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動態報導

[第12期] 動態報導

重要公告—尋找失聯系友
為加強系友間的聯繫,敬請系友們提供個人的更新資料、貴班通訊錄或在貴機關行號服務之系友名單及通訊錄,以使系友資料庫更為完善。謝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電機學群各系所招生現況
93學年度碩、博士班新生招生名額表
系所名稱
(依序為 碩士班甄試 碩士班入學考試 碩士班在職專班 博士班入學考試 博士班直攻)
電機工程學系 60 68 12 33 8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30 45 0 29 5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51 68 12 21 7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68 88 15 33 9

93學年度電機系學士班招生名額
甄選入學(學校推薦): 8
甄選入學(個人申請): 55
考試分發: 100

教師獲獎紀錄
吳安宇教授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九十三年度「工程論文獎」,特此恭賀。
孫啟光教授榮獲Royal Microscopical Society Fellow,特此恭賀。
吳忠幟教授榮獲中央研究院九十三年度「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吳忠幟教授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吳忠幟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
吳忠幟教授榮獲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第二屆「有庠科技論文獎」。

學生獲獎紀錄
二○○四年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電機系表現優異,榮獲校長獎第一名,特此恭賀。
電機系陳柏安同學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工程學生獎」,特此恭賀。
光電所劉子銘同學榮登國立台灣大學九十三年度優秀青年,特此恭賀。
李嗣涔教授指導電子所陳瑞麟同學參加第五屆台灣工業銀行創業大賽榮獲第三名,特此恭賀。
劉深淵教授指導電子所李志虹同學參加第十屆Agilent Eesof EDA論文比賽榮獲第三名,特此恭賀。
胡振國教授指導電子所黃思維同學榮獲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第二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特此恭賀。

1983 級系友返系聚會後記

[第12期] 同學會記實 — 1983 級系友返系聚會後記

蔡志宏

1983級電機系畢業系友於2003年正好屆滿畢業20週年,而依照歷屆系友的傳統,通常會進行較大型的聚會,以交換系友多年來求學及創業的心得。不過由於2003年春天SARS的嚴重疫情,影響籌備工作,以致聚會的舉辦延至年底。同時,為滿足系友們對電機資訊學院成立後,母系發展現況的好奇,以及為提供年底利用聖誕假期返台的國外系友最經濟的時間利用,才決定以返系訪問聚會的形式。雖然在此次12月27日聚會前,正好完成83級系友同學會會長的改選,並且選出在美國矽谷的林益正為新任會長;但是由於籌備工作主要在交接前進行,此次聚會仍然由前任會長 (即作者本人) 召集。藉地利之便並獲得電機系郭斯彥主任及系辦盧小姐多方協助,在此一併感謝。

本次聚會總人數 (含視訊會議) 達到36人,其中國內系友31人、國外系友5人。國外行程最遠者有兩位,分別是來自英國的李英南及美國東岸波士頓的李政鋒兩人。兩人均已創業,也特別有所感觸,因為在遙遠的他鄉創業,他們均特別珍惜同學情誼的維持與互動。較近的則有來自香港的陳亮光教授,他目前已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的系主任,對於台灣及美國同學的近況均特別關切。

此次返系系友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藍信彰博士,他是目前NTUEE系友電子郵件系統 (NTUEE Alumni Email System ) 建立的創始人之一 (另一個重要的推手為目前仍在美國的同屆同學楊曉松博士)。當年初創NTUEE83系友間的電子郵件轉發系統後,藍信彰博士再進一步串聯了上下屆 (NTUEE XX) 的系友們,建立每一屆分工制度及NTUEE單一帳號共同電子郵件轉信廣播系統的共識後,而發展歷屆系友共同的ntuee@cc.ee.ntu.edu.tw 建立出郵件發送規則及過濾系統,目前該系統已有超過20屆系友共同使用,使用系友成員高達1,000人以上。在此特別告訴大家:到目前為止,NTUEE電子郵件系統的總協調維護仍由NTUEE83級歷屆會長兼任。

為了方便此次不能回台的系友能同時 抜毓Z參與笂E會,以補時間衝突之遺憾,我們特別安排在系館142會議室中架設NetMeeting視訊會議系統,提供在美國加州矽谷的二位系友,以視訊會議方式參加。不過由於部分同學多年未見,髮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網路視訊中有時還是難以辨識對方,傳為會場笑談。

在聚會一開始時,我們特別邀請郭斯彥主任對電機系在行政組織、教學、研究等發展現況進行了一段報告。由於對母系近年來表現的肯定,激起系友們的熱烈討論與詢答,對於博里館的落成也頗為期待。接著是系館實驗室之旅,分別參觀林清富教授的光學實驗室及蔡志宏教授在追求卓越計畫下的WLAN電視試播系統,在過程中也激發許多 廃ˇグ?交流。隨後為大家的自由交誼時間,由每位參與系友暢談過去20年的求學就業經歷。許多人均強調維持系友聯繫的重要性,並留下許多珍貴的合影。目前已有許多系友的工作涵蓋跨出電機領域,例如有系友在大眾傳播科系任教,也有人差點從政投入選舉,更有多人涉獵管理領域;系友中曾在美國工作再返台工作者更是人數眾多,多人返台已達10年以上。

若以在產業界系友們所從事的產品研發項目來看,明顯的已超越PC/Notebook 的範圍。目前從事數位相機、視訊產品、ISP及電池領域的同學均不在少數,這也反映了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的多元化。

