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榮譽事蹟報導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優良晶片遴選」,特此恭賀。
獎項 研究團隊 論文/專題名稱
特別設計獎 林宗賢教授 A 0.008mm2 1.5mW 0.625-to-200MHz Fractional Output Divider with 120fsrms Jitter Based on Replica-DTC-Free Background Calibration
楊家驤教授 A 91mW 90fps Super-Resolution Processor for Full HD Images
特優設計獎數位(含AI) 吳安宇教授 適用於穿戴式裝置之低功耗壓縮感知即時心律不整診斷及EKG還原引擎
楊家驤教授 適用於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之高速多用戶巨量天線訊號偵測器
特優設計獎射頻/微波 王暉教授 應用於38GHz之無開關雙向低雜訊/功率放大器
優等設計獎
數位(含AI)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物聯網具雙棘輪安全性之高能效加密處理器
優等設計獎
射頻/微波
林坤佑教授 應用於第五代行動通訊之毫米波超寬頻功率放大器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TICD臺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110年度博碩士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者 系所 指導教授 論文題目
博士論文獎 吳易忠 電子所 楊家驤 應用於次世代基因定序之變體識別硬體加速系統設計與實現
碩士論文獎 吳辰鋐 電子所 李建模 qATG:量子電路測試產生技術
蘇倍陞 電子所 闕志達 在5G網路下針對低密度奇偶校驗碼與極化碼之通用信度傳播解碼器設計與晶片實現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CVPR NTIRE 2021 Challenge 第一名、第三名」,特此恭賀。
獎項 獲獎團隊 指導教授 競賽名稱
第一名 華碩AI研發中心楊皓翔、電子所陳韋廷、電機所羅浩倫 郭斯彥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1 One-to-One relighting
第一名 電信所張家銘 林宗男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Nonhomogeneous Dehazing
第三名 電子所陳韋廷、華碩AI研發中心楊皓翔、電機所羅浩倫 郭斯彥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1 One-to-One relighting
第三名 華碩AI研發中心楊皓翔、電子所陳韋廷 郭斯彥 NTIRE 2021 Challenge on Depth Guided Image Relighting: Track 2 Any-to-Any relighting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特此恭賀。
得獎學生 系所 指導教授 計畫名稱
李筠婕 大學部 吳安宇 可解釋的心律不整偵測系統
羅韻瑢 大學部 江介宏 Resolution for Dependency Stochastic Boolean Satisfiability
林宛萱 大學部 江介宏 String Manipulation with Boolean and Alternating Finite Automata
李承霖 大學部 吳安宇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Design for ECG User Identification 應用於心電圖身分辨識之極限學習機設計
劉衡謙 大學部 李宣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Social Consensus and Cultural Variation: Modeling and Theorizing for Social Dynamics
  1. 江介宏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張鶴騰同學)榮獲「IWLS 2021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2. 江介宏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黃友杉、王浩仁、紀乃寧同學、錢伯均研究助理)榮獲「IWLS 2021 Programming Contest亞軍」,特此恭賀。
  3. 電機系大學部榮獲「2021臺大第五屆學士班學生論文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學系 指導教授 論文名稱
院長獎 黃柏崴 電機系大四 劉致為 多重關聯遞迴神經網路用於鰭式電晶體複雜電路熱模擬
優良獎 呂承樺 電機系大四 莊曜宇 癌症基因體學之整合型大數據分析套件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1 VLSI Design/CAD Symposium Best Paper Award」,特此恭賀。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組別 論文題目
電子所謝伊妍、電子所李諭奇 楊家驤 Digital & System An Energy-Efficient CycleGAN Accelerator for Edge AI Devices
電子所林君豫 林宗賢 Analog & RF A ±20-ppm -50°C-105°C 1-μA 32.768-kHz Clock Generator with an AT-Cut-Crystal-Assisted Background Calibration
電子所呂祐昇、電子所陳冠誠、電子所許祐綾 張耀文 EDA & Testing Thermal-aware Optical-electrical Co-routing Algorithm for Networks-on-Chip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1第21屆旺宏金矽獎~評審團銅獎、優勝獎」,特此恭賀。
獎項 得獎學生 指導教授 作品名稱
設計組評審團銅獎 電子所 陳柏劭、電子所 陳彥龍、電子所 傅子興 楊家驤 基於暗通道先驗演算法之高能效盲去模糊加速器晶片
設計組評審團銅獎 電子所 許尹端、電子所 姚鈞嚴、電子所 吳宗諺 劉宗德闕志達 使用電荷運算機制之記憶體內運算之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設計組優勝獎 電子所 吳秉宸 劉宗德 使用多重速率漸進控制之全集成電容型切換式穩壓器
設計組優勝獎 電子所 李諭奇、電機系 林亮昕 楊家驤 應用於物聯網具雙棘輪安全性之高能效加密處理器
應用組優勝獎 生醫電資所賴芷萱、生醫電資所林上竣、生機系 陳怡孜 黃念祖 保護我們的心血結晶!「心血」管疾病終「結」者—微流體血液檢測「晶」片
  1. 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榮獲「2021 SNDCT 傑出論文指導教授獎(劉致為教授)、學生口頭論文簡報獎(電子所林詩雅、鄒亞叡同學)、學生論文海報競賽獎(電子所邱日照同學)」,特此恭賀。
  2. 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鍾嘉哲同學)榮獲「台積電2021實習競賽總決賽第三名」,特此恭賀。
  3. 吳沛遠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電信所邱耘偉同學)榮獲「2021台積電DNA積因計畫Final Competition Ops-Non EE (B) 第一名」,特此恭賀。
  4. 電機學群博士生榮獲「台積電2021博士生獎學金」,特此恭賀。
系所 學生 指導教授
電子所 林旻叡 李峻霣副教授
電子所 林鑫成 劉致為教授
電子所 陳韋任 劉致為教授
  1. 連豊力教授研究團隊(電機所黃國郡同學)榮獲「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碩士論文獎~優等獎」,特此恭賀。

