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 動態報導

動態報導

系友榮譽

  • 本系系友劉必治博士(1954年畢)及莊炳湟博士(1973年畢)榮膺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特此恭賀。

系所動態

  • 95博士班入學考試,本系博士班已於6月15日放榜,合計錄取35名。

本年度計88人報考,各組報考情形及預計錄取人數統計如下表,

人數 甲(控制) 乙(電力) 丙(CS) 丁(醫工)
人數 光電 電波 通信 ICS 奈米 EDA

學生活動獲獎

  • 電機所陳牧忠同學、蔡忠晉同學擔任學生會幹部,協辦師生聯誼交流活動,熱心服務,獲嘉獎二次。
  • 電信所呂孟庭同學、蘇哲群同學(陳宏銘教授指導),榮獲94學年度全國大學院校嵌入式軟體設計競賽–多媒體應用組佳作。
  • 電機學群入選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2006年度優良晶片設計名單
獎項 組別 得獎者 指導教授 單位
  • 張耀文教授指導學生團隊(陳東傑、江哲維、許天彰、陳信成)參加2006 ACM ISPD International Placement Contest(國際積體電路擺置軟體研發競賽)榮獲第3名。(備註: 陳東傑、江哲維、許天彰–電子所;陳信成–電機所)
  • 陳良基教授指導電子所陳東杰、陳昱翰、蔡松芳等同學榮獲ICCASP 2006學生論文獎(Winner of th ICCASP 2006 Student Paper Contest)
  • 電子所丁立夫同學當選第二十七屆榮民節青年楷模。

1970級三十五周年同學會實記

1970級三十五周年同學會實記

邢智田

緣起

電機系1970級的同學大約每五年就辦一次同學會,這次是第四次。2000年的同學會是由溫世仁同學(前英業達副董事長)主辦,並由他支付了大部分的費用,同學們在中國上海、北京和西安玩了一趟,就在那次訂下了此次之約,並由林百里同學(廣達電腦董事長)同意主辦並負責費用,於是有了這次畢業三十五週年的重聚。

時間及地點的選擇

這次舉辦時間定在2005年12月25~29日(耶誕假期),舉辦地點則在台灣,為什麼呢?前幾次同學會多在美國及大陸舉辦,主辦人及多位同學認為既然是台大同學會,且多位同學從畢業後就未曾回母校了,可以利用這次重聚重遊舊地,順便參觀林百里同學捐贈母系的系館-博理館。再加上溫世仁同學於2003月12月7日過世,大家都蠻懷念他的,可以在這次行程中到他的墓地-金寶山致意,於是整個行程安排就以台灣北部為主。由於回覆參加的總人數約有一百多人,大家從不同的地方來,且大部分參加者是從國外回來,於是我們找了廣達特約旅行社-美國運通來籌辦,而活動後也證實美國運通無論在路線及食宿的安排,都令我們相當滿意。

破紀錄-參加人數最多

這次參加的同學有49位,加上眷屬總共134位。其中好幾位同學是第一次參加,更有好幾位是帶長輩、子女、媳婦、女婿一起回來的,大家都很開心。像是曾憲章的父親,都八、九十歲了,不但精神好,而且耳聰目明,一路上都可以跟著我們走,真的很不簡單。

笑談過往-重聚的第一天

12月26日一早我們到台大博理館演講廳集合,很多同學很久沒有見面,有些同學更是畢業後就沒見過,湯宗堅同學很熱心地把畢業紀念冊的照片copy了近百份,從國外帶回來。大家把照片拿來對照一看,驚呼聲此起彼落-「啊~對喔,你就是這個誰!」,「你以前很瘦的!」…,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以後都比較發福,樣子就不一樣了,像我年輕的時候也有很多頭髮,現在就是沒有了嘛,很有趣。有幾個同學不報名字的話,還真叫不出名字來。後來我臨時起意,叫大家自我介紹,把自己比較有系統地交代一下,像是自己、家庭、小孩等等。本來以為很快可以簡報完畢,沒想到最後卻花了不少時間,可能是太久沒見面了,講什麼都覺得很好笑,林百里同學提到他們幾個僑生常常作業寫不出來,溫世仁就告訴他們說:「不用擔心,不用擔心,明天就通通出來了。」還有現在擔任大學教授的同學說到以前作業都是抄某同學的,這些倒是大家平常看不到的一面。雖然我們現在年紀大了,看起來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但我們也曾年輕過,當學生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我們都喜歡聽聽新鮮事,最好是個人的故事,不是另一個某某人的故事,聽到認識的人的另外一面,講講自己的故事都蠻有趣的。

參觀廣達(Quanta)

中午以後我們就前往廣達(Quanta)。廣達三棟建築都沒有logo,如果有logo也不明顯。因此林百里同學這次特別應觀眾要求,第一次在廣達新落成的大樓上做了一個很大的logo。

即興演出的天籟之音

參觀完廣達,一行人到了陽明山天籟溫泉會館。當時會選擇這個住宿點,最主要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泡湯的經驗,尤其是國外回來的同學和他們的眷屬,這種文化在美國是幾乎沒有的,而且時值冬天,很適合家庭同樂,去了以後大家都蠻開心的。

那天晚上在飯店Lobby裡有一台演奏式鋼琴,我突然想到楊宗書同學的女兒就讀有名的茱利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我就問楊宗書,是不是就來辦場演奏會,正好晚上也沒有安排什麼節目。如果有個節目就能讓所有同學都聚在一起,否則在天籟裡面大家做鳥獸散,泡湯的泡湯,唱卡拉OK的唱卡拉OK。於是徵得飯店人員同意後,我就趕快寫海報,張貼在飯店很多地方,告訴大家今天晚上飯後有場演奏會,由楊同學的女兒演奏。那天晚上真的太棒了,那種即興安排的鋼琴演奏會讓人非常感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大家也都蠻開心的。

