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

電機二館教職員休息室-齊聚軒於9月27日啟用,整修經費係由本系1977級畢業校友捐贈,同為77級的本系林茂昭教授撰文記錄此次的募款過程及當天啟用典禮實況,與系友分享 。

本年度9月間舉辦「2013無線5G技術交流研討會」,以及「2013亞太無線電科學研討會」,本期有相關報導。

電機系的學生,學業上的表現無庸置疑,但其中許祐群、張植康有更深的人文思考,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富者更富 、貧者更貧,而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教育改善生活,進而追求夢想」,他們如何募書壯遊為柬埔寨蓋圖書館?兩位同學撰文與系友分享。

Air Guitar讓不曾使用過吉他的使用者,只需透過雙手就能自彈自唱一首完整歌曲,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有趣的設計吧。

電機營是大學部學生暑期間的大活動之一,自第一屆舉辦至今應已近二十年,部份系友當年可能也都擔任過電機系活動幹部,本期由系學會謝伊妍同學撰文報導,系友們可一起回憶年少時光,或做營隊今昔對比。

電機系系友—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資管系廖文毫副教授,於5月22日蒞臨本系演講—漢字解密地圖,透過它,使用者可認識每個漢字符號的意義並進一步了解每個漢字背後所隱藏的古代文明。

本期續刊大學部學生的文學創作與系友們分享。

近期師生榮譽

教師榮譽

  陳良基教授於9月11日出任本校學術副校長,特此恭賀。

  林恭如教授榮膺「2014 OSA Fellow」,特此恭賀。

  林恭如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2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 」,特此恭賀。

  何志浩副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2年度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特此恭賀。

  吳宗霖教授榮獲本校102年度「研發創新傑出獎」,特此恭賀。

  葉丙成副教授榮獲「臺大101學年度優良導師 」,特此恭賀。

  羅仁權教授榮獲「匈牙利Obudai University頒發最高等級榮譽市民獎章(Hornary Citizen Award) 」,特此恭賀。

  張耀文教授榮獲「ACM/IEE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頒發該會五十周年四項研究貢獻與記錄創造獎 」,特此恭賀。

  孫啟光教授榮獲2013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吳瑞北教授榮獲 2013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傅立成教授榮獲邀請出任102~104年「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CSS)Distinguished Lecturer」,特此恭賀。

  吳忠幟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李百祺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孫啟光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陳銘憲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廖婉君教授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魏宏宇副教授榮獲「2012年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李國鼎青年研究獎」,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王暉教授及電信所黃鼎傑同學(碩畢) 榮獲「APMC 2013 Best Paper Award 」(Asia 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特此恭賀。

    闕志達教授指導電子所藍瑋、朱怡睿同學榮獲「2013 NI (National Instruments) 應用徵文競賽RF與通訊組~冠軍」,特此恭賀。

    簡韶逸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2013亞洲創新設計大賽~年度總冠軍、特等獎、一等獎」,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獎項 獲獎學生 指導教授 作品名稱
年度總冠軍及特等獎 張宜蓁 、林世傑 、伍庭曄 簡韶逸教授 SpeakING
一等獎 賴昕妤 、趙冠琳 、鍾孟庭 簡韶逸教授 iCoach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博士生陳陞祐同學、碩士生葉耕成同學榮獲「Automation 2013 Best Paper Award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特此恭賀。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碩士生施博瀚同學榮獲 「ROSE 2013 Best Paper Awar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ic and Sensors Environments ),特此恭賀。

  吳宗霖教授指導電信所博士生鄭齊軒同學榮獲「2013 IEEE EPEPS Best Poster Paper Awa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and Systems),特此恭賀。

  本學群共4位學生榮獲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02年青年論文獎」 ,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名次 畢業系所 作者 指導教授 論    文    題    目
第一名 電信所 黃崇堯 陳宏銘 位元率-誤差最佳化量化器設計
第三名 光電所 汪孝倫 吳肇欣 量子井發光電晶體載子捕捉及逃脫時間研究
第三名 電信所 陳柏翰 王暉 應用於快速合成微波及毫米波積體電路之新式演化式演算法
第三名 電信所 林佟鴻 吳宗霖 寬頻四乘四巴特勒矩陣之設計

  胡振國教授指導電子所博士生許家銘同學榮獲「IEEE NMDC 2013 Best Poster Award」(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Conference) ,特此恭賀。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學生參加機器人相關競賽表現優異,得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競賽名稱 得獎名次 得獎學生-碩士班 指導教授
第六屆上銀智慧機器手實作競賽 總冠軍 林宗緯、柯孟竹、蔡昀軒、陳陞祐(博)、劉哲瑋、林哲毅 羅仁權
智慧型機器人產品創意競賽工業組 第一名 謝政勳、柯孟竹、林宗緯、劉哲瑋、林哲毅、施博瀚 羅仁權
2013新光保全智慧型保全機器人競賽 第二名 周世哲、柯孟竹、林宗緯、謝政勳、黃冠軒、陳懷遠 羅仁權

  陳宏銘教授與電信所博士生蔡東展同學榮獲「第一屆IPPR技術創新暨產業應用獎~特優 」,特此恭賀。

  吳宗霖教授、魏宏宇副教授、周俊廷助理教授指導電機系大學部學生榮獲「國科會101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 」,特此恭賀。

學生姓名 計畫名稱 指導教授
王建詒 在802.11WLAN下針對影片串流的調速機制之設計 魏宏宇副教授

電機系所卓立軒應用於三維積體電路的晶片級共模濾波器吳宗霖教授

電信所許承郁公共控制頻道(CCCH)協定中的參數設置與頻道效能最佳化周俊廷助理教授

電信研究中心

  吳瑞北教授、魏宏宇副教授、田維誠助理教授指導電機系大學部學生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102年度學生工程論文競賽~第1名、第2名」,特此恭賀。

組別 得獎名次 作者 指導教師 得獎論文題目
電機組 第1名 鄭家林 吳瑞北 一適用於不匹配傳輸線系統之類眼高指標
電機組 第2名 王建詒 魏宏宇 調性影片在無線網路即時影音串流應用之調速機制設計
電子組 第2名 王鉞 呂家榮(師大化學系)田維誠 微預濃縮器前級之微去水器

 

  恭賀 101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獲獎同學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電機系1 崔聖揚、王德理、李晏如、許宗嫄、林群文
電機系1 李冠運、黃柏翰、柯威任、林秉民、林遠任
電機系2 許晉嘉、徐子旻、林宏驊、廖苡彤、陳柏志、陳威宇
電機系2 薛世卿、陳    虹、李舜仁、潘柏丞、蕭樂山
電機系3 侯宗誠、周資傑、賴昕妤、呂學諳、蘇誼炘 、曾彥翔
電機系3 蔡曜宏、黃柏源、楊恭年、吳易展、趙冠琳
電機系4 黃俊衡、卓立軒、張乃文、王怡文、林揚凱、郭佳文
電機系4 李青樺、張力中、林植文、李念澤、郭唯誠、許承郁

 

  101學年度第1學期服務學習課程表現優異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電機系3 鄭期文
電機系2 杜宜穆、薛世卿、吳冠融、柯孟琪
電機系1 姚君翰、李律慈、李沂芳、宋昀蓁、詹前修

 

  大二朱柏憲、張杰方、許晉嘉、蕭瑋琳同學榮獲「施耐德2013 Go Green綠色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第一名」,特此恭賀。

