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何邦立口述,盧燕整理
摘錄:吳瑞北,台大電機1979
何宜慈:
1921生,
1944畢業於廈門大學機電系,
1949赴台,
1956赴美深造取得博士學位,
1974台大電機系講座一年,
1979回台任國科會副主委,著手籌建新竹科學園區,次年秋管理局成立任局長,
1984擔任資策會執行長。
1991屆齡退休回美,
2003逝世,享年82歲
1974年,為台灣科技播種
春天的竹科,處處蟲鳴鳥叫、花木扶疏,一片祥和寧靜。不同於一般的工業區,新竹科學園區(以下簡稱竹科)更像一個綠意盎然的進階園地。作為竹科首任局長,從最初構想的提出、早期的籌備到規劃建設,叔叔全程參與其中。
時間回到1974年。叔叔獲聘台灣大學遠東講座教授,回台奉獻所學。當時遠東關係企業徐有庠先生,在台大經濟系及電機系設立了兩項講座。彼時,台灣電子業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急需這方面的人才。為此,台灣大學電機系主任馬志欽教授到美國紐約來網羅,經人介紹找到了叔叔。
彼時,叔叔在美國業界頗負盛名,掌理IBM公司研究發展部門多年,贏得12次公司發明獎,並獲34項美國專利,享譽國際電機界。很巧的是,叔叔剛好有一年假期。在美國大企業凡工作滿7年,就可申請一年的在職休假。對於馬志欽的邀約,回台服務,叔叔自然十分樂意。
那一年,叔叔在台大電機系開了一門名為“微處理機之設計與應用”的研究所課程,對象為大三及以上的學生。而實際上,幾乎全部計算組教授與博碩士班學生皆來聽課,把全系唯一百餘人座的大講堂,擠得水泄不通。
叔叔從美國帶回當時最先進的微處理機設計知識,及相關IBM研發專利成果作為腦力激盪的課題,啟發了台灣對微處理機的了解及應用,帶動起台灣資訊科技業界發展的契機。
當時這門課帶給全系所師生相當大的震撼。台灣科技大亨林百里,就是其中一位。當時,他是台大電機研究所學生,但已在外從事研發工作,但在選擇繼續研發還是攻讀博士之間陷入兩難,為此,他向叔叔請教。在叔叔看來,既然已經有了市場研發經驗背景,且正值台灣電子起步,應該繼續走下去。事實上,像林百里這樣的台灣科技新貴,不少都是叔叔那一年的學生。
這一年,為台灣科技播種之始。
1980年8月16日,何宜慈(中)陪同蔣經國視察竹科,並向蔣先生作匯報。
科學工業園區構想開始發酵
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還處於加工出口區階段,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深知台灣的經濟發展,加工出口區已經面臨瓶頸,勞力密集型產業,無法再與其他東南亞地區競爭,於是便開始規劃轉型。
針對全台工業升級、政府行政體系歸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以下稱國科會)負責,留美學者徐賢修為主委。
叔叔在台大授課在台灣引起極大轟動,徐賢修很快注意到了,他找到了叔叔,商研如何推動台灣的工業升級。見證了美國洶湧澎湃的電子工業浪潮,叔叔敏銳地了解到在史丹佛大學的影響下,加州矽谷快速崛起的運作模式,他希望能夠在台灣,一圓高科技矽谷夢。
科學工業園區的構想由此萌生。1975年初,徐賢修邀約叔叔參加國科會舉辦的“台灣科技取向與人才培育研討會”,同時聘請叔叔擔任國科會的特聘顧問,協助推動國科會首創的“大型計劃”來訓練培育科技人才。
那麼,科學園區又該重點發展哪些工業呢?為此,叔叔陪同徐賢修前往美國,邀約在美國各大公司、著名大學服務與任教的資深華裔專家學者聚會。經過多次研討會的商討,建議台灣應以加速發展資訊工業為主,兼及精密機械與生化技術等。
當時國科會選擇資訊科技為發展目標,下分微處理機、半導體材料、大型集體電路、電子包裝技術,四個發展重點,分由台大、清大、交大、成大成立卓越中心,分別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科學園區概念的提出以及籌備,受到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的全力支持,1975年叔叔獲其任命為國科會副主委,全力推動電子科技台灣大型計劃。
