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期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賴飛羆教授榮獲「IBM教授獎」(IBM Faculty Awards),特此恭賀。
  • 98年「臺大校長盃桌球賽」本院成果輝煌,得獎名單如下,
    郭德盛教授參加之工學院聯隊榮獲「壯年組冠軍」
    陳銘憲教授領隊之電機資訊學院隊榮獲「青年組冠軍」
    電機資訊學院隊參賽名單如下:
    陳銘憲教授、資訊系林守德教授;
    光電所博士生蘇立杰、洪士哲;
    電子所博士生黃富謙;資工所博士生陳毓訊。特此恭賀。
  • 林清富教授榮膺「2010 SPIE Fellow」,特此恭賀。
  • 劉深淵教授榮膺「2010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林清富教授榮膺「2010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廖婉君教授榮膺「2010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吳瑞北教授榮膺「2010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許博文教授榮膺「2010 IEEE Fellow」,特此恭賀。
  • 林恭如教授榮膺「2010 IET Fellow(FIET)」,特此恭賀。
  • 張宏鈞教授榮膺「2010 OSA Fellow」,特此恭賀。
  • 本系同仁及眷屬參加98年「工學院、電資學院暨法律學院教職員暨眷屬慢速壘球聯誼賽」,榮獲殿軍。
  • 陳秋麟教授參加本校運動會游泳比賽,榮獲教職員乙組50公尺蛙式及50公尺蝶式冠軍。特此恭賀。

學生榮譽

  • 孫啟光教授指導光電所王培勳同學榮獲「中華民國物理學會2009研究生優良論文獎」,特此恭賀。
  • 黃鐘揚教授指導大四吳柏翰、楊俊儒同學榮獲「第八屆ACM/SIGDA CADathlon at ICCAD」 EDA競賽第一名,特此恭賀。
  • 陳良基教授指導電子所學生莊子德、叢培貴、林品志、馬宗銓、張洛梅、陳昱翰、陳翊豪、蔡雋永等榮獲「2010 DAC/ISSCC Design Contest Paper」,特此恭賀。
  • 羅仁權教授指導大四侯俊傑、林承瑋..等本校學生團隊榮獲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之「2009海峽兩岸創業計畫邀請賽-冠軍」。
  • 大學部侯宗成同學及電子所博士班施信毓同學,當選「99年臺大優秀青年」,特此恭賀。
  • 莊曜宇教授指導學生參與本校醫學卓越研究中心98年度暑期研習營 大四陳郁文同學榮獲「研究傑出獎」,大四王振軒同學榮獲「佳作」,特此恭賀。
  • 羅仁權教授指導大四侯俊傑、林承瑋..等本校學生團隊榮獲「研華科技TiC100創新事業競賽-科技創新傑出獎」,特此恭賀。
  • 黃建璋教授指導蕭世驊同學榮獲「第四屆奇美獎首獎」,潘坤懋同學榮獲「第四屆奇美獎佳作」,特此恭賀。
  • 陳良基教授榮獲「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WAS) 2009年工程科學獎」,特此恭賀。
  • 魏宏宇教授指導大四陳俊瑋同學榮獲「ACM Mobicom 2009 SRC 研究競賽大學組第一名」,特此恭賀。
  • 本學群女同學組成之台大電機所隊榮獲「2009雅基達盃全國大專院校系際排球錦標賽女子組第一名」,特此恭賀。

得獎名單

學生所屬系所 學生姓名
電機所 林與絜、張珵涵、陳怡伶
電信所 劉怡君、周怡君
電子所 洪慧雯、方劭云、陳潔立

 

1959級系友畢業50週年同學會

高智裕

接風宴後合影。

五十年可以說是漫長的歲月,可是一旦過了,才更覺得同班同學還能相聚在一起,實在難能可貴,更值得大家珍惜。

1959年從台大電機系畢業走出校門,服完預備軍官役後,除了少數同學留在台灣就業外,大部分都出國留學,在新環境下拼學業,忙著成家立業,各奔前程!當曾開明、陳家模、伍長裕、黃和鐘、俞啟運、謝崇明和李齊湘等同學於1984年在Williamsburg, VA召開第一次同學會時,我們已經畢業25年了。我因當年年初被公司派駐日本,沒有參加外,之後每隔2、3年和每逢5、10週年的同學會都參加了。上一次(第九次)同學會在地中海郵船上,大家決定在台灣召開畢業50週年紀念同學會,此時,籌劃的重擔就落在居住在台灣的同學身上。我們決定把這一次聚會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接風晚宴開始,接連三天在台北及近郊活動,並以第三天下午回台大母系拜訪和紀念晚宴為最高潮。第二階段原先計劃的四天三夜台鐵觀光列車及台灣高鐵環島旅遊,因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而改為台灣中南部高鐵旅遊。無論是部分或全程參加,大家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10月19日1959級畢業50週年同學會展開序幕,傍晚同學和寶眷們陸續抵達「亞太會館」來參加『接風宴』,有從美國回來的陳家模、蔣慶良、錢大慕、徐華斯、黃和鐘、李為璜、李齊湘、李熊飛、林勝弘、劉協同、曾開明、汪慎叔、顏耀東、余元等夫婦,單身赴會的有謝崇明、林春如、蕭炳惠、余序江和林舒夫人Ivy,加上台灣的林克瀛、伍長裕、高智裕夫婦和嚴雋泰夫婦共有39位參加。有很多是自上次地中海郵船旅遊未見面的,甚至有的是畢業後第一次見面,大家盡情享用了嚴雋泰同學細心安排的佳餚和他所提供的香醇紅酒,有說有笑,歡歡樂樂的渡過了開場第一個晚上。

往後兩天參觀遊覽了台北及近郊多處景點(除了少數同學臨時有事沒有參加外,另有陳立家夫婦、吳凱民和林春如夫人趕來參加):20日參觀法鼓山、鄧麗君墓園和遊覽朱銘雕刻美術館(戶外)後,到淡水逾百年老屋達觀樓(紅樓)享用美食,餐畢逛淡水老街後,搭捷運淡水線返台北;21日參觀台北101摩天大樓,身歷1,000公尺/分的電梯(從5樓到382.2公尺的89樓僅需37秒)和看到了風阻尼器的660噸鐵球,享受到High Tech的成果。接著到故宮博物院參觀,由嚴雋泰同學給我們安排的兩位資深導覽,為正在展示中的「清朝雍正皇帝展」做詳細的說明。之後,就到我們的學弟邱再興同學的「鳳甲美術館」參觀,因為時間緊迫,只看了他所收藏國寶級的刺繡珍品,由館長翁淑英小姐親自細心說明,使我們大開眼界,受惠良多,謝謝翁館長!當天的壓軸戲是到開張已近四十年的老店天廚菜館享用招牌北京烤鴨及北方佳餚,吃的非常開心。

22號是第一階段行程的最後一天,中午在SOGO復興館的點水樓用完餐後,開會討論下次同學會的時間、地點和主辦同學,結果決定2011年在Seattle, WA由李熊飛同學主辦。

隨後,大家搭遊覽車前往離開了半世紀的台大電機系,台大校門和緊接著的椰林大道及傅鐘均絲毫未變,令人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直到看到原來的工學院大樓變成土木工程學系和新的總圖書館聳立在椰林大道底,的確,校園變了很多、也變大了。系友們在系辦公室前下車後,遊覽車就帶寶眷們往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我們隨著到博理館二樓會議室開始回母系訪問的活動。