  電機所博士生林巧瑩及大三許祐群同學參加「 TWNIC 2012前進校園–青年無限創意為愛網前飛」公益活動獲選為「優秀公益企劃」,特此恭賀。

  何志浩副教授指導光電所學生及管傑雄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榮獲「中華民國物理學會2012研究生優良論文獎~ 優良、佳作」,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優良 何政翰 光電所碩士 從奈米到微米結構設計以達成氮化銦鎵/氮化鎵元件之高效能光擷取/光萃取 何志浩
佳作 陳政營 光電所博士 一維奈米半導體/壓電材料在非量子局限尺寸下之光電性質與電子結構研究 何志浩
佳作 藍彥文 電子所博士 分析奈米結構缺陷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檢驗和電性之關聯性 管傑雄

陳啟東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所學生團隊榮獲「IRHOCS 2012國際機器人實作競賽~冠軍、亞軍」,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名單 指導教授
冠軍 施博瀚(碩)、謝政勳(碩)、陳懷遠(碩)顧少騁(碩)、陳陞祐(博)、葉耕成(碩) 羅仁權教授
亞軍 張彭熙(碩)、盛  俊(碩)、林哲毅(碩)劉哲瑋(碩)、柯孟竹(碩)、蕭  明(碩) 羅仁權教授

 

  簡韶逸教授指導大四學生團隊榮獲「2012亞洲創新設計大賽 ~ 兩岸總冠軍、亞軍」,特此恭賀。

  魏宏宇副教授指導大學部學生團隊(廖宜修、蔡佳吟、高浚瑜)榮獲「2012通訊大賽-Android實作組最佳校園菁英獎 & 企業獎」,特此恭賀。

夢開始之前─寫給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意象練習

朱柏憲

 1 闊步

早起,踏無意的步伐出門

陽光碎滿地(施工中)

扎傷了憂鬱(速限六十)

而我微笑療傷

 

2 烏雲

遠遠就看到了

蹲坐湖心的旅人

乾燥的失眠

天是不忍的表情

當寂寞也蒸發

那旅人見我便別開臉

且冬雨無聲

於是……

 

3 刪節號

於是……

沒寫完作文就跑出去

迎接一整個盛夏的未完

文思就是哈哈手痠了老師握才不告訴逆雷

棍子一提就衝了出來。隱隱作痛的青春

那時整座盛夏,剩下的

就是……

 

4 故人

「然後……」

沒有然後了,妳說

自此永恆的放逐在e小調

贖罪的獨逕,大千之下

那是長長的長長的一生

我還在遠走他鄉

止步,在時間稻黃的岔路上

大地又吹起了季風

 

5 死線

死拖硬拖終於快要來不及

平行處理加速省時,作業企劃結婚老去然後

呦呦我們一生都在趕死線喔揪咪

 

6 絕望的型態

單音的雨點落著

早晨輕輕扎著醒的雨下著

路面,車頂,永不可及的遠方下著雨

雨下在同樣的步伐裡

打在鐵灰色的往事裡的雨飄著

酒瓶咖啡杯之上

乾涸的雨

雨下在層層疊疊的苟活裡

 

7 短的回憶

街角遇到妳。

簡訊。

山徑,葉緣,寶藍色的雨。

今日停課。

雨在心裡下。

午後詩從窗口滲入的身形。

 

8 逃家

逆風的音色如血,月落

鋼筋似阿爸的棍在路中央

全世界都結了霜。關於家

女人的哭聲在遠遠的遙遠的背後

路在夜的迴圈裡

遠遠的看見樂園,盛開

在一朵將死的花上

 

9 莊嚴1

革命那麼多次,青銅質

的膜拜那麼神經質

剛剛那個衛兵的鬍渣沒刮,讓我

起來走動走動

刮刮

台北市糾結的鬍渣

 

10 偷窺盛世

(浮~)藍藍的水面

我偷看你翻看我一臉XD

 

11 下坡

看妳狠狠接住我的表情。

 

12 階

啊啊鬧鐘又被我=口=

反射性按掉了那個=口=

勒?隨便啦前面的人=口=

擋我者死啦今天的紅燈=口=

特別多欲速則不達屁話啦=口=

如果不快點就(自行填入)=口=

冏。痛。

13 夏冬之交的午後

一陣暴雨來了又停了

氤氳啊蒸發之後又飄散

成為雪

佔據熾熱的鐵窗

整個城市都結凍了

思念如雪落

把妳想在心裡(融雪)

並且推窗吸一口

純潔的廢氣

「秋天呢?」妳問

「結霜的時候我正在遠方。」

 

14 逃1

烈日下萬千行人默不作聲回頭看著我

 

15 長的回憶

門的聲音

握把清脆的旋轉的聲音

腳步、衣料和皮膚廝磨

秋天瞌睡的聲音

樹葉進行最後一次光合作用的聲音

是寂靜的歌。靦腆的走廊

長長延伸向懸空的花園

當我撐傘飛向妳

雨會撥弄葉間的豎琴

講一個好聽簡單的睡前故事

作夢的聲音

銀河躡手躡腳繞過

愛人般黑洞的聲音

仰望的聲音

月光的長拉弦

然而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當我回想

浴室的深處點滴在窒息之上

拖著濁黃的回音。午後

一陣暴雨來了又走了

人們仍在趕死線

門縫的聲音,寂寞蒸發的聲音

教室拆掉了,小草傳述故事的聲音

地球高速自轉的合奏

我落後的c小調獨語,醒時

追趕無言的樂隊

午後,這是城市噤聲的瞬間

雨就下了。

 

16 逃2

於是醒。

鋼筋漫天而落,地下水噴湧

平凡無奇的災難降臨

城市裡,逃,是唯一的去路了

神不知去向

太平凡了以至於我們幾乎忘了

在逃跑之前仍愛著什麼?

車陣飛起,暴雨,大火如歌聲瀰漫

地基雄姿挺拔

快,放逐我們到電腦深處

或者愛情裏頭

如果逃亡的洞口堵塞如果已堵塞

請讓我如往常地因厭倦而睡著

並永遠永遠地

 

17 列車

那列車就這樣走遠了但車廂始終在我眼前。旅人想必是徒留了甚麼啊鳴笛聲依舊爬滿了樂譜,風起,的時候,車輪聲依舊充滿著陽光;設想遠方有人或者,甚麼都沒有。我有一整箱行李的月台,卻忘了放進目的地。列車開呀開就這麼越開越越遠,然而車廂依舊沒有把我載走。遠方是家長長的延伸。

18 自殘

這時,應該選用甚麼刀最好?

