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期 動態報導

教師榮譽

  • 陳宏銘教授榮獲「2008 IEEE  CSVT Transactions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王暉教授榮獲「2008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特此恭賀。
    呂學士教授帶領跨校學生團隊榮獲「第九屆臺灣工業銀行WeWin創業大賽」第一名,特此恭賀。
  • 黃俊郎教授榮獲本校「96學年度通識課程教學優良獎」,特此恭賀。
  • 第六屆有庠科技獎,本系共4位教師獲獎,名單如下,特此恭賀。
    「第六屆有庠科技講座」:貝蘇章教授(通訊光電)
    「第六屆有庠科技論文獎」:孫啟光教授(奈米科技)、 廖婉君教授(通訊光電)、李致毅副教授(通訊光電)。

 

學生榮譽

  • 電機系碩士班梁國堂、黃保源同學榮獲「臺電公司96學年度大學及研究所獎學金」,特此恭賀。
  • 本系大學部黃柏森同學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97年度「優秀工程學生獎學金」,特此恭賀。

 

師生榮譽

  • 本校「97年度教職員盃桌球賽」於97年04月26日在醫學大樓桌球室舉行。本院由陳銘憲(領隊兼隊長)、李允立、邱奕鵬(電機學群)等教授及博士生研究助理黃富謙(電子所)、蘇立杰、洪士哲(光電所)、廖文財(電信所)等組成之電機資訊學院隊參賽,再度獲獎,榮獲男子青年組冠軍,特此恭賀。
  • 電機所籃球隊參加第20屆全國大專院校電子盃體育邀請賽(共78隊參賽),榮獲第三名,特此恭賀。

魔術方塊

「數電實驗很操哦!要修的話最好把其他課排涼一點,不然就暑修吧!暑假比較有時間全力做實驗。」大四的學長這樣跟學弟說著。

數位電路實驗,用 Verilog 硬體描述語言,實作邏輯電路,用來控制FPGA板以及周邊硬體,實現各種不同的功能,完成整個系統。以上是數位電路實驗主要的實驗內容。

為期半年的實驗,共有三個引導實驗,以及一個期末專題。引導實驗,在讓我們熟悉 Verilog 以及 FPGA 板,學習如何用 Verilog 寫一個 Controller、控制FPGA上的硬體裝置以及學習RS232、VGA等等與各種硬體裝置溝通的方法。而最後的期末專題,由各組提出一份正式的 proposal,包含實現方法、可行性分析、預算以及進度時程表。這次獲獎的作品,就是這個實驗的期末專題。

提出想法,不停的討論、分析可行性,到實地尋找合適的硬體。一步一步構思整個作品的輪廓,重要的是組員之間想法的溝通與交流。

Fentix Cube - www.andrewfentem.com最初,我們在youtube上看到有人將魔術方塊LED化,使用六個透明的觸控式面板作為方塊的六面。用來控制方塊的旋轉。下面再放置LED燈,用顏色變換來表示各種方塊的顏色。仔細思考了一下,發現我們也有能力把這樣的LED魔術方塊做出來,甚至計畫要把功能做得更好。

實現的過程,需要克服一些硬體上的限制。六面的電容式觸控板太過昂貴,權衡之下,我們只使用一片觸控面板,修改控制的方式,加上旋轉控制面的功能來配合我們的系統。在LED的顯示上,我們遭遇了很多困難。然而LED燈的效果,是我們期末專題成敗的關鍵,如果退而求其次,炫麗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這個方塊也將變得不那麼吸引人了。而且,如果連LED的問題都無法克服,就已經不是設備問題,而是根本上的技術問題了。

LED 魔術方塊與電源供應器顏色方面,我們使用三色LED,除了原本的三色以外,利用兩兩同時點亮以湊成六種不同的色光,並且使用霧面壓克力板覆蓋,使光看起來是混合在一起,解決LED散光度低的問題。但使用一個控制訊號同時驅動兩個LED一起亮,造成負載電流不足,阻抗高的LED電流被阻抗低的LED搶走,無法依照我們的想法顯示顏色。在學期近尾聲的一個月時限內,除了期末考之外,我們一直在尋找各種解決辦法,一度甚至要宣告這個專題失敗。但最後在不斷的嘗試下,使用外部電源供應器供應電流,並調整不同色光的串連電阻,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除了華麗的外表,方塊內涵也非常重要。為了更完善的功能,我們把”層先”的演算法內建到魔術方塊中。這個演算法是初學者在玩魔術方塊時,最常用的方法,需要花較多的步驟,但是比較簡單也較容易了解。然而將這個演算法用邏輯電路寫出來並不容易,一些對人腦而言簡單的判斷,在邏輯電路中實現並不簡單。為了有效實現演算法,我們自行定義了一些pattern來代表方塊的旋轉,以及各個位置的顏色資訊。這些pattern有效的節省了演算法執行時的複雜度,把類似的動作歸類集結,簡化整個流程。

做魔術方塊,當然要先了解魔術方塊。這段時間,我們也從搞不清楚它在幹麻,到最後會玩魔術方塊,也是個滿有趣的收穫,從此不再需要把上面的貼紙全部撕下來重貼了。

我們是一個團隊,成員各自分工,也一起解決問題。從觸控板訊號處理、LED架構設計、演算法一層層實現,到最後去美工材料行買飛機木、霧面壓克力、保麗龍膠,配合電木板把非常複雜的LED本體包到自己做的木盒子裡面。因為普通的線太粗,還使用極細的銀線,216條線、54顆三色LED,繞線複雜度可想而知。因此我們的架構必須很穩固,封裝好的木盒裡面出了什麼問題,是沒有辦法修復的。
從零到完成整個專題,除了三個人的努力之外,也獲得助教與同學的大力幫助。能夠這樣將一同構想的作品實現,非常有成就感。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很好,也獲得許多肯定。完成之後參加了一些活動,高中生參訪時展出並講解,也成為杜鵑花節臺大電機系展品,而後參方塊內部接線加了優良專題甄選獲得首獎。

這個獎給我們三個人很大的鼓勵,我們沒有用什麼最新的技術,憑藉的就是實作的實驗精神,紮紮實實的把作品完成,即使是小細節也沒有馬虎。現在回頭想想,依然很訝異能夠得到這個獎。同時參加評選的很多同學,他們的專題用的理論技術比我們難上許多,也做的很好,能夠脫穎而出,代表了系上對於實驗的重視。有機會發表自己的心得,實在是很大的榮耀,我想我會永遠
記得這樣的精神,用嚴謹、紮實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各種工作。