在聚會之後安排系友漫步參觀校園,其中最重要的參觀景點為台大的新圖書總館以及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均令人耳目一新。最後系友們選擇了鹿鳴堂為晚餐地點,會後並約定由新會長協調大家的下一次年度聚會。

蔡志宏,電機系1983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電信研究所教授。

美麗人生

[第12期] 同學會記實 — 美麗人生

謝清俊

老來可喜,是歷人間。諳知物外,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挼碎。免被花迷,不為酒困。到處惺惺地,飽來覓睡,睡起逢場作戲。
休說古今往來。乃翁心裡,沒許多般事。也不蘄仙、不佞佛、不學栖栖孔子。懶共賢爭,從教他笑。如此只如此。雜劇打了,戲衫脫與獃底。
念奴嬌‧朱敦儒

上面這首念奴嬌,是南宋初期朱敦儒晚年的作品。朱敦儒字希真,中年時宋受金逼迫南遷,先後議和三次,步步屈辱退讓。朱敦儒便經歷了這樣長年的變亂世局。然而,他生性豁達,並且有深厚中國讀書人的品格和心性的修養。這修養,幫助他度過變亂,也使得他活到九十多歲。

我年輕時就很喜歡上面這首念奴嬌,也曾經夢想過擁有朱敦儒的豁達和心性修養。自從就業以來,庸庸碌碌的日子竟無暇有此閒情,直到 2003 年八月真正退休之後,才抽空把這首詞找出來重讀一遍。可是,現在讀這首念奴嬌的感觸,又和年輕時很不一樣。

退休後讀念奴嬌,只讀了第一句,便如受當頭棒喝!心中思潮洶湧:真的是『老來可喜』嗎?為什麼我已經這麼老了,並不覺得有什麼可喜呀?是我的生性不夠豁達?是我的品格、心性修養不夠?還是我目前的生活還是像退休前差不多,心中還是有許多事放不下?如果是不夠豁達,或修養不夠,那不是幾天之中可以改過來的,只能時時警惕反省,耐著性子慢慢地「修行」吧。若是生活安排得不好,倒是立刻可以改善的。我立刻應該反省的是退休後的生涯規劃。

我一直相信,人生應該依年齡劃分成幾個階段規劃。孔老夫子曾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而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雖然說的是孔老夫子依年齡而達成的境界,也未嘗不可以視為人生應依年齡作如此這般的規劃 (分階段規劃,卻不必和孔老夫子的境界相同)。其實,我更喜歡的是印度人將人生分三個階段的規劃,即把人生約略分為養成階段、服義務階段和自我完成階段這三等分。

養成階段是自出生到成年:目標是養成能獨立自主的人,包括身心的發育和智、德的陶冶。此階段是受父母和師長養育的,完成後就要投入社會盡成人的義務了,也就是進入服義務階段。盡什麼義務呢?主要是對家族和社會的責任,也就是成家與立業,其目標是回報養育之恩、承先啟後。這個階段也是人生歷練的階段。此時,正值壯年,生活是多彩多姿、波瀾壯闊的,少不了有名利、權位、飲食男女等欲望糾纏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在此階段的滾滾紅塵裡討日子,似乎可以圖謀名利、權位和享樂,可是得付出相當的代價,包括心理和身體的操勞與健康在內。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就只有上述的兩個階段,成年後一直到死都在追逐名利、權位、飲食男女中打滾,以為生活只是為了自己,而人生的目的僅僅是在追逐這些。這樣的人多半是臨死時還有千百般事放心不下。其實,任何人,百年後什麼都帶不走,人生不應該只有這樣的格局和限制。所以,人生規劃最重要的是最後的階段,即實現自我完成的第三階段,也就是退休後的生涯規劃。

退休後,擁有人生的歷練,也多多少少略有積蓄,更重要的,是「可以」卸下服義務階段的擔子:包括對家庭和對社會的大部分的責任。比方說,在服義務階段的中年時,要養家裡老的、小的,退休後這個沉重的負擔即減輕許多。對社會的責任嘛,也就同理可推;除非又找個全時的工作,其實,既有全時的工作就不能稱為真正的退休,只是換個跑道,依然在滾滾紅塵裡浮沉。所以,退休後的日子是需要規劃的,如果沒有意識到可以卸下擔子,就可能一直扛著。
卸下擔子之後,也許有人會不習慣,似乎失落了什麼而感到迷惘、落漠。這也是欠缺規劃的緣故。安排退休後的生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不僅僅生活作息改變了,心態上則更需要大幅調整。印度的先哲認為,這階段最適合的生活目標是自我完成。換言之,就是去做一些你這輩子想做、卻又還沒有做的事;說句不好聽的話,那包括一些你臨終前覺得沒有實現而會感到遺憾的事。

每個人的自我完成很可能都不一樣。比方說,有人退休後作義工,有人寫作、讀書、繪畫、倘佯在山水之間、或是照顧至親好友以彌補往年的疏離、也有人修身養性…這都是相當好的規劃。要找到類似這樣的目標,對你我而言,並不困難。找到目標之後,最重要的事,就是調整心態了。

在服義務階段的日子,免不了追逐名利聲色。退休後,可以把追逐名利聲色的事整個拋開,只做該做、想做的事。這樣的做事心態是極難能可貴的,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漢‧董仲舒曾說:『正其宜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是此時心態的寫照。

在自我完成的階段做事,除了卸下責任的壓力、不需追逐名利聲色外,還可以不介意效率、時限,專注於事的品質和自己的理想的實現,也可以「一笑泯恩仇」,把一輩子的『恨海愁山』徹底放下,『一時挼碎』。這是因為你自己可以完全作主、百分之百實現自己的願望的緣故。所以,這個時期稱為自我完成的階段。