首先,由嚴雋泰同學代表1959級系友贈送紀念禮物給母系,記得我們在校時,畫的是投影幾何和工程畫,沒想到我們這一群裡還有具頂級藝術家細胞的同學,他和夫人嚴許婉瑱女士近年來舉辦了多次『嚴雋泰伉儷畫展』,風評良好,當我們請他選一幅畫做為1959級系友紀念畢業50週年贈送給母系的禮物時,他欣然答應,並選了一幅『春風披拂』贈送給母系,胡振國系主任承諾將這幅畫掛在系裡顯著的地方供大家欣賞。胡主任還給我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禮物-「台大電機之友」系刊及「台大電機」Mug,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一次同學會的,謝謝胡主任!一直無法參加的林耀邦終於趕來參加,可是祁甡則因感冒而全程沒有參加。

嚴雋泰同學贈送「春風披拂」給胡主任。

胡主任先將電機工程學系所隸屬的電機資訊學院做介紹,電機資訊學院是由電機學群和資訊學群下的兩個學系和七個研究所以及電訊研究中心所組成的,研究領域廣達生醫電子及資訊。電機系學生各學年度有200人左右,跟我們當時的50人加僑生比較起來,多了很多。電機系及研究所教師們的研究成果豐碩,每年發表在IEEE的論文就達100篇以上。

下一個活動是胡主任安排的「電機跨世代對話」,由系學會的郭哲銓會長和王易如副會長帶領五、六位同學來參與,他們都是大三學生,所以跟我們差51歲左右。他們做了系學會活動的簡報,活動項目之多和系的支援是我們當時都沒有的,在繁忙的功課外再參與這些活動,真是不容易,但是,這對年輕人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我們則跟他們分享我們經歷50年的經驗,雖然時代空間背景不盡相同,但希望有些可借鏡的地方。接下來參觀博理館及博理藝廊時,我們三三五五跟大三同學交談,感到非常有意義。

聆聽胡主任簡報。

 

接著參觀了「電子束實驗室」和「7T實驗室」,這都是在做電子和生醫先進領域的研發,王富民研究技術員和謝昭賢博士的詳細說明,使我們感到受惠良多。

與胡主任及系學會同學於博理館前合影。

晚上,在校園內的「鹿鳴宴」由胡主任宴請我們系友及寶眷,非常難得的是當時的系主任盛慶琜教授和白光弘教授伉儷來參加晚宴,他們雖已逾九十二歲高齡,但是非常的健康,還有一位貴賓是光電所所長黃升龍教授,他是李齊湘同學在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高才生。加上系學會大三同學們的同席,使得我們的畢業50週年同學會,添加了不少光彩。大家同聚一堂,有吃、有說、有笑,盡情享用江浙佳餚,在不知不覺中又是互道「珍重再見」的時候了,也非常感謝母系及胡主任安排的美麗晚宴。

與胡主任(右1)、前系主任盛慶琜教授(右2)和白光弘名譽教授(左2)於鹿鳴宴合影。

第二階段是台灣中南部高鐵之旅,共有陳立家、蔣慶良、錢大慕、徐華斯、高智裕、李齊湘、林春如、劉協同、汪慎叔等夫婦參加。26日早上從台北乘高鐵列車南下台南,直到28日晚上8點回到台北車站,四天三夜的行程遊遍了台南、高雄和日月潭。

在台南參觀了烏山頭水庫、奇美博物館和一些古蹟-安平古堡、延平郡王祠、赤崁樓等,並享用了「台南小吃」和「度小月擔仔麵」,這些都是有名的到地台南美食。在高雄除了參觀壽山、澄清湖、西子灣、坐船夜遊愛河、享用旗津海鮮美食外,還在從新左營站坐高鐵往台中之前,遊覽了左營的蓮池潭和龍虎塔。到台中之後,前往霧峰參觀「921地震教育園區」,在原光復國中校址,可以感受到當時地震的強烈和破壞威力之大。隨後,到日月潭坐船遊湖後,就下榻湖畔清靜的涵碧樓,好好的休息一下。最後一天,中午到埔里享用這一次同學會最後的大餐-「埔里紹興酒宴」,沒想到,隔個屏風,是台大經濟系晚我們三屆的同學會,當然有互相認識的同學,我們就乾脆把屏風拿開,變成了兩倍大的聯合同學會。最後,到廣興紙寮參觀古代傳統造紙,並下手DIY做了紙和扇子,回味一下傳統的『科技』。

晚上八點正,高鐵列車準時到達台北車站,也是各自帶著美麗的回憶,啟程回家的時候了,互道「珍重2011再見!!!」聲中,期望第11次同學會的來臨。

註:尚有沒聯絡上的許文生、劉俊雄同學和同班過一年的劉建基同學,請來電(02) 2381-1599 高智裕。

高智裕,電機系1959年畢業。

參加 NTU KAIST Workshop 經驗分享

謝嘉原

會後合照留念,第二排左二為他們實驗室研究教授Dr. Kim,左三為Prof. Joungho Kim,左四為吳宗霖教授,左五為另一位研究教授Dr. Pack,其他為雙方的研究生。

緣起 (吳宗霖)

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為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及提升台大國際影響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台大優勢重點領域拔尖計畫分項一:前瞻微波及系統構裝整合科技(計畫主持人吳瑞北教授)及電資學院推動國際化計畫的支持下,由吾人帶領四位台大四位博士班及兩位碩士班同學,於2009年7月1日展開與韓國最好的理工大學KAIST (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34) 進行為期四天的學術互訪交流。此交流以研討會方式進行,主題為NTU/KAIST Workshop on Signal Integrity and EMC,由雙方各六位研究生輪流報告,由於雙方研究領域接近,實力相當,兩地的同學間有相當好的互動,也激發許多的研究創意。明年暑假,KAIST相關的研究團隊將拜訪台大,並舉行第二屆的互訪研討會。

前言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吳宗霖老師給我這次機會前往韓國理工大學的翹楚韓國理工學院KAIST (Korea Advance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與信號完整(Signal Integrity)與電磁相容(EMC)領域的專家Prof. Jungho Kim的實驗室Terahertz Interconnection and Package Laboratory做一次研究交流。內心一直感到無比榮幸的是,除了能夠代表台灣大學能與KAIST做一次豐富的研究交流,也見證開啟台灣與韓國電磁相容與信號完整領域交流窗口的歷史一刻。本次的交流除了學術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兩地學生間的情誼來為未來兩地實驗室的開創一個相輔相成的發展遠景。

啟程

帶著小小的不安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飛機,我們抵達了首爾的仁川機場。又經過約三小時的長途客運我們終於抵達了位於大田的KAIST。路途雖遙,但在KAIST的伙伴的為我們精心安排的動線之下我們並沒有感到預期的疲勞,他們的熱情與親切,剎那間軟化了原本我為這次學術交流預設的忐忑。第一印象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們經驗豐富的外語能力。無論是碩士博士生,不怕生且流利的英文證明了他們早已為國際化做好的萬全準備。談吐間都可以感受到KAIST學生的自信與能力。一直到用完晚餐回到飯店,這個第一次接觸可以說為這次收穫滿囊的交流種下成功種子。

與會Workshop有感

在經過一夜的休息與準備,我們一早在KAIST學生的接送下,抵達他們位在KAIST校區的實驗室進行一整天的workshop交流。Prof. Kim的實驗室是一個陣容堅強的實驗室,除了有兩位客座教授外,約有13位Ph.D學生與數十位M.S學生,相當成熟。在Prof. Kim親切的開場後,即開始的一天密集的行程。會程的開始是由吳宗霖老師的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為韓國的夥伴介紹我們的相關研究。有別於以往對於此種嚴肅Lecture之印象,老師選擇用輕鬆活潑的方式,生動介紹了我們的研究,甚至是台灣的文化風情。老師的開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了為會場增添更多活力,也透過傳遞文化上的介紹深深的拉近會場中兩地師生的情感。之後輪到兩邊實驗室的學生報告,兩邊的夥伴都充分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風格。在研究上,KAIST學生多以非常實際的工程問題出發來延展,建構出相當具有深度的研究。而臺大的研究則會以於各種創意的展現來結合實際的工程問題。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式激盪出了許許多多互相學習的機會。在與會期間,兩地師生之間互動甚密,不論是各個報告後的Q&A,或者是一個coffee break都可以是我們熱切討論的時機。在無數的來回問答中,我們感受到KAIST的夥伴專業實力的扎實以及普遍良好的英文程度。儘管是利用第二外語的英文溝通,但每個學生的表達毫不怯場,其普遍對英文的熟練程度可見一班,這是台灣學生一直有所不及之處。在一天的活動下來,我們深深的感受這次workshop的價值:除了發現我們的研究是如此的接近並且有機會一起共創榮景外,更在兩地學生不同的特性交流之下,我們見識到了未來所可以互相學習且加強的方向。