濕透的仰望,雷電

剪開大氣防護衣

宇宙射線如帥哥美女成群衝進來

突變我的愛情

 

19 光的型態

頭髮掉光或塗滿防曬油那種

該去上課的那種

遠行的那種,仰望的那種

肢解成彩虹那種

佳節不愉快走在路上快瞎了的那種

(註: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閃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救贖的那種

還有那種一出教室就雨停的

樹影間如夢中情人輕輕躡過來

在雨滴折射裡

和你演一段親吻大地的皮影戲

 

20 莊嚴2      

革命是突然的

塗藍的且徒然的

整座城市活在憂鬱的後革命時代

路人全都忘記刮鬍渣

午後,城市依然寧靜地喧囂

雨下在層層疊疊的夢裡

 

 

21 蒸氣的型態

雨的預言無端升起~…~~~~~

大霧中,前世來生齊聚一旁~~~

討論夢與時間的可能~~…~~~

莊嚴的光之下,永無可逃離~~~

關於絕望的死線我們~~…~~~

斟酒,斟咖啡,對坐~~~~…~

看未來是否長胖了一些,愛情~~

凋萎成平凡的樣子了沒……~~~

 

22 末日

億萬路人騎著殞石暴力降落有夢的中生代大地

原始爬蟲類紛紛逃到不能再逃惹變成化石繼續想像的文明

 

23 想像

想像的文明中我們想像地愛著想像世界和平一切安好然後想像地想像著在想像的文明中……

 

24

在二十三首歌裡,我夢見七個自己。

第一個自己在曠野上,寂寂響遠的大陸型氣候,不遠處堆積著小小的樹林,山脈,雲層。近晚。我無聊的走著,心裡毫無情感,手裡擒著三顆剛才械鬥中喪生的人的頭。兩顆敵人的,猙獰的面容仍未褪去,死盯著地面,像是要瞪出甚麼血色的花朵。另一顆是愛人的。

太陽上升下降不知幾回了。山腳下終於碰到溪流,我口渴啊飢餓啊拿水洗我愛人的臉緊接著喝一口清涼的水。族人已散,不知近處那咕嚕咕嚕叫的是何方野獸?然而我已是不願逃避的。這時語言還沒誕生,我還逃不進詩裡。

第二個自己念著經文,在小小的小小的村莊裡。升起的火堆熊熊點亮了愚昧的夜晚,照我裸露而不堪的信仰。身穿教袍,眼神空無的盯著前方木架。村里因為突來的疾病已死去一半的新生兒,信徒們近乎瘋狂地想把所有可能是巫女的十七歲女性通通抓起來,一把火燒了。想當然耳他們沒放過R。而此刻我眼前R已失去意識,火就要燒到她的腳了。我仍在念誦經文,祈禱文,祈禱這可怕的世界末日趕緊來臨。第三個自己在馬車上,路途遙遠,乘著城市興起,我一介旅行商人純真追求利益。而此刻我輕輕唱著北方寒冷老家鄉的歌,給我懷裡的愛人,一隻寂寞的異教神。我們的歲月是如此的天壤,然而只要此刻,當手緊緊把此刻牽住,把此刻牽住……

第四個自己策劃一次屠城行動。第五個自己則同時在逃跑。第六個自己親眼看見深愛著的妓女Y背叛自己,在尼羅河岸,生與死與愛恆久發生之處。我甚麼都做不了,於焉我就地,睡。夢裡我把Y狠狠地拋棄,神智清醒地打算在醒後再愛一次。然而我是再也沒醒過來。我是沙漠中風化最嚴重的人面獅。

第七個自己在電腦前趕死線。他已經感受到所有的背叛、愛、詩,或是一些悖論。他在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下穩穩行進,是社會一致認同的一種好學生,準時交作業,考好試,行為端正有禮貌,對金錢有健康概念,對健康也有健康概念。唯獨那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深深藏在海底,忙碌的城市裡永遠不會被察覺到的一種,近乎平凡且無聊的絕望。嗜古典樂中那些深沉的悲哀的,還有咖啡,靜止的畫作,抽象概念的文字。他不曉得自己所持的核心概念:愛,是如此的脆弱以至於,他總是一步步,走向前六個自己。

在二十三首歌裡,他夢見七個自己。

– 朱柏憲,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漢字解密地圖

編輯室

臺大電機系專題演講

時  間:102年5月22日下午3:30-5:20

地  點: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李學智教授

主講人:廖文豪副教授 / 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資管系

‧前言
漢字解密地圖又可稱為漢字衍生關係圖或漢字樹,它以系統化的方式呈現文字的衍生脈絡,是解密漢字符號的有力工具。透過它,使用者不僅可以認識每一個漢字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也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每個漢字背後所隱藏的古代文明。自從漢朝以隸書體代替古體字以後,許多甲骨文、金文所代表的圖像意義大幅消失,以至於無緣見識到甲骨文及金文的文字學權威東漢許慎,在編寫說文解字時產生不少錯謬。兩千多年來,華人天天讀漢字,卻多半不知它的構字意義,而漢字解密地圖有系統地解開華人長久以來的文字疑惑。為了解開兩千年來的文字之謎,廖教授憑藉資訊科技專長以及十餘年來研究古字體之熱忱,廣泛蒐集所有古字符號以進行比對分析,最後確認出每一個古字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進而建構出漢字解密地圖,於是出版了廣受矚目的漢字樹叢書。

主持人李學智教授特別介紹今日的演講者廖文豪副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資管系,他同時也身兼該校的圖書館館長,並曾擔任過該校的計算機中心主任,其專長為資料庫的管理系統、資料模型的建構與分析、計算機結構。而對於漢字這麼獨特的研究,其實一般認為應該是中文系相關學者的專利,不過廖教授其實是我們台大電機系的學長,他依據他對漢字的興趣以及他在電腦方面的專業知識,對許多的漢字做了一些不同的解構,並加以整理得到了它們發展的脈絡與衍生地圖,整理成所謂的漢字樹。今天他要依據自己在資料庫方面的專業知識所整理出來的漢字地圖,來向各位娓娓道來漢字是如何創造與衍生的。

 

‧漢字樹的由來

廖教授一開始表示很榮幸能跟各位學弟妹們分享他研究漢字的一點點心得。在他所任教的北商有位外籍老師曾經提到他有十幾位朋友,跑到中國大陸去學中文,只學三個月左右就全跑回來了,他們覺得學中文太無聊,一筆一畫都不知道意思,卻要把它們硬背起來,這樣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實在是太痛苦,一輩子都很難學會。很多外國人會講流利的中文,但大都不會寫。如果能突破這點,勢必有助於漢字在國際間的推廣。

使用資訊工具來研究及整理古漢字是非常有利的,除了可以將漢字進行統整分析,還可以藉著它來建構出極為系統化的架構,而這在過去是不易達成的。漢字樹就是藉著資訊工具將漢字有系統架構起來的成果。漢字樹原本叫做漢字解密地圖,不過遠流出版社擔心有些讀者會看不懂,由於漢字衍生地圖看起來像是樹狀結構,所以就改做漢字樹。

‧從闖關遊戲中了解漢字衍生

為了增加趣味性,教授藉著漢字猜謎的闖關遊戲讓大家來體會一下漢字的衍生,請大家猜一猜每個象形字所代表的現代漢字。第一關是有關房子的衍生,它的衍生過程好像是孩童畫圖。先畫一個房子的輪廓 (宀),再畫一個門,就成了一棟最簡單的房子 (向),商周的人蓋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大門一打開來便是南方,於是這個字便引申出方向的意涵。接著,為了讓房子看起來更宏偉,於是在原有屋頂上頭再添加一層華麗屋頂 (尚),在古代,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天子居住的殿堂,其屋頂構形採用從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紫禁城太和殿、故宮博物院也是採用這種屋頂構形。接下來,再以夯土台當地基墊高房子,就成了 (堂)。在周朝,殿堂台基的高度是有嚴格規定的,地位高的人才能居住在台基較高的房子。《禮記》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以前我們講的寶蓋頭「宀」,許多人都不知道它代表房子,以為跟頭或蓋子有關,其實所有的「宀」都跟房子有關,如宅、室、寮、宇等上百個字都是,從投影片中「宀」的衍生圖來看,「宀®向®尚®堂」只是眾多衍生路徑當中的一條而已。