 

教師榮譽報導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1未來科技獎」,特此恭賀。
技術名稱 計畫(總)主持人 計畫共同主持人
擴增實境之光場顯示光機 陳宏銘
超高效率之三重態-三重態湮滅向上轉換深藍光有機元件 元智大學邱天隆 國立臺灣大學李君浩、吳育任、梁文傑
適用於次世代定序識別基因變體之系統晶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洪瑞鴻
國立臺灣大學楊家驤
  1.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獲「2021未來科技獎」入圍展示技術,特此恭賀。
技術名稱 計畫(總)主持人 計畫共同主持人
以智慧型手表的生理徵象監測以建立急診醫護人員的過勞示警 陳銘憲 黃建華、呂宗謙
智慧急診即時決策支援系統:住院安排、停留時間、暨相似病歷取回之妥善化技術 陳銘憲 方震中、陳祝嵩
智慧材料輔助應用之饋入毫米波陣列天線封裝技術 周錫增
智慧醫院ICD10病歷分類自動編碼系統 賴飛羆
臨床前錐束X光激發光學與電腦斷層影像系統原型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陳志成
國立臺灣大學曾雪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劉澤英
  1. 楊家驤教授與陽明交大洪瑞鴻副教授研究團隊(電子所博後吳易忠、電子所陳彥龍、楊仲萱同學、陽明交大碩畢李詔熙)榮獲「國研院研發服務平台亮點成果獎~優等獎」,特此恭賀。
  2. 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榮獲「2021 SNDCT 傑出論文指導教授獎,特此恭賀。
  3. 吳沛遠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榮獲「 台積電 DNA 實習積因計畫 2021 Final Competition Ops-Non EE (B) 第一名」,特此恭賀。
  4. 吳育任教授、黃念祖副教授參加本校慢速壘球教職員工組榮獲「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0年度教職員工慢速壘球錦標賽~第三名」,特此恭賀。
  5. 郭斯彥教授榮獲「第28屆東元獎(電機/資訊/通訊領域)」,特此恭賀。
  6. 電機學群研究團隊榮獲「2021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成果發表會優良晶片遴選」,特此恭賀。
獎項 研究團隊 論文/專題名稱
特別設計獎 林宗賢教授 A 0.008mm2 1.5mW 0.625-to-200MHz Fractional Output Divider with 120fsrms Jitter Based on Replica-DTC-Free Background Calibration
楊家驤教授 A 91mW 90fps Super-Resolution Processor for Full HD Images
特優設計獎數位(含AI) 吳安宇教授 適用於穿戴式裝置之低功耗壓縮感知即時心律不整診斷及EKG還原引擎
楊家驤教授 適用於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之高速多用戶巨量天線訊號偵測器
特優設計獎射頻/微波 王暉教授 應用於38GHz之無開關雙向低雜訊/功率放大器
優等設計獎
數位(含AI)
楊家驤教授 應用於物聯網具雙棘輪安全性之高能效加密處理器
優等設計獎
射頻/微波
林坤佑教授 應用於第五代行動通訊之毫米波超寬頻功率放大器

 

  1. 李宏毅副教授榮獲「第59屆 十大傑出青年 (科學及技術研究發展類)」,特此恭賀。
  2. 周錫增教授榮獲「2021 IET Achievement Medals- Winners in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特此恭賀。
  3. 陳耀銘教授榮獲110年和碩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4. 楊志忠教授榮獲110年粘銘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5. 吳忠幟教授榮獲110年美光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6. 胡璧合副教授榮獲110年傑出青年學者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7. 劉宗德副教授榮獲110年傑出青年學者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8. 陳景然副教授榮獲110年傑出青年學者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9. 王奕翔副教授榮獲110年傑出青年學者講座~講座主持人,特此恭賀。
  10. 蘇炫榮教授榮獲「110年度電機資訊學院學術貢獻獎」,特此恭賀。
  11. 吳育任教授榮獲「110年度電機資訊學院學術貢獻獎」,特此恭賀。
  12. 楊家驤教授榮獲「110年度電機資訊學院學術貢獻獎」,特此恭賀。
  13. 李宏毅副教授榮獲「110年度電機資訊學院學術貢獻獎」,特此恭賀。
  14. 楊家驤教授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110年度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特此恭賀。
  15. 貝蘇章教授當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0年度會士」,特此恭賀。
  16. 吳瑞北教授當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110年度會士」,特此恭賀。

