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翻轉教學: VISTA 及 VILTA 授課經驗談

鄭士康

近年受疫情影響,常常需要遠距教學, 因此線上教學日漸風行,已經成為重要的授課方式。但是純粹只是讓學生看影片或直播上課,學生的學習動機通常會降低,互動討論的機會也減少。因此莊榮輝副校長數年前提出兩種線上翻轉教學的方式[1],分別是稱為「虛擬整合教學」的VISTA (Virtual Instruction and on-Site Teaching in Action)及「數位遠距教學」的VILTA(Virtual Instruction and on-Line Teaching in Action)。兩種方式中,一部分課程為數位影片遠距課程,學生在每次上課之前,自行上網收看任課教師的講課影片。另一部分課程為教學助理(或稱助教、TA)實地與學生互動,進行翻轉教學、督促學習進度。如果TA主持在實體教室討論,稱為VISTA;如果在線上進行討論,稱為 VILTA。這種線上翻轉教學,打破學生必須定時定點集中學習的限制,增加學生學習的彈性。

個人在台大教授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多年,剛好也在約四五年前,由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協助,拍攝了全學期的上課影片,並經後製,放置在台大《開放式課程網》[2] 以及《台灣通識網》[3]。這套已經上線的教學影片,配合我多年前撰寫的文字講義《以C#學習程式設計基礎:使用Visual Studio 2012 Express for Windows Desktop》(除程式開發環境的應用細節外, 絕大部分內容目前仍然適用),正好拿來嘗試 VISTA 教學。因此,從108學年第2學期,開始 VISTA 實驗。本(109)學年第二學期(表示為109-2,2021年2月底至7月初),5月下旬開始,受疫情影響,全校改為線上教學,所以助教主持的實體討論課無法繼續,改為線上討論,因此變成 VILTA 數位遠距教學。

除了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之外,我也參加由台大主辦的「全國夏季學院」向全國各大學各學院學生開放的「全國性暑期通識課程」,同樣教授《計算機程式設計》,但因時程較短,上課內容僅有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的前一半,難度較低。這兩年時間,我在 108-3[4] 和 109-3 的夏季學院,分別進行 VISTA 以及 VILTA 的教學實驗。其中108-3 的夏季學院課程,還特別分為台大校區及成大校區,分別有助教主持實體討論,嘗試應用VISTA打破空間距離限制的能力,讓同一課程在多校區同步上課。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派遣熱心助教到偏遠地區協助學生同步或依不同步調學習,因而有可能減少數位落差。109-3學期,因疫情限制,全部採取VILTA教學,不另分校區。

另外,本年莊副校長正式成立「全國大專校院雲端學院」,推出數門遠距通識課程。我的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受邀加入,讓幾位其他學校的學生,透過「全國大專校院雲端學院」,併入台大課程,一起上課。授課內容與評量方式,與其他同學完全相同。

個人相信:蜻蜓點水式的程式設計教育,對學生來講,很難理解程式設計的精髓以及相關的觀念,也不太能曉得如何進一步使用電腦,以及程式設計師都在做些甚麼。同時,軟體開發其實牽涉到基本的做事方法、人際溝通合作、一些哲學觀念,更可以看成以實作,養成跨領域素養的一種通識教育。國外知名大學多已對非理工科系開設相關課程,因此台大開始推動普及電腦程式設計課程,增添助教人力,要求確實實作,增強同學們在資訊時代的競爭力。我的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學生需要投入非常多時間學習,可說是一門「深碗」式的通識課程。

基於以上理念,我這兩年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設定目標為應用VISTA/VILTA方法,訓練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利用C# 語言寫作計算機程式,並從中學習資訊時代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此一課程在通識教育面向,具有如下特色:VISTA/VILTA教學、自學要求高,學生負擔重、評量方式多樣、大量運用網路及教學工具。在程式設計課程內容方面,本課程特色為:基本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觀念引進、較易理解的物件(object)及類別(class)觀念介紹、以及圖形使用介面(GUI)與Unity遊戲程式的撰寫。夏季學院的課程則只介紹到函式的寫作應用,刪除了物件導向、GUI、Unity的內容。

