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浩瑋
一、 前言
在很榮幸能夠有這個機會參與這個計畫造訪UIUC(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的電機系並擔任交換學生一個學期以前,我是個不甘於平凡卻也自認為還沒有什麼驚人的表現的台大電機系大四學生。因為這個計畫是第一屆舉辦,而且能成行與否,以及一些比較細節的部份始終飄搖不定,而我本身也依照我自己的生涯規劃,申請上了台灣大學電信所通信與信號處理組,準備繼續深造。不過,機會卻在這個時候令人驚喜的來到:在我大四下的時候,校方和UIUC與MIT談妥了交換學生的細節,而我在和家人與指導教授的討論之下,也決定放手看看能不能把握這次機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嶄新的環境,體驗一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學術風氣,也確認一下自己未來的方向。
決定要申請之後,在電機系吳瑞北主任和系辦處理國際事務的梁小姐的幫助下,我準備好了成績單等的各式文件,也有點倉卒的報名了托福考試並取得了合格的成績,之後也很順利的取得了UIUC的入學許可,這趟美國之旅也正式成行,嶄新的挑戰也隨之展開。和其他參與本計劃的同學的不同之處是,因為這個計畫是第一次舉辦,和UIUC方面交涉的結果,自己將要以電信所研究生的身分至UIUC的電機系成為交換學生,基於未來的考量,我決定只交換一個學期。
雖然到美國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學期,但是在這段時間中,我自認為看到了很多東西,包括見識了全美排名前幾名的學校的教授和研究環境,能和與東方人大相逕庭的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在這段獨處異鄉的半年中,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我自認學到了不少。雖然這個計畫在某些地方的確有一些可議之處,也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我認為這趟美國之行對我而言充滿了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回憶。以下的報告包含了我在美國生活上與學術上的記述與體會,算是為自己的收穫做個整理。或許會有許多不盡完美的地方,但如果這份報告能夠作為其他有志於參與此計劃的同學的參考,則甚感榮幸。
二、 出國前的準備
其實,無論和跟我同屆要出國唸研究所的同學或是其他交換學生相比,我們幾個參與菁英留學計畫的同學的準備算是相當倉促,UIUC八月底就開學,而我們則是四月才確定這個計畫的可行性,而收到入學許可,確定可以出國的時候已經是五月底了。好在這段時間中,參與這個計畫的還有系上同學黃泰翔和張力文,與學弟王欽賢可以互相幫忙,也成功地在暑假的旅遊旺季中訂到機票。為了在美國的日子裡可以互相照應,我們也研究了選課的策略(雖然這在之後也證實了沒什麼用就是了)。然後,系上也幫我們提供了一份在地學長名單,我們連絡了大部分的學長,而令人感到窩心的是,他們大部分也都很熱情的提供我們建議和幫助,讓我們在異地不至於碰到太多麻煩。
到了暑假以後,一切都開始變的忙碌了起來。一方面在台大這邊即將要開始研究所這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我得試著開始加緊腳步,讓自己再這一個學期能夠盡量不要在研究上空轉;另一方面還要整理UIUC的東西,包括行囊以及在學期中還沒有解決的事情,像是課程初選還有住宿等等的問題。雖然一切都有些匆忙,但一切總算都順利的搞定了。終於,在2006年8月14日的晚上,我和實驗室的學長和教授行前交代,在家人特地從高雄趕來的陪伴和祝福下,我和其他同學到了中正國際機場,登上飛機,踏上這嶄新而未知的旅程。
三、 新階段的挑戰
雖然對國外並不是完全陌生,美國也去過幾次,但之前都是在有大人陪伴的情況下出發的,而這次開始就是真正的冒險之旅了。通過層層安檢之後,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搭著新加坡航空晚上10:45的飛機往洛杉磯飛去,然後在偌大的洛杉磯機場轉機。這座機場比中正機場還大,再加上初次置身於全英語的世界中,四個人推著加起來上百公斤的行李沿著機場到處跑,差點趕不上轉機…因為人生地不熟,我想要是沒有其他人的幫忙,自己一個人的話鐵定會迷路吧!在一陣匆忙中,總算平安的在當地凌晨五點多抵達芝加哥,不過好事多磨,領行李的時候才發現泰翔跟欽賢各有一箱行李因為安檢的關係被留在洛杉磯了…初入異境就發生這些狀況,不過這或許也是賦予我們的考驗吧!結果,雖然出了不少狀況,還是成功的找到了巴士,搭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終於抵達了圍繞在玉米田中的UIUC校區。登時就有種感覺:「啊!這就是美國,這個王建民剛剛發光發熱的地方,也是我從今開始要打拼的地方」。
環繞在玉米田中的UIUC和喧囂的台北完全不同,是個四周很寧靜的地方。而在這個地大物博的環境中,初到此地的我們也有點找不到方向。好在一下車就有許多學長出現,載著我們到處跑東跑西,把該做的事情都打點好了,實在很感謝他們。然後,在學長們的帶領之下,我們在校園裡的中國餐廳吃了第一餐,當下就深深體會到了美國物價指數之高。最後,終於風塵僕僕地到了宿舍,這個即將在此生活一個學期的地方。我住在校園南方的大學宿舍PAR(Pennsylvania Avenue Residence Hall),雖然並不像台北市那麼方便,要上學只能搭公車,不過環境還滿寧靜的,兩人一間的宿舍也比台大寬廣多了。在整理房間的時候,還碰到了我們這層樓的宿舍輔導員Ryan前來打招呼,他是個相當親切的大男孩,而我在UIUC的冒險也於焉展開。
從抵達UIUC到真正開學大概還有一個禮拜,在這個禮拜中,除了要跑外籍生的orientation或是處理檢疫等等的事情以外,剩下的時間大概都花在購物或到處看環境之類的事情上。一開始宿舍餐廳都是關著的,對我們而言問題最大的大概就是吃的問題吧!和同學們在校園中晃了幾天,路是大致上熟悉了,生活上一些其他事情大致也都沒有問題,畢竟我不是那種很講究居家生活品質的人,不過美國的餐廳都比台灣的貴上一截,而文化上也不是很適應,所以一開始倒是挺無所適從的,不過也漸漸地適應就是了。而沒有特別的事做的時候就會試著開始認路,雖然感覺上建築物的數量並不比台大多很多,佔地好像也不比較大,但是綠地還滿不少的,整體也給人一種遼闊而舒暢的感覺。或許這也印證了UIUC畢業的指導教授所說的,UIUC的娛樂不多(並不如台北市的五光十色),是個發憤唸書的好地方吧!
