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期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廖婉君教授榮獲「2009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李國鼎穿石獎」及「99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 本系榮獲「2010年臺大杜鵑花節活動競賽校長獎第二名」, 特此恭賀。
  • 陳良基教授領隊之電資隊榮獲「98學年度臺大工學院、電資學院暨法律學院教職員工暨眷屬羽球聯誼賽-亞軍」電資隊參賽名單如下: 陳良基教授、林巍聳教授、黃俊郎教授、吳育任教授、鄭振牟教授、簡志全先生、周承復教授(資工)、吳曉光教授(資工) ,特此恭賀。
  • 陳銘憲、孫啟光、李百祺、吳忠幟、廖婉君教授榮獲「國科會98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 江介宏教授、吳忠幟教授、林清富教授、彭隆瀚教授、吳育任教授、林麗鐘小姐、李君浩教授、邱奕鵬教授、鄒易靜小姐、李致毅教授、黃鐘揚教授、王 暉教授、陳秋麟教授、胡振國主任(依棒次排列)參加本校第60屆全校運動會1200公尺混合接力榮獲第2名,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本系大一學生參加「臺大98學年(下):大一英語口說團體競賽」成果豐碩,得獎名單如下: 第一名 鄭家林、馬惟九 第五名 詹哲堯、蔡宗憲、顏齊賢 第十四名 李季安,特此恭賀。
  • 本系吳瑞北教授及黃天偉教授與台積電研究員指導電信所學生合著之論文,”Fast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Eye Diagram Characteristics of Lossy Transmission Lines”,榮獲「IEEE Transactions on Advanced Packaging-2009 Best Paper Award」獲獎論文作者名單如下: 電信所博士生 郭維德(畢)、電信所碩士生 林政豪(畢)、台積電研究員 林建民博士、黃天偉教授、吳瑞北教授,特此恭賀。
  • 本系大學部一年級楊博鈞同學榮獲「第二屆台南市長盃全國圍棋公開賽」六七段組第四名,特此恭賀。
  • 張耀文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榮獲「第六屆ACM國際積體電路實體設計研發競賽」第三名,獲獎學生團隊名單如下:電子所博士生 施信瑋、電子所碩士生 李緒頡、電子所博士生何冠賢,特此恭賀。
  • 本校第60屆全校運動會本學群優勝獲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組別 項目 名次 得獎者 系所
大會總錦標 第6名 電資學院
系男子田徑賽錦標 第3名 電子所
教職員組 1200公尺混合接力 第2名 電機系
球類競賽 籃球-女學生組 第2名 電資學院
男學生組 跳高 第1名 黃仲宇 光電所
跳遠 第2名 李岳穎 電機系
三級跳 第1名 黃仲宇 光電所
標槍 第1名 陳鴻欣 電子所
標槍 第3名 葉峻崧 電子所
鐵餅 第1名 詹智閔 生醫電資所
鉛球 第3名 葉峻崧 電子所
拔河800公斤 第3名 電信所A 電信所
100公尺 第1名 張育嘉 電子所
100公尺 第7名 陳泓銓 電信所
200公尺 第3名 張育嘉 電子所
5000公尺 第4名 蔡仲豪 電信所
4*100公尺 第1名 電機系A 電機系
  • 黃寶儀教授指導電機所博士生蕭俊杰同學榮獲「2010年IBM博士生獎學金計畫」獎助(IBM Ph.D. Fellowship),特此恭賀。
  • 陳耀銘教授指導大四陳冠良同學榮獲「第四屆聯德盃電源供應器設計競賽-挑戰組優勝」,特此恭賀。
  • 莊曜宇教授指導學生參與本校醫學卓越研究中心98年度暑期研習營,大四陳郁文同學榮獲「研究傑出獎」,大四王振軒同學榮獲「佳作」,特此恭賀。
  • 羅仁權教授指導電機系所學生榮獲「第一屆大專盃國際機器人實作競賽金獎」2009 IRHOCS, 獲獎學生團隊名單如下:
    大三 蕭明、黃霆禮、碩一 林子達、黃俊諺、蒲亦豪,特此恭賀。
  • 許博文教授及陳士元教授共同指導電信所邱詩家同學,榮獲「2009 IEEE Radio and Wireless Symposium  Student Paper Award

UIUC交換學生心得

鄭宇翔

近年來,臺大電機資訊學院每年都會薦送幾位同學前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作為交換學生,在當地學習電機資訊相關課程並體驗外國文化。UIUC是全美國電機領域第四名的學校,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來提升自我眼界及能力。因此我利用寒假準備了托福考試,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提出了交換學生的申請,也很幸運地被錄取,得以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前往UIUC學習一個學期。

由於並沒有交換學生的經驗,一開始拿到錄取包裹時有些惶恐,不知道應該如何填寫資料,也不知道在出國前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多虧了去年交換生蘇學長的指點,以及電機系辦公室梁小姐的幫忙,我順利地選了課,找到了宿舍,也對於交換學生的生活有了些簡單的瞭解。趁著暑假購買所需用品及打包行李,在八月中旬告別臺灣,飛往美國,開始了新鮮的交換生生活。

因為機會難得,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於是選了滿額的十八學分,其中包括四門電機系大學部的課,一門英文寫作課,一門食物微生物學,以及兩門體育課。

Lines, Fields, and Waves是UIUC電機系的必修課之一,教授電磁波的傳遞與接收,分兩班開設,但統一作業及考試,模式與臺大電機系的必修課相像。這門課的作業量很多,一個學期才十六週就出了十四次作業,幾乎是每週都有,練習量十分充足。

Optical Electronics既是大學部三學分的課,也是研究所四學分的課,大學生與研究生人數大約相等。在觀察一學期後,我發現研究生明顯比大學生來得聰明及主動,值得我向他們學習。在這門課中我學習了很多雷射相關知識,也在期末寫了一專題報告,並自願像研究生一般上臺做口頭講解。

Optical Imaging是三學分的課,每週包含了兩小時課程以及一次的實驗,平時除了繳交課程作業外還要撰寫實驗報告,分量相當重,許多人在中途就放棄退選。實驗內容的設計相當不錯,使得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可以完全地在實驗時段加以印證,雖然每週都要花很長時間做實驗及寫報告,這門課卻是我最喜歡的課。

MEMS Devices & Systems讓我學到各種MEMS的原理及製程,相當具有實用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門課既是電機系,也是機械系的課,在期末分組專題中,教授要求我們整合不同領域,學習與其他領域的人分工合作,最後在臺上呈現一個結合兩系知識的成品。

由於托福ibt未達103分的門檻,我被建議修習英文寫作課。該門課採小班教學,老師常跟我們互動與對談,氣氛相當融洽。我除了學到了正式英文的寫作方式,也學到了論文寫作的格式,在期末練習寫了一篇小論文,也上臺做了口頭報告。

Non Majors Food Microbiology是一學分的聽講課,沒有考試也沒有作業,只需要上臺報告一次,是個很輕鬆可以就拿到的學分。在聽了一學期的演講後,我得到食物微生物相關知識,也學到美國人是如何製作投影片以及上臺做口頭報告。

除了上述的課程,我還選修了溜冰課與保齡球課,為平常單調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趣味,也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據小道消息說UIUC的體育課只要全勤,大部分都會拿A,以分數來鼓勵大家多運動。