賓至如歸

在經過了一整天較為嚴肅的學術之旅,我們隔天受邀參加他們為我們精心策劃的近郊景點之旅。我們參觀了大田地區的古代建築與總統度假官邸。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為我們彼此的感情增添不少。Prof. Kim 實驗室雖然人數眾多,但成員間的感情還是可見一般。有的KAIST夥伴說學逗唱的為大家炒熱氣氛,有的會與我們分享他們實驗室的各種八卦。如此合諧的氣氛是一個優秀的學術團體所應該有的特質。在一天的相處下來,彼此的情誼已經建立,為這次的交流畫下一個完美句點。

歸途

第三天,在最愉悅的心情下,我們被接送到當地的車站前往機場。看著兩位接送我們韓國夥伴為了我們特別早起一直陪我們到上長途客運讓我們倍感窩心。三天的行程有勞韓國的夥伴勞心勞力的安排,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為了我們短短三天的行程,在事前極盡所能的詳盡計劃,我想除了感謝之外,多的,更是感動。

結語:期望再相見

這次的見面只是一個開端,在吳宗霖老師與Jungho Kim老師的定位下,這次的workshop只是未來十年長期合作的開端。期待明年在台北的相遇,期待著韓國夥伴下次的蒞臨,也期望我們能夠在下一次的見面把我們這次所感受到的收穫與感動加倍回饋。

謝嘉原,現為電信所碩士班學生。

雅基達盃冠軍有感

張珵涵

(由左至右)陳怡伶、劉怡君、方劭云、林皓貞(教練)、陳潔立、林與絜、洪慧雯。

回顧系女排的時光,如同這次的雅基達盃一樣,充滿了快樂的回憶卻也充滿了挑戰和困難。

由於電機系女生人數稀少,能夠有組織有規模地練球就已是一大挑戰。在充滿了豐富的社團、系上活動的大學生活中,如何吸引學妹加入並維持大家對排球的喜愛與對系隊的向心力,是首先遇到的難關。大二大三則進入課業壓力相當大的時期,在三電二數及其他專業科目圍繞的情況下,如何在繁重的課業研究和球隊練習中取得平衡、並保持積極的態度參與練習,是另一個難題。另外,由於學姊們畢業後即出國唸書或是上了研究所之後忙於研究選擇淡出,之前的系女排幾乎沒有研究所的成員,也因此傳承比起系男排總是薄弱了一些。

近幾年,從大學部直升研究所、卻能保持對排球的熱情、參與系隊練習的學妹越來越多;而研究所新生中也有一樣喜愛排球的學妹加入,使我們的實力又更為堅強。而研究所與大學部隊員之間,雖然在年齡上有段差距,但由於對排球的喜愛,仍然保持了良好的聯繫和互動。

97學年度,電機系女排有了全新的面貌。數個系上直升上來的學妹念了碩一,對排球的熱情不減,於是在台大盃史無前例的報了兩隊(大學部隊與研究所隊)。過程中大家一起征戰各地,並與其他學校之校隊、系隊或業餘球隊進行友誼賽,最後獲得台大盃冠軍,也因此獲得參加雅基達盃的資格(各大學系際盃前兩名才可取得參賽資格)。本次雅基達盃於中興大學舉行,在長達五天的賽程中,儘管由於研究、課業等因素,差點遭遇隊員人數不足的狀況,最後還是在大家盡可能的全力配合下,與來自全國各校的傑出隊伍切磋球技,並以僅僅一敗的戰績代表台大拿下了冠軍。

拿下雅基達杯冠軍,是系女排的一個里程碑,也希望這個溫馨的環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2009雅基達盃隊員名單,張珵涵、林與絜、陳怡伶(電機所博士班學生),方劭云(電子所博士班學生)、周怡君(電機所碩士班學生)、劉怡君(電信所碩士班學生)、洪慧雯、陳潔立(電子所碩士班學生)。

張珵涵,現為電機所博士班學生。

我違反了三種主流思想 (下)

盛慶琜

以上這三個對主流思想的違反帶給我困惑、挫折、和痛苦,也帶給我鼓勵、興趣、和勇氣,使我雖在九十高齡,猶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如何加強、加深、和推廣我的UUT。最近我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寫了一篇論文,「綜論效用主義」”,在這論文中曾詳細討論了UUT的特色和優點。關於特色,在這裡難以說明。但是優點卻可以與別的倫理學理論的比較而凸顯,所以把它的優點列在下面而將其最重要者予以簡單的說明。

(1) 效用主義是目的論的

(2) 效用主義是符合常識的

(3) 效用主義是科學的和理性的

(4) 效用主義是符合實際的應用的

(5) 效用主義是徹底人本的

(6) 效用主義是一元論的

(7) 效用主義具有融合性

(8) 效用主義是唯一可以量化的倫理學

(9) 效用主義應該是軟線的

這九條優點之中,(2)、(3)、(4)、(6)、(7)等五條比較明顯易懂,而且重要性也比較低,所以不加討論,茲將(1)、(5)、(8)、和(9)等四條簡單說明如下:

(1) 效用主義是目的論的

效用主義之異於道義論及其他倫理學理論之最重要特色,在於效用主義是目的論的或後果主義的(consequentialistic)。人既生了,就要生存下去,並且要好好地生活,所以這是證成人的行動的最重要理由。或謂目的論是否會陷於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如G. E. 摩爾對邊沁和穆勒的批評 ?我認為目的論者確有違犯自然主義的謬誤者,但不一定如此。根據統合效用主義,自然是無所謂好壞的,因為價值是主觀的,好壞是對某一主體而言的。我們一般所謂的好壞是指對人類而言的,所以目的論不一定是自然主義的,當然可以不犯自然主義的謬誤。

目的論之好壞或重要性,是在其自然經驗性地證成了效用原則,使其成為效用主義的唯一終極原則。其實道義論的祖師爺康德也是注重人的目的的。它強調了自主性(autonomy)和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目的(an end in itself)。他可以順理成章地提倡目的論的倫理學,但是他不此之圖,卻企圖用形上或先驗的方法來證成他的至上誡命(categorical imperatives)的正當性(legitimacy)。結果是,他雖然表面上不談上帝,成為歐洲啟蒙時期的先驅者,但其理論的背後卻仍無法躲開上帝的陰影。所以效用主義這一個優點是非常重要的。

(5) 效用主義是徹底人本的

根據我的統合效用主義理論,所有社會規則,包括憲法、法律、道德規則和基本人權等,都是人的共識,並非天賦的。西方中世紀的倫理學,其基本理念,都是宗教性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所主宰,所以信上帝即是善,不信上帝即是惡。啟蒙時期開始後,康德是不用上帝作主宰的道義論(deontology)之祖師爺。但是康德道義論的絕對性,顯示在其背後還存在一個隱藏的上帝,即是未能完全脫離宗教性。中國儒家的倫理學中,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上帝,但卻還是有一個無形的上帝,即是“天”。於是有所謂的天意、天命、天理、和天道、甚至於認為皇帝應該替天行道而稱之為天子。凡是好的、善的、或是對的一切,都是天定的、天賦的,並且是不可違反或抗拒的,這種觀念其實還是脫不了宗教的味道。西方的所謂天賦人權,與儒家的觀念也頗類似。但是效用主義的理念,則是完全屬於人的,是以人為中心,而與宗教完全沒有關係的。我認為這是效用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