專業技能幫助肯亞防制沙蚤~電機系服務學習幫助舊鞋救命協會建置自動沙蚤病例系統

謝承運、顏家科、徐敏倩

109學年度第二學期李建模老師開設服務學習帶領導生參與舊鞋救命協會的志工服務,舊鞋及衣服的回收整理。在服務的過程中,得知舊鞋救命協會面臨了一個大難題,他們過去在非洲肯亞針對沙蚤感染的醫療,都是先用傳統的紙筆在現場紀錄,再回辦公室一筆一筆手動輸入並整理,曠日費時又耗費人力。兩位特別有心的同學自願幫忙,用電機系專長撰寫APP讓社工們能夠在現場以PAD完成病例輸入。經過好幾個月的努力與來來回回的討論,總算完成了系統,並且於2021年夏天正式使用到舊鞋救命協會非洲肯亞的服務現場,我們很高興能為國際志工服務盡一分力。

專業、公益與生命教育的服務學習

每位學生心中都潛藏有善良的種子,電機系服務學習總是積極尋找各種機會澆灌,讓種子發芽。電機系一向安排有課輔、淨灘等服務學習,都是從公益服務中實踐生命教育,而此次為舊鞋救命協會開發APP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專業潛能,讓個人能力有機會為公共利益創造價值 。

這次的開發團隊雖然人少,但各個都是精兵。寒假期間老師第一次帶著助教到新莊拜訪協會洽談需求後,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與做法。開學之後顏家科同學憑著不服輸的想法,自告奮勇的接下任務;徐敏倩同學也是勇於挑戰,用來開發的React Native 和 Android Emulator 都不是大家熟悉的語言與套件,所以用了比預期還要久的時間,但是多花一些時間查資料也可以多增加一些專業知識與技能。雖然在學期中繁重的課業與考試壓力下難免有抱怨,同學還是做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是具有責任感的人,所以合作起來是十分愉快的經驗。

在初版程式完成後,協會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回饋,不只撥空兩度到台大來與我們面對面討論,更不時在線上提供意見,經過團隊成員多次的調整與修正,把這個APP的功能修到更符合協會的需求。這件任務無關成績,但顏家科同學重視承程度不亞於考試,「收到來自協會最後一封測試結果時,心中的大石才是真的放下來。」徐敏倩同學則表示「最後看到協會在服務的時候真的使用我們的程式來記錄,才真的感覺到了,原來我們這樣真的也有幫助到人。」

用平板取代紙筆做紀錄,在資源取得相對困難的肯亞,也可以算是一項環保上的貢獻;這個APP可以減少過去需要大量文書處理作業或者照片整理的社工人力,讓有心服務的社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到現場走訪更多需要服務的人;或許這些資料將來也可以幫助公衛專家或醫療專家,為預防或者治療沙蚤問題提出更好的解方。

非常謝謝協會提供我們這個實踐公益理想的舞台,讓我們從個人自我實踐連結到團隊合作再連結到地球另一端的小朋友。讓我們的專業對遠方世界的小朋友產生正向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事。

來自舊鞋救命協會的回饋

舊鞋救命一直以來除了在非洲赤貧地區進行社區發展的工作之外,我們也非常希望透過這個機構延伸為一個場域,讓台灣的青年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才,運用在志工服務的面向,不但可以學以致用,更期盼讓台灣青年學子能在年輕的時候就體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

這次與台大電機系的服務學習計畫,正是實踐本會理想的一次機會,透過同學們對於資訊的專業以及服務的熱忱,得以解決我們長年在非洲只能用紙本紀錄病例,無法有效能的管理以及運用的困境。也透過這個App簡化了非洲當地社工在進行醫療服務流程,提升本會在當地的服務效率。

再次感謝臺大電機系李建模教授與助教當中細心的協調與溝通,以及參與其中同學們,你們所學的專才確實可以幫助這個世界進入善的循環,再次謝謝你們。

謝承運、顏家科、徐敏倩,電機系大學部學生。

暖心關懷 認識你真好–轉系轉學雙主修學生 師生座談會

圖1 座談會活動流程

向誼庭 副理

歷經全球疫情的大考驗,本系在110年5月11日舉辦系主任時間之後,暫停了所有的實體課程與活動,直到疫情趨緩,終於在8月26日於煥然一新的大型階梯教室電二229,辦理了第一場實體師生活動–轉系轉學雙主修學生師生座談會。

本次座談會於下午兩點開放入場,座位安排以同一導生班學生相鄰、同時兼顧防疫社交距離之原則,暖場活動除了學生相關事項說明與活動流程介紹(圖1),也鼓勵大家認識身邊的新朋友,並邀請同學將今天認識的新朋友之特色與亮點,介紹給在場的同學們一起認識與分享,縮短彼此的距離,促進交流。