向老同學溫世仁致意-重聚的第二天

第二天預定前往金寶山向溫世仁同學致意,原先打算安排不去金寶山的同學先去朱銘美術館,結果大家都去了金寶山。本來還擔心年輕人沒興趣,結果反而是他們想要去,大概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的感觸很深刻,他們都是國外長大的小孩,顯然是老師的教育方式不同,他們很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他們也知道抓住這樣的機會去體驗在美國沒機會體驗的一個場景。到了金寶山,儀式很簡單,溫太太和小孩都在,並向前來致意的同學答禮,儀式結束後,一行人就轉往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國際級展場

朱銘美術館真的很棒,這次有很多從國外回來的同學,他們去過很多不同的地方,都一致認為這裡絕對是一個有國際水準的展場、旅遊點,不但是雕塑本身,裡面的設施都很棒,幅員非常廣大。聽說政府文化局給的補助不多,都是靠門票和企業家贊助,林百里同學也贊助「三軍」系列的「軍艦」和美術館兩週年紀念的「太極拱門」。我喜歡拍照,在這裡室外雕塑、造景都是非常好的素材,真是個很棒的地方。

懷舊之旅劃下美好句點

我們第三天一早先去金瓜石參觀黃金博物園區及太子賓館,這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一個太子行館,我也沒去過。優美的日本庭園、純日式木造建築,營造出一個靜謐的空間。這個地方就在瑞芳一座不是很高的山上,車程繞蠻久的,但是一繞到這裡感覺好像來到不同的世界。原先以為參觀開採黃金的礦坑應該很髒亂,結果出乎意料,整個環境規劃的十分舒適,富有特色。後來一行人再到九份,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保有純樸的往日風貌,對長期旅居國外的人來講就像是回到小時候,重溫舊時風光、人文風情和傳統小吃。雖然當天從金瓜石到九份,雨從頭下到尾,仍不減大家的遊興,下點雨更增添點懷舊味道和浪漫氣氛。

意猶未盡-馬上敲定下一次同學會地點

這次活動讓大家都留下美好的回憶,在九份吃飯的時候,已有同學在規劃下一次同學會。由於剛去過溫先生墓園,因此有人發起今年(2006)到黃羊川,同時也選出章青駒同學擔任主辦人,他曾任華邦電子的總經理,現在是副董事長。他從開始辦這次同學會以來,花了很多時間不斷更新我們的e-mail contact list,只要有任何人e-mail或電話有變動,一定會通知他,同時我們也有一個網站可以做線上更新,他也主動去了解每個人的e-mail是否是最新的,蠻熱心公益。

可惜黃羊川的同學會我沒辦法參加,因為我女兒生了一對雙胞胎,一下子有兩個小孩需要照顧,我太太已經跳進去幫忙了,還不夠,我這個作外公的也要跳進去幫忙了。

感想

這次同學會,幾乎每個人都說很棒,當初如果選去大陸,一堆人要從上海到北京,北京到西安,光是交通就得花很多時間,所以選在台灣。本來我們打算去花蓮、宜蘭,回程再去金寶山溫先生的墓園,後來考慮到花蓮太魯閣太遠,直接去宜蘭也很遠,得在車上花費很長的時間。後來乾脆就集中在北部,反正好玩的地方那麼多,很多都沒去過。結果這個策略證明是對的,基本上我們沒在路上花很多時間,大多時間都是在飯店或是景點。

差不多七八年前,我參加第一次小學同學會。幾個常聚在一起的同學,正好有個機緣就聯絡到我,結果我就去了。在小學同學會看到那些同學,那才真是不一樣,不但氣色、外貌差異大,行業的差別更明顯。相較之下,這次同學會的差別感受沒這麼大,比較像是回到以前。那時候電機系不像現在人這麼多,系上分科學組和電力組,科學組大部分都是本地生,電力組走傳統電機路線,以僑生居多。大家選課不一,碰面的機會也不多,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班上5、60個同學,其實熟的就是那麼幾個,功課可能是比較接近的,但到底是同窗四年,見面之後還是感到很親切。

我一直覺得遠親不如近鄰,就是說真正跟你生活上有接觸的人多是你工作上的同事。我從初中畢業到高中,高中畢業到大學,大學畢業到研究所,研究所之後開始做事,在不同公司工作,那幾年裡面最熟的人都是在身邊的人。但是這個同學會本身讓我深刻感受到愈活到這個年紀,愈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活在當下。就在那個當下,我們把記憶拉回到三十幾年前,去想想看以前那些往事,再看一看現在,做個比對。光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但這個過程過了以後也就過去了。也許一直到下次的黃羊川聚會,可能會覺得去年年底曾有過這麼一次經驗,或許那時感覺又不一樣了,大家也許會覺得我們又可以見面了,好像這個時空可以持續下去。

55EE同學會會持續下去

很多同學都寫e-mail回來述說參加這次活動很開心,其實不用看到e-mail,自己當場就會感受到了。我還聽到參加同學會的同學說,這次同學會這樣辦很不錯,不過間隔五年時間太久了,才會提議趕快再辦,連下一次同學會主辦人和地點都找出來了,看起來我們這個55EE的同學會會一直持續下去。

(邢智田先生口述,鄭秀娟、黃欣梅紀錄整理)

美國行

美國行

鄭又齊

第一次去美國,懷著憧憬…知道總有一天會去,怎麼也沒想到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了飛機才真正有了感覺,十小時之後到了舊金山。對舊金山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城市太美!最先映入眼中的是這城市的夜景,不捨得眨眼地看著,是一種完全不同文化所架構成的景色。舊金山充滿著華人,但華人身邊總是華人,外國人身邊總是外國人,這或許就是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原因吧!