效用主義主張先要確定全體人類為倫理學和社會哲學的社群,因為自然無所謂好壞,好壞是隨社群而改變的。目前倫理學是以全體人類為社群,但是所得分配的社群,則限於一個國家的人民,將來應擴展至全人類。又我們也應愛護人以外的動植物,但不可將它們包含在倫理學和社會哲學的社群之內。

這種徹底人本的看法,與我的主觀主義的價值理論相一致而可以貫通的。它也與中國價值學界的基本價值觀相符,例如李德順曾為文說明他的人本的基本價值觀,這也旁證了倫理學與價值理論間貫通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 人本化是基本上不信上帝的,但信上帝有程度上的差別,信上帝的成份越少,則人本化的程度越高。我曾將幾種倫理學根據信上帝成份的遞減次序(亦即依人本化程度的遞增次序)列為一表,茲將這表附在下面。

由此表可見,效用主義是徹底人本化的。

表1 五類道德觀的人本化進程。

(8) 效用主義是唯一可以量化的倫理學

效用是唯一可以量化的實質,因此效用主義是唯一可以符合實際量化需要的倫理學和社會哲學的理論。事實上各種形式的效用主義都在企圖量化,不過除了統合效用主義外都用錯了量化的實質,以致引起無法克服的困難,也使統合效用主義成為具有這優點的唯一效用主義了。量化不一定準確,但至少在理論上或架構上比沒有量化好。而且有許多情景,例如所得分配,是一定要量化的。

(9) 統合效用主義是軟線的(soft-line)。

筆者早在1986年就已提出了道德的靈活性這問題,認為針對若干類情景的行動,是無法明確規定究竟什麼樣的行動才算是對的。其後又提出了“道德行動的分類”、“道德的不相干”、和“參考狀態”等問題,認為慈善行動(chartable action)和一般性的正面道德行動(general positive moral action)由於難于規定應該做到什麼程度,所以認為是非強迫性的(non-obligatory)而應由當事者自己決定如何行動。由此又衍生出了道德規律不可絕對嚴格或具有無限大份量的理論,以及採用不嚴格規則的說法。這種說法有異於道義論的嚴格規則和哈桑伊的堅定規則(firm rule)的說法,是UUT的重要特色之一。

“靈活性”(flexible nature)是當初我提出行動情景的分類時所用的名詞,其後我又增加了許多與靈活性有關的建議和說法。似乎 “軟線效用主義”這名詞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所以我稱這一優點為 “效用主義是軟線的”。

我希望這篇短文能使讀者大概了解我的統合效用主義以及我的挫折和困惑。

盛慶琜所著中英文哲學專著表

  1. C. L. Sheng, A New Approach to Utilitarianism: A Unified Utilitaria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istributive Justice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2. 盛慶琜原著,顧建光譯《功利主義新論:一種統合效用主義理論及其在公平分配上之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
  3. C. L. Sheng, A Utilitarian General Theory of Value (Amsterdam and Atlanta: Rodopi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1998).
  4. 盛慶琜,《統合效用主義引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5. 盛慶琜,《效用主義精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6. C. L. Sheng, A Defense of Utilitarianism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4).
  7. 盛慶琜,《統合效用主義與公平分配》(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8. C. L. Sheng, Utilitarianism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Berlin: Galda + Wilch Verlag, 2007).
  9. C. L. Sheng, A Utilitarianism General Theory of Value, Revised Edition. (Hsin chu: Chiao-Tung University Press, to be published in 2009)
  10. C. L. Sheng, The Intricacies of Unified Utilitarian Theory. (Hsin chu: Chiao-Tung University Press, to be published in 2009)

 

盛慶琜,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
1954 ~1963曾任臺大電機系主任。

紮根、傳承與分享─專訪台大電機系校友胡玉衡教授

文/林峻宇 採訪/陳姵樺、林峻宇


(左)陳姵樺,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右)胡玉衡教授。
胡玉衡教授,1976年取得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取得南加大電機工程學系碩士及博士,並自1987年起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教授至今,是一位不論在教學或是研究上都頗有成就的人。初見到胡玉衡教授,不會想到他是一位電機工程領域的學者,因為他談話的話題,除了電機領域之外,也涵蓋到生物科技、社會科學,可說是一位相當全才的學者;妙語如珠的他總是不禁令人捧腹大笑!而在討論深刻道理的時候,他也總是能讓人沉澱思考,反思諸己。這次有幸訪問到胡教授,他除了與我們傳授在電機領域的研究教學經驗之外,也分享了自己學術之路一路走來,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以下以胡教授第一人稱口吻敘述)

回首來時路─從求學到教書、從台灣到美國

我的背景其實跟大家差不多,沒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唯一跟現在年輕一輩比較不同的地方大概是我那時候初中還要用考的吧! 我是九年國教開始的前兩屆,所以那時候要上初中也是要經過一番拼鬥的。後來從大同中學、建國高中、一路到了台大電機系,大學畢業之後當了兩年的大頭兵,後來也考過高考,甚至因此被通知分發到通霄的鹽廠工作呢。事實上決定要出國念書前也是有在工作跟是否要繼續念研究所這樣的道路上思考過一段時間的。但是那個年代我們出國念書的人其實也是蠻多的,我們當年台大電機系的學生約莫180人左右,大概有100人出國,所以我後來也就想說出國念書似乎也不是不好的選擇。特別是我後來念南加大,有時候週末在洛杉磯大家約一約就可以開同學會了,所以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適應上面的問題,跟在台灣似乎也差不多。

真要說比較難調適的大概就是語言問題吧!不過我必須要說,英文要好就是要多聽、多說,聽新聞,然後多開口,這樣子多練習之下其實就會進步。我覺得最困難的大概是寫作吧!一直到今日其實我的寫作技巧我還是覺得不夠好,其實有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文法,而是你想表達的東西!縱使有時你整篇文章文法無誤,可是表達的內容乏善可陳,無法抓住教授或是閱讀者的注意力,我覺得這是比較需要去注意的一點,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部分。不過看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有不少的機會在國際間當志工,或是主動的去跟外國人交流,我覺得這都是蠻好的,因為開始懂得讓自己去多接觸這些不同文化、國家的人,對於自己的視野以及能力都會有進步的效果。

春風化雨、百年樹人─做個有原則又不失彈性的老師

我當初開始教書的時候是在達拉斯的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約莫教了四年之後,轉到了現在的學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之後就一直待到現在。其實剛開始會想要教書也是一方面因為當年指導老師對我的鼓勵,然後另一方面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做研究、教書這方面的事情。對我來說教書的工作並不算太陌生,因為早在念博士班的時候就已經當過教學助理,也教過不少的學生了。但是我還是要說老師真的不好當,特別是在一開始進入學術領域的時候,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台灣,現在我常常跟年輕的助理教授說,教書的時候要懂得調整,不要把自己當年當博士班學生那一套直接套用到教書上面,那樣子學生是會受不了的!而且你自己的挫折感也會很大。要懂得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程度,就認為學生也該達到那樣的水準。有時候這東西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可幾的。