由左至右 蔡希鈞 周怡君 鄭登元

作者 臺大電機四 B93901087 鄭登元
組員 臺大電機四 B93901064 蔡希鈞
組員 臺大電機四 B93901069 周怡君

專題製作成果報告得獎心得甄選活動 林啟維

電機系在本年度第一次舉辦大學部優良專題製作成果甄選。能在臺大唸書的最後一個學期參加這個活動,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且分享同學們各式各樣的研究作品,甚至很幸運地脫穎而出,著實在我大學的生涯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除了自己個人在專題研究上的努力之外,我想特別感謝電子所陳昱翰學長給我的指導,以及陳良基教授引導研究的方向與付出的關心。
專題研究一向是電機系大學部同學在修課之餘所致力的一個項目,但是“致力”這個名詞卻使許多同學感到心虛。專題研究不同於一般修課,沒有考試、作業、或是被當的壓力,對於許多同學來說,專題研究常常變成“冗”的代名詞(“冗”泛指如冗員、冗職一般,閒著沒事做的代名詞,為電機系大學部的用語)。專題課閒不閒得下來,與meeting次數及進度要求呈正相關,也視自己所跟隨的教授及自制力而定。比較“操”的專題研究,每週會meeting至少一次,學生會在那一週之內或是meeting的前幾天備感壓力,進而勤讀paper、努力寫code。到學期末了時,這些莘莘學子通常能夠小有所成。如果一個月才meeting一次,甚至不規定meeting時間,那麼學生的自我期許與自制能力就需要很高了。畢竟同學們在學期初還沒收心,在學期中有各個課程的作業、報告要寫,在期中、期末又有考試。忙碌的理由無窮,然而時間有限,開始著手專題時卻不知今夕是何年。這種情況下,能依賴的大概只有自己心中的小小熱情吧。
不得不承認,我自己在做專題研究之初,也是冗了一點。雖然學長用心指導,但是大三的我尚不懂事,像個閒晃的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把心放在這兒。陳良基教授實驗室這邊的專題,有些是同學幫忙學長一起完成研究,有些則是學長帶領學生找題目做比較獨立的研究,我是屬於後者。隨著我的研究主題愈來愈明確,也愈來愈能了解我所要做的事情,熱情就跟著出現了。擁有熱情與興趣是專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如此我們才能夠在百忙之中願意抽空思考專題的內容,才能把專題的實做視為自我實現的一個管道,而非僅是另一門程式課的final project。
我做的專題是關於文字辨識的影像處理。一開始,我從學長給的paper讀起,每週與學長討論,漸漸地把系統架構搭起來。基礎部份定下之後,就是自己尋找研究所需要的相關paper,參考他們的方法,再去思考適合自己的。在這個階段,依然是有想法就與學長討論,不斷改進、修正研究的方向。當每一個部份確定要做什麼的時候,就會開始想應該如何去做,並且用程式將我的演算法實現。研究過程中,最快樂的莫過於絞盡腦汁想出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以及在程式跑出正確結果之後的成就感。當然,這過程往往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在處理影像的時候,好幾次都為了一些錯誤的結果偵錯老半幾天,光判斷是自己的演算法出問題還是程式有bug就很困難了。儘管如此,我還是突破了這些困難,將概念中的系統完成。
由於我做的是一個研究型的題材,並且在系統設計上有一定的完整性,教授及學長認為可以寫成論文的形式發表。將研究整理成論文,又是另一門學問。除了原本的研究內容之外,還必須另外尋找其他相關的研究,與自己的作比較;在實驗結果方面也要做得更完整,才會有說服力。最後我的這份研究成功發表於國際會議SIPS 2008 (IEEE 2008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另外,我也將報告的內容作了一點修正,參加這次的系上專題甄選。
記得在專題甄選會上,看見同學所做的各種豐富、用心的研究,我實在沒什麼信心自己能脫穎而出。結果出來,在驚訝之餘我也思考了自己能夠獲獎的原因。首先是題材方面,我是自己一個人完成一套系統的構築,包含了看論文、構思想法、演算法設計與實現。我將創意與實做的元素放入專題研究當中,成功地吸引了評審老師的注意。再來,系上的專題成果甄選頗為講究“報告”的部份,主要是希望做專題研究的同學能養成習慣,將自己的專題成果寫成一份完整的報告。由於我是將投稿至國際會議的文字轉化成專題甄選報告,除了字句與邏輯通順之外,在相關資料方面的survey也比其他同學完整。由此觀之,能夠獲獎也不會那麼令人感到意外。
在整個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學到了研究的方法。如何訂定一個題目,並且隨著進度的發展去修正、調整;如何查詢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如何構思一套系統,並且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念,都是我這次獲得的珍貴經驗。能夠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並且讓自己的專題獲獎,使我的研究受到肯定,則是始料未及的事。最後,我想要再次感謝不遺餘力地給予我指導的陳昱翰學長,以及引領研究方向的陳良基教授,我的專題研究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林啟維同學與專題研究成果海報合照林啟維同學(右)於電機學群畢業典禮獲獎,左為電機系胡振國主任

2007 UIUC交換學生心得報告書 柯浩賢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參加臺大電資學院至UIUC(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交換學生一學期的計畫。在大四下學期的四月中我接獲錄取的消息,我倉促地報名托福考試並取得合格的成績;在電機系辦梁小姐以及電信所辦趙小姐的協助下,準備了各式文件並辦理研究所的提前入學。

