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組簡介

李百祺
醫工組在電機所這個大家庭中算是比較年輕的一員,所從事的研究也是在這個大家庭中最不”傳統”的研究。但換個角度看,這個年輕的成員所面臨的卻是一個再傳統不過的問題—如何結合工程技術、科學原則與醫學理論,照顧所有人一生所會面臨到的健康問題。在這個大框架之下,醫學工程的研究範圍相當廣泛,主要分為生物力學、生醫材料、醫學影像、醫用電子、復健輔具及生物資訊等等。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學工程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台大電機所醫工組的研究領域,既在電機所的大家庭中,則自然是專注於電子相關技術與醫學的結合,以符合各教師在電機相關領域之研究教學專長。目前醫工組各教師的研究領域,包括生醫訊號處理、殘障輔具科技、醫學影像、醫學資訊、血液循環的探討以及光電技術在生醫問題之應用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醫工領域實在是一個十分綜合的領域,許多研究需要跨領域的知識;因此對於跨院、跨校的合作,也就習以為常了。尤其應用工程技術在醫學問題上,所面對的是人體這個極為複雜的系統,任何工程技術之研發又需面臨嚴謹之醫療認證程序,故醫工相關之研究十分具有挑戰性。相對的,任何研究成果所產生的貢獻亦直接的造福人類之健康。目前生醫相關技術是國內科技發展的主要項目之一,其中生醫電子領域亦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這也是醫工組所努力的方向。
醫工組現有八位教授,每年約招收二十五名碩士班學生及六名博士班學生,這個規模比起許多獨立研究所亦不惶多讓。其中最具特色是有不少研究生已具有醫師身份而來從事醫工相關的研究。這些醫師學生除了在自身研究有很好的成果,對於醫工組整體的研究,尤其在結合工程技術及醫學知識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此外,我們也和醫學院及工學院所共同設立的醫工研究所合作,包括共同開課及指導研究生進行研究工作。但是在定位上,電機所的醫工組仍是專注於醫電整合性較高的研究,例如醫學影像便是醫工組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核磁共振實驗室(見圖一),即擁有一台高磁場磁振影像儀,用來從事功能性影像等研究(即利用影像來探討大腦活動及功能)。在非醫院單位內擁有這類型的精密影像儀器,不僅是一項特色,也更有利於研究的專精。此外,本組亦有教師從事血液循環理論的研究。這些理論不僅突破了傳統理論的限制,也充分說明了人體內的許多奇妙現象,近年來並有許多成果發展成熟,可以延伸出實用且有效的醫療儀器。訊號處理在醫學工程的應用,則是本組另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從心電圖、腦電圖、胃電訊號、肌電訊號至膝關節所產生之訊號,從系統製作、訊號擷取、數位訊號處理到診斷輔助工具,都需要電機電子相關知識的結合,才能成為一完整的研究。因此,本組有多位教師同時進行跨組的研究,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許多研究成果,不但獨步全國,且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由於隔行如隔山的情形在醫工相關的領域特別明顯,如何整合不同的研究領域,並加強推廣研究成果,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規劃適合大學部同學的醫工相關課程,使同學們能及早接觸這個領域,也是另一個努力方向。
由於醫工組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泛,畢業學生出路的選擇也多。對於想進入學術界發展的學生,醫工、電機等相關科系都有發展機會。許多研究機構,有獨立之預算 (如國家衛生院)、或是或是工研院及中山科學研究院接受經濟部科技專案之補助,皆已從事醫工相關研究多年,也提供醫工組畢業生許多就業及接受專業訓練之機會。若想投身產業界,目前大部分的同學仍以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為主要選擇。醫工領域的就業機會,礙於整體醫工產業在台灣尚未成熟,故目前國內相關就業機會仍然有限。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台灣的醫療科技產業和電子資訊產業相比之下,仍是相當弱勢。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也代表了這個領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年代,醫學工程產業說不定有一天能像現在的半導體產業一樣大放異彩,成為新興的熱門產業。
醫工領域與其它電機系領域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和「人」的直接關係。醫學工程的研究能夠協助醫師的診斷及直接幫助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這樣與人直接的互動,也就是醫工組最特別,也最吸引人的地方了。試想如果有一天由於您自己努力學習、工作的結果,在若干年後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到了您的至親好友、甚至您自己的身體健康,該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件事。這樣的想法不只是一個理想,在醫工領域裡這樣的故事其實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