再來老師的EQ一定要高,跟學生千萬不能吵架。很多時候,誰先失了風度誰就輸了。會跟學生發生爭執其實不外乎是分數上的問題,分數不滿意,學生會來跟老師理論。這種時候,就算你覺得學生無理取鬧,也應該保持風度,我的方法是叫學生把要爭取的事情,一條條用白紙黑字寫清楚,然後交到我的辦公室,我可能一天或是兩天後回覆。這樣兩個好處:一來可以讓學生把意見用書面表達出來,自然比當面抱怨多了幾分冷靜,少了幾許衝動。寫下來的意見也比較成熟合理。二來做師長的可以靜下心來了解學生的想法,對學生請求,也能做出更合情合理的處理。再說事緩則圓。激情過後,學生對老師個人化仔細的答覆,通常也比較能心平氣和的接受。白紙黑字寫清楚也有好處,就是有憑有據!其實不只是分數,有時候跟學生有什麼約定,像是作業繳交、報告繳交等等,有時候有的學生希望可以延後一點點時限,我說可以,但是請要交個白紙黑字過來,註明老師什麼時候批准你這樣做,批准的內容又是什麼,這樣子之後如果又發生爭執的話,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爭執就不容易再發生了。總而言之, 跟學生起衝突是對雙方都划不來的。

當然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對於老師們的要求也不太一樣。在美國有個Tenure-track system (終身教職系統)的制度,在這幾年內你除了教書跟研究外,研討會的社交服務、甚至是募款的工作都得要有所著墨。不過大體說來,我在美國當教授的經驗是自由也蠻愉快的。我有個朋友在比利時當教授,而就在他一升上教授的當下,學校馬上就給他了一本書;「教授的舉手投足及禮儀指南」。裡面告訴他教授應該要穿什麼衣服,走路姿勢要怎麼樣,跟學生講話要怎麼樣,才會像個教授。在美國這邊,教授常常上課或出門也只是穿個短褲、踩個涼鞋或是拖鞋,自在的很。所以在美國當教授,除了在研究及教書上獲得的資源不錯之外,這樣自由的風氣也是讓我蠻喜歡的。還有一點就是,在美國,你常常可以跟著資深教授去旁聽他如何上課,而資深的教授也有這樣的自覺會去主動帶著年輕的教授,不管是在教學經驗上面的傳承與指導,或是在學術圈上建立人脈關係,其實這對於我的幫助是蠻大的。因為大家都有一種想要讓自己的學校更好的那種動機,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同事在進來之後,能力上面能夠突飛猛進。


(左)胡玉衡教授(右)林峻宇現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班研究生。

研究無捷徑、根本打起最實際

提到在學界要出人頭地,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就是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強。一旦你的研究能力強,別人自然會在那個領域看見你,這是一定的。如果沒什麼研究能力,但是整天就是往各種的研討會鑽,別人固然也會看見你,但是其實聊個幾句,有沒有料大家都知道。在電機領域,研究硬底子還是最重要的。當然,一旦有研究的基本實力,還是要懂得跨出與他人交流的一步,有人或許會說,不善交際,所以不知道怎麼與人交流。可是其實電機領域一年有那麼多的研討會,選擇一個或兩個,每年固定參加即可。而且參加研討會的好處是,大家都用這個領域的專業術語來溝通,所以可以打破一開始彼此不熟悉沒有話題的窘境。一旦在專業上有了共鳴,接下來要多聊其它的話題就比較容易了,也達成了進一步交朋友的效果。做研究的部分也有些要注意的事情。像有些人博士班畢業了,準備當老師或是做博士後研究,做的研究卻始終擺脫不了自己當年博士班論文的東西,這難免給人家一種好像沒有辦法斷奶的感覺。博士研究的訓練不在於研讀論文,而在培養獨立思考研究的能力。要教導博士生如何製作魚竿釣魚,而不是餵他們吃魚。

而研究類型以我個人看法,又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先驅型的研究,好比是倡議新的研究方向,設定新的研究議題,登高一呼,風起雲湧。就算是提出的只是初步的成果,但是別人覺得你發現的東西值得研究,就有更多的人跟著跳上遊行花車(jump on bandwagon),不斷引用你的論文,改進你初期的成果。引用多了,這種先驅論文的影響力(impact factor)自然水漲船高。這種研究事半功倍,最值得推薦。

第二種比較常見的研究型態,我稱它作集大成的研究。當新的研究課題初次出現,立刻抓緊契機,旁徵博引,努力鑽研。把相關的題目一網打盡。總要做到盡善盡美,集各家大成,卓然成家。讓別人一搜尋這個議題,就發現你相關的論文汗牛充棟。這樣的研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名至實歸。

最後一種研究我稱作望塵莫及(eat dust)型的研究。這種研究就是糊里糊塗跟在人家後面,專做別人已經炒熟了的課題。由於前人發表的成果已經很多,不小心就會做出別人已經發表的成果,所謂重新發明輪子(reinventing the wheel),論文自然泡湯。就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作出一點新的東西,也難逃乏善可陳(incremental improvement)的批評。這種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研究方式,最好敬而遠之。

所以總結看來,作研究的時候,定題目實在是很重要的一環。作研究總要有大局觀:了解題目的本質,熟悉領域裡遙領風騷的團隊以及發展的現況。然後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利基課題,進而發展獨特的貢獻。

服務他人,就是推銷自己

近年來台灣學者在國際的舞台上表現得其實不錯,特別是都很主動的參與國際學術團體活動,熱心服務。服務是爭取國際性知名度最有效的方式。一次服務的機會如果做得好,別人以後就會有印象,那麼之後有什麼機會也都找你,慢慢的,你的知名度就打開了,怎麼會擔心不被別人注意到呢?另外,服務社群是長期投資,不要太斤斤計較當下的回報。急功近利型的服務明眼人都看得出,風評也不會太好的。服務方式很多,志願主辦會議,編輯特刊,甚至建立網站,都是服務的方法。常參加自己領域的一兩個會議,也可以認得不少志同道合的國際友人,組成團隊發揮更大的力量。把服務的事情做好,就是一種最佳推銷自己的方式!

跨領域整合,溝通無礙最重要

現在國內外有很多的專案或是研究都講究所謂的跨領域整合,其實方向、立意都是不錯的,可是偏偏有時候只執行到了表面的功夫,而內涵卻是空虛的。跨領域整合最容易碰到的問題就是溝通的問題。每個領域的人有每個領域專門的用語,而且當跨領域整合時,每個領域出來的人都可能是那個領域的翹楚,此時又要怎麼讓他願意跟你合作呢?溝通的重要就在這時候出來了,要怎麼樣讓合作的對象知道你也是有站在他的角度幫他想過的,而不是本位主義,什麼都得聽我的。如果能夠讓合作的對象知道你是誠心聽每個人的意見並尊重每個人的專業,那麼合作起來勢必會輕鬆的多。 跨領域整合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可能到最後就是各個領域的人都丟一份報告出來,最後合起來就說這是跨領域整合的成果。這是不對的,跨領域整合要的是一個融合在一起的東西,而不是拼盤。要拼盤的話我還不如拆散所有人叫他們各自做出一大盤就好了,所以要怎麼樣讓各個領域的人都能夠方便接觸,讓彼此在日常生活跟研究之間都能很方便的互相交流,建立互信跟合作基礎,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唯有建立互信基礎,才能再進一步談合作的細節。

保持高度熱忱、管理自我時間;愛你所擇、擇你所愛

其實我並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但是我盡力把我選擇的每件事情做好。特別對於自己所選擇的路,我都一直非常的喜歡,也努力的去經營,在這條路上的過程,我自己覺得算是走得蠻充實的。熱忱,真的是推動一個人主動向前,全力付出的一個關鍵因素。此外,做好時間管理,你才能夠有掌握更多機會的本錢,也更有機會能夠朝著自己想要發展的領域去邁進。在此也是勉勵大家做事情前做個規劃,把事情先後順序排好,井然有序的完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與採訪者簡介

陳姵樺,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林峻宇 現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班研究生。