退休後,要不要安排這樣一個自我完成的階段的生活,是每一個人自由的決擇。野人獻曝,謹以此管見與各位面臨退休或已退休的老同學 (老人家) 們參考。我以為,這自我完成階段的生活才是理想、逍遙、灑脫、美滿的生活。『免被花迷,不為酒困』,誰說這不是『老來可喜』?真正美麗的人生是從這兒開始。

謝清俊,電機系1963年畢業,現任玄奘大學講座教授。

給同學的一封信

[第12期] 同學會記實 — 給同學的一封信

謝清俊

親愛的同學:

很高興在畢業四十周年的聚會上,又見到你多年不見的風采。

這次重聚,雖然能參加的人數不如我們的預期,然而,幾天快樂而別緻的聚首,的確引起了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共鳴,並且帶給我們一段值得珍惜和回味的時光。藉此機會,我要衷心的謝謝所有參與的同學:是你,我們才能有這段珍貴的相聚和回憶。

每當我意識到「四十年」,心中都會有異樣的感覺。人生啊,能有幾個四十年?可是,彷彿眨眼之間,四十年就過去了、就不見了!昔日同窗共硯的情境,似乎僅僅是昨天的事。你看,高小松還是像以往一樣沉著穩重,劉伯欽還是有點兒緊張,邱再興豪爽依舊,許濬、胡定華還是那麼精明幹練…這不就是大學時的風采嗎?四十年如一日啊!只是,也許頭髮少了、斑了,身子富態了些,臉上有些歲月的留痕…這就是四十年前的「他」啊!四十年來的江湖歲月,有多少意氣風發、得意洋洋?又經歷了多少驚濤駭浪、風雲詭譎?這就是人生罷!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其實,四十年來個人的是非成敗,在相聚中早已顯得一點都不重要,即使談這些,也是以「既已往矣!」的心情當故事聽聽;重要的只是珍惜那絲絲同窗純樸之誼。可見我們同學實在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英雄好漢!這是很不尋常、很難得的境界。我們都已是過六望七之年,不由得想起孔老夫子「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說,且讓我們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共勉吧!希望下次再聚首時,大家都能縱橫於情 (心) 理 (矩) 圓融,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紙短情長,該擱筆了。最後,且讓我們寄情於一首清朝張惠言的水調歌頭作為結語: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閒來閱遍花影,只有月鉤斜。
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城霞。清影渺難即,飛絮滿天涯。
飄然去,吾與汝,泛雲槎。東皇一笑相語:芳意在誰家?
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韶華?
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

臺灣大學電機系1963級系友
畢業四十周年重聚籌備工作小組敬上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學術漫談」系列三:人生路的最佳化

[第12期] 世代對話 — 「學術漫談」系列三:人生路的最佳化

吳忠幟/楊琛喻/鄭閔仁

演講題目:人生路的最佳化
演講者:陳中平教授
引言人:張耀文教授
演講時間:92年9月18日 5:30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陳老師在大學時唸的是資工,出國唸的是電機;在美國期間曾在IBM工作過,也曾在威斯康辛教過書;目前是電子所ICS組的教授。多樣化的體驗使他講起人生際遇格外令人感受深刻。以下是陳老師給學生們各方面的建議。
在求學方面,陳老師認為要在興趣與學業間取得平衡,並避免單面向的學習。台大的學生在國內已是天之驕子,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隨時保持謙虛與不斷上進學習的心。在求學路上,同學間除了在學業上的競爭以外,更要懂得互助合作,學會team work的技巧,這在工作上是很重要的。在感情方面,陳老師認為愛是兩人一同成長;他鼓勵學生們多交些朋友,不要因為感情受挫而想不開。對於很多學生在意的出國求學這方面,陳老師認為出國最重要的是磨練語文能力並訓練獨立生活;尤其在國外人生地不熟,在陌生的環境中成長通常有助於培養一個人未來獨立生活的能力。陳老師認做研究像是一種枯坐冥想,指導教授能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正確的做事態度。在就業方面,陳老師建議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性向,能對自己的工作發生興趣、產生熱忱最為重要。業界和學術界的差異,在於學校中強調較多的理論,而業界較重視實務與理論的結合。最後陳老師勉勵大家,人生路上有我們可以掌握與不可掌握的東西。我們無法控制時事變化與環境改變,但我們可以擁有一顆開闊與無限學習的心,以應付人生路上的各種變化。

問答集:
Q1:想要在Intel工作的話有學歷限制嗎?
陳中平:在Intel裡面有各種學歷的人才;不過在升遷上,有博士學歷的人仍較吃香。但是現在是個全球競爭的時代,一個人的做事態度遠比學歷來的重要。高手比別人提早看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當你可以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時,你的價值就提高了。至於在工作上,要不要從技術方面的工程師轉到管理階層,這要看個人的性向。我在這裡強調,獲得博士是一種qualification,證明一個人能獨立研究;一般該問的不是幾年可以拿到博士學位,而是問自己需要幾年能證明自己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有defense自己的學問的能力與自信;這是一個值得投入的人生歷程,但也不應該花費太多青春在上面。
Q2:請問國內學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陳中平:我認為學術上應該要多交些朋友。在學術研究上想要出頭,即便很傑出,還是要靠朋友,完全靠自己會相當辛苦。而國內學生相較於在國外求學的學生,要更加注重外文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這在國際會議上是必須的。一個人的表達能力若很好,這會使他的研究加分,故我要求我的學生多花心力在練習表達上。我勉勵大家要加強語文能力,要多交友,在專業及一般領域上都做學習,如此在人生路上可以走得更平順。

