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馥瑄、劉子瑜
【專訪人物】
姓名:陳良基
目前職稱:中華民國科技部 部長 (2017.02-)
學經歷 : 成大電機學/碩/博士
國家實驗研究院 院長(2012-2013)
國立台灣大學 學術副校長(2013-2016)
中華民國教育部 政務次長(2016-2017)
Q:在您上任部長的前後幾年內,科技部主要有哪些推動事項或發展的方向?
A:科技部成立以來,一直有著不變的目標,那就是科技創新。
我們台大電機系一共有三位系友出任過科技部部長。分別是郭南宏先生,當時的名稱仍然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再來是徐爵民先生,接著就是我。
科技其實跟我們所做的研究息息相關,科技部主要的業務,就是努力協助各個大學的教授們做研究建立實驗室,提供經費支持教授的研究計畫,讓他們能夠做科學上做突破,培養優秀的研究人才,並能夠創造出科學研究促進經濟成長的「價值」,反饋給人類社會,讓整體更進步。所以我上任時給自己訂定的三大目標就是:一、持續打底基礎研究,創造科研價值;二、啟動摩爾定律思考,推動創新創業;三、奠基科學人才,連結未來世界。這也可以視同是科技部最重要的任務。
譬如最近在推動的AI人工智慧,就是一個可以在社會各方面發揮作用,創造非常多價值的新科技。但是,光靠台灣可能沒辦法將AI發展到那種地步,所以我們就會尋找更多夥伴,像是NVIDIA、Microsoft、Google、台積電等等,都是我們的合作對象。大家互相合作,營造出一個環境,也就是一個創新科技生態圈,讓研究可以更順利。
Q:科技部與NVIDIA攜手打造AI超級電腦,短、中、長期的目標分別為何?又有什麼可能的侷限呢?
A:科技部推動 AI的作法是採用[小國大戰略]的策略,以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的方式進行全方位布局。當我們看到AI兩個字,都會想到電影或遊戲裡面的高科技世界。雖然那些大多只是想像出來的東西,但想像力就是我們的願景。為了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我們需要一步步來,務實地往前走,好好打造我們的工具跟技能。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是AI遍佈的高科技世界,很多東西都是它們幫我們做決定,那什麼工具最重要?Machine Learning、Deep Learning、Big Data。那麼為了很快速的處理那麼多的資料,做出那麼多選擇,我們就需要超級電腦來做大量運算。運算工具有了,下一步就是資訊。我們還需要很多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將他們的知識跟智慧,轉化為能讓AI吸收的樣貌。
在學習過程裡,台灣一步步養成自己的信心與能耐。而在往外擴展的同時,就更容易去尋找夥伴,也能最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台灣在和其他人合作時,不用擔心被牽著走。因為我們都有對方需要的資產。好比我們需要超級電腦的知識,NVIDIA也需要生意跟管道,相當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本土產業,好比說AI和國內車廠合作,創造出無人車。
要想創新、想成功,就要找更多夥伴!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透過合作累積自己的經驗,與更多的強者們一起創造更多價值。
Q:以部長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創業環境如何呢?
A:很多人都說,在台灣創業越來越困難。但就我看來,機會絕對不嫌少!對於有興趣的學生,我會建議先透過學校的創創學程、Design School,跟系上很多的實習機會,累積自己的思考能力跟實作經驗。透過學校學習打造出團隊的資源應用能力。NVIDIA前陣子才剛舉辦創業團隊競賽,要在幾百個人面前花5分鐘的時間作簡報,時間到就下台。那是需要經驗才能站上的舞台。等到了矽谷,場面會是幾千人在台下看你作簡報,舞台越來越大,需要的能力也是越來越大的。
學生一定要主動。不單純是主動去找機會,也要主動累積自己的經驗跟能力。我剛剛一直重複提到過,一定要尋找夥伴組成團隊,互相琢磨成長。要展現自己的企圖心,將自己千錘百鍊成精英。有的學生說環境不給機會,但如果我現在說,這裡有個關於無人機的案子要交給你當領導者,你真的可以作得好嗎?如果沒有先累積實力,可能不到一週你就把機會都搞砸了。
光是用上課教的東西,你是沒辦法應付社會戰場的。課綱是十年前的東西,十年前環境與現在當然不一樣、條件不一樣、看到的機會不一樣、路也不一樣。要試著想現在的自己能做些什麼,像我在學生時期就找到幾個同學,一起組一台音響。你們現在可能是要組一台無人機了。你們做一做也許會發現,有很多地方不了解。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學校的資源也很多。自己不會的東西就可以去上課學習,或是上網查資訊自己研讀,漸漸地你就變厲害了。
大學是開放式學習,沒有人會要求學生一定要「成功」,要做出成果來。就算最後無人機沒做出來,在嘗試失敗裡你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那都會變成你的知識。要主動去探索跟追求,找到自己的興趣。
要多多尋找Partner,一個人是很孤單的,很多人覺得自己在大學渾渾噩噩過了四年,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設立一個目標。如果能夠確立自己的目標,妥善分配自己的時間,在時間跟目標的壓力下,自然就有動力去完成。如果好好分配的話,大學四年其實是可以很充實的。
Q:於不同位置下(國研院院長、台大學術副校長、教育部次長、科技部部長)對台灣高科技產業或創業環境的觀點差別?
A:其實有很多看法是一致的。我一直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在學習過程裡,應該要有啟蒙、啟發的課程或機會。因此在我當國研院院長時,有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劃」,將我原本在台大開設創創學程時的創業學程理念推廣到全國。相較於台大每年有三、四十支隊伍,全國每年有將近四、五百隊參加「創新創業激勵計劃」,透過這個計畫將他們自身的想法展現出來。
當我就任台大學術副校長時,又覺得如果資源只侷限在台灣是不夠的。應該要鼓勵更多的先驅者前往國外邁進。「Design School」因此產生。我原本的期待,是所有的台大學生在畢業前,都應該上過相關的課程。我認為,除了學習達成目標所需的技術知識以外,也應該要學習如何設計思考的方法。之後我擔任教育部次長,也是為了在讓台大學生擔任火車頭的前提之下,將這個理念推廣到全國。
目前擔任科技部部長,希望能讓更多人站上科技的尖端,將整個台灣連結到全世界。我們現在就跟以色列有合作交流人才的計劃,也有跟加拿大合作。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加拿大現在擁有全世界最領先的量子電腦。
Q:從以前努力到現在,您遇到過最大的難處是什麼呢?
A:最難改變的,是人的心態。我上面所提的很多策略做法,都是面對未來必要的推動,但因為是創新,沒有人做過,常常會受到質疑,以致於失去先機。如何能引導大家跨越舒適圈,勇敢探索未知,應該是最難的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很明顯。我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鞭炮,但是它就永遠都只是個鞭炮。我們天生不習慣,也不喜歡改變。算是人的惰性吧,所以創新生態圈的概念就很難推廣。我們的創新人才其實很多,但是如果他們身邊的人都不喜歡改變,那他們的才能可能也會被周圍壓抑下來,覺得自己安安穩穩過生活就好,何必去改變呢?所以最需要改變的其實是「讓大家願意主動去追求創新與改變」。
Q:到了本次訪談的最後,請問您對於年輕學弟妹們,有什麼信心喊話呢?
A: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無論成就大或小、是否為人所知、是否與自己付出的一切成正比,但是我們一定可以靠我們的雙手改變未來,做出貢獻。
We can do it!
劉馥瑄、劉子瑜,現為本系大學部學生,本刊現任學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