評量方式包括二次(夏季學院)至三次(台大通識課)主要作業、期中期末考、期末專題。各次作業以及期末專題都不指定主題,由同學自由發揮,並且需要繳交書面報告,以及錄下解說影片,上傳 YouTube,彼此觀摩。不訂題目的作業和期末專題,可以訓練學生主動思考學習,解決問題。學生選擇的期末專題主題包含各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學習工具、日常生活便利應用程式、基本的資訊軟體工具、乃至於電腦遊戲(很多同學修這門課的主要動機)等等。期末專題1~3人一組,每組同樣需繳交書面報告及上傳簡報視訊到YouTube。期末專題書面報告由我批改,簡報則由同學相互評分。108-2課程的詳細說明及應用VISTA 的成效,請參看我的報告[5]

VISTA/VILTA 教學方法的關鍵是教學助理TA。我們很幸運,各個學期都找到電資學院的高材生擔任TA,也感謝共教中心的游子弘先生,提供行政工作的協助。助教年紀與同學接近,與學生互動比較容易溝通,也比較知道有甚麼線上工具可以協助教學。我們很慶幸有這麼優秀的助教群,對所面臨的教學考試等問題,都能討論提出優越可行的解決方案,使課程順利進行。108-2 台大通識 有 5 位教學助理[6],這五位助理中的三位,繼續擔任108-3夏季學院的助理,兩位負責台大校區[7],一位負責成大校區[8]。109-2 台大通識 有 4 位教學助理[9],這四位助理中的三位[10],繼續擔任109-3夏季學院的助理。助理們的工作大致條列如下:

  • 每週參與線上工作討論會(子弘參加了每一次工作會議),由任課教師主持:檢討前一週教學情況、有沒有需要改變的課程規定、同學們的主要問題、本週教材的準備,需要釐清的觀念等等。這可以立即回饋學生狀況,因應學生程度差異調整教學內容。TA會議中也腦力激盪更好的與學生討論互動方式。這在今年五月後,全部改為線上上課及期末考時,更加重要。另外,VISTA 實體互動討論課雖由助教主持, 但任課教師表定上課時間仍然在教室, 處理各種狀況(通常沒有)。
  • 主持實體或線上翻轉教室與同學討論解惑。任課教師扮演「空氣人」,在場提供無言的鼓勵,以及必要的依靠(通常用不著)。
  • 原先規劃舉行出題搶答、分組競賽等較有趣的活動,但因同學反應不如預期熱烈,後來就沒有繼續辦理。
  • 依進度提示當週課程內容摘要(108-2, 108-3)。
  • 每週出數個不同程度的題目給同學練習。助教所出的練習題,都能夠以新生代同學喜好的方式包裝,引起學生練習實作的動機。
  • 扮演「教練」的角色,與學生討論,根據其背景、興趣、作業表現,指引期末專題的可能方向,解決許多學生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
  • 批改作業書面報告。每份作業都要給評語,說明其好表現、待改進之處、以及改進的建議。成績評為A+的作業,同時提供給所有同學觀摩。
  • 批改期中考及期末考試卷。
  • 協助期中期末考出題(109-2, 109-3)。
  • 批改期中考及期末考試卷。

顯然負擔相當沉重,但是每位助教都很盡責,而且能夠發揮創意,解決課程中的問題,獲得許多學生的肯定。

今年5月21日開始,由於新冠肺炎影響,台大通識課必須由 VISTA 改為 VILTA教學。剛開始希望同學們能夠主動上網找助教討論, 結果出席率接近0。推想原因,可能因隨時都能看影片「上課」,考試和專題繳交還不急時,沒做甚麼練習,沒甚麼問題好問,缺乏參加線上討論的誘因。

經過工作會議討論,我們覺得學生一旦能隨時看講課的影片後,會覺得隨時都能看影片「上課」;而沒看影片,如果覺得考試和專題繳交還不急,沒做甚麼練習,就沒甚麼問題好問,當然就不會上線了。於是,參照游子弘先生介紹的其他課程作法,助理們商量了一些對應措施:以每週不同難度的練習題, 作為共通學習活動及討論主題。並且只要出席就加一點分數,繳交練習題以及提問討論的同學,再額外加分。實施以後,出席率大幅提升到大約5~6成。。

本年的 VILTA 教學碰到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進行線上考試。經過教學助理團隊的討論,採用以下方式:

  • 使用 discord 軟體,考試時間維持為下午2:20到6:00。
  • 維持 open-book 形式。因為無法要求同學不使用任何種類的電腦和網路資源,增加實作題,難度也較以前為高。
  • 既然沒有辦法禁止同學相互討論,乾脆讓同學1至3人一組參加考試,同組學生考試成績相同。
  • 每一組同學,開啟一個對話空間討論答案。
  • 助教線上「監考」,看到同學們在網路上的互動情況。
  • 每位助教,於不同課程範圍,各出一題。
  • 任課教師出一題綜合課程範圍的程式實作題。
  • 考試開始時,助教將考題上傳至NTU COOL,同學自行上網查看題目。
  • 繳交答案以組別為單位,將所有答案壓縮後上傳至NTU COOL。
  • 程式題答案須包含程式碼,簡答題須詳述答案與理由。

夏季學院期末考時,由於分組考試容易讓程度沒有很好的同學,因為和功力較高同學一組,得到高分,對其他同學不太公平。所以改回來一人一組。

接下來是學生的成績表現和學習心得的反映。

由於我的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從102-2 開始使用台大提供的CEIBA 網站,因此可以利用CEIBA 網站歷年的成績統計,將102-2 到107-2 的(傳統教學)學生成績與108-2 (VISTA)及109-2(VISTA+VILTA)的學生成績比較。整理各學期課程的基本資料如表1。表1 顯示102-2 至104-2,本課程作為一般通識課程,因此只有2 學分;105-1 至107-2,應當時的郭鴻基教務長加強台大學生資訊能力要求,作為「深碗」式通識教育之一環,不但將學分數加倍,修課人數上限也調高到100,同時也由106-2 開始接受台灣大學聯盟(含本校、台師大與台科大)學生,名額前兩年為4 人,108-2為8 人,109-2為 4人。本學期因為校外生報名不足額,使期初修課人數僅有99 人。同時,因為修課人數由105-1 起增加,一舉將助教人數由一人增加為三人;108-2 則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更將助教增為5名。109-2 則因台大增開多班計算機程式,修課人數減少至61人(含5名雲端學院學生),因此助教也減為4人。表1也可以看到:堅持到最後,完成課程的人數比例大約在六至八成左右。原因可能是課程內容較深,考題較難,要求繳交的作業較多,使沒法付出許多時間心力的同學退選或停修。

雖然學分數及修課人數變動,但是102-2 到107-2,本課程內容與上課方式都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即使只有2 學分,對學生要求都一樣。因此改成4 學分或3 學分,對學生算是比較公平的作法),所以正好將各學期的學生表現,拿來與108-2及109-2線上翻轉教學的成效比較。其次,學生的其他學習表現,可以由完成課程人數比例、各評量及學期成績比較、學期成績進步與否的統計檢定、學習心得等角度觀察,特別注意與先前非 VISTA 教學的比較。

圖1為102-2到109-2的學生各項評量成績變化折線圖。由圖可以看出:除了107-2三次作業成績平均較高外,都是期末專題書面報告成績最高。這項成績是由我自己所打的分數;由於大部分同學都花很多心力,認真製作期末專題,書面報告也很完整清楚,因此分數給高一點相當合理。其次是助教批改的作業成績和同儕互評的期末專題期末口頭報告(105-1起改為簡報上傳YouTube)成績。期中考和期末考平均成績通常較低,與試題難度逐年增加有關。期末考平均成績普遍最低,應該是期中考後的教材,沒有那麼容易吸收的緣故。108-2雖然因為疫情,壓縮進度,期末考成績下降,但仍然高於103-2及105-1。

表1. 102-2學期至109-2學期,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修課人數變化

圖1. 102-2至109-2 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各項評量成績變化

圖2則是學期成績的變化。由於109-2 VISTA+VILTA的評量方式與之前大不相同,所以這裡只比較 108-2 VISTA與傳統教法的全班學期成績平均。因為期末考通常較難,所以在102-2、104-2、106-2、108-2各自調分,使計算學期成績時,期末考的平均成績與期中考成績接近。其他學期沒有調分,已經忘記甚麼原因,可能是不想有太高比例的A+。從圖2可見從105-1開始,不論有無調分,平均學期成績趨勢都朝上。可是同時參考表1,完成課程的人數比例,卻呈現下降走勢。這可能顯示考試及作業與專題難度增加,能撐到最後的,大概都是高手或有毅力或有堅定目標(如完成遊戲或與本身專業有用的程式)的同學,使學期的成績平均反而上揚。雖然如此,觀察108-2學期百分制學期成績的分布,發現還是接近一個由高峰向兩側減少的形狀,應該可說接近正規分布,所以能進行統計檢定。