大抵說來,課程進度適中,教授願意花多一些時間講解基本觀念,學生學習情況良好。課後作業量相當多,意在使學生們能多加練習,助教或教授會在office hour時給同學們提問,教大家如何寫作業,十分地有幫助。考試不難,都可攜帶一張抄有公式的紙張,只要把握基本觀念,多能拿高分。

經過一學期的接觸,我認為UIUC大學生並沒有比臺大電機系優秀,在程度上沒有明顯的差別,但在心態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部分UIUC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會選擇繼續就讀研究所,但更多的學生直接進入職場,開始工作。根據2009年資料,UIUC ECE大學畢業平均年薪有66,855美金,待遇相當豐厚。很多學生在大學時期就為了將來要找工作而努力充實知識,以主動學習的心態在選課及修課,而不是為了考研究所而讀書。同時他們常利用暑假進入公司做短期實習,累積工作經驗,增強自身條件以利就業,這是臺灣學生通常較不重視的一環。

體育方面,UIUC具有一棟室內綜合體育館以及許多其他戶外場地,學生平時可免費前往使用設施,運動健身,若不想出門,宿舍裡亦常備有健身房。另外,美國人相當風靡美式足球,若遇到週末有比賽,同學們會身穿橘衣成群結隊去美式足球場為校隊Fighting Illini加油,整座大學幾乎成了空城。UIUC另有完善的藝文設施,包含數座演藝廳可欣賞音樂舞蹈,以及許多博物館可供參觀。

我住在Illini Tower的四人房,室內除了兩間雙人臥室之外,另有廚房、客廳及獨立衛浴設備,冷暖氣及其他家具應有盡有,相當齊全。一樓為自助餐餐廳,刷卡進入後即可吃到飽,不過美式食物說實話並不好吃。

在美國待了一個學期,認識了很多美國學生,親身體驗了不少美國節日例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也去了芝加哥、波士頓、聖路易士等美國大城市,對於美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除了美國人,我也遇到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還有一些韓國人與日本人,因此這一趟旅行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其他的文化。另外在UIUC常受到臺灣同學會TSA的幫助,也參加了很多臺灣人的活動與聚餐,例如中秋烤肉、亞洲文化節等。

整體說來,此趟美國行收穫良多,非常感謝電機資訊學院給我這個機會,也希望此計畫能繼續下去,讓更多學弟妹們能出國體驗交換學生的生活。

鄭宇翔,現為臺大電機系大四學生。

台大電機1971年畢業同學姓名燈謎集

黃友佳

民國五十六(1967)年入學台大電機系,於六十年(1971)畢業的同學們,大家於離校多年,無論在學業、事業、婚姻、家庭、養兒育女等各方面都有了成就後,最自然不過的就是聯繫當年同窗苦讀四年的同學們。於是ntuee71大大小小的同學會便不時在台灣與海外舉行。但相隔二三十年,當年還是小毛頭的150個小伙子於今已變白髮「老人」,除非是經常見面的同學尚能認得出來,大部份的同學姓名與容貌多已不復記憶。因此同學聚會時,常常為了叫不出對方的名字而尷尬不堪。

在最近的一次同學會,同時為罹患初期口腔癌、手術成功出院的許維立同學慶生,為了助興和想引起大家對保健的重視,同時也為了使大家不要“忘了他是誰?”因此而想出些燈謎讓大家猜猜,做為餘興節目。當然要將150個人名作成有意義的燈謎謎面殊非易事,我是在同學會聚餐後陸續在給同學們email中出題,讓大家來猜,見一步走一步中終於完成,甚且還加了若干師長姓名題,當然這個猜謎遊戲,自屬“冇獎燈謎”。事後,同學們都覺得燈謎不但非常有紀念性,且趣味性及文學性兼具,何不投稿“台大校友”或“台大電機之友”以分享大家。以下便是拙作:

首先以舊作七言冠字“台大五六電畢友會”律詩,作同學會詩謎引子:

  • “台” 校同窗四暑寒,
  • “大” 道揚鑣各異邦;
  • “五” 更雞鳴三更火,
  • “六” 親指望一名揚。
  • “電” 光石火駒過隙,
  • “畢” 業功名還故鄉!
  • “友” 朋妻小來相聚,
  • “會” 當盛況滿華堂 !!

詩謎:

A. 雁過也,正傷心(句出宋李清照詞) 射疾病名—-禽流感
1. 衣食足 知榮辱—- 錢思亮 (校長) 2. 學智為系薦益友 —- 李舉賢 (老師)
3. 奇驥霧空化神蛟 —- 馬雲龍 (老師) 4. 銀色閃電耀天高 —- 白光弘(老師)
5. 老年依然一英傑 —- 陳俊雄 (老師) 6. 別墅新村對海邊 —- 莊朝濱
7. 交通不可或缺者 —-車和道 8. 獻金美鈔一毛錢 —- 貢三元
9. 孝敬中發白 —- 貢三元 10. 子胥之刃利正芒 —- 伍劍鋒
11. 風檣遙渡天際 (諧音格) —- 郭伊凡 (過一帆) 12. 匈奴之邦勢大張 —- 胡國強
13. 低吟調寄李白詞 —–沈清平 14. 可樂之類有要方 —- 沙士綱
15. 夫差之功顯赫甚 —- 吳彪炳 16. 良朋遠自東方來 —- 黃友佳
17. 二馬不叛一神鵰 —- 馮忠鵬 18. 結菓猶能記樹恩 —- 李誌德
19. 湯武伐紂登朝廷 —- 周昇政 20. (天生)我材必有用 —- 余俊彥
21. 樹木森森賜耳清 —- 林錫聰 22. (大丈夫)當似子房也 —- 張良如
23. 國姓爺飄然出眾 —- 鄭逸群 24. 唐皇名震扶桑 —- 李振瀛
25. 仁貴再勝歸東征 —- 薛重凱 26. 昔日馳名上海灘 —- 陳著滬
27. 紅顏如花歲月 —- 朱華年 28. 子之兒能出遠洋 —- 孫可航
29. 年頭季節艷麗有菊色 —- 黃春美 30. 細訴千里別家鄉 —- 陳遠台
31. 短篇小品令人欣悅 —- 簡文喜 32. 大水開源樹嵩壽 —- 洪啟松
33. 轅帝以德化民 —- 黃文治 34. 展臂高抬力方長 —- 張恆舉
35. 老子德性和善 —- 李順良 36. 富貴一來甩都甩不掉 —- 粘榮華
37. 稼村逐步變繁榮 —- 莊進茂 38. 趙匡胤恩頒皇詔 —- 宋德令
39. 老幹發芽片片生 —- 葉 成 40. 上善喜水(亥豕格) —- 欒(樂)人澤
41. 雙木森森宜且樸 —- 林淳義 42. 長人有禮 —- 高大彬
43. 眾樹蔭興博愛萌 —- 林振仁 44. 山水有容納百川 —- 邱鴻海
43. 蛙蝶自由式式皆豐 (粉底格) —- 游富永 44. 艾草孤芳知自賞 —- 蕭明芳
45. 網住內在美 —- 羅 德 46. 一等樹園宜憩遊 —- 游上林
47. 太公兄弟不多 —- 姜少坤 48. 國姓爺灑楊枝露 —- 鄭桂霖
49. 囚禁大人物 —- 關偉民 50. 果子猶知穀稻頭 —- 李曉穗
(以此紀念李同學英年早逝)
51. 借它攻玉十千回 —- 石萬來 52. 獨愛雛中企鳥 —- 鍾鶴立
53. 紅顏續引大鳥來 —- 朱紹鴻 54. 感激成章尚不糟 —- 謝文杰
55. 富有之邦 —- 錢元國 56. 雙木筆耕似峰高 —- 林文山
(以此紀念林同學英年早逝)
57. 誰家大作粉絲哈 —- 何文忠 58. 喬木成森發大願 —- 林豪志
59. 美好猶興起八代 —- 姚亦文 60. 發誓堅持挺站不移 —- 許維立
61. 捨傳大作德也騷 —- 詩文賢 62. 非常百姓圍圈圈 —- 高民環
63. 敦義無懼掌治權 —- 吳勇憲 64. 英文表現誠和實 —- 蔡敦平
65. 尊重人民口同宣 —- 陳崇欽 66. 水果不設限 —- 李无涯
67. 舊日有芬香 —- 陳旭芳 68. 前車當可鑑 —- 古學訓
69. 主上慶朗康 —- 王健清 70. 節義吾儕當表揚 —- 張貞友
71. 鶯顏色音清遠長 —- 黃聲悠
(以此紀念黃同學英年早逝)
72. 顥乃府中嫡長子 —- 崔家一
73. 子儀始開家業張 —- 郭啟創 74. 轅帝新歲歡薄海 —- 黃慶年
75. 始祖建都族乃開 —- 黃京發 76. 四面祝賀中華國 —- 方敬華
77. 福我神州有聖才 —- 王淑華 78. 口天一西連日月 (碎錦格) —- 吳酉明
79. 望眼叔兄自北來 —- 張伯南 80. 老子道自習慧得 —- 李學智
81. 始能澈底有餘財 —- 方清裕 82. 藤蘿叢樹似無色 —- 葛林白
83. 耿耿昏顏欲曙天 —- 黃啟明 84. 駝馬之邦天也白 —- 駱國明
85. 道是太平薄海歡 —- 陳慶安 86. 英文顯然涉選務 —- 蔡明介
87. 俊臉一沉將人唬 —- 沈英儀 88. 君主尤應知民疾 —- 王得明
89. 清水一介不貪污 —- 江廉文 90. 宋將前朝賡續擴 —- 張延唐
91. 貞觀之治震盛唐 —- 李振華 92. 江蘇地靈出人傑 —- 吳瑞雄
93. 院長之仕懂倫常 —- 俞士綱 94. 菊色明亮為藥料 —- 黃炳材
95. 枝幹亮耀棟良材 —- 梁炳樹 96. 城墎邊中翹莖長 —- 郭楚生
97. 喬木一心向邁開 —- 柯進忠 98. 皇叔為人誠和實 —- 劉 樸
99. 雲長威名震世間 —- 關振球 100. 主張神農行名仰 —- 許英欽
101. 老子思系是尖端 —- 李維鋒 102. 森中神蛟耀光采 —- 林龍輝
103. 養成明靠資本栽 —- 錢湛培 104. 獨愛小城風光麗 —- 鍾鎮秀
105. 有道之士隱森來 —- 林哲民 106. 子龍光輝刻青史 —- 趙耀銘
107. 貌比安郎冠家邦 —- 潘國俊 108. 三水番禺粵中彥 —- 潘穗賢
109. 為師立願意堅強 —- 傅志剛 110. 仲淹屢試必題名 —- 范時中
111. 商殷之後蘊璞芒 —- 周玉瑛
(以此紀念周同學英年早逝)
112. 成功治台平明盛 —- 鄭清熙
113. 宣揚博愛譽耀光 —- 陳仁榮 114. 之前有否展藏玉 —- 張璞曾
115. 輝伯聲言走出去 —- 李 邁
(以此紀念李同學英年早逝)
116. 梅花梅花天下開 —- 張國華
117. 大法凌駕萬萬律 —- 高億憲 118. 柳枝爛漫欣欣向 —- 楊燦榮
(以此紀念楊同學英年早逝)
119. 果樹成林地可耕 —- 李森田 120. 木多填表可請領 —- 林章申
121. 樹木百年必成森 —- 林世達 122. 寶島大量刻德經 —- 龐台銘
123. 老子得道同黃金 —- 李德財 124. 艾草人中藏寶玉 —- 蕭仲璿
125. 老聃吉祥有道心 —- 李福賢 126. 貞觀之治百年輝 —- 李世光
127. 奠下唐礎大宏規 —- 李基豪 128. 命官不無糊塗客 —- 涂朝卿
129. 虧得龍袍發色威 —- 黃幸輝 130. 皇叔將計耀婚孫 —- 劉順榮
131. 及老稱帝上朝廷 —- 王艾登 132. 封爵一律無女性 —- 侯清雄
133. 身長體大有吉星 —- 高宏祥 134. 原民對花超銳覺 —- 邵敏華
135. 菊花色燦閃輝芒 —- 黃華光
(以此紀念黃同學英年早逝)
136. 沐罷供奉方旺盛 —- 洗獻燊
(以此紀念洗同學英年早逝)
137. 殷周世襲夏禹光 —- 商承輝 138. 軒轅力行孝親 —- 黃敬長
139. 仲淹滿腹經綸 —- 范才隆 140. 則徐功記清殿 —- 林朝銘 ;
141. 宣旨表彰大臣 —- 陳耀卿 142. 為啥到來華夏 —- 何達中
143. 答稱來了更大 —- 陳達偉 144. 得准參見權官 —- 許朝貴
145. 生意接到光發 —- 商承輝 146. 請柬囍帖一紅封 —- 朱 簡
147. 逸仙秀全皆英雄 —- 孫洪傑 148. 子龍忠貞照日月 —- 趙昭明
149. 轅帝開國奠榮隆 —- 黃建耀 150. 受惠旺盛常感德 —- 戴恩燊
151. 福林竟也是華人 —- 張亦中 152. 森木不與柏為敵 —- 林友松
153. 樹因血統價更珍 —- 林宗貴 154. 軒轅操持民敬慕 —- 黃守欽
155. 勝者之刃出何處 —- 王劍源 156. 靖破突厥揚唐威 —- 李振華
157. 徵上欽尊不敗主 —- 魏崇勝

 

黃友佳,電機系1971年畢業。

愛教書的歐吉桑─耶哥教授(Prof. Andrew E. Yagle)

葉丙成

西元二千年初秋某日,是我到密西根大學電機系後開學第一天。想到那貴死人的學費(每堂課折合台幣約五千元),連遲到一分鐘都覺得很罪過。一早七點多便匆匆趕往教室上第一堂課:「機率與隨機程序」。上課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會想著等下英文如果都聽不懂怎麼辦?一會又想著不知道能不能適應美國老師的教學方式?就在胡思亂想間,一個高近兩米、中廣身材、眼鏡樣式有點過時的歐吉桑,匆匆忙忙的走進教室。他自我介紹是教授這門課的耶哥老師。坦白說,對於這個看來有點書獃氣、看起來相當內向的歐吉桑,我覺得他應該就是個中規中矩的老師。對於能否滿足學費的C/P值,實在沒抱多大期望。等到開始上課後,我發現這位歐吉桑一上起課來簡直變了另一個人,宛如在夜店勁歌熱舞的二十幾歲小伙子。上課時他整個人相當的high,時而呲牙裂嘴,時而語調高亢,全身充滿了活力(變身過程詳見附圖)。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從來沒有想到在一個人身上可以看到如此大的角色變換。耶哥老師上課除了很 high 外,更是十分幽默。他常常會花心思想一些有趣的例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舉例來說,當時適逢布希(Bush)跟(Gore)選戰打的難分難解。他便引用總統選舉的民意支持率來解釋信心區間的概念。只不過他把候選人的名字改成了Gush跟Bore,聽起來都是很驢的名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整整一學期,大家在上耶哥老師的課時總是興致高昂,課堂上鮮少見有學生夢周公的。

