一個頭了,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而這時也更能體會以前在書本中提到「一世是廿年」的含意了,不就是這樣嗎?新的一代已經充滿了活力,準備迎接世界的挑戰。而我們在離開校園廿年之後,也該停、聽、看,回首來時路,檢討、緬懷以及重新規劃未來的日子。
畢業多年,同學們分別在自己的崗位上打拼,居住的地點最多的是在美國。我在畢業之後繼續念企管研究所,和大部分的同學走的路線較不相同,也就比較疏於聯絡。期間去過美國幾次,聽說美國同學聯絡非常頻繁。有一次在機場碰到陳應新,約好一個早上到洪俊隆家吃早飯;沒想到來了十幾二十位同學,同學們的盛情實在讓我感動。另有一次出差到美國,臨時約了一個餐會,沒想到竟然也到了十幾位同學。同學們的情誼沒有因為時間而淡化,反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是惺惺相惜;也就是這份情誼使得廿週年的同學會,從構想、規劃,最後成為一個盛大的聚會。
台大畢業的同學聽說有這麼一個傳統,就是在畢業廿年時一定要開一個盛大的同學會。在會前一年隱約聽說在美國的同學已經在開始聯絡,計畫在美國召開這一個盛大的同學會。消息傳到台灣,群情譁然。畢業初期,大部分的同學都到美國去了;但是經過這二十年的變化,由於各種機緣,有很多同學陸續返國,住在台灣的同學已佔有很高的比例。因為夏威夷佔了地利之便,而且聽說在夏威夷開同學會幾乎成了台大畢業同學的不成文傳統。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後來決定在夏威夷舉行,台美兩地的同學大約各要飛越半個太平洋。
整個行程的安排由美國同學組成一個委員會進行規劃,由陳良宗擔任召集人,委員會的成員有呂豐榮、蔡文彬、李占魁、洪俊隆、葉公中等人;在台灣則由楊毅成擔任聯絡人。由於他們的努力聯絡,不但使這次出席同學會的人數創了紀錄,也讓整個同學會進行相當順利,更凝聚了同學們的向心力。
時間地點敲定之後,同學們便分頭聯絡。在台灣我記得收到楊毅成的email聯絡,而我在接獲通知之後,很早就計畫參加。後來楊毅成更約好一同前往,並安排好所有的行程;我則是時間到了,帶著老婆美美,背起了行囊,搭著楊毅成的車子出發,非常輕鬆。
8月6日,我們飛到了夏威夷。由於同學會的安排相當仔細,我們一到機場就有導遊來接,大家魚貫上車之後,就直接到達旅館報到。上車前同學們互相寒暄,有點尷尬的是廿年不見,一時之間有好幾位同學的名字突然都叫不出來。到了旅館,不曉得是那位同學的主意,竟然要後到的同學一一喊出已到同學的名字。也許是大家都保養的好吧,仔細看來大部分的同學依稀仍維持著大學時的身材和面貌,而髮際間偷偷爬上的白髮正是智慧的累積。好不容易過了這一關,完成了報到,才發現這次的聚會光從美台各地來的同學就高達42位(聽說這個數字創下了電機系廿週年同學會的紀錄),加上家人更是高達123位。而且整個活動的策劃細膩,除了同學們的聚會外,還請幾位同學就不同的領域提出報告,與大家分享。
報到之後是自由活動,我和美美先到街上逛了一下,又逛到了海灘。來過夏威夷幾次,懶洋洋的南島風情、先進的美國式規劃,總是能讓人有休假的感覺。我想這種氣氛應該就是讓夏威夷能代表美國的休閒文化的原因吧。美國,這一個全球最進步的工業國家,每個人只要在他的崗位上好好地工作,基本上不但是不愁吃、不愁穿,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可以渡個假。而夏威夷更是美國人最喜歡來的地方,所以一年四季都是遊客,美國遊客也特別多。散步途中陸續碰到了幾位同學,互相寒暄了幾句,大家都對能在分別了廿年之後再聚首,充滿了喜悅與期待。
晚餐時有多位同學到International Market Place聚餐,回到Outrigger East旅館後,又聚集在會議室高談闊論,題目是「成功」。這是在夏威夷正式聚會外的三場非正式盛會之一,很多同學都參加了;大部分的同學分享了他們寶貴的經驗,參加的同學都扮演了聆聽者的角色。
第二天(8月7日)一大早,同學們一同進了早餐,餐後到Pearl Harbor及Down Town旅遊。在珍珠港,我們登上了建在Arizona號戰艦遺骸上方的紀念館; Arizona號在二次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時被炸沈,戰後美國政府建了這個紀念館 (Arizona Memorial),希望國人不要忘了這個國恥。我想這是一個國家之所以能進步和偉大的原因,因為她要求國人不要忘記過去所犯的錯,而不是去遮蓋、竄改或故意遺忘。在參觀歐湖島的同時,我也深深的感慨:一個民族如果不努力,不管它過去是如何的風光,到頭來可能趨於消滅。夏威夷的原住民不論過去在夏威夷建立的王國有多久,在國際勢力的競爭下終究是王國消滅,人種也成為少數。