剛進入這個校園的時候人煙還比較稀少,到了週末,本地生開始入住宿舍,校園中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多了起來,這所學校就漸漸地展現了生氣勃勃的一面。就我這幾天的觀察和相處,美國人和台灣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在陌生人面前,他們一般比較親切。經常可以看到走在路上的美國人和我打招呼,而在搬家的這幾天中,也常常有和不同的美國學生互相介紹。感覺上宿舍有一種社區的感覺,雖然這可能是因為住在我那一區的大多是大一新鮮人的緣故,不過相較之下台灣人還是比較怕生,我自己也不例外。在數天的等待下,我也終於見到了我的室友Belal Muhammed—一個同樣具有美國人的開朗性格的虔誠的回教徒男孩。不過,隨著周圍人群的增加,也更突顯了我自己英文聽力的不足,尤其是年輕人一輩講話速度快了許多,而且口語化的說法有很多在台灣不會聽到,得花不少時間努力習慣。
在這裡等待開學前幾天的時間,最重要也最盛大的活動應該是Quad day吧!這個活動是舉辦在UIUC最大的草皮—介於Illini Union和Foellinger Auditorium間的空間所舉辦的社團盛會。在這裡,我看見了各式各樣的美國人爲了分享他們的興趣,展現出了各種創意,這規模龐大的展覽也爲這所學校添增了許多生氣。就這樣,在這個新天地,所有事物都牽引著我的目光,而等待著我的挑戰也隨著新學期的開始而展開了。
四、 UIUC的學業
過了一個禮拜的準備期後,學期終於開始了。對於美國大學學分的紮實,我早有耳聞,當時聽說美國對學分數量的要求比較低,但是作業總是很重。也因此,我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希望能夠拿到不辱這個交換計畫的成績。因為我在台灣是主修通信的,所以挑了一些和未來比較相關也比較有興趣的課來聽。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因為是用研究生的身分交換UIUC的大學生,所以研究所的課都要獲得授課教授以及系上輔導教授的許可才能修,也造成了些許不便。
在美國所聽的值得一提的第一堂課是隨機程序,開課的老師是Todd Coleman,是個剛從MIT畢業的黑人老師。因為聽力並不算好,一直很擔心會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前一天也特別多睡以養精蓄銳。不過好在是自己的本行專業,平時也看原文書,老師上課的內容倒是沒有那麼難以理解。美國的學生比較勇於問問題,而老師的回答也都很親切,和台灣相比,這裡台上與台下的互動比較熱絡,只是我自己還是放不太開,比較可惜。我另外也聽了幾門課,像是數位訊號處理和圖形辨識與人工智慧,大多都可以感受到美國學生活潑的一面和老師熱心的一面。另外,我也修習了電腦視覺,教授Li Fei-Fei是個很年輕的大陸女老師。她上課的投影片也很活潑,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門課的評分方式。這門課完全沒有期中考和期末考,取而代之的是各佔達45%的作業和期末報告,令我感覺到這裡對實作的重視。回想在台灣的時候,有滿多課都是把期中期末考應付好就可以拿到不錯的分數,但是或許過了一兩年後,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都拋到九霄雲外,或許這就是期中期末考模式潛在的問題吧!