下一站來到了UC Berkeley,它們的EECS系館很棒,有一種想讓人待在裡面的學術味。到了它們的實驗室-MicroLab,裡面儀器設備一應俱全,連光罩都有。教授告訴我們這裡面不只是有研究生,也有許多企業來合作。不過實驗室本身過於老舊,其中一位學姊不客氣地指出看過之後有些失望,交大奈米電子中心的設備比這邊還要好上許多。Berkeley的教授很誠實地回答的確如此,這間實驗室已經太老舊了,”But it keeps busy 24/7…”,他自豪的說,無時無刻裡面總是有人,即使這間實驗室比不上許多學校的實驗室,但UC Berkeley的學生教授們讓這裡持續發光發熱,公司企業依然接踵而至,真是了不起!Berkeley校園其實並不是非常美,最有名的化學系系館長的像新生大樓,但大片大片的草地,學生悠閒的步調,看起來就很舒服。這點很奇怪,因為那時候是期末考,但每個人看起來都很悠閒?不過他們有很多很大的k書中心,似乎不會找不到地方念書,據說課業壓力不小,總之,自有它的風格。後來聽了Professor Chenming Hu的演講,他告訴我們:

  • 英文要學好,實在太重要!
  • 要在大學時期盡量學廣,可以在研究所學深,但你需要多看!回去要時時提醒自己。

後來參觀了加州的幾個景點,天氣實在太好,陽光、沙灘、金門大橋、金門公園、市政廳…美的不像話。至此我覺得這裡已經超出現實了,加州基本上是個荒漠呀!在公路邊看到的是荒原,山是禿的,才知道金門公園的樹是從澳洲移來的,因為它們沒有水,公園內的湖幾乎都是人工鑿成的,每天還要灑水,終於明白這一切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名牌、品味、百貨公司、上流社會…原來加州是這麼一回事。這裡適合擁有大筆鈔票的人來此地度假,在這裡讓人覺得慵懶。準備動身前,再看這城市一眼,真像是從夢裡飄出來的城市。

到了San Jose的科技博物館,裡面有很多為小朋友設計的遊戲,據說一共有三百件左右,可惜時間因素只玩到一點點。美國教育真的十分了得,裡面有像交換電路與邏輯設計的遊戲,超好玩,我想如果五歲的時候我就玩這種遊戲,現在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一大堆有啟發性又好玩的東西,台灣應該要學學。

晚上到了Santana Row,太誇張,根本是金錢主義至上的世界,原來有錢人的世界是這麼回事,數不盡的名車,一家比一家貴的精品店,這種生活真的很幸福嗎?人生應該不只是藍寶基尼吧?

到了矽谷,發現幾乎沒有高樓,都是一兩層的矮房舍,不過佔地面積都很廣,美國真的是地大。我門進到了Applied Material在矽谷的總部,也聽了一些演講,有人提到Morre’s Law或許已不存在,或許我們已經要碰到瓶頸,嗯…那下一步該怎麼走呢?看到了忘記叫什麼的面板玻璃的製作加工機台,從第二代到第八代不過幾年,第二代的機台只有小廚櫃的大小,運送起來輕鬆自如,第八代的已經要出動烏克蘭戰機來運送了,這一行還真的是不歸路,永遠在跟時間競賽!午飯時間和不清楚到底叫什麼名字的印度製程工程師聊了許久,”這是個高度挑戰的行業”,他這麼說,如果你喜歡挑戰,那會很適合你,”But you have to work hard, definitely!”要很努力!選定自己的興趣,其實在你眼前的都是很好的東西,只要有興趣,就去做吧!喔對了,即使是印度人也覺得鼎泰豐很好吃!下午終於見到了Applied Material的總裁兼CEO-Mike Splinter,讓人印象深刻,這才是一個跨國企業總裁暨CEO的模樣呀!整理一下他勉勵我們的話:

  • Keep up your scientific interest.你永遠都不該放棄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
  • Don’t ever think that any small job is too small for you. Don’t ever say that’s not my job.
  • Team work. Be a better team player.

身為一個工程師,最重要的是communication。他自己從來沒想過要成為CEO,但他一直都盡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Be the best at every job you carry on! And no matter who you are, you can have your own vision about the future!” 後來到了它們的科技研發中心:Maydan Technology Center,我們在那裡面看到了真正世界頂級的半導體機台設備,穿上了好多層包起來的無塵衣,機台太多種我實在記不得,這個產業真是無比的大,光是蝕刻、顯影等等聽起來雖只像是一道手續,但那邊就放滿了各式各樣有各種功用的機台!無塵室裡許許多多的人在工作著,他們都是一流的技術人員,但整天身上掛著無塵衣,上個廁所應該就要花上五分鐘的冶裝時間吧!你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嗎?如果不喜歡,你的實力讓你有得選嗎?還是努力吧!

晚上和創業家王耀廷博士吃飯,他原本自工專畢業,之後卻一路唸到了Stanford並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創業成功。人很親切,看不出是這麼厲害的人物,喔不!應該說,看起來不像是那種喜歡唸書的人。真的很厲害。

後來終於到了Stanford University,我的天!真是非常美!是那種走到哪隨便看都可以入鏡的,然後照下來就可以當桌布的那種。它們的電機系館比較具現代感,和其他古色古香的建築有點不同,但系館裡面還是好漂亮,很明亮也很有感覺,不過他們大門也亂停了一堆腳踏車…到時候可以拿照片給系主任看看…進去CS系館第一眼讓人十分興奮,地上有兩台像是吸塵器的小機器人在亂跑,角落坐著兩三個學生正拿著筆記型電腦在操作,太帥了,這才是EE或CS系館應該出現的場景嘛!後來參觀了他們一個生技工程的系館,風格十分現代另類,用言語很難描述系館的長相。不過除了這幾棟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是古色古香,帶有同樣的鵝黃色調,那天可惜的是太接近期末考,路上都沒人,沒能看到多少學生。又看了Hover tower、小教堂,都很漂亮。校風十分開放,地上到處都有學生用粉筆寫的奇妙文字,像是某某某一定會再回來之類的,不知道是不是被退學了…但Stanford太有錢,像這樣美麗的背後是否也是無盡的財富所營造而成的呢?

