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 動態報導

動態報導

捐款芳名錄

日期 姓名 金額

同仁動態

  • 電機系莊曜宇副教授、張瑞明助理教授,光電所蔡永傑助理教授、黃建璋助理教授,電信所許大山助理教授、謝宏昀助理教授及電子所簡韶逸助理教授於九十三年八月一日起到職。

同仁獲獎

  • 吳靜雄教授榮膺2004 IEEE Fellow。
  • 九十三年度資深優良教師案:王維新教授(服務滿三十年),許博文教授、吳靜雄教授、李枝宏教授、張宏鈞教授、陳少傑教授(服務滿二十年) ,劉致為教授、管傑雄教授、劉志文教授(服務滿十年)等九位教師當選。
  • 九十三年度服務獎章案:王維新教授榮獲一等服務獎章,陳良基教授榮獲二等服務獎章,江簡富教授、楊英杰教授及劉深淵教授榮獲三等服務獎章。
  • 李百祺教授、孫啟光教授、劉深淵教授、闕志達教授榮獲國科會九十三年度傑出研究獎,特此恭賀。
  • 鍾孝文教授、孫啟光教授、劉深淵教授、李百祺教授、張耀文教授、吳忠幟副教授、馮世邁副教授榮獲九十三年度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成就獎」。
  • 劉志文教授榮獲九十三年度國立台灣大學「研究貢獻獎」。

學生獲獎

  • 九十三年度國立台灣大學科林論文獎:李宗鴻(胡振國教授指導)、鄭永楨(楊志忠教授指導)、郭平昇(劉致為教授指導)、郭智昇(胡振國教授指導)、黃啟嘉(林清富教授指導)榮獲優等獎。

系友獲獎

  • 1968級畢業系友胡正明先生及1971級李德財先生榮膺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五屆數理科學組院士,特此恭賀。

電子所羽球賽

電子所羽球賽

陳翊豪

前言

電子所成立至今已經三年了,期間電子所和所學生會共同舉辦過許多活動,諸如迎新敬師烤肉大會、熱呼呼的冬至湯圓大會,相信都帶給了全體師生許多溫馨的回憶。在這麼多活動中,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去年學期末舉辦的電子所師生桌球賽吧;實驗室的教授和學生們共同組隊比賽,朝著錦標奮鬥的情景想必還歷歷在目。

有鑑於此,我們電子所學生會在陳良基所長的指導下,在這學期即將結束之際,希望能號召電子所所有喜愛羽球的師生們,藉著羽球賽再一次讓大家看看我們電子所同學年輕的熱情以及文武均衡的發展,順便讓大家紓解一下平日的壓力。因此在所學生會的籌畫下,二○○四年六月二十日,在台大新體育館的主球場展開了這場電子所羽球賽。

籌備

這次的羽球賽主辦單位吸取了上次舉辦桌球賽的經驗,為了能鼓勵更多對羽球有興趣的同學下場參與比賽,每一場比賽都採雙打的方式進行,讓大家較有信心場比賽。另外規定每隊最多可有12位隊員,讓大家能以最充沛的體力應戰。為了鼓勵電子所的女同學們參與,主辦單位特地設立了加分獎勵條款,這項優惠措施也讓當天來參加比賽的女同學人數大幅增加。

比賽日定在學期末的周日。為了讓大家都能盡情享受這個夏日的休閒比賽,放鬆心情應戰,電子所學生會特地把比賽分成兩個階段,分別是「電子所羽球賽正盃」以及「歡樂PIZZA盃」。在正盃階段,安排在上午舉行分組單循環初賽;因為隊數眾多,以抽籤方式分為五組進行小組循環賽,取各組第一名以及成績較佳的第二名,共計八隊晉級八強複賽。為了增加比賽的刺激程度,複賽之後的比賽採用單淘汰的方式來競逐最後的總錦標。

為了讓未能進入複賽的隊伍能感受到更多羽球的魅力,下午的「歡樂PIZZA盃」以人人有獎的方式來鼓勵這些隊伍的成員們踴躍參加,希望藉羽球讓各實驗室的同學們獲得更多交流的機會。另外要特別感謝232實驗室的許天彰同學為大家設計了電子所羽球賽紀念T恤,讓參賽的每位同學都能透過這件T恤回想羽球的樂趣。

在此要特地感謝台大羽球校隊同學們的鼎力協助,擔任比賽的裁判,讓與賽的同學們能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而且指導主辦單位安排賽程,讓比賽能順利地進行。特別感謝332實驗室的黃毓文和張仲景同學,犧牲了比賽的時間擔任裁判。

這次報名參加羽球賽的同學相當踴躍,達26隊之多,人數也超過了250人。部份羽球風氣較盛的實驗室甚至組成兩隊參賽;部份同學因為實驗室人數不足而跨實驗室組隊,讓我們見識到同學們對於運動的熱忱。

在這麼多隊伍之中,有兩隊最引人注目,分別是「教聯A隊」與「教聯B隊」;兩隊都由羽球實力堅強的教授們所組成,由電子所陳良基所長、林巍聳教授、馮世邁教授率領。他們剛在台大教職員羽球賽中奪得亞軍,實力相當堅強。陳良基教授和劉致為教授的兒子也參加了這次比賽,展現出來的羽球實力也讓不少同學們在比賽時踢到鐵板。

進行

比賽當天早上,參加比賽的教授和同學們從九點開始就陸續抵達新體育館三樓的主球場報到和進行熱身,還有不少熱情的同學先把羽球賽紀念T恤換上再開始暖身,展現他們必勝的決心。

九點三十分,由陳良基所長代表電子所致詞之後,「電子所羽球賽正盃」的預賽賽程就熱鬧的開始了。預賽採分組循環賽,共分成五組,進行五輪,從早上九點三十分到下午兩點,包括中間一個小時的午休時間。為了讓大家有更多參與比賽的感覺,每一場共分為三個點,每點21分,若是前兩點都由同一隊獲得,第三個點就可以不用進行。

在預賽A組中,總計有六隊,其中包括實力堅強的「教聯B隊」。果然在陳良基所長的率領下,以五勝零敗的輝煌戰績輕鬆晉級。另外由黃俊郎、李建模和黃鐘揚教授的學生組成的「大師兄」也以分組第二晉級。