過去我們學漢字,卻連基本符號的意義都不甚了解。在他小學時,以為雙人旁「彳」跟人有關係,但那時候問老師時並沒有得到一個清楚的答案,一直到他自己研究漢字以後才發現雙人旁其實是指一條馬路。比如說「行」的古字「╬」代表四通八達的馬路,若把右半邊省略掉,就變成了「彳」,就是後人所稱的雙人旁。由此可知,我們一定要認識基本的漢字符號,才不會被誤導,才能真正認識漢字的精髓。

第二關的衍生關係也很有趣。如何描寫一個人的舌頭呢?舌頭自口而出,可以上下左右擺動,擺動的時候還會有口水噴濺,於是古人造了「舌」。「舌」的甲骨文 描寫從口裡吐出一條會擺動之物(Y字形舌頭),周圍之小點表示口水。舌是可幫助說話、分辨味道的器官。「舌」的衍生主幹為 。首先, 伸出一條會擺動之物,於是就衍生出 (舌);接著,舌頭一擺動,就能產生言語,言( )表示在「舌」( )之「上」( );古人進一步發現,當人口中含著樹葉或管子等物,便能發出美妙樂音,於是他又在 (言)內再添加一筆畫,音( )表示口含一物所發出之美妙「言」語。接著,廖教授展示「口」的衍生圖並解釋其中一些有趣的漢字。

第三關漢字猜謎是有關人的衍生。漢字的造字很有系統,由簡至繁,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繁」是由 ,先有一個不分性別的 (人)。這個人跪坐下來,「雙手交垂」便衍生出「女」( ),一個端莊賢淑的女子。如果在「女」字的胸前添加「兩點」之後,就又衍生出具有「哺乳」能力的「母」( )親;若在母親的頭上再添加「一根根頭髮」,就衍生出「每」( ),藉此引申出每一根、每一滴等意涵。如果在「每」的旁邊添加一隻持梳子的「手」,就衍生出「敏」( ),意表一隻快速打理滿頭亂髮的手。最後在「敏」底下加上一條「髮辮」( ),就衍生出「繁」( ),因此由編織髮辮引申出「繁複、繁瑣」等意涵。

從以上的衍生關係可以看出古人造字有一些衍生規則:由簡單筆劃逐步添加構件而衍生成繁複筆劃的字;其次,是從具象的文字,如人、女、母,逐步進入愈來愈抽象的文字,如每、敏(敏捷)、繁(繁複)。許多字看似雜亂無章,但若是能抽絲剝繭找出字與字之間的衍生關係及演化關係,便能解開漢字構字的奧秘。所謂的「衍生關係」是由一個字衍生出另一個字,而「演化關係」是指同一個字,由甲骨文、金文、篆體,一直演變到現代字體的過程。若是能掌握漢字的衍生路徑以及漢字的演化順序,就能建構出完整的漢字系統。

經由上述幾關漢字衍生猜謎遊戲,廖教授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我們能夠根據一套有系統的架構,透過電腦把許多有關聯的漢字符號都找出來,如此便能破解每個漢字符號背後的意義。在他剛開始做研究時便遭遇一些困境,每個學者對於每一個符號的解釋都不太一樣,非常地不一致。所幸,像是大海撈針的幾十萬個符號裏,藉著資訊工具的彙整分析,還是能有系統找出古漢字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漢字解密樂無窮

而在讓同學們透過闖關的方式了解漢字的衍生關係後,廖教授接下來準備另一份投影片,讓大家體會漢字解密就像破解命案一樣,充滿著懸疑與趣味性。破解漢字必須設定相關的檢驗原則,否則會流於自說自話,缺乏公信力。廖教授自訂五項檢驗原則,例如,必須符合甲骨文、金文構型,必須有先秦典籍為依據,其次,對每一個漢字符號的詮釋必須能套用在所有含有此符號的漢字上,除此之外,還必須能據此合理詮釋所有引申意義。

例如「方」是一個很常用的字,但構字起源眾說紛紜,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方」是兩艘併攏的船,但從甲骨文、金文等構形卻是怎麼看都不像;近代有學者認為「方」是挖土的耒插(圓鍬),但也無法自圓其說;也有學者認為是一個人在挑扁擔;還有人認為方是畫方型的工具,卻無法解釋如何操作。自許慎以來,「方」困擾了不知多少的古今學者。什麼是「方」?翻閱先秦史書,再對照甲骨文、金文及篆體,可以清楚發現,「方」指的就是「國境外的人民」,這樣的詮釋使得各種包含「方」的漢字及史書記載都變得合理。周朝典籍中記載著,商周人稱邊境外的民族為方,例如,當時北方民族有鬼方、土方,西方有羌方、東方有人方。所以,「方」就是指鄰國人,方的甲骨文 在「人」之上添加「一橫畫」,表示邊境上的人民。

為了進一步驗證,廖教授將所有含有方的古字彙整起來,主要有「旁、邊、防、放、敖」等,赫然發現這些字都與鄰國有關,「旁」代表四圍邊境的鄰國人,「邊」代表鄰國人從邊境進入本國,「防」代表阻擋鄰國人的城牆,「放」代表流放到鄰國,「敖」代表到鄰國出遊。

另外,就引申意義的驗證來看,商周時代,各國的國土講究「四方」,唯有四四方方的領土才算是完整的國土。《周禮》記載:「方千里曰王畿」,國土的中央是君王所居住的王城,是一塊占地一千平方公里的方正土地,而再往外一層層擴展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方的本義為國境外的一群人民,以此來檢視它以下幾個引申義也都是吻合的。

1 方向或方位:所謂的「東方」就是指位於「東邊的方國」,「西方」就是指位於「西邊的方國」,因此後人以東方、西方等代表方向或方位;

2 某一邊:由於方國相當多,而且國名常有更變,當描述國與國之間所發生的事件時,為了簡化敘述,就簡化以代號來稱呼了,如敵方、友方、甲方、乙方等;

3 四邊對稱的形狀:殷商人稱「四境鄰國所圍之地」為「四方」,相關用詞如正方、長方等。

除了用於破解漢字以外,廖教授說漢字衍生圖也簡化了六書,使人更易理解構字意義。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大家都以六書來講解漢字,但其中的轉注、假借就連中文系畢業生都難以說清楚,可見六書教學法其實是非常複雜難懂的。事實上,每個漢字符號不外就是形、音、義而已,像「方」這個符號到底代表聲音還是意義,我們可以清楚地從衍生圖上看到,圖中的實線代表跟意義有關,虛線代表跟聲音有關。例如,「旁、邊、防」等裏頭的方是代表意義,屬於義符;而「芳、肪」等裏頭的方是代表聲音,屬於聲符。透過義符與聲符的辨別,大量簡化學習上的困擾。

接下來廖教授繼續為大家說明解密地圖在歷史考證的應用。頭一個歷史謎題是,大禹到底存不存在?「禹」代表什麼意義呢?《說文解字》說「禹」是一條蛇,因為它中間有個「虫」,而虫就是蛇。知名史學家顧頡剛據此提出「禹」的構字本義既然是一條蛇龍,所以大禹是個虛構人物,根本不存在。此外,史學家楊寬說,大禹是由「虫」、「九」兩符號組合而成,代表一條勾龍。他進一步說,古籍記載勾龍的父親是共工,既然勾龍就是大禹,而大禹的父親又是鯀,因此他的結論是「共工就是鯀」。雖然這項推論很有意思,但其實充滿矛盾的。首先,《孟子》說大禹是「驅蛇龍,治水患」的人,如果他自己是蛇龍,那怎麼會去趕蛇龍呢?此外,史書記載「大禹伐共工」,如果共工是禹的父親,那大禹攻打父親不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不孝子嗎?所以這樣的推論顯然沒有考證清楚。另外,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楚戈在《龍史》一書中說,金文「禹」像是兩條蛇龍交纏在一起,所以他推論「禹」代表兩條蛇在交配,因此引申出「禹」有淫亂的意思。無獨有偶,大陸名嘴更在電視上宣稱大禹有外遇,否則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很不正常的。

