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本校網頁https://event.ntu.edu.tw/distinguishedalumni/
本校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社會服務類及綜合類共5大類,共有8位校友榮獲此殊榮。其中本系三位系友莊炳湟先生、陳五福先生、孫元成先生分別榮膺【學術類】【工商類】【綜合類】傑出校友。
【學術類】莊炳湟 (電機工程系,1973年畢業)
莊炳湟院士出生於宜蘭縣頭城鎮,先後畢業於頭城國校,宜蘭中學初高中。經大專聯考進臺大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服預官役,擔任中壢通信學校教官,接觸了一些通信系統的實務,此經驗影響了他後來在技術與學術研究的工作。
服完預官役後,先留臺工作,參與全島高頻無線電通訊的測試,也曾規劃本島與離島間的機動性微波數位通訊系統,獲得成功,在當時臺灣,這很可能是首例。工作上的挑戰,使他必須摸索在校時沒學過的知識,讓他視界大開。兩年後,一九七七年,他接受加州大學的獎學金,到了聖芭芭拉校區。
莊院士出國前在台工作兩年間,得知一些語音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最前端的研究機構,包括設於加州聖芭芭拉的 SCRL (Speec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於是選擇了 UCSB。第一個暑假他就在 SCRL 工作了。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離開加州遷往東岸。之後莊院士在新澤西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到 2002 年自貝爾退休,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任教至今,是該校 Motorola 基金會講座教授。
莊院士的博士論文係關於向量量化的硏究,是通信界數據壓縮領域極重要的工作。數據壓縮比愈大,通訊效率就愈高。曾替美國政府設計超低率的語音壓縮法,先後完成每秒八百比特與每秒三百五十比特的系統,與傳統方法比較,相當於八十及近兩百比一的壓縮。在四十年前是創舉, 到今天,仍然稀罕。這樣的挑戰與成就,形成他硏究興趣的重心,從壓縮技術延伸到自然信號的數學模式化。
莊院士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集中在資訊與信號領域,特別是與自然資訊源有關的。自然資訊源的信號與機器合成的不同,有其自然但未知的變異性,不易規範。將自然資訊數學化是處理許多通訊及智能問題的根本,數學化就是在看似隨機變異的自然信息中掌握它的規律性,並以數學模式來設計計算方法處理信號,取得預期的結果。加入貝爾不久,他提出混合概率的隱式馬可夫模式,受到普遍的重視與使用。日後語音辨識、通信安全與金融投資技術的發展深受其影響。1990 年初期,貝爾依此方法,推出世界首創電話服務語音自動化系統,每年替 AT&T 節省三億多美元的人事費用,該系統也成為自動化服務的典範,廣為科技界模仿。今天語音辨識系統已極普遍,舉凡智慧手機、智慧音箱、行車導航等應用,多以此數學方法為基礎。
莊院士隨後又提出一個不循傳統的機器學習法則,改變學習錯誤的度量函數,於系統優化時, 直接將辨識率最小化。這方法大為提高監督學習的效率,也成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重要原理。
這些工作多已成教科書經典題材,也受到許多獎項肯定:數篇最佳論文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信號學會學術成就奬,貝爾研究院院士,世紀奬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IEEE 學術領域奬章J.L. Flanagan Medal,潘文渊學術成就奬,美國國家發明學院院士等等。
莊院士在貝爾領導的團隊在通訊與信號方面的工作涵蓋很廣,許多技術皆屬世界創舉,常接受世界各國要求參訪,包括一些元首,比如中國江澤民總書記、約旦國王胡笙等。
莊院士著作甚豐,也常受邀為學術大會開幕主題演講,並為 2018 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主題講者。近年極重視科學教育,曾參加吳大猷及吳健雄科學營,為學員解說人工智慧課題。工作之餘, 喜好藝文創作,七零年代曾有多次作品參與國際展覽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