在所租公寓前合照:(從左至右)蔣承毅、周俊丞、柯浩賢、陳學毅。 社團博覽會中的臺灣同學會攤位。

因為從小父母曾帶我出國旅遊,加上我曾經有三次遊學的經驗,這次到美國當交換學生並不會讓我感到陌生。暑假在臺灣時,我和參與同一交換計畫的三位學弟就討論到住學校宿舍與在外租屋的優缺點,考量到住宿除了費用昂貴之外,西式的飲食我們也較不適應,我們選擇在學校附近租一間公寓。
我們安頓好住宿問題之後,接著陸續參加國際學生新生說明會、英文能力測驗以及逛逛偌大的校園。一個禮拜後終於開學了,因為以前早聽說過美國大學的學分紮實,我們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希望能在兼顧多學習以及能理解吸收的範圍內去選課。因為我在臺灣主修信號處理,所以挑了一些和未來比較相關且有興趣的課。另外我大學時期對商學院的課程也相當有興趣,所以這次也打算修一門或者旁聽商學院的課。
第一堂課去商學院聽高等財務管理,教授是個印度人,一開始就先問有哪些人不是商學院的,只有我和一位物理系的同學舉手,老師馬上說很歡迎外系學生來聽,不過如果不修課也得盡快去取得「旁聽許可證」。由於交換學生身份上的限制,財金系的系辦馬上把我拒絕,於是我本來的計畫當場失效。教授教得很棒,常常適時的提出重要的觀念想法,也讓同學有很多互動以及討論的機會,因為制度上的限制讓我無法聽課,蠻可惜的。
另外一項美中不足的是,交換計畫只有一個學期,所以大部分的教授都不願意收我們當專題生。美國教授很重視與學生的對等性,他們認為教授指導學生的同時,學生也應該做出一些成果及貢獻。因此當教授知道我們要待多久的時候,都顯得面有難色,有些甚至刁難,想讓我們萌生退意。
經過一兩天聽課以及與教授接觸後,我決定修兩門研究所信號處理領域的課:DSP(數位信號處理)Ⅱ、小波轉換在信號處理上的應用,加上一門大學部的DSP實驗。因為達不到最低12學分的下限,我選了一門英文寫作課。課程上與臺灣最大的差異是,美國同一門課會把一週三個小時的課程拆成二到三次上課。這樣除了每次上課時間短,精神容易集中之外,一個禮拜多次接觸也讓我們對課程印象深刻,整體說來學習效果較佳。另外也因為進度安排上比臺灣緊湊,教授在第一次上課就出了作業要我們回家寫,往後幾乎一個禮拜一份作業,都是教授親自出題;有些題目都頗有難度,或者是需要寫MATLAB來跑模擬。龐大且不甚容易的作業量,讓我們即使修的學分數比在臺大時少,仍然感到不小的壓力。
在課堂上,我們明顯地覺得跟不上教授的腳步。或許是因為研究所開的課程吧,同學們大部分都有預習功課,上課能即時提出教授講不清楚或是錯誤的地方。我們則是常常上到一半就來不及吸收了,只能一直把黑板上的內容抄到筆記上。另外也因為上課總時數不多,教授常常只提觀念,留很多東西要我們回家自己看,以致於我們在複習以及寫作業的時候感覺比較辛苦。
至於實驗方面,我明顯感受到UIUC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實力的差異。我的實驗partner是位道地的伊利諾州人。他除了態度被動之外,整個學期幾乎都是我在指導他實驗中理論的部分,而寫出的程式碼也大部分得由我來做debug的工作。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修這個實驗收穫滿大的,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與外國人合作一件事情,在一個學期的討論中,我覺得自己的英文表達能力進步了不少,也體會到一些與美國人相處的經驗。
這學期在課業上整體說來,讓我受到相當大的震撼。每個禮拜的作業、密集的和實驗partner準備demo以及期末報告中,我學習到自己找資料閱讀、和教授討論研究方向、寫程式跑模擬來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做學問的技巧是臺灣普遍比較沒有重視的地方,我很高興有機會在美國體驗到這樣的學習方式。
記得有一次臺大電機系陳少傑教授到UW, Madison參訪,得知我們電資學院有四個同學在UIUC,特地開了四個小時的車過來請我們吃個飯。剛好有兩位以前臺大電機系畢業的學長現在在這裡當教授,吃完飯就邀大家一起去家裡聊天。教授也找了研究所的學生一起來,見面時我突然發現有幾位是之前臺灣同學會中秋烤肉活動時候認識的學長,大家聊天之後更發現好多也是系上畢業的學長,突然覺得在異鄉有這麼多NTUEE畢業的學長姊,大家互相照顧,真的是相當溫馨。
正如我大學專題指導教授所言,UIUC什麼都沒有,玉米田最多。這裡的娛樂設施並不多,唯一比較熱鬧的景點是車程兩小時半的芝加哥。因此我們平日上課之外,除了偶爾利用學校體育館的設施之外,主要就是每個禮拜例行的食物採購,不然就是在家聊天、看電視。我因為認識了不少臺灣同學會的學長姊,有時候會相約搭他們的車去看電影或吃飯,去學長姊家裡一起煮火鍋、或者是來我們公寓做做蛋糕及點心。感恩節假期中,我找一個室友跟兩位學長租一輛車,自行規劃路線到南方的Tennessee州玩了三天兩夜。我也在學長的協助之下,順利在監理處通過路考並取得駕照。
另外我還有一次難忘的經驗。在最後一科期末考結束的晚上,因為家裡網路有問題,所以待在實驗室用電腦。半夜兩點半準備要回家時,下了一整天的暴風雪,且越下越大,我在車站足足等了半個小時不見任何公車前來(UIUC公車平日最末班公車時間約為凌晨四點半),超過20公分深的積雪也讓我無法徒步走回一英里外的家。我穿著臺灣帶去的衣服,不足以禦寒,到後來全身顫抖,眼看情勢不對,只好趕快回系館,跑到電腦教室,整理一下環境,躺在沙發上睡個覺,等到第二天早上九點再搭第一班車回家。後來才知道是因為積雪過深,公車全面停駛,要等第二天剷雪車清理道路之後才恢復正常。
最後我想提出一點供未來參加交換計畫的學弟妹做為參考。與上一屆不同的是,我們沒有住學校的宿舍而選擇在外租屋。兩者各有優缺點,這樣雖然在生活上較為自由,但是較封閉的生活讓我們沒有什麼認識以及接觸外國人的機會。如果以文化交流的角度上來看,常常待在家裡跟室友講中文,失去許多練習英文的機會的確蠻可惜的。反觀我認識的交通大學交換計畫學生,他們住在學校宿舍,雖然整天抱怨飲食不適應,但是因為室友是外國人,又常常到處串門子,交到了不少外國朋友。

 

另外我想提供系上一些建議:這次碰到交通大學一共15位交換學生,而我們臺灣大學只有去4位。我聽說許多同學或學弟妹都對這個計畫相當有興趣,無奈名額上的限制使得只有相當少的人有機會去體驗。希望系上未來能繼續與UIUC合作,並持續增加名額以及放寬交換學生的限制(如修課限制、交換期間等等),讓臺大電資學院更能與國際接軌。
參加這次交換學生計畫,讓我深刻體會到留學生的生活,除了學業方面不同的體驗外,因為事事都得自己來,我也學到不少日常生活中與人溝通接洽、處理事情的能力。在UIUC的體驗,更加深了我未來出國唸書的決心與充滿無限的憧憬,相信這半年學到的不少經驗,對我將來正式留學一定有莫大的幫助。

96學年度畢業生致謝辭 致辭代表:電機108級 謝綸

校長、敬愛的老師、各位親愛的家長、各位同學,大家好!謝綸照片

我是臺大電機系108級應屆畢業生,我叫謝綸。

又到了鳳凰花開,驪歌輕唱的季節。好險,大家都準時畢業了!

我們今天能夠順利畢業,我想各位最感謝的,一定都是自己的父母。真的!真的!父母不辭辛勞的養我育我,甚至有人到大學還是爸爸、媽媽接送上下學。我看今天有好多家長到了現場觀禮,希望各位同學,不管家長有沒有在這裡,都請跟我一起伸出雙手,用掌聲表示我們心中對他們的謝意。

那媽媽!我研究所晚上做完實驗你還是要來接我唷!

四年前我想我們都是以第一志願,如願以償的進了臺大電機系,

大約是從大二開始吧,我想每個人讀書…,電子、電路、電磁學、機率、微方、傅立葉,國家在我們身上投注了五年500億,我們則必須面對一次段考500頁的天書。那時候真是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每天在系k、總圖,總是髮如飛蓬、睡眼惺忪的苦讀。看著其他學院的帥哥美女打扮的光鮮亮麗,在考前一週出現,考後就不見了,晚上來,夜深也就走了。而我們永遠在哪裡,苦讀著讀不完的書。

跟大家分享黃國僑同學的一個觀察,他說他發現我們總是一早就去總圖,發現飲水機的冰水溫度約在6度左右,一直到白天下午,隨著人越來越多,大家都跑去裝冰水,飲水機的溫度會因為來不及冷卻而漸漸的升高,漸漸的到了八、九點,人潮漸漸散去,冰水的溫度才又慢慢降了下來。陌生的面孔離開了,老朋友留下來繼續苦讀,每天我們就這樣看著飲水機的溫度早上gain,晚上decay,甚至不需要時鐘,也可以由溫度約略看出時間。

讀書真的需要這麼辛苦嗎?這邊可能不包括李緒頡啦!(註:回應之前校長發言說到,他覺得現在的臺大電機學生比起以前用功的程度差了一些,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校長的兒子也是臺大電機應屆畢業生。)

李志毅老師在大二電子學曾經有段名言,你們記得嗎?