活動花絮:
SARS過後的第一場演講,吸引到很多同學。早在演講開始前的半小時,就有同學跑來佔位子;其後陸陸續續又有同學前來,到了五點十五分左右,現場已經座無虛席。在演講過程中,陳中平教授與張耀文教授在求學期間為學長、學弟,因此兩人互動非常頻繁,也讓現場增添不少笑聲。

作者資料同前篇。

「學術漫談」系列二:台灣在微電子中的定位

[第12期] 世代對話 — 「學術漫談」系列二:台灣在微電子中的定位

吳忠幟/楊琛喻/鄭閔仁

演講題目:台灣在微電子中的定位
演講者:郭正邦 教授
引言人:毛明華 教授
演講時間:92年4月24日 5:15 pm
演講地點:142教室

演講摘要:
台灣近十幾年來在微電子領域的發展快速,已經直逼美日等大國,受到舉世注目。我們今天從國際的觀點來看高科技發展需要那種環境。台灣成功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走和美日不同的、獨特的路線。台灣的學生同時具有美國文化中快速、平實、親切、有效率、直接了當的特質,和日本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道等優點,同時又較少沾染美國文化中的過於現實和日本文化中的排外等缺點。此外,台灣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能力很強。美國科技界一旦不景氣就減少研究經費,而台灣則較具師徒間的互助精神,這也是台灣競爭的優勢。學生想要成功的話,第一個是不要趕熱門;要以自己的性向、興趣為主,並努力成為該方面的專家。專業有特色、多樣化、與眾不同,競爭者就相對變少,因此容易成功。其次為語文能力的加強。語言能力是台灣國際化的命脈,而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好經常也代表他的溝通能力和包裝能力較為優良。就是面對大陸的崛起,我們應該要把台商的外移、大陸的經濟發展視為台灣實力的延伸;他們幫助台灣高科技廠商在世界舞台上站得更穩,大家其實不用太擔心台灣的未來。

問答集:
Q1:台灣的學費較美國低廉,為何大學還要擔心籌不到錢?
郭正邦:其實台灣合理的學費應該是目前的三倍。換句話說,政府每年提供每位學生非常多的補助,所以在台灣的學生更應該要好好唸書。
Q2:請問台灣在高科技發展上的弱點?
郭正邦:我們不講弱點,我們講講別國有的,而我們沒有的優點。首先是地狹人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緊繃,磨擦比較大,這在地廣人稀的國家是少見的。還有就是社會還不夠開放,對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尚不能兼容並蓄。
Q3:高科技人才的養成應該要有最低要求,但是國內現在高科技人才好像太多?
郭正邦:關於人才的質與量,現在國內已有一百多所大學,所以教學資源的分配成為嚴重的課題。例如台大的校舍、宿舍就比國外名校差,但只要有錢就好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該要協助處理。
Q4:中國大陸即將成為世界工廠,請問台灣將來的發展?
郭正邦:將來台灣人很有可能去大陸發展,做大陸廠的幹部等。所以台灣人應培養領導能力及語文能力。另一方面,雖然利用大陸便宜的生產成本來進行製造,可是研發工作應該要根留台灣。中國大陸的經濟若好起來,台商也有一定的貢獻。
Q5:出國唸書和在國內唸書的差異?
郭正邦:這和學生的背景有關。如果在國內同一所學校唸太久,學生對老師太熟悉也不太好。到國外唸書的好處是生活的歷練和學習獨立,並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儘管現在因網路的普及使兩者差異縮小。不過一切的選擇還是要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這也是多元化的真諦。
陳良基:我覺得不管出不出國,求學的態度很重要,而態度需要長期的培養。我覺得和出國相比,更重要的是唸到博士。現在唸博士的人越來越多,以後到職場上如果沒有博士學位,可能在做事或升遷上比較容易遇到困難,所以應該趁年輕時能唸就唸。不曉得郭老師能否給同學們一些建議?
郭正邦:我贊同陳所長的看法。尤其現在高科技界的主管都有博士學位。碩士變成通才教育,唸博士才算經過嚴謹的學術訓練。尤其在台灣唸博士又有政府的補助,可讓學生增加實力又不吃虧。還有一點就是唸博士要趁早。根據我的經驗,工作以後時程緊湊,能唸書進修的時間變少,會讓自己的能力不增反減;所以要趁年輕時一口氣唸到最高學位,比較妥當。至於了解外國文化,我建議同學多涉獵課外讀物,看你對那些方面有興趣就看那些。重點是要有開放的心胸並把握時間。

活動花絮:
這次演講活動參與的人數跟上一場一樣爆滿。原本郭老師因腳疾想要取消此次演講,不過在學生的熱情邀約下,還是帶傷上陣,精彩而生動的演講獲得滿堂的喝采。

吳忠熾,電機系1990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暨光電、電子研究所副教授。
楊琛喻,現為電子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
鄭閔仁,現為電子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

崔琦教授邀訪記

[第12期] 人文報導 — 崔琦教授邀訪記

管傑雄

崔琦教授是我在美國普林斯敦 (Princeton) 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指導教授。記得我熬夜做實驗的時候,他經常於凌晨六點鐘就到辦公室處理要務;在指導我如何進行學術研究時,一再叮嚀實驗必須小心;對於我的博士論文則要求一切必須合乎邏輯推論及實驗結果。直到我回國教書的第四年,亦即一九九八年,欣聞崔教授因「分數霍爾效應」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該效應是電子在低溫高磁下整體表現的波動行為,對電子系統波的瞭解,樹立了一個實驗證實的里程碑。就崔教授實驗求實、努力不懈的情神而言,也是一個實至名歸的獎勵。崔教授自得獎以後,成為台大電機系極力邀訪的對象,這一重任很自然地落在我的肩膀上。