重要的行程大多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的十分輕鬆,和其實是商人的教授與其實是教授的商人吃飯,兩位都是傑出的創業家,但也讓我看到不同的路、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未來就會走向不同的路。著名景點像是Monterey Aquarium、Seventeen Mile Drive都很棒!但這裡一樣都是錢錢錢,高爾夫球杉一件300美元,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閒適過後,時間一直不曾停下地到了尾聲,突然間就上了飛機…一切就像是一場夢,內心的震撼太多。我在那裡所看到的人們,每一個背後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你不問的話似乎還好,越問下去越發現自己的不足。這些人都是做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也才能夠到這沒有多少人能到的了的殿堂。我也想要一台Lamborghini,但並不想過我所看到的所謂上流社會的生活、炫燿、人性、奢華。

到後來其實不那麼喜歡舊金山,這裡實在太過不真實。但我喜歡車開在加州101號公路上時,往右望去是一整片無盡的荒漠,往左望去也是整片整片的荒漠,車子緩慢地向前移動,過了許久,向左看、向右看,還是如此。我喜歡這樣的遼闊。平原遼闊到天色的變換無比炫目,舊金山卻是高樓林立,看不到天空,在101號公路上,地面與天際連成一線,你可以看到太陽是如何的沉下,而同時在另一方暗黃色的月剛升起,世界是這樣的遼闊,我好想就這樣自己開著車,往無邊的遠方開去。我想要像這樣地到全世界去,到全世界去見識如這趟所見到的真正厲害的人物,而這需要努力,需要很努力。這次去了很多我以前從來沒機會到達的地方,我不希望這也是最後一次,你想要擁有些不同,就得有不同的付出,我想我應該有所成長,希望這樣的體悟能持續下去、持續下去,不隨著時間流去而消逝。

鄭又齊,現為電機系大學三年級學生。

半導體種子營矽谷參訪心得

半導體種子營矽谷參訪心得

李佳盈

大學部王彥襄、李佳盈、張博亭、鄭又齊等四位同學參加台灣應用材料公司「新世代半導體種子計畫」表現優異,獲選參加「新世代半導體種子成長營 ─ 矽谷之行」,本刊特別邀請李佳盈及鄭又齊同學提供文章與大家分享心得。

半導體種子營是由台灣應用材料公司舉辦,為了開拓台灣學生國際視野、培養未來優秀領導人才的活動。

活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提出一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報告,每年的主題略有不同,但大都以半導體產業為主軸。主辦單位根據參賽者的作品,選出約五十名學生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為一個為期三天兩夜的營隊,在營隊期間以團隊及個人的方式進行競賽。主辦單位在營隊期間進行評分,最後選出十五名學生,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為為期八天的美國參訪,參觀柏克萊、史丹佛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實驗室,和矽谷企業家餐敘等等。

一開始,我也是在同學熱心的好康相報之下才知道這個活動。當時知道這個消息的同學不少,但很多人看到初賽嚴苛的評選條件後就萌生退意,因為都覺得太困難了。當時我也覺得要進到最後階段一定很不容易,但是不應該因為困難就放棄機會,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決定試一試。

很幸運的進入第二階段,在煙波飯店三天兩夜的營隊,真的讓我受益良多,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比到美國少。在我們剛抵達新竹不久,主辦單位就透過一些活動,技巧性的將學員們分組,讓對半導體產業發展有較相近看法的學員分在一群,接下來就是大家各憑本事,找看對眼的人,再細分成十個小組。分組的目的是為了營隊最後一天的專題報告,我們這屆報告的主題,是最想發明的半導體產品、或是想創立的半導體公司。學員們必須利用兩個晚上的時間,和隊友密集地討論。我覺得這是整個營隊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大家思想密集交流的痛快,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為了讓最後的報告有最漂亮的結果,大家絞盡腦汁,想到什麼說什麼。一個點子可以連鎖反應的激盪出更多點子,就像核分裂反應一樣地停不下來。大家綜合所學,除了提供主意,也接受別人挑戰,隊友會不停的丟出問題,然後我們不停地回答問題,靈活的運用所學,這真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團隊經驗。

在營隊期間也有精彩的課程演說,台灣應用材料公司邀請到許多在科技業有非凡成就的人士擔任講師,例如盧志遠博士、劉炯朗博士等等。講師的演講內容涵蓋很廣,從科技專利到演說技巧都有。印象最深的是科技專利這部分,因為這對未來可能從事科技產業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知識,前人的經驗有時候只能靠緣分才能學到。而我很高興,沒錯過這個機會。

最後獲選成為十五名代表學員,真的讓我受寵若驚,因為營隊裡有非常多優秀的學長姊,從和他們交談的過程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優異的氣息,我真的非常感謝應用材料公司給我的機會。

在美國我看見了柏克萊、史丹佛校園的美好,從來我都只有耳聞,沒有親自目睹過。在邂逅這兩所學校之後,更強化了我出國唸書的想法。現在的我,十分嚮往國外的研究氣氛,看到柏克萊實驗室裡,研究生、大學生投入的進行實驗的神情,令我感動,讓我想成為這畫面中的一員;看到史丹佛電機系的大學生,動手操控著自己做的遙控車,更是讓我羨慕那裡自由的學習風氣。

和Amat工程師進行的餐敘,更是讓我受益無窮。因為近距離的接觸,讓我更加明白工程師的工作內容與性質,讓我對未來想走的路有更明確的選擇。成功的創業家、教授,更是毫無吝嗇的傳授寶貴的經驗給我們。尤其是與焦生海先生等創業家一起午餐的那天,我知道了未來如果想創業,有哪些領域比較有前景。他們都是站在最前線、知道最新資訊的人,如果沒有這次機會,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發現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但因為這次的因緣際會,我能夠掌握最前線的訊息。

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秉持著公益的熱心舉辦這個活動。旅行之後,我們唯一付出的回報是一篇心得報告,沒有簽約,沒有任何束縛,因此我真的希望能夠看到這個活動能獲得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因為這個活動,讓我打開視野,豐富見聞;因為這趟旅行,更加深了我好好努力的想法。未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這次的嘗試,不會是最後一次,而是打開將來無限多次的第一次!