那時我們抱怨讀書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他說:「你們知道世界上最能忍受的痛苦是甚麼痛苦嗎? 」沒想到老師回答:「別人的痛苦!所以我獲得博士後就發誓這一生再也不要考試了。」後來他又跟我說們:「不要自殺!不要自殺!」想來教授也都是過來人吧,也瞭解我們那時候讀很痛苦、很辛苦。

但大學四年痛苦伴隨著歡樂與收穫,在這裡我們找到了同樣屬性的族群、值得尊敬的朋友。像是陳怡玲努力認真的讀書,但同時又為了學校裡的流浪動物付出了許多心力;李明高中就是吉他社長,大學又擔任壘球校隊的隊長,還飆出過140公里的球速,但為人永遠都是這麼的謙遜和善;破機(註:張家榮)一邊辛苦的作研究,一邊做畢業生代表為大家服務;梁立恆、張佑綸他們總是不吭一聲的就完成了一大堆事…。

還有吳宜瑾,喔…對了!

我之前讀書的時候,都是坐在吳宜瑾旁邊嘛!不停的就會有人來問問題,但當然都是問吳宜瑾,我那時就在想,成績越後面的人,就越能夠專心讀書,而名列前茅的人,就會一直有人來問東問西,如此一來,應該可以計算出某種-b/a的負回饋,大家的成績就會趨於一個穩定值,而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後來很快的發現,就是有些書卷獎,像是LPG(註:林品志)、lily(註:蔣誠毅)、陳嘉欣。是我們販夫走卒永遠無法超越的火車頭。好啦!販夫走卒是我啦!

我們,嫉妒這些火車頭,但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謝這群火車頭,如果當年沒有喇阿(註:莊孟哲)、尻哥(註:許銘偉)的帶領,lily的討論團,沒有潔立(註:陳潔立)的筆記,族繁不及備載的人的鼎力拉拔,或許今天臺下就不會坐這麼多人了。

當然屬於中後半段班的同學,我們絕對也不可以氣餒,大家要以「富可敵國」當作我們的目標(註:校長之前的演說提到林百里董事長擁有的廣達電腦,一年營業額甚至超過政府年度預算,誠可謂「富可敵國」),像我們的林百里學長看齊,然後捐一棟漂亮的系館給學弟。謝謝林百里學長!!

之前我去參加一個有關經貿的營隊,那個營隊請了某家公司的總經理來演講。他說︰「我們現在很多習知的經濟學原理,說穿了根本不值一文錢。」我當時的想法就是,「哇!這跟我們電機系恰恰相反耶!」在光華商場大家以為不值一文錢的好多科技,裡面藏著都是根本無法用價錢衡量的血汗付出及大量的人才做出的研究成果。例如只值幾百塊的隨身碟,都可能是我們苦讀四年才知道一點皮毛的技術。連個每天在用的USB,做數電實驗時,bypeng助教都會警告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因為USB的傳輸訊號太過複雜,我們會無法使用得當。

我想,這也是就讀臺大電機最大的收穫之一︰知道我們的學問是如此的不足,知道我們身邊的小事物,都藏了許多我們所根本不瞭解的道理在裡面;讓我想起蘋果電腦的總裁一直強調的事情︰「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我也想用此機會請各位跟我一起伸出雙手,為辛苦教導我們,並帶領我們走入著高深的學術殿堂的老師們來一點掌聲。

我真的深深地以身為臺大電機系的一分子為榮。

好奇怪,今天站在臺上致辭,但我似乎昨天才在小小福集合,準備北區小迎新,看著小黃學長和老大學姐帶領著大家,逛逛校園、參觀系館。

今天早上我們又再次的逛逛我們的校園,只是這次,已經有了不同的意義。在系館裡,時常看見當時的老大與一個…,ㄟ,彭國倫在嗎?在系館裡,時常看見當時的老大與一個染髮的怪男子牽手。

這個代表致辭都必須是相當妥切得宜的,當初各位同學選出破機當畢代時,可能是為了要聽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演說吧!換句話說,相信各位一定會為了沒有聽到髒話感到遺憾,為了彌補破機沒有上臺的遺憾,最後我決定做一個權衡,幹!恭喜各位都畢業了!謝謝大家!

三十七年教授生涯(摘錄)-沈良璣

田園

最佳聽音樂的方式,是獨自在家的時候,可以把音量提高,將電話鈴關閉,半躺半坐倒在沙發裏,閉起眼睛,讓一連串高分貝的音符,帶引到音樂世界裏。

今天要聽貝多芬交響樂,舊有的那套老式三十三轉唱片,最近功成身退,剛巧亞馬遜書店寄到了全套光碟,標明是全數位錄音版本,效果必定不同凡響,收到後頗有迫不及待之感。聽那一首呢?如果要培養激昂慷慨的情緒,就該聽『英雄』,如果要再感受一次人生無常的震憾,就放『命運』,不然就選『歡樂頌』,在那輝煌壯麗的曲調中,認識自己才能的渺小,挑來揀去,還是把『第六號交響樂』的光碟放上轉盤。

田園交響樂一開始就奏起柔和的音樂,沒有驚心的叩門聲,也無弦鼓齊奏的聲響,來宣告一曲的開始。田園的音樂,是悄悄地進來,讓人的情緒即刻放鬆,自然地隨著一節節的樂章,走到野外,彷彿看到蝴蝶在花叢中起舞,聽到小溪流水淙淙,也勾起了舊時生活的一些回憶。

昔年臺北衡陽街有處冰店,招牌就寫著『田園』兩字,座位設在二樓,賣些冷飲,與眾不同的是室內專放古典音樂,音響設備首屈一指,燈光柔而不暗,是個規規矩矩的生意。可惜價格對少年人來說嫌貴了一些,只去了幾次,但印象深刻。在那播放的,都是一些通俗的古典音樂,像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莫札特的『小夜曲』,以及貝多芬的『田園』。在那一段年輕的日子裏,心裏煩惱的,不外是『該報考那個科系?』『為什麼三民主義的原文那麼容易讀而教科書那麼難懂?』『那穿綠衣裳的女孩會不會真的把她學校的英文模擬試題寄給我?』『大學生活是什麼滋味?』『美國是不是人間天堂?』開了『田園』冰室的門,一陣涼風撲面,一縷輕音入耳,情緒立刻平靜了下來,把那鬧市喧嘩和那心中問號都關在門外,坐定之 後,一杯冰茶在手,心思便似徜徉在開闊的田野中,無牽無掛。

『田園』這首曲子,從少年聽到白頭,感覺卻沒有變。年輕時的問號,如今都有了答案,只是新的問題又起。『為什麼要研究的題目越來越難?是自己更笨了,還是容易的題目都有了解答?』『最佳的退休時機是什麼?』『幹細胞是不是疾病的終極解藥?』『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四度空間,還是十度空間?』現在這些惱人的問題都被貝多芬的音符趕走了,田園交響曲之中,不是也有隆隆的雷聲和暴雨?但是雨過天青,鳥聲更亮,溪水更暢,大地更險得生氣勃勃。人的心靈,經過三十幾分鐘音樂的洗滌,無不覺得歡欣鼓舞。人生是一連串問號,也有一連串的答案,像是一本懸疑小說,我們的手,要緊握著書,不可釋卷。讀到累時,且到田園歇歇,養好精神再出發,不看到它個水落石出不罷休。