邀訪崔教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者因為崔教授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不適合長途旅行;另一者是崔教授行事非常小心,不願其諾貝爾光環隨意曝光。而電資學院前院長許博文教授的構想是:邀訪是前置作業,希望崔琦教授能到台大電機系長期駐校指導才是最終目標。許前院長甚至曾經表示只要崔教授願意,院長職務亦可讓賢。我個人認為這是行不通的,因為香港中文大學曾傳聞邀請他擔任校長,他並未接受。後來,資電中心成立,許前院長重提邀訪崔教授一事;這一次他建議聘崔教授為特聘講座,甚至敦請陳維昭校長赴美洽談。特聘的內容還包括台大願提供崔教授在台期間的庭院宿舍和即時的醫療服務。我將台大這一份誠意透過電子郵件傳達給崔教授。然而崔教授抱著懷疑的語氣回覆:假如這是真的,則可逕行安排。他可能懷疑我隨意開支票,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是上天賜給台大電機系一個莫大的機會。我告訴許前院長崔教授的回覆,當然也相信他請得動校長赴美與崔教授見面;但是我仍擔心萬一校長沒空,那我該怎麼辦?幸運的是,二○○二年三月底,陳維昭校長、李嗣涔前教務長與我三人真的趕往美國普林斯敦大學電機系拜訪崔教授。在行程中飛機於西雅圖稍做停留加油時,滑出跑道而受損,整個行程延誤了八個小時;等我們抵達普林斯敦鎮上旅館時,已是凌晨兩點了。早上十一點,我們三人提振起精神拜訪崔教授。據我個人對崔教授的瞭解,崔教授不會認為特聘講座是個閒職,因此他不可能隨便答應。果不出所料,雖然校長及教務長均表現出十足的誠意,我也在旁努力說服,崔教授雖表示萬分的謝意,但是不置可否。最後,退而求其次,李前教務長建議聘任崔教授擔任資電中心顧問,崔教授認為名實較相符而欣然接受。總之,陳校長對崔教授的中國學者風範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崔教授對陳校長的誠意感到十分高興。

從二○○二年四月到二○○三年六月期間,陳校長曾寫信表達邀訪之意;而崔教授也表示嘗試在二○○四年底找時間訪問台大。直到二○○三年暑假開始的某一天,吳靜雄副校長詢問我崔教授何時來訪;我回答或許明年底吧,他則認為最好可在今年底。吳副校長甚而提出學校可頒授崔教授榮譽博士學位,要我詢問崔教授的意願;若是承諾今年校慶時前來,則電機系即可開始進行行政作業。有了上次的經驗,我詢問為何要在今年底。吳副校長回答說,今年是台大75歲生日,校慶典禮擴大舉行,而且行政院會同意教育部所提:提供巨額資助給大學延聘國際知名人士長期駐校指導;此外,台大至今僅頒授過榮譽博士給李遠哲及辜政甫兩位先生而已。於是,我將這一訊息及副校長的意思據實地告知崔教授。這一次崔教授竟然透過越洋電話親自詢問我相關細節,而我也據實以對。電話詢問幾天後,他以身體狀況不佳為由拒絕了。我將此情形告知吳副校長,他回答崔教授應以身體考量為第一要務,但現離校慶時間還早,九月底以前做決定即可。我將吳副校長的誠意告知崔教授,並說台大這邊會幫他安排隨傳的醫生,請他再度慎重地考慮。直到九月初,他欣然地用電子郵件告知他將於台大校慶期間抵台,但是只願以台大為活動範圍,謝絕其它拜訪活動。他的用意一者是只為台大有益的事才做,另一者是避免拜訪勞累。這其實是一項難題,總統府、教育部、中研院、工研院及其它大學等的反應均必須顧及到,這一切最後均賴吳副校長的打點而過關。最後崔教授的一項請求是「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後崔教授的正式演說是否可免除?」原因是崔教授很不習慣公開演說;這一請求最後經多次協調而以五分鐘的致謝詞為雙方的共識。在這協商崔教授訪問行程的同時,電資學院貝蘇章院長也多次提到同時頒授崔教授資電中心特聘講座的建議,均遭崔教授以見面時才洽談為由而委婉拒絕。

崔教授訪問台大的行程安排為:11月12日下午1:15 pm抵達中正機場、晚上與普林斯敦校友聚餐、11月13日早上參訪台大物理系與凝態中心、下午參訪台大奈米中心、晚上是彭旭明主任的邀宴、11月14日早上拜訪校長、下午參訪資電中心、晚上是電機系郭斯彥主任的邀宴、11月15日早上是校慶及榮譽博士頒授典禮、晚上是校慶晚宴、11月16日早上離台返美。在這些預定的行程中,有些意外的事項及突出的表現是值得詳細描述的。

在11月12日的接機成員中,除了郭斯彥主任、周迺寬醫師以及我之外,還有來自美國Sandia National Lab我的學長林尚佑博士以及中央大學劉全生校長。劉校長是崔教授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同學,他事先與崔教授取得連繫而增添行程:於接機後至4pm,崔教授抵台後先到中央大學校長宿舍用餐。郭斯彥主任是台大的接機領隊,除了對崔教授表示歡迎外,另一目的是確定崔教授得以準時於4pm離開。