「禹」這個字到底代表甚麼?從金文及篆體來看,的確是由「虫、九」所構成,虫代表蛇,但九代表什麼呢?從九的衍生圖來看,九其實代表一條伸長的手臂,所有包含九的漢字都與伸長的手臂有關。例如「仇」代表伸長手臂去抓的仇人,意味著無論仇人逃到天涯海角都要把他擒拿,又如「究」代表伸長手臂去洞穴中摸索,探究也,而「萬」則是伸長手臂除去蠍子。既然九代表伸長的手臂,那麼,禹就代表抓蛇龍的人,這樣的禹與史書上所說驅蛇龍治洪水就完全吻合了。為了進一步舉證,廖教授將虫及九的衍生圖作了一番解釋,如「強」代表拉大弓射大蛇,引證了古籍中劉裕、后羿射大蛇的典故,「閩」代表「蛇門」境內,意指古代越國境內,同時也引證了《吳越春秋》的「蛇門」典故。

再來看看「龍」的演化歷史,甲骨文的「龍」 像是一條張開大嘴的蛇,不少專家考證,古代的原始龍就是大蟒蛇之類的生物,但為何在金文、篆體裡卻在大蛇之上添加一個「辛」的符號呢?由辛的衍生圖來看,含有此符號的漢字都與罪犯有關,因為「辛」就代表逆天之人。既然如此,龍不就意味著是一條逆天的大蛇嗎?原來,古代發生大水患,被認為是逆天之龍所造成的,一直到大禹驅走蛇龍,水患才平息。《孟子》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論衡》也說:「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使禹治水,驅蛇龍,水治東流。」黃河龍門是大禹驅趕蛇龍的遺跡,長江三峽的龍脊石是大禹斬蛇龍的遺跡。古字也可證實相關記載,如甲骨文 表示龍在吐水, 代表雙手抓龍。廖教授也同時以虹、寵、龐、龔等字及有趣典故加以引證。龍為何後來被認為是好的呢?廖教授認為轉捩點在劉邦,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利用人民對龍的迷信與恐懼,捏造自己是一條紅龍的許多事蹟,包含母親遭蛟龍性侵生下自己,將自己斬白蛇事蹟說成紅龍斬殺白龍,妻子呂后也編造有紅龍盤旋在劉邦頭頂等等,劉邦當上皇帝後開始身穿龍袍,凡此種種,於是,惡龍從此翻身為好龍。

最後,廖教授讓大家玩一場漢字解密遊戲,「冉」這個古字到底是描寫甚麼呢?有學者說是魚,也有說是臉上的毛髮,有人說是龜、蛙等,但答案是什麼呢?我們先從眾多包含此符號的甲骨文來找線索,甲骨文顯示,冉會在陸地上走路,有人在追冉,有人抓冉來火烤,有人坐船去抓冉,冉還可以在市場上秤重販售,到底冉是什麼樣的生物呢?透過實物圖像、字形辯證、古籍引證、字義引申及衍生關係等檢驗後,廖教授提出鱉甲說,相當有趣!

‧整理漢字,引經據典

在講述完兩個主題後,同學們的發問也十分熱烈,廖教授也耐心的一一解說。像是有同學便好奇,甲骨文的字這麼少,那後來的漢字是怎樣整理出來的?廖教授答道:「甲骨文雖然字不多(約4000字),但所有的部首或基本符號都已經出現了,以後出現的許許多多漢字都是由這些基本符號所拚出來的。」另外也有同學提出質疑,這些漢字有些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有些卻好像是自圓其說,是不是研究這個領域的人都是在自圓其說呢?廖教授解釋道,的確在很多人研究漢字,有時候並沒有考慮得很清楚,但是他所解的漢字都會遵守五大項檢驗原則,如符合考古證據(如甲骨文字形或古文物)、符號詮釋及衍生關係的完整一致性、先秦典籍引證、字義引申的合理性等。除了邏輯上的正確性外,一定要在古文物或古籍中有證據,而這種理性辯證的態度應該也是身為理工人的一個特質吧!

2013台大電機營 – EExplore相關報導

謝伊妍

今年暑假期間大學部的學生們,延續了台大電機系十幾年的傳統,開設了招募全國高中生共同參與為期六天五夜的2013台大電機營。本次營隊名稱為2013EExplore,概念發想自將Electric engineering(電機工程)的縮寫EE和explore(探索)相互結合,期許著參與的高中生們能夠在營隊中學習如何探索知識與技能,並培養他們對電機工程學系的熱忱。本營隊的目標在於:讓對電機工程學系有興趣的高中生能更加了解台大的生活,並親自體驗初階的課程內容,對電機產業等有初步的知識,同時又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並與學長姐們有接觸的機會……等。所有籌辦營隊的工作人員們,透過密集的活動彩排與營隊規畫,希望能帶給參與的高中生們難忘的回憶,藉以豐富他們的暑假生活並對於未來的學系方向更有目標。

在活動設計部分,我們提供了許多專業知識領域的教學課程:包含電子電路實驗、撰寫電腦程式實驗的教學,共分以初階和進階的方式循序漸進,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基礎的電機領域課程。同時也透過實驗室參訪、業界參訪與專題演講等內容,向高中生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電子工業技術的演進與半導體製程等相關主題。營期期間,我們會帶著小隊員們走訪電機二館的不同實驗室,透過教授與學長姐們的介紹與分享,讓小隊員們能更深入了解電機系的研究主軸。另外更實地參訪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大廠,讓小隊員們了解目前電機領域的發展與業界情勢、科技產業變化脈絡,一窺電機產業的頂尖科技。

除了嚴謹的知識教學內容之外,大學部的學生們更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密集排練表演活動,讓參與電機營的小隊員們能一窺電機系學生們的多才多藝。第一天的迎新晚會中,學生們以精湛的舞技與有趣的戲劇表演,讓小隊員們嘆為觀止、驚呼連連,並透過與觀眾互動的方式炒熱全場氣氛,為整個營隊帶出絕佳的開端。

接連幾天透過大地遊戲、RPG、營火晚會……等有趣的活動,帶著小隊員們探索台大校園,培養不同小隊之間緊密的情誼。大地遊戲是讓不同小隊透過競賽的方式,在每個關卡互相競技、賺取分數,藉以提高小隊員們之間的默契,並催化友誼的滋長。RPG遊戲則是依循著線索完成任務,各小隊到不同關卡時,會有必須解密才能得知的線索和提示,小隊員間需要彼此合作才能拼湊出故事的全狀,透過思考與解謎的過程,找到下一個有關的關卡,逐一破解之後才能完成任務,這項活動除了娛樂性質之外,同時可以訓練小隊員們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