 

最後的比賽

各位親朋好友,謝謝光臨。剛才聽到幾位伴郎和同學,為新郎講了許多讚美的話,諸位心裡一定在想,是誰把這小伙子帶大的啊?不敢當,就是區區愚夫婦在這裡對號入座。

時光飛逝,好像昨天還是一個小孩子,今天就做了新郎倌。記得他小時候,為了培養他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裡,有拚鬥的心態,我就教他下棋。其實我棋藝極糟,只懂得飛象走卒的規矩而已。因此不到幾個月,就盤盤皆輸。於是我改教他打網球,起初以大欺小,倒還贏過幾場,後來他在學校裡上體育課時,選了網球,我就招架不住了。再改變方針,教他打麻將、打籃球,不用多說,無論是鬥智或是鬥力的競賽,他總是居上風。有一天我想通了,莫非我應該閃在一邊,不做領航員,而是做一個在旁邊歡呼鼓掌的啦啦隊員,讓他大膽向前走。今天,從他自己所選擇的學業和事業來看,更重要的是,從他自己所選擇的終身伴侶來看,我那個誤打誤闖出來、不教而教的養育方法,還真的成功了。

話雖然這麼說,新郎新娘啊,我想和你倆再作一次最後的比賽,讓我們比比看,是誰把下一代教養得好?我相信這次我一定會贏,不過即使我們下成和棋,我仍會很高興。現在讓我們舉杯,預祝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之間的比賽,就開始起跑!

 

最浪漫的事

手術過後,行動困難,所以家裡大小雜務,都由太太一肩擔當。某日她在廚房裡張羅午飯,見我坐在餐桌旁,便對我說:「你記不記得我有個有兩個媽媽的朋友?」我說:「我當然記得。」原來她朋友的父親年輕時討了兩房妻室,三個人一家和睦相處,白首偕老,但是到了晚年,老先生病倒了,得了長期慢性病,兩個太太輪流看護他,每人輪值半年,不當班的太太就去兒女家探親。

我奇怪她怎麼忽然提出這件事,問她:「怎麼了?」她說:「我真希望你有一個小妾,來分擔我的工作。」接著又問:「你有沒有什麼舊愛、新歡、紅粉知己、二奶之類,可以來助一臂之力?我去通知她們,請她們來幫忙,既往不咎。」

我正想回答,忽然心中一懍,這「既往不咎」的說法,與她平常對出軌男人的評判,大相逕庭。莫非她是趁我在病中,思路不清,而用「引蛇出洞」之計?還是真的累壞了,亂了分寸?玆事體大,不敢掉以輕心。就小心翼翼地回答說:「好,我給妳名單。」便在一張紙上畫了幾畫,交給了她。她拿來一看,見是一張白紙。

我說:「是啊,在這件事上,我交了白卷。」她面無表情低頭不語,我不知她心中是覺得計謀失敗呢,還是慶幸別無他人。然後我說:「即使有舊愛新歡、紅顏知己,一聽到我在病榻上,一定都逃之夭夭了。」接著又問她:「妳為什麼不溜之大吉?」她說:「因為我相信,如果是我病倒,你也不會溜走的。」看她眼中濕濕的,我趕快轉移話題:「有一首歌,叫做〈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但是一對夫妻在老去的時候,總會遇到生病的日子,一人先病了,另一半就照顧。我想老天這樣安排也很好,我們分工合作。生病,由我去受;照顧,讓妳來做。不然的話,妳生病,我照顧,那麼妳只能天天吃蕃茄炒蛋了。」

 

順從的僕人

在我學校辦公室的牆上,隨俗地掛了一 些鏡框,有畢業文憑、學術團體會員證等等。心細的人,會發現在不大顯著的地方,有封信並列其中,與別的文件不太相配。如果訪客好奇,問起這封信的由來,我就會講下面的故事給他聽。

來美國唸研究院,第一年很幸運有全額獎學金,可以讓我全心全力、戰戰兢兢地唸書。第二年起,就沒有那麼愜意了,只好向校方申請助教獎學金。遞進去表格之後,心中就七上八下地等消息。

不久便收到一封校方公函,打開一看,頓時愣住了,第一個反應是,一定有人捉弄我,是封假信,為什麼呢?因為信一開始就尊稱我「閣下」(Sir),而不是一般的稱呼「先生」(Mister)。我僅是個微不足道的二年級研究生,寫信人代表高高在上的哈佛大學校長及校董,叫我「先生」,已經受寵若驚了,怎能擔當起「閣下」的稱謂?

信的第二句話也離譜得緊﹕「我懇求地告知您,校長及校董開會後,決定聘請您為助教﹒﹒﹒」等等,「我懇求」這句開場白,原文是(I Beg To),是居下對上的口氣,如此謙恭,教人如何消受?

最叫人吃驚的是寫信人落款,自稱為「您順從的僕人」(Your Obedient Servant),這真是匪夷所思了。

看完了信,我想定是那位仁兄跟我開玩笑,寫這封信來尋我開心。但是看看信紙信封都是正式校長用箋,不易偽造,可是堂堂長春籐校長代表,竟對默默無聞的學生以如此寵語相稱,我在做夢嗎?

我們歷史書中,有許多像三顧茅蘆折節求賢的記載,但是被邀請出山的,都已盛譽卓卓,無籍籍名的小人物,絕不會受到這般禮遇的。雖有像戰國四公子孟嘗君這些貴人,雞鳴狗盜都可以登堂做食客,可是主人還沒有謙卑到自稱為傭僕的地步。倒有近代政治家,提倡官員應以公僕為己任,不過主人是整體老百姓,並非指向個人。如此說來,難道那些屈已謙恭的詞句,是這間洋學堂的傳統?

我還 向一位讀文科的學長請教,他說以僕人自稱的作法,在 一兩百年前西洋公文書信中,倒是常有,不過以此用在給學生的信中,並不多見,想必是校方有意沿襲古風,以表尊師重道,難得的是連學生助教, 都一視同仁。

第二天我懷著膽怯猜疑的心情,去人事處查詢,知道這封信果然是貨真價實,校方還說做一個小小的助教,有薪可支,學費全免,甚至於可以成為教授俱樂部會員。我覺得這些福利雖然重要,但那封禮賢下士的信,才是最珍貴的獎勵,當時我立下一個許願,將來成為大富翁,一定捐筆巨款給學校。

幾十年來,這封信一直掛在辦公室的牆上,慚愧的是自己沒有變成大富翁,每年只寄去微薄的捐款,但是很高興看到有許多校友大筆獻金回饋,想是他們必定接到過類似的函件,或身受過相妨的禮遇。我能做到的是,有人問起我掛在牆上的信,我便會重複這個故事。我也曾經說給現任的高官聽,似乎沒有起什麼作用,只好常常提醒自己,對學生要拿本身的經驗作範本,尊重其人,待之以禮,希望一封類似「順從僕人」的信,也能掛在他們心上。