除了本行的通信相關的課程以外,因為本身對數學的興趣,我也選修了數學系的圖論。教授是年輕的白人老師Stephen Hartke,老師人滿健談的,上課也很喜歡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不過真正讓我想要修這門課的原因主要還是習題討論課吧!這門課其實非常非常繁重,每個禮拜都有作業加上四次期考,但是每週一次的習題討論課真的讓人收穫良多。老師都會在上課和office hour以外的時間親自指導,輪流和每一組的學生討論問題。最開始在其他組員面前我也很放不開,明明可以提出意見的時機卻一直猶豫,好不容易有機會說話的時候卻也支支吾吾。但是在一個學期的訓練之下,我也漸漸的可以放開心胸了,我覺得這門課對我表達能力的訓練,真的有很大的幫助。而在我每週花了很多時間苦思的努力下,這也成為了我在這裡的唯一一個A+,也是我自認為最充實的一門課。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課,是這裡的論文寫作課。這門課主要是開給外籍的大學生,上課的老師是個韓國的博士班學生。上課的方式相當生動有趣,在寓教於樂的上課方式中,老師很系統化地傳達了很多論文的架構方式。不過令人感覺最有趣而值得回味的是該門課的團隊報告,我和來自韓國的Eric和Moonyoung以及來自馬來西亞的Kamilah要合作設計一項校園服務並且研究市場和營運等層面,然後還要和同學們辯論並報告。在這門課中,我結識了不少外國朋友,也享受了許多合作和討論的過程,而這在台灣是不太有機會學到的。
整體而言,在UIUC這一學期所修的課中,雖然所修的總學分數不如以前多,但是我學到了很多,除了深刻的體驗到這裡作業的精實以外,我也自認為多少被外國活潑的上課風氣給渲染了。他們的期考大多不像台大的考試一樣刁鑽,給分往往也很有彈性,但是在強調在作業中學習確實讓我學到不少。最令我感觸良深的還是電腦視覺的期末報告。我和力文一起研究了有關3D物體辨識的問題。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開放而未解的,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收集了腳踏車和吐司機的各種角度的影像,然後唸了許多論文,用Matlab寫了各種程式,雖然最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而我們所做的期末報告的結果也不比大家好,但是在學期最後的一個多月中,我們面對著這個難題,試了各種手段,經歷了無數絕望,歷經了好幾次在令人連心臟都為之凍結的攝氏零下十幾度的凌晨兩點多等待末班公車,最後終於用我們破破的英文寫出了一份七頁整的CVPR格式的論文,還成功的在台上完成了六分鐘還算順利的全英文的報告。這一切除了感激力文的強大程式功力以外,我相信我也成長了很多吧!
五、 UIUC的生活
正如很多人所說過的,UIUC位居鄉村,週遭的娛樂並不多,是個唸書的好地方,其實我也頗有同感,整體說來這裡的娛樂的確是比在台大單純了不少。不過,因為我身處在大一宿舍,或許因為大一是個比較無憂無慮的歲月吧,我身邊的同學都蠻會玩的,大部分的人在宿舍的時候都會在電視或遊樂器面前,也常常可以看到舉辦派對。不過呆過一段時間以後,我自己覺得這裡的學生算是滿兩極化的:常常在Grainger Library待到半夜告別將近滿座的唸書人潮,上公車的時候,還會看到許多似乎剛狂歡完的學生嘈雜地聊著天,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因此,我也不太能夠呆在宿舍,而這也養成了我往圖書館跑的習慣。
雖然這麼說,這群美國人的開朗還是為我的生活添增了不少樂趣。印象最深的是在萬聖節的時候,大家都打扮的很有趣,也有人在上課的日子不顧其他人的目光穿著奇裝異服上課,而這是在台灣體會不到的樂趣。除此之外,也有過和外國人一起打籃球和溜冰的經驗,他們個個人高馬大,體能好技巧也頗不錯,真的有種望塵莫及的感覺…整體而言,雖然在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看他們會有種莫名的嫉妒感,不過在這裡,的確是很有生活樂趣。課餘之暇,也常常和台灣同學會的同學一起活動,有時候打打籃球或壘球,偶爾也會吃個飯互訴近況,逢特殊節日也會一起相聚,這對身處異鄉的過客而言也相當有親切感。
說到UIUC,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這裡的天氣吧!從小在亞熱帶地區長大的我,對這個寒帶地區還是不太習慣。才剛到這裡不久的九月,就已經領教了接近攝氏零度的氣溫了。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身體也漸漸能夠適應寒冷了,不過,聽說因為今年是暖冬的關係,校園只在半夜下過一次雪,也沒有機會親自看見白雪紛飛的場景,算是較可惜的地方,也只能在心中默默許下來年再會的心願吧!
六、 結語
回台灣也有一小陣子了,如今我已經回到台大電信所通信與信號處理組繼續我的研究所學業,開始另一階段的生活。然而,當翻開在UIUC的照片時,點點滴滴的回憶還是會湧上心頭。能夠在種種偶然下成為交換學生,實在是我生命中很大的一個轉折。能夠在這所電機方面名列前茅的學校接受各有特色的老師的教誨,和各種文化各具特色的學生相處,真得令我學到很多。雖然目前的我對於未來要走的路還是有多多少少的不確定,但是如果未來有機會,我還是希望可以有機會再赴美國到UIUC或其他學校攻讀博士學位。也希望這個計畫能夠繼續下去,讓更多的學弟妹們體驗一下另一種不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