林尚佑博士也是台大校友,目前專攻光子晶體,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在11月14日下午參訪資電中心的行程中,他替代崔教授給了一次正式的演講,略表有事弟子服其勞之意。崔教授在11月15日接受榮譽博士學位後,給了超過三十分鐘的中、英文演講。其內容有感情、有內涵,演講台風更顯出大師級的風範。演講稿是崔教授利用11月14日晚餐前休息時間所作,文中談到自己差一點成為台大人,但仍對台大人對世界村的貢獻表示景仰,值得台大人拜讀;因此附在本文之後,以饗讀者。

周迺寬及劉言彬醫師是台大醫院心臟外科的醫學博士,陳維昭校長特地指派他們擔任崔教授的隨行醫師。他們在11月12日晚宴前,在台大醫院公館分院先行為崔教授進行超音波檢查,並於11月15日中午向崔教授報告檢查分析結果,台大提供的醫療服務讓崔教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11月14日早上拜訪校長後的空檔時間,我請李嗣涔教授主持,邀請了馮哲川、張顏暉、孫啟光及孫允武等教授共同草擬了一個整合型計畫,其中包括材料、元件、特性檢測及整合應用等研究主題,而特性檢測涵蓋了微波、聲波、光學、電性及磁性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希望崔教授擔任該計畫的總主持人。貝蘇章院長當時也在場遊說,希望崔教授真的成為台大的一份子。崔教授對計畫的組合架構表示贊同,但仍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了該項建議。對於特聘講座一事,早先校長曾經提起過,李嗣涔教授及貝蘇章院長也都遊說過,崔教授當場均不置可否。直到11月16日中正機場登機前才交待我儘速辦理,這再度點亮了該計畫的重生機會,也增添了二○○四年底崔教授長期指導台大研究團隊的可能性。

感謝老天爺的幫忙,在崔教授訪台期間,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他下榻於羅斯福路上的尊賢館,經常利用清晨的時間沿著舟山路在台大校園散步,對於台大校園之美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天時地利,再加上台大多位教授的人和,我們真的期待這故事能夠有後續的發展。
管傑雄,電機系1985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

附錄:崔教授中文演講手稿

新進教師簡介

[第12期] 系所近況報導 –- 新進教師簡介

陳德玉教授
陳德玉教授於1969年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隨後赴美Duk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任職於紐約上州G.E. Corporate R&D Center電力電子 (Power Electronics) 部門,研究電動汽車及computer power supply。1979年陳教授離開G.E.任教於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irginia Tech)。在1998至2003年間為Virginia Tech的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Power Electronics的三位主要教授之一。陳教授在美國渡過33年之後,於2003年8月與夫人回國定居,任職於台大電機系。陳教授對台灣並不陌生,他的生涯幾乎與台灣的switching power supply工業一起成長。在最近20年來,他曾在工研院及多家企業開過無數次短期課程,訓練業界工程師,超過數千人次。陳教授為IEEE Fellow,目前指導研究生研究future generation CPU power及portable device power IC design 以及EMI 問題。陳教授喜歡攝影、音樂及旅行。他的dream job after retirement 是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reporter。

莊晴光教授
莊晴光教授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高中畢業後進入新竹的交通大學就讀,發現自己的性向偏物理及數學,於是選修了外系開的「高等微積分II」,另外又自修了「量子物理」與「半導體元件物理」。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聲寶公司服務,當時台灣是全世界生產電視的最大基地,聲寶公司引進日本技術後再加以量產。莊教授驚訝於尖端技術的可貴,出國學習先進技術的想法便因此而萌芽。一年後負笈美國UCLA,並在醫學院的Brain Research Institute找到電子技師的工讀機會,初次體驗美國人做事求真務實的一面。取得碩士後,進入TRW公司服務,負責客戶委託IC設計工作,更真正體驗到同事們如何掌握基本物理、基礎科學,實事求是的完成各項任務。服務的三年半中發表全世界第一個GaAs MESFET 10-bit DAC及3-bit ADC,工作速率高於1GBPS。
當沉醉於幾項世界紀錄時,卻驚訝地發覺所設計的ADC之傳輸線損耗過大,幾經研究仍無法有效的解決,在認識了Professor T. Itoh一年後,即1984年暑假,莊教授辭去工作,來到UT Austin再充實自己。Professor Itoh改變了莊教授的視野,從電子進入微波場論領域。求學期間,他寫了二個程式:mode-matching及finite-element,奠定了日後返台從事教學研究的基礎。1986年返台任教於交通大學電信系。1989年協助成立IEEE MTT Taipei分會,現名為「中華民國微波學會」,帶動台灣的微波通信產業與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在交大服務期間,發表世界第一個利用積體電路製程製作的combline filter,並啟動今日微小化/平面化濾波器之研發。莊教授亦致力於微波波導研究及其在積體電路之應用,幾項關鍵性研究成果如探討微波及封裝世界多模現象之模型及設計,推導共平面波導及平面波導在微波積體電路之電磁共振及漏波現象,形成主要的封裝理論基礎,找出未曾為人所知的波導模現象,利用微波的模傳播來設計大型積體化陣列天線;由於研究成果卓著,於1999年榮膺IEEE Fellow。2000年後,逐漸調整研究方向,致力於合成波導及其在單晶/混成積體電路之研究。
莊教授在2004年二月至台大電機系及電信所任教。目前正利用各種合成波導的理論與技術,設計CMOS大型system-on-chip。該研究是卓越計畫第二期四年研究的一部分,研發如何實現所有微波元件整合至單晶積體電路,降低組裝60GHz/5GHz雙模無線通信RF前端之成本,並提升該研究之可行性。他有一個願景,就是將所學傳承下去,希望年輕的科技精英們在本世紀能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加上既有的製造能力,為台灣帶來更光明的前景。