實力陣容更加堅強的「教聯A隊」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在B組全勝晉級。在C、D、E組,由劉深淵教授、陳良基教授、闕志達教授、陳秋麟教授的學生組成的「衣服10件」、「雷龍隊」、「Goodminton」也分別以全勝的戰績晉級複賽。另外兩個以分組第二名晉級複賽的分別是汪重光教授的學生組成的「CK1」以及陳良基教授的學生組成的第二隊「草龍隊」。其他未晉級的各隊則依照分組的名次再分成四組進行「歡樂PIZZA盃」的KO賽程,朝著pizza禮卷邁進。

在結束上午熱鬧的初賽之後,我們的所學生會會長張毓麟同學在中午休息時間主持了第一輪的抽獎活動。在送出了許多實用的運動護腕和背包後,就開始八強複賽對決的抽籤。結果D組冠軍「雷龍隊」運氣不佳,對上了B組冠軍「教聯A隊」,在經過激烈的比賽過後,還是不敵教授們打球時展現出來的沉穩和實力而遭到淘汰。另外三隊分組冠軍則很順利的擊敗對手而晉級四強決賽。

在四強決賽中四隊分組冠軍捉對廝殺,「教聯A隊」對上了「衣服10件」,「教聯B隊」對上了「Goodminton」,都吸引了不少同學們圍觀這兩場龍爭虎鬥。最後「教聯A隊」和「Goodminton」分別擊敗強敵晉級最後決賽。

同時間,「歡樂PIZZA盃」的分組KO賽也到了尾聲,各組的冠軍都在激烈程度不輸決賽的競爭中一一產生,劉深淵教授的學生組成的第二隊「再來10件」和「雷龍隊」分別擊敗強敵,奪得該組的冠軍,得到了豐富的pizza禮卷等獎品。

下午五點整,一整天的「電子所羽球賽」終於快到了尾聲,但是整個新體主球場的氣氛也到了最高潮。由闕志達教授和陳秋麟教授的實驗室同學共同組成的「Goodminton」和教授們組成的「教聯A隊」在主球場正中央展開了最後的冠軍決賽。「教聯A隊」在黃俊郎教授和邱奕鵬教授的精采配合下,在第一個點先馳得點。但在緊接著的第二個點,「Goodminton」派出了具有羽球校隊實力的潘宣亦對抗林巍聳教授,在圍觀的同學不停的加油和讚嘆聲中,「Goodminton」終於扳回一城,讓比賽進入最後的決勝點。「Goodminton」派出了由楊尚融和陳怡如搭檔的混雙組合,對上馮世邁和李建模教授;最後楊尚融和陳怡如憑藉著多年合作的默契擊敗了對手,「Goodminton」逆轉獲得最後的勝利。

「電子所羽球賽正盃」由「Goodminton」獲得冠軍,「教聯A隊」得到亞軍,季殿軍之戰則是「衣服10件」隊獲得勝利得到季軍,殿軍則是「教聯B隊」。

尾聲

整個羽球賽最後在頒獎典禮以及抽獎活動帶起的歡樂氣氛下步入尾聲的。抽完獎之後,所有的人都面帶笑容,除了手上的球拍外,也帶了不少的獎項豐收回家!

在此,電子所學生會非常感謝陳良基所長的指導及支持,以及電子所所辦助理們的協助,也要感謝所有參賽的教授和同學們,讓這次羽球賽辦的有聲有色,讓大家回味無窮。

陳翊豪,現為台大電子所博士班一年級學生。

母親的手

母親的手

陳德玉 著/陳高斌 譯

(原著是陳德玉教授幾年前以英文寫成的,他去年回國定居後感覺到“用英文說台灣的故事就好像用刀叉吃滷肉飯一樣的不對味” 。陳高斌先生拜讀之後,熱情相助,主動翻譯以饗讀者。)

因事業的關係,我認識了威恩(為保護他的身份,用的是假名)並成為多年的好朋友。幾個月前,我們在矽谷一起吃飯時,他告訴了我這段感人的故事。

回溯到約四十年前的台北縣,還是樹林高中學生的威恩,參加了當地外省不良少年幫派『樹林幫』。大家都知道,在幫派裏要獲得兄弟的認同,必須狠,若能殺人則更能服人。就在樹林,一個夏夜,他伏擊刺殺敵對幫派的老大,想置他於死地。對方幸運地只受重傷,活了下來。威恩因而在板橋監獄被關了六個月。即使人還在牢裏,他很快地就爬上幫派老二的地位,出獄時弟兄還夾道歡迎。出獄後的第三個禮拜,老大不幸死於車禍,威恩順理地接掌了幫派。

接者命運起了很大的波折,高中畢業時他父親經營成衣業失敗,導致破產。母親變賣珠寶後仍不夠還債,父親因債主的追殺而逃亡,全家頓時陷入困境。威恩生平第一次感覺到父母需要他,就利用幫內兄弟來對付討債人。一向對父母只有迴避的他,經過這件事後,變得非常同情他們。然而,只靠他母親幫人洗衣的微薄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他父親也陷入長期的憂鬱,最後以自殺結束一生,留下老婆及兩個孩子。經此變故,威恩一夕之間突然長大了。

他的母親在極度悲哀中,一方面辛苦工作養家,一方面卻為自己多年來疏忽了威恩而自責,但她從沒放棄送他上大學的決心。在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他終於答應進入建國補習班,準備大學聯考。但是,他不願花母親最後的一點積蓄,不得不硬闖補習班,上霸王課。管理員經常緊跟著他,威脅要報警。當事態惡化時,威恩就利用他的兄弟去搗亂教室,以警告老闆不要逼人太甚。最後老闆知道連警察也處理不了,而且自己的性命也受到威脅,只好放棄追究。就這樣,威恩免費地上了將近一年的課。

一年後,他竟然考上成功大學電機系。以他的成績及當時樹林高中的水準,這簡直是一個奇蹟。在大學裏,他當家教以維持自己及妹妹的生活,母親繼續幫人洗衣掙錢。威恩從此學業上一帆風順,最後還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目前,他是一家矽谷名公司的高級主管。本來他們一家就該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故事卻還未終了。