正式活動於兩點半開始,首先由吳忠幟主任進行簡報介紹(圖2),很清楚的為大家介紹了電資學院的架構、電機系的環境空間、教學分組、課程規劃、領域專長模組、學習輔導機制、系辦業務承辦同仁、特色課程、國際交換生計畫、畢業生未來發展、研究所升學資訊、職涯輔導、重點產業、實習資訊等學生們關切的主題。系學會時間部分,由謝承霖會長帶領幹部詳細介紹了系學會的各項服務(圖3),包括在行銷、公關、資訊、學術、EEPLUS系友專訪、人脈連結等各方面,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課外學習機會,以及充滿熱情與活力的各項運動系隊活動。並邀請了黃奕榜學長、林鈺翔學長,分享轉系轉學生如何適應與融入電機系環境的寶貴心路歷程。本次活動的最後階段,進行分組導生座談,同時間部分學生留在電二229繼續與學長姐交流分享。當日出席的導師李翔傑教授、吳沛遠教授(圖4),分別於電二124與111,與導生進行座談,讓學生們和導師彼此認識,學生們日後不論在課業、生活、升學、職涯規劃上,均可向導師們請益。

導師制度在電機系歷任主任長期的經營與努力下,逐漸形塑了電機系自己的特色,持續改進以更趨符合師生的需求。例如在學校既有的導師之度下,電機系運用本系的聯合導生基金,為加修電機系的外系雙主修學生,以提供課業職涯方面的諮詢為主,安排電機系的導師。系上統籌安排新生的導生座談,讓初來乍到的學生,即刻感受導師長的關懷。服務課以導生班為單位,讓導師有機會更了解學生的人格特質與想法。學生也可以藉由聯合導生活動與服務課的提案,規劃導生聚會的方式與內容。導師可以運用學校NTUaCARE學習預警輔導追蹤系統,充分整合校內各種學習、生活輔導資源幫助學生,以及本系課程助教與關懷助教,協力運作的必修課讀書會,發揮課業輔導之功能。109學年起特別規劃電二222為學生晤談空間,提供師生一個溫馨舒適的對話環境(圖5)。

本次活動師生合計約40人參加,配合學務處原雙主修學生輔導方案,納入多元入學生之暖心關懷輔導方案辦理,因應防疫期間特別進行活動錄影,提供未到場的同學們影音連結,暖心關懷送到家。活動結束後,同學們也給予了系上師長熱情的回響:

「我覺得活動內容相當完善…」

「我覺得轉系學長的分享很實用,他們也很熱心回答我們的問題,感覺比

較能做開學後的規劃。」

「很棒,給人安定感!」

再一次歡迎新同學們加入電機系的大家庭!

 

圖2 吳忠幟主任簡報

圖3 系學會時間

圖4吳沛遠教授導生座談

圖5 電二222 學生晤談空間

 

 

 

 

 

AI-on-Chip前瞻技術論壇 成果報導《 看見台灣邊緣AI晶片的無限可能》

全球進入邊緣 AI 晶片大爆發時代!台灣如何靠半導體優勢搶下一片天?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

隨著 AI 應用的全面普及,帶動邊緣 AI 晶片的需求大幅成長,為了協助台灣晶片產業更深入掌握相關趨勢,臺大系統晶片中心特別於日前舉辦《AI-on-Chip 前瞻技術論壇》,邀請產學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並舉辦互動座談,讓與會者能夠進一步與專家交流意見,探討台灣在此領域的發展與前景。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主任陳良基指出,在台灣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若能延續既有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先在邊緣 AI 晶片市場搶下一片天,再結合台灣新創團隊的創新與創意發展出各式 AI 應用服務,便能大幅提升成功轉型的機會。

為協助產業,臺大系統晶片中心每季都會舉辦特定主題的產業交流會議,讓產業知道可以和學界哪位教授合作,每年還有不定期的論壇,為產業提供最新趨勢,希望透過產學間的緊密合作,成功推動台灣產業轉型。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主任陳良基指出,台灣若能延續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在邊緣 AI 晶片市場搶下一片天,並結合新創發展出各式 AI 應用服務,有望大幅提升轉型成功的機會。

對此,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副會長張世杰也有相同看法,因此目前聯盟內設置 4 個SIG,整合半導體業上中下游的研發能量,聚焦AI系統應用、異質晶片整合、新興運算架構AI晶片及 AI 相關應用軟體,全力推動台灣邊緣 AI 晶片的發展。

邊緣 AI 晶片商機驚人,台灣如何找到切入點?

根據勤業預測,到了 2024 年,邊緣 AI 晶片的銷售量將超過 15 億,這代表邊緣 AI 晶片的單位銷售額年增長率至少為 20%,是整體半導體銷售量 9% 增長率的 2 倍之多。

英業達數位長陳維超認為,邊緣 AI 市場商機驚人,但很多企業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切入這塊市場,其實只要從自身擅長的應用領域和技術出發,再思考可以對接到哪一塊市場需求,就能成功找到切入點,像英業達就是鎖定商用車隊管理,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放到車機裡,為客戶提供嵌入式解決方案,滿足市場的需求缺口。

英業達數位長陳維超。

凌陽科技智能運算專案技術總監李桓瑞則分享當初開發 Plus1 架構的心路歷程。由於 IC 先進製程的投資成本相當高,如果市場量不夠大,很難吸引企業投入,因此凌陽以「共享 IC」的設計觀念推出 Plus1 架構,使用先進製程製作共用運算單元(C-Chip),成熟製程製作週邊單元(P-Chip),再透過 SiP 技術將兩者封裝成單一晶片,協助客戶用更具 CP 值的方式追求 AI 創新應用。