李佳盈, 現為電機系大學部二年級學生。

從新竹望向台灣的社區大學

從新竹望向台灣的社區大學

孫春在

前言

自1998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設立至今,全台灣已經發展出將近一百所社區大學。台灣的社區大學兼具社區發展、社會運動、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等意涵,既不同於美國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s),也和歐陸、南美、澳洲等地萌芽於社區的學習機構有所區隔。筆者有幸於台灣的社區大學發展之初即參與其中,曾擔任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1999年1月24日成立,是全台灣第二所社區大學)與香山社區大學主任,目前亦仍擔任成立甫三年的風城社區大學主任,既體驗到社區大學從初生到求存的篳路藍縷,也目擊了各地社大風起雲湧背後的複雜脈絡。在此藉母系通訊一隅,以筆者參與的三所社區大學為例,介紹台灣社區大學的崛起背景與經營現況,希望能藉由具體而微的縮影,呈現台灣豐沛社會力中重要的一環。

本文將嘗試著回答下面三個問題:為什麼要辦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的學員是誰?社區大學的課程和教法有些什麼特色?

為什麼要辦社區大學?

不同的社區大學經營者對這個問題會有相當不同的答案。雖然最早社大的推手是以教育改革(如黃武雄)或社會運動(如林孝信)為出發點,但既然社區大學以社區為名,那麼各社區的特色,包括縣市政府與議會的態度、民間社團的脈絡、城鄉結構的差異等等,當然都會滲透到當地社區大學的經營模式內。因此,具有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社區營造乃至於補習教育想法的團體,都在過去五年之中,把握住各縣市政府開辦社區大學的機會,踏入此一領域。

為了讓社區大學的發展有一個法源依據,教育部提出「終身學習法」,於2002年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其中明訂「社區大學:指在正規教育體制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委託辦理,提供社區民眾終身學習活動之教育機構。」在這之後,教育部也逐年編列預算,一方面補助各社區大學的發展計畫,一方面也獎助辦學績優的社區大學,藉以誘導社區大學的發展方向。以2005年為例,教育部補助獎助各縣市社區大學的總金額達到一億五千三百萬元,再加上縣市政府的委辦經費與學分費,可以說,社區大學已經取得了基本的生存條件。

接下來,就公部門而言,當然必須要求各社區大學能更貼近終身學習的目標,因此認證、評鑑的工作,將是下一波強化社區大學的重點。另一方面,社區大學既以「社區」為名,更須時時自我檢驗,是否在激發社區意識、促成社區培力、著手社區改造方面有所成效?因為歸根究底,這才是社區大學設立的初衷,也是社區大學不同於一般大學推廣教育、公民營機構所辦進修與休閒課程、乃至於補習班、才藝班的關鍵所在。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者在社區大學的主體性。社區大學不應該變成另一個「這一群人教、那一群人學」的制式講堂,要做到這一點,光是重申「教學相長」的口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社區民眾能夠參與辦學。在過去七年的實踐中,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許多社大裡都呈現出這樣的契機。

社區大學的學員是誰?

社區大學初辦之時,大家對於「誰會來學?」也有著不同的想像,直到今天,也還有不少民眾以為社區大學大概和「老人大學」、「長青學苑」差不多,來上課的以銀髮族為主。但這和實際狀況有很大的差距。

以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為例,在2005年春季班選課的1673人中,四十歲以下的約佔60%。在性別比例方面,女性學員則佔了63%。新竹市並非特例,台灣各社區大學學員的年齡和性別的比例,也都與此相近。所以一方面可以說,社區大學確實提供了屬於全民的成人學習管道,另一方面,女性在學習和成長方面的動力也遠高於男性。

絕大部分的社區大學都沒有自己的校地和校舍,而是透過縣市政府的協調和各地的中小學共用教室。中小學是社區化的,方便民眾修課和參加公共活動,但是中小學生的課桌椅並不適合成人的體格,因此上課是一件頗為克難而辛苦的事情。再考慮到社區大學的課程規格和一般大學相同,如果是三學分的課就要每週上三小時(一個晚上),連上十八週。到社區大學修課,不但是求知慾和毅力的展現,對成人而言,更需要克服許多家務的牽絆。可以說,每個到社大上課的學員,都有一個「我搞定了某某人某某事,才能來這裡上課」的故事可說。

另一方面,也由於學員都是在地生根的,不論就社區感情或社會人脈而言,都有豐厚的基礎,這一點也和一般大學大不相同。在社區大學可以看到有人重複修同一門課,因為它有趣有用,或是一個人來上課覺得好,下學期就帶了十幾二十個鄰居親友來。有些課程開始時只有個位數的學員,幾週之後人越來越多,這和一般大學課堂上的狀況完全不同。

在社區大學裡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學員轉化成教師或是助教,從而對學習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許多再度投入學習的成人,其實以前在學校與考試體制中已經被弄壞了對知識的胃口,對知識和教室產生了畏懼或排斥的心理,這時光靠老師能夠「放下身段」、「由淺入深」、多舉生活實例兼又唱作俱佳,還是不夠的。但是,當學員看到同樣來自社區、具有相似背景的朋友,在上過幾個學期的課之後能夠擔任教師,那種畏懼疏遠之情就化為烏有了。另一方面,有許多學長、學姊擔任課堂上的小老師,也能有效破除「一個老師對付一群學生」的單向傳授模式,進入多對多、即時解惑的學習模式。

所以,社區大學的學員是誰呢?她/他們是一群很知道自己學習需求所在,費力安排好家務,帶著各種社會資源,坐在國中生的小課椅上,孜孜向學並分享所長的成人學習者。

社區大學的課程和教法有些什麼特色?