自從母親在幾年前過世後,昔日在補習班的惡行經常困擾著威恩的良心。他試著去尋找補習班老闆,以思彌補。後來得知老闆已去世多年,兒子就住在矽谷。威恩聯絡上他,告訴他整個故事,並表示要償還四十年前所欠的補習費。老闆的兒子已是住在洛沙托丘的富翁,他顧忌威恩,深怕這是個陷阱,也根本不相信這件事。威恩非常沮喪,但也理解,必須想個方法償還而不驚嚇他。威恩於是寫了封信給他,說明此事攸關威恩自己的良心,因而建議,假使他不願意收下這筆錢,可轉捐給慈善機關。威恩希望能見個面,若不方便,將支票寄上也行。最後補習班老闆的兒子被威恩的誠意感動而回電,這件事終獲解決,老闆的兒子把支票捐給了一家慈善機關。對威恩而言,長期的心理疤痕終於癒合了。

威恩說完故事,要求我不要向他的同事說起此事。我當然不會,但開玩笑地問他:“為何不可說?說了,將來誰也不敢惹你!”我非常好奇,他以多少錢去償還四十年前的舊債。當年他欠了台幣二千五百元的補習費,四十年後,他以美金一萬元償還。這對於老闆而言,是百倍以上的投資報酬率;但顯然威恩的收益更大,想想看,這對他一生的改變有多大!我又問他,如何能脫離幫派,而去補習?他說,起先的確不容易。有些兄弟覺得被背叛而憤怒,有些罵他膽小。但在這危急關頭,他展現出強人的特質。他安排親信接替他,讓新的老大掩護他免於兄弟的騷擾。他並開玩笑地向兄弟宣示,他要成為第一位拿博士學位的老大。

“在監牢裡,過的如何?” “在勞裡打架是常事,但大家都知道我是那號人物,沒人敢惹我。倒是當父母來探監時,尤其是面對母親,我的心情很不好過。話又說回來,在那個年華,要我放棄打拼得來的幫派地位,也很難。何況我還要顧及道上義氣,而且我也不可能在牢友前做出有損男子氣慨的言行。每當她來時,我一時很難過,但她一走,立刻就被別的情緒所掩蓋了。我的父親還好應付,他只會大聲罵,我就沉默以對。

在破產後,父母倆的個性差異更趨明顯。他變得無助、恐懼,最後終於走上不負責任的自殺之路,留下其餘的人艱苦過日子。我的母親則是逆來順受,終能帶領全家脫離困境。在坐牢期間,就是她的愛心,埋下我反轉人生的種子。之後的日子,雖然我們聚少離多,但每次相逢總能帶給彼此一些喜悅與安慰。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她晚年能有機會與我們一起生活,並跟我們一起皈依為基督教徒。但天有不測風雲,很不幸,幾年前的一場車禍奪走了她的生命。彌留時,我看著她瘦弱的身體,想到她一生無數的悲傷苦難,心中實在不捨與不甘。但最後,當我看到她安祥的容貌及堅毅的雙手時,我突然意會到這就是我母親一生的偉大寫照。

當威恩述說著這些時,我似乎看到那沾了肥皂沫的雙手,上面刻畫著當年台灣的多少心酸與刻苦。但,一幅溫馨的畫像也同時浮現在我腦海裡,一位慈祥的母親,就像在那個時代的許多母親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孩子的未來,也間接地照亮了台灣的今天!

後記:威恩與筆者在那次相會後,就在矽谷創設了一家公司,目前經營得很成功。

著者:陳德玉,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1969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

譯者:陳高斌,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1969年畢業,曾任高雄飛利浦高級主管,現已退休。

回首台大電機的點點滴滴

回首台大電機的點點滴滴

鄭閔仁

由電機系傑出系友,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所捐贈,座落在電機二館旁邊的電機三館 (博理館),已於六月五日正式啟用。也許你曾苦於施工期間的噪音與諸多不便,但是隨著落成典禮的到來,看到美輪美奐的新大樓,多少還是會感到興奮與驕傲吧﹗俗話說「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台大電機能有今日,不知要感謝多少人。在博理館落成使用的光榮時刻,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台大電機的點點滴滴…

台大電機系之前身為日據時期之「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成立時間為一九四三年五月。台灣光復後,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改制之初,由曾啟新教授擔任第一任系主任。當時系館地點在現今的新生大樓位址,原為木造的日本式建築,並與土木系共同使用。工學院大樓(圖一)落成後,電機和土木,機械,化學等工程學系共用一棟大樓,大部分實驗室在此時遷入,開始有了初步規模。

一九六三年八月,許照教授接任電機系第四任系主任。在九年的任期之內,許主任推動了多項重大的建設性措施,奠定了日後電機系持續壯大的基礎。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電機一館的建設。當時許照教授和旅美學人朱蘭成(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資深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葉公節和童華駿等教授商議了「建立一座電機大廈」的構想,希望造成磁鐵的效應,吸引高科技人才留在國內,讓電機科技的花朵綻放出來。一九六六年,許照教授在赴麻省理工學院講學時將此構想告訴留在美國的電機系系友,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回響。貝爾實驗室的田炳耕和他的上司捐出該實驗室的三十件儀器;麻省理工學院的Dr. Robert Rines捐出五萬美金,紀念他的父親David Rines,後來他的名字被刻在新落成的電機一館上以資紀念(圖二);張煦博士將他在科學研討會講學兩個月所得的報酬一千五百美金捐出。在美國的電機系系友更組成了校友會,每年推派成績最好的四人回國講學,幫助後進學習最新的電機知識。同年,許照主任將徐氏基金會委託完成十二本電機學基本知識的酬勞金美金一萬兩千元悉數捐出,作為電機大廈的興建經費。在許主任多方奔走、國內外系友紛紛捐款之下,電機系獲得台大校方的支持並撥款配合,並於一九六八年一月由台大校長錢思亮主持電機館動土典禮(圖三)。一九六九年六月,電機一館落成啟用,為當時難得一見、本校第一棟具有中央空調的建築,同時也是台大首度經由募款配合所完成的建築(圖四)。落成時包括內裝的中央冷氣系統、電視教室(位於現今一樓的MRI實驗室)、教室、辦公室、圖書閱覽室(現今的大學部電路實驗室)、研究室、實驗室,在當時可說是最新穎完善的研究大樓,並得以容納較多大型的研究設備,對電機系一九八○年代的長足進步,有著深遠的正面作用。