隔了一個學期我考過資格考之後,系上安排我當助教。當了助教後的第二學期,我便成為耶哥老師教授「數位訊號處理」課程的助教,連續合作了三個學期。在我們系上,每門課的助教除了每週要有三個小時的 office hour 外,每週還要負責向學生講授一個小時的助教課。助教課的內容大多是老師指定額外跟學生補充課程的相關資料。耶哥老師總是讓我自由發揮。雖然耶哥老師沒有要求我,但我為了要時時掌握他上課的進度以決定助教課補充的範圍,這三個學期以來共百多堂課我都是從頭坐到尾。若加上我之前修他的課,我聽耶哥老師的課有整整一百四十多堂。除非有學生連續被他當掉四次以上,我相信我是聽過耶哥教授最多時數的學生。耶哥老師的這一百四十多堂課,也是我在教學上受過的最大啟蒙。對於已經滾瓜爛熟的課程內容,我觀看著耶哥老師如何加以闡述、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維持學生的專注力、如何逗弄學生哄堂大笑,我期盼能學到他教學的奧義所在。在這幾學期的潛移默化過程中,我的教學日益進步。在授課學生與耶哥老師的推薦下,先後獲得系、院、校各級的傑出教學助教獎項。對於耶哥老師的啟蒙和提攜之情,我一直銘記在心。

之後歲月匆匆,轉眼間我已經回台大電機任教四年多。去年三月底李百祺教授告訴我耶哥教授將於八月受邀來台於學術會議發表演講,李教授希望我們能趁這難得的機會邀請耶哥教授來系上演講。得知耶哥教授要來台,我固然相當興奮,但對於該安排什麼樣講題卻是考慮再三。固然耶哥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亦相當出色,請他做相關的演講必定精采,但是對系上的效益有限。我比較在意如何最大化他的演講對系上的效益。我回想起之前在密西根念書時曾有工程教育學會邀請耶哥教授做教學相關的演講:「10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Teaching」,記得當時這場演講相當叫好又叫座。我想何不請耶哥教授這次也跟我們分享他二十五年的教學心得呢?在取得耶哥教授的同意後,我們隨即便與台大教學發展中心聯絡,決定由電信研究中心與教學發展中心聯合邀請耶哥教授舉辦一場暑期教學工作坊。在決定講題時有個插曲,我問耶哥教授這次的講題是什麼?他告訴我說這幾年他對於教學又有不少體悟,所以講題變成了「21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Teaching」。他這段話實在讓我欽佩不已。試想,在教書教了二十五年後,還能一直不斷惕礪自己,讓自己在教學上有新的體悟,這需要何等的熱情?有多少人能做的到?

八月十一號耶哥教授如期到系上演講,系上與資工系的老師們參與相當踴躍,由此可見台大電資學院的老師們普遍對於教學都有很高的熱忱。耶哥教授的演講歷時一個半小時,他毫不保留的與我們分享他個人對教學精闢的心得與見解,在場的老師及準老師們都獲益良多。其中我個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1. 老師務必要幫助學生找到動機學習,讓學生知道修習該課程對他們未來有什麼幫助。學生要有動機,才會有自動自發的學習熱忱。

2. 老師不可過分依賴學生之前的預修課程。學生以前看過的東西不代表學生就一定還會記得,老師務必要做某種程度的複習。

3. 作業的設計應該要跟課程進度充分配合,甚至扮演引導教學的角色。因此應於學期開始前便完成作業與課程內容的整體配套設計。

4. 考試題目第一題應該要盡量避免太繁瑣的題目,以免學生一開始考試便失去信心。

5. 考試是測驗而非學習的過程,因此題目應避免出學生以前未見過的東西。題目的難度應該是設定在讓學生考完後,會對該題目寫不出來感到扼腕,而非只是感到一片茫然、沒有頭緒。

6. 作業題目有一整週可以解沒看過的題目,而考試卻只有兩三個小時給學生完成,因此考試題目應該比作業題目更簡單。

7. 準備新課程時,老師務必要明確定義課程目標,並在學期開始前要預先規劃好附有詳細時間表與詳細課程內容的課程大綱。

8. 在準備完新課程後,務必要再砍掉自己準備內容的三分之一。原因主要是因為老師們在第一次備課時通常都會塞太多內容,砍掉三分之一差不多剛好。

9. 老師應體認自己的課程並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課,應該要體諒學生還有其他四五門重要的課程得同時修。因此作業設計應以佔用學生每週一晚為限。

10. 除了告訴學生修習課程的動機外,在上每個章節時也必須要讓學生知道修習該章節的明確動機為何。不能只是說學了以後有用,而是要告訴學生學了以後有什麼用。讓學生看得到願景他們才會認真學習。

11. 用板書上課的話,建議剛開始時寫下今天要涵蓋的進度。上課結束前簡短回顧當日上課的內容,並再次跟學生確認那些內容特別重要。

12. 上課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而非炫耀自己的知識,老師應盡力幫助學生了解上課的內容。

13. 回想自己當學生時修習同樣課程時所遇到的困難與辛苦,並與學生分享。當學生知道老師當年修同樣課程也不經鬆時,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14. 教學除了教課程內容外,還應該示範如何活用課程內容來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會讓學生覺得他們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而很有成就感,從而提昇學習的動機與自信。

15. 上課時要找機會跟學生互動,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為何,進而調整教學的步調。

16. 以投影片上課時,切記勿連續上太久才下課,應讓學生適時休息以重整注意力。

17. 以投影片上課時務必注意進度勿過快。

18. 學生必須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抓住每張投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因此在製作投影片時應避免在一張投影片中塞入太多內容或算式,以避免學生失焦。

19. 上課所選用的範例應該越簡單越好,讓學生能很快的了解。數字應經過設計以使計算過程非常簡單,避免學生注意力浪費在計算上而非在理解範例上。

20. 上課時可以善用幽默感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

21. 老師在上課時務必要能樂在其中。唯有能樂在其中,老師上課才會有熱情。老師有熱情,教學才會成功!