黃武雄教授最初規劃的社區大學課程,是採取學術課程(48學分,又分為人文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個領域)、生活藝能課程(40學分)、社團課程(40學分)三大類,總共128個學分,相當於一個學士學位的規格。不過,由於學位頒授的法源(例如「開放大學法」)一直未能定案,許多學員也不以學位為唯一目標,因而課程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市場嚴格的考驗,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地不同的特色。1

在市場方面,以一所開設80門課的社大來說,每個晚上就有十幾門課互相競爭。由於學員並無必修、必選的規定,因此課程之間的替代性甚高,如果講師沒有兩把刷子,在內容和教法上不能引人入勝,就很難開得成課。以學分費一學分1000元,鐘點費也是一小時1000元來計算,一門十八週三學分的課,要有18個學生才能打平。如何讓課程叫好、叫座、又能凸顯社區大學特色,而不會淪為另一個名師的講堂?這是所有社區大學經營者所共同面臨的挑戰。

教育部的課程補助計畫在這方面就發揮了關鍵性的功能。以新竹市的青草湖、風城、香山三所社區大學為例,我們以教育部的補助款來支付教師鐘點費,開設各種具有社大特色但初期較不具市場競爭力的課程,例如弱勢培力(新移民女性、受刑人、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民藝傳承、社區營造、環境保護與生態觀察等。這些課程是免費的,但是來修的學員有附帶條件,就是要加修另外兩種同樣是免費的、由三校合辦合開的課程:「公共參訪活動」和「e化培訓」。前者是為了讓大家走出教室,看到社區問題的各個面向(例如參訪焚化爐、風力發電廠、生態農場、地方法院等),後者旨在培養基本的資訊素養,縮減數位落差。這種「要五毛給一塊」的方式,能夠有效的讓公部門補助發揮「乘數效果」,不但扶助了有意義的課程,更將認識社區、改善社區所需的人脈和工具建立起來。

社區大學的特色,也可以從「社團課程化」和「課程社團化」的雙向發展窺見端倪。所謂「社團課程化」就是邀請原本就在推動社區營造或社會改革的民間社團(例如荒野保護協會、軟體自由協會)到社區大學來開設課程,讓社大成為社運的學習平台。至於「課程社團化」,則是讓持續了好幾學期的課程發展出自主性社團(社團法人或校內社團),留住熱情投入的學員,並化知識為行動,如新竹市社區大學所發展出來的「台灣道路關懷協會」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此外,許多課程(例如攝影、電腦網路和劇場)具有跨領域的穿透性,可以扮演媒合串聯的樞紐角色,因此在新竹市的社區大學發展出「塹影攝團」、「風動電腦研習社」、「鐵絲玉玲瓏社區劇團」,透過各種活動把來自不同社區、修習不同課程的學員,變成學習和生活上的好朋友。

結語

社區大學除了開課、辦活動、經營社團之外,也是整合社區資源的平台。以新竹市的「e-Sky數位學習中心」為例,這個由市立圖書館提供場地、IBM捐電腦、國家高速網路與運算中心支援網路、社區大學培訓值班志工的模式,已經獲得各方面的肯定,正逐步推廣到各社區的活動中心或圖書館。

但是社區大學的腳步並不侷限於社區,就像社區的問題也和社區之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台灣的各社區大學,目前透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全國性組織,相互呼應,舉辦各種研討會和工作坊,使校務能夠突破瓶頸、課程能夠創新。另外,台灣的社區大學經驗也已經開始「外銷」。舉例而言,近年來印尼重新開放華語,因此有些華人社區想要透過社區大學的方式來推動華語學習,因此來台灣觀摩我們的發展模式。

台灣的社區大學是一個獨特的現象,而這個現象還正在蓬勃發展之中。以上僅就個人所見所聞,舉其大要。若各位系友有興趣,請參考青草湖社大(http://www.bamboo.hc.edu.tw)、風城社大(http://fcu.org.tw)、或香山社大(http://www.hscu.hc.edu.tw)的網站,必能更全面的掌握到台灣社區大學的風貌。接下來,當然更歡迎您的參與囉!

孫春在,電機系1979年畢業,現任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任圖書館館長。

1以青草湖社區大學為例,目前課程就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表演藝術、身體與保健、DIY創意工藝、生活美術、語言與國際文化、電腦、網路與自由軟體、公共性社團等十大類。

台大與聯發科技公司-第二期產學合作簽約報導

台大與聯發科技公司-第二期產學合作簽約報導

電機系辦公室

五月三日(星期三)假本校行政大樓第四會議室,由本校李嗣涔校長與聯發科技公司蔡明介董事長共同主持,舉行第二期產學合作簽約典禮。本系計有貝蘇章院長、吳瑞北主任、電子所闕志達所長、汪重光教授、陳秋麟教授、吳安宇教授及李泰成助理教授等人員參加典禮。

校長在致詞中特別感謝聯發科技公司。五年前蔡董事長為推展國內無線通訊領域,支持台大電機系成立台大聯發整合無線通訊實驗室,從2001~2005年共投資1億元,對台大無線通訊領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就以全球IC設計的會議論文投稿指標ISSCC篇數論,台大幾年內突飛猛進,今年獲接受發表篇數僅次於Infineon,IBM,及Intel,已居全球各學術單位之冠。能成為世界著名無線通訊實驗室,這計畫實功不可沒。

此次第二期計畫期程為2006~2008年,聯發科技公司將捐贈三千七百五十萬元,發展方向除原有的無線通訊領域外,也將加強光儲存技術研究。而與國外學校的合作對象,從美、日頂尖大學,未來將擴展到韓國。此外,李校長也推崇聯發科技公司最近在國內設立國際留學生獎學金,鼓勵國外留學生到台大的電機相關系所攻讀博碩士學位或進行學術交流。台大在五年五百億計畫中,已宣告在未來五年內要促進至少15個領域走向世界一流大學水準,這一個計畫的推動,將有助於此一目標的達成。

接著蔡董事長致詞則指出,五年下來,無線通訊科技已成為公司的發展重點,所以要繼續第二期計畫,希望能延續以前無線通訊的研發實力,把一些想法與心得在第二期更加發揚光大。回顧過去這30~40年,電機資訊領域技術及產業進步最大也最快,從早期傳統電路到現在全數位化電路,配合無線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相信未來50~100年將繼續有更大的發展,而其中無線通訊的實驗研究,對學生將很有吸引力。聯發科技公司重視未來產品必需有研發及經費支持,很榮幸公司現在有環境及能力提出題目,實際支持與學校合作,也很高興這五年在汪教授帶領下獲得很好的計畫成果,感謝教授研究群過去的努力,希望並預祝第二期計畫在原來的經驗下做得更好。

畢業致詞

畢業致詞

陳建維/陳顯真

各位師長、來賓、同學,大家好!