誰說女生不能唸電機-方邵云

女生為何不選擇理工科系? 
在一場科技新女性座談會中,Cheers雜誌總編輯吳婉瑜認為:大多數臺灣女性對科技裹足不前,除了導因於外在環境條件不足,例如傳統社會壓力、缺乏同性友人之外,女性本身對數理科技缺乏自信心才是主因。傳統社會的刻板印象暗示男生就要唸理工,女生就應該讀文史,不少人從小就不斷被灌輸女生數理的頭腦就是不如男生的觀念,使得女生對於數理科目總是多添一份畏懼感。另外,許多女性不選擇理工科系的原因還包括缺少女性同儕,在學習上會覺得孤單。北市交通局副局長林麗玉感嘆,自己從在成大就學時就沒有太多女同學為伴,混在男生群中像個異類。

Cheers雜誌分析指出,女性先天在數理方面的理解和學習能力並不低於男性,數理學科表現差異大多是外在因素所致。許多父母對男孩及女孩期許迥異,女性總是從小被認為應該攻讀文法商,而非冰冷生硬的理科,以致很多女孩放棄學習數理的興趣。紐約大學應用心理系教授約翰‧羅倫斯‧米勒博士則在《你可以更了不起》一書中解釋:女生往往從小就聽到別人說她們不是唸數學的料,而這些說法後來就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只要有興趣 科學頭腦女人也有 
根據科學雜誌報導,一項針對美國中學女生的研究清楚指出:只要給女性像男性一樣的鼓勵,她們在數學方面可以表現得和男性一樣好。其實,「興趣」與「能力」才是決定個人在特定領域成就的根本因素。林麗玉認為:在外在環境普遍不認同的情況下,從事科技相關工作的女性,都對數理科學「有興趣」;但男性往往只是慣性地追隨社會價值觀與同儕行為,多數男性會選擇理工科系就讀,部分可能只是因為父母師長的要求,或是因為「男生本來就應該讀理工」的觀念而做選擇,實際上文法商科或許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因此,邏輯上投入科技領域的女性只要有自信,表現絕不會比男性差。

2005年女性勞動參與率創新高 
行政院主計處公佈2005年國內兩性勞動參與率顯示:女性持續上升到48.12%的歷史新高,男性則降到67.62%的新低,勞動參與率出現明顯男消女長的形勢。

圖1

圖2

從圖一可明顯看出近三十年來婦女工作比例有大幅上升的趨勢。圖二為民國九十二年度臺灣已婚女性的工作職別,其中工程師包含於專業人員之中,雖然跟服務業工作人員或生產操作人員等的比例相差甚遠,但與十幾二十年前女性專業人員的比例相比已大幅提升了。

高科技產業女性人口的成長也反映在主力職缺—工程師上 
傳統以男性為主的高科技業,近年來女性工程師比例也不斷升高。根據科學園區工業管理局統計,新竹科學園區11萬就業人口中,男性佔51%,女性則撐起半邊天,顯示科技業將不再是男性的天下。

一般而言,女性工程師以主修資工、資管等科系佔絕大多數,另有一小部分則出身化學、化工等科系。以明基電通為例,內部600多名工程師中,女性工程師約佔15~17%。在生產硬體產品的科技公司,女性工程師比例較低,但人數也開始增加。以力晶半導體為例,人力資源部副理方玉珠表示:目前女性工程師只佔3~4%,但94年度因應擴廠需求,新聘雇的女性工程師比去年多一倍,達15位。聯電管理部經理劉昱慶也觀察到同樣的趨勢,以前參加聯電面試的女性工程師只佔1/15,現在則成長到1/10。

理工科系女生比例大增 
IC設計業者指出,女性工程師在就業市場的需求上升,主要是因理工科系研究所的優秀男生,大都被國防役綁住了,因此,女工程師成為科技公司新的人才來源。

明基電通招募部門經理許立民表示:女性工程師的增加,其實也與女生就讀電機資訊學院的意願提升有關。以交通大學為例,電資學院大學部一年級女生比例,由88學年度的9.7%,提升到94學年度的14%。明星高中女校就讀文科的班級數,最近幾年也驟降,如北一女中,就讀文科人數,從高峰時期的16班降到現在的11班,中山女中則從17班降到的12班,幾乎都減少1/3。五年後,這群高中理組女生開始投入就業市場時,女性工程師數目將更加明顯增加。

☆目前就讀電機系的女同學對電機領域的看法☆
訪問對象:目前電機系大三、大四的女同學

(一)進大學前
是否曾經考慮過選擇社會組就讀? 
    其實考慮過要選擇社會組就讀的同學不在少數,有些人曾經想唸法律、文學、管理等科系,也有些人在選組的時候性向還沒確定,在選擇社會組和自然組間搖擺不定。而最後選擇理組就讀的原因大略可分為以下三種:

  1. 比較擅長數理方面,也對數理方面比較有興趣。
  2. 性向還沒有定下來,社會組和自然組都想嘗試看看,理組的選擇比較多,唸理組將來要轉社會組也比較容易。
  3. 當時一般社會觀念認為唸理工以後的出路較好。

 

選擇理組時家人或師長等有無反對? 
根據在電機領域工作的女性前輩或 系上女教授的經驗,當年她們要選擇理組就讀時大多受到了家人或師長的反對,但現今社會價值觀改變且女性意識抬頭,同學們選擇理組就讀時幾乎都沒有受到長輩的反對,甚至師長們更 鼓勵女性就讀理組。這可能也跟現在的考試制度有關,理組和社會組相比機會真的多了很多。

 

 

相較於社會祖的輕鬆,選擇理組後是否曾經後悔? 
    固然有些同學會因羨慕文組課業輕鬆而後悔選擇理組就讀,但大多數人則否。有人認為輕鬆的文組以後可能還要擔心不夠專業的問題,畢竟要進入文組領域的門檻並不高。有人則認為當初若選擇了文組,之後也會羨慕理组能比文組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

 

 

 

高中為二類組或是三類組? 
就讀電機系的女生大約只有一半是純二類組的女生,這些同學大多數 因為怕血,或不能接受高中解剖實驗和三類組科系通常會接觸的動物實驗而選擇二類組,也有少部分人在高中時就想當工程師了。

另一半的電機系女生原本是三類組的,而其中約有一半的人在推甄、指考前就決定要考二類組科系,另一半則由於成績未及三類組的理想科系而轉填電機系就讀。

 

在選擇科系前是否了解自己本身對電機這個領域有興趣,或知道電機這個領域是在做什麼的? 
    現在就讀電機系的女同學們有很大一部分在進電機系以前根本都不知道電機系到底 在做什麼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對電機這個領域真的有興趣。選擇電機系就讀,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只是因為它是二類組的第一志願,在師長們的建議、社會價值觀的驅使和個人虛榮心的作祟下才選擇電機系就讀;有些人則是對特定科目有興趣(例如computer science)或是參加了電機營或是在高三推甄時有準備而對電機系稍微了解一點。真的對電機系完全了解甚至在高中時就要進入電機系的實驗室參觀的其實是少之又少。

 

(二)進大學後至今
是否曾經後悔選擇電機系就讀? 
    根據統計結果,大概可以想像唸電機系的壓力應該非同小可,有滿大一部分的女生都曾經後悔過選擇電機系就讀,原因大略可以分為幾點:

  1. 考試前壓力很大,都會很懊惱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像工程師的腦袋。
  2. 因為男生太多,有點難適應。
  3. 因為花在電機上的時間很多,反而失去很多尋找興趣的時間。