圖2. 102-2至109-2 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全班平均總成績變化

VISTA教學實驗,學生的學期成績表現,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需要進行統計檢定。假定102-2到107-2的所有學生構成一個族群X,本學期課程學生為另一個族群Y。假定兩個群組均為正規分布,虛無假說為 X 的機率分布與 Y 的機率分布相同。為公平比較兩個族群,我們扣掉期末考調分。統計採雙尾檢定,設單邊顯著水準為2.5%、5.0%、10%,得到z分數的臨界值[11] 分別為 1.96、1.645、1.28。結果發現z分數比2.5%、5.0%時的臨界值低,但是高於10% 的臨界值。所以在雙邊顯著水準5%、10%下,不能推翻虛無假說。也就是說,統計上不能顯示VISTA 教學能夠提高學期成績。我們也許只能說,VISTA教學成效不同的假設,僅有約 80% 的機會可以成立。由於雙尾檢定結果不明顯,我們沒有進一步探討 Y 平均值一定高於 X 平均值的檢定。

109-2學期的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是雲端學院開辦的第一學期課程之一,先期作業較趕,因此雲端學院5位同學於三月十九日才加入本課程,當時修習此一課程的國立台灣大學系統[12]學生,由於二月二十六日開學,已經上過三週,所以我們指派一位助教協助雲端學院同學盡快趕上進度,同時把雲端學院學生第一次計分作業繳交時程延後一週。其餘課程規定及計分方式等,都與台大班同學相同。

學期末完成課程,得到學期成績的人數台大班有39人, 雲端學院有2人。比例上,雲端學院完成課程的人數略少。但是雲端學院的兩位同學,學期成績都得到A+,相較於整體學期成績分布: A+ 22 人、A 5 人、A- 4 人、B+ 5 人、B 3 人、B- 1 人、C+ 一人,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分開來看各項成績: 三次計分作業(30%),雲端同學平均 93.67 (台大班 90.33);期中考(20%),雲端同學平均95.5 (台大班87.06,中位數 92);期末考(20%),雲端同學平均 89.5 (台大班 72.89,中位數 74.25);期末專題解說同儕互評(15%),兩位雲端同學與一位台大班同學一組,得到 93.71 分(台大班平均88.97,中位數89.71);期末專題書面報告(15%),雲端同學組 87 分(台大班平均 92.25,中位數92.25)。顯然,除了期末專題書面表達成績略低外,雲端同學的每一項成績都優於台大班的平均/中位數。他們的學期百分制成績,在整體修課同學中,可以分別排到第五、六名。與他們一組的台大同學,成績其實也不錯,排到第十一名。同時,由 NTU COOL 提供的資料,雲端學院的兩位同學,在線上學習的時數,分別是 234 小時(幾乎看完每一單元教學影片,所有同學中學習時數最高)以及13.5 小時(只看了一些重點單元,應該是已經有一些程度),代表雲端同學的努力,以及教學方法的高度彈性。

在夏季學院方面,表2則顯示修課人數資料。顯然,108-3台大校區完成課程的比例大約有50%,但108-3成大校區及109-3支持到最後的同學接近九成,可能是因為教材趨易,以及成大校區人數較少,助教與同學的互動較密切的關係。

表2. 夏季學院修課人數分布

表3 則是各期夏季學院同學的各項評量成績分布。由表列數據,可看出109-3的各項評量成績普遍高於108-3同學的表現。特別是期中考成績高出甚多,猜想是前述考試允許分組的關係。期末考時規定不分組,果然成績反而低於108-3。不過,因為考試方法不同,作業評分的助教給分標準不見得相似,這樣的比較不是很公平。

表3. 夏季學院同學各項評量成績分布

其次是學生的學習心得:大多也和過去同學所寫相似。主要內容是本課程讓同學們學到了自主學習、搜尋網路資源、時間分配、溝通合作、相互觀摩等能力。同時,同學們也紛紛表示:期末專題的製作雖然辛苦,但是完成專題的成就感,卻是覺得這門課收穫豐碩的主因。有位同學特別表示「這門課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紮實,老師已經把所有東西都給我們了,而能不能將它們學起來就要看個人的造化。」