在離開密西根後,我從沒想過還有機會能再次聽到耶哥老師在教學上的諄諄教誨。有這樣的機會,真是讓我感到非常的幸運。除了幸運外,我也覺得很感動。看到耶哥老師這樣的老仙角對教學都還這樣的精益求精,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對教學工作的那份熱愛。就是那份熱愛驅使著他在教學二十五載後依然兢兢業業的追求卓越;也因為那份熱愛,使得他願意千里迢迢而來對一群陌生的臉孔分享他的壓箱寶。我想歸根究底耶哥老師教學的終極奧義其實就是他這種對教學的熱情。耶哥老師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只要有熱情,人人都可以成為好老師!」

大家共勉之! (耶哥教授演講投影片與錄影視訊已公告於台大演講網,歡迎演講當日向隅者多加利用觀賞。網址)

葉丙成,電機系1996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暨電信所助理教授。

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 (上)

許炳堅

對於中文與英文的相互「翻譯」(translate,註一),在本文有獨特的詮釋,並非沿用傳統的直譯,而是把『基本的原意』原味地展現出來。這有點像是「乒乓球比賽裡的擦邊球」,很精彩、也很刺激。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深究各種事情,才能過得愉快。所以論語泰伯篇裡,孔子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請注意,成功的人大多有不一樣的說法。大畫家畢卡索 (Pablo Picasso,1881 – 1973) 說過:「Computers are useless. They can only give answers.」 大文豪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 1616) 的劇本裡提過:「I am not bound to be pleased thee with my answer.」偉哉斯言!

在21世紀,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定位」;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體會到自己『適度』的努力,可以調整與改變個人的定位。

中央社2月22日報導,臺灣大學於2010年舉行新春團拜及15位臺大優良導師故事集「15堂椰林必修課」新書發表會。多位優良導師建議臺大學生,要多學做人、做事,不要只會讀書。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表示:「臺大學生從小到大一帆風順,因為各方面都很優秀,反而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做什麼?曾經有少部分臺大學生,因為害怕面對社會競爭,就只好一路往上讀,讀到博士還不想就業。」

其實,這是因為21世紀所累積的人造智慧,特別是儲存在各個公司、機關的電腦系統的功能太強了,讓不少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有使不上力的恐慌感!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很多,除了智力商數 (IQ)、情緒商數 (EQ) 之外,還有逆境商數(AQ)。(請看附錄一。)

人際關係的基本出發點是:『使用工具』、與『分工合作』,接著,自然而然地衍伸出『競爭』來。人類的發展史,經歷了四大階段。在第一階段是『人與獸爭』,所對應的是「石器時代」、與「銅器、鐵器時代」。在第二階段是『人與天爭』,所對應的是「機械時代」;蒸汽機、引擎等的相繼發明,還有水庫的興建。到了第三階段是『人與人爭』,所對應的是「20世紀的電腦時代」。進入21世紀,我們來到『人與人造智慧、累進技術爭』,所對應的是「資訊時代、以及愈來愈進步的未來」。網際網路,手機 ….等等的發明,豐富了生活;也讓單打獨鬥的個人,愈來愈處於劣勢。在台灣,不少剛畢業的學士、碩士的待業時間更加拉長。40、50歲的中、高年齡層,愈來愈難轉換職業跑道,而且失業率也相對地居高不下!

有時候,思考人生未來的方向,經常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為什麼?這是因為思考的「基準點」放得不夠遠的緣故。如何對於「人的定位問題」找到合適的答案?這是一個「大哉問」的議題。「基準點」可以放得多遠?放在無限遠的未來又如何?(請看附錄二。)

在空間上,21世紀已經是全面的國際化、全球化了。在時間上,長遠的來說,則是「人在宇宙的定位」問題;近程的來說,則是「人在21世紀的角色定位」問題。

記得唸小學時,學校老師們常提醒的兩句話:「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前者所描繪的就是近程、數十年的目標;後者所描繪的則為非常長遠的目標,是涵蓋千千、萬萬年的事情。這是某位不具名的文膽,替先總統蔣公的文告所思考出來的智慧之語。(請看附錄三。)

附錄一:智力商數(IQ)、情緒商數(EQ)、與逆境商數(AQ)

對於「智力商數」 IQ (Intelligent Quotient)、或者「情緒商數」 EQ (Emotional Quotient),大家以前聽過的機會比較多。

對於「逆境商數」、或者「挫折商數」AQ (Adversity Quotient),就相對地比較陌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系貢三元教授認為「逆境商數」是衡量某人在挫折面前解決麻煩、超越困難的能力的一個標準。「臨危不亂」的人、「虛心、泰然處事」的人的逆商都比較高。他們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危機的性質,如果面對的是「實質逆境」,他們會坦然接受,並找出最好的應對方法;倘若只是「虛擬逆境」,其影響可能不過是一時的自尊心受傷,那便只需要我們忍耐、自省,妥善解決。

一個人在順境時候的表現,靠的是「時勢造英雄」,打的是順風球。無論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對自己有利,所以不需要、也無法顯現出最獨特、最強的策略、或者方法。反之,一個人真正的能力,只有在遇到逆境時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靠的是「英雄造時勢」,可以戰勝天時、地利、人和上的種種挑戰,來扭轉局勢、扭轉乾坤!所以三國時代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借東風』,還有楚漢相爭時劉邦參與西楚霸王項羽的『鴻門宴』可以全身而退,以及兵學亞聖孫臏的『下駟對上駟』利用「錯位競爭」的策略贏得賽馬等等膾炙人口的傑作都是在逆境中達成的,也因此才能流傳千年。同樣地,「照相理論」就是要站在後排的人必須往旁邊移半格,才不會被站在前排的人完全遮住。

英文的名句說得好:「Do not fear the winds of adversity. Remember:A kite rises against the wind rather than without it.」也就是說,一個風箏要飛得高,一定要「逆風而上」!在科學園區的高科技業界很重視「間隙分析」(Gap Analysis):只要遇到有意義的「間隙」,對別人來說可能是頭痛的挑戰、逆境,就很有可能是自己千載難逢的機會,說不定就靠它在業界揚名立萬了!

管理學家勞倫斯.比得 (Lawrence Peter) 所著作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書指出:「不管任何公司,每一位員工都會升遷到一個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才會停下來。」所以每一個人在個人工作生涯裡,必然會遇到逆境、困境。所不同的是,誰可以快速地站起來、重新再出發呢?

對於一直在大學裡求學 (無論是大學部、碩士班、或者博士班) 的年輕學子們,只是把正規教育的教科書 (或者自己專業領域的工程書) 讀好,就足夠未來職場的需要了嗎?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可能要付出二、三十年的職場摸索才能領悟,屆時可能「時不我予」而錯過了不少良機。希望你在遭遇逆境時,可以回顧本文。更重要的,希望你在遭遇逆境之前先掌握本文要點而嫻熟運用,如此就可以避免掉不少的冤枉路。

一般說來,經濟上無後顧之憂的人 (例如已經賺進「第一桶金」的人)、或者先前有過處理困境經驗的人、或是下定很大決心的人、以及充滿熱情 (passion) 的人,他們在AQ方面的表現,就會比較傑出。

附錄二:『人造智慧 (與技術的) 累進論』(Accumulation of Man-Made Intelligence and Technology)。

 

A. 一切從何而來?

生物學家達爾文 (Charles Darwin,1809 – 1882) 在『物種的起源』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進化論裡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有機體的進化,相當地緩慢。有機體進化緩慢的原因,推動上依靠的是基因體的排列組合、與突變 (mutation)。是某種型式的「嚐試中學習」trial-and-error,非常沒有效率。譬如,人的每一代,學習得很慢,從幼稚園到研究所需要大約二十年左右才能完成,而且結果的良莠並不能絕對保證。

B. 一切往何而去?

一個人終究往何而去,兩千多年前的宗教家們已經給出了答案:佛教強調『輪迴、到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與天主教則強調『上天堂』。本文探討的則是全體人類、全體物種、千千萬萬年、多少代之後,共同往何而去?