何宜慈(中)向王安電腦負責人王安(右二)解說廠房設施規劃。王安電腦為當時唯一海外投資的大公司。
堅持在新竹圓矽谷夢
四十年前的新竹,被稱作“金山面”,是個不起眼的客家農莊,舉目所見,只有黃土茶園、農夫和稻田。前途可說一片渺茫。實際上,科學工業園區的選址,一度存在爭議。因為土地更大,桃園更被看好,但叔叔堅持將園區落戶新竹,理由在於台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都在這裡。
叔叔曾先後陪同徐賢修以及時任財政部長李國鼎,訪問過美國矽谷、波士頓128公路,及北卡羅來納金三角科學園區,經過多次參考比較,叔叔覺得史丹佛研究園區與矽谷的許多現象,比如大學的建教合作,半導體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創業投資的活躍等,都比較接近台灣工業升級的想法,選其為科學園區創立初期的模仿對象。
1979年春,叔叔應聘兼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主任;1980年秋,管理局成立,他為首任局長,並兼園區指導委員會召集人。
竹科創立的目的,一直很明確,就是引進高級科學技術人才,以激勵台灣工業技術的研究創新,並促進高端技術工業的發展。
叔叔很明白,也多次強調,竹科要引進的是精通產品生命週期全程的技術與人才,如果一般工業用勞力密集來形容,竹科便可用腦力密集來說。竹科要引進人才是科學家、工程師、管理、行銷等專業人才。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人才的引進可以說比技術的引進更重要,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來訓練台灣的大學、研究院畢業出來的學生,人才供應自然更加充沛,便可達到設立竹科使工業脫胎換骨的目標了。
從台灣電子資訊相關工業的發展軌跡,證明叔叔當初選擇的前瞻遠矚,這種政府、學校、研究院、企業界合作無間的創新機制,也成為台灣40年科技經濟發展的特色。
何宜慈選址新竹建設科學園區,使其從不起眼的客家農莊,一躍成為“台灣矽谷”。
把廠商跟人才當顧客
如何才能使我們想要引進的科技廠商與專業人才願意到竹科來呢?
叔叔經營園區的策略,就是把廠商與專業人才當成管理局的“顧客”。把竹科建設成是優良的產品來推銷,售後服務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竹科的“顧客”是資訊工業等科技廠商、與其專業人才、以及科技創業者,叔叔帶領管理局,通過研討、訪問等方式,盡可能多地了解“顧客”們的需求,並以此作為竹科建設的參考依據。
竹科的成就,眾所周知,除了產業的發展,更是其規劃的方向、以及管理的人文氣質。光是園區環境的佈置,一個小山丘、一株相思樹、一塊大石頭、一個小池塘,均適當保留,各得其所,叔叔讓園區,不再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水泥叢林。
以自己多年在美國矽谷工作的經驗,叔叔深知,優良的工作與居住環境對於專業人才的重要性。竹科對人才的選擇針對性強,最需要引進的是在海外有數十年實際經驗累積的中年精英。而這樣的人群,大都有上學的兒女,和習慣於美國的生活環境,公寓、宿捨與休閒、購物中心以及醫療、銀行,交通服務等配套必不可少。