其他學生所寫的學習心得,有幾位所寫,很能鼓舞推動線上翻轉學習的老師和助教。摘錄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心得如下:

(108-2) 我很喜歡這堂課的運作方式,這是我修習的程式語言課程中,唯一利用非同步遠距教學的課程。我也沒有修過特別多課,但以往大部分的程式語言課程,老師都是邊操作邊解釋,但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要執行自己的實作,又要吸收老師的講述,這樣實作過程會更容易犯錯,然後在找問題的時間就會跟不上老師講課,這是我修別的課常常遇到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能自己看影片,並搭配書面資料,真的可以很扎實的建立概念。而且我覺得面對提問最好的解答方式,雖然網路提問也是一個方法,但最方便的還是以電腦實際操作,並利用口頭問答,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的形式很理想。而這堂課的實作讓我對程式語言的學習方式有很深刻的體認,之前我聽過其他老師很不經意講的一句話,「很會寫程式的人都是靠自己學的」,我猜這也不是不需要老師的意思,只是比起模仿老師示範的內容,自己去嘗試實作的過程會讓你更有所收穫。

(108-3)我認為目前的上課模式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效的,由於我的注意力稍有些不足,一般的課堂我常常會漏聽一些內容,但是透過影片的教學模式,我可以反覆的觀看,把所有漏聽的內容補起來,讓我學習的效果更好。

(109-2) 做了期末專題之後才知道,看似沒什麼的遊戲裡隱含了大量的物件、事件與處理機制或方法,非常瑣碎,需要耐心慢慢構建,每個變數都要小心翼翼的設計,不斷重複修改換方法,解決各種傳值問題之外也要思考如何快速處理大量物件。由於unity並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在開發過程需要一直搜尋解決方法,這段期間我幾乎是把分頁開爆來搜索需要的資源和函式用法,其實沒什麼效率。在我自認為已經做很多功能之後,迎來的是和組員組裝程式碼的問題,將變數接口整合時頻頻傳出錯誤訊息,小組內開螢幕分享一起解決了一整個晚上,後期對精神負擔蠻巨大的,開發遊戲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和大家一起找問題和討論解決方案真的很快樂,合作開發原來這麼有趣。這學期讓我學到:

1.合作編程的敘事。

2.報告討論的表達。

3.程式寫作物件導向。

(109-3) 我覺得這門課的三次作業以及期末專題都採用開放式題目的作法非常有趣。因為是自己專屬的作品,一旦找到了喜歡的題材就會自動自發地去做作業,並且會不斷地思考如何改善能夠讓它更完美,在為了實現某個功能而上網查資料的過程還會學習到非常多的課外知識。 另外感到特別的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的資訊課,還有大學某些程式設計課程的上課方式都是老師把大家的電腦螢幕畫面切掉,自己一個人在上面講了好幾個小時,台下很容易無聊想睡覺,坐在那邊很痛苦,學習並沒有什麼效率。然而這堂課採用虛實整合的教學方式,將教學資源放在網路上讓大家自主學習,課堂上則是提供向助教或教授發問的功能。這點我覺得非常棒。而學期末因為疫情的爆發,實體課都取消了,口頭報告的部分改成上傳影片到Youtube分享,我覺得效果還不錯,或許以後的實體課可以比照辦理,用demo影片取代現場講解的簡報PPT。

(109-3)本次上課採取線上影片授課,外加助教課的方式進行,在剛開始時還沒什麼感覺,只知道寫完練習題就可以提早回家真是太棒了,但隨著習題難度逐漸上升,我才意識到三個小時的助教課是何其的重要,與老師行雲流水的操作相比,親自寫程式可以出現問題的地方實在太多。…在此相當感謝助教提供的相當多的幫助。

當然也有一些負面意見,選錄幾則代表性看法如下:

  • 教學我覺得蠻普通的,主要其實還是自學
  • 有點太自學了
  • 缺乏練習
  • 我就看影片就好啦幹嘛來上課?????
  • 不適合初學者,我覺得可以在課程網頁說明
  • 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 課程內容太多,後半內容看影片很難理解,作業交三次負擔太重。雖然說課程介紹中有寫有些基礎比較好,但畢竟是通識課,一般同學還是需要時間吸收運用。
  • 一直看課程影片還是比較難學到, 建議實體課程除了做習題還可以大概回顧影片內容
  • 線上課有沒有看自由心證,實體課只是過去做練習題,有問題就問助教,對我而言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又怕宣布什麼事情沒聽到,還是得去
  • 或許某些部分有點過時,希望可以更新
  • 繳交報告的次數有點太多

也有同學建議不要完全翻轉教學:

我個人覺得老師授課的部分可以不要拉到線上去,因為程式語言這種東西,若可以當面問問題,會更好,在老師的線上課程中,畢竟也有習題,所以我認為可以把老師上課的部分拉回來,再撥一小時給助教上課這樣。

此外、以前我需要講課的時候,學生有時抱怨我平鋪直敘,缺少抑揚頓挫,在冷氣房裡容易打瞌睡,常常一個閃神,後面就聽不懂了。偶而講課時間沒控制好,多講一些,學生又說沒有準時下課,造成困擾。採用VISTA/VILTA教學後,這樣的批評就不見了。

108-2和108-3的教學助理李承祐同學,先前曾經擔任本系翻轉教學大師葉丙成教授簡報課的助教,此次又幫忙帶VISTA的實體討論課,並且獨力主持成大校區同學的線上翻轉教學,經驗豐富。他在108-3夏季學院教學之後,撰寫了一份TA心得及改進意見[13],對於 VISTA 教學、差異化教學、課堂活動、想法與建議,都有深入獨到的看法。此處列出其幾項重點:

  • 每位助教帶10位左右學生較有效。
  • 每段教學影片應搭配簡單練習題目。
  • 課堂練習題目差異化。
  • 建立題庫。
  • 每位同學的作業都要向一位助教簡報,取代原先的課堂抽籤報告作法。
  • 給予學生程式風格及程式撰寫構思等建議。
  • 營造學生互動環境, 輪換寫程式練習與簡報。

其中的若干建議,已經在109-2及109-3課堂實施或部分實施。

最後,雖然學期成績的統計分析,顯示VISTA 教學下的學期成績,檢定的結果,與非 VISTA 教學的成效相較,不夠顯著;以及課程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與偏好,還是感謝學校讓我的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加入莊榮輝副校長領導的線上翻轉教學實驗。尤其謝謝共同教育中心及雲端學院的全力支持,撥款聘任電資學院博碩士班學生擔任助教,並且讓游子弘先生幫忙處理行政事務。由於助教們的認真協力合作,讓課程很順利地依照VISTA/VILTA的理念進行。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壓縮上課時間,沒有能夠隨時向同學強調自我彈性學習的重要,以及期中考期末考試題的難度較高,使台大通識《計算機程式設計》完成課程的學生人數,沒有比之前傳統教學完成課程的人數多。然而多個學生所寫的學習心得,非常肯定 VISTA/VILTA 教學帶來的優點:包括各人可以依照自己吸收能力,彈性學習,又能夠透過與助教互動,加深加廣學習的內容。因此,這兩年的VISTA/VILTA教學實驗,個人覺得已經達成基本目標。以後再開本課程時,希望能維持本學期呈現出來的優點,參考學生與助教的回饋意見,並且更多向學生解說強調學習方法應有的改變,應該可以達成更好的成效。

鄭士康,1983臺大電機博士,現在臺大電機系教授。

[1] http://juang.bst.ntu.edu.tw/Cell/VISTA.htm

[2]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6S201

[3] http://get.aca.ntu.edu.tw/getcdb/handle/getcdb/395307

[4] 暑期課程視為第三學期

[5] 鄭士康, 混成教學課程《計算機程式設計》期末成果說明, 共同教育中心, 國立台灣大學, 2020.

[6] 陳一銘、李承祐、周俊光、蔡宇軒、許家瑋

[7] 陳一銘、周俊光

[8] 李承祐

[9] 戴胤、龔柏森、陳昱瑋、陳麒宇

[10] 戴胤、龔柏森、陳麒宇

[11] http://www.math.armstrong.edu/statsonline/5/5.3.2.html

[12] 成員包括台大, 台科大, 台師大.

[13] 收錄於: 鄭士康, 全國夏季學院《計算機程式設計》課程期末成果報告,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