C. 後達爾文時代 (Post-Darwin Era)

在此,我要鄭重地指出『地球物種的最可能最終歸宿』(On the Most Possible Destiny of Species on Earth),亦即『人造智慧 (與技術的) 累進論』。 「人競技術擇、適者發揚光大」,譬如:Yahoo,Google,以及Apple的iPhone等的大量流行。廣義地包括了機械、汽車、半導體晶片、光纖、Window軟體、機器人等。但絕不是狹義的傳統『人工智慧』(no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般說來,技術的普及,由頂尖人造智慧發明算起,需要大約二十年左右才能臻於成熟。譬如,半導體的發明、光纖的發明等等,都是經歷數十年的不斷改善。然而,當技術臻於成熟時則進步得非常地快速,真是「一日千里」。更新、則更迅速,大大地增加了「生產力」。譬如,根據半導體的『摩爾定律』 (Moore’s Law):大約每兩年就會功效增強一倍。

想看看!全世界最好的金頭腦們,集合起來一起在推動「技術的累積」;(如果以千分之一來算,就有六百萬個金頭腦們)。全體人類一起利用消費來幫忙做選擇,就有60億個執行選擇的工作單元!如此,經年累月下去,結果真是驚人!

D. 為什麼會自然而然地朝著此方向奮進?

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自然造成拼全力的競爭。另一方面是,人類害怕更高等的物種會進化出來,或者更高等的物種會從外太空來到地球。前者,以恐怖電影裡的大型超能力怪獸為代表;後者,以科幻電影裡的『星際大戰』 (Star War)、『變形金剛』 (Transformers)、或者各式各樣的外星人為代表。所以,人類全體卯足了勁、和時間賽跑,拼全力在「人造智慧的創新與累積」上全速前進。也管不了有很多人因為跟不上來,而被每年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遠遠地拋在後頭。實際上,地球是一個大試驗場。

大家共同的希望是「累積的人造智慧」能夠流傳下去,或者在地球物種遇到無法抵抗的毀滅性災難時,能有一艘太空船能夠載著「累積的人造智慧」衝出大氣層、逃向太空去留傳下去。這是代表全體人類沒有白活一場的最好痕跡與證明。

附錄三:生命的新意涵

(原有的意涵) 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指的是有機體。

(創新的意涵) 生產、吸取能量、處理資訊 (產生反應)。(未來:還會自己更換零件、或者模組)。並不限於純有機體而已。

『智慧、技術累進體』是跨地域、跨時代的不斷累積,由資本集團所掌控。政府、國家,則發揮居中協調的色。在『智慧體』的累進方面,先做輪子 (例如,汽車),再做翅膀 (例如,飛機),又做槳 (例如,船、潛水艇)。接著做人體器官:假牙、人工關節、人工心臟、未來的『人工眼球』,『智慧電子的腦袋』等等。

在工廠用機器人方面,裝配線、生產線已經使用得非常普及。未來,在藍領階層領域,會有第一代家庭用機器人來執行打掃、清潔、廚房工作,有第二代家庭用機器人來做老人照顧、家庭管理等工作,有第三代家庭用機器人擁有學習能力、以及可以累積應用經驗。至於在白領階層領域,也會有辦公室用機器人出現,來執行各種「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的工作。

聰明的『智慧體』,則是賦與機器人更大的行動力,譬如飛行能力、潛水能力,還有重新組合 (re-assemble、re-configurability) 的能力等等。未來更先進的『智慧體』,可以把『腦』裡的資料經由網際網路 (Internet)、或者無線通訊傳送到目的地,再下載到另一個『智慧體』去執行任務。根本不需要搭飛機越洋飛來飛去。

我們可以嚐試著去詳細估算三十年後、五十年後的『智慧體』,能夠有什麼樣的競爭能力?這是屬於『未來學』的範疇。也就是屆時的年輕人需要如何在『人才與技術的競合』之中來勝出?或者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註一:

貼切的翻譯,並非只有已知的一種。例如。『airport』這個英文字,我們把它和『機場』當做相互的翻譯。但是,『seaport』是翻譯做『海港』,所以日本人把『airport』翻譯做『空港』,也蠻讓人會心地微笑!

許炳堅博士,臺大電機系1978年畢業,現擔任台積電公司處長。

 

戀愛選修課:25 學分? 不能說的祕密─學習經驗分享

鍾孝文

  • 97 學年【新生入門學習書院系列演講之二】
  • 時間:2008年9月1日13:30~14:30
  • 地點:臺大海研所 整理:劉蘊芝(臺大外文畢)
今天我要跟同學分享一連串「不能說的祕密」,內容絕對不含任何專業知識,所以錯過了保證沒關係。「不能說的祕密」包含以下四個項目:「大學裡最重的兩門選修課」、「大學最輕鬆的一門必修課」、「不少人最想讀的系」以及「最多人會從事的行業」。

大學最重的兩門選修課:戀愛、社團

首先,根據大多數人的說法,大學最重的兩門選修課是戀愛與社團,每門課各約25 學分,也就是滿學分,它們具備下列特色:允許同修、可重複選修、不計入畢業學分(這很殘忍)、一律 all pass 。

先看戀愛這門課,同學可能會問:為什麼佔25學分這麼多?同學自己試試看就知道,不管是早期的心頭小鹿亂撞、中期要展開攻勢的費盡心血,到後來的朝思暮想都會佔25學分,更誇張的就是有人還沒進入這些過程就已經超過 25 學分了。典型的戀愛選修課過程是這個樣子:不知不覺地進入這個過程,雖然知道愛情和麵包要取捨,但就是定不下心來唸書。我要說這是絕對正常的現象,如果定得下心,那就不叫戀愛,那叫把妹或吊凱子;但我請各位一定要熬過去,意思是戀愛的同時也要維持學業的最低標準,這並不是件很困難的事。何謂學業最低標準?每個人心中的尺不太一樣,有的人是書卷獎最後一名,有的人是平均 85 分,有的人是 all pass 就好,如果是最後一項,要維持學業最低標準絕對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其實說穿了就是時間分配的問題,時間分配妥善就好了。

戀愛選修課既為選修課便代表可修可不修,但我要說,機會難得,何不試試看呢?選這門課一定會面對的嚴肅問題就是:值不值得為了感情犧牲課業?答案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每人每天同樣擁有 24 小時,要犧牲多少課業上的時間去獲得感情就看個人取捨了;有時或許未必能得到感情,但確定的是你會學會未來同步處理事情的能力。為何要具備同步處理事情的能力?同學從小到大應該常聽見一句話:「你現在是學生,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可以了」。但進入臺大的各位已經通過最嚴苛的考試關卡了,而臺大也不想把同學訓練成只會考試的機器,五年或十年後的你會漸漸培養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必須學會自己同時面對家庭、父母、事業,或是突發狀況。如果你在大學就學會同步處理事情的能力,也許未來你在處理事情就會比較成熟一些,圓融一些,或是有效率一些。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思考:值不值得為了課業犧牲感情?給你們看看我畢業十多年後同學會的照片:右邊是男生群,左邊是配偶和小孩們,你覺得照片中的人十幾年後還會在意曾經犧牲過的課業嗎?