鳳凰花開,驪歌初響,在這個感性的時刻裡, 大家分離在即,馬上就要踏出校門,各奔前程,鵬程萬里,展翅高飛。不管接下來的日子 是否還會在同樣的地方繼續相處,不管接下來的挑戰是否還能一起併肩度過,在電機二館的走廊上、系康、系辦、系學會、電子、電路、電磁學、時間、人物、地點…堆砌起許許多多的曾經。在過去一千四百多個日子,有些日子我們記得,有些日子我們忘記,有些學分我們獲得,有些學分我們失去。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終為強出頭,但我們還是…我們總算是畢業了。

無論在這段路上經歷了什麼,都有一群人是一起走過,一起奮鬥,我們不再孤獨,不再寂寞。多了這份友情以及回憶,使我們在往後的日子裡更加勇敢,更加堅強,為學校增添一點榮耀,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別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向光明的明天邁進吧。

(以上是系辦審過,用詞老套的稿子,相信各位應該已經呵欠連連了, 丟掉吧!為了讓大家打起精神,接下來要唸的是系辦沒有審過,創意無限的稿子。)

或許大家正在徬徨,到底該鑽研傅立葉?還是尋找心中的茱麗葉?典禮結束之後要繼續學業?出去創業?還是對著相機比個耶~不論妳想感動、哽咽、還是展露笑靨,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即將畢業。回想過往令人懷念的時光,在課業方面,大家努力研讀電子學、電磁學、甚至是外系女同學。每天夜裡焚膏繼晷,肝膽相照,衣帶漸寬終不悔,天增歲月人消瘦,藉此砥礪同學的心智,培養研究的能力。在活動方面,選課說明會、專題說明會、電影欣賞會、電機音樂會、定書發書會、與教授約會、考試都不會。電機營、電機週、電機宿營、電機之夜、電機野台、電機夜烤、電機卡拉ok、電機包水餃、電機吃湯圓…豐富我們的生活,增進彼此的認識。

我們取之於電機,用之於電機,我們學習的地方是電機系館,支援的是電機資源,使用的是電機設備,甚至連吃的也是電宰雞肉。所以在這裡我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感謝親愛的教授們,感謝您們課業的指教以及導生宴的好料。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大家好康來相報,以及有肝大家爆。感謝親愛的電機系,感謝系上的培育打造以及系館群圍繞。對這裡的感激,正有如綿延千里的群山一般,連綿不絕,正有如廣覆萬頃的大海,深遠遼闊,正有如阿龜同學的發,一發不可收拾。

我想生命會影響生命,在許多年以後的今天,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也許四十年,你正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黃昏的夕陽映在你的臉上,身邊有一隻小叮噹(其實我本來想說腳邊蜷伏著一隻貓的,但是我想有人不喜歡貓。不過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同一個年代,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小叮噹。好 !沒關係,這是題外話。)那個時候,Bessel function、conformal mapping、smith chart…我們可能都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在那瞬間,你能夠心無旁騖的想起一些事,想起一些人。突然回頭一下,發現這一路上有許多這四年來、這些人、這個地方、這些事情給你的任何一點啟發、一點影響,這就是我們送給彼此最珍貴的禮物了。

某一天,停下來轉身,打量著從前的許多執著,往往覺得很多時候都很傻,然而這些傻就是青春的價值(polymophism polyester bessel bagle bluetooth white eyes…)

我們滿載著電機的期許、學弟妹的期許、以及教授們的期許,更不能辜負社會大眾的期許。

最後,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

陳建維、陳顯真,電機系2006年畢業。

繁華似錦的美麗人生

繁華似錦的美麗人生

蔣尚義

貝院長、吳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學弟妹們,大家好:

我是蔣尚義,台大電機系民國五十七年的畢業生。三十八年前的六月,我和大家一樣,穿著學士服,戴著方帽子,和同窗、家人一起參加一生一次的大學畢業典禮。

我還記得那天陽光燦爛,我和同學在畢業典禮結束後,走過椰林大道,在傅鐘、校門口合影留念,可是沒去醉月湖, 原因是那時候的台大還沒有醉月湖。如今回首,當年的那場大學畢業典禮,彷彿是一場成年禮:一個剛從中學畢業的少年,在台大茁壯成長,見識到來自台灣各地的英雄好漢,知道人外有人,學會對知識的尊重與謙卑。在踏出台大大門的那一剎那,我相信,台大四年的學習時光,將會幫我與未來的人生順利接軌。事實證明,我當年的想法是對的。我永遠以台大為榮!

我對各位學弟妹的光明前程充滿信心,在大家展翅高飛的前夕,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叮嚀:記得人生也要以快樂為目的。

電機系的學生如果沒有轉業,未來從事工程師這一行的機率相當高,學科技、工程的人才努力樸實,卻常常過於投入工作。我有一個同事曾生動的比喻,工程師的生活就像在跑操場,每天都在既定的軌道上,一圈又一圈,埋頭苦幹地跑,規律而單調。但是工程師的人生真的只能這樣嗎?