凌陽科技智能運算專案技術總監李桓瑞。

神盾技術長林功藝從類比運算 AI 晶片的角度,談到將其結合不同感測器的好處。舉例來說,如果與攝影機結合進行影像辨識,就可以輕鬆將民眾家中的老舊冰箱升級成智慧化冰箱類比 AI,又若結合智慧音箱進行語音辨識,就不必使用類比數位轉換器(ADC),還能縮減體積、降低耗電量。

神盾技術長林功藝。

聯發科技處長林建宏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談到邊緣 AI 晶片在設計時的兩大挑戰:散熱與記憶體頻寬。

他指出,由於智慧型手機有很多零組件,不只會發出熱能,也會使用到記憶體頻寬,因此邊緣 AI 晶片在設計時必須特別注意這兩點,找到最佳平衡,才能避免影響消費者的使用體驗。

聯發科技處長林建宏。

COVID-19 疫情帶動 AI 晶片新成長力道

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進一步探討後疫情時代的邊緣 AI 發展趨勢。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零接觸的需求興起,連帶推動 AI 應用有了新的成長力道,未來將有更多設備會導入 AI 晶片,因此,耐能智慧將持續聚焦縮小 AI 晶片的體積、提高效能與降低功耗,讓 AI 晶片能嵌入至各種設備中,透過設備串連資訊打造更智慧化的應用。

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永隆則介紹新的 CNN 架構 HarDNet。在科技部半導體射月計畫及國網中心的支持下,林永隆帶領研究團隊改良常見的 DenseNet 網路架構,進而達到提升運算速度、維持高辨識準確率與高運算量的目標。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永隆。

目前,林永隆團隊已將 HarDNet 放在開源軟體平台上分享給各界使用,並成立創鑫智慧公司,希望能加速推廣 HarDNet 技術,為台灣產業界做出更多貢獻。

在諸位專家精采的分享後,就進入壓軸的互動討論時間,六位專家與現場及網路上的與會者,從技術、趨勢、應用等不同面向共同探討邊緣 AI 晶片的未來發展,在眾人熱絡的討論聲浪中,為本日論壇畫下完美句點。

聯發科技的前瞻研究單位 — 聯發創新基地(MediaTek Research)與臺大的合作

許大山

(3-1)許大山

從最近電資學院的新聞裡,你可能得知有一個在嶄新的學新館裡面的單位,在今年的 NeurIPS 會議裡,一舉入選了有四篇正選論文,以及兩篇研討會論文。那麼,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而它對電資學院的學生,老師,甚至校友,可以是什麼樣的機會呢?

NeurIPS 會議收錄的論文,代表了機器學習領域中最新發展的趨勢和突破領先的技術水準,獲選研究均來自全球的一流學院,研究機構,及頂尖企業,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力,受到來自學術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本次成果來自於聯發科技的前瞻研究單位 — 聯發創新基地(MediaTek Research)。該研究中心專注於人工智慧(AI)領域,成果發表於 NeurIPS, ICLR, 及 ICML 等國際一級 AI 期刊,也應用在聯發科技產品本身不斷智慧化的推展進程。

聯發創新基地在AI的研究與應用上,長期尋求與全球頂尖大學以及一流學者合作。此次正選論文,是分別與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 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美國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以及英國劍橋知名新創 SecondMind 協做的成果。在國內,目前準備投稿中的研究,有與臺大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在AI for EDA,以及與陳教授在對話系統。除了研究上的合作之外,當然也有將合作方的前端技術,用在聯發科技的產品與開發之上。

聯發創新基地正式成立於2019年;在英國劍橋,以及台灣臺大,有兩處研究工作室。在英國的據點,現有十多人的團隊,其特別與劍橋大學的 CBL (http://learning.eng.cam.ac.uk/Public/),在 Gaussian process 與 meta learning上,有深入合作的關係。在台灣的據點,雖成立較英國晚,於今(2021)年七月也已正式將籌備處遷入臺大學新館,未來將迅速的達到規模;並期以地利之便,深化與臺大電資學院的合作。爾後,聯發創新基地期望能達到促進劍橋,臺大,以及聯發科技的合作,各方面除享受合作方特色與專長的互惠外,卻又會受到跨洲際的思路與迥異的價值觀的衝擊;在這樣最利於創新的條件下,聚焦於去追求難以靠單方自力達成的目標。

聯發創新基地的負責人,目前是由我許大山來擔任。算上我大學畢業於臺大電機系,以及2004-2007在電機系與電信所任教,這是我個人第三次和臺大的緣分。也許這個因緣,能夠讓創新基地在臺大以及聯發科技之間,扮演最好的橋樑。

在這裡,呼籲學生,老師,以及校友,能夠和我們一起來探索未來嶄新的可能。若是您已經有想要追逐的想法,請馬上聯繫我們,我們樂意推動創新想法的進行。這不僅僅受限於學術上的研討,也包含產業上的應用,甚至是新領域的孕育,我們也都有興趣。如若你目前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也可以聯繫我們,我們非常想分享我們的創意給你,看看你是否有興趣一起同行。希望明年,聯發創新基地能夠有更多與臺大協作開發的AI產品,以及數篇與臺大合撰的NeurIPS論文!