考試壓力大可能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不管男生或是女生都一樣,畢竟電機系高手如雲。曾經在求學過程中總是一路順風的人們聚集在這裡,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努力和成績不成正比已是司空見慣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女同學都反應:電機系男女比例不均常造成適應上的困難,在高中時期可能已經習慣身邊都是同性友人,但在電機系的環境中,舉目都是男性,有時候會顯得有些孤單。
但在其他方面,也有令人覺得不後悔就讀電機系的因素。例如就認識的朋友來說,在電機系這個大家庭中不難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若在課業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也是讓人開心的事情。當課業方面遇到瓶頸時,努力堅持下去,參考同學唸書方式,有問題就問人,也問了許多學長姐的生涯規劃,漸漸就能把心情調適好了。

 

認為女生唸電機系的優勢為何? 
女同學們認為女生就讀電機系的優勢大約可分為下列幾點:

  1. 環境中男生多,有時會特別受照顧,男生通常很樂意幫你解答問題。
  2. 女生的協調能力很好也比較細心,因此女生在某些需要細心與耐心的科目上可能表現較好,在需要團體討論溝通時,也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3. 女生很少,所以大家較團結,女生的感情較好,比較沒有鉤心鬥角這種問題。經常在跟外系的女生相處過後,電機系的女生仍然較喜歡和的系上女同學在一起。
  4. 在團體裡面比較容易被關注,像是教授會對女同學比較有印象,有問題要請教教授感覺比較方便,也聽說女生去請教男助教問題時,通常也會有比較溫和的回應。
  5. 有很多機會參加活動,因為很多比賽、營隊總是缺女生,女生會獲得較多參與系上活動的機會,更能與同學們增進情感。

認為女生唸電機系的劣勢為何? 
女生同學們認為女生就讀電機系的劣勢大約可分為下列幾點:

  1. 環境中男生多,有時男生比較不了解女生的想法。在女生心情不好,需要人陪或安慰時,男生很少人會察覺並給予適當的安慰,畢竟男生沒有女生來的細心。
  2. 性別比例差太大,女生太少,屬於弱勢族群,有時候會形單影隻,有時候會打不進男生的社交圈,畢竟男生和女生的想法和話題都有很大的差異。
  3. 先天上女生體力就不如男生好,唸書方式無法像男生那樣暴肝猛K。尤其在期中、期末考前最為明顯。不少男生可以在考試前幾天二十四小時留在總圖唸書,但女生的體力往往無法如此負荷。
  4. 普遍來說,男生對數理的sense似乎還是比女生來的好。

 

是否認為”女生終究不適合唸電機系”或是”女生在理科方面的頭腦必定輸男生”

由統計的結果大概可以知道,唸電機系的女生大多都很有骨氣,即使男生的理工天份比較多,但只要 肯花時間和努力並且多肯定自己,女生還是可以做的跟男生一樣好,甚至更好。

 

若再選擇一次還會選擇就讀電機系嗎? 
    在進入電機系兩、三年,幾乎完全了解就讀電機系的狀況後,若再給大家一次選擇的機會,女生們是否還會選擇電機系就讀呢?有將近六成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也有大約兩成的同學可能不會再選擇電機系就讀。

會再選擇就讀電機系的原因:

  1. 電機系的資源很豐富,系上教學的安排讓我們鞏固基礎,學得很廣。 雖然多少對未來有些徬徨,但是目前系上的確給我們很大的支持,感覺以後有這個學位不會吃虧。
  2. 上了大學後看過管院、文院、法商學院、物理、數學、化學系等等的課程內容,還是對電機系的課業比較感興趣。
  3. 也有人因為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在已經了解電機系的狀況後,可能還是會選擇這個較熟悉的環境。

不會或不一定再選擇電機系就讀的原因:

  1. 好像對電機領域還是沒有很濃厚的興趣。若再選擇一次,可能會給自己另外的機會去嘗試其他領域的科系。
  2. 因為在電機這裡還沒有找到真正可以支持自己一輩子的熱情。
  3. 因為雖然符合自己的興趣,但環境不適合自己,有些人不喜歡這種緊湊、壓力過大的生活,也有些對於這個男女比例極度不均的環境感到不適應。

認為“電機系的女生都被當作是寶“(得到特別待遇)這句話對嗎? 
    這跟外界的刻板印象可能有很大的落差,但實際上在電機系的女生們絕大部分都不怎麼認為女生在電機系中可以得到特別的待遇。最多可能也只是比較容易被認識,要變熟或是成為朋友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不過像每學期一次的電機系女生聚會應該可以算是特別待遇吧!

 

(三)對未來的想法

妳認為妳將來的工作仍會是在電機領域上的嗎? 
    大部分女生仍然認為將來會在電機領域上工作,但很多人不希望只是單純的當一個工程師,管理層面、研究路線或是當老師會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也有人不希望往電機領域上發展,轉往商科方向也是一些人的選擇。

 

 

讀電機系前跟讀電機系後,對未來的職業有沒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

  1. 認識到當工程師很辛苦,這條路並不好走。
  2. 感覺沒有想像中的有趣和容易,好像以後會一直不停的算數學、debug,然後加深近視度數。
  3. 學習到將來的工作一定要 自己喜歡,不要隨波逐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4. 和一些教授交流後發現從事教職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壓力或許相當,但是比較自由,因此教職方面的工作可能列入將來的考量之一。

大學畢業後你可能選擇走的路是 
    從統計結果可知,不論是出國還是留在國內,選擇繼續進修的女生將近九成,顯示大家普便認為走電機這條路只有唸到大學可能是不足的。

 

 

 

若學妹或是將來你的孩子請教你的意見,你會推荐他們選擇電機系就讀嗎? 
    統計結果,超過半數的女性同學對於是否推薦後輩女生就讀電機系持保留的態度,可能是因為自身在電機系就讀的經驗並不是非常的順利,甚至有少部分人會完全不推薦女生就讀電機系。

會推荐選擇電機系的原因:

  1. 這個科系對未來很有保障,唸起來雖然累,可是真得很有趣。
  2. 因為學的東西廣,未來比較不會被侷限住,即使剛進電機系時並不了解自己喜歡的是哪個領域的,大學四年間的各種課程可以幫助妳漸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領域,並且相關研究所也十分多樣性。
  3. 電機系雖然男女比例差很多,但在這個大家庭裡可以認識一群很有趣的人,進來後會發現很多人都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思維,彼此交流後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不會推荐選擇電機系的原因:

    • 希望她們仔細思考,因為課業壓力蠻大的,若選擇電機系就讀,必須要有大學生活不比高中輕鬆的心理準備。
    • 覺得別條路也可以走得很成功,無法承受太大壓力的女生,建議他們可以選擇其他科系就讀,成果也不一定會比唸電機系來得差。
    • 很多女生只是因為大學聯考分數到了電機系的標準,或是為了一時的虛榮而進入電機系就讀,總之若只是為了「電機系」這個名字而想進來,那絕對不推荐,因為這是短視近利的行為,之後若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的興趣在這裡,將會 非常痛苦。
    • 唸電機是挑戰,看學妹們想不想挑戰自己,但若是自己的孩子的話就不推荐,不希望看到她們這麼累的樣子。