從一九七○年代起,電機系大學部增編為三班。一九七六年八月,因應時代潮流,電機研究所對外分甲、乙、丙、丁四組招生,並分為電子電路、固態電子、電波、通訊、電力、控制、計算機七個教學分組。隨著研究規模的擴充,報考電機研究所的學生日漸增多,碩博士班學生由起初的二十人,發展到百人以上的規模。人員與研究設備的擴充使電機一館的空間逐漸不敷使用,遂於一九七六年五月開始提出興建電機二館之規劃。電機二館第一期建築經費至一九八一年七月正式列入台大七十一學年度預算。一九八三年,電機二館一期工程(東半部)開始動土施工。一九八五年八月,電機二館東半部落成,並於次年一月遷入使用。一直到一九九三年八月,電機二館二期工程(西半部)完工,使用空間達四千八百餘坪的電機二館終於全部落成啟用。

電機二館興建當時,適逢台灣電機電子產業起飛,從電機系歷屆系徽也可以觀察到當時電機電子產業的變遷。電機系55級設計的系徽圖案(圖五)與電力自動控制有關,而63-69級設計的系徽(圖六)是一顆IC,圖七是79級設計的系徽。歷屆系徽上的圖案多少反映當時主流的電機電子產品,見證電機電子產業的發展。

一九九○年代初期,台灣資訊電子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且已取代傳統工業而成為台灣的經濟命脈。因此,對於資訊電子高級人才的需求日益殷切。有鑑於此,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電機系研議改制成立學院的構想。一九九二年四月規劃書出爐,並經電機系系務會議通過,結合工學院相關單位成立一系 (電機系) 四所 (電機所、光電所、電信所、電子所) 一中心 (電信中心) 之「電機學院」。一九九五年八月,光電所成立並正式開始招生,電機所光電組博士班則轉由光電所招生。一九九七年八月,「台大電機學院」正式成立,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與光電所改隸電機學院,原本於一九九四年三月即已獲教育部同意設置的電信所博士班,則於此時與電信所碩士班同時成立,並分電波、通訊、信號處理三組招生,隸屬電機學院。二○○○年八月,資訊系加入電機學院,「電機學院」改為「電機資訊學院」。二○○一年八月,電子所正式成立,一九九二年四月的規劃目標終於達成。

鑑於當前電子業已成為台灣的主流產業之一,業界對於人才的質與量需求急迫,教育部在近年來推動「國家矽導計劃」,以為國家培養大量電機人才。面臨大量新增的教師與學生,已有的電機一館與二館不敷使用。電機系傑出系友,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於二○○二年大方捐贈博理館(電機三館)供電機系師生使用。博理館從二○○三年開工典禮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已於二○○四年六月五日正式啟用,為台大電機未來的蓬勃發展樹立了另一項里程碑。

五十六年前只有三位教授與三十位大學部學生的「電機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成長為「電機資訊學院」兩系五所,擁有百餘位專任教師、近兩千名大學部學生和碩博士班研究生;每年爭取大量的研究經費並產生大量國際水準的期刊論文,在國內外產學界具有龐大的系友網路,足膺全國第一大系。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回首這數十年來,台大電機依舊是莘莘學子心目中的第一志願。能有今日,我們要感謝許多曾經幫助台大電機系的人;許多系友曾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奮鬥,才創造出今日亮麗的台大電機。身為台大電機的學生,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今日我以台大電機為榮,明日台大電機以我為榮。

本文內容整理自王維新教授於2004年3月4日之學術漫談演講以及電機系系史,特別感謝王維新教授提供珍貴的照片。

鄭閔仁,台大電子所2004年畢業。

台大在高速光纖通信的研究

台大在高速光纖通信的研究

何鏡波

摘要:

在高速光纖通信領域,10-Gb/s系統已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術,而40-Gb/s 系統則正方興未艾地發展。在台灣大學電機研究團隊中,我們正著手進行 10、20及 40 Gb/s 的系統實驗。

一、高速光纖通信介紹

現今的電信基礎設施中,光纖通信真是無所不在!舉凡電話交談、手機通話、網頁瀏覽和電子郵件,各種通訊方式都必須透過光纖傳送至目的地。在當前的資訊化社會中,高速光通訊已然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即使歷經前幾年的市場泡沫化,光纖通信仍舊是各大通信公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台大電機身為國內研究團隊的翹楚,在光纖通信研究領域也與世界潮流並駕齊驅。

光纖具有15 THz (THz為MHz的100萬倍)的低損耗頻帶,比工作在900MHz的GSM手機系統的50MHz頻寬大上30萬倍。為了有效利用這個頻寬,目前最普遍的方式,是以分波多工(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術將光纖中的低損耗頻帶分成很多頻道(channel)。這種方式類同於電台或電視廣播系統將頻率切分為各台使用的不同頻道。例如,台北ICRT電台使用104.7MHz為中心的200KHz頻寬進行廣播。光纖習慣上依據波長來區分頻道,而無線廣播則是以頻率定義頻道。

在WDM系統中,波長相近的頻道可利用濾波器(optical filter)結合或分開,而頻道的數量和間隔會受現有濾波器的可行技術所限制。光纖的耗損非常低,大約15公里後,光的強度只會減少一半,而光的耗損可用光放大器補償。在光放大器方面,常用的鉺摻光纖放大器(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可同時放大許多WDM通道,如此一來每個通道便可以分攤共用光纖及放大器的成本。在長距離通訊中,每80~100km的距離(約等於從台北到新竹的距離)需要使用一個EDFA。

在光纖內,每一個WDM頻道可以傳送2.5、10 或40Gb/s的信號,當每個WDM通道的傳輸速度增加時,可減少頻道數量、增加系統效率、簡化網路管理機制,以降低系統的整體成本。舉例而言,假定頻道間隔為100GHz,40Gb/s訊號的頻譜使用效率為0.4b/GHz/s,而10Gb/s訊號的效率則只有 0.1b/GHz/s。可見增加WDM頻道的速度的確可大幅降低所需管理的通道數目。另一方面,當使用光放大器來補償光纖損耗時,整個光纖通道上的光訊號具有很高的強度;此時,高光強度所引起的光纖非線性效應也應該要列入考量;目前台大電機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高速光通訊領域現今的發展趨勢如下:

  • 已臻成熟的10Gb/s系統

10Gb/s系統自1996到1997開始使用於長距離傳輸, 2002年通過10Gb/s乙太網路(Ethernet)系統的標準化。因為10Gb/s系統所提供的效能較接近市場需求,致使10Gb/s系統的市場即將超過2.5Gb/s系統。預計在未來的一兩年中,10Gb/s系統會急遽成長。

目前,針對企業網路與資料通訊的10Gb/s乙太網路,和電信產業的同步光網路/同步數位階層(SONET/SDH)使用大致相同的技術,而資料儲存的光纖通道(fiber channel)也具有10Gb/s的傳輸速度。10Gb/s系統可以支援許多種類的通訊應用產品,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加強它的成熟度。

  • 40Gb/s系統的初期發展

對於40Gb/s系統的發展,多數人抱持樂觀地期待。例如,目前思科(Cisco)及Juniper兩家公司的高階核心路由器(core router)已支援40Gb/s的介面。相較於1996到1997年間10Gb/s系統的使用初期,現在40Gb/s系統所用的光電元件、測試設備、網路規劃以及週邊設備比10Gb/s系統當時更加完備。但因40Gb/s設備成本過高,迫使部分長途傳輸公司暫時卻步。

  • DPSK信號的研究進展

當前的商業應用中,光通訊系統大都是利用光的存在或不存在來表示資訊,技術上稱為開關鍵移(on-off keying, OOK)。近來實驗室研究方面,差分相位鍵移(differential phase-shift keying, DPSK)重新在長途傳輸領域受到特別的重視。DPSK是利用光在兩相鄰時間的相位差來傳送資訊,相較於傳統的OOK信號,DPSK信號具有更好的3-dB接收靈敏度,只需要一半的接收功率便可達到相同的系統指標。因為OOK信號需要平均功率兩倍的最高功率,而DPSK信號的功率並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相較之下更可增進系統對光纖非線性效應的容忍度。目前所有大型研究單位皆致力於DPSK信號傳輸系統的研究。在設計良好的光纖通道上,40Gb/s DPSK信號的傳輸距離可長達一萬公里,效能著實可觀。

四相差分相位鍵移(differential 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 DQPSK)信號中的每個符號可代表二個位元。DQPSK信號及其衍生的形式常見於無線手機系統。現今,DQPSK在光纖上的應用已是一項十分熱門的研究課題。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手機系統與光纖系統的傳送方法將會快速地被整合。

二、台大高速光纖網路實驗室的研究方向

高速光通訊領域的發展一直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台大電信研究所「高速光纖網路實驗室」目前正進行10、20和40Gb/s的光纖通訊系統實驗。以下是近期的部份實驗。

  • 10Gb/s開關鍵移(OOK)信號傳輸

當10Gb/s OOK信號傳輸技術已趨完整後,如何降低系統成本,便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半導體雷射本身是個非常簡單的元件,當電流注入雷射時會發出光線,有光和沒有光可代表 “0”和 “1”。但是,直接開關雷射會引起頻率的改變,此種現象稱之為變頻(chirp,也稱為波長啁啾),造成信號頻譜的擴張。跟使用三菱鏡分離太陽光的原理相同,光在光纖的速度會因不同的頻率或波長而改變,產生光纖色散的現象。當頻譜擴張時,每個頻率成分的傳播速度因為光纖色散而不同。

此種變頻現象,對單模光纖中廣泛使用的低損耗 1550 奈米信號而言,會使傳輸距離受到很大的限制。傳統上,在1550 奈米上直調OOK系統的傳輸距離大約是20公里。為避免傳輸距離受限,一般會使用外部調變器控制光的開關。雷射的開或關相等於燈泡有無電流時的亮或不亮,而外部調變器近似一塊窗簾通過或阻擋光線。雖然外部調節器有助於增加傳輸距離,但這昂貴的元件卻增加了系統成本。故目前本實驗室採用電流來控制半導體雷射的開關。

在本實驗室的研究中,雷射輸出端使用一個光學元件來控制信號的變頻,此光學元件並不需要任何控制。如圖1(a)顯示一個直接調變雷射二極體接著一個被動光元件,信號經過一段光纖後進入接收機。圖 1(a)顯示光信號經過光被動元件後的眼圖,和經過60公里後光信號的眼圖。眼圖經過60公里光纖後並不會產生嚴重的惡化。

  • 10Gb/s差分相位鍵移(DPSK)信號傳輸

台大研究團隊也進行10Gb/s DPSK實驗。圖2顯示DPSK發射機與接收機。DPSK發射器使用一般的Mach-Zehnder調變器(MZM),是可用電壓來控制的干涉器。一般而言,光會被分成兩個路徑;在沒有電壓時,因為光經過相同的長度,結合後的光電場會相加;有電壓時,兩個路徑的長度略有不同,長度差相等於半個波長的距離時,光電場相互抵消。高功率的驅動放大器可提供具有2V電壓改變的驅動信號,其中V為開關MZM所需的電壓值。當有2V電壓改變時,發射機工作的兩個開通狀態具有180度的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

圖2(a)顯示DPSK發射與接收機的簡單系統架構圖,接收機使用一個非對稱的Mach-Zehnder干涉器(MZI)。此干涉器將信號分成兩路,其中一路信號延遲一個位元區間(bit interval),然後再結合在一起。如果兩相鄰時間的信號相位相同,則干涉器輸出的兩信號相加;若兩相鄰時間的信號相位相差180度,則兩個信號的輸出電場相互抵消。圖2(b)顯示接收信號不經光纖與經過20公里光纖後的眼圖,其中DPSK信號的資料速度是10Gb/s。

  • 20Gb/s倍二位元(Duobinary)信號

本實驗室以圖3所示的架構進行20Gb/s系統實驗。發射機產生20Gb/s倍二位元信號,位元 “1”由電場的 “+1” 及 “-1”表示,位元 “0”則由電場 “0”表示。光倍二元信號與一般20Gb/s OOK信號光強度相同,因此可使用傳統二位元接收機接收訊號。倍二位元信號具有較窄的頻寬,可以容忍較大的光纖色散效應。目前最受歡迎的40Gb/s商用系統,即是使用倍二位元信號。