附註一:本文係經胡玉衡教授閱畢並潤飾完成。

附註二:本研究係屬「晶片系統國家型計畫」底下「人才與環境」分項之「學術金頭腦」計畫。

2009 OEP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Engineering and Photonic Technology) Best Paper Award

林士弘

電機系及電子所管傑雄教授(左)及電子所博士班學生林士弘(右)。

今年三月管傑雄教授接到總部設在美國佛羅里達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and Systemics (IIIS)舉辦的會議邀稿通知,此次會議七月份在佛羅里達的奧蘭多舉行,其中的一個主題是關於光電工程技術的領域,而我的研究領域是關於超晶格紅外線光偵測器的研發。

超晶格紅外線光偵測器的研發重點是在研製出可在低偏壓及高溫操作的元件,本實驗室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超過十年研究且陸續在國際期刊發表相關論文,本篇會議論文的名稱為“Double-barrier superlattice infrared photodetector combined with quantum well infrared photodetector for oper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bias,”其研究重點是此超晶格紅外線偵測器可以在低偏壓時達到110K以上的操作溫度,這個操作溫度是目前以同樣結構的元件可以操作的最高溫記錄。

七月初由台灣搭機前往奧蘭多,這是個風光明媚的城市,會議的舉辦地點是在奧蘭多市區的一個飯店,我的會議被排再第三天的下午口頭報告,與會的其他參加者有東京大學的博士及巴黎大學的研究員…等,我進行了大約半小時的口頭發表,發表完後現場大約有四位與會者提出發問,我在自己能力範圍及報告時間內完整的回答提問者,並且跟提問者要了名片,希望在回答不周全的部份再寫電子郵件補充說明。

這次發現許多研究團隊都是跨校甚至國際的研究計畫,尤其是看到全世界許多的頂尖學者的合作研究得到了驚人的成果,讓我深深覺得台灣應該要努力走向國際化,才能將視野提升到國際級的水準,雖然台灣現在的研究成果已經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不過相對來說,我們的國際合作機會並不普遍,也許應該請國外的專家及學者來台合作交流訪問。

在此感謝台大電機系提供一個完整的元件製程環境及其他軟硬體設備的支持,還有指導教授管傑雄教授的指導,個人獲獎是僥倖,大多要歸功於電機系及指導教授多年來對教育的貢獻及及實驗經驗的累積。

林士弘,現為電子所博士班學生。

台灣大學團隊寫紀錄再獲ISSCC優勝

電子所辦公室

於美國加州國際設計自動化研討會(DAC)舉辦之頒獎典禮。受獎人:電子所莊子德同學(右)。

第46屆DAC(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於7月27日頒發2009年「DAC/ISSCC Student Design Contest」優勝團隊,本校再次由電子所陳良基教授所指導的學生團隊,包括丁立夫、陳威尹、叢培貴、莊子德、蕭百亨、陳昱翰等六位學生,以「4096×2160p Multiview Video Encoder Chip for 3D/Quad HDTV Applications」,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此項殊榮,表現優異。台大學生團隊第四度在此頂尖對決中,寫下ISSCC的新紀錄,驚動全場。陳教授的團隊今年是再次蟬聯此獎,實屬不易。

此項DAC/ISSCC Student Design Contest競賽,為國際電腦輔助設計與晶片設計兩大領域最頂級會議 : 國際設計自動化研討會(DA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與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每年所共同舉辦的一項國際性學生晶片設計競賽。能在此項比賽勝出之團隊,必須要能設計並實現出對於晶片工業有相當大貢獻或者突破的作品。今年超過60個頂尖大學的團隊參與此項競賽,同時在此次獲獎之頂尖大學,包含史丹佛大學(Stanford)、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證明台大在晶片設計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與創新思維。確實已邁入頂尖大學之流,更獲得一提的是,台灣今年另有一隊獲獎為清華大學團隊,而該隊伍指導教授馬席彬亦為台大培養出來的本土博士。

此次台大團隊獲獎之作品為同時能提供高畫質3D立體電視及超高畫質(4K×2K)的影像處理晶片設計,將全世界帶往更高階的3D立體電視以及更大螢幕解析度之超高畫質,為全世界第一,整合晶片其處理能力超越市面上影像編碼器達3.4倍以上,並同時具備低耗電、低記憶體頻寬與低成本之特性。此晶片預計將成為下一代超高解析度電視與立體影像之核心技術。透過此作品,將有助於推動台灣影像處理產業提早進入超高解析度時代,並且能提升3D立體影像應用產品之設計能量,為帶來台灣產業無限商機。

2010 IEEE Fellow獲選感言 ― 禍福相倚,幸福崎嶇的人生

林清富

2003年的夏天,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比人還高大的卡通米奇和米尼帶領著眾多卡通人物,歡樂地在遊行隊伍中穿梭,跳躍舞動。遊行隊伍綿延超過一公里,裝飾美麗的車子,一輛接著一輛,緩緩前進,卡通人物的打扮造型和電視上的卡通完全相同,連動作都維妙維肖,只是大了許多。我和太太、小孩在馬路旁,擠在密密麻麻的觀眾當中,看著電視中的卡通人物活靈活現地在眼前舞動,不是在螢幕中,而是可以和他握手的卡通人物,好像自己也進入了卡通世界。

「歡迎來到迪士尼歡樂王國,讓你親身經歷夢想成真!」音樂聲中伴隨著「夢想成真」的呼聲,在我心中映下了鮮明的印象。

遊行隊伍和音樂繼續,周遭瀰漫著歡樂的氣氛,不知何處,傳來清晰的聲音:「迪士尼樂園的創辦人華特先生敢於夢想,他的夢想已經成真。」接著如雷的掌聲四處響起。

我突然被震撼了,「是啊! 為什麼不勇敢追尋夢想?」

到佛羅里達迪士尼樂園的那一年,我受邀去一個國際會議演講,主題是用於光纖通訊之寬頻半導體光放大器。同一年,我幸運地拿了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還有,這年的年初,有一家美國出版社邀請我寫書,書名是光纖通訊元件之原理和應用。我記得,在迪士尼樂園的旅館內,我一邊寫著新章節,一邊校對著舊章節。「夢想成真(dreams come true)」和光纖通訊超高頻寬之訊號傳輸能力,交錯閃爍在我腦海之中。

2003年,我的好運同時到來,於是迪士尼樂園的slogan,「Dreams come true (夢想成真)」,深深吸引著我,人生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沒有,只要敢於夢想,認真實現,不僅迪士尼樂園的創辦人華特先生可以「夢想成真」,我也可以,每個人都可以! 當年的我雖然已年過四十,但天真不減!

為了實現夢想,我更常出國開會,農曆年在國外度過,也和企業界有更多接觸和討論,接計畫,生活更為忙碌,時間安排的非常緊湊。雖然很忙,但覺得很充實,興奮異常,興奮到常睡不著覺。經常地,躺在床上一些時間,沒有睡著,又起來找資料,寫下想法,…。

一段時間以後,出現耳鳴,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醫生做了一些檢查,似乎不太清楚原因。後來聽人的介紹,買中藥吃,一兩個月後,好了。既然好了,就不放在心上,繼續忙碌。又過了一段時間,再耳鳴,去買同樣的中藥,吃了一兩個月後,又好了。再過一段時間,又耳鳴,再去買相同的中藥,但這次吃完中藥後,沒有好。覺得有些問題,再去看耳鼻喉科醫生及家醫科,做了一些檢查,沒找到確切原因。家醫科開安眠藥,很有效,吃了以後就睡的不錯,但耳鳴沒有明顯改善。

一天,在家醫科,醫生說︰「你好像看來情緒比較緊繃。」

「真的嗎? 我自己沒有發覺。」

「你有沒有覺得壓力比較大?」

「沒有特別感覺。」我如此回答,其實我是覺得大部份時間都很興奮。

「我再幫你安排一些檢查。」

於是幫我預約幾個其他的科別,進行了一連串檢查,包括睡眠檢查。先是一整個上午的睡眠檢查,沒看出所以然,於是又排整個晚上的睡眠檢查,醫生特別吩咐要照平常那樣地吃安眠藥。