96學年度本系大學部優良專題製作成果報告甄選活動報導

96學年度本系大學部優良專題製作成果報告甄選活動報導

為鼓勵同學認真參與專題製作(包括專題研究及必修實驗課程),落實專業技術能力之培養,本系特於今年進行第一次的大學部優良專題成果報告甄選活動。本活動實施辦法於3月31日經課程委員會同意,於隔週即熱烈展開活動,凡本系大學部在學學生修習專題研究及必修實驗課(含複選必修實驗)之成果報告,經指導教授/實驗課負責教授同意者皆可參選。
本次參與甄選者共計23隊,經第一階段書面評選後,入圍的21隊作品於5月30日起在博理藝廊公開展示,供同學們彼此觀摩學習。5月31日的第二階段評選中,參賽隊伍於現場向評審進行面對面解說後,順利選出得獎作品,獲獎同學分別可以得到一萬五千元(首獎)、一萬元(貳獎)及五千元(參獎)之獎金。本屆獲獎名單如下:

頒獎儀式安排於畢業典禮中,表達系上對此一活動的重視。優良專題成果報告甄選活動未來將固定舉行,預計在每學年下學期初發出邀請函,歡迎大學部同學踴躍參加,為自己的求學生涯增添一章精彩的回憶。

電機系辦公室 蔡雅婷小姐 紀錄

懷念黃鐘洺教授

我在大二下選修「機率」時第一次上黃教授的課。黃教授上課時首先將課程內容抄寫在黑板上,字跡極為工整,手繪的曲線非常精確,具見他在早期磨練出來的功力。他對內容的闡述條理分明,讓我們在抄寫過程中無意間反複練習思考及表達方式,我覺得比內容本身更有價值。大四下時選修黃教授的「數理統計」,我也嘗試著練習將重點整理在課本上,我目前在基礎科目的教學上仍偏好使用這些傳統式的教學法。進入電波組碩士班後選修黃教授的「電波傳播」,使用黃教授自編的教科書,書名也叫「電波傳播」。這本書陳述的面向頗廣,在修課期間雖應付了作業及考試,但如何將內容運用到文獻解讀上,我的努力似乎還不夠。

我的記憶中沒有看過或聽說過黃教授發脾氣。他頗能體諒他人的立場,有時默默幫學生解決一些他們不知如何陳述甚或沒有感知到的問題,我猜想是為了顧及學生的自尊。我還記得有一次在師生聚會場合,他為了逗幾位當時因遇到技術瓶頸而悶悶不樂的研究生開心,當場就拿出一付撲克牌變起把戲來。

黃教授喜歡古典音樂,對音質的要求甚高,因此對音響設備很講究,對古典作品的版本也知之甚詳。他的另一個嗜好是抽煙,後來導致了肺癌,並不叫人意外。據說他年輕的時候會喝酒,後來因為胃病戒掉了。我於1999年回母系任教,當年11月後搬到208室,就在黃教授辦公室隔壁。他幾乎每天都會到自己的辦公室看看書、整理一些電腦檔案,我也注意到他的辦公室裡擺放幾件摺紙作品,屬於專業等級的,我猜想這是他退休後培養出的另一個嗜好。後來黃教授的辦公室搬到一樓,漸漸就較少看到他的身影。

2004年10月中旬,從系辦廣播的e-mail得知黃教授的夫人過世,我自忖黃教授一定很難過,當天傍晚即赴黃教授住處探問。黃教授獨自在家,略顯落寞。我了解在此時多說無益,於是靜靜地陪他觀看NHK的節目;我不會日文,但播放的節目介紹古羅馬遺跡,敘述的內容我還勉強猜得出一些,便偶而找點話題和黃教授交換一點心得。那一個多小時是我們師生最後一次較長時間的互動。

7月2日從e-mail得知:黃教授已於6月30日上午辭世。剛收到消息時頗感難過;隨後,我想起他在辦公室邊抽煙、邊看書的側影,拿撲克牌逗我們卻看不到我們笑容時的表情,不自覺地我也微笑起來。他的日子過得滿快活,平淡中有樂趣,想起他時總會讓我沾染點豁達而感覺愉悅。

江簡富
臺大電機系
2008.7.14

嚴謹執著的黃鐘洺教授

7月2日從張宏鈞教授及Email得悉,黃教授已於97年6月30日(星期一)上午辭世,消息傳來不僅錯愕,心中更是惋惜不已。最近已有幾個月,在系館沒有見過黃教授,內人曾於6月29日(星期日)矚我打電話向黃教授問候並話家常,但來不及打電話就聽到往生的訊息,真令我後悔動作太慢,而無法見到黃教授的最後一面。

我於52年進入臺大電機系服務,才有榮幸認識黃教授。當年臺大電機系以電波傳播的研究而揚名國內外,電波研究的領導人為馮簡教授(48年第3屆教育部學術獎得獎人),其團隊成員有白光弘教授、黃鐘洺教授、馬志欽教授、黃胤年博士,黃教授特別對於電離層波方面有深入研究,受到國際同行的肯定,而榮獲日本京都大學的博士學位(僅提出論文而不需修課),並於民國60年獲頒為第15屆教育部學術獎的至高殊榮,當年學術獎工科僅有1人,為當時國家的最高獎項。

黃教授對我而言,是老師是同事更是好朋友,我的研究、教學、以及對人處事等,受到黃教授的影響甚大。黃教授教學與研究態度的嚴謹,可從以下數事得到說明。當時在上課或書寫報告時,黃教授寫字極為工整,用free hand所畫出的直線或圓線,就像用尺或圓規作畫,線段精確分明,不會像一般學生的線條會發抖,對學生作業與研究報告的要求也特別嚴格,不容許不smooth而發抖的圖形出現在研究報告中。兩條平行線若不平行或正方形欠正方,均遭退件並要求重畫。我今日的研究受他影響頗大,雖無黃教授的嚴謹,但也絕對不會馬虎。

在71年我初任電機系主任時,很多辦法的建立以及電機2館的興建等,均得到黃教授的寶貴建議及鼎力協助,才能把工作順利完成,今日回顧仍然感激萬分。

黃教授的想法很多,考慮亦甚為周詳,今天電機系的升等評分辦法,碩博士口試評分表,均出自他的首創,特別是7、8、9、10評分及截頭去尾的計分方式,已將個人的偏見(bias)沖淡許多,不失為比較持平的一種方法。

黃教授對年青後進的提攜不遺餘力,是最讓我最欽佩的地方。他不僅對當年的我、張進福教授等,提供及時的鼓勵與各種幫助,對於眾多的後輩學生,亦毫不猶豫全力加以協助,使這些後輩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研究,至今仍令我感佩不已。

黃教授平日愛好古典音樂,對交響樂、協奏曲、歌劇等音質的要求甚高,從當年33轉唱片、錄音帶、到今日的CD、DVD等,均收藏不少經典名作、名家演奏及演唱等,黃教授亦曾把他的部分收藏,用錄音帶拷貝給我,這些錄音對我而言將是最好的收藏與回憶。

黃教授是位日本通的學者,經常帶兒孫到日本自助旅行,其旅遊規畫周詳,也曾一度令我想參加他的團隊到日本一遊,可惜因忙於教學、研究、及各種事務竟沒有實現,而覺得遺憾終生。

驟聞黃教授仙逝,令人感到錯愕,也讓人深感惋惜與懷念,謹以此文表達誠摯的謝意及無限的懷念。

臺大電機系教授
陳俊雄
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