營火晚會則是在最後一晚的竹科參訪後,隨車到竹圍的營火場舉行。晚會中有個橋段是讓全體人員一同繞著營火共舞,溫馨的氛圍隨著營火的熱度,宛若夏日的豔陽般,感染了參與營隊的全體人員,更凝聚彼此的心。此外更有精采絕倫的火棍、火手與螢光棒表演,炫目的演出讓觀眾目不轉睛,興奮的尖叫聲此起彼落。配合著震撼人心的音樂聲,閃爍的縈縈火光,將成為小隊員與工作人員盛夏中最難忘的回憶,斑斕交錯的璀璨螢光色,更是一生中難以抹去的繽紛光彩。

在營隊進行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會發放電機營報紙,紀錄前一天的活動照片與訪問小隊員的內容,另外我們也將有趣的活動過程錄影,並製作成新聞的形式播放給小隊員看。到了最後一天營期結束的時候,我們更製作出紀念光碟,擷取了營隊期間拍攝的精采片段,讓小隊員們人手一片帶回家,讓他們能夠一再反覆回味、品嘗這個營隊的美好與深刻感動。

台大電機營在十幾年的辛苦經營與努力之下,已經茁壯成為除了杜鵑花節之外,對全國高中生來說接觸台大電機系的最佳管道,除了提供高中生們難忘的暑假回憶之外,更是大學部學生們課外活動的重頭戲,不但能夠聯繫同儕間的情感、紓解繁重的課業壓力,更重要的是,籌辦此營隊的過程更蘊含了傳承電機系價值的重大意義。期待未來在電機營的籌備上能夠更加創新,並將對學弟妹的熱忱與團隊精神延續下去,持續為本系注入新血。

– 謝伊妍,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Air Guitar 圓了我們的吉他夢

楊格、蔡維哲、宋梓平

  在廈門華僑大學比賽的會場,宣布得到了最佳人氣王和台灣區第二名的殊榮時,我們真的興奮萬分。最初,當我們在發想創作題目時,Air Guitar被提出後我們都認為會是個十分有趣的創作,但是當時我們並不知道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今得了獎、看到評審和同學們在玩樂時驚奇和歡樂的笑容,總算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和肯定。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提供大家一個簡單愉快的吉他彈奏經驗,即使不曾彈過吉他,我們都只需要透過雙手就能自彈自唱表演一首完整的歌曲。雖然說現在距離最終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相信我們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無論是在技術或比賽的經驗上,我們都曾面臨過不少的問題,最終都一一化解了這些困難。

在設計Air Guitar的開始,由於對背景知識的缺乏,我們只好利用簡單的演算法一步一步慢慢改良。為了精準地辨別使用者的手勢,我們設計並嘗試了很多種手部特徵,並且想盡辦法用簡單的方式去除背景雜訊的影響,為的就是讓玩弄我們Air Guitar的人們有更棒的體驗,耗費了我們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

除了技術上碰到的困難之外,在比賽的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在台灣區的決賽前幾天,彈奏Air Guitar的高手蔡維哲前往比利時擔任交換學生,結果只好由另外兩人楊格和宋梓平臨時匆匆練習上陣,驚險萬分。而在兩岸區決賽時,楊格前往美國參加另外的會議,最後由宋梓平帶著兩名臨時找來的替補出席決賽,不過由於我們Air Guitar系統簡單容易上手,臨時組成的代表團仍在展場上有亮麗的演出,進而獲得評審的親睞!

在使用者經驗,Air Guitar不僅操作容易、人人可以上手,而且設備輕巧、不易受背景環境影響,更重要的是擬真的聲音輸出和Real time的執行速度,讓彈奏吉他變得輕鬆簡單。有了Air Guitar,從此不用再背著沉重的吉他到處跑、吉他初學者也不必擔心技不如人,只要拿起你的Air Guitar,隨時隨地都能恣意揮灑。

Air Guitar的彈奏方式很簡單:使用者站在攝影機前調整好位置,雙手呈彈奏一般吉他的姿勢,就好像拿著一把「空氣吉他」一樣。接著左手擺出各種手勢,代表想彈奏的單音(或和弦),然後右手上下揮動做刷弦的動作,就可以彈出一首動人的曲子啦!我們支援的手勢多達十種,也就是說可以彈出十種不同的單音跟和絃,若想要更多的話,也可以再進行擴充。

Air Guitar利用一台攝影機捕捉使用者的影像,然後將錄下的影像輸入到一塊DE2板上進行即時的影像分析、處理,再合成出吉他的聲音,並由喇叭播放出來,達到幾乎和彈奏真實吉他一樣的效果!同時Air Guitar還可以連接一個螢幕,將使用者彈奏的音符(或和弦)顯示在螢幕上。另外,右手刷弦的感測區塊是由上而下的平行線,就跟真的吉他一樣,所以不管是快速地上下刷弦、或是一根一根弦分別彈奏都能夠做到!Air Guitar實現了我們的夢想──不需要實體的吉他,只要手裡拿著一把「空氣吉他」就能彈奏出如同真實吉他般動人心弦的樂音!

– 楊格、蔡維哲、宋梓平,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臺大電機學子募書壯遊 為柬埔寨蓋夢想圖書館

對於柬埔寨,你也許看過吳哥窟壯麗的景觀,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吳哥窟所在的城市──暹粒,一座台灣人打造的圖書館正藏身在一間佛香繚繞的寺廟之中。

在今年一月,一群台灣年輕人揹著背包提著行李,帶著將近兩百公斤、六百多本書來到了柬埔寨最有名的觀光景點──吳哥窟,打造了一座夢想圖書館。來自臺大電機的許祐群和張植康,找了其他四位不同背景的夥伴,於去年十月至今年一月期間,在台灣持續募集英文書籍。經過收集、篩選、打包的過程後,平均一人帶著三十公斤的童書、小說、工具書,乘著飛機踏上了為期二十天的旅程。(2013年1月13日至2月1日)

「送書到國際」的計畫,起初由許祐群與台大地理的吳孟融發起,於去年進行第一次的「送書到印度」活動(網址:www.facebook.com/T.I.D.A.dream),同為張植康則擔任這次行動的資訊科技負責人。而今年的行動「送書到柬埔寨」又加入了三位夥伴:許祐銘(台大電機)、曾宥輯(東吳社會)以及徐嘉彣(輔仁英文),分別擔任攝影師、紀錄片導演以及翻譯。

自稱「Yo&Mario」的兩位發起人,目前就讀台大電機系與台大地理系,麻吉的背後原來是九年的好感情。來自澎湖馬公高中的他們,上大學後從澎湖到台北求學的相似背景,讓他們看到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有錢有資源的地區,學生高中就能到大學見識;沒錢沒資源的地區,學生高中畢業後要不要繼續讀大學都是問題。」孟融說。

「解決之道是讓人們看見這件事情並思考它的嚴重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富者更富、貧者更貧,而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教育改善生活,進而追求夢想。」祐群補充:「透過資源重新分配的方式,把資源從最充足的人手上帶到最需要的人手上,追求實質平等,把學習權交還給正確的對象。」

在柬埔寨的日子,他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公立高中只有半天課,但是學生中午放學後常會主動到圖書館、課外教學場所上課,繼續一天的學習;不像台灣的補習班,通常是父母帶著學生到處找名師。柬埔寨的孩子資源雖少,卻多了一分自主、少了一分依賴。