為此,減少園區與美國生活環境間的差距,是叔叔建設竹科的一個著眼點。於是,一棟棟兩層樓高的洋房,鱗次櫛比地在湖邊排開,園區內更設有雙語學校。叔叔對竹科的建設,不只是一個園區,而是將其當成城鎮來規劃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叔叔不斷地往返美國、歐洲與台灣之間,了解科技產業與人才的需求,只為園區建設能跟國際接軌。一系列地調研、訪問後,叔叔在竹科資金籌集、人才培訓、景觀美化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有系統的制度,同時提供進駐廠商相關優惠措施及良好的投資、居住環境,並藉助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的研發能量,針對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特點,提供竹科投資廠商單一窗口及快捷的行政服務,使投資者能在一個窗口辦好手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及競爭力,進而吸引了更多廠商入區投資。
不到一年的時間,1980年底,就已有14家廠商確定在園區內投資設廠,這些廠家的性質分別為鐳射光學、計算機、電子、材料與通訊等。而後,隨著全友、聯電、宏碁、王安電腦公司等相繼落戶竹科,台灣科技從這裡生根蔓延。
1984年,蔣經國總統的元旦報告中,將竹科列為十大最佳建設的成果之一,其影響可見一斑。
竹科成長很快,1984年6月,叔叔從竹科管理局局長卸任時,竹科已經引進了六七十家高科技廠商,產值高達一百億新台幣,就在一片荒僻的茶園上,一個東方的矽谷儼然成型。
推動台灣資訊自動化
1984年6月,行政院改組,叔叔離開了他所熱愛的竹科,專任國科會副主委。6月15日下午四時,竹科全部同仁歡送叔叔離開園區,從行政大樓一路陪同走到園區大門口全長兩公里,直到他上車離去,被譽之為“麥克瑪拉式的離職”。
站在科技發展的第一波浪潮上,下一個20年、30年,叔叔總是看得很清楚。
雖然在竹科,叔叔的理想沒能盡情地施展,但主持資訊工業策進會(以下稱資策會),其諸多創舉,提升了台灣軟體科技的發展,結果使台灣長久受益。
1979年秋,資策會成立,叔叔任常務董事,1981-1990年間,叔叔兼任行政院資訊推動小組執行秘書。1984年秋起,叔叔擔任資策會執行長,其間,中文資訊交換碼的建立、銀行聯網的金資系統、海關作業的通關係統、戶政的資訊系統、醫療的健保系統等資訊化,都是在他任內完成的,同時,他還推動了台灣軟體工業發展、促進南港軟體工業園區的建立等。可以說,叔叔是台灣資訊自動化、現代化的真正推手。
不過,軟體園區的推動,非常不順利。台灣軟體園區起步較印度早,除了民眾英文水平不如印度外,其他各項條件比如教育、基礎設施等都更優,可最後晚於印度發展起來,南港軟體工業園區花了10多年才建起來。
奔走兩岸,協助青年創業
在台灣耕耘16年,叔叔規劃竹科成立,茁壯成長,台灣工業轉型得以成功,以高科技高價位的產品,取代勞力密集時代的廉價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得以拓展。同時,在他的推動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台灣便已邁入電腦化、資訊化、效率化的境界。
1993年,叔叔屆齡在台退休,在其人生的最後十年,奔走兩岸,協助青年學子創業。1998年,叔叔就同廈門大學蘇林華、邵建寅等老學長共同倡議籌設薩本棟教育科研基金會,並任該基金會董事長,同時成立廈門大學薩本棟微機電研究中心。之後又去協助北京中關村與廈門火炬計劃的發展。
2003年,叔叔在美辭世,享年82歲。先生辭世,家人學生均不捨,其間,叔叔的學生王榮騰提出,為叔叔在台灣設立基金會的想法。在叔叔學生跟家人的共同支持下, “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成立。該基金會在台灣大學提供講座教授名額,在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台灣大學提供獎學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設立博士全額獎學金;迄今台大已有四位講座教授,上百位同學領取何宜慈獎學金。叔叔餘蔭,仍在造福兩岸。
(原作者是何宜慈先生之侄兒,原文刊於台海雜誌153 期,56-62頁,廈門,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