康舒科技捐贈電力電子實驗室

[第12期] 系所近況報導 –- 康舒科技捐贈電力電子實驗室
余光華/謝宏毅

在陳德玉教授多方努力下,已有數家公司贈款協助本系成立電力電子實驗室。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早上,康舒科技的高青山總經理帶領公司多位高階主管,前來本校參與該公司捐贈本系成立電力電子實驗室茶會,此次康舒科技公司慷慨捐贈台幣130萬元。

會中康舒科技高總經理致詞表示:此次的捐贈,除了產學合作外,更希望藉由台大電機系,為台灣電力電子界紮根,培育更多的人才。高總經理說到,雖然希望這些人才通通能到康舒服務,但他認為只要這些人能為台灣電力電子界有所貢獻,此次的捐贈就非常值得。

電資學院貝蘇章院長及電機系郭斯彥主任雙雙致詞感謝外,也都提到電力電子行業對電子產業的重要性,因為每樣電子產品都需要電源供應器,大到IBM大型電腦,小至手機、數位相機都要效率高、體積小的智慧型電源。

電機資訊學院前院長許博文教授也表示,希望透過產學合作,能補足學生實做方面的能力,同時能為企業研發出一些產品,以達到產學雙贏的結果。

最後,陳德玉教授提到:康舒科技除了此次捐款外,還願意提供該公司實驗室供學生使用;並提供同學們在學期間的工作機會,讓同學們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

余光華,現為電機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
謝宏毅,現為電機所博士班一年級學生。

CLEO/Pacific Rim 2003 Highlights

[第12期] 系所近況報導 –- CLEO/Pacific Rim 2003 Highlights

Min-Chen Ho, Jyun-Hong Lin, Ren-Jer Shih, and Chih-Chung Yang

FOREWORD
The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LEO/PR, 環太平洋地區雷射與光電研討會) is part of the CLEO Conference series, which has been running annually since 1981 in North America.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se front-edge science/technology activities to a global scale necessitated a start of the new Conference Series in the Pacific Rim and European regions. CLEO/PR 2003, the fifth conference in the CLEO/PR series, was organized by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and the Opt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Taiwan (中華民國光學工程學會). Here we are pleased to present the conference highlights to all the NTUEE alumni.

The Fifth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LEO/PR 2003) has experienced a long organization time and has been postpon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due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epidemic. The conference finally took place at the Grand Hotel, Taipei, Taiwan. The December 15 ~ 19th event was a big success with a total of 858 registered attendees and 758 technical contributions. The four-day program provided extensive, in-depth coverage of the lat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all aspects of optoelectronic and photonic material, devices, and systems. Along with the technical program, 12 exhibitors highlighted their products at the meeting, and a special Industrial Forum offered a general overview of Taiwan旧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The meeting was launched on Tuesday morning with a welcome from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 Dr. Chih-Chung Yang,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four guest speakers –Dr. Che-Ho Wei (魏哲和), Minist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wan; Dr. Yuan-Tseh Lee (李遠哲), Nobel Laureate Chemistry, and President of the Academia Sinica, Taiwan; Dr. Ken-ichi Ued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 and Chair of CLEO/PR Steering Committee; and Dr. Wei-Jao Chen (陳維昭),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The plenary speeches followed the ceremony. Three outstanding speakers were invited – Dr. Tingye Li, Dr. Dieter H. Bimberg, and Dr. Philip Russell.
Dr. Tingye Li, retiring in December 1998 after a 41-year research career at Bell Labs and AT&T labs, gave a speech of Physics,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building the next-generation optical network.?The issues discussed in his talk include silicon IC旧, computers, Internet, optical fibers,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 crystals. He said that innovation for the next-generation optical network require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physical principles of components and systems, but also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trade-offs of alternative systems and architectures. However, for people in the academia, it does not hurt to look into topics that he called Phantomics?– photonics for phantom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optical TDM, coherent systems,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and optical CDMA are techniques he thinks in this category. He pointed out that as a maj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ightwave communications has led to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elecommunications, ranging from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operation, to th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of supplying bandwidth. At the end of his talk, he mentioned that photonic crystal is a new field of interest and tunabilities of devi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various fields.
Dr. Dieter Bimberg, Professor and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olid-State Physics Institute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Berlin, Germany, gave the second speech entitled 疎uantum dots for lasers, amplifiers and computers.?The human quest for artificial atoms began in 1975 with Dingle and Henry旧 work, and experimental work sprang up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84.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the present day is 贈 decade of self-organized growth of quantum dots and emergence of quantum dot photonics.?The quantum-dot-based edge and surface-emitting lasers are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lasers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ultralow transparency currents, zero beam filamentation,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high coupling efficiency, and so on. The high-power quantum dot lasers have found application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s eye-safe, fog-proof and long-range night-vision devices. Amplifiers based on quantum dots feature reduced chirp, large saturated gain, and 4-7 times faster response than their quantum-well-based counterparts. The potential is evident for such a novel class of SOAs to gain great importance in LANs and MANs. The dephasing time of quantum dots is found to be as long as 1 ns, making such devices suitable for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cryptography. Sinc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made of quantum dots facilitate novel photonic network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at dramatically reduced cost, Dr. Bimberg remarked, it with dots!?
The third speech, given by Prof. Philip Russell of University of Bath, is th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revolution.?In this talk, Prof. Russell gave a vivid and dazzling presentation of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PCF). He started by the germinal idea back in the early 90旧. He explained that the photonic bandgap, the underlying idea behind the PCF, is an extension of the Bragg refraction. The light is prohibited from propagating (in certain directions and/or at certain wavelengths) by the periodical structure like a criminal is imprisoned in a jail. There are numerous possible PCF structures. The light in a solid-core PCF is guided by the modifi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he fact that light can escape from the clear, barrier-free pathways of glass between the holes makes the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of cladding a function of wavelength and the fiber can be single-moded over a wide wavelength range. The light in a hollow-core PCF is guided by the photonic bandgap. It has the potential for extremely low loss because the light travels predominantly in the hollow core. There ar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PCFs. For example, PCFs with high nonlinearity and well-controlled dispersion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supercontinuum with very broad spectrum. Hollow-core PCFs can be used in gas-based nonlinear optics such as the ultralow threshold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in molecular gases. Other applications include atom and particle guidance, fiber tapering and post-treatment. Prof. Russell has brought with him the reprints of two of his articles, Science 299 (358-362) 2003 and Nature 424 (847-851) 2003, fo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is fiel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aiwan旧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emarkable. The industry sectors of optical storage, display, imaging and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Taiwan are among the top manufacturers in the world. To reflect this rapid growth, CLEO/PR 2003 also featured a special Industrial Forum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technical sessions. The forum was sponsored and organized by the Opt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Taiwan (中華民國光學工程學會) and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Taiwan (工業技術研究院). It gave a general overview of Taiwan旧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with focus on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using solid-state light sources for general illumination and lighting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market potential, technological trend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lid-state light sources were assessed by lea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s, including Dr. Yung S. Liu (also the Forum Chair), Fellow and VP of ITRI, Taiwan, and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Opto-Electronics & Systems Labs, ITRI, Taiwan, Dr. M. George Crafor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Lumileds Lighting, a joint venture of Agilent Technologies and Philips Lighting, Dr. Ian Ferguson, Professor of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Dr. Volker Haerle, Head of GaInN R&D at Siemens/OSRAM, Germany, Dr. Michael Heuken, Vice President of 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Aixtron AG, Germany, and Dr. Jagdish H. D. Rebello, Senior Industry Analyst of iSuppli Corporation.