如果您在聯絡我們之前,想要先多觀察我們的性質,可以先旁聽我們和臺大的聯合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的機制,是仿效於劍橋大學CBL的跨教授seminar。研討會定期由吳沛遠,王奕翔,以及李彥寰三位老師的學生,以及 MediaTek Research Cambridge 的研究員,對 AI theory 的最新成果,以純英文做深入報告,質量非常值得推薦,目前還可以開放給所有人參與。除此之外,聯發創新基地也在籌備以 empirical AI 為主題的聯合跨教授群的 seminar,以及規劃未來在重點技術學院可能的參與。如果您對這兩方面願意給我們指教,也請馬上和我們聯繫。

(3-2)合照

(3-3)mtkresearch_4_neurips_papers_poster_update

許大山博士,1993本校電機系畢業,1999 UC Berkeley 博士。於2011年加入聯發科技,目前為 Mediatek Research 的負責人,研究中心的主軸在人工智慧。

新進教師介紹-林建中教授

(2-1)林建中

林建中博士於2002年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Professor James Harris。其博士論文主要在半導體光電元件與微機電結構(MEMS)的單石化整合(monolithic integration)上。畢業之後投入美國相關的新創公司工作,包括E2O Communication Inc. 以及Santur Corp. 兩家新創公司。期間由一般的研發工程師逐步升至相關的經理職位。工作範圍包括了長波長VCSEL雷射以及波長可調變之DFB雷射陣列。這些元件,在當時不但屬於新穎技術,也是業界極為需要商品化的關鍵光通訊元件。2009年林博士返國加入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光電系統研究所,重新返回學術單位,進行相關的光電元件研究。之後在2021年8月加入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及光電工程研究所任教。

林教授的研究領域著重於新穎光電元件的製作與設計。包括高效率量子點發光與光偵測元件、微小化發光二極體應用於微顯示螢幕、多重發光之顏色轉換層應用於光電元件等等方向。涵蓋了相關的材料研究以及元件的製程與封裝。同時也對於如何延長新穎材料的使用壽命,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相關的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國際頂尖會議與學術期刊如,CLEO、IEEE IPC、IEEE PVSC、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EEE JSTQE, Optics Express 等,歷年來已發表超過230篇的相關論文。林教授是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劃得主,同時也於2020年榮獲美國光學學會會士的榮譽。

臺大生醫電資所展望

 

 林致廷

(1-1)林致廷照片

隨著資通訊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疾病治療及健康照護的期待也隨之提高,其中,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更是列為次世代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的重要發展軸項之一。更進一步地說明,在精準醫療科技中,利用新興科技的診斷技術,如NGS基因定序技術、POC檢測技術及AI輔助影像診斷技術,和治療及照護技術,如手術機器人、多功能內視鏡、智慧病房及智慧醫院等;在另一方面,於精準健康科技中,利用隨身資通訊平台技術,達到行為模式分析、風險基因評估、智慧遠距諮詢、居家及穿戴式健康管理裝置等。以上種種,皆代表著台灣資通訊產業進一步取得跳躍式成長的契機之一,即在智慧化及個人化的醫療健康產業技術的跨領域發展。

自2006年,電資學院即著眼於此一跨領域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成立生醫電子及資訊研究所,有別於本校醫工系與醫材影像所,本所更著重於資通訊技術於生醫跨領域之前瞻研究與教學,在「軟硬兼施」的架構上,期能為台灣產官學研於相關跨領域的發展提供有效地助力。在歷任所長的耕耘之下,本所不但於前瞻研究領域取得極佳的成果,更陸續地培育出具有跨領域學養之人才進入台灣產業,協助相關產業創新研發。很高興在本所持續深耕的時期,有機會可以為本所服務,期能以一個承先啟後的節點,協助本所進入下一階段的成長。因此,首要之務即是持續本所成長的動能:配合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於2021會議之政策建議「完善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之生態系,建構智慧醫療照護關鍵性創新技術之研發」,導入研發資源與吸引優秀學生,以利本所教師擁有更好的研發量能;再者,建構跨領域產業人才培育環境,有別於傳統資通訊技術產學鏈結模式,生醫跨領域技術之落實與落地需要同時橫跨資通訊產業、醫療照護產業及學術創新研發之成果,相關人才需要具有創新技術學養、產業法規認知與智財規劃保護等多面向之能力。最後,期待生醫電子及資訊研究所能夠持續成長茁壯,為台灣生技醫療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做出貢獻。

林致廷教授於2021年8月接任台大生醫電資所所長, 2006年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現為台大電機系/電子所/生醫電資所教授。

 

 

系友動態(榮譽)報導

鄭仲鈞,臺大電機系2007級系友、臺大電子所校友,《愛食記》共同創辦人。

【疫下為商家送暖|百萬會員《愛食記》 兩週急建外帶外送地圖】

臺大電機系、電子所畢業的鄭仲鈞在2014年創立《愛食記》美食APP,幾年之間便擁有百萬會員、並曾拿下App Store美食類下載排行冠軍。鑑於5月中COVID-19疫情襲台、三級警戒後續餐廳禁內用後,團隊為幫助全台商家,在短短一週期間建制了外帶外送地圖,並在兩週內在App Store更新上架,讓消費者對鄰近商家外送外帶資訊一目瞭然。