再來看社團,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佔 25 學分那麼多?就社長或副社長而言,通常他們付出的精力要佔去 25 學分的重量,但是所獲得的經驗也和 25 學分大約等值。典型的社團經歷如下:大一會受到非常熱情的款待和照顧,你會感覺就像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因此大二你會有心為這個團體做些事情,開始處理行政的事務,這時你會發現人是很難駕馭的東西,尤其臺大人各個自主性都很高,每個人認知都有差距,你想推行的理想會有阻力;所以累積行政經驗後大三的你難掩失望,選擇淡出;到了大四你想著這是大學最後一年了,雖然有不配合的人,但也有一起努力、有共識的朋友,因此你又回到熟悉的國度,只是這時你沒有那麼理想化,你知道可以做事情,但結果沒有那麼完美也沒關係。

你可以典型,當然也可以非典型,但在這過程你會得到非常多寶貴的學習經驗,和談戀愛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你在學習同步處理很多事情,例如:待人接物、辦事經驗、規劃分工、領導統御、認識人性、尋找另一半…。除此之外,在社團你可以建立起真正跨科系跨領域的人際關係,將來例如電機系同學想要同時以硬體架構設計軟體,並以軟體架構設計硬體,就可以找資工系同學合作,公司要上市可以找法律系同學當顧問;而且因為之前有共事的經驗,你會知道這個人工作認不認真,比較不會瞎子摸象;等到有些營利你想要捐錢出去又不希望錢被亂用,可以找在某某單位工作的社會系同學幫忙。

學生社團是搞砸了也不會垮的單位,因為它的成員四年就重新洗牌一遍,就算你現在搞砸了對未來影響也不大,所以有什麼理想儘管放手去嘗試,只是同樣地要記住學業至少要維持最低標準。

大學最輕鬆的一門必修課:蹺課

其次,大學最輕鬆的一門必修課就是蹺課,蹺課也是有學問的,在我新生訓練時有個學長跟我說,蹺課的評估標準在於你蹺課的時間是否能做更妥善的運用;如果你蹺課的兩小時所獲得的收穫大於這門課,那就放手去做,例如追求終身伴侶絕對比上兩小時的課值得。

聽了它的話我就很放心地蹺課,但我也嚐到了苦果,因此我決定加上一個問題:你蹺課的損失是否能夠補回?你可能要自己補回課程進度,可能會錯過點名以及和班上同學接觸的機會,所以可以蹺課,但不要蹺的毫無意義;蹺課前記得問自己:我知道目的是什麼嗎?蹺課後花個一兩分鐘問自己:這次的時間運用是否值得?我該彌補些什麼?下次是否還要繼續?

同學可能會問:「所以老師你還是不鼓勵蹺課囉?」檯面上是這樣講沒錯,其實教你們怎麼蹺課的同時我們可以反面思考「要怎麼上課」。上課時你可以問自己:我有沒有精神充沛地全力以赴?我有沒有吸收到課程內容的精華?我有沒有和教授溝通討論?甚至,我有沒有把握機會和隔壁的美女接觸?如果你都沒有做到這些事你去上課幹嘛,不如蹺課算了。所以你可以上課,但不要上的毫無意義。如果蹺課蹺得毫無意義就算了,反正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但如果上課上得毫無意義就太傷了。

不少人最想讀的系:轉系

第三,不少人最想讀的系是什麼系呢?答案是轉系。根據統計數字,這種情況在電機、資工、法律三系較少發生,即使這三系較常發生「轉入」而非「轉出」,原因很可能是「不敢」而非「不想」。臺大的轉系申請時間是大一升大二的暑假,你也可以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轉,但這樣就會降轉,亦即你還要念一次大二;大一的課多數是共同必修,因此當時會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事的人幾乎沒有。

根據某系應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當初是了解該系才做選擇的人佔 10% ,曾經後悔選本系者佔 70% ,再選一次還是會選本系者佔 60%,日後會走上本系行業者有 80% ,會推薦該系給學弟妹者佔 85% 。這些數字看似弔詭,但也沒那麼難以理解;不管你念臺大的什麼系,要在四年內全盤了解該系的機率真的不高。

我在電機系教超過十年的書,也不敢說我完全了解電機系;在電機系的十個次領域中,我也只了解我那一塊的一小部份。因此我相信各位在選系時多少是茫然的,但選擇轉系的人何嘗不是呢?至於那些不茫然的,決定就一定比你正確嗎?要知道,越年輕所決定的志向就只能侷限於當時你所學過的部份,你不可能說我現在就要做我連聽都沒聽過的「錯誤更正碼」。不管你會不會面臨轉系或志向的困擾,記著「撐著點」絕對也是選項之一。所以到底要不要轉系呢?

如何決策只能靠各位自己判斷,重要的是決策後的實行過程;決策沒有對錯,唯有對它負責才能讓它變成對的。

最多人會從事的行業:畢業

最後,最多人會從事的行業是什麼呢?答案是畢業。首先,這離你們有點太遠了,我儘可能省略;其次,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第三,很多人都為此而惶恐:「我會畢業,但我究竟會什麼?」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畢業後你可以出國、任公職、考研究所或就業,由於個體差異很大,我無法提供意見。很多人會問:我到底會什麼?不要擔心,如果你去求職那個老闆要你,代表他知道你會什麼;你不會的他會教你,他不會亂用人,因為臺大人的能力通常是被看好的,而這個能力來自於長期的培養,所以不是四年就決定一切。

不能說的祕密都說完了,能說的也沒什麼好說的。同學的大學四年可能會是典型的無聊四年:大一上還在適應期,不知教授在講什麼東西,大一下決定要給自己開眼界,參加了不少活動,終於開始認識同學,成績也開始下滑,暑假去學開車考駕照,活動多到不像在放假;二上突然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後悔念這個系,二下莫名其妙接了社長,選課以過關為主,雖然不知道會不會出國,暑假還是跟著同學補GRE;三上覺得自己該好好用功了,卻還是看不下書,三下被迫要選擇自己的下一步或次領域,突然體會到這是自己最後一個暑假;四上申請推甄研究所,或準備相關考試,大四下都在羨慕其他同學對未來的篤定;接著你就畢業了。回首臺大四年,你得到什麼?你身為臺大人哪裡獨特?這四年有沒有值回票價?或許我嚇壞你們了,其實也沒那麼嚴重啦,就算迷迷糊糊地過收穫還是會不少,因為臺大不是普通的大學。

結論就是,臺大四年要積極地過,有句話說「人不癡狂枉少年」,所以偶爾癡狂一下沒關係,只是要記住人生是自己的,記得為自己的癡狂負責;更記住你做的每件事都會有那麼一點作用,所以每件事都不會白做,但做錯的每件事也都有那麼一點傷害。臺大未必完全理想,但相信對各位仍然是很值得的四年。

祝你們好運,謝謝!