下午由同學進行專題報告,進行報告之前先由陳良宗代表歡迎所有的同學遠道而來參加這次的同學會,並由呂豐榮說明整個籌備的過程。接著進行報告,首先由鄒欣源介紹BroadVision;這家由陳丕宏建立,並且在美國上市的軟體公司,已成了華人的新典範,也是同學中除了多數成功的硬體公司以外,獨樹一幟的另一種成功的新模式。接著由歐陽為賢介紹他的公司F3,我覺得最深刻的印象是歐陽為賢在介紹他的公司時所說的:「不說我們公司做些什麼,而是告訴客戶我們公司不做些什麼。」我覺得在經營公司這麼多年,最大的困擾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而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永遠不夠,所以需要進行資源分配與管理。因此不做什麼可說是一語道破了經營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接下來由鄭士康介紹他在電腦音樂的新研究,以前木訥內向的鄭士康在畢業多年之後,侃侃而談起他的研究的樣子,真不愧是學校的教授。最後由張時中報告他的一項改進IC製程的研究而得到的成果。一個下午下來收穫不少,心中同時也浮起這樣的念頭:二十年前生澀的青年,在進入社會多年之後,已經能在各個崗位上擔任重要的任務,並對社會做出貢獻。
晚餐由陳丕宏招待同學們,坐在遊輪上,在夕陽餘暉下緩緩駛出珍珠港。當天色變暗之後,在夏威夷特有的音樂中,大家非常愉快地享用晚餐;餐後並在服務人員的帶動下,大家愉快的參與載歌載舞的娛樂活動。
回到旅館後同學們又很自然地聚集在會議室進行交心的深度討論,從家庭、生命、生死到中年危機,一直到半夜大家都聚在一起享受這寶貴的一刻。廿年確實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大家都迫切地想和其他人交換、分享心得與經驗。
8日,同學會進行到第三天,也是另外一個高潮,由每個同學上台報告這二十年的經驗與過程。報告中笑聲不斷,有的同學全家上台,有的則由老婆主打,有的由兒子表演魔術,有的則由女兒表現演講的功夫。本來計畫三個小時的時段,一延再延,最後講了五個多鐘頭,仍意猶未盡。本來計畫由曾繼雄、張鴻洋和蔡嘉哲報告的宗教與生命的題目,只得延至晚間進行。
下午為旅遊活動,很多同學及家人都到恐龍灣(Hanauma Bay)去玩水。晚間,也是最後一個大家能聚在一起的晚上,因為第二天就要各奔前程,分道揚鑣。首先由原本預定在早上要提出報告的曾繼雄、張鴻洋和蔡嘉哲等三人簡報及引言;討論非常熱烈,一直進行到半夜一點,才不得不結束。
9日,曲終人未散。整個同學會到8日為止結束,9日為旅遊活動,同學們可依自己的時間參加或離去。9日到Polynesian Culture Center一遊,參加的人仍然不少,度過一個輕鬆的下午,享受南島文化的歌舞。雖然這次同學會主要的議程已經結束了,但是經由這次的活動,大家的心已經緊緊地聚在一起;大家都期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多碰頭,也相約廿五週年的同學會要找來更多的同學。真是1999英雄會,道不盡多少好漢事蹟,等他日,又是千五夕陽落,再聚首,話從頭。
莊俊元,電機系1979年畢業,曾任網際智慧公司總經理。
第5期 動態報導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系友資料庫目前缺少的資料為(依大學部畢業年份):1945~1959,1961~1969,1972~1975,1980,1982。
捐款芳名錄
◎許時琮(電機1986):NT$5,000
同仁獲獎
◎ 郭正邦教授榮獲Canada Research Chair。
◎ 毛明華教授榮獲財團法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二○○二年考察研究獎。
同仁動態
◎ 吳靜雄教授自2002年8月起榮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
◎ 李琳山教授自2002年8月起榮任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 賴飛羆教授自2002年8月起榮任國立台灣大學計算機中心主任。
