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
時 間:105年12月14日(三)下午3:30-5:20
地 點:臺灣大學博理館101演講廳
主持人:張帆人教授、鄭士康教授
主講人:胡國強博士
本次演講者是曾經擔任聯電董事長兼執行長並在美國矽谷做過許多新創公司的胡國強博士。他在個人電腦、繪圖晶片、GPS設計、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轉捩點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三年前李學智教授就邀請他來演講,不過當時因還在經營公司較於忙碌,且找不到很好的題目就延宕下來。直到前些陣子有機會整理出版<我們這一代:一個半導體工程師的回憶錄>一書,就決定來和本系學生們分享一些故事,包含他曾經做過五家新創公司的創新創業經驗(四家在矽谷,一家在台灣),與矽谷的工作經驗等等。
■ 書寫紀念父母,鼓勵年輕人
胡博士1949年出生於南投草屯,是個平凡的空軍子弟,因父親生了一場重病,且家裡經濟並不富裕,從小就在困境中長大,就學期間都必須盡力去爭取獎學金幫助家裡。靠著勤奮、打工和一點點的機運考上了建國中學,並在1971年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研究所申請上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大學電腦科學系並拿到了碩博士學位。1978年畢業後就到矽谷從事IC設計方面的工作,並在工作期間中再拿到了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職場生涯中有點特殊的地方就是前前後後共加入跟創立了五家的新創公司分別為:Verticom、S3、SiRF、IC Ensemble、NEM。這些成長過程與工作經歷也是出版這本書的兩個主要目的,一個就是紀念父母親,感謝他們給了他溫飽和受教育的機會,並且成家立業能夠自給自足。第二則是希望把自己的求學和工作經驗寫出來讓年輕人參考,並藉此鼓勵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怕失敗。
■ 矽谷創新谷,機會繁多
胡博士研究所畢業以後,在矽谷待了前後共25年。矽谷位於美國北加州,舊金山的南灣區,是半導體聚落的發源地。這裡的氣候溫和,族群多元,呼吸的是創新的空氣,講究的是創新的技術、產品、營運模式,只要有本事的都可以籌到資金創業,和你的族群、膚色、國籍都沒有關係。各行各業新創公司相繼而生,例如世人熟悉的大公司包括Intel、Apple、Google、Facebook等等都在這邊成立。
他在矽谷工作期間設計開發了許多顆晶片,其中有兩顆影響力大,特別值得一提。一顆是S3的繪圖加速器 (GUI Accelerator),199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高速成長,最初的作業系統(DOS)是以文字為主,顯示螢幕小,解析度低 (640x480x16)。當微軟開始推出視窗作業系統 (Windows) 後,解析度可提高至1024x768x64。但是電腦繪圖界面太慢了,於是繪圖使用者介面加速器應運而生,讓使用者在螢幕上可以做的事情變得更多。S3是第一家推出繪圖加速器的公司,市佔率曾高達35%,公司也因為這顆晶片從倒閉邊緣中起死回生,做得相當成功,過了四年以後,全球的個人電腦都已採用繪圖加速器。
第二個產品是SiRF的全球定位系統 (GPS) 接收器,GPS為美國國防部所研發,是對人類有很大貢獻的兩項高科技其中之一(另一項是網際網路)。GPS有分民用和軍用訊號,民用免費,軍用是加密的。它的訊號相當微弱 (-143dB),而接收器的作用就是要將其訊號放大並消除雜訊,計算出經緯度座標,然後套在地圖上作為定位導航使用。在當時應用的願景是作為安全性和方便性來使用,但是沒有料到近年來遊戲廠商將其作為遊戲的輔助技術,甚至和擴增實境 (AR) 整合推出寶可夢 (Pokemon Go),造成轟動,相信大家前些日子都可以在街上看見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四處抓怪的景象。SiRF一度擁有60%的市佔率,並致力於將其進入商用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整個過程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前後超過十年,集資近八千萬美元。但GPS目前仍存在許多的限制,GPS系統只能接收不能傳送,在地下室、高樓大廈、狹窄的巷弄裡、濃密的樹林裡很難接收到訊號;早期的應用技術尚不成熟,和地圖配合的精確度不高,因此也常有汽車看著導航系統開到河裡去的新聞出現等等,如今已改善了許多。
■ 半導體的過去、現在、未來
電晶體發明於1947年,第一間半導體公司Shockley Lab在矽谷成立。1958年發明了積體電路。在1980年左右,矽谷已有超過100家的公司。同時期的日本和歐洲興起,日本在記憶體及消費性用品上做得非常好。1985年,Intel放棄了記憶體,專注於CPU。1990年代無晶圓工廠設計公司與晶圓代工公司搭配興起。直至今日,全球排名前三名的公司分別為:Intel (CPU)、三星 (DRAM)、台積電 (Foundry)。
