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嗣涔教授於1974年自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1981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86年至2019年擔任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專長為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元件,奈米結構光電元件,氣功、特異功能與信息場的研究。李教授曾擔任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系主任,臺灣大學教務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2005-2013年擔任臺灣大學校長。2013年起為台積電-臺灣大學聯合研發中心主任。他在半導體材料及元件領域頗具國際聲望,著作《半導體元件物理》1995年獲第20屆金鼎獎,於1985年發明之異質接面電晶體邊緣減薄結構,為高速異質接面電晶體(HBT)之世界標準,目前已廣泛使用於手機無線通訊應用中。李教授學術研究貢獻卓越,論文、專利、榮譽、獲獎無數,曾連續獲5屆10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86-1996)、亞太材料學院院士(1997)、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 FELLOW (2002),榮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獎章(2002)、教育部學術獎(工程及應用科學, 2003)及獲頒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5)、英國愛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榮譽博士學位(2011),以及旺宏電子講座教授(2016)。
李嗣涔教授致詞內容
張院長、李前院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大家午安
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受邀來演講,新冠肺炎的疫情已經減緩,這幾個月來我相信各位同學都能感覺世界上發生了大變化,以前是在課堂上上課,現在上課、開會、seminar可能都在家進行,然後就注意到零接觸的經濟開始出現、健康科技快速的發展,這個世界變動的非常快,這也表示這個世界將充滿了機會、充滿了新的挑戰。你能面對這個挑戰嗎?我以我的經驗提供給各位3個建議, 1974年46年前,我從臺大電機系畢業,在1973年我大三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我們電機系電機一館的三樓,有兩個研究生-林百里、溫世仁,在張煋教授的指導下在實驗室內做出了台灣第一個Micro Computer,獲得了大獎,現在看來當然是非常原始。我們那時候沒什麼概念,當時我們用的computer,上機要打卡,不小心打錯了送進去就會被丟出來,要隔1天才能再上機,學長搞了一個小小的 microcomputer 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16年後、到了1988年,林百里先生成立了廣達公司,開始製造筆記型電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筆記型電腦公司。現在每個人手中都有筆記型電腦,比四五十年我們用的computer還powerful,所以這是巨大的變化。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們在電子學學的是真空管放大器,我們沒有讀過電晶體,我們用的是計算尺,三角函數、log都是拉計算尺。然而等到我畢業當兵1年後回到系上,怎麼這個世界變了,電機系的學弟的電子學都是在讀電晶體,他們開始用calculator,再也不用計算尺。我才畢業沒多久,竟然落伍了。1976年,我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學位,一進實驗室發現在研究「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III-V compound semiconductor) ,沒聽過也沒看過完全不了解,面對的是完全新的挑戰,驚覺自己以前學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應用了,之後如何繼續博士學業?還要考Qualify?心裡非常的惶恐。這時我的指導教授,他是太陽電池的發明人,我是他最後的第三個學生,他勉勵我,你不要急,以你們的聰明才智,只要全心認真投入,一年以後你們就會變成世界的權威。有指導教授這樣的勉勵,於是我全心認真投入學習,一年以後果然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從此之後我就有所體悟,你只要有足夠的知識學識基礎,努力的學習不怕困難,再新的領域你跳進去大概一年左右,你就可以變成行家。日後我指導的學生進我的實驗室,也常看到他們覺得很惶恐、不曉得實驗室在做什麼?我就用我的經驗來鼓勵他們。我認真投入做半導體元件,做一兩年以後就發現奇怪的現象,實驗做的東西怎麼跟書上元件物理不太一樣,後來我才搞清楚,原來書本上講的東西全都是理想的模型,實驗過程中會碰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態,書上是沒辦法清楚寫出所有的條件。於是我才理解,實驗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成為以後我幾十年的一個座右銘,也可以說是一個基本哲學的態度,實驗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1976那個年代,我們也不知道在同一個史丹福大學校園內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賈伯斯一個叫渥茲尼克,每個星期的一個晚上在校園內同步輻射中心定期開會,他們自稱「自組電腦俱樂部」,1978年底,第一台 Apple One就出來了,但那時候覺得只是一個小電腦而已。時至今日,各位已經了解Apple後來對世界的影響力,這告訴我們現在在身邊發生的新科技,很可能在未來會改變整個世界。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在1980年回到台大,我第一個研究生林浩雄教授,他現在也是臺大電機系的教授,我們在1985年發明了第一個雙極性異質接面電晶體,這是一個低電流高倍數的放大器,時至今日,手機裡面都是用我們發明的結構,當年我們也沒有申請專利,而且有申請專利也沒用,17年後專利早已失效。所以僅僅花了不到10年,一個完全沒有學過的領域跳進去努力的學習,大概一年後變成專家。10年後你就有可能產生很大的貢獻。所以我給各位的第一個建議,你面對新領域的時候,要勇於挑戰,你可能會改變整個世界的文明,你要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你可以應付這樣一個挑戰。
之後因為我興趣很廣,1980年代末期在國科會的主導之下,我開始了氣功的研究,1990年開始手指識字特異功能的研究,2000年我開始了撓場的研究,過程中主流科學家尤其我們臺大物理系很多教授不以為然,認為我在搞怪力亂神,認為我這是偽科學,但是因為我已經建立我的哲學基礎-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只能挑戰我實驗的程序是不是合理,你不能挑戰我的結果,直接說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怎麼可能沒有做實驗你就堅信一個可能是錯誤的理論。這個堅信的哲學基礎讓我度過了種種的挑戰、最近幾年我們終於把理論推導了出來,我相信這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這是我給各位第二個的建議,未來你開始工作之後,會開始慢慢建立你為人處世的基本哲學、信仰,這些是一切科學之母,這會讓你遇到壓力的時候,堅持自己的道路堅定的走下去,有一天你就成功了。我在做這些所謂的怪力亂神,所謂的非主流科學、邊緣科學的研究,體會到人的生命裡面是有兩套學問,第一套是叫生存的學問,你要有技術和專長,各位讀到碩士博士取得學位後,有專長到社會可以找到一個好工作,結婚生子養家過完這一生,所以生存當然是重要的一個學問。但是人年紀漸長,會體會我們還有一個學問,這個學問其實是更重要的,把它叫做生命的學問,生命的意義跟價值的問題,也許各位現在不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你太年輕了,但當你畢業之後15年25年之後,繼續做一個工作做久了之後,你會產生這個疑問,我就這樣活下去嗎? 我就這樣每天上下班嗎? 生命的價值跟意義在哪裡? 這一生到底在幹什麼?到最後,生存的學位已經不重要了,剩下的就是這個生命的學問,你如果能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想,它會幫助你事業成功,你會建立你的同理心跟慈悲心,你會對不同文化或不同種族的人,你會考慮他們會怎麼想,對你的部屬、同儕、朋友,你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這個才是生命裡面最重要的東西,生存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我建議各位,在年輕的時候就嘗試去理解生命的學問,自己去找書讀自己去看資料,因為大家最後一定會碰到它。
最後祝各位順利畢業,畢業後鵬程萬里,有美好的人生。祝福在場的貴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