◎ 陳志宏教授自2002年8月起榮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工所所長。
◎ 電機系新聘連豊力助理教授,2002年8月到任。
◎ 電信所新聘黃天偉副教授,2002年8月到任。
◎ 電子所新聘李泰成助理教授、呂良鴻助理教授,2002年8月到任。
學生獲獎
◎ 電子所唐志淳、張湘輝、吳家欣、林崇勳同學榮獲本校九十學年度「傑出表現」獎學金。
◎ 電信所朱立忠、電子所黃朝宗、詹崇志、李俊德同學榮獲本校九十學年度「勵學」獎學金。
◎ 教育部顧問室「機電設計與整合教育改進計畫」學生專題製作競賽,本系碩士班學生郭騰凱、陳佩穎、詹于民等三位同學參加榮獲佳作(傅立成教授與新埔技術學院電機系簡忠漢教授指導)。
◎ 博士班學生林正儒同學榮獲ACM SIGMOD Research Student Award(陳銘憲教授指導)。
◎ 中央日報與明道文藝聯合舉辦之第十九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徵文,博士班四年級吳文超同學榮獲大專散文大專新詩組第二名。
◎ 大學部四年級莊子肇、三年級陳卓彥、伍健一、賴宏諱、二年級曾祺堯、洪哲茗等六位同學,與本校其他系等共計十八位同學,參加全國大專盃男子壘球賽榮獲冠軍。
◎ 教育部及台北扶輪社舉辦之全國大專院校英語演講比賽,大學部林澂同學榮獲第一名。
◎ 九十年度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大學部徐如蘭同學(郭斯彥教授指導)、陳錦慧同學(林清富教授指導)榮獲研究創作獎。
◎ 九十一年度國科會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年度優秀及佳作晶片獎,電機學群教授指導學生榮獲獎項如下:
組別 獎項 得獎者 指導教授 系所
Digital 優秀晶片 黃元豪 闕志達教授 電機所
佳作晶片 趙維民 陳良基教授 電機所
曾博志 陳良基教授 電子所
Analog 優秀晶片 孫志豪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陳尚斌 劉深淵教授 電子所
RF 優秀晶片 唐志淳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黃裕津 瞿大雄教授 電機所
佳作晶片 黃裕津 瞿大雄教授 電機所
林坤佑 王 暉教授 電機所
◎九十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設計競賽,電機學群教授指導學生優勝得奬名單如下:
組別 獎項 得獎者 指導教授 系所
研究所
大學組
Cell-based 特優
(一隊) 張德浩
徐志瑋 陳良基教授 電子所
優等
(一隊) 趙維民
陳泓輝 陳良基教授 電機所
佳作
(四隊) 黃昭智
方弘吉 陳良基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研究所
大學組
Analog circuit 優等
(一隊) 鄭光偉
張湘輝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佳作
(三隊) 陳奕宏
蔡仁豪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余明士
劉智民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第二屆旺宏金矽獎—半導體設計與應用大賽,電機學群教授指導學生優勝得獎名單如下:
組別 獎項 得獎者 指導教授 系所
設計組 評審團大賞 邱弘緯 呂學士教授 電機所
一獎 鄭光偉
張湘輝
吳家欣 劉深淵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二獎 趙維民、徐志瑋
張永基、林世豐 陳良基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優等 簡韶逸、謝秉諭
曾博志、王度智 陳良基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優等 張喬智 闕志達教授 電機所
優等 劉明倫
林秉勳 闕志達教授 電機所
電子所
應用組 一獎 黃毓文、簡韶逸
謝秉諭、黃朝宗 陳良基教授 電子所
電機所
優等 林伯是
林伯星
廖偉舜 張璞曾教授 電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