「現在我想要改變柬埔寨,要改變柬埔寨前我必須先改變我周遭的事物。」使用夢想圖書館的學生Thorng如此說。

Thorng是New Life School的長期學生,每天下午在學校上「社會創新創業課」,授課者是台灣的「傑克魔豆青年社會創業」執行長高瑋呈,同時也是前任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大分會的會長。New Life School由一群柬埔寨和尚創辦,高瑋呈在去年夏天來到了這個學校,發起影響力教育以及學校願景工程,去年底學校創辦人放棄經營學校之後,他發現學校苦於經費,於是決定為他們尋找長期的運作模式,現在正籌備跨國品牌「禮物公民」的誕生。而「送書到柬埔寨」團隊透過高瑋呈,有了為學校募集教育資源的念頭,開啟本次計畫的契機。

透過一次次的行動,「送書到柬埔寨」團隊更加認識了教育的本質,「維持心靈富足,貢獻世界和平。」他們的大學生活不是拿來「由你玩四年」,也不問世界能給他們什麼,而是思考能為世界做些什麼,更發揚「讓愛傳出去」的概念,讓世界更美好。

「當你付出多一點點的愛,愛會傳回自己身上。」

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這部電影之中的經典台詞,在整個行動之中顯而易見。這幾個台大學生沒錢沒經驗,但憑藉著熱血贏得了TWNIC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益青年以及歐都納dream i CAN的首獎。「送書到柬埔寨」,並將影響力帶回台灣,透過部落格分享每日生活、教育專文。希望有更多人響應,不只是分享部落格文章,更是分享青年夢想的力量。

 

「送書到柬埔寨」概念影片:

「送書到柬埔寨」公益背包部落格:

http://www.dreambackpacker.tw

「送書到柬埔寨」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oMarioDreamBackpacker

– 許祐群、張植康,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臺大舉辦2013亞太無線電科學研討會(AP-RASC),發表論文及與會人數創新高

吳宗霖

由臺灣大學(電機系,電信所,光電所)主辦2013 URSI 亞太無線電科學研討會 (2013 Asia-Pacific Radio Science Conference, AP-RASC’13) 於9月3-7日假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文教會館舉辦。亞太無線電科學研討會(Asia-Pacific Radio Science Conference, AP-RASC)係由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dio Science, URSI)自2001年起每三年於亞太地區舉辦一次,受到國際及亞洲各國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高度重視。

大會主席為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中華民國委員會主席(前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教授,副主席為資策會執行長(臺大電機系)吳瑞北教授及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博士,大會議程主席為臺大電機系張宏鈞教授,大會秘書長為臺大電信所吳宗霖所長。這次會議有三場專題講座與超過100場分項會議,共計來自28個國家,618篇口頭及海報論文發表,總參與人數超過600人。創下歷屆亞太無線電科學研討會論文發表數量及與會人數新高的紀錄。臺大校長楊泮池也以主人的身分參加此大會於圓山飯店的晚宴(如附圖),並代表致詞歡迎所有與會貴賓。研討會主題包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10個委員會(Commission A-K) 的主題,如電磁計量、電波及場論,光電子、通信,電磁環境與干擾、無線電天文學、生物電磁等… ,各會員國代表互相探討研究發展的最新趨勢、發表新的研究突破與發現,並為無線電科學相關領域之研究做前瞻性的規劃,達到國際間之共同合作,並促進各國無線電科學及技術的發展。

大會的三場專題講座分別邀請到日本東京工業大學Prof. Makoto Ando講演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tudies for Realizing Millimeter-wave Communication Networks”、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Prof. Jim Bell講演 ”Roving on Mars: Latest Results from the NASA Curiosity and Opportunity Missions”,與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講演 “Study of the Upper Atmosphere by FORMOSAT Missions”。此外,大會安排三場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中,其中一場名為「台灣電磁基礎教育進展 (Advances in EM Education in Taiwan)」之專題,分享台灣電磁教育創新的觀念、做法與電子平台等,贏得與會者熱烈的討論。

鼓勵青年科學家與優秀學生論文是AP-RASC 歷屆的傳統,今年也不例外。大會從47位申請者選出20位青年科學家獎 (Young Scientist Award, YSA) 得獎者;從19位申請者選出5位學生論文獎(Student Paper Competition, SPC) 入選者,並於9月3日SPC 特別會議中由5位SPC入選者口頭報告且選出前3名優勝者;9月5日晚宴公佈3位SPC 得獎名單,連同另2位SPC入選者、20位YSA得獎者均於當天頒獎。

五天的大會期間,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會長Phil Wilkinson(澳洲),三位副會長及其秘書長Paul Lagasse(比利時)皆全程參與,並和AP-RASC上屆主辦國(日本)主席Kazuya Kobayashi及本屆主辦團隊密集召開多次策略規劃會議,除決定下次主辦國為南韓外,也對未來AP-RASC的組織架構做了全面的規劃。臺大此次主辦此會,不但成功地將AP-RASC推向全面的國際化,也因為高品質的議程及創新高的投稿數量,大幅提升臺大的國際聲譽及影響力。

 

– 吳宗霖,臺大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電信所所長暨電機系教授。

與會貴賓於圓山飯店晚宴和臺大校長楊泮池合影。左起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Prof. Jim Bell,上屆主辦國(日本)主席Prof. Kazuya Kobayashi,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副會長Prof. George Uslenghi 及 Prof. Makoto Ando,大會副主席吳瑞北執行長,臺大楊泮池校長,大會主席李羅權教授,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秘書長Prof. Paul Lagasse,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會長Dr. Phil Wilkinson,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副會長Prof. Subra Ananthakrishnan,大會副主席呂學錦博士,大會最大贊助單位中華電信李炎松董事長,大會議程主席張宏鈞教授,大會秘書長吳宗霖所長,大會議程副主席朱延祥院長。

2013無線5G技術交流研討會報導

鐘嘉德

繼今年3月2日於北京大學召開第一屆無線5G技術交流研討會後,國立台灣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鐘嘉德教授在2013年9月28日(教師節)於國立台灣大學博理館會議廳召開並主持第二屆無線5G技術交流研討會(The Second Brainstorm Workshop on Wireless 5G)。

本研討會包含三個主題(Multiple-Access Transmission, Network Architecture, Cross-Layer Structure),五個演講論壇,一個午餐專題演講,一個總結會議,以及工研院、資策會、台大電機系闕志達教授的5G系統雛型技術展示,研討會現場並有全球一動公司提供的免費WiMAX無線網路。

研討會共有30位講者分別參與五個演講論壇,以及一位傑出演講者提供午餐專題演講,共同分享無線5G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評估、以及Multiple-Access Technology、Network Architecture、以及Cross-Layer Structure的潛在科技發展新知,這些技術提案很可能成為無線5G標準化的未來重點發展目標。

這些講者包括來自台灣(16人)、中國大陸(11人)、香港(2人)、新加坡(1人)以及美國(1人)的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台灣方面包括台灣大學電信所教授鐘嘉德、交通大學幸多客座講座教授、工研院、資策會、各大學傑出教授代表,大陸方面則由東南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尤肖虎院長、北京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焦秉立教授、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主任楊峰義、大唐移動創新中心總工程師孫紹輝等學研界代表齊聚一堂,另外,更有香港及新加坡教授Vincent Lau、Kaibin Huang、Tony Quek參與盛會,共同討論未來兩岸四地5G合作發展機會。

講者們均來自世界一流的學產研單位,包括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東南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工業策進會、中國移動通信、大唐無線通信以及中國電信公司。

除此之外,超過240位來自台灣各大學的教授及學生、工研院與資策會的研究人員,及聯發科技、中華電信、華碩電腦、全球一動等業界公司成員,以及經濟部、工業局、科技會報等貴賓也參加了本研討會。

本研討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機會,讓來賓們能夠深入了解無線5G在各個主題的發展方向和潛在技術的發展趨勢。在這個新興的無線5G時代,本研討會創造了一個成功而能深入探索5G無線技術的學術平台,並在全球5G的發展路線圖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 鐘嘉德,臺大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電機系暨電信所教授。

研討會入口與網路報名簽到區

研討會貴賓簽到區

電機二館105連線教室

博理館101會議廳

Panel Discussion

Wrap-up Session

 

 

台大電機系教職員休息室 齊聚軒

聚首相競磋 齊觀誰第一

齊馳風雲電 聚策天下機

林茂昭

台大電機系於9月27日在電機二館107室,舉辦「齊聚軒啟用典禮‧新進教師歡迎會‧慶生會」。當麥克風交到我手中之後,拉哩拉雜講了一堆催生齊聚軒的來龍去脈,沒料到主持人蘇美如小姐前來叮嚀說我講太多了會耽誤了大家時間。好吧!轉移到台大電機之友園地開講耽誤點大家時間應該不算罪過吧?