我以我自己多年的職場經驗告訴大家,工程師的人生不必然會枯燥單調,只要你能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均衡,其中的關鍵就是培養自己成為「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所謂的「文藝復興人」,傳統的定義是多才多藝,具有各方面天賦的全才,歷史上最有名的「文藝復興人」就是「達文西」。但是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復興人」並不需要集畫家、音樂家、科學家於一身,而是向達文西學習,多方面培養興趣,幫自己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搭上一座橋樑;並記得要全方位開放自己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讓自己的人生成為一趟充滿體驗的感官之旅。這樣一來,無論身處在何時何地,你都不會對眼前的美景視而不見。一個人的心要是封閉了,就有可能將美麗的花園看成無趣的操場。一直很喜歡宋朝哲學家程顥的名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重點其實就在境隨心轉,這也是文藝復興人擁有的珍貴特質。

今天站在這裡,有一種承先啟後的喜悅。上個月我宣佈將在七月底退休,要從工作了三十二年的職場上離開,邁向另一個人生新階段,而在座的各位卻正要成為職場的生力軍。時代的傳承生生不息,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各位學弟妹們,未來是你們的時代,好好把握!在這裡祝福大家,有一個繁花似錦的美麗人生。

蔣尚義,電機系1968年畢業,曾任台積電公司副總經理。

進入職場學歷重要,實力更重要

進入職場學歷重要,實力更重要

摘錄自台大校訊

本校每年在三月初杜鵑花盛開時,都會在椰林大道上舉行企業博覽會校園徵才活動,每年都會有二三百家廠商聚集在此,並且有成千上萬的學子來此選擇他們未來生涯發展伙伴

此一企業博覽會由本校學生事務處就業轉導組主辦,依慣例都會找最成功的企業家現身說法,連續兩年均邀請台大電機系的傑出系友擔綱演出,去年是廣達電腦的林百里董事長,今年則是明基電通及友達光電的李焜耀董事長,充分顯示台大電機系友在國內企業界的份量與實力。

李董事長在致辭中期勉台大的學弟妹們,我們在人生中累積的不止是學歷,還有在學校、工作職場上人脈的建立。他現在還常在職場上與許多朋友交換人生的心得,這些都對我們未來的人生產生了一定的價值。

看到有許多同學在現場,李董事長也分享幾點他的看法與建議。

一、職場固然看學歷,但更重要是看實力。

「離開學校就是擺脫學歷的開始。」在職場端看本身的能力、努力和耐力三股力量來決定我們的實力。有了這個認知,才知道台大這個金字招牌雖然可以給我們較好的起點,但進入職場的成就並不是看學歷,不是靠招牌,而是自己本身的實力的累積。

二、 建立誠信的價值:

個人誠信的價值是在職場上最值得投資的資產。雖然現在新科技瞬息萬變,但是對個人誠信價值的肯定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建議同學進入職場後,應該盡量累積個人的誠實、信用滿意度,建立個人形象品牌以及個人的實力品牌。

三、 理解企業經營文化:

一個企業未來長期的成就其實與經營者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經營者的誠信、價值認知和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都值得同學們進一步去了解。

在怒放的杜鵑花前,李董事長也感謝台大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空間,使得廠商與同學或求職者能有良好互動的平台,建立別處難得一見的氛圍感受,最後祝福同學能夠在找到自己最滿意的職場歸屬。

新任生醫電資所長之展望

新任生醫電資所長之展望

李百祺

經過了多年的籌備,承蒙先進的支持與同仁們的努力,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簡稱生醫電資所)在今年八月一日已正式成立。這是電機資訊學院中最新的一個單位,從名稱也可看出這是一個頗具特色的研究所。生醫電資所設立的宗旨,簡單的說,是因應生物科技的發展,並參與其將對科技發展影響深遠的世界潮流。特別的是,在生物科技的各個環節中,電子與資訊科技向來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諸如感測、聲光電磁調控、系統控制、能源管理、電路設計與訊號處理;或是資訊之儲存、傳輸、分析、應用與呈現等技術,皆屬於電子資訊之範疇。因此,生物科技是否能如預期的成為新世紀之主流科技,電資科技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然而目前在國內,雖然資訊電子產業近年來早已奠定良好之基礎,目前也是國家經濟發展之主流,然而其對生醫領域發展之貢獻,卻處於相對落後之位置。換言之,國內雖然推動生物科技之發展已有多年的時間,但在醫學電子與生醫資訊方面,不論是研究能量或是人才養成,更需加以有效整合。台灣在資訊電子領域之優異基礎,不僅讓醫學電子與生醫資訊成為台灣極具有潛力之發展方向,更是生醫科技島之理想能否實現之重要關鍵。

生醫電資所今年博士班開始招生,碩士班則將於明年開始招生。專任教師共二十名(含佔缺及合聘),且陸續會有多位老師在近期內加入本所之陣容。目前師資及招生員額主要乃由電機系及資工系之現有師生員額調整而來。換言之,生醫相關研究在院內早已進行多年,且已有傑出之基礎。這點除了從老師們傑出的學術表現可以看出之外,在校內各個校級研究中心,本所教師也扮演積極參與之角色。在此良好之基礎下,本所的主要工作分為以下二方面。第一,關於學生之專業養成方面,必須創造一個跨領域的學習環境。傳統以電機資訊相關科系為主要學生來源的情況必須調整,讓其他領域(諸如醫學院及生科學院等相關領域)的同學能更有興趣加入,建構出跨領域之學習環境與特色。第二,在研究工作方面,要持續推動整合性研究。生醫工程的研究,本質上就需要整合不同之專業。生醫電資所所適合推動的部分,將著重在資電科技之整合。包括電腦輔助診斷、系統生物、分子影像、仿生系統等,都是典型的跨領域研究項目。電資學院的老師在這些領域已建立良好之基礎,因此,現階段之重點將在於加強整合,以發揮研究之綜效。

在籌備過程中,碰到不少困難。感謝許多人總在關鍵時候提供協助,讓各項工作最後都能夠順利推動。校長、院長、系所主管、行政人員、參與老師與同學,都是感謝的對象。回想二十年前還是系上的大學生(當年也是電機系醫工組成立的第一年),有些偶然的選修了一門醫工領域的專題研究。後來到美國唸書,畢業後在矽谷工作,再返回母系任教,因緣際會,到現在看到生醫電資所正式成立運作。這雖然是一個單純的服務工作,但希望大家能像過去一般對所務不吝指教,讓電資學院在生醫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電機資訊學院下各個研究領域,其實都可與生物醫學研究結合,希望大家一起來參與。

李百祺教授,電機系1987年畢業,現任電機系教授兼生醫電資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