The CLEO/PR 2003 technical program offers a great number of technical papers in a large variety. Among the 758 technical contributions, the 107 invited papers spanned on a wide range of hot topics, and the 10 tutorials provided basic understanding in important areas. Among the 650 contributed papers, 406 were presented in 10 parallel sessions, and the remaining 235 were arranged in two poster sessions.
The CLEO/PR welcomes paper submiss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xcept for countries around the Pacific Rim, CLEO/PR 2003 accepted paper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Armenia, Belorussia, India, the Netherlands, Pakistan, Spain, Switzerland, Turkey, Ukraine, and Yugoslavia. These contributions enrich the geographical diversity of CLEO/PR.

Other than the technical programs, CLEO/PR 2003 also hosted two events to welcome attende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ponsored by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e Conference Reception was held at the Grand Ballroom of the Grand Hotel. Taipei City Deputy Mayor, Chin-Der Ou (歐晉德), representing both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Taipei City Mayor, Ying-Jeou Ma (馬英九), gave a keynote speech. In his speech, Dr. Ou pointed out how the development of optoelectronics affects Taipei City and also introduced both the techn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aipei City to the conference attendees. The Conference Reception was a great success. The attendees enjoyed not only the gourmet food, but also the dulcet Taiwanese folk music performed by the Grass Mountain Traditional Folk Music Orchestra (草山樂坊) and the spectacular night scene of Taipei from the 12th floor of the Grand Hotel.

CLEO/PR 2003 also hosted a Conference Banquet. Prof. Charles Kao was invited to give a keynote speech in the banquet. In his speech, Prof. Kao mentioned that we have an important mission in life, which is to save energy, and the use of electrons and photons can do it. If we use optics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the use of energy is tight?because light does not heat up the fiber. Fibers can carry up to billions of bits of information over very long distance, and the technology really makes the community grow. He also mentioned that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optical beams, which make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from one beam to the other possible, allow us to build all optical transmission rings. The fact that we don’t have to convert the optical signal to the electrical signal will increase the transmission bandwidth enormously. At the end, Prof. Kao said that just as the highways are laid for people to travel, the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 built for people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People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 system to make fortune with only little tax to sustain the development.

After the keynote speech, Dr. Ken-ichi Ueda, Dr. Hiromasa Ito and Dr. Yung S. Liu also welcomed the guests. The guests all enjoyed the delicious food and the performance by the Chinese Art Dancing Ensemble (中華藝術舞蹈團).
The Sponsors, Committees, and Volunteers

CLEO/PR 2003 would not be successful without the sponsorship of many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國科會), Ministry of Education (教育部), Taipei City Government (台北市政府),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台灣大學), National Sun-Yat-Sen University (國立中山大學), and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國立交通大學),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工業技術研究院), and others. The success of CLEO/PR 2003 should also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orts of the Conference Committees and the local volunteers.

何旻真,電機系1995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及光電所助理教授。
林俊宏,現為光電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
施仁哲,現為光電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
楊志忠,電機系1976年畢業,現任台大電機系教授暨光電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