本文自臺大校訊第963期轉載

鍾孝文,電機系1987年畢業,現任臺大電機系暨生醫電資所教授。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獎感言

吳忠幟

十分榮幸能獲得98年度之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對個人而言是肯定也是鞭策,今後仍將本著兢兢業業的態度在學術研究上精益求精。在學術研究的歷程上,要感謝一路上許多師長的鼓勵協助與提攜,許多潛力無窮又勤奮不懈的研究生的一起努力打拼,許多志同道合研究夥伴的無私合作,以及家人源源不斷的支持與包容。

近年來個人研究的方向,一方面是系上同仁較為知道的有機光電半導體基礎與光電元件應用方面的持續研究:如載子傳輸、光物理、有機半導體之物相與相變、有機發光元件、能源元件、感測元件等。在這部份,有鑑於近年來歐盟在有機光電子方面的積極作為與威脅,2009年我們與日韓學者共同創立 Asian Conference of Organic Electronics (A-COE), 作為促進亞洲相關研究人員交流合作的平台。此外, 我們與陳金鑫/陳錦地教授合著“白光OLED照明 – white OLED for lighting”教科書, 致力OLED技術教育推廣,我看國內很多OLED相關研究人員手上都有一本, 也正在翻成簡體字版本準備進攻廣大的大陸市場。今年(2010),我們以高出光率的OLED技術(OLED with high optical out-coupling),獲得顯示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會議S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國際資訊顯示學會國際研討會,每年超過700篇論文與上萬與會者) 之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是台大第一次獲得此國際獎項。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們著墨較多的是透明氧化物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oxide TFT)技術的研究, 氧化物半導體具有特殊電子結構,具有可低溫成長非晶態高載子移動率材料、透明等有趣特性,同時可利用TFT廠現有製程線做開發以增加現有產線之價值, 因此有很高的潛力應用在平面顯示器、透明電子、軟性電子領域,為近年來一新興TFT技術,Samsung、LG、Sharp、Sony、HP等電子巨擘均投入甚多。我們的實驗室是國內及國際上相當早投入透明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研究的實驗室,前後也累積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高載子移動率透明oxide TFT、軟性oxide TFT與電路、oxide TFT之元件物理模型/模擬。 在2008 SID (國際資訊顯示學會)國際研討會上,我們報導在透明polyimide 塑膠基板上以精密微電子製程製作之Oxide TFT Ring Oscillator電路(震盪頻率可達近MHz),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塑膠基板上oxide TFT 積體電路之相關報導。

在2008年,我們與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教父/發明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Hosono教授合作,在 APL上提出世界上第一個有關非晶態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能隙缺陷能階密度模型(sub-gap density of states)研究結果,可以很精確有效地模擬及解釋非晶態oxide TFT的元件特性,發表以來引用次數增加很快,預計將成為非晶態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一個基礎的模型。

我們實驗室最早參與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研究的同學,成為國內第一批oxide TFT專業的博士畢業生,畢業後進入國內大型顯示公司,開啟了國內顯示公司之oxide TFT研發, 也促成我們實驗室在oxide TFT上較為密集的產學合作,包括人員進駐/建教合作/先期技轉, 以及進行國科會大型產學合作計畫。透過各種合作,公司很快將oxide TFT導入高世代TFT產線,並成功點亮各種以oxide TFT驅動之高畫質顯示器雛型(如TFT LCD, AMOLED等)。今年(2010)年初,我們與國內顯示公司同仁一起參加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教父/發明人–東京工業大學Hosono教授所舉辦的TAOS會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ansparent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國內公司在場發表近40寸oxideTFT驅動之 FHD-TV (為目前世界最大oxide TFT顯示器尺寸),技驚日韓; 在演講最後並特別向我們實驗室致謝。

近年來我們也透過一些機會來推動國內外oxide TFT相關研究與合作, 例如擔任IEEE/OSA-J. of Display Technology客座主編,推動Special Issue on Transparent Electronics (2008-2009); 擔任JJAP客座主編,編輯Special Issue on Flexible and Printed Electronics (2009-2010)。近年在擔任IEEE LEOS Symposium Organizer (Display)時,推動Transparent Electronics 之Special Topic;擔任2008 Taiwan Display Conference (TDC)及2009 International Display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IDMC)等會議之Program Chair時,也大力引入透明氧化物薄膜電晶體於議程與主題中。

吳忠幟,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為臺大電機系暨光電所教授。

悼~陳及仁大哥

吳依倩

生命真的很無法預期!

系上同事們暱稱為「大哥」的陳及仁先生驟然辭世,讓大家都很驚訝與不捨。

大哥在系計中工作,同時也是系上的財產管理人。

我從大學畢業半年後,到電機系做國科會計畫助理的工作時,就認識大哥了。那時,財產報帳要找大哥蓋財產管理人的章;幫老師收發傳真,都是到系計中;還有當時助理可以免費去上系計中開的電腦課,也是去找大哥他們報名。雖然沒有熟到有私交,但離開3年後,再回學校工作時,大哥還記得我是誰。

我加入登山會之後,才知道大哥也是登山會會員,而且早年都是爬高山的,近幾年興趣轉移至單車,較少參加登山活動。大哥知道我也加入登山會,而且也被找去當幹部幫忙帶隊,碰到面時,總會問問我最近又爬了什麼山,又參加了什麼活動。

大哥不抽煙、不喝酒,一直以來又有爬山和騎單車等運動習慣,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覺得身體應該很健康,沒想到肝竟然會長一顆大腫瘤,而且很快就離世,讓人措手不及,無法置信。

3月底聽說大哥去照電腦斷層,又聽說大哥申請退休,於是打聽了一下是什麼狀況,聽說是那一陣子常常肚子痛,去醫院檢查,結果不樂觀,說肝長了東西,於是又安排去和信醫院照電腦斷層。過了幾天,我又去打聽檢查結果,沒想到肝腫瘤已經大到無法開刀!

我想起大姑也是類似的情形,腹痛難耐,去醫院檢查,大姑開了刀,但開刀後也是發現肝腫瘤已經大到無法切除,醫生什麼都沒做,又把肚子縫合起來,大姑在醫院住了3個月左右,癌細胞已經漫延,其他部位也相繼出問題,後來在醫院裏就是哪邊不舒服就幫她處理哪邊的問題,沒辦法做什麼治療,只是減輕她的不適,那次住院,就沒能再出院,3個月後,在醫院辭世。

當我聽到大哥的肝腫瘤已經大到無法開刀時,已經想到恐怕會像大姑一樣,只剩3個月左右。大哥本來就是因身體不舒服,所以申請8月退休,但送件後,院辦提醒剛好年滿55歲的大哥,在4月過56歲生日之前退休符合優退條件,過了生日,退休金就會比較少,於是,在徵得主管同意,臨時將退休生效日期提前到4/1。我們4/1臨時被告知大哥已經退休生效時,我心裏想著提早也好,不然如果像大姑只拖3個月,根本就來不及等到8月退休呀!卻沒想到大哥連3個月都拖不到,退休還不到1個月,4/25就走了。

系上很多老師還有學群各所的同仁還不知道大哥已經退休,或即使聽說大哥退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臨時申請退休,所以知道大哥驟然辭世時,都非常的震驚,包括我們電子所的助理們,大家都很難過與不捨,因為大哥也是我們電子所的財產管理人,助理們報財產帳也都要找他蓋章,財產要盤點、要報廢,都是跟大哥接洽,大哥很nice,永遠笑口常開,從不會刁難助理和學生,也沒看過他生氣,大家都說大哥人超好。

5月6日星期四下午,系上包了1台遊覽車,帶大家到大哥靈前上香致意,報名登記人數太多,還勸退了部份太晚回覆登記的人,那天下午,就在我們去的那時候,雨下的正大,彷彿老天也在悲泣。

但願大哥沒有承受太多的痛苦與折磨,相信他在另一個世界,不會再有病痛,可以繼續帶著他一慣的笑容,逍遙自在的過日子。

吳依倩,現為本校電子所助教。

學群同仁寫的紀念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