一週後,檢查出來了,家醫科醫生只能解讀一部份,幫我轉到其他科,其他科又解讀一部份,似乎問題很嚴重,因為即使吃了兩顆安眠藥,但我的睡眠只進到第二層,一般要進到第三或第四層,身體才能獲得足夠的休息,醫生於是告訴我必須去掛精神科。得要一大早就去醫院,因為精神科初診無法幫忙轉診預約,且只有五個名額。我不知道睡眠沒有進到第三或第四層是多嚴重的事,不過反正睡不著,要早起就早起,對我而言,沒有差別。

我早上還未六點就到台大醫院精神部,掛到了第二號。整個診斷的時間非常久,精神部醫生說,必須要好好處理睡眠問題,否則會非常嚴重,那是2005年快要進入冬天的時節。

他說︰「人的神經分成兩類,一類是活動神經,另一類是睡眠神經。你的活動神經太過活躍,壓過了睡眠神經,所以無法睡覺。必須要換藥,把活動神經壓抑下來,並活化睡眠神經。」

於是醫生換藥,不再是家醫科開的安眠藥,睡覺前吃兩顆,半夜起來再補一顆。

然而,換藥的時間似乎有些晚了,我的健康狀況接著明顯地惡化,各種莫名其妙的症狀不斷出現,以前不太怕冷的身體,現在變得非常怕冷。整個生活步調全亂了,因為同樣的溫度,不知道應該要穿多少衣服才夠暖和。過去腦海中所記得之溫度與穿著的相關資料庫,完全不管用,常常不是衣服穿得太多就是穿得太少,生活中要應付的瑣事突然增多,所有的身體五官感覺之資料庫必須要重建。還有,牙齒也不明原因地痛起來,牙科醫生說是牙周病,但是牙周病醫生的預約要排到半年之後。不僅牙齒,連半夜睡覺都覺得壓到骨頭,…。

我告訴精神科醫生這些情形,他說︰「不要管那些痛的感覺,那是假訊號,你現在的狀況就是會出現這些假訊號,不要理它。」

我想起了在迪士尼樂園看遊行時的特別感受。在迪士尼樂園裡,卡通中的米奇和米尼看來是那麼真實,整個樂園就像是他們的王國,置身在這樣的場景中,看到卡通人物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眼前,還跑過來和你握手,真實和虛擬之間變得模糊不清。

我現在身體上所感覺的痛,到底是真實或虛假的訊號? 我怎麼分辨? 我發現無法分辨。

眼睛也出現了奇怪的黑影,我心裡想,「這是真實的,或是虛假的影像? 是眼睛開始蛻化了? 或是這也是假訊號?」我嘗試延伸引用醫生的論點,不理會奇怪的黑影,把焦點移到真實的物體。當我專注在真實的物體上時,果然黑影就消失了,但過一會兒,它又回來,我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理會黑影。而身體五官也不斷地出現各種奇怪的感覺和訊號,連心跳都忽快忽慢,我要測量心跳,以確定到底心跳是否正常,但越是測量,它就越不規律,就像量子力學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我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美麗人生』,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真實故事,故事中的主角John Nash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把幻覺當做是真實,而他的太太也是在很多年以後才知道,原來他告訴她的事情,有很多是幻覺,但John Nash自己無法分辨何為真實,何為幻覺?

我也變得類似了,或許不是那麼嚴重。太太開始擔心,她從資料上看到,這種病狀的人會做出一些莫名其妙、後果難料的事。岳父也擔心,他聽說John Nash的孩子也遺傳了他的幻覺。而我的小孩此時在讀幼稚園,自己模擬著和一些人物談話的遊戲,常自言自語地和遠方的虛擬人物講電話,岳母憂心地以為小孩也遺傳了幻覺,她擔心我的孩子自以為是真的在和幻覺中的人對話。

我也懷疑是否小孩會以為他對談的對象真的存在,於是假裝成也要和他的講話對象聯絡,小孩說道︰「爸爸,那些人物不是真實的,我只是在玩。」 「還好,小孩沒有問題。」我心裡頗為高興,但還是要常常面對自己無法分辨身體狀況是否為真的情形。身體五官的感覺都不一樣了,過去累積的經驗變得不能信任,以前腦海中的資料庫變得不可靠。

為什麼會有這些假訊號? 醫生沒有說明,我自己猜測是腦神經網路因為沒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於是產生了一些異常的連結,也因此產生一堆異常的訊號,而它所控制的其他部份也跟著反應,所以錯誤的訊號導致錯誤的反應,而錯誤的反應又提供給大腦錯誤的訊號,一連串惡性循環隨之而來。不只是假訊號的產生,腦中的想法也變得混亂,情緒也自然地常陷於低潮。這段生病期間,可說是非常沮喪,而狀況實在太多了,多到去看醫生時,不知道要告訴他那些部份,後來就乾脆隨便說幾項,這樣的情形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有一次,醫生建議我,不要再想研究了,要去找第二興趣,這讓我更灰心,好像我的健康和年紀已經無法再進行研究了。

我就像快要溺死的人一樣,隨便抓個小草也好,因為有人介紹中醫,所以也去看中醫,在木柵,一週兩次,也同時繼續看西醫,所以每個星期都要看醫生好幾次。

這個中醫診所很奇怪,只要是很好的中藥,健保就不給付,健保給付的都不是最有效的藥。我心裡覺得很奇怪,可是我就算不要自己的命,但為了太太小孩,也只好花錢,吃健保不給付的藥。

這些藥,有些吃了會拉肚子,幾天後我告訴醫生,醫生說︰「那幫你換藥。」也是健保不給付的。

吃了這一種新藥,造成便秘,幾天後,我問醫生︰「怎麼以前拉肚子,現在變成便秘?」

醫生說︰「那我同時開給你這兩種藥,就兩種藥一起吃。」

兩種藥都是健保不給付的,合起來要一萬多元,不知道要吃多久的時間,我想這樣下去,沒有病死,也要破產,就毅然決然地說︰「那就不用了。」

我漸漸覺得這位中醫大概是江湖郎中,所以也決定不再看了。不過在看病期間,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你要轉移注意力。」

如何轉移注意力? 生病期間,可以說是萬念俱灰,連遺書也寫好了,告訴我太太,放在辦公室的某處,如果我好起來,就不要理會遺書;但假如真的發生不幸,就去拿遺書看,我上面有做了一些交代。有一天,一大早,我到辦公室,覺得生不如死,上網查自殺的方法,其實大學時就研究了不少自殺的方法,現在只是再驗證大學時看到的資料。

自殺的方法非常多,有很多網站在談自殺的方法,我看了很久。然後發現,在專心讀這些自殺方法當中,我忘記了煩惱,突然頓悟了中醫說的,「要轉移注意力。」所以後來就開始找一些能讓我轉移注意力的事情,其實台大醫生說的,要去找第二興趣是同樣的概念,只是當時無法理解。

醫生沒有說如何轉移注意力。台大醫生吩咐道︰「除了吃藥,還要運動,一定要運動到流汗,加速血液循環,以促進新陳代謝。」

「我現在就有運動。」我說。

「那很好,什麼樣的運動?」

「我每天早上跑步,約半小時。」

「這樣的運動量很好,但要改到傍晚。」 「為什麼?」雖然我人在生病,但改不了研究者的好奇。

「這樣可以幫你的身體區分出白天和晚上的作息。」醫生回答道,「還有,睡覺前三個小時,絕對不能想和工作有關的事,好讓你的活動神經冷卻下來,不再壓制睡眠神經。」

於是我調整作息,比平常早約兩個小時離開辦公室。之後運動,流汗後,做睡覺前的預備。離睡覺前有三個小時,無所事事,但腦筋不由自主地亂轉,也常不知不覺又想到和研究有關的事。怎麼辦? 看電視,但電視節目的內容,不管是什麼都照樣引起和研究相關的聯想,於是電視也不能看。怎麼辦?