《愛食記》共同創辦人鄭仲鈞Sean表示,這波疫情開始後,有鑒於餐廳商家們生意慘淡,團隊開始萌生搜集全台商家資訊設計外送外帶地圖的想法。而Sean與團隊的點子,一方面可增加App和網站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對商家來說,多了增加業績的可能。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Nr73qm

賴以威,臺大電機系2004級系友,台師大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分享數學教授「算不出生離死別機率」 慈父幼子雙驟逝讓他人生轉彎】

賴以威創辦「數感實驗室」,教授當YouTuber和20來歲的年輕人競逐網路聲量,數感實驗室累積2.5萬訂閱,談Ct值、疫苗保護力,沒有高深的語彙和專有名詞,改以通俗、趣味角度敲開數學大門,其實源自於繼承父親的衣缽。專長數學的他、很懂機率,老天爺卻把機率很低的事發生在他身上,10年裡連續遭遇父親和幼子驟逝。

有時候,人生很煩。當悲劇來臨時只能任憑他發生,雖然絕望,但還是希望能從中找到一點點的意義。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dGMRmq

王毓駒,臺大電機系2001級系友,創未來科技董事長。

顏伯勳,臺大電機系學生,張量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李尚融,臺大電機系學生,張量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系友動態分享】台灣新創飛上外太空!成立僅 3 年,創未來科技憑什麼殺入最前沿產業?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宣布,旗下衛星網路服務 Starlink 最快將在今年 8 月初步覆蓋全球,預計未來一年內將有 50 萬個使用者。未來,太空中將佈滿衛星,來自台灣的新創「創未來科技」(臺大電機系2001級系友王毓駒創立)因為擁有關鍵技術,在創立了 150 天內就拿下太空中心訂單,預計未來 2 到 3 年內產品就會飛上外太空,俯瞰台灣。

此外,臺大電機系大學部學生顏伯勳、李尚融所創辦「張量科技」,其研發的「球型馬達」(Spherical Motion)正是讓微型衛星更輕、效率更好的祕密武器。

電機,以嶄新的太空科技研發,帶領臺灣勇闖浩瀚的航太領域。

** 創未來科技:臺大電機系2001級系友王毓駒所創辦,該公司憑藉超薄型陣列雷達、衛星通訊系統兩大產品,在航太、軍事領域中闖出名號。創未來設計的超薄型陣列微型雷達,把相控陣列做進單晶片中,不僅減少了雷達厚度與通訊功耗,偵測掃描範圍還較以往擴大,種種優勢,都讓航太、軍事領域關注到創未來的技術。

** 張量科技:由臺大電機系學生顏伯勳、李尚融共同創辦,為台灣太空領域的新創之星,其研發的「球型馬達」(Spherical Motion)正是讓微型衛星更輕、效率更好的祕密武器。預計6月,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控制系統又將和SpaceX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SatRevolution一起搭著SpaceX發射火箭上太空驗證。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eENqdR

熊信寬,臺大電機系2013級、臺大電信所校友。

【系友動態分享】嘻哈高材生熊仔的概念世界

從建中到臺大電機系,在做音樂的同時還修了臺大電信工程學研究所,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的熊仔在書香世家中成長,選擇饒舌歌手作為職業的他現在看似一派輕鬆,但是否曾背負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壓力?他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即使需要去工作或是完成學業,對我來說都是我其中的一部分。」

這樣的熊仔,在疫情之下,宅在家都做些什麼? 對網路禮儀又有什麼看法? 讓我們一起進入嘻哈高材生熊仔的概念世界。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kZzmr9

林滿新,臺大電機系2015級、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

【系友動態分享】NBA 76人球團 互動設計師Tica Lin教會我們的事

Tica Lin-林滿新是電機系2015級系友,目前就讀美國哈佛大學Computer Science (電腦科學)博士班。熱愛運動的Tica,因為愛打籃球,就讀臺大電機系期間,和同學們在女生人數很少的電機系裡創立系女籃。

在開始讀博士班之前,Tica 曾在 VISA 和 NBA 球團 76 人的分析團隊中擔任互動設計師 (UX designer)。將球團中所有的相關資料,包含Game Report 、選秀資料、球員個人資料等,針對不同數據使用者,客製化不同的視覺呈現。

Tica要和大家分享她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對運動的熱愛、對事物的好奇心、對人生目標的堅持,這三項元素如同生命中的導師,讓她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離鄉背井的孤單、克服求職碰壁的難關。Tica跨越種族的藩籬,將自己的專業和運動產業結合,對喜愛事物的熱情表露無遺,成功獲得76 人球團主管的親睞,誰說要有運動專業背景才有機會進到NBA殿堂呢?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W32jxk