圖3(a)中採用一個微波相加器將兩個獨立的10Gb/s信號,與差異半個符碼 (T/2, 50ps,20Gb/s信號位元區間) 寬度的信號相加。微波相加器的輸出信號經由高功率驅動放大器放大至電壓變化為 2 V。圖3(a)同時顯示兩個具有50ps時間偏移的10Gb/s信號眼圖,包括相加後的三階驅動信號。MZM的輸出電場,除微量的非線性改變外,與三階驅動信號大致相同。在MZM的輸出強度方面,三階電場信號相等於傳統的二位元強度訊號。

圖3(b) 顯示20Gb/s倍二位元信號經過20及40公里單模光纖後的眼圖。因為倍二位元信號具有高色散容忍度,訊號即使經過40公里,仍維持不錯的眼圖。

  • 台灣首次40Gb/s信號實驗

一個完整的高速通訊實驗室需有能力進行40Gb/s信號的實驗。本實驗室已有能力產生40Gb/s電信號。圖(4)顯示本實驗室40Gb/s的實驗儀器及測試信號的眼圖。

目前,我們正積極洽購其他高速元件,以使電訊號能進入光纖,期許能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40Gb/s的實驗。

台大電機為國內研究型大學之翹楚,系友在各領域皆表現亮眼。台大電機站在前人學術積累的肩膀上,期許自己在研究中追求卓越。相信本實驗室必能在高速光通訊領域創造斐然的成績。

何鏡波,電機系1991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所副教授。

新進教師介紹

新進教師介紹

陳宏銘教授

陳宏銘教授於1978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於伊利諾大學香賓校區取得電機博士學位後,先後服務於AT&T Bell Labs, Rockwell Science Center, iVast 及Cable & Wireless等公司的研發單位,從事影像分析及多媒體通信方面的研究與管理工作。在美國工作17年後,於2003年8月回國,加入台大教授團隊,現為電信研究所教授。

陳教授的專長在影像分析及多媒體通訊方面,擁有15項專利及多篇論文。對科技產業動向的推動,亦下過一番功夫。在1992 年即投入MPEG-4國際標準制定的準備工作。在1997 年帶領團隊與南加大共同提出影像壓縮方法,在24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JPEG-2000競賽第二名,並主辦1998年11月的JPEG會議。多年來領導MPEG標準制定小組,成功地制定出多項新視訊編碼標準。他個人所參與開發的技術,亦有多項納入MPEG-4及JPEG-2000國際標準中。

近年來,由於網路及多媒體相關技術的進步,數位視訊已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如何將視訊資料在電腦、手機、電視系統之間進行整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陳教授於回國後,即以配合國內無線及網際網路通訊產業未來需求為目標,積極研究數位攝影機、數位電視及多媒體閘道器之相關核心技術,希望能以多年在學術及工業界累積的經驗,在台灣創造出一些成績。

陳教授為IEEE Fellow,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及Pattern Recognition的副編輯、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的Guest Editor,目前為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的副編輯。

蔡永傑教授

蔡永傑教授於1994 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電機系,隨即獲得全額獎學金以三年的時間直攻博士,並順利取得英國劍橋大學電機系光電所的博士學位。蔡教授的專業領域在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s)、液晶光電在通信方面的應用等。

蔡教授於1999 年加入新竹科學園區聯友光電(友達光電的前身) 擔任研發工作。於2001 年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參與吳詩聰教授的研究團隊,負責美國政府計劃、台灣TFT-LCD 業界之技術交流等。

蔡教授個人的志向在於研究,今年也因緣際會地再次回到台灣, 並於2004年8月加入這個師資及學生都非常優秀的大家庭 – 台大電機系。蔡教授更希望自己能將之前在TFT-LCD產業界的實務經驗和在國外學術界的經驗,藉由兩者之間良好的關係,貢獻在教學及研究上,能夠讓台大學生畢業後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

黃建璋助理教授

黃建璋博士於1994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 1996年畢業於台大光電所。在海軍服役兩年後,至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攻讀電機博士,並於2002年獲得學位。

黃博士之後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 California)的 WJ (Watkins Johnson) communication 擔任Staff Scientist,負責高頻無線通訊的元件設計與分析,並負責解決RF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及mixer在生產階段所可能遇到的問題。 WJ相關產品的良率在他的主導下有顯著的提升。他在2004年回到台灣,先在奇景光電工作短暫的時間,隨後加入台大電機系及光電所擔任助理教授。

黃教授目前的研究重點為白光LED的製程及量測, 以提升LED的效率及亮度,希望能加速LED在 TFT-LCD背光模組及一般照明上的應用。黃教授也研究氮基(nitride based)化合物的HFET及HBT在功率放大器及其他相關領域的應用。

黃教授為Phi-Tau Phi榮譽會員, 他在1996年獲得台灣光電學會最佳學生論文獎,並在2001年獲得Gregory Stillman獎學金。

謝宏昀助理教授

謝宏昀教授於1994年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後,直升台大電機所通信組,並於1996年取得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為「整合聲學、語言學及音韻學於國語連續語音辨識之研究。」1999年進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就讀,並於2004年獲得電機暨電腦工程博士學位。謝教授於博士班就讀期間主修無線通訊網路之系統研究,曾參與美國喬治亞州政府「寬頻通信系統、裝置及晶片技術五年卓越計畫」(Yamacraw Project),以及喬治亞理工學院寬頻研究學會(Georgia Tech Broadband Institute)下一代無線網路研究計畫。其中關於多模行動裝置應用於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3G)及無線區域網路(WiFi)等異質性無線網路之研究,於2003年獲得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MobiCom)的最佳學生論文獎。

謝教授於2004年8月返回母系任教,目前研究興趣為無線接取網路、無線隨意網路以及無線感測網路等無線通訊網路之基礎與應用研究,包括其系統架構、通訊協定與語音視訊的應用。

簡韶逸助理教授

簡韶逸教授於1999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之後於臺大電機研究所ICS組直攻博士,並於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的研究領域為數位視訊技術及其超大型積體電路之實現。簡教授於畢業後前往廣達電腦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工作,並帶領同仁完成數項影像處理及電腦繪圖技術之研究。在研究中心工作一年多,簡教授接觸到許多業界的資訊,並獲得許多晶片系統的實務經驗,深感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由於簡教授對於學術研究的濃厚興趣,故於2004年7月返回臺大電子所擔任教職。