從我進入電機系服務開始至今二十多年來,專任教授人數增加一倍,系館空間增加不只一倍,研究經費更是不知多了幾倍。在研究與教學的壓力下,同仁們來去匆匆,我一直覺得有個好的教職員休息室,不但對同仁們的身心健康有所助益,對於知識的交流也會有幫助。當前任系主任顏嗣鈞教授同意將電機二館107室改為教職員休息室後,我就在想該如何募款來支應所需費用。經過好些日子後終於擬出如下電郵寄給自己七七級老同學請求幫忙:

 

各位親愛的同學 :

看到小弟如此親切熱絡的招呼,想必您會覺得怪怪地。小弟寄此電郵的確是有所圖謀。小弟在母系台大電機系服務二十多年,除了多年前擔任過三年台大電信所所長之外,沒有擔任過其他行政職務。不過喜歡亂出主意的壞習慣則ㄧ直沒改正。有一本書,書名是”有一類戰犯叫參謀”,書中提及二次大戰時日本的大本營參謀,躲在後方,專出主意叫前線的日軍去衝鋒去玉碎,後來大本營參謀成為負面的名詞。還好我只會出主意要別人去衝鋒,但是不會叫人去玉碎,而且偶而自己也被逼得去做個衝鋒的樣子。

十多年前小弟曾出主意建議當時的系主任開辦了”台大電機之友”系刊以利於聯絡系友間的感情,自己卻迴避了總編輯的職務,然而到了去年還是逃不掉,只好接下了總編輯的任務。

這些年來台大電機系ㄧ直膨脹(或說是壯大) ,專任教授人數已達一百二十一人,分散在四個系館,同仁見面不相識之情況並不少見。因此我在幾年前就鼓吹將電機二館系辦公室旁的107室改為教職員休息室,可以增加教職員同仁間之互動之機會,有利於資訊溝通交流,此外外賓或系友來訪時也可以有個優質的會客空間。雖然目前系上已經有了教職員休息室,但是坐落位置離系辦公室也就是教職員活動的中心點比較遠,因此不太理想。好不容易,現在的顏嗣鈞系主任終於同意將107室改為教職員休息室的構想。估算經費,室內裝潢約需新台幣一百萬元,此外還需要購置沙發冰箱等內部家具設備。顏主任希望有部分經費可以來自募捐。

身為這件事的鼓吹者,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把腦筋動到咱們1977級親愛的同學身上,以八十萬元為目標,希望可以由我們班同學合力捐獻達成。為了避免類比大本營參謀,小弟也作了個小小衝鋒,捐出新台幣兩萬元。若是同學有空方便對母系捐獻可以利用附件中的校友捐款單或是網路線上捐款(採用線上款時請務必在捐款項目欄- 捐款用途勾選 ▓其他指定用途:91F002 電機系系務發展基金),完成捐獻之後請另外以電郵通知我。拜託啦!

祝大家健康快樂

茂昭(625335)敬上

 

電郵發出後,人也像卸了一身重擔,就等捐款源源而來。事實卻是過了一個多星期但是一點回應都沒有。那種氛圍冷得快令人窒息,心裡嘀咕,即使有個罵人斂財的回應都比沒有好。終於老友李中旺伸出援手,幫募款活動美言一番。就好像催化劑促動了化學反應: 周慶華、石奉先、賈育才、石佳相、吳錦川、…,還有自大學畢業就沒有任何消息的老同學們紛紛發電郵支持並且慷慨解囊。很快地,募款金額就超越當初訂定的八十萬元目標,最後總金額達到一百一十七萬元。

同學們希望107室教職員休息室可以有個七七級意涵的命名。最後以「齊聚軒」與七七諧音並且代表同學們齊心聚力回饋母系,獲得多數同學們的認同。高一苹先擬了對子「聚首相競磋,齊觀誰第一」為齊聚軒之命名壯聲勢。陳佩欣也跟著擬了「齊心競來電,聚首欲忘機」,隨即引來了熱烈討論,有「齊馭風雲電,聚首欲忘機」、「齊掣風雲電,聚首欲忘機」、「齊掣風雲電,聚首樂忘機」、「齊御風雲電,聚首樂忘機」、「齊御風雲電,聚散皆忘機」、「齊馳風雲電,聚策天下機」、「齊心常來電,聚首樂忘機」等多個版本,大夥兒逐字推敲,不奕樂乎。獨有李聲漢認為「齊聚軒」之名太俗氣,力推「心苑」以代之,並佐以「心大戚雲電,苑內棲天機」對子。可惜曲高和寡,沒有獲得其他同學的青睞。

這一次募款活動有如一場嘉年華,在熱鬧參與中,勾起了當年在校念書的時光,畢業後在電機領域發展奮鬥的景象,以及今天企盼與老友重聚之思緒。在齊聚軒正式啟用之前,七七級在7月6日安排了一次回到系上的同學會,在敘舊之餘也得以對大家捐獻的成果先睹為快。

系上敦請七一級黃友佳學長為「齊聚軒」書寫匾額,我也順便拜託黃學長將同學們討論的佳句整理書寫為兩副對聯「齊年競磋互祝捷  ,聚首嬉問誰掄元」;「齊馳風雲掣閃電 , 聚話樂趣忘心機」,裱框後將掛在齊聚軒。在齊聚軒啟用典禮時光電所長林恭如教授也擬了一副對子「齊心協力冠群倫,聚氣凝神傲師生」。

陳佩欣也孜孜不倦繼續研擬出精心修飾之對句「齊心競磋傲群倫,聚首笑問誰第一」;「齊馳風雲亦掣電,聚談古今樂忘機」。

也許有很多較「齊聚軒」典雅的命名如 「棲聚軒」、「其契堂」、「企期軒」、「齊趣苑」、「濟濟堂」等等,而且具有更接近「七七」之諧音。然而「齊聚軒」大眾化的命名不但能反映七七級同學們這一次齊心協力聚沙成塔為母系捐獻的活動,而且由大家針對「齊聚軒」所作對句的眾多討論來看,齊與聚的確也可以蘊含台大電機系師生與系友在許多方面的精神與力量。

– 林茂昭,臺大電機系1977年畢業,現任電機系暨電信所教授。

齊聚軒揭幕

教師同仁合照

黃友佳學長為「齊聚軒」書寫兩副對聯(一)

 

黃友佳學長為「齊聚軒」書寫兩副對聯(二)

 

七七級同學會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