李昌鴻,臺大電機系1996級、臺大電機所2002級系友,佳世達智能方案事業群總經理。

【系友動態分享】硬體大廠佳世達從財務報表找新路,組大艦隊帶軟體新創一起出海

李昌鴻系友是臺大副校長陳銘憲教授回國後的第一個博士生,以過人勇氣、即知即行的行動力,成為佳世達集團陳其宏董事長的左右手。李昌鴻系友從一張財務報表找策略,策略入股上百家的軟硬體公司,佈局商業及工業用產品、醫療器材、智慧服務等領域,帶領佳世達大艦隊出海,慢慢走出一條新路,並創下營收新高。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MAlrjX

李明哲,臺大電機系2000級系友,文策院院長。

【2000級系友-李明哲(KKBOX 前副董事長)出任文策院院長。】

李明哲曾就讀台大電機系、台大商學研究所EMBA畢業,長期任職於線上音樂串流服務平台KKBOX,在產業與平台投資參與經驗豐富,更在內容開發、跨國跨域、行政管理、技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異業合作等領域的職務歷練完整。

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6a6Wjy

貢獻高教公益,關懷提攜後進:感謝1975級電機系系友長期支持

感恩有您們!數十年來回饋母校,1975級電機系系友鼓勵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為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發展貢獻良多!自2004年以來,1975級系友先後在臺灣和美國設立獎助基金,總額已逾6000萬,均用於培育母校及電資學院師生,致力鼓勵許多母校資優生出國深造,並大力支持教師創新研究,造就諸多佳話。

緣起2004年,由1975級系友王榮騰博士(2019年榮獲本校第14屆傑出校友)與近十位何宜慈先生的學生籌募逾新台幣4200萬元基金從事高教公益事業,其中以500萬元在台北市成立「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Irving T. Ho Memorial Foundation〉,另以500萬元優先回饋母校臺灣大學,於電機資訊學院設立「何宜慈講座教授」基金,獎助傑出教授以利留才,曾贊助陳宏銘教授、陳光禎教授、傅立成教授、羅仁權教授四位本院優秀教授,此舉開啟企業贊助電資學院講座教授的先例。在其拋磚引玉並多方協助下,歷年來視迫切需要情況設立「美國史丹佛大學何宜慈研究生全額獎學金」、「臺灣大學何宜慈博士紀念獎學金」及永續基金、「臺灣大學何宜慈傑出青年學者」等多個獎勵項目,多年來於高教領域嘉惠學院之教師與學子,其中傑出青年學者獎勵,持續每兩年獎助一名本院優秀年輕教師,迄今已有兩位(吳肇欣教授及陳縕儂副教授)獲獎,薪火傳承;尤以總將資源優先提供給母校及電機資訊學院,每當海外學子有急難救助或學業上的支援,系友們總是不餘遺力,傾囊相授! 數年來已然成為本校及電機資訊學院師生在研究及海外學子最堅實的後盾。

2018年,多位系友共同決議發起捐贈在臺大電機資訊學院設立「臺大1975級電機系系友創新創業永續基金」,旨在於激勵院內師生實踐尖端科技研究創新,催生創業機會! 2019年於電資學院設置「臺大1975級電機系系友科技研究創新獎」,以永續基金孳息,每年最高提供120萬元,獎勵當年度發表國際頂尖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榮獲國際知名競賽大獎、學生專題研究得主等等之院內師生,藉以獎勵具有創新創業、頂尖國際競賽、傑出研究等師生或團隊,獎勵師生團隊接軌國際,提升母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並輔導創意創業團隊,嘉惠母校培育創業人才,目前已執行兩年,成效良好,支持共17組師生團隊,2020年12月,由學院邀請兩位系友代表-陳有諒董事長與孫元成博士代表1975級系友們蒞臨獎學金頒獎典禮,傳承寶貴經驗,鼓舞本院師生。

同時,2020年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更是感念1975級系友們於第一時間即伸出援手,奔走來自海內外的愛心捐款,率先支持學院與電機系依電機系技正劉振森博士所設計之智慧防疫裝置「防疫一號」原型機製作,無償提供校內外共82組,將防疫一號提供給校內一二級單位、校外界尋求協助之公私立單位等,當下有效降低人力、製作成本及接觸性的感染風險。

於今年(2021年),除了支持母校高教發展並實踐及發揚弱勢關懷精神,1975級系友們籌募善款永續基金,捐助本校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設立 `首屆`「臺大1975級電機系系友捐贈希望生獎助學金」以及「臺大1975級電機系系友捐贈希望生急難慰助金」,提供本校希望入學生於遭遇急難或重大變故時之適切慰問及救助,使其順利向學;此外,再經由基金會籌募「何宜慈博士清寒優秀奬學金永續基金」,也自今年(2021年)開始,每年提供一名臺大準希望生(剛錄取臺大高三學生)及三名高二學生(來自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和成功高中,或師大附中、中山女中和成功高中),積極回饋社會。

慷慨解囊,眾人之力! 近20年來,電機系1975級系友向母校提供的捐款與援助,不僅對學弟妹們學習助益良多,更成為諸多師生得以持續精進深造之重要支柱。向臺大電機系1975級系友對於高教發展與學術之貢獻致以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由衷感謝:

  1. 我們這一班(NTUEE-1975 Classmates):

https://ntuee1975.github.io/

  1. 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 https://irvingthofoundation.github.io/