簡教授認為學術界沒有工業界開發產品的壓力,應勇於嘗試新的設計想法和設計觀念,包含新的架構思維和設計方法,並將成功的結果回饋給業界。簡教授的研究領域為多媒體演算法及晶片系統設計,包含影像處理、智慧型視訊處理、電腦繪圖晶片等。

舉辦2004 IEEE CCA/ISIC/CACSD 聯會之心得及感想

舉辦2004 IEEE CCA/ISIC/CACSD 聯會之心得及感想

傅立成

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CSS)係為與國內控制學者關係最密切的少數極知名國際性學術組織之一,不僅其所發行的學術期刊評價甚高,歷年舉辦的各式控制年會,亦相當受到歡迎及重視,足見該學術組織在國內控制學者心目中之地位。近年來,國內在上述期刊論文的發表上有漸佳的表現,但在出席具有指標意義的大型綜合性年會方面,包括每年12月份偏理論性的「IEEE決策與控制會議(CDC)」及7~9月份偏應用的「IEEE控制應用會議 (CCA)」,由於補助國內學者出國出席會議費用的見絀,使得每年參加如CDC 或CCA的師生人數難有大幅成長(大致為10人上下),對本國在國際控制學術舞台上更能展露頭角顯為不利,是以,若能將前述的重要國際年會爭取到國內主辦,則不失為一重要之手段。在2000年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中,2004 IEEE CCA的大會主席(General Chair)—Prof. Shinji Hara與敝人洽談將該會移至台北舉辦的可行性,並言明需與韓國、新加坡一同競爭地區主辦權,經敝人精心策劃、擬定計畫書,答應出任2004 IEEE CCA的議程主席(Program Chair),同時邀請Prof. Hara實地到訪會議場所,終於在2002年年尾爭得該會議地區主辦權,首度爭取到IEEE CSS的年會主辦權。更甚者,本會將與另兩項同為IEEE CSS贊助會議–「IEEE智慧型控制的國際研討會 (ISIC)」及「IEEE國際電腦輔助控制系統設計研討會 (CACSD)」形成一場三個會議一起合辦的聯會(2004 CCA/ISIC/CACSD),係國內控制學界之盛事。隨後,敝人在準備Budget Proposal之餘,積極召集國內各校近30位的學者為本會的Operating Committee Members,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尤其以陳永耀教授所率領之Local Arrangement Committee、徐保羅教授等之Registration Team、李祖聖教授等之Social Function Team、顏家鈺教授所帶領之Publication Committee、宋開泰教授等之Exhibition Team、及張帆人教授等之Finance Team,更是此次會議的幕後功臣。

由於主辦單位事前縝密的規劃及廣為周知,此次聯會所收到的投稿論文達685篇,為歷年個別加總最高的一次。來自50國的投稿,近500人的與會(其中80%為國際人士),包括全球最重要的控制學術組織之Representatives, 即IEEE CSS 的President—Prof. Doug Birdwell、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IFAC) 的President—Prof. Vladimir Kucera、日本SICE 的Representative—Prof. Haruo Takatsu,以及韓國 IKASE 的President-elect—Dr. Ju-Jang Lee,均到場致賀,和MIT、UC Berkeley、Cambridg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Tokyo、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等著名教授之親自蒞臨,充分顯示本會議的國際性。主辦單位亦視此次的盛會為一絕佳的機會,藉此宣揚國內政、經、文化、觀光等實力,故眾志成城、竭盡心思,務使大會充實並具特色,如9月1日的Workshop/Tutorial,2~4日三天多場的Plenary 及Keynote Speeches、論文報告及精心安排的三場Technical Tours,3日晚上頒獎的晚宴等,另於2日開幕式中的國科會副主委—紀國忠博士—的蒞臨致辭,更使全體的外賓對國內政府首長對科技活動的重視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國內報名參加的教授、研究生人數多達109人,為歷年來的近10倍之多,成為全世界50國中報名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大幅提昇了我國在IEEE控制系統學會中的知名度,實為本次會議的最大獲益。

為使與會者能夠體驗中華文化,大會在1日晚間於圓山頂樓的Sky Lounge舉行了 Welcome Reception,一面享用佳餚,同時又可登高望遠,俯瞰整個台北市。在3日晚間,於圓山頂樓的宴會廳舉行晚宴時,邀請蘭陽舞蹈團表演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舞蹈,使得與會來賓無不嘆為觀止。最後一日(4日)晚間舉辦Farewell Party,大會不僅準備了六千餘張的照片透過投射供來賓瀏覽,與會來賓除了回味連日來會議種種,又可看到自己於四天會期中的翦影,現場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此時,稱讚、喝采及感謝聲讓所有工作同仁們的心情難以言喻,也為大會劃下了完美而成功的句點。

傅立成,電機系1981年畢業,現任台大電資學院副院長,電機系暨資訊系教授。

明基與友達捐贈台大電機系研究大樓-明達館

明基與友達捐贈台大電機系研究大樓-明達館

林茂昭

台大電機系於一九四五年成立,其後就開始持續成長。大學部於一九四六年招生一班三十人,一九五五年增為二班,又於一九六九年增為三班;在一九八九年時共分十個教學分組。

電機系自一九六四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隨著電子電機領域在工程及經濟方面愈形重要,教師及研究生人數也因而快速增加。電機研究所光電組於一九九二年改制成為光電研究所;電波組、通訊與信號處理組於一九九七年改制成為電信研究所;固態電子組與及積體電路設計組於二○○一年改制成為電子研究所。電機系大學部加上光電研究所、電信研究所、電子研究所、電機研究所電力組、控制組、計算機組及醫工組合為電機學群。

電機學群在二○○二年共有教師84人、大學部學生673 人、碩士班研究生697人、博士班研究生 385人。教學研究空間早年使用工學院的部分空間。一九六九年完成電機一館後,開始有獨立的系館。其後於一九八六年興建電機二館東半部,再於一九九三年興建電機二館西半部。電機學群在二○○二年擁有的教學研究空間計有電機一館(652坪)及電機二館(4,853坪),總計5,505坪(18,000平方公尺),平均每位學生之使用空間為10.2平方公尺,遠低於教育部早先規定之每位大學部學生25平方公尺及每位研究生32平方公尺(後來放寬為每位大學部學生17平方公尺及每位研究生21平方公尺)。這種情況使得師生缺乏足夠之實驗及研究空間,也影響電機學群爭取研究資源及擴展研究方向,成為電機學群師生共同關切的問題。