1965年摩爾定律被提了出來,整個半導體產業都繞著這個定律在演進,但技術是越來越困難。目前10nm才正準備可以量產,一直到摩爾定律走不下去的時候,屆時對台積電的股價可能會不樂觀。要繼續走下去,則必須要有新的結構 (FinFET) 或是新的材料,甚至 computing power 必須持續增加。Quantum computing可能是個革命性的新技術,這對台積電來說可能是個危機,卻也可能是個轉機。
■ 創新是什麼
就胡博士多年的觀察來看,創業者多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堅信自己的目標一定會成功,而高科技創業者也應該要對科技有熱情有願景。創業必定辛苦,成功或失敗要幾年或甚至超過十年才有一些成果出現,也因為創業相當辛苦,創業家也必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和運動習慣,否則每天埋頭苦幹把身子搞壞了,健康和事業兩頭空豈不是得不償失。
到矽谷創業,創投家最先會問兩個問題,第一是曾經有什麼成功紀錄,第二是有什麼創新點子或是願景。而投資者會審核的項目包括核心團隊的成員,其成員裡最好包含工程師和有行銷營運技術的人。再來是技術、產品、應用、營運模式的差異化,有規劃的盈利是新創公司能夠生存下來的條件之一。其他分別是比較市場與競爭者的分析、詳細的財務計畫,包括招募、費用、設備、現金流、增資等等。最後如果點子相當創新的話,一定要申請專利來保障自己的技術,免於未來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官司。
■ 台灣如何建立創新的文化
台灣要發展創新產業,在胡博士眼中看到了幾個困難:包含缺少資金、缺少好的創新團體、缺少好的創新點子、學校創業的限制太多、缺少產品化的經驗且企業創業受限於短期財報表現。過去台灣的經濟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和IT產業在驅動,但這些產業成長動能已趨緩,公司生存面臨到的挑戰也愈來愈高。假設說要找其他領導產業,似乎也還看不到,例如生物科技要有長時間、大量投資,才看得到成果。長期下來台灣創新的文化就被OEM、ODM所扼殺了,於是他就來想想該如何改變這個文化,幫助學校甚至幫助台灣來建立創新的文化。
第一個是要有充裕的資金,要能接受低成功率。第二個是政府應在稅收結構上鼓勵企業創新。第三是政府可以與創投基金合作或投資好的創投基金,例如中華開發等等。學校方面第一是與美國名校合作,送教授、大三大四、研究生去創業有名的學校(例如 MIT、Stanford等等)做交換。第二是與矽谷公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第三是乾脆直接到矽谷創業,身歷其境去學是最好的辦法。他也認為應該長期投資在創新高科技上,把目光放在10年、20年後,創新的科技是現代國家經濟力和國力的後盾。另外也鼓勵家庭環境好的家長自費送孩子出國唸書,吸取各國經驗。
■ 給學弟妹的建議
胡博士也在這場演講中送給本系學弟妹們幾個建議,第一個是要能找到自己的性向所在,基本的原則是行行都能出狀元,不管領域是什麼,只要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就盡力去追求。再來是及早建立英語及寫程式的能力、建立自信與謙虛的態度、養成好的習慣,交好的朋友、樂觀奮鬥。即使家境貧困,貧窮可以立志,只要有心向上沒有人可以阻擋自己,成功的定義是不怕失敗,倒下去還能爬起來就是成功。
環境比較好的父母,則建議「花錢買苦吃」,例如送小孩去一些營隊或做志工,讓他有自我鍛鍊的機會。再來大學畢業後有機會的話去美國留學,美國的科技在許多領域領先世界各國許多,且矽谷是個值得停留的地方,到那邊去學創業的文化和吸取他們創新的空氣,除了可能可以學到最新的技術,和當地的人才切磋,更可以開拓心胸和視野。
以台灣資訊科技業的發展來說,後來相當可惜,軟體上沒有同步下功夫。最近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台灣幾乎全盤缺席,沒有很多人做軟體,例如作業系統、社群軟體、移動通訊應用等等。台灣要靠科技創新才能翻轉命運。如果說要看未來主流,胡國強認為「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 可以留意,希望台灣有一堆人來學,說不定10年、20年以後,量子計算會變成主流,但如果到那時再來學就晚了。沒人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貌,但是一定要投資未來。在座的各位都是台灣的菁英,聰明勤奮且享有充沛的教育資源,只要你們持續努力一定前途似錦,有機會成為台灣乃至於全球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期勉各位同學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有壓力,以平常心持續努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