後來太太想起了唱詩歌,藉由詩歌讓心思意念脫離工作,於是全家一起唱詩歌,禱告,持續了約一年之久。

晚上睡不著覺時,也禱告,特別是讚美上帝時,可以讓心思快速脫離和工作有關的意念,於是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夢鄉。

既然理解了要轉移注意力,也開始找其他興趣,不只第二興趣,還有第三興趣,第四興趣,…。其他興趣包括閱讀如何增進親子關係的資料,如何平衡家庭、信仰、工作的書,以及不同類的小說書籍,爬山郊遊,騎腳踏車,參與更多教會的活動和社會服務,也寫一些東西,…。

終於睡眠漸漸恢復了正常,到2008年年初,安眠藥減量到只剩約八分之一顆,而身體也大約恢復了正常,那些身體五官感覺的假訊號也消失了。只是整個生活作息完全改變了,傍晚繼續運動,晚上很少思考研究的部份,讓生活有較多的變化,和小孩及家人的互動增多了,與小孩的關係也進步了。

在健康恢復以後,我理解了,上帝藉由生病,強迫我調整生活習性,因為人生不僅僅是為了工作,還有家庭及其他,…。我也學會了將心中的期待交託給上帝,不再自己汲汲追求,做了基本該做及不影響睡眠的事以後,其餘的就禱告上帝幫忙,禱告之後就不再去想它,上帝願意給很好,上帝沒有成就也就算了,例如今年送出IEEE Fellow的申請資料後,就禱告,而會不會被選上,非自己能左右,就只能交給上帝了。

能夠獲選為IEEE Fellow,對我而言是相當驚喜,原先以為需要再申請幾次,沒想到上帝在今年就幫忙成就了,這些是我在生病之前,即使非常努力,也不見得能夠得到的。收到獲選為IEEE Fellow之後幾天,又收到獲選為SPIE Fellow的通知,更令我驚奇。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以前認為的「夢想成真」,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其實還需要上帝的幫助。如聖經詩篇上說的,「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我很感謝上帝,讓我的健康恢復了,也很謝謝在我生病期間,特別關心我的幾位同仁,像前副校長吳靜雄教授、前所長楊志忠教授、前主任吳瑞北教授、呂學士所長、陳德玉教授、孫啟光教授、王倫教授、馮哲川教授、劉致為教授、管傑雄教授,以及平時不常碰面的許源浴教授也特別跑來鼓勵我,還有研究領域和我非常不同的張時中教授、陳秋麟教授、劉志文教授等等,都曾找我喝茶,請我吃吃點心聊天,設法幫我轉移注意力。

臺大電機之友要我寫一些感言,我想剛好可以藉由自己粗淺的例子,給我們同仁或系友做為參考,或許可以有些鼓勵的作用,就是在人生的低潮時,不要放棄。放輕鬆,但不要放棄,因為低潮之後,所收穫的,可能遠比未曾低潮之前所有的還要豐碩。 林清富,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為臺大電機系、光電所及電子所教授。

林清富,電機系1983年畢業,
現為臺大電機系、光電所及電子所教授。

電資學院IEEE Fellow獲選人數全國之冠

電資學院辦公室

(左起)劉深淵教授、吳瑞北教授、廖婉君教授、李琳山院長、許博文教授、林清富教授。
IEEE美國總會於11月下旬完成公元2010年Fellow的評選工作,本校電資學院計有許博文、吳瑞北、林清富、劉深淵、廖婉君5位教授獲得該項殊榮,為歷年獲選人數最多的一年。電資學院表示:今年全台灣各大學總計有12位獲選為IEEE Fellow,臺大電資學院就佔了5位,而該院IEEE Fellow人數也累計達29位,此項紀錄持續領先國內各大學。許博文教授任教於本校電機系、電信所及光電所,多年來致力於開槽天線的研究,早年對矩形導波管窄面斜槽的精準分析,大幅縮減了大型雷達陣列天線的設計時間;近年對平面型開槽天線的創新研究,包括寬頻、多頻、超寬頻及縮小化等,均能提供作為無線通訊手持裝置天線設計的關鍵參考之用。此外,許教授為本校電資學院的創院及首任院長,其對電機工程教育展現的卓越領導能力,早為國際所肯定,此次獲選為IEEE Fellow,誠乃實至名歸。

吳瑞北教授任教於電機系及電信所,精研數值電磁學、微波技術、以及電子構裝等領域,成果卓著,四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此次係以在共面波導(CPW)被動元件的貢獻獲獎。CPW由華人C. P. Wen於1969年最先提出,臺大電波組團隊於1990年起開始進行系列相關研究,吳教授以電磁理論為基礎,首度建立完整分析模式,可將CPW結構轉化成等效電路,因此得以有效進行設計。此後並應用於研發多項被動元件,包含早期在矽晶片實作毫米波(30GHz)濾波器,以及近年完成秭赫玆(THz)濾波器及天線設計,與系上同仁合作完成THz發射器,成功彰顯CPW的獨特優越性,頗獲重視並刊上期刊封面。除研究外,吳教授在IEEE的服務亦備受肯定,今年同時獲得IEEE亞太傑出服務獎(Region 10 Outstanding Volunteer Award),而IEEE台北分會也因其理事長任內領導卓越而獲得傑出分會獎(MGA Outstanding Large Section Award),是今年全球唯一獲得此獎的分會,也是該分會成立35年來第一次獲得。

林清富教授任教於本校光電所、電子所及電機系,在光電領域的創新上有傑出貢獻,以其多年來對極寬頻半導體光電元件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IEEE肯定。他在寬頻半導體光放大器,大範圍波長可調半導體雷射,矽半導體發光元件和有機無機混合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光電 科技上,帶領團隊進行多項技術突破,取得國際的領先地位。其世界紀錄的寬頻半導體光放大器受到世界著名儀器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之重視,因此曾與其實驗室進行合作計畫。其團隊也首次研製出能夠發出接近雷射光特性的矽半導體發光元件,曾獲著名雜誌如MRS Bulletin News以及Laser Focus World於NewsBreaks中報導。林教授目前也是SPIE會士以及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劉深淵教授任教於本校電機系及電子所,以其多年來對高速鎖相迴路與延遲鎖定迴路積體電路設計領域的卓越貢獻,獲選為 IEEE Fellow。其領導團隊從事多項鎖相迴路與延遲鎖定迴路獲得技術突破,例如 96GHz CMOS 鎖相迴路、140GHz CMOS 除頻器與40GHz CMOS 延遲鎖定迴路,均取得國際領先的地位。

廖婉君教授任教於本校電機系、電信所、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在無線及多媒體通訊網路技術創新上有傑出的貢獻,以其多年來在寬頻及無線網路上對多媒體通訊協定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IEEE肯定。她的領導團隊獲得多項技術突破因而取得國際領先的地位,研究成果不但多次獲得重要國際研討會最佳論文獎肯定、被多項國際標準組織文獻所收錄(包含ITU-T H.323、ETSI TiPHON 及 IEEE 802.16m)、更多次被重要國際學術媒體所報導引用(包含EE Time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及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IEEE每年評選Fellow一次,每次獲獎人數不得超過會員總數之千分之一,評選過程極為嚴謹,全球獲選人數極少,在世界各國著名大學間競爭極為激烈。本校電資學院過去十一年來連續每年均有教師獲選為IEEE Fellow,與世界一流大學相較,亦不惶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