系友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捐贈的博理館於二○○四年落成,總樓板面積有3,466坪(11,438平方公尺),大為舒解電機學群的空間壓力。然而自二○○二年起,國家矽導計畫暨專案擴增大學資訊、電子、電機、光電及電信等科技系所招生名額培育計畫開始實施,四年內每年增加約十六、七位教師以及約一百六、七十名研究生。估計在二○○六年後,電機學群將有教師131人、大學部學生753人、碩士班研究生1,232人、博士班研究生385人。依教育部放寬後之規定,電機學群需要46,758平方公尺之空間,空間仍然嚴重不足。

二○○二年四月十日,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捐贈兩部電漿電視給予台大電機系。在捐贈典禮完成後的餐敘中,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先生表示產業界亟需台大電機系及相關研究所(電機學群)所提供的高素質研究人才,期盼電機學群能盡量增加招生數量。其時適逢國家矽導計畫開始實施,雖然經由專案擴增計畫增加了大量的師生,可以符合李董事長增加人才供給之期望,但是研究空間將會嚴重短缺,而影響研究品質。李董事長了解到這樣的狀況後,表示可以考慮由友達光電及明基電通共同捐贈台大電機系一棟研究大樓以解決空間不足之問題。

李董事長的善意真如及時之雨。當時的電機資訊學院許博文院長、電機系郭斯彥主任和我,立即商討如何進行規劃新建電機系研究大樓事宜;許院長並提供了規劃博理館之寶貴經驗及一些可提供協助之管道。根據許院長的指示,郭主任和我開始進行台大內部各項程序以及與明基友達方面之協調事宜。

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是興建地點之選擇與取得,興建地點必須接近電機二館且面積大小必須適中。電信所黃欣梅小姐協助蒐集整理可能興建地點的資料;郭主任和我與校內相關單位進行多次協調溝通,並與李董事長討論數次。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終於決定興建地點為基隆路、長興街及舟山路間的三角地帶,如圖一。

興建地點之上原有擬整修裝潢之台大福華餐廳及擬規劃之自行車修理據點,在吳靜雄副校長及陳振川總務長協助下,都將問題化解。此後開始撰寫構想書,並成立電機工程學系研究大樓新建築籌備委員會,其成員為

  • 捐贈人代表:明基友達營建小組
  • 行政單位代表:陳振川(總務長)、貝蘇章(電資學院院長)、郭斯彥(電機系系主任)、郭斯傑(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陳德誠(營繕組組長)
  • 教師代表:許博文、林茂昭
  • 職員代表:劉振森

自此開始進入正式的行政程序。首先在校方全力支持下於二○○三年九月經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通過,確定興建地點。隨後經歷程了冗長的檢討修改過程:

  • -二○○三年十二月舉辦公聽會。
  • -二○○三年十二月經校務發展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議通過「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研究大樓新建築工程綜合規劃報告書。」
  • -二○○四年四月經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九十二學年度第三次會議通過新建築工程案。
  • -二○○四年四月教育部同意備查「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研究大樓」新建築工程綜合規劃報告書。
  • -二○○四年四月審計部核准報廢長興街臨時餐廳建築。
  • -二○○四年七月經台北市都市發展委員會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幹事會議修正通過興建工程。

多數校內同仁都瞭解此捐贈建築案之意義和重要性。許多參與推動此案或是素未謀面之台大同仁都非常關心且大力支持,實在令人感動。

明基電通及友達光電也分別在二○○三年間,經董事會通過捐贈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大樓;也委請吳瑞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本大樓為地上七層、地下一層,總面積為三千八百坪之建築。其中地下一層為停車場,地面一層為公共空間,包括餐廳、超商及展示空間,其餘六層由電機系管理使用(包括一層與明基電通及友達光電之產學合作空間)。建築立面如圖二及圖三所示。基座以台大校園內椰林大道周邊建築為意象,呈現出台大傳統建築之特色,而上部樓層以現代科技之概念,呈現台大電機之時代性,融合而成兼具傳統與現代感之台大校園建築,造形優美,在多次會議中都頗受好評。

雖然李董事長早在二○○二年表達了捐贈意願,但是冗長的行政程序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一直到二○○四年七月台北市都市發展委員會幹事會議審查後,捐贈案才算大至底定。明基電通及友達光電也決定將大樓命名為「明達館」,並與本校定於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舉行捐贈典禮。當天陳維昭校長、電資學院貝蘇章院長、電機系吳瑞北主任及校內同仁多人、明基暨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明基總經理李錫華、友達總經理陳炫彬共同出席「明達館」捐贈儀式。捐贈儀式由陳維昭校長與李焜耀董事長代表簽約,並由李董事長將「明達館」模型交給陳校長。

李董事長表示:台灣科技人才近幾年明顯供不應求,因應IT及光電產業急速的擴充,明基集團長期投入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此次捐贈台大電機系研究大樓,目的即在為台灣培育科技專才,為產業界匯注更豐沛的活水泉源。李董事長進一步闡釋「明達館」的義涵:「明理達義,明德達信。」期許台大學生藉由認真的治學態度、踏實的為人處世道理,除了追求知識,更能進一步體現道德修養、建立個人誠信的價值觀,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李董事長對於「明達館」寄予深切期望,希望能培育更多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校友以及優秀的科技人才。「明達館」建築設計以智慧型大樓為目標,希望提供電機系學生更完善的學習平台。其中實驗室以電腦、通訊、積體電路設計、醫學影像處理、光電及半導體相關領域為主。

陳校長致詞指出: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少,因此十分感謝企業界認同大學培育人才的重要,願意支持國內的好大學培育更多人才。

捐贈典禮現場來了許多記者,其中一位記者提問時加上了很好的註解:「前些時候中華映管公司擬捐贈大樓給予國立交通大學,奇美電子也擬捐贈大樓給予國立成功大學。今日明基暨友達擬捐贈大樓給予國立台灣大學,顯現的正是龍頭企業捐贈給龍頭大學,相得益彰。」

九月三十日—捐贈典禮後隔天,台北市都市發展委員會委員會議修正通過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研究大樓新建築案,「明達館」可望於今年十二月開始動工興建,預計二○○六年七月落成啟用。

林茂昭,電機系1977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